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_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冢本_黑人又大又粗又硬XXXXX_欧美疯狂做受XXXXX高潮

陶行知學習心得

時間:2023-05-24 19:29:54 心得體會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陶行知學習心得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于心,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那么好的心得體會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學習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陶行知學習心得

  陶行知學習心得 篇1

  “知行合一”源于明代理學家王陽明。但陶行知先生認為:知與行不但要互相結合,行更應在知之前,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故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這是陶行知先生一生踐行的一句話,也是他一生教育理念的結晶。

  基于“知行合一”,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么一個高度,讓人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正是我們現在所提倡的素質教育嗎?在學習新課程理念,開發校本課程、研究有效教學的今天。我們再回頭品味老先生的話,領悟其教育理念,整合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資源。貼切兒童實際需要、適合兒童健康發展的環境更易兒童理解和接受。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教育,善于開啟兒童感受生活、學習、探索的興致,“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要給孩子知識,更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

  反思我們當前教育實際,過分單純的以學生成績評價學生和教師,而忽視了教學與學生生活社會的緊密聯系,重知識的傳輸而輕動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所育之人與社會、與生活所脫離。如何推進“知行合一”,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結合xx“立德樹人”的德育目標和實際,切實抓好學生德育工作。將德育工作實際化、生活化、社會化,而不是紙質化,圖片化。即“生活德育”,如以少先隊活動為載體,走出校門,開展志愿者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

  二、開發以勞動為載體的校本課程。充分利用鄉村學校土地資源豐富的優勢,著力開發生產勞動(如種田、種菜)課程;利用學校比鄰村落的.優勢,開發社會公益勞動課程;面對農村留守兒童多的現狀,開發生活技能培養課程,如開展洗衣、幫廚、打掃衛生等課程。

  三、積極探索使學生向上生長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身體、才智、德行、社會服務等諸多方面,每天都有長進,日日有變化,周周有發展。

  陶行知先生畢其一生,為了心中的教育夢,默默耕耘,不斷探索,矢志不渝,讓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位“”人民教育家“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的創造精神、開辟精神和一位教育者的使命與擔當。“行知”精神給我們前行的動力和方向,讓我們用“行知”精神助力云南教育夢,讓我們用“行知”精神譜寫學校發展的新篇章,創造新的輝煌。

  陶行知學習心得 篇2

  陶行知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我認真地學習了他的教育思想,讓我的思想進行了一次徹頭徹尾的大洗禮。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從陶先生的作品中隨處可見他對好教師的殷切期望。作為一名教師,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識,真的本領,真的道德。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現在的社會日新月異,我們周圍時刻充滿著變化。我們要跟上時代的步伐,而不被社會所淘汰。我們要心懷進取心,下苦功夫學。我們要虛心地跟一切人學,跟大眾學,跟朋友學,跟大自然學,也跟大社會學。人類發展永無止境,科學永無止境。我們要時時更新自己的觀念,及時獲取相關的信息,不斷進取,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陶先生提出“教學做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會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從而成為學習的主人。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確,選擇了教育,就選擇了奉獻。有人將教師比作園丁,但是,“園丁的汗水,在綠葉上閃光,教師的汗水,在心靈中結果。“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到心靈的深處。”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陶行知為了使大眾掌握文化知識,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開展文化教育活動。在我們前輩中間,也有許許多多平凡的教育工作者,無怨無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揮灑在教書育人這塊神圣的土地上。他們都是我們教師的一面鏡子。

  作為一名教師,我將永遠牢記陶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手腦并用,學會過硬的技能,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為新世紀的創新型人才。

  陶行知學習心得 篇3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創設鄉村幼稚園宣言書》一文中指出:“自從蒙臺梭利畢生研究幼兒教育以來,世人漸漸地覺得幼稚園之效力;自從小學注意比較家庭送來與幼稚園升來的學生性質,世人乃漸漸地覺得幼兒教育實為人生之基礎,不可不趁早給它建立得穩。兒童學者告訴我們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的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換句話說,六歲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培養得好,以后只需順著他繼長增高的培養上去,自然成為社會優良的分子;倘使培養得不好,那么,習慣成了不易改,傾向定了不易移,態度決了不易變。這些兒童升到學校里來,教師需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去糾正他們已成的壞習慣,壞傾向,壞態度。”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幼兒教育在人生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一,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陶行知先生根據我國的國情,提出“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認為:“要先能做到‘社會即學校’,然后才能講‘學校即社會’;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講到‘教育即生活’。幼兒教師要樹立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在生活中滲透、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在生活中向幼兒滲透感恩他人的習慣,在游戲中培養幼兒講文明、有禮貌的習慣。幼兒園小班幼兒大多在三歲左右,幼兒入園的第一個星期我們就教育他們怎樣說“謝謝”、“對不起”等文明用語。早晨小朋友吃早餐、中午小朋友吃午飯時,我們都教小朋友說“謝謝老師!”讓小朋友在享用別人的勞動時學會感恩他人,到中班、大班時,我們就嘗試著讓孩子自己輪流分飯、分菜,培養他們獨立生活能力。幼兒園游戲很多,但在游戲中我們始終滲透文明禮貌的概念,讓幼兒從小在心靈里就播種文明禮儀的種子。

