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_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冢本_黑人又大又粗又硬XXXXX_欧美疯狂做受XXXXX高潮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

時間:2022-11-17 08:30:35 心得體會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于丹論語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1

  "人生在世,總有許多不平。"有一首歌其中有這么一句歌詞,以前只不過哼哼而已。暑假在家,仔細閱讀了于丹《論語心得》這本書,雖然不是大徹大悟,但是心靈也有所觸動。

  《論語》曾經是我在念中師的時候閱讀過的一本書,它是一本記錄了2500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的語錄。記得當時,我在語文課上機械得背誦著"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卻曾想到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程度較高的今天,竟然有一位女學者用自己的眼光,將這樣一本古老的書籍,用現代的眼光來閱讀和理解,這的確是非常吸引人的一點。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圣賢,但是,一度人們更愿意稱他為孔夫子,代表了迂腐和固執。可是現在,于丹老師將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和現在這個繽紛的世界理解起來,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把這樣一本難以理解的古代典籍,結合現代的實例,變得更加通俗易懂,從中也更能悟出道理。

  于丹老師筆下的孔子沒有圣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正如易中天所說:"孔子沒有溫度,只有色彩"。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運用很多故事告訴了我們許多為人處事的哲理。我分幾個方面來理解:

  (一)、為人之道。

  《論語》說的是人,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人,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暫,孔老夫子從各個角度,各種層面不斷地教誨我們,怎樣使自己有限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總體概括為: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積極生活、和他人和睦相處,愛崗敬業、安于本職,獻于社會。"君子"是孔子人學的理想人格,是"士子們"道德修養所努力的方向,它對社會大多數人而言,帶有懸格的性質。一個人,一個生活于平均化的日常生活狀態中的普通人,"應該是"一個怎樣的人呢?這是孔子"為人之道"的主要內涵。如前所述,孔子的仁愛是一種展開于具體的人際關系當中的差等之愛,而在傳統的人際關系當中,最重要的關系主要有夫婦、父子、長幼、朋友和君臣等五個方面。在今天我看來我們教師教育學生上要"耐心",把學生當作朋友來對待,我們經常是這樣說,也這樣想。但事實上,我們許多時候并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老師會在課堂上生氣發火,這是我們還沒有學會耐心的佐證。教師在課堂上失去理智,感情沖動,除了傷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別無他用;教師的喋喋不休,除了讓孩子耳根的繭子更厚以外,沒有其他功能,這些都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想要的是什么呢?我想無非是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好好成長,如此而已。有沒有更有效的辦法呢?回答是肯定的。我們可不可以這樣嘗試一下?當孩子上課走神的時候,原諒他,提醒他,畢竟學習是孩子的事,他沒做好,希望得到的是老師的幫助;當課堂秩序亂的時候,不要對孩子大呼小叫,我們應該考慮是不是我們的課堂對孩子沒有吸引力呀?及時調整自己的課堂,把孩子們吸引過來;當孩子沒有完成作業的時候,原諒他,幫他找出沒有完成作業的原因,幫助他下次完成作業,使孩子體驗及時完成作業的成功感;當孩子犯了錯誤,耐心一點,調查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找出孩子存在的問題,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談,幫他認識自己的錯誤,這才是我們的目的。

  (二)、處世之道。

  在社會交往中,無論是交友還是工作,人們都想找到一個適中的生存法則,既對自己負責任,又對他人負責任。于丹《論語》心得中,談到了一個職業化的工作態度,"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就是說每個人要做好自己的份內事,也就是常說的本職工作,這也是所有人所需要推崇的。孔老夫子說:過猶不及。在孔子看來,事情做得過頭了和沒有做到位是一樣的效果。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抱怨社會不公,抱怨處世艱難。于丹老師認為,與其怨天憂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們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謹言慎行,禮行天下,修身養性,我們會少很多煩惱,就自然就會懂得為人處世之道。于丹老師所給我們講述的英國著名網球明星吉姆。吉爾伯特的故事,讓我們從簡單的事情當中明白一個不簡單的道理——心態決定一切!于是,我不禁想到:在教育形式日益變化的今天,以怎樣的心態對待我們的工作,才能使自己感受到來自工作的快樂呢?當然是心態的和諧。"心平則氣和,氣和則神安",只有保持心態和諧,才能理性的處理期望所欲與利益所得的博弈關系,堅守教師的職業道德和社會義務,合理定位自己的價值觀,正確對待教育教學的各種困難,這時我們就能夠勇于接受挫折,樂于迎接挑戰,客觀看待努力工作而獲得的至上榮譽。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做到心態和諧,擁有和諧的教育職業心態,才能安心植根于默默的育人事業當中,不為世間的功利和浮躁所擾,從辛苦的教育工作中深深感悟,至情享受奉獻社會、奉獻教育的快樂,收獲更多的幸福和滿足。

  (三)、交友之道。

  我想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過很多的朋友,但是究竟有幾個真正的朋友呢?究竟有誰會在你需要的時候伸出手來,幫你一把呢?于丹《論語》心得中,也說道了,對待朋友也要有一定的尺度,保留一條界限,朋友才能夠交往得久遠,有很多朋友間彼此傷害就是因為,沒有保持一定的友情距離。所以,于丹《論語》心得也告訴我們,在這樣一個物質會社,交怎樣的朋友,怎樣交朋友。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抱怨社會不公,抱怨處世艱難。其實,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們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謹言慎行,禮行天下,修身養性,我們會少很多煩惱,就自然會懂得為人處世之道。懷著樂觀和積極的心態,把握好與人交往的分寸,讓自己成為一個使他人快樂的人,讓自己快樂的心成為陽光般的能源,去輻射他人,溫暖他人,讓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廣闊的社會,從自己身上獲得一點欣慰的理由。

  (四)、理想之道。

  人應該有理想,沒有理想的人是可怕的。中國傳統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變通,與時俱進,而內在心靈則完滿、富足,待自內心修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為人處事。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人生是最后的總結,所以我們現在只能說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路。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里供著一個花崗巖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么人們采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我想,這正是我們現在很多人心態的真實寫照,和別人攀比,比到最后常常悶悶不樂,郁郁寡歡。這是沒有什么必要的,人要學會知足常樂。

