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_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冢本_黑人又大又粗又硬XXXXX_欧美疯狂做受XXXXX高潮

中醫的名言

時間:2023-01-31 14:38:08 名言語錄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關于中醫的名言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聽說過或者使用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名言吧,名言主要是指人們普遍熟悉的成語、俗語、諺語、格言、詩詞等。為了幫助大家積累更多名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中醫的名言,歡迎大家分享。

關于中醫的名言

關于中醫的名言1

  1、蓋醫出于儒,非讀書明理,終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變化。

  2、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滯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3、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精誠》)

  4、人借氣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養,所忌最是怒。

  5、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清·程國彭《醫學心悟·論補法》

  6、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素問·上古天真論》)

  7、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漢·張機《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8、補即補而瀉即瀉,熱斯熱而寒斯寒,抵當承氣,時用回春,姜附理中,恒投起死,析理詳明,勿持兩可,如是者謂之膽大。

  9、虛邪賊風,避其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篇》

  10、要在臨病之時,存神內想,息氣內觀,心不妄視,著意精察,方能通神明,探幽微,斷死決生,千無一誤。

  11、古人醫在心,心正藥自真.(明?馮夢龍《警世通言》)

  12、醫之良,在工巧神圣;醫之功,在望聞問切;醫之學,在脈藥方癥。——清·陳清淳《蜀中醫纂·習醫規格》

  13、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

  14、后生志學者少,但知愛富,不知愛學,臨事之日,方知學為可貴,自恨孤陋寡聞。

  15、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漢?張機《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16、謹道如法,長有天命.(《素問?生氣通天論》)

  17、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漢?張機《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

  18、養心莫善于寡欲。(戰國·孟子《孟子·盡心》)

  19、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后晉·張昭遠《舊唐書·孫思邈傳》)

  20、凡臨證,須審病人情狀,酌配方藥。但記每方治某病便非。

  21、大實有贏狀,誤補益疾;至虛有盛候,反瀉含冤。——明·李中梓《醫宗必讀·疑似之證須辨》

  22、學者非讀萬卷書,未可輕言醫。

  23、治身養性謹務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

  24、初病在經,久病入絡。——清·葉桂《臨證指南醫案·胃脘痛》

  25、上醫醫國,其次疾人,固醫官也。(《國語·晉語八》

  26、音壯為實,音輕為虛.(清?吳謙等《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

  27、善服藥者,不如善保養。(明·解縉《永樂大典·卷一萬一千六百二十》)

  28、未醫彼病,先醫我心。(宋·劉昉《幼幼新書·自序》)

  29、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

  30、夫醫必自愛自重,而后可臨大病而是托。(清·懷抱奇《醫徹·品行》)

  31、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清·吳瑭《溫病條辨·治病法論》

  32、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靈樞·順氣一日分四時》)

  33、稟賦有厚薄,年歲有老少,身形有肥瘦,性情有緩急,境地有貴賤,風氣有柔強,天時有寒熱,晝夜有重輕,氣色有吉兇,聲音有高下,受病有久新,運氣有太過不及,知常知變,能神能明,如是者謂之智園。

  34、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

  35、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呂氏春秋·盡數》)

  36、癲屬陰,狂屬陽,癲多喜而狂多怒.(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癲狂》)

  37、醫非仁愛不可托,非廉潔不可信。(元·戴良《九靈山房集·卷十一》)

  38、望聞問切宜詳,補瀉寒溫宜辨。——明·李中梓《醫宗必讀·行方智圓心小膽大論》

  39、百病多因痰作崇。

  40、醫不難於用藥,而難於認證。

  41、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42、世無難治之病,有不善治之醫;藥無難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南齊?褚澄《褚氏遺書?除疾》)

  43、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醫,是有醫不若無醫也。學醫不精,不若不學醫也。

  44、夫醫藥為用,性命所系,和扁至妙,猶或加思,仲景明審,亦候形證。一毫有疑,則考校以求驗。

  45、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序》)

