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_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冢本_黑人又大又粗又硬XXXXX_欧美疯狂做受XXXXX高潮

法家的名言

時間:2024-05-08 07:12:44 名言語錄 我要投稿

法家的名言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說到名言,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名言是指一些名人說的,寫的,歷史紀錄的,經過實踐所得出的結論或建議,以及警世的比較有名的言語。你知道什么樣的名言才能稱之為經典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法家的名言,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法家的名言

法家的名言1

  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韓非子·難一》

  2、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韓非子·說難》

  3、千里之堤,毀于蟻穴。–《韓非子·喻老》

  4、欲速則不達。–《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5、不吹毛而求小疵。–《韓非子·大體》

  6、華而不實,虛而無用。–《韓非子·難言》

  7、虛靜無事,以暗見疵。(保持虛靜無為的狀態,往往會從隱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為漏洞)

  8、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法一定要讓人明了,而術一定不能被人覺察)

  9、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置身事外,才會看清真相;保持冷靜,才能制定出行動原則)

  10、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所以應該將親近好厭惡等情緒一并拋棄,才能成功地使用權謀之術)

  11、私行勝,則少公功。(營私舞弊之風盛行,臣下就不能盡職為君效力了)

  12、誘道爭遠,非先則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調于馬?(在路上賽馬,不是領先就是落后,而此時還總是關注對手的話,又怎么能得心應手地駕馭自己的馬呢?)

  13、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于法術,托是非于賞罰。(不因過度思考使內心疲憊,不因個人私欲而令自身受害;依據法令和權謀來治理國家,通過賞罰來彰顯是非。)

  14、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難以為常。(圣人處世,是不需要智慮與機巧的。因為不拋棄智慮機巧,就很難維持長久。)

  15、君無見其所欲。(君主不應該表露自己的喜好)

  16、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君主隱藏自己的好惡,才會得見臣下的本來面目;拋去舊有的成見,不顯露自己的智慧,才會讓臣下各守其職)

  17、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群臣本來的面目顯現出來,那么君主就不會收到蒙蔽了)

  18、利莫長于簡,福莫久于安。(最大的利益莫過于簡樸,最大的福澤莫過于安穩)

  19、因可勢,求易道。(根據可以成功的形勢,來尋求易于成功的方法)

  20、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像和氏璧那樣的美玉,不必用五色飾物來裝飾)

  21、凡德者,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凡是德都是因為無為而聚集,因無欲而成就,因不思而安穩,因不用而牢固。)

  22、故視強,則目不明;聽甚,則耳不聰;思慮過度,則智識亂。(用眼過度,則視力下降;用耳過度,就會聽力下降;用腦過度,就會思慮混亂)

  23、去甚去泰,身乃無害。(行為不過度,才不會危及己身)

  24、烹小鮮而數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烹調小魚卻屢次翻動,那就會令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國卻屢次更改法令,那就會使百姓不看其苦)

  25、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顯賢能可以成就大業,不逞勇武依然強大)

  26、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看見就好像沒看見,聽到好像沒聽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27、事有舉之而有敗,而賢其毋舉之者。(事情有做了卻不成功的,但這也勝過不去做的)

  28、巧為輗,拙為鳶。(做車輗是聰明的,做木鳶卻是愚笨的)(說明∶考慮成本與實際功效)

  29、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不被小事妨害自己的長處,所以能取得大名;不過早顯示自己的才能,所以能成就大業)

  30、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做賢德的事情卻不以賢德自居,還有什么事是辦不好的)

  31、一手獨拍,雖疾無聲。(一只手擊掌,即使再用力也不會有聲音)

  32、故勢不便,非所以逞能也。(所以,當形勢不便時,是不應該逞強的)

  33、蕩而失水,螻蟻得意焉。(魚游到岸邊擱淺的是時候,就會被螻蟻吃掉)

  34、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不以自己的好惡來選擇土石,所以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來容納河流,所以成就了它的廣博)

  35、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處其宜,故上下無為。(世間萬物都各有特性,不同的才能有不同的施展方向,令有才干者各得其所,所以君主就可以無為而治。)

  36、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如果是君主所厭惡的,那么群臣就會將其隱匿起來;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會弄虛作假來迎合)

  37、倒言反事以嘗所疑。(故意正話反說或正事反做,來試探臣下)

  38、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權柄在手就是所說的重,不離本位就是所說的靜。持重者能夠控御輕浮者,寧靜者能夠克制急躁莽撞)

  39、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具體事務交由各級負責人去執行,而君主應保證中央權力的鞏固。只要君主能在準確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會效勞)

  40、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欲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眾人會全力幫助他,身邊的人樂于結交他,遠方的人真心贊譽他,權高位重的人也會推崇他)

  41、君人者釋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于臣矣。(君主聽憑臣下私自施予刑罰與恩德,這樣一來就會反為臣下所控制)

  42、使殺生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殺予奪之權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來君主就有失勢的危機)

  43、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過于寵溺臣下,法令就難以確立。缺乏威嚴就會被臣下欺凌)

  44、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過于寵信臣下,必然會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權勢過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45、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維修喪失轉而要仰仗臣下了)

  46、佯愛人,不得復憎也;佯憎人,不得復愛也。(假裝憎惡,就無法對其再加以憎惡;假裝憎惡,就無法再對其施以恩惠)

  47、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種植橘柚,吃起來是甜的,聞起來是香的;而種植荊棘,長大了卻會刺傷人。)

  48、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間總有得不到的東西,也總有辦不到的事)

  49、存亡在虛實,不在于眾寡。(一國的存亡要看權柄是否掌握在君主手里,而不應看國家武力的強弱)

  50、火形嚴,故人鮮灼;水形懦,人多溺。(火的形態看起來是嚴酷的,所以很少有人被灼傷;水的形態看起來是柔弱的,所以經常有人淹死)

  51、去其智,絕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隱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無法猜測他的意圖)

  52、時有滿虛,事有利害,物有生死。(時機的盈虛是并存的',世事的利弊是兼有的,事務的生死是一體的)

  53、恬淡有趨舍之義,平安知禍福之計。(恬靜淡泊之后才能把握取舍的原則,平穩安閑之后才能察知禍福的端倪)

  54、且夫物眾而智寡,寡不勝眾,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相對于復雜的世事來說,個人的智慧是很渺小的,個人的渺小智慧難以處理繁雜事務,所以應該利用工具來處理事務)

  55、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邀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喜歡任用賢能之士,那么臣下就會自我粉飾迎合來君主)

  56、夫有材而無勢,雖賢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則臨千仞之溪,材非長也,位高也。(有才干而沒有權勢,即使是賢人也無法控御不肖之徒。一尺長的木材樹立在高山之上,就能俯瞰萬丈深淵。這并非是木頭長,而是它所處的地位高。)

法家的名言2

  1、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子

  2、循序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3、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

  4、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左傳

  5、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王羲之

  6、書之要,統于“骨氣”二字。——清代文學家劉熙載《藝概·書概》

  7、山不厭高,海不厭深。——曹操

  8、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態,不可掩也,言有辯訥,而君子小人之氣,不可欺也。書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亂也。——蘇軾《書論》

  9、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

  10、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史記

  11、婉若銀鉤,源若驚鸞。——索靖

  12、覽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折疑論之中,理俗儒之諍。——趙壹《非草書》

  13、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

  14、無聲之音,無形之相。——張懷謹

  15、婉若銀鉤,漂若驚鸞。——西晉書法家索靖

  16、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17、不愧于天,不畏于人。——詩經

  18、多力豐筋者圣,無力無筋者病。——晉代女書法家衛夫人《筆陣圖》

  19、書肇于自然。——蔡邕

  20、字要骨格,肉須裹筋,筋須藏肉,帖乃秀潤生。——米芾

  21、老夫之書,本無法也。——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黃庭堅《山谷文集》

  22、云鶴游天,群鴻戲海。——南朝梁皇帝蕭衍

  23、韻深情,堅質浩氣,缺一不可以為書。——劉熙栽《藝概》

  24、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北齊書

  25、學書者有兩觀:曰觀物,曰觀我。觀物以類情,觀我以通德。——劉熙載《藝概》

  26、書畫清高,首重人品,品節既優,不但人人重其筆墨,更欽仰其人。——松年《頤園畫論》

  27、一日不書,百事荒蕪。——李詡

  28、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29、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