  我想,這不僅僅是《論語》里面的一種道德理想,它同樣適用于21世紀。孔子和他的弟子們所享受的那種歡樂,同樣是我們今天快樂的源泉。這大概就是《論語》可以給我們今人最大的借鑒和經驗所得吧讀了這樣的一本書,仿佛給自己的心靈澆了一次水,沖走了一些煩瑣世俗的念頭想法,滋養了自我的內心世界,讓我更積極地去面對以后的學習和生活。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2

  說起《論語》,心中不禁然就會響起這樣的聲音“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幾句簡潔的話語卻告訴了我們很多很多。

  在高樓林立的城市里,在快節奏的生存環境里,太多燈紅酒綠,聲光電色的華彩刺傷了我們的眼睛,漸漸地我們心靈的眼睛被塵埃所掩蓋,那種簡潔淡然的心態漸趨遠離我們,而讀于丹的《論語》卻讓我們又逐漸找回心靈最初的情懷,那種簡單樸素的美。

  于丹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都是樸素的。她在書中寫到“這個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都是最簡單的。”確實在歷史的長河中任何的繁華最終都離不開剝去華麗外衣謝幕的一天,而最令人難忘的卻是那種在一切華麗的涂飾褪去后剩下的來自天生的、簡樸的原色之美。

  我想《論語》之所以跨越了文字、時間和生命的界限仍被大家傳誦、研讀,正是因為她身上所散發出的簡潔和質樸。她那么平易近人,那么鮮活靈動,時間的塵埃無法淹沒她,無情的時光無法褪去她的色彩,在塵世中迷路的我們當看到她的身影時都忍不住靠近她,聆聽它的教誨;欣賞她,感受她心靈的平靜和淡然,并從她身上汲取我們所缺少的、匱乏的、遺失的,從而獲得的人生的提升和心靈的釋放,贏得幸福和快樂的人生。

  于丹還說到,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卻與內心相連。她寫道:“我們的物質生活顯然在提高,但是人會越來越不滿,因為你總會看到周圍還有乍富的階層,總會有一些人讓你感到心理的不平衡,這是因為什么呢?這是因為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是啊,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是如此,幸福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和理解,簡樸并非窮困,并非禁欲,簡樸的美來自最樸實無華的本質。

  感謝于丹給了我心靈的指引,讓我擁有一點智慧去領悟孔子平易近人的語言,去感受那種簡樸的外表下透出的美麗和真正豐盈的生命。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3

  國學講堂帶領大家重溫儒家經典《論語》,讓我們再次感受到至圣先師孔子巨大的人格魅力,再次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神韻風采,再次認識到經典作品對人生的指導意義。

  作為流傳兩千多年的儒家經典,《論語》記錄了孔子的言行,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收集整理,成為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正統思想的扛鼎之作。其內容精華很多,意蘊深長,但也有封建思想的糟粕,在新文化運動時期以及wg時期受到批判。今天我們再來重新審視這部經典,應該采取辯證的一分為二的態度來看,采取拿來主義的做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當然,《論語》的絕度部分內容光彩奪目,具有穿透時空的力量和永恒的指導意義,這是我們應該持有的基本態度。

  作為教師,孔子是我們的人生楷模。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是靈動的,是多元和發展的,他能夠做到以人為本、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還能把教書和育人結合起來,把書本知識的學習和社會、人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中過好自己有意義的人生。其次,孔子的教育成就是非常巨大的,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在當時教育技術手段落后、人口稀少的情況下,這一成果是不可想象的。第三,孔子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和道統觀念,他的思想后來成為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也就是說孔子具有正能量和時代感。第四,孔子不僅是一個合格的教書匠,更是一名偉大的教育家,他知行合一,深度思考,匯集整理了當時的經典和著作,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孔子的這些思想、成就和做法,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景仰的。

  作為經典,《論語》是我們思想的寶庫。《論語》中很多的名言警句,對后世子孫起到很大的教誨和指導意義。比如關于治學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等,關于交友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包括孔子對待生死的態度,對待鬼神的態度,對待義利的態度等等,都是今天很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的。特別在這個多元的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的價值觀念搖擺,心態浮躁功利,讀《論語》無疑是人生的一副清醒劑和壓艙石。

  在一個建設學習強國的時代,在一個強力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中國的時代,重溫經典文化既能加深我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讓我們從中汲取心靈的養分,也能找到民族的根基和自信,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同時,在東西方文化的對比中,在現代科技與人文思想的映照中,照亮自己的人生和前行的道路。讀美文,誦經典,含英咀華,消化吸收,浸潤我們的心靈和思想,人生多了一分厚重的文化底蘊,胸襟多了一種敞亮豁達,眼光多了一種敏銳深邃,實在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讓我們從《論語》開始,走進經典,親近母語,照亮人生。“若有詩書藏在心,歲月從不敗美人”,閱讀,讓我們永葆一顆年輕的心。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4

  聽過于丹老師在百家講壇的一些講演,簡直精彩極了!每一句話都是那么擲地有聲,話語中充滿著對人生信念的執著,煥發著大方得體、健康豁達的神采。

  特地冒雨去買了《于丹<論語>心得》,的確是充滿智慧的一本人生啟迪書,看完這本書才不難理解為什么她的這種學者風范不僅影響了國學愛好者,更打動和挽救了許多彷徨于人生坎途中的人們孤寂無助的心靈。

  100個人讀《論語》就會有100個孔子,每個人對這本經典著作的理解都不同,下面寫一些我的體會。

  1,“貧而無諂,富而無驕”;“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論語·學而第一)

  貧窮卻不向富人諂媚,富有卻不恃財而驕。前者是一種兩袖清風的高風亮節,后者則是一種謙虛謹慎的低調作風。在如今這樣的社會,能做到這兩點的人不多,貌似文人的做派,亦或是陶淵明式的桃源隱士。

  孔子認為做到這種高風亮節是不夠的,還要有內心的富足與安適。清貧卻內心充滿著希望,充滿著人生的理想,對生活始終沒有失去信念,這是一種何等崇高的境界啊!達到這種境界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內心是如天地般寬廣,如江海般豁達。

  2,“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

  這是于丹老師最喜歡的一句話。“仁者”之所以“不憂”,“智者”之所以“不惑”,“勇者”之所以“不懼”,是因為他們的內心無比強大。禪學中有一句話:“見心見性”,就是說內心有什么,就會看到什么。因此,能夠掌控內心,了解心性的人是相當了不起的。

  同時,在這里我們還要探討一下“勇”。

  以勇猛著稱的子路問孔子說:“君子尚勇乎?”(君子應不應該崇尚勇敢呢?),孔子對他說:“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論語·陽貨)。意思是說,君子崇尚勇敢并沒有錯,但這種勇敢是有約制的,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義”。有了義字當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則,一個君子會以勇犯亂,一個小人會因為勇敢淪為盜賊。

  我們想想,小偷劫匪穿門打戶,甚至越貨殺人,你能說他不勇敢嗎?但是這種沒有道義約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災害。

  那么這個“義”、“道義”又是什么呢?