  第二,讓幼兒在活動中學習做人,培養幼兒獨立的精神。陶行知先生在《學做一個人》一文中指出:“做一個整個的人,有三種要素:

  (一)要有健康的身體——身體好,我們可以在物質的環境里站個穩固。

  (二)要有獨立的思想——要能虛心,要思想透徹,有判斷是非的能力。

  (三)要有獨立的職業。”在兒歌、故事中培養幼兒獨立精神。剛剛開學,大多幼兒不愿意上學,出現厭學情緒。我們就給他們耐心講故事、教兒歌、做游戲吸引他們。我們幼兒園從小班到中班、大班,始終把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例如小班學生,在上幼兒園的第一個星期,我們就教兒歌:“爸爸媽媽去上班,我上幼兒園,也不哭,也不鬧,叫聲老師好”。幼兒園小朋友在歌唱中就會萌發獨立意識,中班、大班的小朋友,我們就講故事,寓教于樂,我們認為只有從小就具有獨立精神的人,長大后才會有出息。

  第三,在學習活動中培養幼兒創造精神。

  在幼兒教育中避免死記硬背,著重培養幼兒的思辨能力。在幼兒教育中,讓幼兒大膽地說自己想說的話,在活動中鼓勵幼兒創新,表揚有創新精神的小朋友。

  陶行知先生在《創造宣言》一文中指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怎樣培養幼兒的創造精神呢?陶行知先生提出解放兒童的頭腦、解放兒童的雙手、解放兒童的嘴、解放兒童的時間,解放兒童的時間,解放兒童的空間。要多多鼓勵小朋友,愛的教育是兒童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陶行知先生“愛滿天下”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

  陶行知學習心得 篇4

  在開學初,在園教科室帶領下,全體我們全體教師共同學習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使我感觸頗深:

  一、“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生活即教育”,他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處處要做好孩子的榜樣,以身作則,身教勝于言教。

  二、教育藝術的核心是師愛

  特別是我們這些幼兒園的教師,那就要給孩子更多的`愛,師愛是一種含有友情、滲透母愛而又高于母愛的情感,只有把孩子當作朋友、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去關心愛護他們、尊重信任他們、理解寬容他們,才能贏得學生的心、家長的心。現實中我們需要警惕許多教育失敗之例也正是在愛的名義下產生的。有許多教師與家長可以說是全心全意地在“愛”著孩子,但孩子卻要努力拒絕或擺脫這種“愛”,原因就在于教師與家長是將自己的意愿強加在孩子身上,或者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關懷。這種“關懷強迫癥”讓愛成了負擔。而真愛,對孩子來說,是尊重其人格,滿足其需要,引導其發展,而不求私欲之利的理智的愛。

  愛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這樣才會覺得生活和工作的美好,才能更好地做好我們的教學工作。我相信每一位老師都會愛自己的學生,每一位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有出息,那就讓我們的愛化作一份動力,好好工作!

  陶行知學習心得 篇5

  陶行知生活的年代,正值中國處于危難之際。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的陶行知,親眼見到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廣大勞動人民特別是占中國人口80%以上的農民們過著貧窮、愚昧、落后和受壓迫、愛欺凌的悲慘生活,這些深深地刺激著陶行知那顆憂國憂民之心。

  陶行知最早注意到鄉村教育問題,一生積極推動平民教育運動。為社會培育了大批有用人才,還輸送了不少革命青年參加革命。

  在這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的墓碑上,鐫刻著郭沫若手書的16個字:“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說,師愛重在“教人求真,學做真人”。教師既要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又要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崇高的師愛表現在對學生一視同仁,絕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績區別對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愛心、耐心、細心”。

  陶行知先生認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教師是平凡人,但平凡絕不意味著平庸,教育工作需要偉大的品格和精神,要有高度的責任心。

  《禮記》有言:“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陶行知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子情懷,解讀了他的這首詩:“親民,民為貴,一切為人民。”陶行知真正屬于人民。

