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_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冢本_黑人又大又粗又硬XXXXX_欧美疯狂做受XXXXX高潮

《莊子》心得體會

時間:2024-04-21 17:01:38 心得體會 我要投稿

《莊子》心得體會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獲以后,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于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那么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莊子》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莊子》心得體會

  《莊子》心得體會 篇1

  學習《莊子》,于丹教授講述了這樣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有兄弟兩人,家住在80層的高樓上,有一天深夜兩人背著行囊回家,卻正好趕上停電,無奈之下他們只好選擇爬樓梯,學習《莊子》。不多久到了20樓,兩人開始感覺有點累了,合議了一下,決定把背包存在20樓,改天再回來取。卸下背包的兩人感覺很輕松,說說笑笑,一鼓作氣到了40樓。這時候兄弟倆已經很累了,然后便相互抱怨和指責,開始吵吵鬧鬧。吵到60層的時候,實在是太累了,甚至都沒了說話的力氣,只能平穩下來,安安靜靜地爬完了最后20層。終于到了80樓,兄弟倆站在家門口,卻突然想起,鑰匙忘到20樓的背包里了。

  這個故事以前也聽過,當時只是嘲笑兩兄弟的健忘和糊涂,卻沒有想到其中也蘊含著人生的哲理。于丹教授說,故事里兄弟爬樓的過程,也正映合著人的一生。人生起步階段,大家都是意氣風發的,我們背負著沉沉的行囊,里面裝著理想,裝著報負,裝著很多很多的愿望,不畏艱險,從腳下的第一個臺階開始上路。走到20歲,這是人開始步入社會的時候,也開始認同一些社會規則,這時會覺得社會給了我們很多的負擔,托起自己已經足夠疲憊,還是先把肩上的背包安頓下來,等到衣食無憂,有名有份了再回頭拾取夢想也不遲。最初卸下包袱的時候確實很輕松,可隨著年齡的增長,積累的增多,爭斗越來越激烈,我們的內心也隨之日益焦慮,這時候人不免抱怨,都覺得社會辜負了自己,付出太多而回報太少。走過40歲,那些意氣風發的東西都過去了,人也就變得疲憊頹廢。走到60歲,這時人已經進入了晚年,晚年的時光應該是美好的,值得珍惜的,不要再抱怨,應該安靜和順應一些。終于到了80歲,人生差不多也走到了終點,這時人會突然之間悵然若失,回想起這一生最寶貴的東西,那一直都沒有打開過的夢想,留在了20歲的行囊里,卻是再也回不去了。

  故事很有意思,蘊含的哲理也引人深思,更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借鑒。人生的前20xx年,大家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在老師的督促關愛下度過的,一帆風順的生活很單純也很愉快,每個人在這樣成長的路上,肯定積累下了自己美好的夢想,對未來的生活也有了圓滿的規劃,面對社會這更為廣闊的舞臺躍躍欲試。可真的步入社會,要一個人面對和承擔其中的風浪了才發現,原來現實比想象的要殘酷的多,到處碰壁的同時,那些美麗的夢想也一個個被擊破,化為泡影。一方面是虛無的.美麗夢想,一方面是現實的社會壓力,這時很多人只能夠放棄夢想而面對現實,于是背包被丟下,我們的人生也就走上了另一種軌跡。這也就是莊子所說的人被社會外界所"物化"的一個過程吧。

  每個人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同時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莊子認為,人的內心應該堅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隨波逐流,而面對外在的世界則要通達和順應,這就是所謂的"外化而內不化",只有這樣,我們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才能夠安身立命,不被紛繁復雜的社會所左右,從而丟棄掉理想,迷失了自我。

  想起保爾·柯察金的一句名言,這也是我們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每當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可以看作一條人生的行為準則,看似簡單,實則很難做到。要想實現這一點,要想站在80層樓上的時候不再為遺留在20樓的鑰匙而懊悔,這就需要我們從現在開始,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努力工作,用心生活,背著夢想的行囊,努力攀登吧。

  《莊子》心得體會 篇2

  《莊子》中一個個寓言故事經于丹的講解,使我豁然頓悟。尤其是于丹把莊子的寓言故事,與現實生活中的事例結合起來。把她對寓言的感悟,對現實生活的剖析,更或者是她對人生真諦透徹的領悟,一一向我們道來。啟迪著我們的心智,與我們內心深處的一些東西發生著共鳴。為我們解疑釋懷、使我們暫且忘卻了煩惱,對人生多了幾許快感。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的認知天地萬物、增長經驗,但惟獨難以認清我們自己。因為我們成長過程中人生的變化有太多的階段。年幼無知、青春憧憬、安度晚年,其中各個階段為什么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又有什么不一樣呢?原因很簡單我們僅僅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推斷所有的事物。 "只有自己的心清楚了才能夠去善待他人。"一個連自己都不能真正認清的人又怎么能去真正認清其他的人呢嗎這也是為什么有時候常常是好心辦了壞事,因為我們自己總是在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式強加于人,然而只有你真正明白什么是你所不欲的之后才能避免施之于人。

