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_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冢本_黑人又大又粗又硬XXXXX_欧美疯狂做受XXXXX高潮

溫病條辨具體心得體會

時間:2024-01-30 07:37:42 心得體會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溫病條辨具體心得體會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啟發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溫病條辨具體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溫病條辨具體心得體會

溫病條辨具體心得體會1

 1、勤思考,多總結

  師父要求弟子抄寫原文,翻譯原文,對原文內容進行總結、提練。意在培養弟子自學的能力。師父要求弟子多動手,勤寫作,通過寫作,提高對問題的理解及表述能力。

  在三年的師門學習中,謹遵師命,堅持臨床的同時,勤思考,多總結,堅持每周在師門群分享一個醫案,培養自己積累資料的習慣,鍛煉寫作及思維的能力。通過分享,既使自己得到提高,又促進了師門整體水平的提高及技術進步。

  (一)理論素養得到了質的提升

  我拜師的主要目標,是希望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三年來,通過經典的學習,思維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理論水平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從我在師門內發的一些病案內容來看,現在的病案比剛入師門時發的病案,質量要好很多。

  拜入師門后,師父要我重點關注外感病。我在外感病上下了很大功夫,在師父的指導下,先后完成了《外感病初期辨治》、《合病的治法探討》、《補腎法在外感病的應用》等文章的寫作,字數近六萬。

  盡管水平還有限,但與拜師前相比,進步是很大的。如果沒有師門的學習,沒有師父的指導,根本不可能完成這些具有一定理論水平的文章。

  (二)臨證水平不斷提高

  1、首先體現在看病思維方式的變化

  我是現代中醫教育為主的院校出身,和大多數的現代中醫一樣,治病的基本方法是辨證論治。辨證診治是一元化的思維,要求用盡可能少的`證去概括盡可能多的癥狀。

  遇到復雜疑難的病,辨證會變得非常困難,治法難以確定,選方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重復性很差。

  《傷寒論》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方法。在《傷寒論》中,是用六經分證的,但僅有六經是不夠的。在六經分證的前提下,張仲景還要辨病的陰陽表里寒熱虛實,而且還要根據證的輕重緩急,去確定相應的治法,因此便有了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寒熱并用、補虛瀉實等等不同的治法。

  我把《傷寒論》的治法理解為“六經為綱,八綱為目”。柯韻柏說:“六經鈐百病”。這句話的本質并不是說六經能治百病,而是提示我們無論外感病,還是內傷病,都離不了陰陽表里寒熱虛實。

  因此,我認為四大經典中,《傷寒論》是重中之重。學會了《傷寒論》,尤其是學會了《傷寒論》中豐富的治法思路,便學會了中醫的思維方法,便有了入門的金鑰匙。外感病不外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內傷病又何嘗不是呢?

  2、其次是臨床療效的不斷提高

  外感病治療水平達到了新的境界:

  入師門之前,我也看外感病,但那時療效是很差的,突出的問題是辨不清寒熱。通過師門學習,尤其是按照師父的要求,為了給大家講課,寫了四萬多字的外感病講義后,外感病理論水平提升很快,療效也相應提高。治療了不少復雜疑難的外感病,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能治好一些疑難病:

  醫生的水平,更多地體現在對疑難病的治療思路及效果上。用補腎法治療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療癲癇、抑郁癥;用半夏瀉心湯治療胃腸病;用小柴胡湯治療帶狀皰疹、扁平疣、甲狀腺疾病;用當歸芍藥散治療難治性的高血壓等,都取得了良好效果。這些都是拜入師門后,在師父指導下取得的成果。如果沒有師門的學習,不知道要摸索多長時間。

溫病條辨具體心得體會2

  趙老《溫病心得》第三講主要就是講了一個事情。下面這段是原文“傷寒古人述之甚明,是皮毛感受風邪或寒邪,故脈浮緊或浮緩,頭項強痛而惡寒,或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方用辛溫解表或解肌,以求其汗。因此傷寒、中風與溫病根本不同,用藥亦異也”