  30、讀書貴神解,無事守章句。——徐洪鈞

  31、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也。——劉熙載《藝概》

  32、水可載舟,亦可以覆舟。——魏征

  33、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李嗣真

  34、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

  35、仰之彌高,鉆之彌堅。——論語

  36、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孫過庭

  37、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唐代詩人杜甫《飲中八仙歌》

  38、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韓愈

  39、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韓非子

  40、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

  4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

  42、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誠子書

  43、體象卓然,殊今異古。落落珠玉,飄飄纓組。——張懷聲

  44、凡善書畫者,未有不品學兼長,居官更講政績聲名,所以后世貴重。——松年《頤園論畫》

法家的名言3

  1、千里之堤,毀于蟻穴。

  2、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

  3、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

  4、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

  5、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

  6、夫有材而無勢,雖賢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則臨千仞之溪,材非長也,位高也。

  7、不吹毛而求小疵。

  8、且夫物眾而智寡,寡不勝眾,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

  9、君臣之利異,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滅。

  10、華而不實,虛而無用。

  11、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

  12、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處其宜,故上下無為。

  13、人臣處國無私朝,居軍無私交,其庫府不得私貸于家,此名君之所以禁其邪。

  14、事有舉之而有敗,而賢其毋舉之者。

  15、人行事施予,以利之為心,則越人易和;以害之為心,則父子離且怨。

  16、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

  17、上失扶寸,下得尋常。

  18、無私賢哲之臣,無私事能之士。

  19、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譽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

  20、恃人之以愛為我者危矣,恃吾不可不為者安矣。

  21、烹小鮮而數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

  22、非知之難也,處之則難也。

  23、恃人不如自恃也。

  24、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

  25、醫善吮人之傷,非骨肉之親也,利所加也。

  26、使殺生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

  27、去甚去泰,身乃無害。

  28、言之為物也,以多信。

  29、能法之士勁直,聽用,則燭重人之奸行。

  30、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

  31、大意無所拂悟,辭言無所擊摩,然后極騁智辯焉。

  32、貪盜不赴谿而掇金,赴谿而掇金則身不全。

  33、故視強,則目不明;聽甚,則耳不聰;思慮過度,則智識亂。

  34、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

  35、一手獨拍,雖疾無聲。

  36、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

  37、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邀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

  38、以智說愚必不聽。

  39、自勝謂之強。

  40、千里之馬時一,其利緩;駑馬日售,其利急。

  41、因可勢,求易道。

  42、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

  43、故勢不便,非所以逞能也。

  44、倒言反事以嘗所疑。

  45、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

  46、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

  47、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

  48、巧為輗,拙為鳶。

  49、以肉去蟻,蟻愈多;以魚驅蠅,蠅逾至。

  50、君無見其所欲。

  51、圣人之救危國也,以忠拂耳。

  52、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

  53、凡人之大體,取舍同者則相是也,取舍異者則相非也。

  54、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55、安利者就之,危害著去之,此人之情也。

  56、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57、利之所在,則忘其所惡,皆為孟賁。

  58、唇亡而齒寒。

  59、同事之人,不可不審察也。

  60、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

  61、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

  62、人臣挾大利以從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盡而不望。

  63、輿人成輿,則欲人之富貴;匠人成棺,則欲人之夭死也。

  64、譽異人與同行者,規異事于同計者。

  65、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

  66、智術之士,必遠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

  67、蕩而失水,螻蟻得意焉。

  68、利莫長于簡,福莫久于安。

  69、存亡在虛實,不在于眾寡。

  70、佯愛人,不得復憎也;佯憎人,不得復愛也。

  71、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72、愚者難說也,故君子難言也。

  73、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

  74、時有滿虛,事有利害,物有生死。

  75、去其智,絕其能,下不能意。

  76、君人者釋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于臣矣。

  77、私行勝,則少公功。

  78、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則制于人。

  79、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難以為常。

  80、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于法術,托是非于賞罰。

  81、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無能而得事。

  82、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

  83、任賢,則臣將乘于賢以劫其君;妄舉,則事沮不勝。

  84、凡德者,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

  85、可必,則越人不疑羿;不可必,則慈母逃弱子。

  86、恬淡有趨舍之義,平安知禍福之計。

  87、度量雖正,未必聽也;義理雖全,未必用也。

  88、火形嚴,故人鮮灼;水形懦,人多溺。

  89、以至智說至圣,未必至而見愛。

  90、吶者言之疑,辯者言之信。

  91、欲速則不達。

  92、虛靜無事,以暗見疵。

  93、勢不足以化則除之。

  94、誘道爭遠,非先則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調于馬?

法家的名言4

  1.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

  2.誘道爭遠,非先則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調于馬?

  3.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難以為常。

  4.君人者釋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于臣矣。

  5.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

  6.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

  7.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

  8.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譽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

  9.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

  10.虛靜無事,以暗見疵。

  11.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

  12.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

  13.因事之理,則不勞而成。

  14.下君盡己之能,中君盡人之力,上君盡人之智。

  15.凡德者,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

  16.且夫物眾而智寡,寡不勝眾,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

  17.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于法術,托是非于賞罰。

  18.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

  19.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

  20.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

  21.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邀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

  22.一手獨拍,雖疾無聲。

  23.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

  24.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

  25.恬淡有趨舍之義,平安知禍福之計。

  26.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

  27.去其智,絕其能,下不能意。

  28.大不可量,深不可測,同合刑名,檢審法式,擅為者誅,國乃無賊。

  29.時有滿虛,事有利害,物有生死。

  30.佯愛人,復憎也;佯憎人,不得復愛也。

  31.烹小鮮而數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

  32.事有舉之而有敗,而賢其毋舉之者。

  33.目失鏡,則正須眉;身失道,則無以知迷惑。

  34.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

法家的名言5

  1、愛多者則法不破,威寡者則下侵上。

  2、有言者自為名,有事者自為形,形名參同,君乃無事焉,歸之其情。

  3、道譬諸若水,溺者多飲之即死,渴者適飲之即生。譬之若劍戟,愚人以行忿則禍生,圣人以誅暴則褔成。

  4、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則制于人。

  5、倒言反事以嘗所疑。

  6、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無能而得事。

  7、存亡在虛實,不在于眾寡。

  8、君人者釋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于臣矣。

  9、烹小鮮而數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

  10、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邀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

  11、故群臣陳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責其功。

  12、智術之士,必遠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

  13、故勢不便,非因此逞能也。

  14、搖木者一一攝其葉,則勞而不遍;左右拊其本,而葉遍搖矣。

  15、言之為物也,以多信。

  16、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

  17、小知不可使謀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18、君見惡,成語造句,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

  19、佯愛人,不得復憎也;佯憎人,不得復愛也。

  20、故至治之國,有賞罰而無喜怒。

  21、時有滿虛,事有利害,物有生死。

  22、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23、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避匹夫。

  24、廢常上賢則亂,舍法任智則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賢。

法家的名言6

  1、欲速則不達。

  2、自勝謂之強。

  3、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

  4、功雖疏必賞,過雖近必誅。

  5、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欲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

  6、故勢不便,非所以逞能也。

  7、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

  8、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

  9、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

  10、使殺生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

  11、因可勢,求易道。

  12、誘道爭遠,非先則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調于馬?

  13、能法之士勁直,聽用,則燭重人之奸行。

  14、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15、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16、君人者釋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于臣矣。

  17、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

  18、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

  19、一以當十,所向無敵。

  20、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

  21、一手獨拍,雖疾無聲。

  22、智術之士,必遠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

  23、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

  24、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

  25、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

  26、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

  27、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難以為常。

  28、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

  29、佯愛人,不得復憎也;佯憎人,不得復愛也。

  30、非圣賢莫能聽至言。

  31、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

  32、虛靜無事,以暗見疵。

  33、倒言反事以嘗所疑。

  34、君無見其所欲。

  35、奸臣蕃息,主道衰亡。

  36、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

  37、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

  38、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39、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法一定要讓人明了,而術一定不能被人覺察)

  40、小忠乃大忠之賊。

  41、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

  42、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邀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

  43、以智說愚必不聽。

  44、火形嚴,故人鮮灼;水形懦,人多溺。

  45、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

  46、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

  47、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

  48、千里之堤,毀于蟻穴。

  49、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

  50、使殺生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

  51、巧為輗,拙為鳶。

  52、自見之謂明。

  53、一手獨拍,雖疾無聲。

  54、利莫長于簡,福莫久于安。

  55、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

  56、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

  57、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譽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

  58、變法之士,孤存孤戰,不得領袖支撐,變法必敗!

  59、故智術能法之士用,則貴重之臣必在繩(朝綱)之外矣!