  所以我認為了解別人的首要條件就是了解自己。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也希望能充分的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然而有太多的外界因素干擾著我們、左右著我們的思想、蒙蔽了我們看清自己的雙眼,然而正是這種近似于阻礙的保護使我們無法真正的了解自己,我們習慣了這種逆來順受之后就忘記了自己思考,喪失了自己摸索的勇氣和信心。只有走出堆砌的堡壘,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真實的世界才能更加了解我們自己。

  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一些挫折,內心深處僅存的那些自信,那些所謂的自尊,都被擊得粉碎。一時間,自卑、渺小、無奈、疲憊、迷茫一一襲上心頭,困擾著我們,束縛著我們。讓我們看不到自己的長處,看不到自己的優點,找不到人生奮斗的目標。思想陷入困頓的境地,感到處處不如人,感到人生索然無味。不知希望在哪里,不知自己的用處何在。

  這種困惑在于丹的《莊子》心得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于丹的《莊子》心得之二告訴我們:境界有大小。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一個葫蘆如果小,可以當瓢,它是有用的。一棵樹長得小,他可以去做桌子、椅子,它是有用的。一個葫蘆長到最大,不必把它破開,可以把它當游泳圈一樣浮于江海,它還是有用的。一棵樹長到最大,可以為人遮風避雨,它也是有用的。

  從她的講解中,我悟出了一個道理:一個人,在遇到挫折時,一定要正確面對,要在內心問自己,是否在看問題的境界上站錯了位置,錯誤地評估了自己的能力,使自己遭到人生游戲的戲弄,落得個慘敗的下場。面對挫折,我們不要與別人攀比,不要羨慕別人,要仔細地審視自己,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找到自己的長處,興趣愛好,找到自信,找準自己努力的方向,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只有在正確的目標下,去為自己的長處、愛好興趣澆水施肥,辛勤耕耘,我們最終才能欣賞到人生美好的風景,收獲到人生豐碩的果實。

  這個世界到處充滿了誘惑,充滿了紛爭。步入這個世界,我們真的很難把握好自己,往往會迷失方向,喪失原有的本性。由此,我們會困惑、會迷茫。那么,我們怎樣才能不喪失不迷惑呢?

  眼前遭遇的每一件事情,最終都將被穿越。有太多美好的東西,我們享受當下,但這美好總會過去;有很多苦難的事情,我們要把它扛過去,這苦難也會過去。我們身邊的一切都是過往。就在我們生命穿越其中的時候,我們要追究每一個當下的質量。

  是呀,在人生有限的生命長河中,我們難免會走過彎路,有過失敗,有過彷徨,有過失意,有過成功、有過快樂。可我們總感到成功與喜悅停留的太暫短,失敗與痛苦的事情總是令我們揮之不去,讓我們的心里隱隱作痛。這說明我們太苛求完美,太在意成功。所以,我們過得很累。既然人生苦短,既然身邊的一切都是過往,那么我們又何必要患得患失,自尋煩惱呢?為什么不好好珍惜現在,認認真真過好每一天呢?

  在今天的這個時代,或許比莊子的時代,也許更需要這樣的火眼金睛,更需要內視反省,更需要擺脫外在的標準,而評價自己的能力,和評價他人的能力,只有確立了這一切,以自己的清明理性,再去善待他人,善待朋友,善待子女,才能夠做到不強加而真正尊重。對于每一個人的價值取向,對每一個年齡的生活方式以他本來的樣子,去讓他發揮到最好。只有回答了自己是誰,第二個問題才能回答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第三個問題才能回答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去尊敬他人,去協調社會。我想在《莊子》一個又一個環環相生的寓言中,如果我們綜觀起來,站在當下,會解讀其中的奧秘。我們都會有一雙靈魂的眼睛,能夠看破世間的是是非非,最終獲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而完成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

  《莊子》心得體會 篇3

  莊子與老子都是我十分崇敬的兩位神人,這致使我對道教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們兩人的著作《南華經》與《道德經》都是道教中的經典。這兩本書我大多在一兩年前背過,盡管有些章節記得不甚真切,但精髓似乎還是抓住了的。抱著虔誠之心,我不敢對此兩本經發甚議論,因為我不敢說我真懂了,但似乎參考別人的見解還是可取的,于是就讀了于丹的《莊子心得》。

  我以為莊子的精髓在于寓言,因為實際上《莊子》整本書可以說是一本寓言集。于丹的這本書的特點就在于它將現實生活和這些寓言結合在了一起,看似使莊子的思想顯得更接地氣。但我以為作對比閱讀的心得會比她這種方式收獲的更多。我就舉幾個例子談談我的淺見。

  比如關于“小大”的觀念,莊子在《逍遙游》中是這樣闡述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這段話說明了世間萬物的屬性都是相對的,有比較才有高下。這種小大之辯在《秋水》《齊物論》等章節中也都有體現。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此二人講的是同一道理。

  有用與無用的論辯也是老莊愛說的。莊子關于這個話題打的比喻是十分的多,而且多數都與樹有關。如《逍遙游中》中:“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立之涂,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莊子曰:‘子獨不見貍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避高下;中於機辟,死於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同樣的,這樣的.無用之用的論調也可以在老子中找到理論依據。老子說:“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這些只是莊子著作中的冰山一角,每個故事都那么耐人尋味。讀過《道德經》的人會覺得《南華經》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我想如果于丹從這個角度入手,可能會寫出更好的書。至于她現在寫的這一本,我并不看好。