  趙老又一次強調了溫病和傷寒是不一樣的,溫病是從口鼻而入的,傷寒是從皮毛而入的;傷寒得解表,溫病是以熱為主,得清熱。下面接著說了一個癥狀“咳嗽”,傷寒的咳嗽是因為寒邪從皮毛而入、寒邪束表、肺氣不宣導致的咳嗽;而溫病的咳嗽是因為肺經郁熱,影響肺的宣發肅降功能,進而出現咳嗽。溫病和傷寒在客觀上還是很好辯證的比如舌頭,傷寒的舌苔是白的、滑的、潤的舌質是淡的;溫病是舌苔是糙的、干的,舌質是紅的。

  接著再一次說了溫病的.機理:熱郁于肺,肺主皮毛,發熱微惡寒,口干口渴,突出的就是嗓子紅,喉嚨痛,甚至于扁桃體腫大、化膿,一派熱證。這些都是因為肺氣郁熱形成的。

  那么應該怎么治療那,就是一個字“清”,用一些輕清的藥宣它的熱,這里引用了《溫病條辨》的一條治則“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宣陽和發汗的區別就是:發汗是強迫津液從皮毛發出去,宣陽是開個門,讓邪散出去。所以,宣陽的藥,藥量不用大。趙老會用一些銀花、連翹清氣分熱,用桑葉菊花清頭部熱,用梔子豆豉宣陽瀉熱,一點的荊芥薄荷宣陽,這里的荊芥和薄荷用量一定要小2g足矣。煎煮方法也要注意這種方子,微火煎煮10分鐘薄荷一放就可以,時間不能長。不同的方子煎煮方法是不同的。

溫病條辨具體心得體會3

  1、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先父于光緒十四年生于四川梓潼縣城西北約五里的西溪溝。弟兄姊妹七人,父親居長。當時全家主要生活來源僅靠祖父行醫供給,家境比較貧寒。先父幼時上私塾,就不得不依靠祖母娘家(何家)負擔。十五歲時,他開始隨祖父學醫,三年后而為開業醫生。

  先父早年在行醫的同時,頗熱心于社會福利事業。當時的梓瞳地瘠民貧,老百姓一旦有了疾病,更是沒奈何。于是他在一九三五年主辦了讓無錢的病者享受免費醫療的同濟施醫藥社,后來又倡辦了平民教養工廠。同濟施醫藥社一直辦至解放,平民教養工廠因故中途倒閉。此外,鄉里間凡修橋補路諸事他也慷慨解囊,樂于承頭,至今猶為人所稱道。

  與他同時代尚存的薛老先生說:蒲老一生樂善好施,興辦慈善事業不少而又不居名位。

  但是,在舊社會里,單靠個人力量是不可能拯救廣大人民的。先父曾經有過許多實干計劃,如將西溪溝改旱地為水田,變荒山為果園等等,雖經多方努力,仍不得實現。

  特別是當時征收爛糧一事,使他猛醒。所謂爛糧即無法征收的公糧,年復一年,數字也就越拖越大。原以為貧苦農民因天災人禍,無力交納,結果經他組織人力多方核查,才知大部分皆地主謊報,借以損公肥私,他決心秉公辦理。

  不料此舉竟遭仕紳群起反對,威脅訛詐,不一而足。先父乃深深感到時政的腐朽黑暗,于是閉門讀書,專心治醫,一九五五年春,先父返梓時曾說:早年我摹范文正公,想為社會盡匹夫之力,誰知能行者,僅醫學之一道爾!這就是他當時思想的寫照。

  2、勤奮學習,專心治醫

  早年的清貧生活,促使他奮發學習,而這種刻苦學習的習慣一直到他晚年雙目失明為止。

  他不止一次地對我說過:我在青年時期,只要一有空就看書,行醫之暇也抓緊閱讀,晚上讀書至深夜,幾十年都是這樣。以前買書哪里有現在這樣容易,只好向別人借如期歸還,絲毫不敢失信,失信就難再借了。

  有一次聽說別人有一部《皇漢醫學》,書主珍藏,周折再三才借到手,約期一月歸還。于是,白天診病,晚上讀書,每晚讀到四更。到期雖未讀完,亦只好如期歸還,而人也瘦得脫形。稍作間隔,又厚顏再借。

  對于好書,在買不到的情況下,他就動手抄錄,日積月累,盈箱,盈筐。我家中原來保存了不少他早年的抄本,可惜現已十不存一。如僥幸留下的《疫痙療集》,《白喉自治》、《驗方選編》等,字跡工整、清晰,一絲不茍;每當我看到這些厚厚的抄本,就想到這要付出多少辛勤的勞動啊!