  那是一種內心的約制。孔子說,“以約失之者,鮮矣”(論語·里仁)。一個人內心有所約制,就會在行為上減少過失。

  以上是書中的一段解釋,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蘇軾的《留侯論》中也有一段關于勇者的闡述:“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我對這段話中的“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十分欽佩。這是一種韓信式的隱忍的態度和精神,年輕人更應以此為戒。

  3,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論語。雍也)

  有人問孔子:井里有個賢德的人掉進去了,那么我是不是該也跟著進去?孔子說:“你用腦子想想嘛,那干嘛要這么做呢?為什么仁者在井里你也要跟著毫無原則地就跳到井里去?這是一個君子所為嗎?君子也許不能避免很多的傷害,他可以被人欺騙了,但是他自己的心不能迷惘。也就是說,人不能被自己欺騙了。不能被自己一時智力上的糊涂,一種沖動之下做出來人生沒有效率的傻事。”

  弟子宰我的提問在現代看來似乎有點可笑,但孔子的回答卻也折射出了很多現代社會的現象。一個人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去盲目跟從,而應該好好地思考一下,分辨一下,最后做出理性的、正確的判斷與決策。

  4,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論語·里仁)

  這里講的是如何處理人與人的關系,孔子還有一句話使用得更廣泛:“過猶不及”。就是說,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尺度,做過了頭和沒有做到兩者的效果是一樣的。對待朋友也是如此,有個豪豬的哲學,說豪豬們相隔太遠會覺得寒冷,相隔太近又會被刺痛,最后它們找到了最合適的距離。人也一樣,朋友之間應該講求一種適度。

  5,“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論語·顏淵)

  你看到他有不對的事,你好好地去告訴他,把忠告告訴他,“不可則止”,他不聽你的那就算了,別再說了,再說下去,屬于自取其辱。

  我認為這是一種關心朋友的正確態度,相信對方也不會因為你的不再勸告而覺得你有失朋友之義。

  6,“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論語。述而)

  我們慢慢來看很有意思。多見闕殆,說你多聽。你先少說多聽,帶著耳朵去,先別帶著嘴,你多聽了,聽多了,你心中的疑問就少了。你聽聽別人的經驗,這就是我們說,一個人身體力行那叫直接經驗,但聽別人走的彎路,那是間接經驗。多聽點間接經驗,你心里頭疑問就越來越少了。你就算是聽完了以后,也要慎言其余,你明白了這些,其它的還是少說,盡量少說,則寡尤。

  這是我所提倡的一種作風,少說話多做事,做個實干主義者。做事前先思考,思考該不該做,會不會產生什么令人后悔的結果,這是為人處世十分重要的一點。

  7,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里仁)

  這是一種評價君子與小人的標準,也是眾多孔子論君子的理論中我印象最深刻的。

  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記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每天在牽掛的就是自己的道德,我的道德又修繕的怎么樣了;而小人懷土呢,每天就惦記著衣食居住等物質生活。

  君子懷刑,“刑”是制度、規矩,君子懷刑就是因為他心中始終有一份規矩、法度,不得超越,他尊重這個社會的制度。小人懷惠,這個“惠”就是小恩小惠、小便宜的意思,也就是說小人喜歡鉆小空子、占小便宜。

  8,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論語。子路)

  一個君子他容易處事,但是你難以取悅他,但他一定能夠做到自己的本分,客觀地處理問題;小人就是那些特別容易高興,能取悅他,但是你很難處事的人,總是對人求全責備。這個中間表現的是君子與小人在品行和道德上的巨大差距。

  9,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所謂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諒、友多聞。

  第一,這個朋友為人要正直,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一個人不能有諂媚之色,要有一種朗朗人格,在這個世界上頂天立地,這是一種好朋友。因為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他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

  第二種是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其實寬容有的時候是一種美德,他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現,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還有一種批評,都不如寬容的力量來得恒久。其實有時候最讓我們內心受不了的是一個人在懺悔的時候沒有得到他人的怨氣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種包容。

  第三種叫做友多聞,交個好朋友,讓你朋友所讀的書,那些間接經驗轉化成你自己的直接經驗系統。當你在這個社會上感到猶豫彷徨有所躊躇的時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廣見博識為你做一個參考,來幫助自己做出選擇。所以結交一個多聞的朋友就像翻開一本辭典一樣,我們總能從他人的經驗里面得到自己的一個借鑒系統。

  這就是孔夫子所說的三種好朋友,叫友直、友諒、友多聞。

  同時,還有三種壞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佞,這三者損矣。

  首先,什么是友偏辟?就是性情暴躁的朋友。壞朋友為什么把便辟這種情緒暴躁作為第一位呢?因為盲目的激情有可能出現永遠無法追回的后果,好朋友之間應該以理性為先。

  第二種叫做友善柔,就是脾氣特別優柔寡斷的朋友。我們發現,過分優柔寡斷其實他在浪費你的生命能源。我們這一生要做的很多事情,不要被過分優柔寡斷的朋友干擾了你的思維,這種朋友太多也是一種危害。

  第三種,所謂友便佞,是最壞的一種朋友。大家都知道佞臣之說,佞,就是那種心懷鬼胎的,有心計的,要以一種不擇手段的方法去謀取個人利益的這種小人。他們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種心理陰暗的人,但是這種人往往會打扮出來一副善良的面孔。由于他內心有所企圖所以他對人的熱情比那些沒有企圖的人可能要高好幾十倍,所以你一不小心要是被這種人利用的話,那么你的一生你就給自己套上了枷鎖。如果你不付出慘痛的代價,這個朋友是不會放過你的。這其實在考驗我們自己的眼光和知人論事的能力。