  《莊子》心得體會 篇4

  今天爸爸給我買了兩本書,分別是《老子》、《莊子》。我讀了《莊子》有一些感受想和大家分享。

  其中有一個小故事名字叫《寒蟬和靈龜》,故事說的是:很多人都說彭祖是人間最長壽的。有一種小蟲叫朝菌朝生而暮死,它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一個月另外一種蟲叫寒蟬春生而夏死,它根本就不知什么是四季可是楚國南方的海上有一只巨大的靈龜,五百年對它只是一個春季,五百年對它只是一個秋季;上古時代有一種椿樹,對于它八千年只是一個春季,八千年只是一個秋季;朝菌和寒蟬叫做小年,靈龜和椿樹叫做大年,小年是不會了解大年的。彭祖對于椿樹和靈龜來說不也是小年嗎?世人認為彭祖長壽不也是小年的悲哀嗎?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有時我們認為自己知道的很多了,但是還有我們不知道的`很多很多事情。我們不了解,不知道的就不應該妄下結論。

  《莊子》心得體會 篇5

  寧靜是一種規格很高的品質。莊子說: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意思是要對一個人作出判斷,觀其動不如視其靜。自古以來,心如止水、寵辱不驚、以不變應萬變等等說法,都表現了對寧靜心態的某種崇敬。 真正獲得了寧靜的人非但不是麻木的生硬的,反而是極其敏感極其溫厚也是極其豐富極其堅韌的。

  莊子的成就令我們后世之人萬分敬仰,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為。

  當今世道能夠保留一顆寧靜之心的人實在不多。追名逐利,心態浮躁為之普遍。

  連我自己也不能例外,當周圍的人都紛紛將孩子送到高價名校時,我就不免懷疑起當時的`決定,將女兒放在身邊這樣的普通學校會不會讓她將來發展受到影響。讀書已經不在單純是讀書了,已經有了很高的附加值,比如當問你孩子在哪讀書,學校的名字足以讓你自豪三分或自卑了得。我也明知這是心態的問題,哪個學校不培養出人才?但往往大家都進入了一個怪圈,就如現在不少領導去讀EMBA,并不是為了學習知識,而是為了認識有身份的同學,同學就是生產力,就是人脈,有了人脈就不怕沒有發展。孩子讀書也是一樣了。心怎可平靜呢?

  現在沒錢沒權就自然低人三分,經濟能力已經無形將人劃分了等級,不信高檔社區和城鄉結合的出租屋形成的氛圍就是截然不同,各人的生活質量天壤之別。社會就是這樣的勢利,保持一個平和的心又是多么得不易。

  我想我們能在浮躁和寧靜中找到一點平衡就是成功了。讀書的過程就是提醒的旅程,我們不要在浮躁中浸泡地太久,不然將會找不到自己在哪了。

  《莊子》心得體會 篇6

  經典書籍需要慢慢地讀,如此才能做到真正深刻地理解,初讀《莊子》時,不能擁有良好的心態,總想一口吃成大胖子,結果一無所獲,還讓心態陷入愈加焦躁的沼澤,我決定沉下心來,不求速度,只求質量。

  一天只讀那么兩三頁,三十三個章節,共四百多頁,分付幾個月時間。

  這期間里,多寫讀書筆記,加深認識和記憶,這兩天我讀的只是第一篇《逍遙游》,收獲很大了解到莊子思想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逍遙地逃開名利的束縛,不借助任何外力,自由自在地游蕩在宇宙天地間莊子和老子一樣,都是追求自由的人,較之老子,更加熱衷于無所羈絆的自由他可以做到無視世俗的一切偏見或者只是意見,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無論世人如何贊譽還是誹謗自己,都不會改變自己對個性的堅持。

  這一點真的很難得,一個人生活于世,就要堅持自己認為對的東西,不能以別人的意志為轉移,否則或者不過是傀儡。

  正所謂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一個人不能受制于任何外在的東西,比如功業、名利等,要活得灑脫、坦蕩與無比自由。

  莊子的逍遙的人生價值觀,或許在某些人眼里有些消極避世,不值得贊同。

  但我們要承認的是,人各有志,莊子和老子一樣,不是積極追求建功立業揚名于世的人,他只是追求君子窮則獨善其身的價值觀念,在戰亂頻仍的年代,個人的力量是極度微薄的,唯有把自己做好,才能超脫苦難的人生。

  莊子的生活年代是致使莊子思想誕生的很重要的一個因素,而莊子睿智、豁達、富有遠見卓識的'個性,亦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莊子思想之所以能夠千年如新,正因為它能夠引起廣大人們的共鳴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熱愛自由、無所顧忌的品性,只不過是有的由于種種外在環境的影響,而被社會規范、人生準則、忠于名利等東西所掩蓋,老莊思想代表的是人類最原始的最無華的價值觀念,可以企及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觸動軟肋。

