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_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冢本_黑人又大又粗又硬XXXXX_欧美疯狂做受XXXXX高潮

道德經心得體會

時間:2021-12-03 14:58:27 心得體會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道德經心得體會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有利于我們不斷提升自我。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道德經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道德經心得體會

道德經心得體會1

  道德經是一部言僅5000字的中國古代哲學巨著,它雖是老子所著,但也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是由老子從勞動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道是道理,德是品德。道德經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道德經既有社會科學,也有自然科學的道理。明白了道德經,個人、家庭、國家、世界都能夠少走一些彎路。保護地球,長治久安。

  道德經中的道與無為提到的比較多。道是宇宙間萬事萬物運行變化的發展規律。無為,就是事物在循著它的規律發展的時候,不要人為地干涉它。無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管,無為就是把握規律,順勢而為。

  對于個人來說,道德經的內涵就是帶著一顆愛的心,隨性而為。不刻意去追求什么,盡量懷著善良的心去做事。一個人學會做人了,有愛的心,而且能夠認清事物發展的規律,認真去做事,想不成功都難。

  人必須有信仰,才會不容易偏離方向。有信仰,懂科學,就不會偏離方向。關于做人,一個小孩長為一個大人,它應該秉著什么信念來成長,我從我同學的博客中找到了答案,我認為非常經典。

  小寶,媽媽相信隨著你的成長你會懂得很多待人處事的道理,你會接觸到這個紛繁的世界,你會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你會有自己對世事的判斷和鑒別能力,你也會有自己逐漸清晰的人生觀,媽媽不會過多地要求你和束縛你,何況媽媽至今也對很多事情感到迷茫和模糊,媽媽也在不斷的閱歷和成長,也還在逐漸修正自己的人生觀,但媽媽知道一點,人內心要有自己的信仰,那就是做一個正直、善良、有愛心的人,媽媽也希望你如此,只有這樣你才能擁有內心的堅強和力量,媽媽現在以及將來很長一段時間對你所做的一切也都是為了強大你內心的力量,媽媽相信擁有了內心的堅強和力量,你就可以是一個快樂的人,這也是媽媽唯一的訴求。雖然媽媽今天對你說這些還為時過早,但媽媽希望有一天你能讀懂的時候,別忘了媽媽的話。

  對于一個家庭,那就是大家都懷著善心做事,而且不要把自己周圍的人往壞的想,你是一個好人,別人也沒你想的那么壞。互相理解,互相溝通,這樣就避免了很多矛盾和沖突。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也是要懷著愛的心,把握規律,順勢而為。舉幾個例子,比如龍澤站很多擺地攤的,有賣吃的的,有賣小玩意的,搞得周邊環境是不太好,所以,過一段時間,城管會過來清理一下,過一段時間又出來了。那么這件事情城管要不要管?我認為不應該這樣來管,那些人也都是靠勞動吃飯,辛辛苦苦出來賺點錢不容易,有的年齡也比較大了,整天被城管驅逐,不能樂業,他們也是要生存沒有辦法,如果有更好的環境又好又體面的工作,他們難道非要在那擺地攤?而且地攤擺在那是有它存在的價值,有人買啊。如果不讓他們擺地攤,難道讓他們去偷,去搶,去犯罪?那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讓他們擺整齊點,別影響交通,完了讓環衛工人打掃干凈。對了,最近好像龍澤站又有擺地攤的了,國家也許已經不限制了。勞動人民都是光榮的,尊重每一位勞動人民。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每個人自己要尊重自己,人與人之間也要相互尊重。

  關于淘寶網,淘寶網有利有弊,淘寶網上有賣名牌假貨的,有買到假貨識別出來的,很生氣,恨淘寶啊,那這個假貨店應不應該關閉啊?不應該,因為有市場啊,很多人想少花點錢買名牌,那么買到了沒有識別出來他穿著用著很開心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淘寶里也有很多又便宜又好的東西,就看你會淘不會淘。淘寶門檻低,解決了很多人的就業問題,為維護社會和平與穩定做出了貢獻。

  動車這東西,它也是順勢而生的,也是事物發展的必然階段,為什么要修動車,村里掙不到錢啊,人都往城里擠,交通就擁擠了,就得修動車,動車架那么高,跑那么快,出事的幾率還是相對比較高的。現在動車不修了,國家開始發展中小城市了,保持平衡。

  一個國家也是要懷著愛心,循著規律,順勢而為。

  關于地球,科技發展與環境惡化似乎是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難道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人類,地球生物,甚至地球都要走向滅亡嗎?

  其實地球這個星球上生物的存亡,關鍵就看地球上的現在食物鏈頂端的人類,人類中善人與惡人的博弈,善人多了,愛護這個地球,那還有救,否則平衡一旦被打破,地球不行了,大家一起玩完。(補充一點,善人惡人都是相對的,善人也有做錯事的時候,惡人也有好的一面,他們有時也會變化,惡人變好一點,善人又壞了一點,或者更壞更好。)

  宗教這個東西是個好東西,它教人心向善,雖然被崇拜對象的樣子不同,精神內涵都差不多。但是宗教有它的局限性,宗教把被崇拜對象物化了,其實那個佛也好,耶穌也好,都不客觀,其實就是地球和地球周圍的大氣層。土地,水,空氣養育了地球上的萬事萬物。

  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就像一張巨大的錯綜復雜的網。其實凡事都有因果,只不過果出現的早晚而已,有的我們一眼就看到了,有的只看到了果,要追蹤不止一個物(包括人動物等各種客觀存在),跨越很久的時間,才能找到那個因。

  平天下,并不是誰來統治天下,其實就是大家都懂得道德經的精髓,那就是愛,愛所有的人,所有的動物,所有的植物,愛東西,珍惜東西,懂得分享,不浪費。愛地球。物盡其用,人盡其材。大家都做一個有愛心懂道理講道理的世界好公民,安居樂業,沒有戰爭,團結和諧,這樣天下就太平了。大家共同愛護這個地球,把握規律,順其自然,地球也就保住了。珍惜地球,別到火星上去了,別把地球破壞了就一拍屁股走了。火星上有合適的水和空氣嗎,它那小小的地心引力在上面站的住么。珍惜你所擁有的,愛護地球,感恩地球。