  10,“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論語。季氏)

  意思是說:和君子相處有三點要注意。第一,話還沒說到那兒,你就出來說話了,這叫毛毛躁躁,這是反映一個人的急躁;第二,話題已經說到這了,你要自然而然的往下說,反而你吞吞吐吐、遮遮掩掩、意猶未盡,不跟大家說心里話,這種朋友讓大家心里也會存有隔膜;第三,一個人不看別人的臉色上來就說話,這叫“瞽”(意思是盲人),你看看別人希望說什么,你能不能夠說出來最合適的話,你還需要自己有心理準備,你要對對方了解。

  11,“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

  人在少年的時候是他血氣未之時,一個人容易沖動,什么樣的想法都不成熟的時候,這個時候戒之在色。那么在這個時候,朋友之間大概往往都是在情感問題上會出現一些相同的或者相左的意見,也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大學里面學生出問題,很多都是在戀愛問題上,所以說血氣未定的時候要在心里把情感問題作為大事處理好。

  過了這個坎到了中年,及至中年,就是我們說的血氣方剛。一個人家庭穩定了,職業穩定了,社會圈層、朋友,包括你的薪酬待遇基本上到了穩定的時候,想的是什么呢,想的是與人爭斗而謀求更好的空間。所以孔子的提醒就一個字,叫做戒之在斗。人在中年的時候,最大的警界就是不要跟人爭斗。這個時候與其與人爭斗不如反觀要求自己,想一想是不是自己還不夠好。

  晚年的時候按孔子的說法叫血氣既衰,人年老了,從你整個的生命體征,到你的心理狀態都已經開始走向了平緩,象羅素所說的那種湍急的河流沖過山巒終于到了入海的時候,表現出來一種平緩和遼闊。在這個時候人還有所戒嗎?孔子說還有一個字,叫做戒之在得,就是你的得到,以免患得患失。

  12,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

  孔子說:“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那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了。”(責己從嚴,責人從寬,就會少招怨恨。)一個敢于承擔責任而又敢于作自我批評的人,將能贏得更多人的擁護與愛戴。相反,一個攬功推過的人,到頭來總是一個孤家寡人。

  13,“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論語·堯曰)

  意思是說:不懂天命,不可以成為君子;不懂禮義,不能立足于社會;不懂得分辯言語是非,不能了解別人。這告訴我們必須懂得了解社會、了解別人,懂得尊重別人,用內心淡定的力量去應對外界。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5

  《于丹論語心得》中說,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有缺憾和不如意,用不同的態度去看哪些事,就會有不同的結果。那就如印度詩人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將錯過星星了。”

  遺憾,是可大可小的。如果把遺憾放大,你就將失去很多。書中講述了英國著名網球明星吉姆·吉爾伯特的故事:

  這個女孩子小的時候經歷過一次意外。有一次,她和媽媽去看牙醫,這應是很小的事情,她認為媽媽很快就可以跟她回家了。可她們不知道牙痛是可以引發心臟病的,結果女孩的媽媽死在了手術椅上。

  這個陰影在她的心里伴隨她成長。在她牙痛時只能做到回避,回避,再回避。多年后,她成了著名的球星,過著富裕的生活,一天她牙病得受不了了,家人就勸她請牙醫到家里,“有所有的親人陪著,你還害怕什么?”于是請了牙醫。正當牙醫在一旁整理手術器械,做手術準備時,意外發生了:牙醫一回頭,吉姆·吉爾伯特已經死去。

  為什么有這種結果?因為在她心里有一層陰影、許多遺憾,而她的死正是起源于那一個念頭和多份遺憾。

  遺憾會影響你什么?它會影響你的生活,你的快樂,你的生命!

  遺憾會帶來什么?會帶來很多痛苦,很多悲傷。

  長時間被困于遺憾的人,會對一個人的生命有所損害的。

  要做到不遺憾,就要用美好的心靈去面對現實!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6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兩千五百年來,穿越歷史的長河,以她簡潔、樸素的智慧,影響、感悟著中國歷朝歷代的人們,今天也在影響著我們。

  回過頭細細想想,上學期間我們就斷斷續續接觸過孔子《論語》中只言片語,比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十而立”等等,囫圇吞棗不甚理解。古詩詞學的不是太,總覺得《論語》讀起來很難讓人理解,感覺有點苦澀、難懂,所以一直都沒有深入、系統地去學習。

  適逢公司推薦學習于丹教授《于丹〈論語〉心得》和《于丹〈論語〉感悟》這兩本書,被于丹教授白話詮釋孔子那些晦澀難懂的經典思想、智慧所感動,讀完《于丹〈論語〉心得》和《于丹〈論語〉感悟》這兩本書,對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及智慧之道、學習之道、孝敬之道、誠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愛之道等有一個徹頭徹尾的領悟和心靈的震撼,收獲頗豐,更讓人領略到的就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得失缺憾正確對待的認知,是一種心態,是一種理念,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當然,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

  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用樂觀的精神去面對世界。其次,要盡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后果是什么呢?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亡羊補牢為時不晚,一味地悲觀、哭泣而不去面對現實只會增加自己的痛苦。于丹教授書這兩本書的真諦,就是要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即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現代人太需要心靈快樂的生活了。這無疑是給我們這些在塵世忙碌奔波的人們送來的一碗心靈雞湯。

  書中感悟最深的是一則佛家小故事: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緣,走到河邊,見一個姑娘正發愁沒法過河。老和尚對姑娘說,我把你背過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過了河。

  小和尚驚得瞠目結舌,又不敢問。這樣又走了二十里路,實在忍不住了,就問老和尚說,師父啊,我們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著那個姑娘過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訴他,你看我把她背過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還沒放下?