  我們不妨在行走于人生困頓的時候,或是感覺到人生勞累的時候,汲取莊子逍遙自在的思想觀念,讓心靈保有一份難得的安靜與沁涼,以便能夠迎接更大的挑戰。

  當然更可以依從于莊子,實踐體會他的逍遙思想,在其中自由馳騁,獲得輕松愉悅和無所擔憂的人生體驗。

  在我的眼里,莊子的逍遙游思想并沒有什么缺陷,被所謂的正統思想觀念所排斥,是不可思議的。

  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誰是誰非,本沒有什么明確的界限思想的天空,就應該是百家爭鳴、異彩紛層的,后人可以從中汲取到豐富而不單一的思想養料人生、國家和社會,需要博采眾長,才能實現優質,否則就會朝向不健全的方向發展。

  《莊子》心得體會 篇7

  人心為什么有自由?因為人可以不在乎。人的一生只能被你真正在乎的事情拘束住。如果你不在乎,那么,還有什么可以束縛你,得一本好書,猶如尋一位好友,將受益終身。讀一本好書,猶如品一杯香茗,余味徘徊于心,不曾散去。一本《莊子心得》也讓我對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

  于丹教授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從獨特的個性視角把國學的經典著作《莊子》用簡單的語言和故事銘刻在了我們的心靈之上。細細品味書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是一種快樂,它都在給我娓娓道來以怎樣的心態來面對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告訴我怎樣才會成為一個幸福快樂的人,告訴我們怎樣修養道德品性,讓情感智慧得到升華。

  有人說年輕人讀了《于丹莊子心得》會受到不求上進的影響,但在我認為那里是一個遙遠又近在咫尺的世界;那是一種難以理解的豁達。他包容萬千,將一切化為烏有。于丹在心得三中感悟與超越中提到了名利二字,說了三個故事,其一,據說大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在鎮江金山寺,他問當時的高僧法磐:長江中船只來來往往,這么繁華,一天到底要過多少條船啊?法磐回答:只有兩條船。乾隆問:怎么會只有兩條船呢?法磐說:一條為名,一條為利,整個長江中來往的無非就是這兩條船。其二,司馬遷在《史記》中說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其三,又舉了堯讓天下于許由的故事。這三則故事都順應了一個主題淡泊。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會置身于這樣的茫然中。所以人需要看清自己的目的,看清自己的方向,看清眼前的權衡。詩人紀伯倫曾經感嘆: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于忘記了為什么出發。于丹又指導我們要看到大境界,在于我們有沒有安靜的心靈,有沒有智慧的眼睛。只要我們可以讓心靜下來,真正擁有了空靈之境,我們才能真正看到內心。一個人要在自己的形骸之外,保有一雙靈魂的眼睛。

  只要你心中有大境界,你才能夠看清超越言行的內心真正的質地。也就是說,內心里面的這種真正的大道、大辨、大仁、大廉、大勇,一切都不是表露于外的,是內斂于心而不張揚的。

  臺灣著名的教授傅佩榮先生在研究莊子之后,得出一個心得,他說:真正看懂《莊子》就會明白,世界上總有路可走。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局或是一個終點。人是不斷地經歷許許多多的過程,長時間從磨練活出燦爛的今天。人一生中,可能遭遇痛苦、煩惱、悲哀、無奈等很多負面的情緒,但這些其實都只是磨練我們成長的過程而已。于丹告訴我們,用平和的心態和積極的努力去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讓我們領略到這樣一種大智慧,是對自己得失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讓我們霍然開朗,讓我們坦然微笑,還讓我們掩卷而思。

  人活一世,草活一秋,能夠快快樂樂、開開心心的過一生,這是每個人心中的夢。雨果說過:比海洋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心靈。但如果我們的心靈總是被自私、貪婪、卑鄙、懶惰所籠罩

  莊子讀書心得體會5

  《百家講壇》這個節目。它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增長了我們的知識,啟發了我們的心靈,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橋梁……

  它帶領著我們穿越時空,回到過去,讓我們了解了我國5千年的歷史,了解了古代偉大人物的故事,了解了我們歷的重大事件,了解了我們的為人之道、心靈之道、養身之道……

  《百家講壇》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北京師范大學于丹教授給我們講解的《論語》、《莊子》心得了。她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論語》、《莊子》,也讓我們從中有所反思、有所收獲,更好地吸收知識,并將知識轉變為我們自己的能力。

  于丹教授通過《莊子》的現代解讀,以中國經典文化的精髓提醒觀眾,怎樣以平和的心態和得當的處世態度追求我們的夢想;在追求的過程中遭遇挫折時,怎樣坦然面對;在竭力追求的過程中,怎樣協調好物質和精神的關系,怎樣處理家庭和事業的關系,讓人們明白奮力拼搏為了什么。

  現代社會的競爭空前激烈,人們的神經高度緊張,各行各業的“白骨精”們以及正在修煉的準“白骨精”們在義無返顧的追求途中,往往遭到諸如工作升遷、愛情、親情等方方面面的打擊,由此,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成為社會隱患。于丹教授提醒我們:在沉醉于工作時,不要錯過與父母、愛人、孩子共享天倫的機會;在遭遇打擊時,要以坦然的心態面對;在確定奮斗目標之前,要正確看待自己;在平凡的工作中,怎樣感悟與超越……

  在《莊子》心得中,一個牧羊人的比喻讓我感觸很大。她說,我們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樣,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趕上了,其他的羊就會跑得快了。而現實中,有很多人只看著自己的頭羊沾沾自喜,卻不曾想他的羊已經落下了很多。和這個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個木桶是由許多片木板組成了的,要看這一個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塊木板而不是的一塊木板。

  吾十有五,而治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認為,這種人生的坐標是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絕對的。其實人生有生理年齡,有心理年齡,有社會年齡,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讓我們也許在二三十歲,就能夠提前感悟到四五十歲的境界。

  那么"三十而立"立得是什么?"四十不惑"又不惑在何處?"五十知天命"中的天命指的是什么?什么又叫"六十而耳順"呢?所謂的"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不是就到了人生的境界了呢?孔子對人生境界的劃分對我們現代人的意義何在?我們真正能理解這其中的含義嗎?