道德經心得體會2

  最近的傳聞,傳統文化將進入中小學課堂。對于四書五經作為選修課或必修課以什么方式進行教學,大家有爭議,但一致的看法是讀典籍利大于弊。

  馬云特別推崇傳統優秀文化,他常讀的是《道德經》。他的工作包里總要放幾本書,其他書換得快,唯獨一本書一直不換,那就是不帶注解的最薄的《道德經》。

  馬云讀《道德經》,不喜歡看別人的注解,而是自己讀自己悟。

  他讀經悟出了真正的完美。20xx年冬奧會開幕式點火儀式,其中一根“冰柱”沒有升起,在全球一片罵聲中,組委會想了一個糾錯方法,讓小丑上臺“修”冰柱,既挽救了失誤,又加了一個小丑表演內容。馬云看了說:“我突然明白了老子說的‘大盈若缺’的含義了。如果開幕式沒有發生意外,表面上看是完美,但誰會記住這次儀式呢?”他又說:“世上很多事,其實都是這樣,一個完美的事物總會有缺,但恰好這缺可以陪襯這完美。”

  馬云讀經讀出了智慧。馬云說:“從哲學理論的角度講,創新是無止境的,只是難易的區別罷了。”有一回有人問馬云:“銀行建立和發展已經這么多年了,該創新的銀行都創新了,我們真的還能創新嗎?”馬云回答說:“音符只有7個,而音樂家有千千萬,你懷疑過他們還能寫出新歌嗎?”

  馬云讀經讀出了明理。馬云常說,運氣是實力的一部分。他解釋說:假如有一天淘寶網的總裁和副總裁以及所有的高管同時離職,對于一個想晉職的人來說,是夠有機會的了吧,但運氣仍不會降到沒實力的人身上。

  馬云讀《道德經》,讀出了他對世界,對人生的看法,讀出了他自己的哲學思維和行為方式。

道德經心得體會3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開啟了人類自古以來幾千年探索自然規律的序幕。辯證地看待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指導我們的生活大有裨益。

  老子以其博大精深的真知灼見,向世人闡釋了如何待人接物,如何進行科學管理,如何修身養性,如何求知,如何治國等等。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都要遵循道路(也就是事物的規律),不要有太多的欲望。“過去是最好的。”在古代,按照法律辦事的人,“天清地好”,上帝對法律的尊重可以是明確的,地球對法律的尊重可以是和平的,上帝對法律的尊重可以帶來和平,河流對法律的尊重可以充滿水,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如果尊重法律就可以是無窮無盡的,侯軍國王如果尊重法律就可以得到世界。“是它造成的”。“天空晴朗,會裂開;如果土地上沒有和平,人們就會害怕;神沒有靈,要懼怕安息;山谷不盈利就會枯竭;萬物不能生,必滅;王厚不正直,會害怕的。”意思是,天不晴,可能崩裂,地不太平,可能崩塌,神仙不顯靈,可能消失,河流無水干涸,萬物不能生長,可能滅亡。追求太多,欲望太多,就會厭倦生活;如果你很安靜,什么都不做,你會很滿足,很快樂,否則你會帶來災難。

  老子的《道德經》提出了他的辯證哲學的治國安民思想。《道德經》前半部分主要討論治國方略,后半部分主要討論如何治國。

  第一段“道可說,不可恒,名可名,不可恒。”意思是道作為世界的本源,可以用語言來描述,但不是永恒的。"可以命名一個名稱,而不是一個常量名稱."它是一個可以被調用的名字,而不是一個常量名。“未知,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也就是說,天地剛呈現的時候沒有名字,萬物逐漸出現的時候都有自己的名字(但不是永恒的)。“所以,總是沒有看到它的美好的欲望,往往有看到它的尷尬的欲望。”意思是我們常常在沒有欲望的時候去探索它的奧秘,有時候去探索它的倪端。"這兩個名字相同,但名稱不同."也就是說,存在和不存在都來自道,但名稱不同。“同一句話說的神秘”,也可以說是深奧微妙,難以把握。“神秘而神秘,所有美好事物的大門。”意思是說這種神秘的方式就是一切的秘密方式。

  老子在開篇就用具體抽象的“道”介紹了“常無欲見其美,常無欲見其悲”,即他寫道,要知其玄妙,最好做到“無欲”。這和他“清廉無為”的想法是一樣的。“無欲”是貫穿《道德經》的主旨。

  老子認為人性本善,本純。人類的各種丑惡行為,應該是不合理、不完善的社會制度導致的扭曲人性的變態現象。所以老子堅持存真離偽,保存人性的善與美,順應自然之道,拋棄一切引起人貪欲的東西。他的政治思想在今天似乎很難理解。他理想社會里的人都很發達,頭腦簡單,沒有物質享受的奢侈欲望,也不會被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文化或知識所困擾。他是一個歷史循環者。在他眼里,讓人們在自由寬松的社會環境中保持人類簡單純真的精神生活,比物質文明發達但充滿危機、斗爭、謀殺、陰謀的社會制度更符合人性。

  他強調“無為”就是順應自然,其治理社會的有效性顯然比用法律、法規、制度、道德、知識來約束人的社會行為要合理有力得多。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基本含義。老子的這一社會理想與其“道”論密切相關。

  出于對自然規律的深刻理解,老子把與“道”相適應的運動作為人類政治制度、社會生活和道德標準應該遵循的最高標準。他的政治思想所體現的是“無為而治”和“言傳身教”。所謂“無為而治”,并不是指不作為,而是強調人的社會行為要順應自然,適用于“道”的運動。具體來說,要求統治者給人民一個寬松的生活和生產環境,不要為了順應自然而強烈干預。人們在這種舒適的生活環境中,沒有遭受暴政的折磨,沒有擔心繁重的稅收,自然會感到

  這種政策的好處,從而達到了“不言之教”的教化作用。

  治國如此,那么治人又該如何呢?要以善,以柔,以剛。

  老子《道德經》中所陳的治國與治人思想,其意義之深遠,至今仍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

  現今社會,生活、工作的腳步很快,壓力又大,人們的脾氣也隨著變得焦躁與不安。如果能做到善、柔,必定可以平心靜氣。心靜自然涼,生活、工作的情緒就會舒暢起來,效率也會大大提高。不僅如此,善與柔還可以幫助處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系,使變得融洽,心情也會陽光不少。

道德經心得體會4

  寒假之前學校組織大家學習了道德經的前兩講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學完后當時心靈很是觸動,于是利用寒假時間又繼續學了道德經的其它幾講,當然觸動還是挺多的。

  我覺得《道德經》潛藏的一個主題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學思想的核心。道的含義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從各個方面來理解。事實上,宇宙萬物之運行,是存在一定的客觀規律,這個客觀規律,需要我們有聯系的、全面的來認識,來理解。但人類限于時間和空間,能全面系統地認識宇宙萬物,看來是虛渺而不可能的。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自己走過的路,要不斷總結,不斷思考,找出規律,逐步認識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來世界的運行規律。所以對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他的許多內容在今天看來也是十分具有指導和教育意義的。例如功成身退寵辱不驚等為人處事的原則是中華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為人處事的基礎。在物欲橫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虛守靜,少私寡欲等處事的哲學是拯救人們心靈的一劑靈藥,讓我們正確的看待得失,可以凈化人的心靈。