  在現實生活中,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我們生活得不夠歡欣,

  不夠幸福?總有很多的困惑尤其是年輕人,一些人或一些事總讓你感到不平,那是因為我們的眼睛總是看物質太多,看心靈太少。人們也總喜歡比較,看見別人的別墅,豪華轎車,名貴衣衫、箱包,大把大把消費等,就不能拋開與物質的糾纏,就像“老和尚背著那個姑娘過河,小和尚背了二十里地還沒放下"一樣,許多人也可能一輩子放不下,這天天不是個滋味,左想也不是,右想也不是,也不想想自己能否達到那個地步,不去聽一聽心的聲音,按照最現實、最真實的想法去行事,去體驗真正的快樂。當然我們在努力奮斗,但不能背負一個過重包袱去前行,心中始終充滿不滿、怨恨,滿眼都是物質。佛家有句話:“玫瑰就是玫瑰,荷花就是荷花。”兩者始終無法比較。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這句話已深深烙在我心里,同貧富無關,與內心相連。

  于丹教授講授的論語,讓我明白:要踏踏實實地做人、認認真真地做事、以誠相待地交友;學會放棄、學會舍得、學會寬容、學會立志、知道什么是“仁義”、“道德”、“忠恕”,如何做到“忠恕”等等。繼續傳承中華傳統美德,這樣自己會變得完善、充實,才會更的完成的各項工作,更的履行職責,服務于社會,服務于人民,服務于自己,服務于自己的心靈。

  讓我們品味人生,修身養性,愉快工作,無悔一生。

  二○xx年九月十九日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7

  《于丹談論語心得》一書講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雖然社會上褒貶不一,但批評大多是學術上的,我覺得于丹說《論語》,給我很大啟發。他圍繞各樣的心態問題,結合現實生活講了很多故事告訴我們怎么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使我受益匪淺。

  一、怎樣面對遺憾

  故事一:一個小女孩曾跟著媽媽去看牙醫。媽媽應牙病引發心臟病,竟然死在了牙科的手術椅上。這個陰影在她心中一直存在,她從來不敢去看牙醫。后來她成了球星,被牙病折磨得實在忍受不了,家人請來牙醫。正當醫生準備手術時,她卻死去了。

  這個故事給我很大的震撼。我知道了無論是誰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我們無法改變事實,但我們可改變看待這些事實的態度。,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缺憾與痛苦,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愁腸百結或淚流滿面,這樣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反而更加重了你的痛苦,嚴重影響了你的生活質量,它的后果就如同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然后面對痛苦要拿得起,放得下,靠你頑強的毅力與堅強的心去自救,除了你自己,誰也救不了你!想到自己曾因為喉炎、聲帶小結、聲帶息肉、咽炎而痛苦不堪,夜不能寐,結果不僅病情沒好轉,反而,加重,長期耳鳴。

  讀了這本書,豁然開朗,今后我要

  1、接受這個事實。

  2、多喝水禁辛辣。

  3、改善上課用具,少說話。

  4、多學習,多動腦,提高自身競爭力。

  5、每日中午休息,哪怕只15分鐘。

  6、多鍛煉。

  生活中要多運用90/10法則,即生活中遇到的事自己不能選擇,但可以選擇面對它的態度。

  故事二:一座寺廟里供著一個花崗巖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由跟它采自通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臺階不服氣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么人們踩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讀后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為什么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想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內心就會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要想到舍得舍得,先舍才會得。

  像這樣富有這里的故事在于教授的<<論語>>心得里比比皆是。,于教授用起來游刃有余。我們讀了受益匪淺。只要我們以平常心善待周圍的人或事,善待生活,加強人格修養。這樣可以找到孔夫子教給我們的快樂秘訣。過上理想的幸福生活。

  二、怎樣交友

  真正的快樂是心靈的快樂,來自于心靈的富足,來自于一種教養,來自于對理想的追求,來自于對未來的憧憬。也來自于同良師益友間的交流。人需要朋友。人離不開朋友。

  孔子曰:“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就是說為人要真誠,坦蕩,剛正不阿。有一種朗朗的人格,為人誠懇,誠實,還要見聞廣博。我想這與其說是交友之道,不如說是為人之道。只有做這樣的自我才能交到這樣的朋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為人不正直,誠實,對別人無所幫助,只考慮自己,以自己中心要求別人的甚多。給予別人的甚少,別人是不愿與你為伍的。更談不上交到好的朋友。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一時一事可以但決不會長久。要交上好的朋友還要有辨別能力,所謂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否則也交不上好的朋友。

  孔子曰“佚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便辟”之人特別會察言觀色見風使舵,順情說好話。毫無正直誠實之心。沒有是非原則他們的原則就是討你高興以便獲得個人私利。對有用之人百般逢迎,婢顏諂媚,幾乎無所不用其極,久而久之使人飄飄然迷失自我。

  “善柔”之人生活中更是屢見不鮮。當你的面永遠是和顏悅色滿面春風、恭維你、奉承你、贊同你、支持你,在背后會傳播謠言,惡意誹謗,中傷,甚至咒罵。當面一套背后一套,人前是人別后是鬼。如果我們不加以警惕,有清醒的認識,前車之鑒后車之覆,就容易被其迷惑利用,甚至付出慘痛的代價,那時悔之晚以。對這種我們決不姑息遷就,應該揭開其偽善的面目使其昭示無處容身。

  “變佞”之人言過其實,夸大其談。巧舌如置卻不學無術脯內空空。我們能做到對其了解。敬而遠之足以。

  朋友是人生的財富。朋友不是為我所用,朋友更不是互相利用。朋友是什么?我理解朋友就是:困難時能給你幫助,但不求回報。快樂能與你分享。痛苦時又能與你分擔;猶豫時能幫你選擇。沖動時又能及時制止;得意時能給你忠告。失意卻不會背叛;朋友就是懦弱時能給你堅強,委屈時能給你安慰。苦悶時能為你排解。寂寞時能聽你傾訴,煩惱時能為你開導,迷惑時能為你指點,失誤時又能直言規勸。人生能有這樣的朋友相知相識是一件幸事,會豐富你的人生,使你的人生更有意義,使你得到一種心靈快樂。

  這本書給我的啟示還有很多很多,如:一個人的視力本有兩種功能:一個是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一個是向內來,無限深刻地去發現內心。

  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孔子能夠教給我們的快樂秘訣,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幫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馬上去做,最重要的時間就是當下,一點不能拖延。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每讀一遍,就會有心的感悟,今后在與大家分享!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8