  先父七旬以后,仍然是起床洗漱后,喝上幾口茶,稍微休息一下就開始看書。上班后只要稍有空閑也是手不釋卷。在他八十高齡,身體明顯衰老的情況下,只要精神稍好一點,就把書拿上手了。家里除了組織上發的學習資料外,全部都是醫書,我從沒看見其他書籍。

  我曾因此問過先父,他說:學業貴專,人的精力有限,我的智力也僅中人而已。如果忽而學這,忽而看那,分散精力,終竟一事無成。是以幾十年來,他對琴棋書畫這些雅好,從不一顧。平生嗜于醫,專于醫而精于醫。

  一九六八年,師弟何紹奇從北京回來對我說過:蒲伯的學習精神真是感人至深。左眼患白內障,就用右眼看書,眼和書的距離僅一寸左右,不是看書,簡直象在吃書啊!相比之下,我們太慚愧了!

  熟讀、精思是先父的讀書方法,先父認為學習中醫應以《內經》、《難經》、《傷寒》、《金匱》、《溫病條辨》,《溫熱經緯》為主。他說:《內經》、《難經》是中醫理論的基礎,如果沒有好的基礎理論,就談不上學好臨床。如果僅讀點湯頭、藥性去治病,那是無根之木。又說:《傷寒》、《溫病》是治療外感熱病的專書,一詳于寒,一詳于熱。溫病是在傷寒的基礎上的發展。

  《金匱》是治療內科雜病的專書,其中雖有痙、濕、喝(日旁)等一些篇章是外感病,但究竟是以內科雜病為主。后世各家皆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學《傷寒》、《金匱》宜先看原文,勿過早看注釋,以免流散無窮。

  先父對《傷寒》、《金匱》二書推崇備至。他曾回憶到,在剛開始應診時,由于家傳的緣故,求診的人較多,有效者,亦有不效者。為此決心停診,閉門讀書三年,把《內》、《難》、《傷寒》、《金匱》、《溫病條辨》、《溫熱經緯》等熟讀、精思,反復揣摩,深有領悟。

  以后在臨床上就比較得心應手。他說:當時有很多人不了解我的心情,認為我閉戶停診是高其身價,實際是不懂得經典的價值所在。

  他還認為《溫病條辨》實用價值很大,而且是集溫熱諸家大成的作品,所以應該是中醫的必讀書。在熟讀以上諸書之后,再兼及各家,明其所長,為我所用。既為一家之言,就難免有偏激之處,不足為怪,擇其善者而從之即可。

  先父常說,讀書務必認真,不可走馬觀花,不然食而不知其味。讀書必先看序言、凡例,而后才看內容,這樣先掌握了作者著書的意圖,安排、歷史背景,就容易融會貫通,事半功倍。

  他特別強調讀別人的書時,要有自己的頭腦,決不可看河間只知清火,看東垣則萬病皆屬脾胃,看丹溪則徒事養陰,看子和唯知攻下,要取各家之長而為己用。河間在急性熱病方面確有創見,子和構思奇巧,別出手眼,不過最難學,東垣何嘗不用苦寒,丹溪何嘗不用溫補。總之,自己應有主見,不可人云亦云,務在善化而已。

  先父非常尊重古人的經驗,但也反對泥古不化,照搬照抬。

  他以《神農本草經》為例說:書中列上品一百二十多種,云多服久服不傷人,輕身延年不老。歷代帝王眼食丹藥者不少,能長壽者究竟幾人?誰敢把丹砂、云母、樸硝之類礦物藥長服久服?此類金石之品其性最烈,其質最重,毒發為害最烈。即使不中毒,重墜之質亦足以傷人脾胃。這些都是《神農本草經》的糟粕。本草書是愈到后世愈精細,周詳。