  陶行知學習心得 篇6

  讀《陶行知教育思想》一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愛滿天下”的教育思想。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意思是說,教育的核心是愛學生。熱愛學生是師德中最為重要的一點。“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陶行知“愛滿天下”教育思想的直接體現。陶行知說:“大家愿把整個的心捧出來獻給小孩子,才能實現真正的改造。”他要求教育者“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真善美的活人。”愛的教育是少年兒童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更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說:小孩子的體力與心理都需要適當的營養。有了適當的營養,才能發生高度的創造力,因而教育應當充滿愛。可是,教師也是凡人,也有喜怒哀樂。當屢次教育總不見效果,當苦口婆心被一再地置之腦后,學生中錯誤常犯、是非不斷,他們都會煩惱、生氣,甚至失去信心和耐心。當遇到這樣的情況,有時也會克制不住自己對學生發脾氣,但冷靜下來又會覺得很內疚,也許他們有很多缺點,也許他們是一犯再犯。一個孩子反復出錯,只是說明他自制力差,他們需要的決不是粗暴的對待,而是更大的關懷和更大的耐心。這就要求教師更應敞開愛的大門,接納每一個孩子,寬容每個孩子。無論他是健康成長的幼苗,還是被風霜侵蝕的小草,都要用愛消除師生間的隔閡,用愛融化孩子心靈上的堅冰,用教師的大手牽著他們的小手,帶著他們一路踏上人生的坦途。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確,選擇了教育,就選擇了奉獻。教師的工作是單調的,教師的工作是辛苦的,教師的工作更是默默無聞的。當他們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住傾頹的.教室,扛住貧窮和孤獨,扛起本不屬于自己的責任,這就充分體現出每一位教師都應擁有了陶行知先生“愛滿天下”的博大胸懷和高尚情操。又有多少教師用他們無悔的師愛在默默中為孩子們鋪灑陽光,點燃希望。既然選擇了,就默默地在平凡的崗位上勞作著、戰斗著。三尺講臺是他們馳騁沙場的沃野,手拿三寸粉筆站在這三尺講臺之上,他們自豪,他們榮幸。聽,新課改的號角已經吹響;看,“和諧社會”重要思想和“和諧校園”指導精神指引著我們與時俱進的腳步。他們手拿三寸粉筆,百舸爭流,他們穩站三尺講臺,千帆勇進。“責任重于泰山”,面對這樣的千斤重擔,鼓勵自己只要大膽去做,生命便會實實在在,只要放手去干,事業便會充滿陽光。有多少個夜晚當別人已沉睡夢鄉的時候,他們還在拖著疲憊的身體在臺燈下回復學生寫的心得。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比生命更重要的,那就是責任,是“愛”的責任證明了自己是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他們甚至用鮮血和生命維護了師尊,鑄就了師魂,譜寫了一曲曲人民教師的壯烈凱歌。他們,就是陶行知先生思想倡導下的中國教育的一代杰出楷模,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陶行知先生以“愛滿天下”的博大胸懷和高尚情操,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一根草去”的徹底獻生精神,把滿腔熱忱和真誠愛心傾注給每一個青年學子。一個“愛”字貫穿了他的整個教育思想,要教好學生,愛是基礎,愛是主流。只有心中充滿愛,才能真正做到用愛去教導學生。每一位教師要努力地用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武裝自己,塑造自己完整健全的人格,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樹立把教師工作看成是自己生命價值的工作的信念。從現在起,用心用愛去做每一件事情,讓愛傳遞。

  陶行知學習心得 篇7

  在當今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聯系教學實踐活動,讀《陶行知訓練名篇》頗有收獲,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生活即訓練”這一篇。

  第一、生活訓練理論在陶行知生活訓練理論中,“在生活里找訓練,為生活而訓練”的觀念相當明確,他的“社會即學校”學說,更是告知我們“訓練的材料,訓練的方法,訓練的工具,訓練的環境,都可以大大增加”。這與我們解決當前訓練中訓練內容的過時陳舊、不符合同學生活實際、不切合同學思想熟悉、不能很好地為同學的將來生活服務的現象是很有啟發的。《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老師要緊密聯系同學的生活環境,從同學的閱歷和已有的學問動身,創設生動的數學情境……。”學習數學的愛好和學習數學的信念對同學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問題,老師就應當將同學的生活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讓數學貼近生活,讓同學真正體驗到數學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測的,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是實實在在的,從而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為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創設運用數學學問的條件給同學以實踐活動的機會,使同學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學學問的鞏固,讓課堂所學真正融入社會生活。學了“米、厘米”后,讓同學量一量教室地面的長和寬;黑板、書桌、課本、文具盒的長與寬;量爸爸、媽媽的身高等。學了“10的熟悉”后,可讓同學用第幾排、第幾個來描述自己坐的位置;讓他們說說家里的電話號碼;讓他們記錄一星期的氣溫等。學了“小數的初步熟悉”后,可組織同學到超市調查商品價格。學習“面積單位”后,讓同學測算書本、課桌、黑板的面積;親自設計桌套的大小等。利用“比例學問”,幫李阿姨算一算她家和三位房客的水電費狀況(按人口比例)。學了“平均數問題”后,讓同學以小組為單位,自選專題,綻開活動,比如測量計算班級同學的平均身高、平均體重、平均年齡,菜場某一蔬菜的平均價格等。這樣既能調動同學學習的樂觀性,又能讓同學從中嘗到學以致用的樂趣。