  以上是我對道經總的認識,下面就具體談談我對其中的一些觀點的感悟認識。

  每個人都有私有欲,面對私欲,必須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虛,若能做到自知、自勝、知足,那么就可以算是得道。當社會需要用禮智維系的時候,虛偽巧詐也就慢慢的產生了,禍亂也跟著來了,自以為聰明的人,以智取巧,實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們應守質樸的大道,不要虛偽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棄禮智的浮華。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謙下,天下萬物是從有而產生的,而有卻是從無產生而來的,無是道之體,有是道之用,人應無為、無事、無智、無知、無欲、無我、無私才能達到道德最高境界。隨著科技的日益發達、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豐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卻越來越空虛,人類的道德觀念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其中不乏有些人沖破道德的底線,追求權力,物質,金錢,榮譽。物欲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應對這些問題,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為人謙虛、心態平和、淡泊名利、時刻反省,盡職盡責!。

  人生短暫,笑對人生也是過,心情煩躁也是過,我們何不在工作學習中端正心態呢?謙虛是一種美德,更是一個人的修養,并不是象人們所說的謙虛就是虛偽,我覺得謙虛有兩層意思,謙是謙卑,是一種處事的修養,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虛就是虛心學習,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當別人夸獎你時,你完全可以說聲謝謝,因為這是別人對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說你就此停滯不前了,還需要虛心求教,找出不足,讓自己有更大的進步。心態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不僅如此,平和的心態還可以幫助處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系,使之變得融洽。觀看《道德經》后,我覺得接受老子的思想是一種愉悅,是一種洗禮,是一種靈魂的滋養。

  現代社會的道德問題似乎已被人們淡忘了。中國以禮儀之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傳統道德自應繼承光大。而我們呢?我們應做些什么呢?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無為而治,任何時候做到寬容(設身處地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向善(對善良的人善待他,對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謙卑(要能如水的品質)、知足常樂(凡事適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貧樂道,放下名利、放下虛榮、放下固執,多一些知足、寬容和快樂)

道德經心得體會5

  早時,尋找一種書味,我也不知道什么樣的句子能帶給我這種味道,企盼著??

  一種機緣巧合,我接觸了瑜伽,于是又為其尋找理論指導,無意間看到這樣一句話:中華幾千年的文化瑰寶《道德經》。有一種一睹為快的沖動,于是終于從網上初步接觸《道德經》,至今看過四遍,才有一些初步感受。 基本介紹:

  《道德經》,又稱《老子》、《老子五千文》,相傳是道教的創始人老子所著,所以《道德經》就被奉為道教最高經典。其實,該經典還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全面地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對中國人的生活產生了很大影響。

  《道德經》原文分上下兩篇,上篇《道經》從第1章到第37章,下篇《德經》從第38章至第81章。《道德經》的全部內容,主要是闡述“道”和“德” 的深刻含義,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學思想。 老子所描述的“道”,是從本體論的角度出發,闡明他的宇宙觀,也包括人生哲學和修養方法的原理。他認為“道”是無形無象的,但卻是宇宙的本源,萬物化生都是出于它的運動和變化。“德”的基本內涵,是本體的“道”具體到天地萬物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特性,即具體體現。

  老子對“道”與“德”的描述,是從立體面的多層次剖析了宇宙、萬物、人類以及人本身的種種內涵。《道德經》像一個包羅萬象永不枯竭的奇妙寶藏,不同的人讀道德經理解的道理都是不同的。不僅對不同的人,同樣的人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有不同的收獲。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經廣圣義·釋疏題明道德義》云:“《道德真經》,包含眾義,指歸意趣,隨有君宗。”也就是說,《老子》一書,思想內容極其廣博玄奧,不同歷史時期的人們可以根據相應的時代條件和時代需要,對它作出各種主旨不同的解釋。在《老子》注釋史上,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老子”,每一個注解者和研究者也有他們各自所理解的“老子”,這是老學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這一特點啟發我們,研究歷史上不同時期的《老子》注,不僅可能發現作注者對《老子》原意的領會與掌握情況,還可能看出作注者本人的思想,進而考察一定歷史時期某些思想流派的內涵及其衍變規律。老學,是中國古代整個思想文化發展的一面鏡子。

道德經心得體會6

  剛讀完《道德經》,我從中遭到很多啟迪。作者老子是我國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這本書是老子的亂世之道和人生哲學,而非我原以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要20多頁,可是由于領悟力有限,通讀全書,能了解的必須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當時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變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變去。指出“物極必反”的通則,簡直無論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老子認識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態度,主張貴柔、守雌,反對堅強和進取,老子的思想是無為。

  如今的人普通都以為他的思想十分消極,其實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對廣闊勞動人民的酷愛。他期望經過它的思想來影響統治階級,讓老百姓能夠得到更多涵養生息,讓老百姓安居樂業。

  我以為“無為”包含著順其自然不勉強去做的指導思想,因而能夠浸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就比方說教育理念中也能夠自創。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學習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學生只要主動的學習,把學習當成一件歡樂的事,才干夠學有所成,這就需求我們教育者在教育理論中引導學生歡樂、簡便、盲目、自愿的學習。教育中的無為而治,不是不論,而是因勢利導,絕不拔苗滋長。不順應自然規律,濫施各種生長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覺參與各種奧數,學鋼琴,拉小提琴等培訓常常適得其反。

  同時老子的“物極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預言今日的社會。人類所追求的所謂文化,所謂科技,現代化,都應當是為人類效勞的,可是環境污染,能源耗盡,消費率提高,失業率上升,貧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謂高科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人們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無暇關注本身和家庭,有時間的時分沒錢,有錢的時分沒時間。又或者說兩者都沒有。這樣的社會又怎能說是美妙的呢在高度興旺之后,人類當有所回歸,以免到達極致走向另一面,走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國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并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響力遠遠超越孔子。老子的學說“玄之又玄”,可是我卻沒有能發現“眾妙之門”,自古以來研討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總以為體會到“物極必反”,“無為”之類的人生哲學,對個人來說更有意義。我以為他的許多觀念值得我們去深深地思索。

道德經心得體會7

  近期一直在讀《道德經》,把它作為自己的枕邊書,每天兩三章,反復讀反復學,經歷了一個從晦澀難懂到探知皮毛的過程。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是他對自然萬物、人生、社會等各個方面進行觀察后所做的哲學思考。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道經》37章,下篇《德經》44章,內容博大精深、包容萬物。

