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_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冢本_黑人又大又粗又硬XXXXX_欧美疯狂做受XXXXX高潮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時間:2023-06-12 13:17:54 心得體會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集錦15篇

  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需要寫一篇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可是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集錦15篇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

  “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

  ——題記

  萬歷二十九年,他童子試落弟,父親徐有勉語重心長地說:“徐氏男兒,可不取功名,但必立志。”于是,他立下了“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大志。自此以后,他游歷山水,在經過三十年的考察后,寫下不朽巨著《徐霞客游記》,他,是“千古奇人”——徐霞客。

  他記錄下了天臺山閃爍的星辰、爛漫的朝陽,還有滿是繁花的山谷,他頂著惡劣氣候登上黃山,邂逅了氣勢磅礴的廬山瀑布,遇見了秀美的雙龍洞……行在路上,夢在前方。他探詢山水之中的`奧秘,他以足為誓,以筆帶心,實現了自己的偉大志向,為我們留下了《徐霞客游記》。

  在《尚書·禹貢》中記載“岷山導江”,人們都認為岷江是長江的源頭,徐霞客為探尋真理,“北歷三秦,南極五嶺,西出石門金沙”,發現金沙江發源于昆侖山,比岷江長一千多里,于是在《溯江紀源》中將金沙江定為長江正源。正是因為他有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所以今天我們才能讀《徐霞客游記》而知天下地理。“不探江源,不知其大于河,不與河相提而論,不知其源之遠。”勇敢追求真理,或許真的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徐霞客的三十年何其艱辛!如今,高鐵代替了雙足,各種精密的儀器代替了紙筆,人們能夠真正做到“朝碧海而暮蒼梧”。徐霞客以足為誓,丈量名山大川,以筆代心,記錄下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一生很長,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2

  最近幾天,央視頻道推出了《典籍里的中國》第一期,觀后我震撼不已。

  《典籍里的中國》用表演與對話的方式,演繹典籍中的故事,情景再現,讓觀眾更深刻地品讀典籍。第一期選擇了《尚書》,“政書之祖,史書之源”。《尚書》又稱為《書》有很多華夏文化的創始性論述,比如第一次出現“禮”,第一次制定歷法。《尚書》是“文化元典”,很多很多第一次都在里面。

  教授們講解《尚書》后,大幕拉開,表演開始。說到《尚書》,最重要的人是伏生,伏生本名伏勝,是秦朝秦博士,一生守《書》講《書》,是《尚書》的傳承者,因此是故事的主角。故事表演中以老年的伏生與現代人撒貝寧的對話為主線,插入了大禹治水,武王立誓兩個書中故事與晁錯受文帝之命前來學《書》的歷史故事,讓觀眾深入了解《尚書》中的故事。

  故事中的伏生讓人感動。他一輩子愛《書》,一家人用生命保護《書》,年老后在山東一帶講《書》,傳承《尚書》。倪大紅老師把伏生演活了,仿佛就站在我面前。

  表演結束了,但我的思緒仍未結束。停留在開場的`一句話上。“讀《書》而知先賢治政之本,讀《書》而知朝代之興廢之由,讀《書》而知個人修身之要。”典籍是老祖宗智慧的結晶,是寶貴的財富。

  《典籍里的中國》講述了在這片神州大地上創造文明的故事,讓我們知道我們的生命源起何從,我們的腳步邁入何方,以新的方式讀懂典籍,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品讀典籍,體味經典,吸取智慧,汲取精華,成為不一樣的自己。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3

  有這么一個人,他胸懷大志,一生翻越了重重高山,穿越了片片深林,淌過了條條大河,用雙腳丈量了祖國的大好河山;

  有這么一個人,他勇于探索,一生言前人所不敢言,為前人所不可為,行前人所不能行,用信念尋到了長江的真正源頭!

  他,叫做徐霞客。

  少年時期,他因考試落第,心生沮喪。他的父親對他說:考試落第沒關系,但人要有志向!”徐霞客隧樹立了自己的志向:“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多么豪邁而又堅定,他也把這句話落到了實處,這既是他胸懷大志的重要體現,也是他尋山遠游的'真實寫照!