  先父喜歡在讀過的書上加眉批,每次給我的書也加上按語。這些內容,有些東西真是畫龍點睛。

  如上海錦章圖書局影印的《幼幼集成》,紙色暗,字跡細小,無標點符號,閱讀起來相當吃力。先父在每篇都加了標點、厘定錯訛,重要的地方,結合他的實踐都加了批語。

  如對《神奇外治法》的批語是外治九法皆良,對《治病端本澄源至要口訣》的批語是:舉例甚佳;對《瘰疬證治》的批語是各方甚妙,可用。

  在《醫林改錯》一書上,他寫道;王清任先生苦心醫學,究有心得,值得向他學習和尊敬。但僅觀察十數具不完整之尸體而確定古人皆非,殊屬太過。以繪圖立論證之于現代解剖亦有未合,且將七情六淫一概抹煞,只論瘀血氣滯未免過于簡單化了。

  全書理論雖個人理想,但亦有可貴之處,所創之方法深得古人之義,有臨床參考價值,亦可作研究之參考。所制諸方,余采用多年,有效者,有不效者,未為所言之神也。

  這些書評都是值得我們重視的。因為這不僅涉及到對古代某一人物及其著作的評價,而且對于我們以較為正確的態度接受前人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也有很大的幫助。

  3、重視基本功,強調實踐,嚴格掌握辨證論治原則

  先父認為,辨證論治是中醫的特點所在,是前人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的結晶。他經常向我和他的學生們強調;要熱練地掌握辨證論治技巧,首先就必須苦練基本功。

  他認為,從基礎理淪說,對《內經》的基本內容如天人相應的整體觀、五運六氣、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等等,必須吃透;從臨床角度說,對四診、八綱、八法、藥物、方劑,必須牢固掌握。在此基礎上,再認真學習仲景著作和各家流派之說,由博返約,融會貫通,才能腳踏實地,得心應手。

  他同時也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反對單純的為理論而理論。

  他的學生高輝遠大夫曾經深有體會地說:蒲老十分注意引導學生把學到的知識結合到實踐中去。他重視學生自己多臨床實踐。他授徒的方法是,在學生有了一定中醫基礎后,最初安排跟他抄方,繼而由學生預診,他審方指正。

  這樣學生們既易掌握老師的學術思想和醫療經驗,又通過實踐進一步驗證這些思想和經驗。

  先父認為辨證論治的基本特點,在于因人、因時、因地而異,即針對具體對象和具體情況,相應地作出具體處理。他曾對何紹奇同學說過:要當一個好醫生,有一個秘訣,就是一人一方。方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能概以死方去治活人。

  我保留著的一九五六年九月四日的《健康報》報道:北京地區該年八月,乙型腦炎患者驟然加多,北京地區有人忽視了辨證論治的原則,生搬硬套石家莊清熱、解毒、養陰三原則,效果較差,有的不僅高熱不退,甚至病勢加重,因而束手無策。

  中醫研究院腦炎治療組(先父在內)在研究了有關情況后,認為用溫病治療原則治乙腦是正確的,石家莊的經驗也是很寶貴的。問題在于溫病有不同類型,病人體質也不同,氣候季節對患者的影響也不同。

  由于該年立秋前后,雨水較多,天氣溫熱,因而大多數患者偏濕,如果不加辨別,過早地沿用清涼苦寒,就會出現濕遏熱伏。

  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先用宣解濕熱、芳香透竅(如鮮藿香,郁金、佩蘭、香薷、川連、荷葉等),結果效果很顯著,不少危重病人轉危為安;有的最初連服大劑石膏、犀角、羚羊角而高熱不退,改用上述方藥后,危急的病勢就及時好轉了。

  先父這樣的見解決非偶然。早在一九四五年,全川大雨,成都家家進水,秋后麻疹流行。患兒發病,每每麻疹隱伏,用一般常法辛涼宣透無效。先父仔細分析了上述情況,改用溫化,立見透發,就是一例。

  病雖不同,治法亦異,但基本精神都是要嚴格掌握辨證論治的原則,從具體情況出發,靈活地考慮問題,不能因循守舊,對前人經驗死搬硬套。

  4、以保胃氣為施治中心

  強調保胃氣,是先父學術思想中一個極重要的特色。

  他認為:在患病之初,體尚壯實,強調祛邪即是保胃氣,邪氣一除,胃氣自能通暢。

  在他的急性病治案中這一點是相當突出的。如《蒲輔周醫案》王姓患兒重癥麻疹案,始終用辛涼宣透,劑劑有石膏,而麻毒內陷的石姓小女孩,則始終用辛涼宣透佐以苦寒通降,即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先父又主張祛邪用小劑量,如輕舟之速行,盡可能祛邪不傷胃氣,這樣可杜絕病邪乘虛復入,流連不愈。