  其次、教學做合一我們應如何去實踐陶行知的生活訓練內容論呢?我們認為,我們的訓練內容必需盡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奇血液、新奇內涵。依據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理論,“教的.法子依據學的法;學的法子依據做的法了,事怎么做,就怎么學,就怎么教,”:而教學的中心是“做”,即實際生活。我們必需了解生活,了解同學生活現狀、了解生活進展的趨勢、生活對人的要求的變化。現實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進展、品學兼優、視野開闊、生理心理健康的人。《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要重視同學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力量以及通過數學的學習活動,情感與態度方面有新的進展的理論,其實與陶先生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建構主義學者也認為,“學習數學”應是一個“做數學”的過程。因此,在數學課堂中要讓同學有自主探究、動手操作、合作溝通,發覺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機會。現實、好玩、開放和具有探究性的數學教材和學習內容才是同學“做數學”的前提。在教學“熟悉人民幣”一課時,依據這種狀況,我們將本課設計成“招考營業員”、“我是小顧客”、“物物交換”、“用物兌幣”等幾項活動,在招考營業員”的活動中,同學進一步熟悉了人民幣,在“我是小顧客”活動中,通過付幣、找幣鞏固了不同單位的人民幣之間的互化。更重要的是在活動中同學學會了怎樣與人溝通,與人合作。

  作為一名老師,我將永久牢記陶先生的教導,不斷更新訓練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在訓練實踐中邊學邊做,細細體會,定然會有新的發覺,新的啟示。

  陶行知學習心得 篇8

  時間過的很快,轉眼自己走進了教育這個行業七八年,其實作為一位年輕老師,更多的是要用心去學、去體會、去實踐,這樣才能得到進步。陶行知理論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生活即教育” “創造的教育”“小孩子有不可思議的力量”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獨特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陶行知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解決問題,實際生活是我們的指南針,向我們提供無窮的問題,要求不斷的解決。什么是 "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們就教什么。“社會即教育”,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里,使它們任意飛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脫離實踐的知識是虛的,不實用的。

  教育是從生活中來的,“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壞生活就是壞教育;是認真的生活就是認真的教育,是馬虎的生活就是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這些話聽起來很簡單,可就是這些簡單的話語卻揭示了教育的真諦。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我們的美術教學,不正是這樣嗎?讓課堂回歸生活,讓濃郁的生活氣息充滿課堂,密切學生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富有情趣和有意義的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學習與自然及人類社會密切聯系,體會知識的價值,增進學生學習的信心,并會用學習到的知識美化生活,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些無不體現了陶行之先生的教育思想。例如在學習《畫汽車》一課時,請同學們把自己的汽車玩具帶到課堂,并向同伴介紹自己的玩具車,并一起觀察汽車的外形、色彩,探索汽車的功能。有的同學家里有汽車就說的津津有味,不了解地同學也聽的很專注,同學們說著,討論著,最終老師將話題引向高科技的汽車,以“假如以后你自己擁有了汽車,你最希望你的汽車是什么造型?什么顏色?具有什么樣特殊的功能?同學們學習的興趣非常濃厚。教學不再是枯燥的形色,而就在熟悉的生活中,產生了要探究學習的情感與認知需要。

  讓生活走進美術,讓美術貼近生活。課堂教學只有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才能煥發出勃勃生機,才能讓學生感到確實是“學有價值的知識”。

  陶行知學習心得 篇9

  最近,我閱讀了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著作《陶行知教育名篇》,這位我國早期著名的教育家書中深邃的教育理念,對于今天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教育來說依然具有深遠的影響,也體現了這位偉大的教育家教育著眼點的長遠。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太陽底下最光榮的職業。書中給我們提出了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職業道德準則。教者為范,學者為師。作為一名教師,要具備起碼的職業道德素質,要有同情心,寬容心,要公平、公正,一完水端平;要有淵博的學識,智慧的頭腦;要有寬闊的胸襟,除此之外,更要有一顆愛心,要關愛每一位學生,這樣,你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關愛每一位學生是教師的職業道德,也是班主任做好學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前提。教師交給學生一顆赤誠的愛心,學生一旦感受、理解這種偉大的愛,就會轉化為與教師的'教育相適應的自覺行為,從而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教師關愛學生,就必須象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無私而坦誠。這樣教師和學生就可以打成一片,隨時了解學生的情況,了解他們的學習、生活、愛好、興趣等。可以給他們解疑答難,與他們談理想、談人生、談國事、談家事,無拘無束,既交流了思想,也溝通了感情,可以收到令人滿意的教育教學效果。

  教師關心愛護學生,尤其是對學生生活上的關心,是建立融洽、良好師聲關系的橋梁和紐帶。比如,有的學生生病了,仍堅持到教室上課,甚至將吊瓶帶到教室里去掛,此時,作為教師,應當首先表揚該學生的這種學習精神,但對學生的這種方式,教師應針對學生的這種方式給以提出善意的規勸:“你先回去休息,好好治病,拉下的課程我放學后去給你補,千萬要注意自己的身體。”有的住校生因一些情況,所帶錢糧不夠,未到周末就要請假回家,我往往先勸住他們,不要請假,否則既浪費時間,且回家的路上又不安全,所缺錢糧先到我這里拿,以后回家再帶來。平時學生之間產生小摩擦,我也是就事論事,不分男女、不分好生與差生,總是一碗水端平,公平、公正地對待班級發生的每一件事,尊重學生,自始至終心中有學生,關心他們,愛護他們,這樣,你才能得到他們的尊重,受到他們的愛戴。