  他看過黃山奇石、見過廬山瀑布、觀過雙龍洞石窟,朋友說他“尋山如訪友,遠游如致身”,這一切正是源于他對自然的熱愛。他雙腳踏遍五岳、游歷九州、溯源長江,歷經三十余載,融入自然、敢于實踐、嘔心瀝血,終于著成《徐霞客游記》。游記既對我國大好河山有著準確、詳細、豐富的描述和記載,又充滿了深厚的文學底蘊。

  徐霞客跋山涉水多年,只為探尋長江正源;不遠萬里、忍受傷痛,只為糾正前人錯誤,他不計辛苦與勞累的理想與豪邁,不怕挫折與阻礙的恒心與毅力,令我無比震撼,這讓我想到《明朝那些事》里的一句話:“成功只有一種,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一生。”

  徐霞客憑著堅強的意志和過人的智慧,在地理和文學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越走越遠。他未走完的路,我們要繼續前行!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4

  今晚,我與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典籍里的中國》相遇,隨當代讀書人一起,進行一場穿越古今的對話。“貴五谷而賤金玉!”一句話仿佛濃縮了宋應星撰寫這本書的理念。卷一《乃粒》,卷十八《珠玉》,宋應星以實際行動兌現了自己的諾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宋應星在6次科考失利之后,并沒有因此頹廢,而是在路途中看、學、思,在腳下的萬里路上悟到了書卷上沒有的東西,增加了未曾聽說的見聞。功名利祿于宋應星已然變得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那份理想:五谷豐登,物阜民康。

  古有《天工開物》,今人繼往開來。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一直把“重農固本”視為安民之基,治國之要,每朝每代人殫精竭慮,極具創新精神,接力傳遞責任,只為中華。宋應星與袁隆平跨越三百年的握手,不僅是兩位科學家的握手,更是兩個時代的握手。他們找到了屬于科學家的共同夢想:求真務實、造福人民。我們有幸生于這個時代,享受先人前輩的`勝利果實,我們更要將發展的主動權把握在自己手中,讓科技再發展,讓祖國再騰躍。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們學習的目的各不相同,也許有人想當大官,有人想當企業家,有人想當科學家,但希望當我們通過學習實現各自理想后,可以繼續用我們所學知識回饋社會,讓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好。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5

  “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這是徐霞客一生的寫照,他用雙腿丈量了三山五岳,探尋了長江源頭。

  徐弘祖,號霞客,他生在江陰,本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但因明末動亂,給予他希望的父親死于盜亂,其母王孺人鼓勵他外出游歷,這是他人生的第一段征途。《典籍里的中國》以戲劇的`方式演繹了霞客先生的意氣風發,這時的游記占了《徐霞客游記》的四分之一。

  在知天命的高齡,他選擇西行,全自己的夙愿——探尋長江源頭。“萬里遐征”完成了剩下的四分之三,并使《徐霞客游記》成為“中國近代地理學奠基之作”。他的一生有三十余年行走在丈量祖國山河的路上,他不曾懼怕過路途中的猛獸,不曾忘記自己的志向,就像一位仗劍走天涯的俠客。

  霞客先生踏遍五岳、游歷九州、溯源長江,雙腿落下了永久的疾病,晚年甚至完全不能行走,他關心的不是自己的身體,而是當時還未正式成書的游記。臨終之際將書稿托付給了季夢良。季夢良,是霞客先生的多年好友,霞客先生仙去后,他整理書稿,仔細編寫,如今我們能追溯到最早的《徐霞客游記》便是會明先生手書的。

  霞客先生用親眼所見的現實,修改了古書中錯誤的判定。他走到一個地方看到樹木蔥郁,會感嘆不已;看到亂砍濫伐,會多有譴責。他愛著祖國的大好河山,所以愿去丈量其長短。

  “故不探江源,不知其大于河。不與河相提而論,不知其源之遠。”前人未盡之路,我們應以俠客之名繼續行走。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6

  屈原大人:兒時對您的印象是您給我們帶來了三天假期和粽子,對您感激有加;少時只覺《離騷》艱深,背誦困難,痛苦不堪;高中我對您的印象是披發行吟,形容枯槁……而今重讀《離騷》《橘頌》《懷沙》《山鬼》,才發現您不僅有憂國憂民的愁思,更有與天地共舞、配香草幽蘭的浪漫情懷,您不僅是個忠而被讒的政治家,更是更是開浪漫先河的偉大詩人。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您就像這淮南橘樹,守候著自己的南國。