  假期中,我讀了《于丹<論語>心得》。于丹老師在“百家講壇”中的“《論語》心得”我聽的不完整,有了一些了解。從心底講,很欣賞于丹“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知性女子氣質,侃侃而談間流露著一個學者的聰明睿智,從容自信。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尤其一些古文,還沒讀懂的感覺。讀第一遍,雖然有些不流利,但還是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我又讀了一遍,隨著閱讀的深入吸取著更多的心靈雞湯。我覺得讀了這本書,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

  于丹《論語》心得一書中,曾以一個空杯子作比喻說明了“致虛極,守靜篤”的人生感悟,給了我很大啟發。所以我今天就想以“杯子”為題來談談的學習體會,只是一些粗淺的想法。

  一談杯子,做人常懷謙虛之心。

  就從這只空杯子談起。“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空杯子之所以能盛水,就是因為它的虛,它的不滿。由這只杯子我想到做人,就應常懷謙虛之心,只有常懷謙虛之心的人,才能包含更多。

  我校是一個藏龍臥虎之地,學校中資歷比我深,能力比我強,學識比我淵博,處事比我練達的大有人在,所以我更要以謙虛之心,多看、多聽、多學、多想、多反思、多積累。在學校中,我曾擔任過不同年級、班級的教學,每一段崗位經歷,對我而言都是嶄新的一段人生體驗。就如同這只杯子,它曾經裝載過我的喜怒哀樂、得失成敗,如今我要再一次傾空它,為新學期的教學留出空間。

  二談杯子,看人切記一分為二。

  當你往杯子中注入半杯水時,你看到了什么?有人看到了它空的一半,也有人看到了滿的那一半。心境的不同,決定了眼光的不同。

  作為教師,在學校里肯定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學生,他們就如同這裝了半杯水的杯子,有的深一些,有的淺一些。當我們在抱怨那些不太出色的學生時,那往往是因為我們只看到了它空的一半。但如果調整心態,放正眼光,你就應該看到那已被加入水的一半。所以一個成績不太優秀的學生,他可能很關愛集體,可能在運動場上是一個很棒的運動員,可能動手制作的能力比同齡人強,也可能正好有一副好嗓子??

  作為教師,看待同事也是如此。每個老師身上都會有自己的長處、短處,要多看到他們的優點,多鼓勵他們的優點。記得剛踏上工作崗位時,聽到老教師們或當面或背后議論我們年輕人什么都不懂時,心里多多少少會有些反感。如今我也成了一名不算太年輕的老教師了,就發現自己也有了一些“倚老賣老”的心態,如今想來,這種心態很是要不得。

  三談杯子,學習力求不斷進取。

  有一個故事,說老和尚讓小和尚把一只杯子填滿。小和尚先裝進了鵝卵石,老和尚說,不滿,還能裝;小和尚再裝進了小石塊,老和尚說,不滿,再裝;小和尚再裝入細沙,可老和尚還是說,不滿,說著倒入了清水??

  由這個故事我想到了學習。學習,只要你想學,總能擠出時間。擔任中層干部以后,我發現自己鉆研業務的時間少了,看書的時間少了,靜下心來寫點東西的時間少了。有時也會自己原諒自己:“學校里的事兒太多,忙不過來。”可心里也知道,忙并不是自己原諒自己的理由。人多多少少總會有些惰性,而離開學校后的`學習靠的完全是自律,是自我要求。

  還有三只杯子,并排放在桌上,有搪瓷做的大杯子,質樸渾厚;有白瓷的茶杯,杯身繪上雅致的圖案;有玻璃的小杯子,剔透玲瓏。當你要用時,你會選哪一只?

  三只杯子取哪只,關鍵看你派什么用,人也如此,不同的人放在不同的位置上,關鍵要讓他發揮己長,即“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所以作為一名教師,就要有一雙慧眼,有一顆伯樂之心,讓每個學生都在班級中發揮出最大的作用。而這個發揮的過程就是一個走近他,了解他,信任他,激勵他的過程。

  最后我想強調的是《論語》開篇的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為什么要“時習之”呢?我的體會是不同的人生階段,不同的生活經歷,不同的景況境遇,會使人對同一事物產生不同的人生感悟,因此才要不斷學習,不斷體驗,不斷思考,不斷反省。以此與各位老師共勉。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9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首先想要說的是,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

  每每去到書店,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關于教人們“怎樣做人、怎樣對待人生挫折、怎樣處事”的書籍比比皆是,而這些所謂的“心靈雞湯”迎合了當今復雜社會下處于“心靈沖撞”中的人們所需要的那種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靈慰籍,而這些書籍中,我認為于丹教授關于《論語》的心得體會卻是最值得一看的。

  想起以前上初中的時候,什么《論語》《莊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奧的東西,雖然在添鴨式的教育中我背會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問心里對這些話的理解卻是膚淺和隨意的。或許,沒有于丹,我大腦中不會再想起《論語》,不會想到通過讀《論語》來指導自己的生活,也不會理解先人圣賢為什么會說出“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那種推崇,當看了于丹教授的書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偉大,也知道了過去自認為深奧的孔夫子的《論語》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賢們說的話,穿越滄桑,傳到今天,仍然可以讓我受益匪淺、溫暖備至。

  于丹教授說:“《論語》告訴大家的,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所以,當這本書被我認認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為于丹教授把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通過《論語》完美結合后給予的精辟闡釋表示喝彩!

  對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于我這等凡夫俗子來說,不會也不想做任何評論,對我來講,讀懂、讀透、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這里就姑且把讀到的一些我認為精彩的部分記錄下來和大家一同分享吧!或許,迷茫中的你我,會不經意從中得到一些啟示和幫助吧!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10

  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于丹論語心得。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

  好喜歡!每天倚在床頭,欣賞幾頁,或者放上一段百家講壇于丹論語心得,讓心靈得到凈化,讓品性得到升華,遠離塵世的喧囂,傾聽靈魂深處的呼聲。美哉!樂哉!

  儒學漸熱,孔子學院開到了很多個西方國家,可見儒學的魅力!《論語》,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華,影響了中國20xx多年,如今社會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500多年前的經典語錄,今天還能啟發我們的心智嗎?還能對我們今天的心靈產生觸動嗎?我把這本書這段視頻推薦給朋友們共享!