  46、暑必挾濕,二者皆傷氣分.(《清代名醫醫案精華?葉天士醫案》)

  47、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

  48、與其救療于有疾之后,不若攝養于無疾之先。

  49、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緩,是謂平脈。——宋·崔袁彥《脈訣》

  50、凡為醫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謂明理以盡數也;正物者,謂能用藥以對病也。(南宋《小兒衛生總微論方·醫工論》)

  51、勤求古訓,博采眾方。

  52、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53、外感法仲景,內傷法東垣,熱病用河間,雜病用丹溪。——明·龔遷賢《壽世保元·醫說》

  54、學到知羞,方知藝不精。

  55、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素問·舉痛論篇》

  56、治虛有三本,肺脾腎是也。——明·綺石《理虛元鑒·治虛有三本》

  57、一事長于己者,不遠千里,伏膺取決。

  58、凡做學問都有一個精與博的辨證關系,屬于基礎理論部分,必須要達到精通、精純的程度;非基礎的',但直接或間接與本學科有關的以及一般知識,便須博覽,要廣泛地涉獵。

  59、學醫從《傷寒論》入手始而難既而易,從后世分類書入手初若易繼則大難矣。

  60、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

  61、夫醫必自愛自重,而后可臨大病而是托.(清?懷抱奇《醫徹?品行》)

  62、醫之為道大矣,醫之為任重矣。(清·喻昌《醫門法律·自序》)

  63、大喜蕩心,微抑則定;甚怒煩性,稍忍即歇。

  64、業醫者,活人之心不可無,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65、業醫者,活人之心不可無,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劉昉《幼幼新書·自序》)

  66、無恒德者,不可以作醫。

  67、謹道如法,長有天命。(《素問·生氣通天論》)

  68、人生如天地,和煦則春,慘郁則秋。(清·程杏軒《醫述·醫學溯源》)

  69、食能以時,身必無災。(《呂氏春秋·盡數》)

  70、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素問·至真要大論篇》

  71、稠濁者為痰,清稀者為飲.(明?李中梓《醫宗必讀?痰飲》)

  72、善養性者,先饑而食,先渴而飲,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道林養性》)

  73、知針知藥,固是良醫。

  74、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厭于己。——《素問·舉痛論》

  75、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

  76、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咸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素問·至真要大論篇》

  77、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素問?舉痛論》)

  78、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明·綺石《理虛元鑒·心腎論》)

  79、今之醫者,惟知療人之疾而不知療人之心

  80、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未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關于中醫的名言2

  一、天人合一

  1.善言天者,必驗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孫思邈《千金要方·大醫習業》)

  2.善攝生者,無犯日月之忌,無失歲時之和。(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養性》)

  3.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漢·張機《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

  4.人是小乾坤,得陽則生,失陽則死。(明·張介賓《類經附翼·大寶論》)

  5.天地之理,有開必有合;用藥之機,有補必有瀉。(清·程國彭《醫學心悟·論補法》)

  6.醫也者,順天之時,測氣之偏,適人之情,體物之理。(清·吳瑭《溫病條辨·解兒難》)

  7.精是吾神,氣是無道,藏精養氣,保守堅真。(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

  8.人生如天地,和煦則春,慘郁則秋。(清·程杏軒《醫述·醫學溯源》)

  9.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靈樞·順氣一日分四時》)

  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靈樞·順氣一日分四時》)

  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王世紀·擊壤歌》)

  12. 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13.天復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素問·寶命全形論》)

  14.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素問·寶命全形論》)

  15.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厭于己。(《素問·舉痛論》)

  二、養生保健

  1.飽食即臥,乃生百病。(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道林養性》)

  2.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呂氏春秋·盡數》)

  3.早起不在雞鳴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卷七百二十》)

  4.養心莫善于寡欲。(戰國·孟子《孟子·盡心》)

