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_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冢本_黑人又大又粗又硬XXXXX_欧美疯狂做受XXXXX高潮

《西方哲學史》的讀書心得體會

時間:2023-03-16 18:54:14 心得體會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西方哲學史》的讀書心得體會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啟發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你想好怎么寫心得體會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西方哲學史》的讀書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西方哲學史》的讀書心得體會

《西方哲學史》的讀書心得體會1

  發覺“思路行者”這名字沒取好,在這個領域,行走的姿勢看上去就有些古怪,如果叫“思空飛者”“思海游者”,不僅視覺效果會好得多,境界之高下更是“昭然若揭”。

  最近就著實到“思海”里去“暢游”了一番,粗粗瀏覽了大哲學家羅素(1872—1970)的《西方哲學史》。這部書于1945年出版,羅素先生很長壽,晚年主要靠這書養老。我以跟看小說差不多的速度來看這部60多萬字的巨著,每天看4萬字左右,實在有些褻瀆神明,好在羅素先生是無神論者。

  對于西方思想的發展史,以前可謂一無所知。自己的興趣好像還是在中國歷史文化,但是西方文明無論是作為參照物還是更為宏大的背景,必須有些起碼的常識,至少馬克思主義在西方是如何進化出來的,總得能說出點ABC吧。憑我的學識和智商,實在看不了這書,比如柏格森(1859—1941)的理論,不要說理論體系沒看懂,硬是一句話也沒看懂,“人的生命是意識之綿延或意識之流,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成因果關系的小單位”等,搞得我完全是云里霧里。

  正因為如此,我才能看得這么快,反正看不懂,反正看過了。并沒寫讀后感的'習慣,這本特別看不懂的書倒想寫,至少把有印象的幾點整理一下,也算給特別熱愛、看重中國文化的羅素先生一個交待。

  第一次知道西方哲學的起源竟然是數學;第一次知道原來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在西方思想史上有這么高的地位,竟然跟我們的孔先生差不多,統治了西方思想界20xx多年;第一次知道,中世紀的西方竟然腐朽黑暗到了如此地步,讓我看了都心有余悸,以致于覺得人類能從中世紀的丑陋中走出來多少有些僥幸。

  在我印象中,德國是世界上專門生產思想的地方。看了書后才知道,在康德(1724—1804)之前,德國是思想十分貧瘠的土地,歷史上少見的.通才、“十七世紀的亞里士多德”萊布尼茲(1646—1716)出生的時候德國還是神圣羅馬帝國的一部分,他受的也主要是法國教育。難怪于堅在一首詩里會說:晚上10點,康德上床睡覺,當他睡著的時候,整個德國停止了思考。

  以前一直認為康德和黑格爾(1770—1831)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可羅素顯然不這么認為。對康德,他還算尊重,“一般人都認為康德是近代哲學家中最偉大的,我個人不能同意這種評價,但是若不承認他非常重要,也可說是愚蠢無敵”。康德強調“人人本身就是目的”,在自由主義和民主主義方面的立場上,兩人并沒有太大的差異。對黑格爾就完全不同,在他看來,黑格爾作為民族主義者,把國家主義推到了極端,把國家看成了目的本身,在國家和個人之間,他十分強調個人對國家的服從,在國與國之間,他認為戰爭不僅無法避免,而且是一件好事情。這自然就與因“持續不斷的追求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者水火不容。在羅素先生看來,如果承認了這樣一個學說,“那么凡是可能想象得到的一切國內暴政和一切對外侵略都有了借口。”

  看了這本書后,終于搞清楚原來培根確實不是什么壞人,他作為法官雖然收了錢,但是那個時代的法官都收錢,只要沒有因為收錢而影響判決的就是好法官。萊布尼茲這么偉大的人物,卻是個小氣鬼,請帖發給他,他從來不包紅包,只是送新人幾句格言,再加上一句玩笑的葷話。而人品最高尚、知行合一的是荷蘭的斯賓諾莎,為人溫和有禮,對錢財十分淡漠,看看他的眼睛,就能感覺到他該有一顆多么純凈的內心。一直對威廉三世去當英國國王一事有些耿耿于懷,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竟然請小國荷蘭的國王去當國王,現在才知道,原來當時荷蘭才是最開明的國家,當時受到宗教和政治迫害的精英都愛到荷蘭避難,威廉三世到英國后,也對英國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一直崇拜盧梭,覺得他是奠定西方文明的基石性人物。而按羅素的說法,他只是浪漫主義運動的頭號人物,著力于以審美的標準代替功利的標準,蚯蚓有益卻難看,因此受到冷落,老虎有害但好看,因此受到贊美。如果真是這樣,又有多少經過滄桑的中年人還會喜歡盧梭呢?