  60、小利為大利之殘。

  61、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處其宜,故上下無為。

  62、能法之士,必強毅而勁直,不勁直,不能矯奸。

法家的名言7

  1、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看見就好像沒看見,聽到好像沒聽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2、自勝謂之強。

  3、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邀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

  4、小利為大利之殘

  5、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

  6、智術之士,必遠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

  7、變法之士,孤存孤戰,不得領袖支撐,變法必敗!

  8、小忠乃大忠之賊。

  9、非圣賢莫能聽至言。

  10、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法必須要讓人明了,而術必須不能被人覺察)

  11、故智術能法之士用,則貴重之臣必在繩(朝綱)之外矣!

  12、虛靜無事,以暗見疵

  13、小忠乃大忠之賊

  14、奸臣蕃息,主道衰亡

  15、虛靜無事,以暗見疵。

  16、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君主隱藏自我的好惡,才會得見臣下的本來面目;拋去舊有的成見,不顯露自我的智慧,才會讓臣下各守其職)

  17、倒言反事以嘗所疑。

  18、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因此就應將親近好厭惡等情緒一并拋棄,才能成功地使用權謀之術)

  19、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如果是君主所厭惡的,那么群臣就會將其隱匿起來;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會弄虛作假來迎合)

  20、奸臣蕃息,主道衰亡。

  21、一以當十,所向無敵。

  22、非圣賢莫能聽至言

  23、君無見其所欲。(君主不就應表露自我的喜好)

  24、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過于寵信臣下,必然會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權勢過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25、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

  26、君人者釋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于臣矣。(君主聽憑臣下私自施予刑罰與恩德,這樣一來就會反為臣下所控制)

  27、能法之士勁直,聽用,則燭重人之奸行。

  28、君人者釋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于臣矣。法家名言。

  29、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群臣本來的面目顯現出來,那么君主就不會收到蒙蔽了)

  30、能法之士,必強毅而勁直,不勁直,不能矯奸。

  31、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權柄在手就是所說的重,不離本位就是所說的靜。持重者能夠控御輕浮者,寧靜者能夠克制急躁莽撞)

  32、能法之士,必強毅而勁直,不勁直,不能矯奸。

  33、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34、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

  35、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36、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過于寵溺臣下,法令就難以確立。缺乏威嚴就會被臣下欺凌)

  37、小利為大利之殘。

  38、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邀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喜歡任用賢能之士,那么臣下就會自我粉飾迎合來君主)(說明∶還是讓大家各司其職,別把期望寄托在個別的賢能之士身上,防止權利的偏移)

  39、倒言反事以嘗所疑。(故意正話反說或正事反做,來試探臣下)

  40、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

  41、自見之謂明。(能夠認清自我的人才是明智的)

  42、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不用智慧能夠明察,不顯賢能能夠成就大業,不逞勇武依然強大)

  43、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維修喪失轉而要仰仗臣下了)

  44、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

  45、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

  46、以智說愚必不聽。

  47、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法家名言。

  48、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譽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

  49、使殺生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

  50、變法之士,孤存孤戰,不得領袖支撐,變法必敗!

  51、功雖疏必賞,過雖近必誅

  52、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

  53、使殺生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殺予奪之權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來君主就有失勢的危機)

  54、自勝謂之強。(能夠戰勝自我的`人才是強者)

  55、一以當十,所向無敵

  56、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譽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眾人會全力幫忙他,身邊的人樂于結交他,遠方的人真心贊譽他,權高位重的人也會推崇他)

  57、虛靜無事,以暗見疵。(持續虛靜無為的狀態,往往會從隱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為漏洞)

  58、故智術能法之士用,則貴重之臣必在繩(朝綱)之外矣!

  59、智術之士明察,聽用(一旦任職),則燭重人(當道權臣)之陰情。

  60、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

  61、君無見其所欲。

  62、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

  63、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64、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

  65、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

  66、能法之士勁直,聽用,則燭重人之奸行。

  67、以智說愚必不聽

  68、智術之士,必遠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

  69、自見之謂明。

  70、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71、功雖疏必賞,過雖近必誅。

  72、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

  73、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具體事務交由各級負責人去執行,而君主應保證中央權力的鞏固。只要君主能在準確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會效勞)

  74、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置身事外,才會看清真相;持續冷靜,才能制定出行動原則)

法家的名言8

  1、世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譽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

  2、以為不當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罰。

  3、恬淡有趨舍之義,平安知禍福之計。

  4、故視強,則目不明;聽甚,則耳不聰;思慮過度,則智識亂。

  5、爵祿生于功,誅罰生于罪,臣明于此,則盡死力而非忠君也。

  6、以肉去蟻,蟻愈多;以魚驅蠅,蠅逾至。

  7、私行勝,則少公功。

  8、吶者言之疑,辯者言之信。

  9、虛靜無事,以暗見疵。

  10、大不可量,深不可測,同合刑名,檢審法度,擅為者誅,國乃無賊。

  11、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于法術,托長短于獎懲。

  12、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則群臣畏其威而歸其利矣。

  13、無功者受獎,則財潰而民望。

  14、下君盡己之能,中君盡人之力,上君盡人之智。

  15、蕩而失水,螻蟻得意焉。

  16、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韓非子·說難》

  17、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

  18、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欲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

  19、有賢不肖而無愛惡。

  20、恃人之以愛為我者危矣,恃吾不可不為者安矣。

  21、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

  22、事在四方,要在中心。圣人執要,四方來效。

  23、時有滿虛,事有利弊,物有生逝世。

  24、輿人成輿,則欲人之富貴;匠人成棺,則欲人之夭死也。

法家的名言9

  1、宮有堊,器有滌,則潔矣。

  2、人臣處國無私朝,居軍無私交,其庫府不得私貸于家,此名君之所以禁其邪。

  3、君無見其所欲。

  4、凡德者,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必固。

  5、能法之士,必強毅而勁直,不勁直,不能矯奸。

  6、知術之人為工匠也,不得施其技巧,故屋壞弓折;知治之人不得行其術,故國亂而主危。

  7、群臣守職,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謂習常。

  8、聽其臣而行其賞罰,則一國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歸其臣而去其君矣。

  9、巧為輗,拙為鳶。

  10、且夫物眾而智寡,寡不勝眾,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

  11、禁,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

  12、賞譽薄而謾者下不用也,賞譽厚而信者下輕死。

  13、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

  14、夫有材而無勢,雖賢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則臨千仞之谿

  15、千里之馬時一,其利緩;駑馬日售,其利急。

  16、不勁直,不能矯奸。

  17、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

  18、大不可量,深不可測,同合刑名,檢審法式,擅為者誅,國乃無賊。

  19、任賢,則臣將乘于賢以劫其君;妄舉,則事沮不勝。

  20、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

  21、事有舉之而有敗,而賢其毋舉之者。

  22、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處其宜,故上下無為。

  23、奸臣蕃息,主道衰亡。

  24、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

  25、誘道爭遠,非先則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調于馬?

法家的名言10

  1、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韓非子·說難》

  2、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維修喪失轉而要仰仗臣下了)

  3、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君主隱藏自己的好惡,才會得見臣下的本來面目;拋去舊有的成見,不顯露自己的智慧,才會讓臣下各守其職)

  4、凡德者,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凡是德都是因為無為而聚集,因無欲而成就,因不思而安穩,因不用而牢固。)

  5、存亡在虛實,不在于眾寡。(一國的存亡要看權柄是否掌握在君主手里,而不應看國家武力的強弱)

  6、因可勢,求易道。(根據可以成功的形勢,來尋求易于成功的方法)

  7、恬淡有趨舍之義,平安知禍福之計。(恬靜淡泊之后才能把握取舍的原則,平穩安閑之后才能察知禍福的端倪)(說明∶拒斥外界的誘惑)

  8、巧為輗,拙為鳶。(做車輗是聰明的,做木鳶卻是愚笨的)(說明∶考慮成本與實際功效)

  9、誘道爭遠,非先則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調于馬?(在路上賽馬,不是領先就是落后,而此時還總是關注對手的話,又怎么能得心應手地駕馭自己的馬呢?)