  5.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6.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素問·上古天真論》)

  7.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素問·上古天真論》)

  8.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素問·上古天真論》)

  9.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10. 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素問·移精變氣論》)

  11.謹道如法,長有天命。(《素問·生氣通天論》)

  12.食后須行百步多,手摩臍腹食消磨。(清·尤乘《壽世青編·孫真人衛生歌》)

  13.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明·綺石《理虛元鑒·心腎論》)

  14.善服藥者,不如善保養。(明·解縉《永樂大典·卷一萬一千六百二十》)

  15.乳貴有時,食貴有節。(清·吳謙等《醫宗金鑒·幼科心法要訣》)

  16.食能以時,身必無災。(《呂氏春秋·盡數》)

  17.善養性者,先饑而食,先渴而飲,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道林養性》)

  18.小兒無凍餓之患,有飽暖之災。清·吳瑭《溫病條辨·解兒難》

  三、防病防變

  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2.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漢·張機《金匱要略》)

  3.上工治未病。(《難經·七十七難》)

  4.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診候》)

  5.虛邪賊風,避其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

  6.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

  7.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刺法論》)

  8.最虛之處,便是容邪之處。(清·雷豐《時病論·冬傷于寒春必病溫大意》)

  9.上工治未病。(《難經·七十七難》)

  四、醫德醫風

  1.夫醫者,非仁愛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晉·楊泉《物理論》)

  2.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序》)

  3.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精誠》)

  4.大醫精誠(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精誠》)

  5.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唐·孫思邈《千金要方·大醫精誠》)

  6.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精誠》)

  7.凡為醫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謂明理以盡數也;正物者,謂能用藥以對病也。(南宋《小兒衛生總微論方·醫工論》)

  8.凡為醫者,性情溫雅,志必謙恭,動必禮節,舉止和柔。(南宋《小兒衛生總微論方·醫工論》)

  9.業醫者,活人之心不可無,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劉昉《幼幼新書·自序》)

  10.未醫彼病,先醫我心。(宋·劉昉《幼幼新書·自序》)

  11.醫非仁愛不可托,非廉潔不可信。(元·戴良《九靈山房集·卷十一》)

  12.人身疾苦,與我無異。凡來請召,急去無遲。(明·江瓘《名醫類案·醫戒》)

  13.(醫)勿重利,當存仁義,貧富雖殊,藥施無二。(明·龔廷賢《萬病回春·云林暇筆》)

  14.(醫)以活人為心,不記宿怨。(明·萬全《新刊萬氏秘傳幼科發揮·肺所生病》)

  15.古人醫在心,心正藥自真。(明·馮夢龍《警世通言》)

  16.夫醫必自愛自重,而后可臨大病而是托。(清·懷抱奇《醫徹·品行》)

  17.良醫處世,不矜名,不計利,此其立德;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清·葉桂《臨證指南醫案·華序》)

  18.醫之為道大矣,醫之為任重矣。(清·喻昌《醫門法律·自序》)

  19.醫,仁術也。仁人君子,必篤于情。(清·喻昌《醫門法律·問病論》)

  20.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后晉·張昭遠《舊唐書·孫思邈傳》)

  21.望聞問切宜詳,補瀉寒溫宜辨。(明·李中梓《醫宗必讀·行方智圓心小膽大論》)

  22.拘于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于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素問·五藏別論》)

  23.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后晉·張昭遠《舊唐書·孫思邈傳》)

  24.醫非仁愛不可托,非廉潔不可信。(元·戴良《九靈山房集·卷十一》)

  25.(醫)勿重利,當存仁義,貧富雖殊,藥施無二。(明·龔廷賢《萬病回春·云林暇筆》)

  26. 上醫醫國,其次疾人,固醫官也。(《國語·晉語八》)

  五、醫術要言

  1. 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素問·至真要大論》)

  2. 綜觀醫學大綱,不外理法方藥四字。(謝利恒《中國醫學源流論》)