  至于我本人,最喜歡的竟然是“亞里士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學”。在古希臘無比燦爛的文明結束后,歷史突然失去了宏大敘事和勃勃生氣,進入了一個只適宜追求個人感官快樂的相對沉悶期。對于這個時期,羅素是這樣說的:哲學不再是引導著少數一些大無畏的真理追求者們前進的火炬,它毋寧是跟隨著生存斗爭的后面在收拾病弱與傷殘的一輛救護車。我喜歡“決心像一條狗一樣生活下去”的狄奧根尼,他住在一個大甕里,拒絕接受一切的習俗,當國王去看他,問他要什么賞賜的時候,他的回答是“只要你別擋住我的陽光”。那時的犬儒與現在遍地的犬儒真是有云泥之別。斯多葛主義的主張,能看懂一點,可總是記不住,因為同時期的伊壁鳩魯派是我的最愛。這個學派對生活的追求十分簡單,伊壁鳩魯平時只靠面包度日,節假日才吃一些奶酪,他們最大的追求是寧靜和沒有恐懼的生活,平時很少外出,謹慎節制,崇尚友誼,主張快樂就是善。

  對于我來說,如果人生有足夠多的快樂,說什么也是夠了。所以其他地方就算了,這個地方,心情寧靜和快樂的時候還得再去翻一翻。

《西方哲學史》的讀書心得體會2

  人類是一種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飯飽后,應對世界的眾多不可知的事物,人類往往充滿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驅使之下,人類一方面透過經驗的積累,另一方面透過理性的思考推理,來嘗試著解答這些問題和解釋一些現象。這樣,一部分解答成為了確知的知識,即科學;另一部分由于時代的局限,不能給出確定的答案,但由于人類對未知事物有著敬畏和恐懼的一面,產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這些問題的東西,即神學。

  羅素認為,哲學就是介于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東西,是帶著理性的思維去思考科學所不能解答,而神學看似給出了完美答案的問題。因此"哲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在羅素看來,乃是兩種因素的產物:一種是傳統的宗教和倫理觀念,另一種是能夠稱之為"科學的"那種研究。唯有這兩者同時存在,才能構成哲學的特征。

  羅素說;哲學是訴之于理性而不是權威。這是我對羅素最欣賞的'一句話,有了它,才能讓我徹底放下顧忌而去研究哲學,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說,我的這種心靈安慰也是建立在對羅素的權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學上的。

  哲學是研究人類思辯的心靈所最感興趣的一切問題,在這些問題中,我所最為重視的,是人為什么活著?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論那些家伙所認為的機械式的解釋,而是目的論的解釋。即當這個問題具體到某個人時,就成了"你為什么活著?"。

  當我懂事后,當我懂事后親身應對了死亡后,在應對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開始不斷的在內心中問著這個問題,失去外公的痛不斷的刺激著我,讓我聯想到幾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膽小,以致我一想到這個問題便無法安穩入睡。

  首先給我答案的是物理學,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滅,當這個理論擴大到整個宇宙時,即整個宇宙都有滅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類,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這又引出了另一個問題,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類也是要滅亡的,甚至整個宇宙都是會歸于零的,那么我們此刻所謂的奮斗除了養活自己,茍且偷生外,還有什么價值?當然這也是人類期望永恒的一種思想,如果連飯都吃不飽,當然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天體物理給了我一個類似神秘主義的答案。

  宇宙是如此的廣袤,有著太多人類所稱之為科學的東西,它是如此的寂寞,億萬年來是如此的安靜。它需要有什么來明白它,來認可它的存在,而人類作為一種智慧生物,承擔起了這個職責。人類根本的職責,是發展科學,是盡可能的去了解這個宇宙的根本。

  在這個基礎上,我才展開其他的思考。

  為了發展科技,在現今的狀況來看,只有持續經濟的穩定發展才行。這樣,我的思想難免的流于世俗了。

【《西方哲學史》的讀書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西方哲學語錄03-07

西方圣誕節的祝福語06-17

讀書的心得體會05-31

讀書的心得體會01-02

關于讀書的心得體會06-14

關于讀書的心得體會05-13

讀書分享心得體會02-28

親子讀書的心得體會01-10

讀書日心得體會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