  對于久病正衰,主張大積大聚,衰其大半則止。

  在疾病調理上尤重食療,認為藥物多系草木金石,其性本偏,使用稍有不當,不傷陽即傷陰,胃氣首當其沖,胃氣一絕,危殆立至。

  他曾舉僅用茶葉一味,治一熱病傷陰的老年患者為例。

  患者系中醫研究院家屬,熱病后生瘡,長期服藥,熱象稍減,但病人煩躁、失眠、不思食,大便七日未行,進而發生嘔吐,吃飯吐飯,喝水吐水,服藥吐藥。病者系高年之人,病程纏綿日久,子女以為已無生望,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詢問先父尚可救否。先父詢問病情之后,特意詢問病者想吃什么,待得知病者僅想喝茶后,即取龍井茶6克,囑待水煮沸后兩分鐘放茶葉,煮兩沸,即少少與病者飲,他特別強調了少少二字。

  第二天病家驚喜來告:茶剛剛煮好,母親聞見茶香就索飲,緩緩喝了幾口未吐,心中頓覺舒暢,隨即腹中咕咕作響,放了兩個屁,并解燥糞兩枚,當晚即能入睡,早晨醒后知饑索食。看還用什么藥?先父云:久病年高之人,服藥太多,胃氣大損,今胃氣初蘇,切不可再投藥石,如用藥稍有偏差,胃氣一絕,后果不堪設想。囑用極稀米粥少少與之,以養胃陰和胃氣。如此飲食調養月余,垂危之人競得康復。

  先父回憶說:愈后同道頗以為奇,以為茶葉一味竟能起如許沉疴。其實何奇之有,彼時病者胃氣僅存一線,雖有虛熱內蘊,不可苦寒通下,否則胃氣立竭。故用茶葉之微苦、微甘、微寒,芳香辛開不傷陰,苦降不傷陽,苦兼甘味,可醒胃悅脾。茶后得矢氣,解燥糞,是脾胃升降樞機已經運轉。能入睡,醒后索食即是陰陽調和的明證。而少少與之,又是給藥的關鍵。如貪功冒進,勢必毀于一旦。

  我曾治一暑溫后期、正虛邪戀病人。病者合目則譫語,面垢不仁,發熱不退,渴不思飲,自汗嘔逆,六脈沉細,病程已半月左右,由于服藥太多,患者一聞藥味則嘔,以致給藥十分困難。

  在先父的食療思想啟發下,用西瓜少少與之,患者竟得在一夜之內熱退身和。事后先父來信說:能知此者,可以為醫矣。五谷、瓜果、蔬萊,《內經》云為養,為充、為助,其所以最為宜人者,不傷脾胃最為可貴耳。

  他也反對病后過服營養之品。他曾治一乙腦患者,在恢復期由于機械搬用加強營養的原則,牛奶、豆漿日進五餐,以至病者頰頻反胃,腹瀉。先父見其舌苔厚膩穢濁,勸其將飲食逐漸減少為每日三餐,不但反胃腹瀉好轉,健康恢復反而加快。

  先父多次講,不要認為藥物能治萬病,服藥過多,不但不能去病,反而打亂自身氣血的調和,形成藥病。

  他以一九五九年在廣東休養時,給原國家科委某負責同志治病為例。當時病者問先父;近年來每天中、西藥不斷,但反覺精神萎頓,胃口不好,自汗,到底是什么原因,并求妙方。

  先父詳細詢問了病情,服藥情況,認為是服藥過多,反而打亂了自身陰陽的平衡,勸其停藥調養。

  病者謂:天天藥不離,尚且不適,如停藥恐有他變!后來在先父反復勸導下開始停半天、一天、兩天……停藥半月后初覺不適,后來反日見好轉。愈后這位同志到處講:是蒲老把我從藥堆中拔出來了。