  于丹緊扣現代人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來解讀《論語》,心得體會《于丹論語心得》。全書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穿越兩千多年的時間隧道,體悟經典的平凡智慧。

  易中天:灰色的孔子與多彩的世界

  ──《于丹論語心得》序

  于丹白衣白裙,坐在一張黃色的長沙發上,旁邊是紅衫的央視主持人柴靜。我灰不溜秋地坐在她們的對面,準備提一些刁鉆古怪的問題。

  這是20xx年11月12日的下午,地點是“百家講壇”的演播室,話題則圍繞著于丹的“論語心得”展開。服裝未經設計,訪談也很自由。但我看著這一對桃紅李白,總不知孔老夫子見了會作何感想,便不懷好意地問:你們美女也喜歡孔子嗎?在你們這些美女的心目中,孔子是什么樣的?

  誰知于丹并不上當,應聲答道:我不主張從性別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

  好聰明的小妮子,好精彩的回答!我也立即回應:那我今天就有點兒像孔子了。我這一身灰,等于沒有色彩。不過,灰色也有灰色的好處,那就是和任何色彩都能搭配,比如你們的鮮紅和潔白。

  觀眾大笑。

  訪談在笑聲中結束,我卻有點兒意猶未盡。事實上,我要問的問題是:孔子是不是眾人都需要的?如果是,那么,他應該是什么樣的?

  答案其實就在剛才的笑談中:一個大家都需要的孔子應該是灰色的。

  我不知道于丹對于“色彩”和“溫度”的定義,但任何人都不可能沒有色彩。所謂“沒有色彩”,無非就是灰色。灰色的色彩感不強,可以視為不是色彩的色彩,但同時又是最具普適性的色彩,因為它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所謂“需要一位灰色的孔子”,無非是說,在這個多元的時代,我們需要一位最具普適性的孔子。

  實際上,真正偉大的思想決不會只適用于一時一地或一人。它們總是具有普遍的意義,也應該具有普遍的意義。人們喜歡譏諷地說,生命之樹常青,而理論往往是灰色的。他們不知道,理論如果不是灰色的,就沒有普適性;而沒有普適性,也就沒有生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希望孔子是灰色的。或者說,我們愿意把他看作是灰色的。

  但是,沒有人會喜歡只有灰色的世界。灰色也只有在和其他色彩搭配時,才能顯示它的普適性,顯示它的高貴和純粹。因此,灰色的孔子又必須鏈接多彩的世界。這世界充滿生命活力,姹紫嫣紅,千姿百態,萬類霜天競自由。正因為有了生活的五彩繽紛,理論的灰色才不顯得死寂;也正因為有了思想的高貴純粹,紛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灰色提升著品位,而多彩保證了活力。這也就是和諧。

  于丹為我們講述的就是這樣的孔子,一位鏈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鏈接是廣泛的,東西南北,古今中外。主題卻是單純的,單純到沒有色彩,沒有性別,沒有時間和空間,只有溫度。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學者的孔子,也不知道這是不是歷史的孔子,更不知道這是不是真實的孔子。但我知道,這是我們的孔子,大眾的孔子,人民的孔子,也是永遠的孔子。

  我們需要這樣的孔子。我們歡迎這樣的孔子。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11

  讀完《于丹論語心得》后感觸很深,也被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所吸引。于是躍床而起,舞筆暢言。該書從天地人、心靈、處世之道等為我們解讀了孔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展現了一個活生生的孔夫子。此時內心的彷徨與掙扎似乎恍然明亮了,一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暢快瞬即間涌上了心頭。

  感悟之一:幸福與貧富無關

  《論語》的思想精髓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心,使天、地、人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因而無比強大。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希望自己過上幸福的生活,而這些追求幸福的人們往往認為,幸福的定義是足金足銀。一天a君這樣對我說,他為了獲得足夠的幸福,每日超負荷工作,眼睛視力日漸衰退,身體越來越差。聽后心里隱隱作痛,但不知道如何勸解。看完《論語心得》之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其實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

  孔子在一次和子貢談話中說:“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這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一個人不僅安于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他的內心還具有一種清亮的快樂。假若他是一個富貴而驕奢者,他仍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但當今社會上,有多少人能夠具有這樣的胸懷,金錢與物質的誘惑,使原本親密無間的朋友以及夫婦反目成仇,“禮”又從而談起。

  感悟之二:寬容是給自己一片樂土

  “仁者不憂”的含義是什么呢?其實很簡單,如果你的胸懷無限大,就能大事化小,小事了。人的一生將會遭遇很多不幸,失業、婚變、朋友落難、親人離去,假設受到傷害的是一名嬌嬌小姐,她可以痛不欲生,因此日漸消極。相反面對災難的是一個堅強而樂觀的人,她可能會化悲痛為力量,轉換一個角度去生活。因為悲與不悲的結果是一樣的,慘劇依然不能還原為喜劇。因此,遇事不順,要學會寬容自己,寬容別人,生活才會快樂起來。

  有一次,朋友b君對我說,她是世界上最無奈的人,丈夫愛上了另一個女人,她在悲哀與痛苦中漸漸瘦去。我在勸解b君時說,一個人生活和兩個人生活其實沒什么區別,僅僅是一種方式而已,要勇敢地面對婚姻中突然擊起的巨浪,風浪過后你會發現一切都那么美好。

  感悟之三:內心強大可填補遺憾

  要做到內心強大,一個前提是要看輕身外之物的得與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斥為“鄙夫”。這樣的人在沒有得到利益時抱怨不能得到,得到了以后又害怕會失去。既然害怕失去,那就會不擇手段維護既得的利益。如此患得患失的人,永遠不會有開闊的心胸。

  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缺少了關愛,早在50年代,大家住在大雜院里,街坊鄰居有個風吹草動,大家伙兒都知道,人人伸出溫暖的雙手。現在住上了樓房,街坊鄰里的關系也逐漸淡泊,同處一樓的竟然從不打招呼。所以人們總會有時無時感到惶恐、擔心。因此,只有使自己的內心強大了,才能遇事從容淡定,同時也能填補其中的遺憾。