  站在今天的價值立場回望《道德經》,大致可以從兩條脈絡探究,或者說主要回答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統治階級應該如何治國”,才能使百姓安居樂業,國泰民安;另一個是“個人應該建立怎樣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才能夠獲得心靈的從容安寧,獲得智慧和幸福。

  兩條脈絡的思想原點,就是《道德經》的核心思想——“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第2章),進而達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第37章)的境界。

  意思是說,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圣人從來都是以順應自然的心態處理世事,讓事物按照自己的規律生長,任其自由發展而不強加干涉,生養了萬物卻不占有,培育了萬物卻不仗恃、炫耀自己的力量,成就了萬物但不自居有功,從而達到了無為而無所不為的境界,體現了順應自然、順道而為的思想。

  沿著心中對“道”的疑惑,在原書中尋找到了多處對“道”本質地闡釋和解讀,雖不全面,但也可以窺得一二。

  道,究竟是什么?“道可道,非常道。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第1章)能用語言說出來的“道”,都不是永恒的、終極的“道”。它存在于天地萬物形成之前的“無”中,又主宰并化生天地萬物。它是宇宙天地萬物奧妙的總門,換句話說,道就是對天地萬物運行規律的認識,即自然大道。

  世間萬物,都有自身運行的“道”,大到宇宙,小到微粒,無不如此。前段時間讀的一篇關于宇宙起源的學說,看到了如下一組有趣的數據:在宇宙起源萬億分之一秒的時候,每10億對夸克和反夸克湮滅,會留下一個正夸克作為幸存者,幸存率是十億分之一;到達百萬分之一秒的時候,正物質的質子和中子的幸存率,也是十億分之一;到達一秒的時候,電子和反電子之間也在不停湮滅,最后剩下電子的幸存率也是十億分之一。而這3個十億分之一,不能夠有絲毫偏差,否則,如今的宇宙或許就不會存在了。如此精確,就像事前設定好了一樣,這也是宇宙運行的“道”。

  還不止于此。有人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億分之一的幸存者,因為精子和卵子結合,最終,1億個精子中只有一個能夠最終進入卵子形成受精卵,在這場競爭中,每個人都打敗了99999999個精子。然而,每個人的身體、你周圍的每一個原子,每一個原子身上的每一個質子、中子、電子,都是正反物質湮滅中十億分之一的幸存者。

  這樣算來,每個人存在的概率幾乎為“零”,或者說你我存在純屬巧合。“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第5章)這就是自然萬物運行的“道”,一切都是偶然,一切都是客觀,一切都是順自然大道發展的結局,不會因一時一事的得失而發生改變。

  我們作為幸存者活在世上,應當感到萬分的幸運,應當感恩,應當知足,應當活在當下,應當順應自然大道作為,或許只有這樣,才能保持不竭的生命激情和力量。

  道,有何特征?“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見,名曰希;搏之不見,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第14章)道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而且不明起始,不知未來,綿延不絕,不斷變化,不可名狀,所以終歸為虛無之態,于是叫它“惚恍”。可見,“道”無法用感官感知,必須用心去體悟,才能在虛無縹緲和若隱若現中發現“道”,最終捉摸到“道”。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第14章)遵循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實,探知遠古,這就是“道”所彰顯的規律。從古到今,聰明人和普通人在做事的過程中,區別究竟在哪?老子給出了答案,在于聰明人善于利用已經存在的“道”,順勢而為,抓住了事物發展的規律辦事,所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道,有何作用?“執大象,天下往。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第35章)“道”的作用外化,使得縱心歸附,國泰民安,一派祥和,悅耳的音樂和誘人的美食,讓路人不禁駐足。然而,“道”本身平淡無味、無形無聲,卻又作用無窮。

  《資治通鑒》中,記載了李世民和他的叔父李神通之間的一段故事。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奪取帝位。封賞有功之臣,房玄齡、杜如晦等人作為肱骨之臣都受到重用。李世民大封天下,深得人心,卻引起了他的舊部,特別是叔父李神通的不滿。

  李神通說:“我在關西起兵,是最先擁戴高祖李淵的人,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只是捉刀弄筆,功勞卻在我之上,我感到難以心服。況且,我還是李世明的長輩。”他的話影響很大,由于他的資歷和地位,很多原來李世明秦王府的舊部都與之應和,怨氣連天。

  李世明得知后,心平氣和地對叔父說:“叔父雖然首先響應義旗舉兵,這也是自謀擺脫災禍。等到竇建德侵吞山東,叔父全軍覆沒;劉黑闥再次糾集余部,叔父丟兵棄甲,望風脫逃。房玄齡等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使大唐江山得以安定,論功行賞,功勞自然在叔父之上。叔父您是皇族至親,朕對您確實毫不吝惜,但不可循私情濫與有功之臣同等封賞。”

  李神通聽后啞口無言,羞愧難當。大家紛紛表態,“陛下如此大公無私,對至親的叔父和都沒一點私心,我們還憂慮什么呢?此后唯有為國家效力,效忠陛下了。”

  李世民順道而行,大公無私,所以能悅服群臣,上下齊心,百姓安居樂業,國泰民安。

  道,有何規律?“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第2章)世間萬事萬物沒有絕對,只有相對。事物間總是相輔相成的,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惡,有生就有死,有樂就有悲,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一面走到盡頭,就轉化為另一面。

  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教授曾在一次演講中,舉過這樣一個例子,非洲很多國家的農民吃不上飯,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西方國家大筆的糧食援助。為什么大批的援助卻成為農民受苦的禍根?

  原因在于,援助糧食要靠非洲當地的政府進行發放,不可能直接進入當地人的鍋里。在這過程中,援助的糧食就被當地官員層層瓜分,中飽私囊。

  而后,他們轉手將糧食以極低的價格在市場上甩賣,套取現金。那些依靠辛勤勞作種植糧食、賣糧食為生的本地農民,如何競爭得過那些白來的糧食。本來還能活下去的農民,現在也活不下去了,淪為赤貧。

  說白了,這些援助無法穿越社會管道直接到達窮人那里,援助的善行卻最終導致激增無數的赤貧農民。你認為好的事,未見得真的好;你認為有意義的事,未見得真的有意義。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小到個人,大到國家,都是如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第9章)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且此兩面可以相互轉化,物極必反。太滿了,必然會流溢而出;太鋒利了,必然會傷人自傷。老子告訴我們,保持分寸和平衡很重要,萬事都不可過頭過火。這樣的處事原則,無疑對今天的你我,都有著重要的重要意義和價值。

  國學大師南懷瑾曾這樣評價《道德經》,“老子一書,原著不過五千言,可以說,幾乎是一字就涵蓋一個觀念的好文章,一句就涵蓋有三玄三要的妙義。它告訴了我們許多法則。”這樣的典籍,是需要我們擺在床頭、放在身邊,用一生去品味體悟的經典。