  關心和愛護學生,要有的放矢,既不放縱學生,也不放棄差生,心中始終要有這樣一個觀點:每一個學生都能成材,他們每一個人將來都能成為國家的棟梁。

  我曾經帶過這樣一個學生:他在學習上非常努力、認真,學習成績突出,學習方法上有一套成功的經驗,但不愛勞動,對集體漠不關心,性格較孤僻。我就經常找他談心,開導他“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人是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而現代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團隊精神,與周圍人能融為一體,德才兼備的人才,而不是只會啃書本的“書呆子”,無論何時何地都應該懂得“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不會干枯,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才能體現人生的價值。”經過不斷談心,這名學生后來變成愛勞動、愛集體、守紀律的優秀學生。

  我認為,愛學生必須從為國家培養合格人才的觀點出發,替他們長遠考慮,如果只顧眼前,以為聽話愛學習的學生就是好學生,可以不做政治思想工作,那就體現不出師愛的深遠意義。

  愛學生,最難的是愛后進生。要想做好后進生的思想轉化工作,就必須克服教師對后進生感情上的障礙,不厭惡、不嫌棄、不疏遠他們。相反,要滿腔熱忱的幫助他們,要象園林工人對弱苗一樣,給予他們以更多的關心和扶植,促其健康成長。

  在后進生轉變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反復。因此,作為教師,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束之以規的基礎上,還要做到導之以行、持之以恒。要有堅定的信心,俗語說的好“母不嫌子丑”。再難管的學生也要盡心盡力,毫不懈怠,將師愛的種子播入學生的心田,不怕它不會發芽、開花、結果。

  陶行知學習心得 篇10

  記憶中我最早知道誰是陶行知,是在步入大學校門時,迎面屹立在眼前的陶行知像,問身邊迎接我們的學長,才知道的。之后接觸陶行知及事跡,對其有了一定了解,是在我讀大一的時候。當時,為了參加學校元旦文藝匯演,而由自己所在的人文學院編排的一部話劇《陶行知故事》,我在其中扮演了陶行知的一個學生華棟。話劇分為3部分。第一部分,是各位耳熟能詳的《三顆糖的故事》,這里就不累贅了;第二部分,陶行知來到了華棟的家里,發現華棟和他奶奶相依為命的生活狀況,進而慢慢走近了華棟的內心世界,也讓其他同學更加了解了自己的同學,華棟不為人知的一面;第三部分,我們很多同學在求是學校門口舉行“元旦文藝匯演”活動時,陶行知被偽軍強行帶走問話的場景。此幕中,表現了陶行知與學生們之間深厚的感情,也表現了陶行知自身崇高的愛國情懷。

  而此時,我的身份又轉變了。現在的我是一名高中語文教師,在閱讀了有關陶行知的一些書籍后,我發現,陶行知,遠遠不是我之前了解到的那樣只是關心學生,熱愛國家,他的思想與理念讓我頓時產生自慚形穢的感受。

  雖然我進入教師隊伍才不到2年的時間,但自己心中仍然存在著當初在未進入或者準備進入此行業的設想:我想和學生打成一片,和他們能敞開心扉的交流,能在課上好好教與學,課下好好玩與樂,讓他們在學校里能快樂健康向上的學習。直到如今,我班里教室墻上仍然掛著KT板,上面寫著“親愛的你們,我需要你們快樂地成長,快樂地學習與生活”,這正是我對學生的期望,我不要求他們的成績多么的優秀,他們的表現多么的成功,他們的想法多么的新奇,我只希望他們在這人生珍貴的三年里,是快樂的,然后再做事情。當然,這快樂不是虛假的快樂,不是建立在別人痛苦之上的快樂,而是真正熱愛生活,熱愛學校,熱愛老師,熱愛同學,熱愛學習而獲取的真正的快樂。

  可是,事情總不是那么隨人愿的,班級里的問題很明顯,師生之間的關系好像并不像我所期望的那樣,他們的學習生活狀態也并不是我希望的那樣:學習不主動且容易放棄,對于老師的話,也是由著自己的心情選擇性的聽或不聽,手機等問題時而出現,自己也曾問過自己,是自己做的很不夠嗎,還是和他們的溝通出了問題,還是有其他的原因,總之,有時候自己也會有隨意的念頭,有想放棄的沖動。

  直到前段時間學習了陶行知的一些思想和理念,如: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尤其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和“教學做合一”,更是讓我明白了自身的不足,才覺得自己這想要放棄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多么不值當,多么對不起自己這份職業。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念,在當時他所處的社會環境中,絕對是超前的,其目的是為了啟迪人們對于生活的熱愛,對教育的關注,對學生的培養。陶行知認為,教育這個社會現象,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應為社會生活服務,在改造社會生活中發揮最大的作用。

  那么,在如今社會背景下:在中國多少年才出個諾貝爾獎,總是被人調侃科研能力弱,動手能力不強,不懂創新、卻在制造這山寨貨,在如今,被人擔憂著成長的80,90后,學校暴力事件層出不窮,師德師風漸行且危等的教育環境下,我們偉大先哲陶行知提出來的“生活教育”理念是否使用,它對于我來說,又是否能給我內心注入新的思想活力,讓我這個也許對教育微不足道的人對教育教學有一個嶄新的認識,從而更好地投入到這份工作中去??