  古往今來光陰之嘆是我們看到最多的感嘆,這種感嘆在《論語》里面也不列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話,這句話很含蓄,但是里面有多少滄桑?也就是說"人世幾回傷往事,山行依舊枕江流。"也就是倉山不老,但是人心中很多悲愴古往今來川流不息。

  這就像的《春江花月夜》所發出的無端至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就在這樣一種天地悠悠,江山有情,這樣一種物蓄流轉中,每一個人,一個渺小的人,一個轉瞬即逝的生命,我們有什么樣的人生規劃呢?很多時候是蒼茫的,有些一旦規劃了,就會覺得舍棄了許多,會留下很多遺憾。

  就在孔子看著流水驚嘆的同時,他又給他自己,給他的學生,給千年萬代的后人提出了這樣的描述,他說自己"吾十五而治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一個粗劣的人生坐標,在這樣一個坐標上會有幾個階段所要做的事情會特別特別強調出來。今天我們從頭翻閱進去,看一看圣人所描繪的這條人生之道,對我們到底有多大的借鑒價值。

  其實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的這一段生命篆刻成什么模樣,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們的墓志名,每個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一種理想,但是一切從社會化進程開始,從一個自然人,轉化成有社會規則制約的人,這就是學習的起點。

  孔子的"十五治于學"這可以說他自己的一個起點,也是他給自己學生的一種要求。孔子自己經常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沒有人是生來就了解很多事情的,我不過是對古人所有經歷的事情非常感興趣,而且我能夠孜孜以求,一直認真學習而已。所以孔夫子說像我這樣的人呢,像我這樣有仁義之心的并不缺少,但是像我這樣好學習的人很少見。這就是他十五開始上學的心情。

  莊子讀書心得體會6

  莊子一生窮困潦倒,卻能超越貧困樂在其中,莊子能言善辯,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嘲諷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莊子的文章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充滿了尖酸刻薄的諷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為,經常令人瞠目結舌,又令人拍案叫絕。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2月19日:境界有大小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來判斷一個事物的有無和無用,莊子卻告訴我們,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境界的大小可以完全不同地判斷一個東西的有用和無用,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2月20日:感悟與超越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到,世上熙熙皆為利來,世上攘攘皆為利往。可見名利二字是世人難以舍棄的追求。但是莊子的人生哲學是淡薄為大,因為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祿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莊子所說的"逍遙游"。2月21日:認識你自己

  莊子里有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由于我們習慣于自以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觀愿望強加于客觀事物,于是就會出現好心辦壞事的現象。而我們又經常會被社會中各種各樣的`外部評價所影響,而不能真正認知自己的內心,結果被所謂的潮流而左右,在紛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2月22日:本性與物性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遙游。但對于我們現代人來說,這個游的境界似乎很難達到。人們被太多的物質利益所迷惑,小迷惑也許只是改變了人生的方面,大迷惑則改變了人的本性。人的物質欲望是沒有止境的,在瘋狂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人們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2月23日:總有路可走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們總會遇到種種困難,有的人天生丑陋,有的人身有殘疾,有的人因罪受過刑罰,有的人心理遭受過創傷。當遇到這種種不如人意的事情時,我們該怎么辦呢?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面對身體的殘缺和心理的創傷?我們應該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之路?2月24日:堅持與順應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同時也是社會中的一員。莊子認為,在人的內心應該堅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隨波逐流,而面對外在的世界,則應該通達和順應。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內心的堅持和外在的順應呢?莊子告訴我們要想做到內心的堅持和外在的順應,就要做到"外化內不化"。2月25日:談笑論生死

  生與死,是人生起始的兩個端點。人生自古誰無死,生死,是每一個都要面對的人生課題。而人生就像是一條不歸路,當你走到終點時,才會想起途中的遺憾。那么莊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他面對生死為什么會鼓盆而歌呢?只有真正解讀了生命,才可能正確地對待死亡。2月26日:心態與狀態

  決定人生成功的,絕不僅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個人面對生活的心態。那么,當我們在確定人生目標時,如何判斷何事可為,何事不可為呢?莊子用他的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做事時,如果患得患失,如果心有所慮,那他所有的經驗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發揮。2月27日:大道與自然

  每一個個體和每一件事之間的比較,是沒有單純技巧高下之分的,而只有境界優劣之辨,那么莊子認為辨別境界高低的標準就是是否合乎自然。莊子作為道家的代表人物,認為每一個人要遵循內心的道德,聽從自在的聲音,而不必有任何外在的刻意。