  “怨公子兮悵忘歸,君思我兮不得閑。”您心中有那美麗的山鬼姑娘,思念著偉岸的情人。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您向天發出響徹九霄之問。

  “定心廣志,余何畏懼兮!”是您的鐵骨,“恐美人之遲暮”是您的柔情。

  終于,您投入了汨羅江,高潔的靈魂與滄浪之水融合一體,獲得純粹的永恒。(以前我只知道您沉江是悲憤的無奈,而今更覺得您是對純潔靈魂的證明與升華)

  汨羅江泊泊流淌,因為您長眠在它懷中,它也因此變得不朽。夕陽下您看著滔滔江水,會想些什么呢?是楚國受苦的'人民?還是客死他國的懷王?或者自己的美政?還是陰陽變化的靈妙?

  看!這初秋的蛐蛐聲伴隨著滿天的星河,這是我們兩千多年,共同傾聽過的秋鳴,共同仰望過的星空。靈均先生,楚地的人民又一次戰勝了困難,楚地的橘子又一次熟了。快來!再吃一瓣家鄉的橘,看看兒時的愿望:此時,山河無恙!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7

  之前對王陽明的個人經歷略有了解,通過本次看《典籍里的中國》最后一期,演繹了王陽明的一生,比起看書,給人視覺的沖擊確實大一些。

  王陽明,生于書香門第,父親王華是狀元,所以少時成長家境優越,除了讀書寫字,他也喜歡舞刀弄槍排兵布陣。但在朝廷供職之后,他的人生就開始變得坎坷。上書諫言,被廷杖三十,險些斃命。僥幸撐下來還被貶去貴州邊遠地區。途中宦官也派人殺他,不過未能得逞。去了貴州,又不幸染病。即便在這樣多舛的命運的折磨下,他也沒忘記少年時立志做圣賢的志向,先賢的教誨也謹記于心。他一遍遍追問自己什么是理,什么是道。最終悟出心即是理,知行合一的大道,最后繼續悟出了致良知的道理,從此一生踐行。

  我們偶爾會抱怨自己起點不高,不能出生在一個家庭條件好的家庭里。在看王陽明的一生的時候,從結果來看,無疑是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回顧其過程,極其艱難。一個狀元的兒子,自己也中進士入朝為官,卻被打個半死,還要貶去偏遠地方,這種巨大落差對一個人的身體的'精神打擊是致命的。起點高,也意味著摔得重。如果是塊土,摔下來可能也就散了,變成泥。如果是個皮球,摔得越重,彈的越高。問題是,你經不經得起摔。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是因為他是圣賢,所以能講出大道理,能夠忍受非人的遭遇。而是因為,他經受了非人的待遇,然后把這些經歷說出來,也把自己的思考說出來,以教化眾人為己任,最終才得以成圣賢。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8

  《典籍里的中國》作為一檔全新大型文化類節目,以多舞臺、多場景、古今對話的創新方式出現在大眾眼前,剛播出便收獲了4。5億的播放量。

  節目將聚集多名演員來演繹典籍里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借由不同時空坐標里寫書人、讀書人的閃亮故事,讓經典照進現實,展現經典書籍中的中華文化。

  當我初看這個節目時,我的感覺是:驚艷!首先,節目的場景設計十分巧妙,甚至可以說是獨具匠心。為了讓觀眾沉浸地走進歷史,確實做了很多考慮,旋轉式座椅就是一大體現;其次就是演員的深情演繹,古人的情感復雜,不是那么容易揣摩的。

  比如最近一期中的“伏生”角色,伏生作為一個心系《尚書》且年過九旬的.老人,其扮演者倪大紅老師需要從人物心理、語速、動作快慢等多個方面考慮如何去展現人物形象,這很考驗演員的職業技能和其對作品的深度理解;同時,我們從節目中也可以看到很多觀眾都被伏生的“舍命護書”所感動,熱淚盈眶,這也恰恰滿足了我們一點點的精神需求。生活在快時代的我們,很少有時間靜下心來好好品讀經典,這個節目也正是一個好的契機,我們需要感謝這個節目,感謝這種創意!