  10、夫有材而無勢,雖賢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則臨千仞之溪,材非長也,位高也。(有才干而沒有權勢,即使是賢人也無法控御不肖之徒。一尺長的木材樹立在高山之上,就能俯瞰萬丈深淵。這并非是木頭長,而是它所處的地位高。)

  11、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邀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喜歡任用賢能之士,那么臣下就會自我粉飾迎合來君主)(說明∶還是讓大家各司其職,別把希望寄托在個別的賢能之士身上,防止權利的偏移)

  12、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群臣本來的面目顯現出來,那么君主就不會收到蒙蔽了)

  13、佯愛人,不得復憎也;佯憎人,不得復愛也。(假裝憎惡,就無法對其再加以憎惡;假裝憎惡,就無法再對其施以恩惠)

  14、去甚去泰,身乃無害。(行為不過度,才不會危及己身)

  15、欲速則不達。——《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16、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過于寵信臣下,必然會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權勢過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17、不吹毛而求小疵。——《韓非子·大體》

  18、且夫物眾而智寡,寡不勝眾,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相對于復雜的世事來說,個人的智慧是很渺小的,個人的渺小智慧難以處理繁雜事務,所以應該利用工具來處理事務)(比如∶法律制度及司法人員的設置等)

  19、故視強,則目不明;聽甚,則耳不聰;思慮過度,則智識亂。(用眼過度,則視力下降;用耳過度,就會聽力下降;用腦過度,就會思慮混亂)

  20、時有滿虛,事有利害,物有生死。(時機的盈虛是并存的,世事的利弊是兼有的,事務的生死是一體的)(說明∶君主不可因為這些不可避免的得失而怨怒)

  21、千里之堤,毀于蟻穴。——《韓非子·喻老》

  22、烹小鮮而數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烹調小魚卻屢次翻動,那就會令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國卻屢次更改法令,那就會使百姓不看其苦)

  23、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過于寵溺臣下,法令就難以確立。缺乏威嚴就會被臣下欺凌)

  24、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做賢德的事情卻不以賢德自居,還有什么事是辦不好的)

  25、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難以為常。(圣人處世,是不需要智慮與機巧的。因為不拋棄智慮機巧,就很難維持長久。)

  26、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所以應該將親近好厭惡等情緒一并拋棄,才能成功地使用權謀之術)

  27、故勢不便,非所以逞能也。(所以,當形勢不便時,是不應該逞強的)

  28、倒言反事以嘗所疑。(故意正話反說或正事反做,來試探臣下)

  29、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間總有得不到的東西,也總有辦不到的事)

  30、蕩而失水,螻蟻得意焉。(魚游到岸邊擱淺的是時候,就會被螻蟻吃掉)

  31、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于法術,托是非于賞罰。(不因過度思考使內心疲憊,不因個人私欲而令自身受害;依據法令和權謀來治理國家,通過賞罰來彰顯是非。)

  32、事有舉之而有敗,而賢其毋舉之者。(事情有做了卻不成功的,但這也勝過不去做的)

  33、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種植橘柚,吃起來是甜的,聞起來是香的;而種植荊棘,長大了卻會刺傷人。)(說明∶栽培人時應個格外謹慎)

  34、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法一定要讓人明了,而術一定不能被人覺察)

  35、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具體事務交由各級負責人去執行,而君主應保證中央權力的鞏固。只要君主能在準確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會效勞)

  36、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顯賢能可以成就大業,不逞勇武依然強大)

  37、使殺生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殺予奪之權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來君主就有失勢的.危機)

  38、利莫長于簡,福莫久于安。(最大的利益莫過于簡樸,最大的福澤莫過于安穩)

  39、私行勝,則少公功。(營私舞弊之風盛行,臣下就不能盡職為君效力了)

  40、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像和氏璧那樣的美玉,不必用五色飾物來裝飾)

  41、一手獨拍,雖疾無聲。(一只手擊掌,即使再用力也不會有聲音)

  42、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如果是君主所厭惡的,那么群臣就會將其隱匿起來;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會弄虛作假來迎合)

  43、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欲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眾人會全力幫助他,身邊的人樂于結交他,遠方的人真心贊譽他,權高位重的人也會推崇他)

  44、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看見就好像沒看見,聽到好像沒聽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45、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置身事外,才會看清真相;保持冷靜,才能制定出行動原則)

  46、去其智,絕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隱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無法猜測他的意圖)

  47、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不以自己的好惡來選擇土石,所以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來容納河流,所以成就了它的廣博)

  48、君無見其所欲。(君主不應該表露自己的喜好)

  49、虛靜無事,以暗見疵。(保持虛靜無為的狀態,往往會從隱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為漏洞)

  50、君人者釋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于臣矣。(君主聽憑臣下私自施予刑罰與恩德,這樣一來就會反為臣下所控制)

  51、華而不實,虛而無用。——《韓非子·難言》

  52、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處其宜,故上下無為。(世間萬物都各有特性,不同的才能有不同的施展方向,令有才干者各得其所,所以君主就可以無為而治。)

  53、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不被小事妨害自己的長處,所以能取得大名;不過早顯示自己的才能,所以能成就大業)

  54、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韓非子·難一》

  55、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權柄在手就是所說的重,不離本位就是所說的靜。持重者能夠控御輕浮者,寧靜者能夠克制急躁莽撞)

  56、火形嚴,故人鮮灼;水形懦,人多溺。(火的形態看起來是嚴酷的,所以很少有人被灼傷;水的形態看起來是柔弱的,所以經常有人淹死)

法家的名言11

  1、以智說愚必不聽。

  2、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

  3、能法之士勁直,聽用,則燭重人之奸行。

  4、君人者釋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于臣矣。

  5、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

  6、自見之謂明。

  7、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

  8、一以當十,所向無敵。

  9、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

  10、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

  11、自勝謂之強。

  12、智術之士,必遠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

  13、使殺生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

  14、變法之士,孤存孤戰,不得領袖支撐,變法必敗!

  15、故智術能法之士用,則貴重之臣必在繩(朝綱)之外矣!

  16、奸臣蕃息,主道衰亡。

  17、能法之士,必強毅而勁直,不勁直,不能矯奸。

  18、功雖疏必賞,過雖近必誅。

  19、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20、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

  21、君無見其所欲。

  22、小利為大利之殘。

  23、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24、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邀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

  25、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

  26、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

  27、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

  28、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

  29、非圣賢莫能聽至言。

  30、倒言反事以嘗所疑。

  31、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

  32、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

  33、小忠乃大忠之賊。

  34、虛靜無事,以暗見疵。

  35、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

  36、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譽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

法家的名言12

  1、君無見其所欲。

  2、陳輕貨于幽隱,雖曾史可疑也。懸百金于市,雖大盜不取也。(將便宜的東西放在幽靜偏僻的地方,及時是曾參史猷那樣的高潔之士也有盜取的嫌疑,將百金懸掛在鬧市,即使大盜也不會去搶奪。)(說明∶依重法嚴保,引導人民的行為)

  3、為政猶沐也,雖有棄發,必為之。愛棄發之費,而忘長發之利,不知權者也。(治理國家就好像洗頭發一樣,即使是洗掉了一些頭發,也必須要洗干凈。因脫落的頭發而惋惜,卻忘了新發會所以而生長,這就是不懂得權衡利弊。

  4、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

  5、威不貳錯,制不共門。(權威與法令不能由君臣雙方共享)

  6、一聽則愚智不分,責下則人臣不參。(一一傾聽意見,愚蠢和智慧就不會混亂而辯識不清,善于督促臣下,臣下的優劣就不會混雜而確定不明)

  7、千里之馬時一,其利緩;駑馬日售,其利急。(千里馬只是偶爾會出現,所以獲利很慢;二劣馬很常見,所以獲利快。)

  8、能法之士勁直,聽用,則燭重人之奸行。

  9、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

  10、有言者自為名,有事者自為形,形名參同,君乃無事焉,歸之其情。(進言者自然會證明他的主張,行事者自然會產生必須的效果,將效果和主張相比較,君主就不必親自處理事務,而實情自然會顯現出來。)

  11、小知不可使謀事,小忠不可使主法。(在小事上耍小聰明的人不能讓其謀劃大事,在小事情上忠心的人不能命其主管法律。)(說明∶這樣的人缺乏全局觀)

  12、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負。

  13、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

  14、恃人不如自恃也。(求人不如求己)

  15、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不知實情而進言,是不明智的;深知情形而不進言,是不忠誠的。)

  16、人臣之爭事而亡其國者,皆虺類也。(群臣之間相互爭權奪利而致使國家滅亡的,都和虺是一類的)(說明∶虺hui∶一蛇二頭)

  17、凡說之難∶在之所說之心,能夠吾說當之。(大凡進言的關鍵∶在于了解對方的心理,并能夠用我的觀點來適應他。)

  18、以為不當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罰。(因為事先說的目標太低,這種危害遠遠超出了他們的功績,所以應當處罰。)

  19、利之所在,則忘其所惡,皆為孟賁。(只要有利益,他們就會忘掉恐懼和憎惡,而都變得象孟賁一樣。)

  20、饕貪而無饜,近利而好得者,可亡也。(貪得無厭,唯利是圖的,有亡國的可能。)

  21、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譽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