道德經心得體會8

  《道德經》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老子以他博大精深的見解,以他虛懷若谷的氣魄,向世人闡述了怎樣為人處事,怎樣進行科學管理,怎樣修養身心,怎樣求知,怎樣治國等等,告訴我們無論做任何事情必須遵循大道(即事物的規律),不要有太多的欲望“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上天尊重規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說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追求太多,渴望太多,就會被生活所累;如果沉靜無為,包容一切,將會滿足和快樂,否則就會招來禍患。

  老子的`《道德經》,以辨證的哲學方式提出了他對于治國與治人方面的主張。《道德經》的前半部主要論述了治國的方略,后半部主要論述了如何治人。

  第一段“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是說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恒名。”說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說天地剛剛呈現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經常在沒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是說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于道卻有不同的名稱。“同謂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里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開篇,老子以具體而又抽象的“道”引出“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即寫出了要認識玄妙的玄,最好便是做到“無欲”。這與他所主張的“清凈無為”異曲同工。“無欲”也就是貫穿《道德經》的主要思想。

  老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純真的。而種.種人類丑惡行為,則應當是不合理不完善的社會制度造成人性扭曲的不正常現象。由此,老子堅持去偽存真,保留人性善美而契合自然之道的東西,摒棄所有引起人的貪欲的東西。他的政治思想,在今天看來,似乎是難以理解。他理想社會中的人民,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沒有奢侈的物質享受欲望,也沒有被各種令人頭暈目眩的文化或知識困擾的煩惱。他是一個歷史的循環論者。在他的眼里,讓人們在一種自由寬松的社會環境中保持人類純樸天真的精神生活,與自然之道相契合,比物質文明雖然發達,但充滿著危機、爭斗、謀殺和陰謀的社會制度顯然更符合于人類的本性。

  他所強調的“無為”,即是順應自然,其治理社會的效力,顯然要比用法令、規章、制度、道德、知識來約束人的社會行為要合理得多,有力得多。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基礎涵義。而老子的這種社會理想,又是同他的“道”論密切相關的。

  出于對自然法則的深刻悟解,老子把適應于“道”的運動,看作是人類政治制度、社會生活以及道德準則都應該遵循的最高準則。具體體現在他政治思想中的即是他鼓吹的“無為之治”和“不言之教”。所謂“無為之治”并不是無所為,而是強調人的社會行為要順應自然,適用于“道”的運動。具體地講,就是要求統治者給老百姓寬松的生活和生產的環境,不強作干預,以順應自然。老百姓在這種怡然自得的生活環境里,無苛政之苦,無重稅之憂,自然會感到這種政策的好處,從而達到了“不言之教”的教化作用。

  治國如此,那么治人又該如何呢?要以善,以柔,以剛。

  老子《道德經》中所陳的治國與治人思想,其意義之深遠,至今仍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

  現今社會,生活、工作的腳步很快,壓力又大,人們的脾氣也隨著變得焦躁與不安。如果能做到善、柔,必定可以平心靜氣。心靜自然涼,生活、工作的情緒就會舒暢起來,效率也會大大提高。不僅如此,善與柔還可以幫助處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系,使變得融洽,心情也會陽光不少。

道德經心得體會9

  《道德經》我認真讀了一年,每一段都是以前背過的,現在每一段具體的文字都忘了,只留下一點點體會,無法用準確的文字來描述。然而,在反思我的經歷時,有幾點經常出現,記錄如下:

  1、軟弱。

  年輕的時候,我常說某某真的很神奇,但是到了他這個年紀,我就覺得他很正常。每當你認為你可以做任何事情時,你總是面臨著最終的苦果。我有點明白《道德經》里的弱點是個好東西,因為我自己真的做不了神一樣的事,知識、思維、技能都是有限的。正是因為明白了原來的自己在理解、思考、能力等方面確實有限,所以要認真對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因為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處理好人和事。在每一次治療中,我都看到了一個從未謀面的人和事的閃光點。

  2、謙虛和好奇。

  正是因為我們感受到了自我極限存在的確定性,我們才明白自我是軟弱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我們的人觀察、記錄和整理出來的,構成了書籍和數據的文字記錄。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是有限的,所以記錄的數據會是片面的,后續的結論更有可能是片面的。每當我看到一個記錄,我就開始試圖通過文本的表面來還原事實。當我無法回到錄制的場景時,我會有疑問。這大概是好奇吧。我在生活中通過書、人、事來學習,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看到了自己想看的東西,忽略了一些東西,得出的結論也不一定正確。當我沒有欲望,頭腦安靜的時候,得到正確結論的概率就越高;當我的情緒起伏不定,被貪婪、無知等雜念包圍的時候,我一定會得出一個偏差的結論,導致我陷入困境。每次得出結論,我總是多看幾遍,免得得出偏差的結論。這大概就是我認為的謙虛吧。

  3、留著吧。

  是陰陽中性線,屬于陰陽蟹。不至于走極端,但我覺得應該保證小我在最大的可能性里。因為我保留了最多的可能性,所以我在面對問題的時候能有最多的幫助,最多的解決方案,最好的處理環境,最后能得到最好的結果。走向極端意味著不斷減少自我獲得的可能性。極端的話,只有一條路:“痛苦之海無邊,回頭是岸”。

  4、不勞而獲。

  我覺得很有意思,就想著沒事干的學習,沒事干的發展。有收獲,卻無話可說。

  5、外來的東西一定要反過來。

  如果你想少出問題,那就努力平時多出問題。如果你想要更多的錢,你通常不會以錢為目標。想要大的成就,就要把平時的成就讓給伴侶,不要一絲一毫的成就。這是源于水靠近道路的事實。此刻的中國,因為嚴重西化,對外國的東西越來越渴望,所以無法乞求,內心不平,偏見偏激。中國的追求是不敗的,在自己的環境中不斷修正最低下限;西方的追求是贏,這是在不斷提升自尊的環境下的最高極限。這個真的很有意思。

  6、保持安靜。

  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他動的越多,消耗的越多。動作越頻繁,反彈壓力越大。在追求權力主宰的過程中,人是真的在做,天是看的。

道德經心得體會10

  《道德經》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兩千多年來一向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生活。讀書就應與時俱進,不斷吸取新鮮營養,但同樣也不能放下對傳世經典和傳統文化的學習。讀高中的時候,我以前粗略的讀過老子的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之后隨著生活閱歷的豐富,慢慢的體會多了一些。