  先父常說:胃氣的存亡是病者生死的關鍵,而在治療中能否保住胃氣,是衡量一個醫生優劣的標準。

  5、如常達變,貴在多思

  先父多次強調,作一個醫生,必須知常知變。要知常知變,必須把理論弄清楚,胸有成竹,謹守病機,就不致陰陽混淆,表里不分,寒熱顛倒,虛實莫辨,臨證倉惶。

  如高血壓病,一般多以清,潤、潛、降為大法,很怕用桂附參芪,畏其助陽動風,升高血壓。

  先父曾治一女同志,四十八歲,血壓190~150/120~100毫米汞柱,頭暈、心慌、心前區發悶,體胖而面白,喜睡,身沉腿軟,白帶多,苔膩,脈沉遲,據此斷為陽虛濕盛而用附子湯溫陽益氣,血壓漸次恢復正常。

  由此可知,高血壓病未見得都是陰虛陽亢,亦有陽虛者,這就是個體差異。需要脈證合參,綜合分析,有的放矢,始可中的。羅天益說:醫之病,病在不思。先父生前常用這句話告誡我。

  先父認為肝炎多由過度勞累、情志失調引起,這與肝為罷極之本有關。以脾陽不運為本,濕熱則為其標。熱重于濕者,其治在胃;濕重于熱者,其治在脾。治濕熱著重在疏利氣機,用苦寒不可過劑,因苦寒易損中陽,中陽傷反使本病加重,出現嘔逆、便溏,甚者浮腫。

  他說:我曾以甘草干姜湯為主,治一小兒肝炎即是這類例子。也有氣血兩傷用金水六君煎者,亦有用加味甘麥大棗湯者,總要依據病機,不可死守清利一法。

  先父曾治一慢性肝炎患者,服苦寒重劑后,不思飲食,肢軟神倦,便溏,谷丙轉氨酶300~400單位,麝絮(++),為肝病及脾,脾胃虛寒,用理中湯加吳萸、草果,一月而肝功恢復。

  先父亦曾治一胃潰瘍病人,住院二日仍大口吐血不止。詢其原因由受寒飲酒致血上溢。用金匱側柏葉湯(柏葉、炮干姜、艾葉、童便)溫通胃陽,消瘀止血,收到捷效。

  若不知其所因,誤用寒涼,必致胃陽更傷,危殆立至。

  又如先父治沈x發熱一案,午后身熱,身倦納少無汗,自服辛涼清解,不惟熱不退,反致便溏、尿少、不思食。其脈弦滑,舌質暗而苔稍膩。雖其發病于四月,而時值氣候反常,陰雨綿綿,斷為寒濕困于中焦,用通陽利濕、芳香化濁,其效甚捷。

  先父曾經指出:外感六淫皆能化熱,治當辨何邪而祛之,不可膠執于季節一端。如乙腦本是熱證,清熱亦是常法,但不可過劑。臨床有服寒涼太早、太過,轉為寒中,不得不用參附救逆。

  老父屢誡:凡用清法,便須考慮胃氣,體弱者寧可再劑,不可重劑,否則熱病未已,寒證即起,變證百出。

  一九六三年二月,我二叔患感冒,頭痛,周身骨節痛,脈緊,苔白,我用麻黃湯一劑而愈。事后頗為自得,函告先父,以為必得褒獎。

  誰知先父來信說;你二叔生平嗜酒,濕熱素重,但心中燒灼痛數日方緩解,是一險兆。桂枝湯有若病酒客不可與的告誡,你只注意了桂枝湯的湯而忽略了桂枝,此物用內熱之人當先考慮動血之弊。寒熱外束身痛者可去桂枝加羌活3克。

  這是只知讀死書缺乏思考之過,而缺乏思考是醫生的不治之病。

  6、向民間學習,在實踐中學習

  先父在其《介壽堂隨筆》中錄有不少民間老醫口述方。

  如治關節痛方,先父注明;此系張東友老友得自民間草藥醫口述方,遍傳親友,愈治甚眾,故錄之以作參考。在他離開梓潼多年后,尚有病者來我處專索此方。

  他自創的二鮮飲(鮮蘆根、鮮竹葉)加鮮茅根、童便名三鮮飲,就是根據梓潼的特點在臨床中自創的專治熱病肺胃津傷,燒熱不退,煩渴,既不可表,亦不可下,唯宜生津退熱的良方,而動血者宜三鮮飲。