  22、貪盜不赴谿而掇金,赴谿而掇金則身不全。(即使是再貪婪的盜賊也不會跳到深澗之中去撈取金子,因為到深澗中撈金子就很難保全自身。)

  23、一手獨拍,雖疾無聲。(一只手擊掌,即使再用力也不會有聲音)

  24、賞罰無度,國雖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賞罰沒有法度,國家雖大而士兵疲弱,那么其土地和人民遲早會被其它國家所占有。)

  25、圣人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宜。———《商君書》

  26、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聽信旁人的言語而親近我的,必定還會因為聽信別人的言語而責怪我。)

  27、非圣賢莫能聽至言。

  28、事有舉之而有敗,而賢其毋舉之者。(事情有做了卻不成功的,但這也勝過不去做的)

  29、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

  30、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置身事外,才會看清真相;堅持冷靜,才能制定出行動原則)

  31、淺薄而易見,漏泄而無藏,不能通群臣之語者,可亡也。(君主言行淺薄,而將心意泄露無遺,行事不能周密慎重而失言泄露給臣下的,就會有亡國的禍患。)

  32、蕩而失水,螻蟻得意焉。

  33、人處疾則貴醫,有禍則貴鬼。(當人患病的時候就會尊敬醫生,遭遇災難的時候就會敬畏鬼神)(說明∶欲在法律控制引導之下,則民將少欲)

  34、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此刻想要用先王的法度來那里當今的臣民,和守株待兔是一樣的)

  35、以智說愚必不聽。(智者向愚魯之人進言,必須不會被采納。)

  36、奸臣蕃息,主道衰亡。

  37、諫說談論之士,不可不察愛憎之主而后說焉。(進諫上言的臣下,不可不先了解君主的好惡然后進言。)

  38、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

  39、佯愛人,不得復憎也;佯憎人,不得復愛也。(假裝憎惡,就無法對其再加以憎惡;假裝憎惡,就無法再對其施以恩惠)

  40、夫有材而無勢,雖賢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則臨千仞之谿(xi),材非長也,位高也。(有才干而沒有權勢,即使是賢人也無法控御不肖之徒。一尺長的木材樹立在高山之上,就能俯瞰萬丈深淵。這并非是木頭長,而是它所處的地位高。)

  41、圣王者不貴義而貴法,法必明,令必行,則已矣。———《商君書》

  42、顧小利,則大利之殘也。(只貪圖一些微小的利益,就會使整體的利益受到損害。)

  43、言之為物也,以多信。(言語這東西,說多了就有人相信)(說明∶謊言重復了一千遍就變成了真理)

  44、自見之謂明。

  45、凡人之大體,取舍同者則相是也,取舍異者則相非也。(大凡人的本性,都是觀點相同的就相互肯定,觀點不一樣的就相互反對。)(說明∶君主應使臣下的是非取舍同于自我的意志。)

  46、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

  47、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

  48、利莫長于簡,福莫久于安。

  49、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法必須要讓人明了,而術必須不能被人覺察)

  50、虛靜無事,以暗見疵。

  51、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

  52、故視強,則目不明;聽甚,則耳不聰;思慮過度,則智識亂。

  53、辭辯而不法,心智而無術,主多能而不以法度從事者,可亡也。(口若懸河而不守法度,頭腦聰慧卻不知以法術治國,君主才智出眾卻不依法行事的,有可能亡國)

  54、功雖疏必賞,過雖近必誅。

  55、虛靜無事,以暗見疵。(堅持虛靜無為的狀態,往往會從隱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為漏洞)

  56、固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視,而上盡制之。(所以雖然有嘴卻不私下發表議論,雖然有眼睛卻不私下窺探,而僅有君主掌控著一切。)

  57、時有滿虛,事有利害,物有生死。

  58、使殺生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

  59、長侮偷快,數以德追禍,是斷手而續以玉也。(長久地責難犯小錯誤的人,經常侮辱別人而換得一時之快,屢次用恩惠來補償給別人帶來的災禍,這就像是斷掉的手又用玉接上一樣,所以君主才有易位的禍患。)

  60、小忠乃大忠之賊。

  61、蕩而失水,螻蟻得意焉。(魚游到岸邊擱淺的是時候,就會被螻蟻吃掉)

  62、處卑賤之位而不計者,此禽鹿肉,人面而能強行者耳。詬莫大于卑賤,而悲莫甚于窮困,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托于無為,此非士之情也。———《史記李斯列傳》

  63、使事不相干,故莫訟;使士不兼官,故技長;使人不一樣功,故莫爭。(使臣下所任職務不相干涉,相互之間就不會發生訴訟;使一個人不兼任多個職務,就能令其充分發揮才干;使臣下建立功績不一樣,就不會發生爭執。)

  64、故勢不便,非所以逞能也。(所以,當形勢不便時,是不應當逞強的)

  65、故智術能法之士用,則貴重之臣必在繩之外矣!

  66、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難以為常。(圣人處世,是不需要智慮與機巧的。因為不拋棄智慮機巧,就很難維持長久。)

  67、不慎其事,不掩其情,賊乃將生。(不謹慎行事,不隱藏實情,奸賊才會有機可乘)

  68、臣得樹人,則主失黨。(如果臣下有權任免官員,那么君主就會失去心腹之人。)

  69、大意無所拂悟,辭言無所擊摩,然后極騁智辯焉。(進言的資料沒有違逆的地方,言辭沒有抵觸的地方,之后才能施展才智展開論述。)

  70、以至智說至圣,未必至而見愛。(智者對圣人進言,也未必得當而被采納。)(說明∶總之,還得等,還得想辦法。)

  71、刑當無多,不當無少。(刑罰恰當就不會嫌多,刑罰不當就不會嫌少。)

  72、恬淡有趨舍之義,平安知禍福之計。(恬靜淡泊之后才能把握取舍的原則,平穩安閑之后才能察知禍福的端倪)(說明∶拒斥外界的誘惑)

  73、倒言反事以嘗所疑。(故意正話反說或正事反做,來試探臣下)

  74、不塞隙穴而勞力于赭堊,暴雨疾風必壞。(不將房屋的裂縫塞住,卻只想著將墻壁粉刷漂亮,一旦暴風驟雨來臨,房屋必須會倒塌。)

  75、無心之失在所難免,滴水不露豈會無心。———《秦時明月伍之君臨天下》

  76、一以當十,所向無敵。

  77、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律不能逢迎權貴,就像墨繩不能遷就彎曲一樣。)

  78、聽其臣而行其賞罰,則一國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歸其臣而去其君矣。(那么過重民眾就會敬畏掌權的大臣二輕視君王,于是也就會歸附大臣而與君離心離德了。)

  79、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

  80、緩心而無成,柔菇而寡斷,好惡無決而無所定立者,可亡也。(行事遲緩,一無所成,優柔寡斷,難辨是非而毫無主見的,有亡國的可能。)

  81、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

  82、千里之堤,毀于蟻穴。——《韓非子·喻老》

  83、爵祿生于功,誅罰生于罪,臣明于此,則盡死力而非忠君也。(得到高官厚祿是因為建立功績,受到誅殺懲治是因為觸犯法令,臣下如果明白這一點,機會拼命效力,而并非認為自我只是忠君了。)

  84、宮有堊,器有滌,則潔矣。(宮室結果粉刷,器皿經過洗滌,就都會干凈了。)

  85、以智說愚必不聽。

  86、良藥苦于口。(良藥苦可是能治病。)

  87、智術之士,必遠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

  88、強以其所不能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勉強君王去做他所做不到的事情,停止君王去做他所不能停止的事,這樣一來,就會危及己身。)

  89、功雖疏必賞,過雖近必誅。

  90、譽異人與同行者,規異事于同計者。(用過去的模范人物贊譽對方的品行,用過去的典范案例說服對方)(說明∶迎合說服的技巧而已)

  91、廢常上賢則亂,舍法任智則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賢。(廢棄常理而尊崇賢者就會導致國家混亂,舍棄法律而任用智者就會導致國家危亡。所以說∶要依法而行而不能聽信賢能之士。)

  92、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邀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喜歡任用賢能之士,那么臣下就會自我粉飾迎合來君主)(說明∶還是讓大家各司其職,別把期望寄托在個別的賢能之士身上,防止權利的偏移)

  93、君無見其所欲。(君主不應當表露自我的喜好)

  94、去規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輪。……使中主守法術,拙匠守規矩尺寸,則萬不失矣。(不使用輔助工具而只憑自我的感覺來度量,即使是奚仲那樣的巧匠也做不成一個車輪。……如果君主能夠以刑罰之術為本,普通工匠懂得使用輔助工具,那么就不會有什么失誤了。)