  3. 人之所病,病疾多;而醫之所病,病道少。(漢·司馬遷《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4. 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漢·張機《傷寒雜病論序》)

  5. 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漢·張機《金匱要略》)

  6. 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后晉·張昭遠《舊唐書·孫思邈傳》)

  7. 世無難治之病,有不善治之醫;藥無難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南齊·褚澄《褚氏遺書·除疾》)

  8. 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精誠》)

  9.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醫者舍方書何以為療病之本。(元·危亦林《世醫得效方·序》)

  10. 知常達變,能神能明,如是者謂之智圓。(明·李中梓《醫宗必讀·行方智圓心小膽大論》)

  11.望聞問切宜詳,補瀉寒溫宜辨,當思人命至重,冥報難逃,一旦差訛,永劫莫懺。(明·李中梓《醫宗必讀·行方智圓心小膽大論》)

  12. 方不在多,心契則靈;癥不在難,意會則明。(明·陳實功《外科正宗·癰疽治法論第二》)

  13. 至重惟人命,最難確是醫。(明·龔信《古今醫鑒·謦醫箴》)

  14. 有醫術,有醫道。術可暫行一時,道則流芳千古。(明·趙獻可《醫貫·傷飲食論》)

  15. 見病醫病,醫家大忌。(明·周之幹《慎齋遺書·辨證施治》)

  16. 不知天、地、人,不可與言醫。(明·汪綺石《理虛元鑒》柯懷祖序)

  17. 夫不知《易》者,不可以醫。(清·屈大均《翁山文外·卷二》)

  18. 看方猶看律,用藥如用兵,機無輕發,學貴專精。(清·劉一仁《醫學傳心錄·病因賦》)

  19.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醫,是有醫不若無醫也,學醫不精,不若不學醫也。(清·吳塘《溫病條辨·自序》)

  20. 醫貴乎精,學貴乎博,識貴乎卓,心貴乎虛,業貴乎專,言貴乎顯,法貴乎活,方貴乎純,治貴乎巧,效貴乎捷,知乎此,則醫之能事矣。(清·趙濂《醫門補要·自序》)

  21. 醫者,書不熟則理不明,理不明則識不精。(清·吳謙等《醫宗金鑒·凡例》)

  22. 醫之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約。(清·喻昌《醫門法律·先哲格言》)

  23. 治病不明歲氣盛衰,人氣虛實,而釋邪攻正,實實虛虛,醫之罪也。(清·喻昌《醫門法律·申明內經法律》)

  24. 不知為不知,亦良醫也。(清·程國彭《醫學心悟·醫中百誤歌》)

  25. 不學無術,急于求售,醫之過也。(清·喻昌《醫門法律·明絡脈之法》)

  26. 不讀書窮理,則所見不廣,認癥不真;不臨證看病,則閱歷不到,運動不熟。(清·寧松生《醫林選青·醫有體用論》)

  27. 今之醫者,惟知療人之疾而不知療人之心。(清·程文囿《醫述·治法》)

  28. 師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乃為善學古人。(清·費伯雄《醫醇剩義·同病各發》)

  29. 巧不離乎規矩,而實不泥乎規矩。(清·費伯雄《醫醇賸義·同病各發》)

  30. 不破萬卷書,安試藥三品?(清·費伯雄《醫醇賸義》李小湖題辭)

  31. 醫之良,在工巧神圣;醫之功,在望聞問切;醫之學,在脈藥方癥。(清·陳清淳《蜀中醫纂·習醫規格》)

  32. 《素問》,載道之書也,詞簡而義深。(元·朱震亨《格致余論》)

【中醫的名言】相關文章:

中醫實習報告11-03

中醫實習心得11-26

中醫自我評價06-12

中醫養生心得03-20

中醫自我介紹04-06

中醫工作總結10-12

中醫工作計劃11-15

中醫求職信02-27

中醫實習心得范文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