  《莊子》心得體會 篇8

  閑暇之余,我隨手拿著《于丹莊子心得》,隨著于丹教授的引導去體會那逍遙,無為的世界。

  莊子的逍遙世界都圍繞著名與利的糾葛去詮釋世界。通過《于丹莊子心得地教誨我們》,知道了世人都被名利所迷惑著,我們平凡人一輩子都被名和利所束縛,無法逃脫,終身拖著那疲憊的身子。

  而莊子卻對名與利絲毫不眷戀,他那充滿智慧的眼看破世間一切的名利。他是一個乘物以游心,可以獨以天下精神往來的人。他說:“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貧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一個人可以窮窘于貧困,但他的內心是否真正在于這種貧困,他對于一個利字看得究竟有多重,這就決定了他面對貧困的態度。”

  我們這些平凡人啊,對待莊子這種無為逍遙的'處世精神,是何等的困難。我們在這世界上相互的拼斗,爭奪,面對四處的勾心斗角與背叛親離,為的僅是那張張的紙錢。

  唉!我感嘆與羞愧著,我們為何要為了世間的種種所拼,為了人欲所強迫自己做不愿做的事。

  ?莊子心得》中,莊子用小故事講大道理,簡淺地教誨我們看破名利,可是我們又怎么去了解那虛無的世界呢?

  于丹教授說,網上流行一段話“人生無非就是為了那幾張紙。為錢,就是為了那幾張人民幣。名呢,就為了那幾張獎狀、文憑、檔案。人死后,為了墓志銘,為了燒錢紙。一輩子,就是為了那幾張紙而已。”

  這真是我們的陣時寫照。從小時候,我們便為了有面子,光宗耀祖而去勞累筋骨地拼命學習,爭那鮮紅的獎狀,可憐的我們卻失去了童年那快樂的時光。長大后又失去了青春年華。可悲啊!我們!我們無法像莊子那樣逍遙地享受那精彩的世界。

  我們試圖解脫,可是已定的局勢,名與利實在太重要了,它們代表了我們生活中許許多多,我們無法釋懷。

  名與利啊,只有看破一切紅塵的人才可以不被它所束縛,我們平凡人只有在于丹教授的引領下,在莊子的筆下的《莊子》中感悟那無為的世界。

  可是細細想想,我們爭奪乙炔,目的是為了自己最終可以享受,但是我們不去追求任何,逍遙面對,那種享受才是真的享受。我們都想像莊子一樣乘物以游心,獨以天地精神往來的人。做到齊物我,齊是非,齊大小,齊貴賤。可是何等的困難。

  試想一下,人的潛能無限,只需自己做到,我們便可像莊子那樣在逍遙,虛無的世界乘物以游心,與天地精神往來。

  《莊子》心得體會 篇9

  人們大多數執迷于大道理。我們經常對自己說:人生活再世上就要努力,就要活的比別人好。即使再身心疲憊的時候,我們依然不放過自己。每日的辛勤我們都覺得是必須的。原來我也是這么想的。在學校我努力學習,努力工作。不在學校我依然每天跑圖書館學習看書。上班之后我朝九晚五,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給老板看。結果是我們很累。

  我們的心就像風箏一樣被束縛著。竟然渾然不覺。如果不看莊子的文章。我會一直以為這束縛理所當然。但莊子給了我一個不一樣的價值觀。在我看來就是豁達(記得小學的一個同學說是順其自然,現在才明白)

  做人要豁達。不應當執迷于物質。莊子一生貧窮。但他卻有豐富的思想世界。再他看來。精神的貧困才是真正的貧困。一個人的心飛不高。那他就永遠走不出自己的世界。想想一個被束縛內心世界的`人,他的生活會是多么可悲。沒有追求,沒有自一由,他的世界永遠是灰色的。

  做人還要有一種境界。這種境界因人而異。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東西。我們需要挖掘自己的獨特再哪里。明白自己的優勢再哪里。這種自省是達到自己境界的基礎。只有了解自己才能夠深入剖析自己。發現問題的所在。通過一些內在外在的方法解決掉問題。如果我們不具備這種能力。那么今后遇到問題我們就只能深陷其中。最后自己殺掉自己。

  生活其實很簡單。就是讓自己的心飛翔。你知道你的心能夠飛到多遠嗎?如果你還局限再那里,那么就一把剪掉風箏線。掙脫束縛。讓心無限飛翔。

  還會有更多的感觸,慢慢來。

  春游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沒有煩惱的事情纏繞我們想必是很多人的夢想。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心靈是一片凈土。但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不被世俗所打擾。六根清凈。心如止水。一寵一辱不驚呢?在莊子看來,這需要兩點。一個是智慧。一個是慈悲。

  《莊子》心得體會 篇10

  春節期間,我該讀一本什么書好呢?我站在書架前搜索。最后,我把眼光停在于丹《莊子心得》上。這本書我已經讀過一遍,但能記住的似乎太少了。但總又時時在我的心里纏繞,讓我時時回味,時時想再讀的沖動。