  節目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這幾句:“讀《書》而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典籍不僅僅是一本歷史悠久的書,他蘊含的更多是一種智慧,一種情懷,一個國家的象征。希望中國文化能夠在各輩人的努力下薪火相傳,經久不息!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9

  央視一套播出了《典籍里的中國》,現代“讀書人”撒貝寧穿越時空對話浪漫主義詩人屈原,解讀《楚辭》,了解屈原歷經磨難、上下求索的一生。秭歸作為屈原故里,屈原是當地人的理想化身和精神寄托。節目播出當晚,全縣掀起了觀看熱潮,大家情緒高漲、反響熱烈。

  縣文聯主席秦曉梅說:“這一期的《典籍里的中國》,我覺得有三個空前的肯定:一是對屈原積極光輝向上形象的空前肯定,二是對屈原故里是秭歸的空前肯定,三是對秭歸柑橘的`空前肯定。這一期節目概括了屈原的三大精神內核——不懼艱難、追求真理的求索精神,獨立不遷、深固難徙的家國情懷,憐恤百姓的民生理念。對屈原故里是秭歸,央媒這次是一個重拳加持,向全世界亮明了這個觀點。”

  國家非遺項目“屈原傳說”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鄭承志說:“我們反復吟唱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等等,通過屈原解讀給楚懷王聽,實際上是解讀給我們大家聽。他不僅是文學的,更是精神的;不僅是楚人的,而且是中華民族的;不僅是古代的,而且是當代的。屈原當然是秭歸的,他從秭歸走出去,已經走向了中國、走向了世界。我們感覺到撒貝寧的匯報就代表了新時代的中華兒女向屈原匯報新時代的幸福生活,匯報我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秭歸實驗小學學生李子炫說:“我在節目當中,看到我們秭歸的特產上了央視,我感到特別驕傲、特別自豪。”

  大學生鄭智露說:“朋友圈被《典籍里的中國》刷屏了。‘屈原’看到秭歸的風景之后,發出贊嘆;品嘗了秭歸的柑橘后,被‘甜哭’了,我感到由衷自豪。開學后,我會跟同學分享關于我的家鄉秭歸、關于屈原的一些文化歷史,把屈原文化更好傳承下去。”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0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觀看了一個電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之《傳習錄篇》,它是一個講述中國古代典籍的綜藝節目,它帶給我們的不僅有趣有味,有知識,更多的是對古人的了解與尊重。

  節目的'編排很有新意,采用多舞臺話劇表演的形式,主持人穿越到古代與古人相見,面對面地共同探討經書古典的奧妙。

  《傳習錄》是記錄王陽明思想的語錄體著作,由他的弟子徐愛記錄整理完成。成書原因,和另一部儒家典籍非常相似,那就是論語。論語說:言之必可行也,傳習錄說:知行合一。

  “傳習”兩字源自《論語》中“傳不習乎”一語。

  傳一一老師傳授的學業,包括老師所講述的內容以及事件處理的方式、行為以及態度,即言傳身教。

  習一一復習、實踐,即實踐行動。老師所傳遞給我們的東西,要時時地實踐運用。

  傳習一一作為書名,是弟子想將陽明先生的思想記錄下來,并不斷地將它運用于實踐。

  因此,所有讀過《傳習錄》的人都可以算是陽明先生的學生。打開典籍,品讀中國。我們中國人,都應該了解并知道王陽明先生,都應該讀《傳習錄》以學習其理論,都應該踐行《傳習錄》的立言宗旨——知行合一。陽明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它可以幫助我們培養自主意識,肯定自我價值,從而成為對時代有用的人。

  《典籍里的中國》記載著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輝煌歷史,我和媽媽觀看時,心中那份驕傲自豪的情感一直在撞擊著我的心靈,希望同學們也來觀看這個節目哦!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1

  今有革命之長征,古亦有夫子周游列國,其雖未完全成功,但對于后代人影響深遠,在現今來說足以算是周游世界了。

  今晚我就看了這么一部電視紀錄片,寫的正是孔子周游列國之事,關于此事,很多人都應該聽說過,但你也許并沒有深入了解過這件事情。孔子這一路,可謂是歷經了千辛萬苦,堪比玄奘西行之九九八十一難,當時又正值諸侯爭霸之際,各地戰火紛紛,狼煙四起。這位偉大的國學大師,甚至被叫做“喪家之犬”,他為了去楚國傳道,被奸臣連困七日,口糧只有一碗稀粥,但他不向奸臣屈服,還說出了千古名句“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但可惜的是,當時他已經60高齡,受不了這種考驗了,但他還去整理各類書籍,為教育做出最后一點貢獻。