  95、搖木者一一攝其葉,則勞而不遍;左右拊其本,而葉遍搖矣。(搖動樹木的人如果一一撥動樹上的葉子,即使勞累也不能全部讓葉子動起來;而左右搖晃樹干,那么所有的葉子都會搖動起來。)(說明∶應以法律作為主桿)

  96、自見之謂明。

  97、淺薄于爭守之事,而務以仁義自蝕者,可亡也。(不懂得戰爭,而以仁義自居者,有亡國的可能)

  98、利莫長于簡,福莫久于安。(最大的利益莫過于簡樸,最大的福澤莫過于安穩)

  99、存亡在虛實,不在于眾寡。

  100、故舍己能而因法數,審賞罰。(所以棄用自我的才干而依據法令來才定賞罰)

  101、冬日之閉凍也不固,則春夏之長草木也不茂。(如果冬天封凍得不夠徹底,那么春夏的草木也不會茂盛生長。)(說明∶事先將危害國家的一切不良因素扼殺在萌芽狀態)

  102、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

  103、千里之堤,以螻蟻之穴潰。(千丈長堤也會因蟻洞的貫通而潰敗。)

  104、故明主使法擇人,不自舉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所以明君依據法令來任用臣下,而非隨意任用;依據法令評定功績,而非隨意評定。)

  105、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間總有得不到的東西,也總有辦不到的事)

  106、火形嚴,故人鮮灼;水形懦,人多溺。

  107、君人者釋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于臣矣。

  108、安危在是非,不在于強弱。(一國的安危決定于君主的行為是否正確,而不決定于國力的強弱)

  109、小利為大利之殘。

  110、貴私行而賤公功者,可亡也。(推崇私行而輕視公功的,就有滅亡的可能)

  111、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做賢德的事情卻不以賢德自居,還有什么事是辦不好的)

  112、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邀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

  113、權勢不能夠借人,上失其一,臣以為百。(君主的權勢不能夠借由臣下使用,君主失去一點權力,臣下就會得到很多的利益。)

  114、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過于寵信臣下,必然會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權勢過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115、凡德者,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凡是德都是因為無為而聚集,因無欲而成就,因不思而安穩,因不用而牢固。

  116、以肉去蟻,蟻愈多;以魚驅蠅,蠅逾至。(用肉來驅趕螞蟻,螞蟻反而會越聚越多;以魚來驅趕蒼蠅,蒼蠅也會越來越多。)

  117、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過于寵溺臣下,法令就難以確立。缺乏威嚴就會被臣下欺凌)

  118、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

  119、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

  120、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

  121、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不被小事妨害自我的長處,所以能取得大名;可是早顯示自我的才能,所以能成就大業)

  122、小利為大利之殘。

  123、誘道爭遠,非先則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調于馬?

  124、小忠乃大忠之賊。

  125、君臣之利異,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滅。(君臣之間的利益是相對立的,所以沒有臣下是忠誠的,所以臣下得到利益,君主的利益就會喪失。)

  126、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避匹夫。(施加刑罰不回護大臣,施以獎勵不忽略平民)

  127、怯懾而弱守,蚤見而心柔懦,知有謂可,斷而弗敢行者,可亡也。(性格怯懦而不敢堅持己見,雖有遠見卻優柔寡斷,明知應當做的,卻又不敢當機立斷去執行,有亡國的可能。)

  128、虛靜無事,以暗見疵。

  129、一以當十,所向無敵。

  130、賞譽薄而謾者下不用也,賞譽厚而信者下輕死。(君主的獎勵與贊譽微薄,而出言有難以兌現,臣下就不會為其效力,君主的獎勵與贊譽豐厚并且很少食言,臣下就會拼死效力)

  131、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所以應當將親近好厭惡等情緒一并拋棄,才能成功地使用權謀之術)

  132、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譽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眾人會全力幫忙他,身邊的人樂于結交他,遠方的人真心贊譽他,權高位重的人也會推崇他)

  133、以強去強者,弱;以弱去強者,強。———《商君書》

  134、說不行而有敗,則見疑,如此者身危。(提議未被采納而失敗,就會被猜忌,這樣就會危機己身)(說明∶給領導提意見要有點“心眼兒”)

  135、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

  136、故智術能法之士用,則貴重之臣必在繩(朝綱)之外矣!

  137、吶者言之疑,辯者言之信。(不善言辭的人所說的話就會令人生疑,而能言善辯的人所說的話就會令人覺得可信)

  138、君人者釋其刑?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于臣矣。

  139、故視強,則目不明;聽甚,則耳不聰;思慮過度,則智識亂。(用眼過度,則視力下降;用耳過度,就會聽力下降;用腦過度,就會思慮混亂)

  140、鏡執清而無事,美惡從而比焉;衡執正而無事,輕重從而載焉。(明鏡清凈而無為,好與壞所以而明辨出來;秤桿端正而無所作為,輕與重會所以而稱量出來。)

  141、不吹毛而求小疵。——《韓非子·大體》

  142、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

  143、使殺生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

  144、勢不足以化則除之。(如果不能用威勢來使臣下馴服,就將其鏟除。)

  145、無理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不懂得禮儀而輕侮大國,貪婪自負而不善外交,有外國的可能)

  146、唇亡而齒寒。(嘴巴沒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

  147、無私賢哲之臣,無私事能之士。(不能親近賢明的臣下,也不偏愛頗具才干之士。)(說明∶只堅持工作關系,防止工作以外的關系,以免構成不良裙帶黨群)

  148、濫于文麗而不顧其功者,可亡也。(沉迷于華麗卻毫無價值的辭藻,國家有可能滅亡。)

  149、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不用智慧能夠明察,不顯賢能能夠成就大業,不逞勇武依然強大)

  150、使殺生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殺予奪之權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來君主就有失勢的危機)

  151、一手獨拍,雖疾無聲。

  152、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如果是君主所厭惡的,那么群臣就會將其隱匿起來;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會弄虛作假來迎合)

  153、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154、貴人或得計而欲自以為功,說者與之焉,如此者身危。(君主有時行事得當而想自居其功,而進言的臣下也參與其中,這樣就會危及自身。)(說明∶反正什么功勞最終都是老板的,就算有成績,也懂得及時急流勇退)

  155、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156、愚者難說也,故君子難言也。(愚魯的人很難被說服,所以君子進言也是很困難的。)

  157、上失扶寸,下得尋常。(君主有一點疏忽,臣下就會得到成倍的利益。)

  158、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

  159、火形嚴,故人鮮灼;水形懦,人多溺。

  160、有幸之類,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有形體的事物,再大的也是從細微起來的;存在了很久的事務,必定是從細微開始聚集起來的。)

  161、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于法術,托是非于賞罰。(不因過度思考使內心疲憊,不因個人私欲而令自身受害;依據法令和權謀來治理國家,經過賞罰來彰顯是非。)

  162、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譽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

  163、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種植橘柚,吃起來是甜的,聞起來是香的;而種植荊棘,長大了卻會刺傷人。)(說明∶栽培人時應格外謹慎)

  164、臣閉其主,則主失位。(臣下閉塞君主獲得信息的渠道,那么主上就會喪失其君位。)

  165、恃交援而遠近鄰,怙強大之救而侮所迫治國者,可亡也。(依仗盟國的強大而怠慢鄰國,依靠強大的靠山來欺侮其它國家的,有亡國的可能。)

  166、散其黨,收其余,閉其門,奪其輔,國乃無虎。(粉碎朋黨,逮捕余孽,阻塞奸佞行事的途徑,鏟除其朋黨,國家才不會出現惡虎。)

  167、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維修喪失轉而要仰仗臣下了)

  168、今有馬于此,形容似驥也,然驅之不往,引起不前,雖臧獲不托足其軫也。(此刻有一匹馬在那里,外表看上去像一匹良馬,可是用鞭子趕它不走,用韁繩拉它不動,即使是卑賤的奴婢也不會將其當成騎乘的工具。)

  169、自勝謂之強。

  170、人臣挾大利以從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盡而不望。(臣下行事為了爭取更大的利益,所以會冒著生命危險來做事,竭盡全力也不會有怨言。)

  171、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

  172、故勢不便,非所以逞能也。

  173、智術之士,必遠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通曉治國之術的人,必定具有遠見卓識而善于明察事理。不善于明察事理就不能洞悉隱情。)

  174、上下易用,國故不治。(君主親自處理繁雜事務,而臣下反而掌管大權,國家就是因為這點猜無法治理的。)

  175、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韓非子·難一》

  176、變法之士,孤存孤戰,不得領袖支撐,變法必敗!