  對莊子知之甚少,印象中曾讀過《莊子.內篇.逍遙游第一》中“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還讀過《莊子.內篇.逍遙游第十七》“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在學校或函授期間也只讀過兩篇中的一部分,基本上沒讀懂。其它內容更不要說了,連讀也讀不下去,何說理解圣人之意。但圣人的智慧、思想、寓言、風格又深深地吸引了我,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召喚著我。我捧著書再次讀了起來,讀的那么認真,那么真誠,似乎成了我睡前的必修課。我于夢中隨他去“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莊子的生平,《史記》中記載的是戰國時候宋國蒙地人,曾做過漆園小吏,他一輩子就生活在一個戰國紛爭、戰亂頻繁,而到處求賢若渴的時代,他隱居不仕,終老天年,沒有什么社會的名分。

  《莊子》這本書,歷代被奉為經典,現在能看到的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讀完全部內容,我似有所思,亦有所想,對我們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為我們的為人處事指點迷津。

  一、淡泊名利,笑對死亡

  莊子家里很貧困,有時窮得實在是揭不開鍋。他對自己身處的環境是有清醒認識的,他身邊也有很多的有錢人,他也有很多的機會去享受榮華富貴,但他把這些東西看得很淡了。利束縛不了他,為利辛苦,為利奔波,卻喪失了自己很多的自由、很多的快樂,“心為形役”,太不值得了。莊子雖然生活貧困,但是精神決不潦倒。

  名利名利,破名比破利更難。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所以他不愛說什么。當楚王請他出山為相時,他卻對請他的兩個大夫說:“你們請便吧,讓我拖著尾巴在泥地里爬吧!”

  莊子臨死時對學生們說:“我死了以后,要 ‘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赍送。’”形體歸于天地,生死歸于自然,這就是莊子對自己的形體和生死的看法。他追求的是“樂生”,活得好比怕死要強得多。也表達了一種態度,就是第一不怕死,第二也絕不找死。道家的態度是在流光中順應,去把握每分每秒,去樂生,讓生命獲得價值。

  人活在當下,在當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懼生死。那么,我們的心靈將擁有一個多大的空間、一份多大的境界啊。

  二、境界改變命運

  《莊子》的《逍遙游》篇中告訴我們,世間的大和小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人的一生,大小之境應用不同,會帶給你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生。莊子用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而我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地去判斷事物的價值,束縛了自己的心智。莊子是一個大智之人,他永遠不會教給我們小技巧,他教給我們的是境界和眼光。莊子的人生哲學,就是教我們要以大境界來看人生,所有的榮華富貴,是非紛爭都是毫無意義的,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有一個快樂的人生。人生至高的境界是一種靈魂生活,這種靈魂生活是主善的。我們要以覺悟的態度反觀內心,讓我們釋放自己,盡可能達到一個逍遙游的境界。

  三、認識你自己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是有效率的。只有真正清醒地認識了自己,才可能獲得成功的'人生。莊子在《齊物論》中提出的觀點,世界的一切,以它自己的角度去觀察,永遠都有它自身的密碼,這個密碼是看不破的。莊子告訴我們,人最難認知的是自己的心。人最難解答的就是:我究竟是誰?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內心,才能夠在這個世界上找到最基本的出發點,才能夠去善待他人。莊子的寓言告訴我們: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應該順其自然,而不能自以為是地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于人。我們需要認真想一想,我們需要不斷地追問:這一生我們曾經多少次錯失過自己?我們真正找到了被開發的那個機會了嗎?怎么樣才能找到那個機會呢?莊子在《人間世》篇中教給我們一種認識自己的能力。總結兩個字,叫做“心齋”,就是用心的齋戒去真正反躬內省,看看你自己。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地審視自己,認識自己,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人生的每一條路。只有確立了這一切,我們才能以自己的清明理性去善待他人,善待朋友,善待子女,才能夠做到對人對己的真正的尊重。

  四、心態決定狀態

  莊子告訴我們:“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好像是一匹白馬從門縫里跑過去,那樣倏忽一瞬一樣。這么短的流光在我們手里,怎么樣才能真正地善待生命?莊子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態度,那就是:達生。面對生命,我們首先要有一種曠達的態度,這種態度會決定我們生命的質量,心態決定人的狀態。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決定成敗勝負的,不一定是一個人的技術水平,而是一個人的心態。當我們患得患失時,當我們心有所慮時,你所有的經驗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更好的發揮。所以,我們永遠不要過分地相信技巧,要保持一種坦蕩的好心態,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的狀態,做到“以人合天”,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

  莊子教給我的遠遠遠遠不止這些,他的大道合乎自然,他的本性和悟性,他的世上總有路可走,他的豁達,他的“乘物以游心”,他的諄諄教導,無不在我的心中翻騰。讀完第二遍,我感覺還是沒記得多少,甚至忘了大部分,這激發我讀第三遍的興趣。

  《莊子》心得體會 篇11

  在去年國慶7天假期里,央視《百家講壇》欄目邀請了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連續7天講讀《論語》,事隔4個月后《百家講壇》的鏡頭前又再一次出現于丹老師,為觀眾們講讀《莊子》。于丹,一名普通的大學教授,以流利的口才,淵博的學識,以及對古典文學的洞悉及熱愛,征服了眾多的觀眾,從而在社會上興起了一股“于丹風”。正是這股“于丹風”,使生活在紛紛擾擾的世俗生活中的人們,對古典文學產生了更多的喜愛。品讀名著,陶冶心境,成為了人們新的生活追求。