  在我看來,《道德經》是一部充滿了東方智慧的哲學著作,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對現代社會同樣也具有很好的指導好處。其實,我們很多常說的典故和詞語就來源于《道德經》,如無為而治、上善若水、大象無形等等。當然,雖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是思想十分深刻,要把它完全讀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這天我主要想講一下我讀后的一點心得:柔弱勝剛強。

  萬事皆有“道”,如為官之道、從商之道,還有此刻流行的養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國家、管理企業、小到為人處世和個人生活,都離不開“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勢成之”的道理――就是說事物產生之后,要用道德去培養它,用實際行動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勢去發展它。老子在《道德經》中賦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無窮無盡,就是因為它的本性是柔弱。如果把它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就是柔弱勝剛強。

  柔弱與剛強是一對矛盾體,那么柔弱是如何戰勝剛強的呢它需要忍耐和克制,需要韜光養晦、忍辱負重,需要年復一年的付出。“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明白,水是至柔的東西,但是它卻蘊含了無窮的力量。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其實,正是因為柔弱,它才蘊含著無窮的潛力,才能夠永遠充滿活力。就像柔弱的小草,在狂風暴雨中隨風飄搖,卻永遠不會折斷,而高大強壯的樹木,卻很容易被大風摧折。

  歷史上也有很多的故事說明了這個道理。劉邦因為有柔弱的性格,處處留意謹慎,每次大難臨頭都化險為夷,項羽雖然驍勇善戰,可惜他狂妄自大,到頭來卻身敗名裂,烏江自刎。還有勾踐“臥薪嘗膽”、韓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都說明了這個道理。弓滿易折,人強易亡,柔弱勝剛強。試想,假若當年越王勾踐不忍辱負重,意氣用事,何來日后東山再起,報仇稱霸同樣,要是韓信不受跨下之辱,沖動之下拔劍殺人,之后的結果恐怕是以身償命,默然消失,就沒有以后叱咤風云,擊敗霸王項羽流芳百世的將軍了。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小草是柔弱的,但是它的生命是頑強的。在抗日戰爭中,當時弱小的中國忍辱負重,最終戰勝了強大的日本侵略軍。在此刻和平時代,我們國家一向堅持韜光養晦的外交政策,實際上就是不逞強,以低調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的處理,贏得了世界各國的尊重,而美國憑借他的霸主地位,到處惹是生非,國際聲譽每況愈下。

  柔弱,并不是膽小怕事、唯唯諾諾,它在現代社會表現出來是一種謙虛謹慎、低調務實的態度,是一種虛懷若谷的胸懷。對于為人處世而言,柔弱是一種自我修養,它教我們要學會不自滿、不逞強,要學會韜光養晦、寧靜致遠,不要因為一時的成功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也不要因為一時的失意就消極懈怠、喪失信心。對于為官從政而言,柔弱也是一種生存智慧,即使身居要位也要低調謹慎,要善于守拙,不能鋒芒畢露,否則弓滿易折。“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適當的示弱,才能夠以退為進,成為最后的贏家。

  柔弱勝剛強,這是古人教給我們的哲理,仔細品讀《道德經》,你能夠感受到老子的思想穿越時空,直達我們的心靈。收起你的鋒芒,保存你的實力,臥薪嘗膽,以柔克剛,在適宜的時候主動作為,必將成就一份偉大的事業。

道德經心得體會11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著作。又稱《老子》,被道教作為重要經典收入道藏。共81章,分上、下篇。此刻通行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其中有不少和生活有關的處世哲理,乍眼一看不覺什么,當真的去結合生活中那些或大或小的經歷,才感到哪份如汪洋般的玄奧。

  道德經雖不長,卻也有很多的方面,哲學、政治、軍事及人生諸方面都有不少的論述,自我多少能理解的,能產生感悟的,其實并不多,道德經給我最大得感悟,便是在它的一個“虛”字。就好像數學中的0一樣,講究的是處下,是低調,是一無所有,其實卻意味著∞的存在,有句話叫機會只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虛”便是這樣的一種準備狀態,手上不固執的占有什么,才能隨時拿起什么。

  當0做為分母時,整個式子的結果便是∞。它告訴我們生活要留有空隙,以堅持靈動,就像畫畫留白一樣,一幅畫的成功,不在于它畫出了什么,而在于它沒畫出什么,在于它隱含了什么,同樣,一次人生的珍貴,不再于一個固定的形式,路線,而在于,再于那存在于未來不可琢磨變數,那份能經過自我不斷奮斗而產生的改變。

  諸多經典,若是每一天都翻來覆去的看,縱然熟悉,卻也會有枯燥,放下,再拿起,才是趣味無窮,小別勝新婚。對于道德經,猶有這種感覺。

道德經心得體會12

  《道德經》短短五千言飽含人生智慧,其無為的思想深刻影響后世,辯證的觀點更是在西方產生強烈反響。

  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寫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用今天的話來翻譯即是:“最完美的東西,就好像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是永遠不會衰竭的。最充實的東西,就好像空虛一樣,但它的作用是無窮無盡的。最正直的東西,就好像有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就好像很笨拙似的;最卓越的辯才,看起來好像很木訥似的。清靜能克服躁動,寒冷能克服寒暑。清靜無為萬事萬物就能和諧自然地發展下去。”在這一章節中,最為突出的就是老子的辯證思想,在我看來,辨證思想就是綜合運用某項事物的正反兩個方面的思想,尤其是以其反面顯襯其正面。其實,這種辨證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見,例如,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最富裕的人往往穿著最樸素,還有美術中的留白,音樂中的斷弦之音。

  而“大辯若訥”的辨證思想是一門語言藝術,不管是處于什么年齡段,什么職業的人都需要學習這種“大辯若訥”的語言藝術,尤其是正處于年少氣盛階段的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如何說話、如何得體地說話,對其仕途、事業、婚姻、以至整個人生都有重要的影響。

  我根據其藝術程度的高低,把“大辯若訥”的語言藝術分為三個層次,即是:傾聽、慎言和巧言。

  傾聽,是最有效的溝通方式。要做到“大辯若訥”的“訥”首先要學會傾聽。人是富含情感的動物,時常需要宣泄自己的情感。在跋涉的道路上,跌倒時需要有人扶持;憂慮時希望有人分憂;寂寞時希望有人陪伴;失去希望時希望有人鼓勵。這都需要傾聽的伙伴。有效正確而全面的傾聽,成為了最有效的溝通方式。就拿銷售人員來說,那些最成功的銷售人員往往不是滔滔不絕地勸誘顧客購買的人,而是那些詢問顧客的需要、傾聽顧客的需要,站在顧客的角度上去看待產品需要程度的人。這種銷售人員運用了傾聽的語言藝術,既銷售了產品,又建立了長久的客戶關系,才有資格被喻為成功的銷售人才。