  先父說:單方、驗方之所以能夠流傳于世,因為有一個驗字。既然有效亦必有理。我們在:臨床上就應通過實踐加以總結,不要動輒開貴藥、補藥,因為藥無貴賤。這樣就能有所進益。

  先父相當重視病人的客觀反映,從中積累知識,他曾舉一脾胃患者,腹脹,胸悶,不思飲食一個多月,形容消瘦,身倦。治療多次無效,求他診治。

  他套用古人消食導滯藥如山楂、谷麥芽、雞內金合阿魏丸,一劑后,病者未再求診。一個月后在路上碰見,病人面色紅潤,形體也較前豐滿。病者笑著說:上次您那劑藥服后并沒有什么效果。

  別人說傷了什么食物就用什么食物燒焦來吃,可以化積。我是吃海參得病的,因此我買了大海參,燒焦服后瀉下粘挺不少,胸膈頓覺寬敞,沒再服藥就好了。先父說;此事對我深有教益。病人講真話可察知我們治療上的正確與否。如果病者礙于情面,不講真話,我們則以非為是,必然不能得到提高。

  傷于某種食物即以某食物炭為引,大約是同氣相求之理,幾十年中我用此法確有效果。

  我一九六三年侍診時曾見他治一消渴患者,男性,口渴引飲,飲而復渴,前后半年,服滋陰清熱藥如六味地黃,玄麥甘桔等五十余劑無寸效。舌苔黃膩,脈沉弱。先父改用茵陳四逆湯,一劑而渴止大半,三劑而基本痊愈,后用參苓白術散小劑煮服以資鞏固。

  事后先父說:雖舌苔口渴屬熱象,但服滋陰清熱藥五十余劑無寸效,加之脈象沉弱,顯見陽衰不能蒸騰水氣,若果系陰虧五十余劑雖不能全好,亦必有所進展;前治者雖未見效,都是我的老師,所謂后車之鑒。

  放膽用茵陳四逆湯是背水一戰,既溫中又化濕,濕去熱必孤。即使熱不去,亦可轉屬陽明,但實者易治,虛者難為也。

  7、為醫者必須重視醫德醫風

  先父不僅畢生勤于醫學,精于醫學,尤重醫德。

  他謙虛,謹慎,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對同道、對病人極度負責,不徇情,不逢迎,事敗不推卸責任,功成不掠人之美。他的許多言行堪作典范。

  早年先父懸壺成都時,梓潼黃某病重,夤夜迎他返梓診治。其時已先延名醫郭代興先生,郭先生斷為陽明腑實,議急下之,而富貴之家畏硝黃如虎狼。不敢服藥。

  先父診斷后,又索郭先生處方,細加推敲,認為藥證相符,他說:方藥對證,何必猶豫彷徨,如昨日進藥,今日病已解大半。如此興師動眾,真是枉費人力。

  病家經他解說,將郭先生方煎取半杯,服后半日大便解,盡劑后好轉十之八九。事隔多年,先父還經常提及,要注意不要掩人之美,奪人之功。

  他給我寄《余氏父子經驗集》時,信中亦明白指出:奉仙夫子,深明醫道,曲盡人情,誠為聰明特達之士,凌養吾先生之譽確非太過。其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等語,與先哲之言何異,誠為醫界之楷模。而著書立說不仰權貴鼻息,不求達官貴人筆墨以沽名釣譽,確為世風日下之中流砥柱!其中病家隱弊說、盡性篇尤為可貴,臨證若不予此處時時留意,往往勞而無功。

  在我剛開始行醫之時,他就告誡我,不要貪名,不要圖利,生活要儉樸。

  他以先祖為例說:你爺爺在年齡已六旬時,尚無分寒暑,足蹬芒鞋,出入于山間田野,不辭辛勞地為病者治療。有時病家無錢,他還要幫助解決藥錢。我在成都行醫近五十年,未穿過一件料子衣服。

  醫生衣著太奢華,窮苦人往往望而卻步。

  這些家風你應好好繼承。業師陳新三老中醫說:我在蒲老面前拜門時,蒲老反復告誡,不管病人有錢無錢都應盡心治療。

  事隔幾十年了,我一直設有違背他的教誨,這也是一個醫生應有的品德。

  先父提倡對病者認真負責,他也痛恨一味逢迎病人的不正醫風。他常常批評那些開貴藥、蠻補藥以驚世駭俗的作法。

  尤其鄙薄那些為迎合某些病者,把營養物品都開在處方上的醫生。他曾經說;有人把排骨都開到處方上去了,病家拿去報賬,這搞成什么風氣了!以后你們千萬注意,不要為迎合某些病者而不擇手段!