  首先,我們需要認識“生活教育”理念到底是什么。它的基本內涵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即第一,生活即教育,是指生活不能脫離教育,教育最根本的是來源于生活,而生活也必將反作用于教育,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就如哲學中講的,世界觀與方法論,世界觀知道方法論,方法論來自世界觀。因此,只有適應生活,在生活中成長的人,才能在教育或被教育中收獲成功。第二,社會即學校,這里的學校是個廣義的含義,不僅僅是幾畝地,幾幢樓的狹義上的學校。它把社會定性為一所大學校,旨在說明,一個人在學校里學知識,學技能,走出校園,社會將有更多的東西值得你去學,這也更加密切了學校和社會之間的聯系,不至于把兩者分離,至出現在校園里是高材生,一旦走出校園卻成了“文盲”。所以這告誡我們,我們學東西要從學校學,也要向社會學。而且我們要努力把學校建設的與社會更接近,更融入。這個接近,這個融入不是指地理位置,方位距離上的接近,而是這兩者內在含義、主旨的接近于融入:讓學習者真正接受社會型學校的教育,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第三,教學做合一,教即教育別人,學即向別人學習,做即動手實踐。故而在教育中,意味著學生要認真學,學會后可以認真教;教師悉心教,并不斷學;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不斷實踐,不斷學與教。由此可見,教學做合一需要我們做到在實踐中不斷的學習,不斷的總結,并悉心教會學習者。綜上所述,理解了“生活教育”理念的基本內涵,我們才能知道在如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勢下,陶行知的這份想法能帶給我們怎么樣的希望與啟迪。

  在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對于教育的理解,有了新的認識,即“教育是為了學生”。聯系自己所在學校,我校課改(導學案與小組化相結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為了能讓學生主動的學,一改傳統教育“滿堂灌”的模式,從而促進學生自主性的發展。而這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即“教育是為了學生”。

  結合“生活教育”理念,聯系當下我校課改實際,綜合自己教育感受,陶行知“生活教育”對我們的啟迪在于:

  一:轉變教育教學方式。

  (1):轉變以前學生被動受教,確定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自主學習。教育過程是學生學,教師教的過程,而最主要的是學生學的過程。所以在這過程,要始終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他們主動學習、主動思考、主動討論、主動發言等的習慣。如在我們課堂上,設有“自主預習案,課上討論案,課后鞏固案”,在學生完成預習的前提下,把課堂交給了學生,他們的思考、合作探究、展示發言是課堂的核心部分,希望借此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有獨立性思維也有合作性探究,培養自己成為善于學習的人,做學習的真正主人。

  (2):轉變教師對學生的傳統教學方式,多為“滿堂灌、一招走遍天下”的習慣。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是一位引導者,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應該是一位發現者,發現各個學生的不同特點,繼而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優點,發現自己的缺點,從而更好的專業化發展;也應該是一位賞識者,在現今教育背景下,賞識教育越來越被人們所熟知,也越來越受到學生的認同,較之以前的棍棒、嚴厲,學生更能接受。只有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學生才會嘗試去轉變學習方式。如我校推行導學案,首先就必須教師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科學設計導學案,合理運用導學案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從而逐漸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導學案多以問題導學為主,即把教材中的內容問題化,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合作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養成會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索問題、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鍛煉學生,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

  二:轉變教學結果的反饋與評價機制。

  傳統意義上,對學生學習結果的反饋與評價基本來自于考試的成績、分數、排名,與其他方面基本沒有涉及。而多樣化發展的今天,此機制也應該發生轉變。如,我校“導學案與小組化”相結合道路進行以來,我們一改以前單純用成績說話的習慣,引入小組化的評價機制,個人融入組內,小組管理個人,最終的評價除了個人成績的好差,還與小組的優差緊密聯系在一起,這也是培養學生團隊意識的很到鍛煉。正如,我班之前實行過的小組進階制度,用各方面的表現綜合在一起,分出“斗者、斗靈、斗王、斗皇、斗宗、斗尊、斗圣、斗帝”的進階制度,期中的評價包括,大考成績、平時量化、好人好事、特殊貢獻、比賽活動等等一系列的評價因素,而不單出看成績,這也是“生活教育”提倡的“生活即教育”觀點,要把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