  在周游列國的途中,孔子的得意門生那位“一擔食一瓢飲,在陋巷卻不改其樂的顏回以及性格剛強的.子路皆離孔子而去,但孔子沒有放棄信仰,繼續派弟子四處游說,把他的思想發揚光大。而他和弟子的一些言論——《論語》也被后世喜愛。

  二千年前,孔子是魯國人,一千年前,孔子是中國人,而現在,孔子已是世界人,《論語》如今已被傳入很多國家,成為一本巨作,而孔子的思想也影響了許多人,雖說周游列國失敗了,但“周游世界”成功了。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2

  “兵者,國之大業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看完《典籍里的中國孫子兵法》之后,我們對這句話可以倒背如流了。

  孫武的一生跌宕起伏。他出生于官宦世家,青年時期家族慘遭誣陷,獨自出逃,他帶走的只有被重重麻布包裹的一沓紙。他隱入山林,遇見了他的至交伍子胥。伍子胥與他相約以粥,后向吳王七薦孫武,使其任將軍之職。

  柏舉之戰可以說是孫武人生的巔峰時刻。但是戰后,伍子胥為報家仇而對楚王掘墓鞭尸,這也導致他與孫武一刀兩斷。與此同時,吳王窮兵黷武,拒絕了孫武的計謀。這是孫武理想破滅的時刻,上天給了他無以倫比的條件,卻又親手破滅了他的希望。

  孫武注定不得其志。各國諸侯都不會認同他的“仁”,人間總是存在戰爭。他悲憫百姓流亡、黎民四散的悲劇世界,看著保衛一方水土的城墻被攻破,想到強征來的`士兵屈服于他人的刀劍下,見證腐朽諸生和昏聵君王郁郁而終,而這一切,都會在血雨腥風中不斷重演,生生不息。

  孫武的不得志,還表現在與伍子胥的決裂上。他再也見不到那個如同乞丐一般倉皇的人共他探討兵法,他等不到那個忠誠其國的將軍與他共同鋤田。他自然可以把伍子胥相伴一生的劍熔鑄成犁,將暴戾轉為平和與安定。可是,這冷冰冰的物什又怎會擁有伍子胥的音容笑貌與赤膽忠心?他只能釋然,想著伍子胥死前會不會在雪夜之中想著他的一碗的厚粥,然后獨坐長夜至天明。

  好在,伍子胥已明白孫武口中的“仁”,且沒人能比他更加明晰其中之要。自此,他們兩個將永遠被書寫在這本兵法中,作為摯友、兄弟,千古流傳……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3

  《典籍里的中國》,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故事活起來。每一部典籍,都凝聚著前人的心血和智慧,值得我們世代守護,薪火相傳。打開典籍,對話先賢,我來到李時珍身邊。

  李時珍,生于1518年,明朝正德年間,他的《本草綱目》集明朝以前醫學之大成,首次采用綱目體系為藥物分類,開創了歷代本草著作之先河。

  “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

  點一盞孤燈,伏案執筆,潛行修書,足遍天下。人言:學醫難,行醫難,編本草更難。李時珍卻知難而進,開啟了行醫之路,一直堅定不移地走了下去。觀李時珍歷遍天下,品讀他正心修書、實事求是的精神,我仿佛也穿越古今,遇見了李時珍堅定不移的'背影,踏上了他求真務實的足跡。李時珍的精神并沒有因時間的遠去而泯滅于歷史的長河,相反,他永遠都是一顆不改顏色的孤星,閃爍著、奉獻著、光明著。

  “上自墳典,下及傳奇,凡有相關,靡不備采。如入金谷之園,種色奇目;如登龍君之宮,寶藏悉陳;如對冰壺玉鑒,毛發可指數也。”

  遠行萬里,俯身求序,為得一書,勘誤十年。李時珍晚年為能刊刻醫書,不遠萬里找到了明朝文學泰斗王世英。請他作序,見面后,二人皆認為此書關系重大,應謹慎勘查。為民眾而修本草的李時珍,再次花費十年光陰,懷平生夙愿,查歷代典籍,歷寒來暑往,修訂《本草綱目》。“壽國以壽萬民,壽萬民以壽國。”李時珍開拓創新,關心民生。他不僅是古代的醫學先賢,更是當今精誠為民的楷模。

  “醫者貴在格物也”,對李時珍來說,格物致知不只是窮究事物原理,獲得知識,更是為天下百姓健康探求真理,為編纂出一部能幫助人民的書籍奉獻自己的力量。

  大醫精誠,精誠于國家,精誠于民族,更精誠于百姓。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4

  到底什么是中國?我想,禹劃九州是中國;堯舜禹、湯文武、孔夫子、伏生是中國;名為邦本,本固邦寧是中國;敦睦九族,協和萬邦是中國。有典籍才有中國!