  先父嘗謂;讀古人書宜嚴,而對時賢宜寬。他很推祟張山雷所著《中風斟詮》一書,在該書不少地方批道:至精至當,至理明言……惜乎他目空四海,言之不遜,語之太過,為其美中不足之處。

  他又說:張君之國醫無一人悟到此理,此非神而明之,別有會心者萬不能悟徹此中真理,一犬吠形,百犬吠聲等等說法未免驕矜太甚。醫者宜惜口德,何況十室之邑有忠信,當虛懷若谷才是。

  先父早年在梓潼就興了會診磋商之風。梓漳的中醫界是傷寒學派占主要地位,涉及溫病者尚少。僅有郝氏與薛氏在溫病方面頗有心得,先父經常與他們磋商。

  他認為《傷寒論》討論的是廣義傷寒,已經包括了溫病在內。用《傷寒論》的許多方藥,也可以治溫病,而明清溫病學說,是在《傷寒論》治法基礎上的發展。從而打破了兩個學派互立門戶、勢同水火的對立態度。業師陳新三老中醫曾說:蒲老早年在棒潼就開創了會診之風,為融合傷寒與溫病學派作了不懈的努力,在消除門戶之見方面,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先父在給我的信中,以及與我的日常談話中,多次談到關于門戶之見的看法。他說:由于時代關系,中醫的門戶之見根深蒂固。現在時代不同了,年輕一輩應該和睦相處,取長補短,共同提高。這些教導,至今言猶在耳。

  他在北京工作近廿年,醫德風范,至今仍為同道贊許。在他譽滿全國之時,猶謂;如果把醫生分作三等,我只能算中等者。我經常翻閱如《中醫雜志》之類醫學雜志,發現有些公社醫院的中醫,業務水平也是相當不錯的,基層大有人才!

  對于同道中人,如章次公、冉雪峰,秦伯未、岳美中、任應秋,李翰卿等諸先生,他認為他們各有所長,風雨一堂,切磋砥礪,取長補短,其樂何如。岳美中前輩曾手書一律贈我父親,我愛其文詞佳麗帶回梓潼,可惜被毀,我僅能記得其中幾句:愛憐真至友兼師,得相追隨遂所私。

  削吾點堊常揮斧,青囊乏術負深期……由此可見友誼之深。記得我和兄長志忠,都曾要求能在他身邊學習,他說:易子而教最好。志忠跟李老(斯熾),你跟陳新三,都不錯。李老系四川名手,陳新三有多年臨床經驗,跟他們同跟我學習一樣。他對于子女從不偏愛。

  先父對病人,無論其職位高低,都是一視同仁。他曾批評一見高干來診,就是人參、鹿茸的作法,認為這不僅浪費國家錢財,而且是害人害已。他說干部、平民都是人,干部之病和常人之病并無二致。有一次他給周總理看病,藥費僅幾分錢而療效很好,周總理十分欣賞這類便宜而有效的方藥。

  一九七五年四月,先父臨終前對我說:我一生行醫十分謹慎小心,真所謂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學醫首先要認真讀書,讀書后要認真實踐,二者缺一不可。光讀書不實踐僅知理論,不懂臨床,盲目臨床,不好好讀書是草菅人命。你要牢牢緊記!我的一生就是在讀書與實踐中度過的。

  先父逝世已經五年多了,回首往事,音容宛在,爰作此文,以為紀念。

【溫病條辨具體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商業策劃書具體的內容01-10

“道德講堂”具體工作計劃11-25

師德師風建設具體實施情況總結01-07

班主任具體工作總結03-18

班主任具體工作計劃01-10

大學畢業匯報演出策劃的具體方案12-18

電氣工程專業具體工作總結10-08

小學新學期具體工作計劃02-27

公交車司機具體工作總結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