  莊子,道家的代表人物,一位思想覺悟極其高尚的歷史人物。在讀完于丹心得這本書之后,更是對莊子這位偉人的心境深感敬佩,但也因沒能親自研讀《莊子》這部著作感到十分遺憾。由于生活閱歷及知識儲備的有限,離想要達到徹底覺悟莊子的思想境界還有一段距離,所以借助于丹老師的心得,體會《莊子》的精髓所在。

  我特別喜歡心得中的——本性與悟性。莊子提倡的是一種順應自然的人生觀。人生于自然,長于自然,心也應屬于自然。但在這物質日漸豐裕,精神食糧日漸匱乏的經濟時代,人們往往為名利所趨喪失了心志。我特別喜歡莊子的一句話“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方”指的是方向,“性”則是本性。例如,當今社會倍受關注的追星現象。眾多的追星迷也大多是被隨波逐流的風氣所牽絆。追星,追的就是那些耀眼華麗的外表之后那份對夢想的堅持與付出的艱辛,而不是單純的崇拜模仿,以至在別人的世界里迷失自己,失去自己夢想的'方向。生活中的誘惑很多,為了不受其影響我們就應學習莊子的心境,坦然,平靜的生活。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兩位兄弟居住在第60層,在一天回家的時候發現電梯壞了,于是兩兄弟決定步行上60樓。起初兩人還是精神抖擻,體力充沛的攀爬,到了第20層時兩人發現背著書包爬樓梯太累了,于是兩人便把書包留在了第20層,接著繼續往上爬,爬到第40層時,兩人已經筋疲力盡,于是他們又決定互相追逐著往上爬。在一陣毅力地角逐后,兩人到達了第60層,但卻遺憾地發現鑰匙還放在被留在第20層的書包里。這個故事也反映了許多人的生活經歷,人們在20歲時,意氣風發,懷揣著對未來的無限憧憬,踏上了社會。之后卻發現現實與夢想之間存在著好大的一段距離。為了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上風,許多人不得不屏棄心中的夢想,在急流中爭取生存的機會。直到年事已高,才感慨當初為什么不為夢想付諸努力。

  人生中會遭遇不同的誘惑以及許多無奈的選擇,學習莊子,感受莊子內心深處那片幽靜,會使身心得以陶冶,也會使自己的生活猶如一葉方舟在清澈的湖面上靜靜漂泊。

  《莊子》心得體會 篇12

  最初知道莊子,是從父親嘴里那個《莊周夢蝶》的故事開始的。

  從此,那只舞動著絢麗的羽翅、翩翩起舞的蝴蝶便在我的小腦袋里不停地飛呀飛,讓兒時的夢中有了一次次醉心的微笑。

  如今的我,最喜歡在深夜,燃一盞孤燈,品一杯香茗,握一卷《莊子》,反復揣摩“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不是一部書,而是一個世界。

  掩卷而沉思,莊子的思想,仿佛是注入一股清泉,對心靈進行著一次次洗禮。不是嗎?莊周化為蝴蝶,從喧囂的人生走向逍遙之境,是莊周的大幸;而蝴蝶夢為莊周,從逍遙之境步入喧囂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但是莊周夢蝴蝶是他渴望的境界,渴望的選擇,并不是每個人都向往逍遙之境。

  蝴蝶夢莊周,這是蝴蝶的選擇,蝴蝶的向往,不能一概而論。莊子一直在譏諷顛倒的`世界,嘲笑那些為功名利祿,蠅營狗茍之徒,諷刺那些為眼前蠅頭小利,毀壞天人和諧的小人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著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愿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莊子的飄逸和灑脫,正是他卓爾不群、高傲不羈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萬物。

  ” 莊子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已經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鳥瞰人間滄桑。然而,看過之后也有幾分惆悵,也許我很向往這種生活,也許我能淡泊名利,但放棄一切名和利,我做不到更何況,在物欲橫流的今天,我們身上的擔子很重每天勤奮地工作,可憐的一點薪水要孝順父母、養孩子,一不小心成了房奴,又得養房子,還務必要養好身子,病了,昂貴的醫藥費讓你吃不了兜著走,然而,過多的奢求和索取,會讓我們的心像無底的深淵,以至于都忘了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快樂,心靈的快樂,心靈的閑適放松。

  這些離我們太遙遠!莊子說過,一個人能不能達到徹悟,是與他的閱歷及悟性是分不開的,而我只是凡人,我無法像莊子般成為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項背。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當年夢中化蝶的莊周墓上也已是秋草凋零。

  我只有在心靈倍感疲倦與束縛時,靜下心來,做一個讓人夢魂牽繞的莊周的“蝴蝶夢”,乘著莊子自然的簫聲尋找那失落的世界,跟著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游……

【《莊子》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莊子》心得體會03-09

讀莊子心得體會04-01

讀莊子心得體會02-21

讀《莊子》心得體會04-14

莊子的名言01-22

莊子的語錄12-30

莊子經典名言12-30

莊子的名言11-28

莊子的經典名言12-11

關于莊子的名言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