  在社會進步發展到今天,此“生活教育”不僅僅是一個趨勢,已然形成一個潮流,召喚著更多地志士仁人投身到真正的教育中去。

  “行”即實踐,“知”即理念,規律。我們要學習“生活教育”理念,融入到我校繼續實施的“導學案與小組化”道路上來,做到“行、知”合一,才能在教育改革的今天越走越好。

  陶行知學習心得 篇11

  早在師范時,就盛行一股“學陶”熱風。那時的我,還比較幼稚,對陶行知老先生的了解只是一知半解。只知道,“學陶”就是下去實踐體驗、鍛煉自我。還記得那時的我們,三五一群,騎車來到離松江師范幾里遠的村校,帶孩子們開展興趣小組活動,風雨無阻;那時的我們,來到了位于松江二中對面的部隊,義務勞動,幫他們種菜、澆水,幫助廚房擇菜、做饅頭……那種快樂至今還令我回味無窮。

  工作了,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之后,對陶行知老先生的故事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堅忍不拔的奮斗精神;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求真務實精神;開拓進取的創造精神。特別是“陶行知四粒糖的故事”,讓我感動萬分,充分體現出了老先生的教育藝術。面對犯錯的王友,他沒有批評,沒有斥責,沒有讓他寫檢查,更沒有喚其家長來校“共同教育”,而是讓王友一步步地完成了對自己錯誤的認識過程。這四塊糖不僅讓王友認識到了錯誤,更發掘了他的四個優點:守時、尊重人、正義感和勇于認錯。這種巧妙的教育藝術如春風般拂過孩子心靈的土壤,留下一份溫暖,培育了一份感動。

  20xx年3月30日,我有幸來到了南京行知小學,見到了楊瑞清校長,聽了楊校長2個半小時的介紹,我就被他的.那種精神所感動。南京曉莊師范畢業,立志走上了行知路,來到了農村小學,25年的辦學坎坷路,甚是不易。他介紹了學校周邊的荷花園,是一個高考落榜生經營,現已培植荷花300多種,通過網絡銷往世界各地。他說,有一次他去欣賞荷花,發現其他荷花都已盛開,可是有一株花苞卻遲遲不開。他以為此花已僵,不會再開,誰料花農告之,此花苞開出的荷花花瓣有1千余瓣,甚為好看。由此,他想到了學習困難生。現在的教育對他們猶如:花兒花兒快快開,今天不開明天開,明天不開后天開,后天你要再不開,我就把你掰掰開!于是,他告訴我們對待學生要有花苞心態:花苞心態,才是真愛;花苞心態,缺點可愛;花苞心態,耐心等待;花苞心態,和諧時代……在楊校長身上,我看到了陶行知老先生的影子。

  20xx年10月,作為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本科的一員,我又一次接觸到了陶行知老先生,翻開《陶行知教育名著》,陶老的思想,再次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靈。

  陶行知老先生在對于教員和師范生的幾點希望中提出:

  一、如何而后可使教員與學生關系密切,增加教育經費,教員生計根本解決,學校專一托付,教員與學生的關系何愁不密切;

  二、如何而后可使各科聯絡貫通,認真研究、共同討論,定一個標準,大家的向心力,都是依著這個標準去的,教授程序有鉤接的方法;

  三、當使教員有進步的機會,有了進步的機會,教材才豐富,教授法才生動,學生所得的科學知識,也就切合現代的趨勢了;

  四、師范生應推廣教育,多辦學校,到教育幼稚的地方去辦,到沒有學校的地方去辦;

  五、師范生對于自身的修養,做事即修養,修養即做事。這些建議,至今看來還是很有道理的。

  陶行知老先生提倡教學做合一,他認為:要想獲得人類全體的經驗必須教學做合一方為最有效力;生活教育就是教學做合一;教學做合一不但不忽視精神上的自動,而且因為有了在勞力上勞心、腳踏實地的“做”為它中心,精神便隨“做”而愈加奮發。這和現在提倡的“做中學”不有異曲同工之處嗎?

  陶行知老先生有自己的學校觀:學校以生活為中心,它是師生共同生活的處所,他們必須同甘共苦。康健是生活的出發點,也就是學校教育的出發點。學校生活只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必須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通,學校要有化社會的能力,先要情愿社會化。學校要做給人看。學校教職員要待學生如親子弟。

  陶行知老先生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就拿小孩來說,他起先必是先燙了手,才知道火是熱的,冰了手才知道冰是涼的……于是他將自己的名字由陶知行改成了陶行知……

  陶老的思想見地很多很多,一下子難以全部領會,一時間難以全部消化,只能留得以后慢慢咀嚼、慢慢理解。只是讀了此書之后,讓我不由得聯系起現在的學校教育:教師心情浮躁,教學手段比較單一,缺乏那種“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學生學習負擔偏重,缺乏體育鍛煉,缺乏興趣活動,康健有問題,何談其他;學生學習知識機會較多,實踐體驗機會較少,如何先行再知……看來,我們還真得好好學習陶行知老先生的教育理念,不為其他,只為了我們的未來、祖國的希望,那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們!