  177、夫有材而無勢,雖賢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則臨千仞之溪,材非長也,位高也。

  178、過而不聽于忠臣,而獨行其意,擇滅高名為人笑之始也。(君主犯下錯誤卻不聽忠臣的勸諫,而一意孤行,就會身敗名裂而為人所恥笑)

  179、罰薄不為慈,誅嚴不為戾,稱俗而行也。(刑罰輕并非是仁慈,誅罰重也并非暴戾,只是適合現實情景而已。)

  180、三人言而成虎。(三個人說有老虎大家就會相信)

  181、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

  182、凡德者,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

  183、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

  184、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185、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

  186、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

  187、佯愛人,不得復憎也;佯憎人,不得復愛也。

  188、省同異之言以知朋黨之分,偶叁伍之驗以責陳言之實。執后以應前,按法以治眾,眾端以參觀。(經過觀察臣下的言語差異來區別朋黨,經過對臣子行為來辨別陳言是否可靠;以事后的結果與之前的言論相對照,根據法律治理民眾,結合各種情景進行參驗觀察。)

  189、削株無遺根。(斬草務必除根)

  190、奸臣蕃息,主道衰亡。

  191、存亡在虛實,不在于眾寡。

  192、且夫物眾而智寡,寡不勝眾,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

  193、火形嚴,故人鮮灼;水形懦,人多溺。(火的形態看起來是嚴酷的,所以很少有人被灼傷;水的形態看起來是柔弱的,所以經常有人淹死)

  194、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君主隱藏自我的好惡,才會得見臣下的本來面目;拋去舊有的成見,不顯露自我的智慧,才會讓臣下各守其職)

  195、無功者受獎,則財潰而民望。(沒有績效的人受到獎勵,那么就會導致財物匱乏而民眾抱怨。)

  196、禍難生于邪心,邪心誘于可欲。(禍患是因奸邪之心而引發的,而奸邪之心是欲望引起的。)

  197、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198、因可勢,求易道。

  199、智術之士,必遠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

  200、欲速則不達。——《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201、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像和氏璧那樣的美玉,不必用五色飾物來裝飾)

  202、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韓非子·說難》

  203、華而不實,虛而無用。——《韓非子·難言》

  204、目失鏡,則無以正須眉;身失道,則無以知迷惑。(眼睛失去了鏡子,就無法端正面目;人失去了大道,就無法解開自我的迷惑。)

  205、私行勝,則少公功。

  206、以智說愚必不聽。

  207、人行事施予,以利之為心,則越人易和;以害之為心,則父子離且怨。(人們辦事付出報酬,如果從對人有利的.角度著想,那么及時是關系疏遠的人也能夠合作;如果總想加害對方,那么即使是父子也會相互疏遠和怨恨。)

  208、私行勝,則少公功。(營私舞弊之風盛行,臣下就不能盡職為君效力了)

  209、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

  210、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舉薦外人不排除自我的仇人,舉薦親近的人不排除自我的兒子。)

  211、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則群臣畏其威而歸其利矣。(所以君主親自掌握賞罰之權,那么群臣就會畏懼他的刑罰而追求他的獎賞了。)

  212、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

  213、數披其木,毋使枝大本小;枝大本小,將不勝春風;不勝春風,枝將害心。(經常修剪枝葉,不能使枝大而主干小;枝大而主干小,就經常受不住風吹,經不起風吹,枝葉就會使樹干折斷。)(說明∶別讓臣下的權力太大)

  214、當涂者之徒屬,非愚而不知患者,必污而不知避奸也。(重臣的黨羽不是愚蠢而沒有遠見的人,就是敗壞而不避奸邪之事的人)

  215、夫曰∶“言語辯,聽之說,不度于義”者,必不誠之言也。(所謂“言語動聽,令人高興,卻不合乎常理”的話,必定是不可信的話。)

  216、好以智矯法,時以行雜公,法禁變異,號令數下者,可亡也。(喜歡憑借自我的聰明擅自更改法令,是海滄因私事而擾亂公務,法令朝三暮四屢次更改,國家有可能滅亡)

  217、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防止奸邪的辦法,最好是禁止產生奸邪之心,其次是禁止傳播奸邪的言論,再次是禁止奸邪的行為)

  218、功雖疏必賞,過雖近必誅

  219、烹小鮮而數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

  220、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

  221、有賢不肖而無愛惡。(君主應當明辨賢愚,但不應當因其賢愚而喜愛或厭惡。)

  222、去其智,絕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隱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無法猜測他的意圖)

  223、不赦死,不宥刑,赦死宥刑,是謂威淫。(不赦免死刑犯,不寬宥應受刑罰之人,赦免和寬宥都是權力的濫用。)

  224、圣人之救危國也,以忠拂耳。(圣人為救國家于危難,不息違逆君主而以忠言勸諫)

  225、自勝謂之強。

  226、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看見就好像沒看見,聽到好像沒聽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227、可必,則越人不疑羿;不可必,則慈母逃弱子。(如果對對方的箭法有把握,那么即使是關系再疏遠的也不會懷疑后羿的箭法;如果沒把握射中,那么即使是母親,也會逃避自我的孩子。)

  228、君人者釋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于臣矣。(君主聽憑臣下私自施予刑罰與恩德,這樣一來就會反為臣下所控制)

  229、大不可量,深不可測,同合刑名,檢審法式,擅為者誅,國乃無賊。(治國之術大到不可估量,深到難以測量,考核臣下的言語與行為是否一致,檢驗他們的言行是否合乎法度,恣意妄為的立即誅殺,這樣國中才不會出現禍患。)

  230、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

  231、不自操事而知拙與巧,不自計慮而知褔與咎。(不親自處理事務而明察臣下干練與否,不親自謀劃而能夠知道臣下行事的禍與福。)

  232、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不以自我的好惡來選擇土石,所以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來容納河流,所以成就了它的廣博)

  233、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群臣本來的面目顯現出來,那么君主就不會收到蒙蔽了)

  234、因可勢,求易道。(根據能夠成功的形勢,來尋求易于成功的方法)

  235、虜自賣裘而不售,士自譽辯而不信。(胡人自我售賣皮裘就難以賣出去,士人自我稱譽辯說就不會被信任。)(說明∶自我夸耀自我是不明智的舉動。)

  236、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

  237、以儉得之,以奢失之。(古時的君王因勤儉而得到天下,因奢靡而失去天下)

  238、去其智,絕其能,下不能意。

  239、事以密成,語以泄敗。(大事都是因秘密進行而成功,因言語的泄露而失敗的)

  240、君子去泰去甚。(君子行為處事要適可而止,不應過度)

  241、能法之士,必強毅而勁直,不勁直,不能矯奸。

  242、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

  243、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欲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

  244、羈旅起貴以陵故常者,可亡也。(使他國之人顯貴而凌駕于國內舊臣之上的,有亡國的可能)

  245、倒言反事以嘗所疑。

  246、貴人有過端,而說者明言禮義以挑其惡,如此者身危。(君主犯了錯誤,而進言的臣下指出其違背禮義,由此引起君主的厭惡,這樣一來,就會危及己身)

  247、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

  248、同事之人,不可不審察也。(采取同樣行動的人,不可不加以審查[可能有不一樣的原因])

  249、無功貴而勞苦賤,如是則下怨。(毫無功績者得富貴,盡心竭力者貧賤,如此就會使臣民怨恨在心。)

  250、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難以為常。

  251、欲利之心不除,其身之憂也。(欲望的心理不除去,就會給自身帶來憂患。)

  252、上無其道,則智者有私詞,賢者有私意。(君主不以法治理,那么智者就會有違法的言論,賢者在私下也會有不軌的意圖)

  253、行小忠,則大忠之賊也。(臣下在瑣碎之事中表現出的忠誠,會使國家真正受到損害。)(說明∶如果對領導同志關心得太無微不至了,請細心)

  254、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邀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

  255、事有舉之而有敗,而賢其毋舉之者。

  256、禁,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有所禁止,是君主之道,必須公私分明,嚴明法紀,不徇私情。)

  257、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不吹開皮上的毛來尋找細小的疤痕,不洗凈器物上的污垢來查看微末的缺陷)

  258、存亡在虛實,不在于眾寡。(一國的存亡要看權柄是否掌握在君主手里,而不應看國家武力的強弱)

  259、巧為?,拙為鳶。

  260、群臣守職,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謂習常。(群臣恪盡職守,百官行事有法可依;君主根據他們的本事加以任用,這就是遵循常規。)

  261、牽犬東門,豈可得乎?