  除了要學會傾聽,還要學會慎言。慎言可以將人性的弱點轉化為人性的優點。人,很容易看出別人的缺點,卻對自己的缺點視而不見。因此,人總習慣于批評別人,然而,話從嘴里說出來了,便永遠也收不回來了,尤其是惡言。即使是不經意脫口而出,也會傷人與無形之中。因此,我們要學會慎言,不要隨便批評別人,如果一定要批評別人,那一定要注意方式。例如,有位家長對孩子說:“孩子,我們真的以你為榮,你這學期成績進步了。但是,如果你代數再努力的話,就更好了。”這段話表面看起來是表揚,但是“但是”二字卻給孩子更多的失落感。但若家長能換種方式來說,例如“孩子,我們真的以你為榮,你這學期成績進步了。而且,只要你下學期繼續努力,你的代數成績就會比別人更高了。”

  比慎言更加巧妙的,就是“巧言”。要做到巧言,不僅僅需要經驗的積累,更需要的是智慧。例如,龍永圖在回憶中國加入WTO時提到,1998年時,在談判的最后環節,中美之間只剩下7個問題無法達成共識。在雙方準備“后事”時,朱镕基板著面孔對大家說“今天一定要簽協議,不能讓美國人跑了,我跟他們談。”結果,朱在談判桌上讓大家捏了一把汗。當美國人拋出前三個問題時,朱都只有一個回答“我同意。”我著急了,這豈不是要全盤放棄嗎?我不斷給朱遞條子,寫著國務院沒有授權,沒想到朱一拍桌子,說“龍永圖,你不要再遞條子了。”我當時真沒面子。想不到,當美方拋出第四個問題時,朱說“后面四個問題,你們讓步吧,如果你們讓步,我們就簽字。”龍永圖回憶到這里時,仿佛回到了當年的現場,他舒了口氣說:“大家總算放心了。我后來想想,國務院不就在這兒嗎?后來,美方五分鐘后就同意了中方的意見。事實證明,后面四個堅持沒有放棄的問題,如汽車貿易等是我們的底線,這就是我們對優先次序的判斷,更是朱的智慧體現。”

  在這里,朱的表現就是“大辯若訥”中的“巧言”,讓步在先,而且把人情送得很大方、很爽快,甚至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如果就這樣“送人情”下去,還叫什么“談判”呢?正當在場人員面面相覷、驚詫莫名時,一個智者的形象出現了。“來而不往非禮也”,現在輪到美方忍痛割愛了。如果美方不讓步,就意味著沒有誠意,也不給面子。而后面那些問題恰恰是中方無法讓步的。這就是“巧言”的魅力。

  其實,“大辯若訥”的語言藝術最典型的體現就在于《道德經》,僅用短短五千言就論述了博大精深的智慧哲理。而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若能掌握大辯若訥中傾聽、慎言、巧言這三種語言藝術,并加以巧用,其一生可謂受益無窮。

道德經心得體會13

  放假期間看了《老子》這本書,但談不上什么理解,只有一些感受和理解。《老子》不是一篇專門講教育的文章,但是里面還是有很多關于教育的思想。寓意深刻,讓人深思,經常閱讀更新。

  把老子的思想轉化為教育,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崇尚無為而治,與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相似。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應該順其自然,但過分強調主觀意志。教師權威不應該被孩子感知,這是最好的師生關系。老師和學生都應該處于卑微的地位。這樣才能更好的進行教學。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尊重自然之道。這些思想應該在我們這個時代得到批判性的繼承。

  在我們的教學中,如果孩子上課心不在焉,當然可以直接批評:“某某,注意!”老實膽小的可能會震驚,趕緊坐下,但過一段時間可能又復發;如果你有逆反心理,你會看起來很糟糕,甚至嘴里喃喃自語。老師雖然用心良苦,卻成了學生心中不好的思想,教室里的氣氛會充滿火藥味。有時候學生上課跟老師頂嘴,大家僵持不下都下不了臺。學生肯定是錯的,但如果老師表揚旁邊的學生來提醒心不在焉的人,或者讓心不在焉的人回答一個問題,旁敲側擊的影射一下,也是批判性的提醒,轉個彎,大家都很平靜,相安無事,不是更好嗎?

  老子認為萬物是對立互補的,所以要辯證地看待問題。俗話說,幸福和不幸是相互依存的,所以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要抱著平常心,順其自然。再者,生活中的每一次相遇都應該被看作是人生成長的歷程,相遇中的精神和能量都應該轉化為自己的人生體驗。以良好的心態對待生活,不要太在意榮辱得失。這樣,我們什么都不做也能有所成就,沒有人可以通過爭論來與之爭論。

  低頭靜靜思考。學生要按照我的思路和問題回答,按照我的指揮棒解決問題。他們還會感受到求知的樂趣嗎?

  教育要有法可依,就像《道德經》里說的:“男女各歸本。歸根結底,安靜就是復職。當我回到我的生活,我知道我總是清晰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根源,所以安靜平和地跟隨它,等待它,順應它。說到教育,我覺得,不急,是在盡力,順其自然。

  成長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教育也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就像老子說的“道是沖的時候用的,或者說不賺錢”。書中有很多地方從自然現象到社會原因。在這篇論文中,你主要生活在普通人之下,因為大海生活在所有的河流之下,容納了所有的河流。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們逐漸失去了這種敏感性。我們缺乏從細節中看到真相的能力。這是一種洞察,一種理解,一種解釋力,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鍛煉。

道德經心得體會14

  我最早接觸老子,是在中學歷史課本中,對老子的印象,可以說起初是很模糊的。近期,我局第六屆讀書會開始了,局領導向我們每一位干部推薦了《道德經》等書,終于有機會認真拜讀老子的《道德經》了,那洋洋五千言中的智慧身影,讓我如獲至寶。隨著一頁一頁的翻看閱讀,《道德經》那智慧的靈光在我的眼前一道道地閃現。

  想起林語堂曾說過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后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的確如此,當我掩卷沉思,《道德經》給于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

  老子所著的《道德經》是一部蘊藏著豐富人生哲理的經典著作。千百年來,人們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當今時代,物質第一的浪潮無情地沖擊著每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人們原有的價值觀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講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變得非常物質化和金錢化。對于一名國家公務員來說,如何去面對物質時代的各種誘惑,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我個人以為,就是要按照《道德經》一書中所倡導的獨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靜處世,清靜自省,消除貪念,寬以待人,快樂學習、快樂工作、快樂生活。