  陶行知學習心得 篇12

  人們常說: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只有具備了良好的道德品質,才能有資格為人師表,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影響學生。在家里,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者;在學校,教師是孩子的表率,其言行舉止,甚至興趣愛好、衣著打扮等,都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像那些打罵、侮辱學生的老師,自己為師不尊,又怎能教育好學生呢?

  面對今天對老師有那么重怨恨的學生,老師的教育就顯得多么瘡白無力。人人都知道,只有喜歡,才會主動去追求。學生只有喜歡老師,老師的教育才會發揮應有的作用。作為教師的我們只有具備像陶先生那樣的胸襟和氣魄,學習他給我們留下的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和高尚人格,才能經得起學生和家長的考驗,成為一個受社會歡迎的好教師。教育與師德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有什么樣的師德,就有什么樣的教育。什么樣的老師才會教出什么樣的學生。

  想想我們的學生,聽聽他們的心聲,不僅自問,學生現在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呢?這是我們教師要努力觀察、用心思考、永久探索的問題……

  讓我們用語言來播種、用粉筆來耕耘、用汗水來澆灌、用心血來滋潤,努力做一個受學生喜愛、家長歡迎、社會尊重的好教師吧,讓我們的`學生生活在鼓勵、表揚聲中,在真誠、友愛的環境中不斷被老師、家長、同學認可;讓學生在充滿愛的課堂中,看到一個個色彩斑斕的新世界,感受教師的博大胸懷和崇高精神境界吧。

  三尺講臺,日復一日,似乎平淡,又很平凡,然而崇高的師德風范正是在這平凡的崗位中體現出來。讓我們每個教師站穩這三尺講壇,用今后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踐行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話:“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生命雖短促,但只有美德能將它傳承到遙遠的后世。

  陶行知學習心得 篇13

  書,像一位充滿智慧的老人,是我們的長者——不斷啟迪我們;它又像是一位真誠的朋友、一位知心的朋友,跟我們面對面地交流,教給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育人。風華正茂的我們,擁有飛揚的教育激情和實現自我價值的人生抱負。而讀書,正是教師專業成長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的手段。我深深地感受到:書是我永遠的老師,讓我不斷地成長,不斷地前進,不斷地自我完善!

  記得有人曾說過:是陶行知老先生讓中國教育事業向前邁了一大步,他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辦中國人民所需要的教育,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利用暑假,我好好研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其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經過八十多年的考驗,不僅仍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對今天的中國教育改革具有很強的借鑒價值和指導意義。

  回想十幾年前,自己剛踏上工作崗位,一心想成為一名優秀教師,我認為憑借著學生時自己優秀的表現,成為優秀教師也不會太遙遠。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卻常常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通過對《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仔細研讀,我深深地折服于先生偉大的`教育思想和精神,主要有這么兩點感受:

  一是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學生為本,寬容對待學生。

這就意味著教師不以“權威”自居,不搞“一言堂”,與學生共同探討真理、共同進步;這就意味著教師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這就意味著教師要有豁達的心胸,真誠的態度,熾熱的情感;這就意味著教師不再把學生分為三六九等,一視同仁,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因學生家庭的文化、經濟、政治等背景以及學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要積極營造教育民主的氛圍。教師要改變居高臨下的傳統習慣,真心誠意地與學生平等交往與交流,“蹲下來和學生說話”,在和諧融洽的氣氛中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為學生提供一個寬松、民主的學習環境。把課堂由教師的“講堂”變成學生的“學堂”,讓學生在更多的時間自主學習、自由討論,在課堂上暢所欲言,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二是師生都在教育活動過程中不斷成長,教師要虛心向周圍的人、乃至學生學習,以此來完善自己。

人是教育的對象,是教育這塊陣地的主人,陶行知先生認為:“真正的教育必須培養講道德、能思考、會創造的人”。人的發展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來考慮,把人的發展作為首要目標來追求。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強調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自主實踐,生動活潑地發展。課堂教學活動中應該充分體現教中有學,學中有教,教與學相互作用,即所謂“教學相長”。在教育活動中,要引導學生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參與其中,把它作為自己的發展方式;自主地、生動活潑地發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為教育的主體、發展的主體。

  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給我的啟示還有很多,我會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盡最大的努力去踐行這些先輩的指引,從而讓自己更好的完成教師的責任。

  書籍是教師創新的源泉,書籍是學校中的學校,讀書能讓教師超凡脫俗,讓“經師”成為“人師”,讓“庸師”成為“高師”。我常常覺得,我們很可能一輩子平庸,但只要我們能努力追求,就能成長為一個優秀教師或教學專家甚至是出色的教育家。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在今后的日子里,我會繼續與書同行,讓專業化成長早日駛向理想的彼岸!

【陶行知學習心得】相關文章:

陶行知的名言08-23

陶行知教育名言02-16

陶行知的名言語錄06-21

陶行知的名言13篇12-17

陶行知文集心得體會04-13

《陶行知文集》心得體會04-16

陶行知的教育名篇心得體會05-12

讀陶行知文集心得體會03-26

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體會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