  262、去甚去泰,身乃無害。(行為可是度,才不會危及己身)

  263、醫善吮人之傷,非骨肉之親也,利所加也。(醫生善于吸吮病人瘡口的膿血,二者之間并非有血緣關系,只是存在利益罷了。)

  264、任賢,則臣將乘于賢以劫其君;妄舉,則事沮不勝。(任用賢明,那么臣下就會憑借自我的才干來要挾君主;隨意用人,那么行事就不會成功。)(說明∶防止有本事的大臣架空君主)

  265、知術之人為工匠也,不得施其技巧,故屋壞弓折;知治之人不得行其術,故國亂而主危。(懂得方法的人做工匠,卻不能自由施展技巧,所以造出的房屋會倒塌,制出的弓會折斷;懂得治理國家的人無法推行他的方法,所以國家就會混亂而危及君主)

  266、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處其宜,故上下無為。

  267、不勁直,不能矯奸。(不剛勁耿直,就不能矯正奸邪之風)

  268、無偸賞,無赦罰。(英明的君主不會隨意施以賞賜,也不會赦免本應處罰之人。

  269、巧為輗,拙為鳶。(做車輗是聰明的,做木鳶卻是愚笨的)(說明∶研究成本與實際功效)

  270、非知之難也,處之則難也。(了解情景并不困難,處理這種情景才是困難的。)

  271、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

  272、故群臣陳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責其功。(所以臣下提出主張,君主根據主張命其行事,再依據結果來考核他們的功效)

  273、故至治之國,有賞罰而無喜怒。(所以治理的最好的國家,賞罰分明而民眾沒有怨恨)

  274、以積怒而御積怨,則兩危矣。(君臣上下以怒對怨,對雙方來說都是一種危機。)

  275、非圣賢莫能聽至言。

  276、倒言反事以嘗所疑。

  277、其事不當,下考其常。(如果君主處事不當,那么臣下也會將其作為成例來效法。)

  278、誘道爭遠,非先則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調于馬?(在路上賽馬,不是領先就是落后,而此時還總是關注對手的話,又怎樣能得心應手地駕馭自我的馬呢?)

  279、說之以厚利,則陰用其言顯棄其身矣。(用厚利來說服他,那主張會被暗地里采用,二表面上被疏遠。)

  280、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無能而得事。(君主的利益在于任用有才能的人為官,而臣下的利益在于庸庸碌碌卻能居于高位。)

  281、因可勢,求易道。

  282、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

  283、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則制于人。(君主最大的禍患就是信人臣下,信任臣下就反為其所制約。)

  284、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

  285、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

  286、故智術能法之士用,則貴重之臣必在繩(朝綱)之外矣!

  287、人臣處國無私朝,居軍無私交,其庫府不得私貸于家,此名君之所以禁其邪。(群臣之間不許聚會,在軍隊之中不許私下結交,庫府中的財物不許私下借貸給旁人,這就是高明的君主防范奸邪之事的辦法。)

  288、君無見其所欲。

  289、誘道爭遠,非先則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調于馬?

  290、大心而無悔,國亂而自多,不料境內之資而易其鄰敵者,可亡也。(狂妄自大而不思悔改,國內混亂而自我夸耀,不理解本國實力而輕視鄰國并與之為敵的,有亡國的可能。)

  291、能法之士勁直,聽用,則燭重人之奸行。

  292、下君盡己之能,中君盡人之力,上君盡人之智。(下等的君主盡自我的才能,中等的君主能夠竭盡他人的力量,上等的君主能夠竭盡他人的智慧)

  293、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

  294、人主怠傲處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弒主也。(一旦君主怠慢倨傲而稍有疏忽,就會發生弒君奪位的災禍。)

  295、巧詐不如拙成。(巧妙奸詐不如樸拙誠懇。)

  296、恬淡有趨舍之義,平安知禍福之計。

  297、恃人之以愛為我者危矣,恃吾不可不為者安矣。(依靠別人出于愛為我效力就危險了,依靠別人不得不為我效力才能平安。)

  298、所謂壹刑者,刑無等級。———《商君書·賞刑》

  299、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

  300、變法之士,孤存孤戰,不得領袖支撐,變法必敗!

  301、若以譽進能,則臣離上而下比周。若以黨舉官,則民務交而不求用于法。(如果依據眾人的贊譽而啟用賢能,那么臣下就會與君主離心離德,而私下相互勾結。如果經過朋黨的舉薦而任官,那么民眾就會追求交游結黨而不愿遵循法律)

  302、一家二貴,事乃無功。(一國之中二人掌權,任何事都不會有所功效。)

  303、交眾與多,外內朋黨,雖有大過,其蔽多矣。(臣下廣泛結交,朝中內外均有朋黨,那即使他們犯下大罪,君主也會被蒙蔽過去)

  304、藏怨而弗發,懸罪而弗誅使群臣陰憎而愈憂懼,而久未可知者,可亡也。(對觸犯眾怒的臣下不處理,對犯罪的臣下遲遲不加以法辦,就會使得群臣暗中憎惡和恐懼,這樣久了還沒有發覺,就會有滅亡的禍患)

  305、因事之理,則不勞而成。(根據事物發展的規律來處理,那么就不必勞累身心也會有所成就。)

  306、安利者就之,危害著去之,此人之情也。(能夠安逸或得利,人們就會接近;有危害和禍患,人們就會遠離。這是人之常情。)

  307、右手畫圓,左手畫方,不能兩成。(右手畫圓,左手畫方,不可能兩者都成功)

  308、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權柄在手就是所說的重,不離本位就是所說的靜。持重者能夠控御輕浮者,寧靜者能夠克制急躁莽撞)

  309、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處其宜,故上下無為。(世間萬物都各有特性,不一樣的才能有不一樣的施展方向,令有才干者各得其所,所以君主就能夠無為而治。)

  310、度量雖正,未必聽也;義理雖全,未必用也。(即使準則正確,進言也未必會被聽取;即使道理正確,也未必會被采納。)

  311、且夫物眾而智寡,寡不勝眾,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相對于復雜的世事來說,個人的智慧是很渺小的,個人的渺小智慧難以處理繁雜事務,所以應當利用工具來處理事務)(比如∶法律制度及司法人員的設置等)

  312、變褊而心急,輕急而易動發,心悁忿而不訾前后者,可亡也。(心急氣躁,行為輕率而容易沖動,喜歡感情用事而不計后果,有可能會亡國)

  313、輿人成輿,則欲人之富貴;匠人成棺,則欲人之夭死也。(輿人造車,就期望有人富貴;匠人造棺材,則期望有人早死。)

  314、時有滿虛,事有利害,物有生死。(時機的盈虛是并存的,世事的利弊是兼有的,事務的生死是一體的)(說明∶君主不可因為這些不可避免的得失而怨怒)

  315、去甚去泰,身乃無害。

  316、烹小鮮而數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烹調小魚卻屢次翻動,那就會令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國卻屢次更改法令,那就會使百姓不看其苦)

  317、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具體事務交由各級負責人去執行,而君主應保證中央權力的鞏固。只要君主能在準確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會效勞)

  318、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于法術,托是非于賞罰。

  319、恩怨不入公門。(不因私人之間仇隙而影響公務)

  320、自勝謂之強。

  321、貪愎喜利,擇滅國殺身之本也。(貪婪自負,好大喜功,這是導致國破身死的根本原因。)

  322、不使自恣,安得移并。(使其不得越職,就不會有大權旁落或兼并權力的現象發生了。)

  323、凡德者,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

  324、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龍這種動物,柔順得能夠親昵并騎乘;可是龍的喉嚨下生有尺余長的逆鱗,如果有人碰到,龍就必然會將那人殺死。)

  325、能法之士,必強毅而勁直,不勁直,不能矯奸。

  326、變法之士,孤存孤戰,不得領袖支撐,變法必敗!

  327、奸臣蕃息,主道衰亡

  328、觀聽不參則誠不聞。(君主如果不將臣下的言行相互驗證,那么就不會了解真實的情景。)

  329、狠剛而不和,愎諫而好勝,不顧社稷而輕為自信者,可亡也。(固執兇悍而不謙和,剛愎自用,不顧國家安危而我行我素,有可能會亡國)

【法家的名言】相關文章:

關于法家名言09-28

書法家協會工作總結和計劃11-19

家庭教育促進法家長心得體會01-15

家庭教育促進法家長心得體會11-03

書法家協會工作總結及工作計劃06-08

名言:教育經典名言03-04

[勤學的名言] 勤學的名言04-13

關于誠信的名言的名言02-24

經典的名言04-20

經典的名言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