  一、致虛守靜是安于本職工作的根本。

  《道德經》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這句話強調

  我一直認為,生活中應少一些浮躁喧囂,多一些筆墨書香。《道德經》是人類文明的精華,它集中體現了真善美的最高標準,是文化史上一座座高聳入云的山峰。用心品讀《道德經》是很美的,而恰恰是這些文字,在失望痛楚處給人以撫慰。讀書學習是我生命的自覺,闡釋圣典《道德經》,讓我能致虛守靜、凈化心靈,使自己在教育教學的領域內盡心盡職,不斷實現自身的專業發展與成長。

  二、讀《道德經》后,讓我悟出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就告訴我們,一個人不僅要了解別人能戰勝別人,更應該了解自己有勇氣戰勝自己。對待競爭,我們要敢于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所以老子提出的無為,不是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規律的事情。當你不做違反自然和社會規則的事情時,你所做的其它事情就是無所不為,所以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上善若水就是這種無為而為的辯證極致。

  除了無為、虛靜,《道德經》里還有一個樸素的辯證思想,就是尊重宇宙和天地人的規律。在老子的眼里,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控制的,他提出的唯知足,方可長久;唯寡欲,方能無咎,也具有現實意義。他認為過分追求聲色貨利必定會帶來禍害,只有充分地尊重規律,堅持按自然、無為、樸素的和諧發展規律辦事,才能夠利用規律來緩解、協調人類社會的諸多矛盾。在第三十九章里,他有一個很鮮明的闡述,就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以此類推,天下萬物若違背了它的規律,必將受到懲罰。這種辯證法雖不很健全,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前瞻性。當前,現代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實用功利主義的過度膨脹,人們往往強調工具、手段的合理性,看重的是物質利益的滿足,認為個體的意志高于生命和自然的真,不愿意相信自然的邏輯,而任意地改造自然,享受加工后的變質生活,長遠利益受到忽視,結果被自然一次次地還之以顏色,就是一個佐證。

  三、愛護好我們的地球家園,踐行低碳生活。

  站在我們的角度來說,老子所處的時代是剛脫離茹毛飲血的時代,就能對宇宙之中的規律有著如此深刻的認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個有無的論述,可說把世間萬物的從生到死,從出現到毀滅剖析得精辟明了。道法自然的見解可說令我們現代人汗顏,幾千年前的人就意識到要順應自然,回歸自然,不要去刻意破壞自然。而我們現在把自己賴以生存的地球搞得千瘡百后才猛地發現提出環保的概念,要去保護補救了,其實已起不了太大作用了,一些補救措施是不能有多大成效的。因為失去的東西很多是無可挽回的,滅絕了的物種也就永遠的消失了!

  四、身為國家公務人員,定當竭力為國、為民效忠。

  天長,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無私邪⑤?故能成其私。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好的政府,之所以能夠長久不息,是因為這是個政府機構運行程序符合民眾的利益,符合道。政府的公務員不是為了自己的貪欲,性欲,食欲,玩樂,口福,性福,眼福,耳福等享受而當官,不是他們沒有這些欲望,而是政府的機構沒有這個機會,這些漏洞,讓他們去為所欲為。因此好的政府為優秀的品德好的人提供發揮才能的平臺,讓愚蠢,丑惡,猥瑣的人卻步。這樣的政府往往使公務員將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置之度外,不會出現讓領導先走的場面,這樣的政府才會生生不息。這不正是這個政府的公務員一絲不茍,無私無畏的行為,才能成就這樣的政府生生不息,受到人民的擁護。我覺得做人首先要逐步克服自己的貪念。貪念消失了,自然就不太注重得失和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然也就能夠寬以待人。

  以上是我讀《道德經》的點滴感悟,《道德經》已儼然成為我的良師益友,它給我的心靈開啟了一道門,引導我如何清凈處世,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不追求名利的人,一個健康向上的人。讀《道德經》吧,它會使你精神不再貧乏,生活不再無聊,人格不再卑下,使人高尚,使人聰慧,使人豐富,使人幸福,使人成為真正的人。

道德經心得體會15

  《道德經》通篇潛藏的一個主題意識是,反對技巧,反對知識、反對亂為,主張靜待事務自身的發展,自然成。道家強調亂用知識、亂用技巧、亂用智力,是很危險的事情。不作為,無知識、無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主張靠事物發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勞而獲,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幾千年來,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視為保守、落后甚至反動。我此刻認為這種看法可能是不識貨的體現。道家強調不作為,無知識、無智技的基礎是認為大自然自身會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發展,順著自然本有的發展事態、追隨自然的節奏是最聰明的做法。亂思、亂想、亂研究、亂動顛倒了本末,把人的參與視為自然發展的主要條件,其實事物的發展是事物的自然屬性,沒有人的干預就能自然發展下去,如果人過度干預會破壞事物最合理的自然發展。一個“有知者”在干預自然的過程中,造成的麻煩比產生的利益大得多!人類那點可憐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我個人認為道家的思想是十分高深的哲學,對投資有強大的指導好處。

  道家強調明白最根本的道理、邏輯和規則后,務必要追求愚、笨、傻、呆,務必少做少為,少思少想,別求知、別發展智力、別發展技巧。嚴格來講,道家這個思想對現代科學技術不是一個正確的理論指導。但是對投資來講,道家的這些觀點是最正確的。投資你想得越多,出錯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賠錢的風險越大,掌握的知識越多,自以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覺得自己聰明,亂為亂動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點知識,能不做盡量不做,投資成績自動提高。你明白終極的總道理就能夠了,你明白真正的本質性邏輯和法則就能夠,其他的東西能不明白就不明白,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明白太明白是有害的。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個與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觀念:“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圣人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是說,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當的去追求大事,難事,而是有意識的不做大事,不做難事。他們做什么呢他們做的是比較容易成功的小事。對大事難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從簡單容易的方向下手,實現遠大的目標,不與高難度的問題正面交鋒,主動的避開高難度的問題。從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當的構建一個大的格局,大場面。這樣因為沒有難度,就沒有太大的失敗可能性,不斷的積累小的成功就能實現成其大的目標。把老子挖出來進入中國股市,會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此刻經濟,財務經濟,金融學說,但他有大智慧,從簡單入手,從易處入手,避開難的和大的,從而終成其大。

  這個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從不試圖跨越七英尺高的欄桿,我所尋找的,只是容我輕易跨越的一尺欄桿”。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難度的事,只做殺雞宰羊的事!問題的難度降低后,錯誤自然不會發生。”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辦法是為其易,為其細,為其小,不為其難,不為其大,不為其煩,逐步積累在時間的作用下能夠成其大,成其功。這其實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道德經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環保心得體會08-12

講座心得體會08-10

面試心得體會08-09

出差心得體會07-27

軍訓心得體會 07-20

研修心得體會07-12

護士心得體會07-10

聽課心得體會07-10

新課改心得體會07-09

義工心得體會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