  傍晚,一家四口人圍坐在沙發上,對著電視津津有味的看著《典籍里的中國》。這是大年初一剛推出的綜藝節目,也是剛剛播出第一期。不得不說,節目的進程很有新意,采用多舞臺話劇表演,跨時空對話等方式,是觀眾有了沉浸式體驗。

  當然,這第一期的內容也是干貨滿滿。由倪大紅飾演的伏生敘述了他如何保護《尚書》傳授《尚書》。秦末楚漢相爭,民不聊生,伏生為了保護《尚書》,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顛沛流離,其間伏生的.愛子為了保護《尚書》與土匪搏斗而死,伏生的妻子就算是冷死,也不愿意燒《尚書》取暖,最終永遠地留在了荒野。而當戰亂結束,伏生回到家鄉,鑿開墻壁,卻發現被他藏在墻壁里的尚書早已殘破不堪,只剩下28篇,于是他用自己的余生傳授尚書,希望尚書能夠永遠地流傳下去。浮生活了90多歲,有90多年一直在讀尚書,20多年的顛沛流離,只是為了保護尚書,若不是因為尚書,伏生的兒子和妻子也不會死去。可是伏生卻不后悔,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和勇氣啊!

  其中還有幾個片段,是屬于尚書部分的禹貢還有牧誓。其中大禹劃九州,周武王與紂王的牧野之戰,至今還使我的眼中含有淚花。結尾部分,現代讀書人撒貝寧向伏生介紹尚書自西漢以后的傳承過程,其中不乏多種坎坷,直到唐代,還有人在一塊大青石上刻下了尚書,為開成石經。華夏經典,弦歌不輟!

  如今我們更需要: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在對歷史進行深入思考過程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5

  這樣的“穿越”才真正有意義,看到伏生問撒老師:“后人可還讀《書》”的時候,內心真的一動。我想如果有一天先賢真的有機會問起我們“文脈安在?”我們要做到問心無愧,踏踏實實地回答一句:“斯文在茲!”傳承的故事,經久不衰。

  太感動了,之前不懂《尚書》,看到倪大紅老師演繹的尚書的話劇,發現中國這個詞就是從尚書中來,大禹的功勞不僅是治水,更有定九州;伏生一輩子護書傳書,不愧對先人。薪火相傳,今日到我,向古人致敬!

  問:華夏何為一體? 答曰:華夏自古一體!

  真的喜歡這樣的節目,深厚的文化底蘊加上戲劇沖突,并非大而化之,而是以點代面,細膩又宏大,讓人熱血沸騰又淚流滿面,值得一看!

  古往今來,多少學者為我國傳世的典籍皓首窮經,如今《典籍里的`中國》讓經典走進尋常百姓家,它們不再是陽春白雪無人懂賞,而是可以被我們所有人理解、為之自豪的文化火炬。強烈推薦!

  節目不僅僅是敘事,更著力于展現《尚書》中華夏九州的家國概念、“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跨越千年時空的“古今對話”更是富有創新性和吸引力,震撼而精彩。

  追本溯源,繼往開來,每一本典籍都是中華文明傳承之路。上一盞不滅的明燈。鑒古知今,學史明智,這些豐富而又珍貴的典籍,值得每個中國人去品讀,也該與世界分享。

  中華先賢,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中華文化,永續不絕。優秀的典籍使我們明過往、知興替;優秀的演員以入木三分的演繹帶我們邁入千年歷史長河,感知先賢氣節、啟明吾輩之志。希望大家也能更多地關注央視大型文化類節目,傳承國學國粹,華夏弦歌不輟,你我當仁不讓。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相關文章: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02-21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5篇04-24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5篇05-05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0篇02-21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3篇03-02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5篇)06-12

《感動中國》觀后感06-08

感動中國觀后感04-28

地理中國觀后感03-14

《舌尖上的中國》 觀后感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