  感悟之四:苦短人生欲規劃

  “人生有限,自然永恒”給人們帶來了強烈的心靈震撼。孔子將自己的一生概括為六個階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孔子的這個人生坐標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每個人都是從曾經的意氣風發走到不惑之年時才逐漸表現得淡定從容,如果我們能在二三十歲能夠感悟四五十歲的境界,能夠把生活中的壓力變為一種生活的反張力,那么這個人的人生規劃才算成功。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12

  讀于丹說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于丹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回顧自己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也會經常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如與家人因瑣事產生分歧、和家人鬧矛盾,工作中與同事有時會產生摩擦,與家長產生摩擦,面對不如意的學生會生氣…看過《論語》心得讓我明白了自己給別人帶來煩惱的同時自己也很苦惱。讓我找到了克服生活中不愉快的好方法。

  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個態度是,要盡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聽于丹講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審視、明辨的能力,是寬容、不為己甚的態度。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他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它是一個映射著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醒與閑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13

  最近一直在讀《于丹論語心得》,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其實從小我們就開始學《論語》,雖然在填鴨式的教育中我們背會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朗朗上口的句子,但是對這些話的理解卻是膚淺和隨意的,甚至于覺得《論語》是很深奧的東西。但是看完于丹的這本《論語》心得,我才理解先人圣賢為什么會說出“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那種推崇,也知道了過去自認為深奧的孔夫子的《論語》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賢們說的話,穿越滄桑,傳到今天,仍然可以讓我受益匪淺,溫暖備至。于丹說:“《論語》告訴大家的,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所以,當這本書被我認認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為于丹把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通過《論語》完美結合后給予的精辟闡釋表示喝彩!對于丹的《論語》心得,不會也不想做任何評論,對我來講,讀懂、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這里就姑且把讀到的一些我認為精彩的部分記錄下來和大家一同分享吧!

  書中有一段話讓我記憶深刻。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曾經問老師,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么樣?孔子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這個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于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這是多高的驕傲啊!一個人能夠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又能在貧賤中保持著做人的尊嚴和內心的快樂。或許很多人會說,這不過是說說,讓誰做到這樣,誰也不行!也許,這樣的境界我們凡夫俗子確實很難做到,然而,這種自然、平和、積極的心態卻絕對是值得我們去追求的。也唯有肯接納肯效仿圣人這種心態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超凡脫俗而又可以獲得成功的人。我們的思想永遠決定著我們的行動,心有多寬路就有多寬。在社會風氣略顯浮躁的今天,作為一名年輕人,必須懂得去學習這種平和的心態,以造就一個更為善美更為清亮的明天!

  于丹說,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安貧樂道,在現代人眼中頗有些不思進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競爭面前,每個人都在努力發展自己的事業,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志。但越是競爭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調整與他人的關系。好在,有這樣一本書,一盞燈指引著我,警醒著我。讓我在急躁的趕路之時保持著一份清醒,我相信,內心的成長才是人性的成長,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長才會使自己成為一個卓爾不凡的人。我會用圣人的智慧去指導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更會用圣人內心的溫暖照亮整個人生!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14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把孔子的《論語》詮釋給世人,使我們能夠領悟到《論語》傳遞的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她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這七個方面分別闡述,用很多生動的耐人尋味的例子來詮釋了《論語》的真諦,那就是怎么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生活!

  于丹教授在此書中是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

  感智慧的升華,看完這本書真的是受益匪淺,給人以心靈的震撼!但每個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會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導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好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點就是要有一個樂觀積極的心態,與人為善、修身養性,做好自我。

  人的一生難免遇到挫折和磨難,怎么樣來面對生活給自己帶來的不幸?于丹教授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她說:“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應該放下時且放下。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15

  仔細傾聽于丹教授的《論語》,感覺曾經遙遠而枯燥的《論語》一下子變得豐富和溫暖起來。于丹教授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結合現代實際生活娓娓道來,闡述其深刻內涵,有許多獨到見解,豁然于眼前。

  于丹對《論語》的解讀能夠贏得民眾的掌聲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沒有把重點聚焦在什么王道政治、儒教等,她把論語的教導直接針對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講解的心靈之道、處事之道都是幫助人的內心需要,這就是當今許多現代中國人的實際需要。人們從于丹的講解中,更多的去理解《論語》中的一些教導,以幫助自己求得心靈的平安,幫助自己為人處事、幫助自己教育孩子。尤其是在當今忙忙碌碌、競爭激烈以及精神相對空虛的情況下,人們更有對內心平安的追求,當然孔子不能給當代中國人完全的精神寄托,但《論語》中的一些內容的確能給人某種心靈安慰,也可以讓人從中學到一些處事之道。

  于丹《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她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她可以映射著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中國傳統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變通,與時俱進。而內在心靈則完滿、富足,待自內心修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為人處事。學習于丹《論語》,感覺最深的是能啟發我們的心智,觸動我們的心靈,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讓人在不經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碼,給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樂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細膩意境。

  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人是否感到幸福,對現實是否感到滿足,主要取決于個人的心態。確實,在今天這么一個不斷改革與飛速發展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顯得更為重要。面對眼前千變萬化的世界,調整好個人的心態,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樂,是我們每個人在現實中要解決的重要課題。人生的理想是心中精神寄托的符合,只有站在個人心理的坐標系上,建立務實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職業生涯中有所擔當,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最為重要。于丹教授把《論語》樸素、敦厚的哲理解讀后以現代人的理解方式傳遞到我們,正確處理理想與現實的關系。就工作而言,一個人的目標,不能好高騖遠,必須經過努力可以達到;同樣,目標不能太小,不經一定困難能夠實現的目標不可能帶來多大的勇氣,即便是實現了目標也不可能給我們帶來多大的快樂。同樣,對于一所學校目標的適切制訂,將會增強教職員工的團隊精神;遠大的理想,將激勵人們戰勝各種困難,勇往直前。

  前一段時間于丹教授到日本講授論語,受歡迎的程度遠遠超過她的想像。這說明日本對儒家文化的重視超過中國。但現代日本等許多國家的政體和經濟發展并非是靠儒家文化,靠的是現代制度創新與文化繼承兩者并行,不是全面拋棄,也不是全面保留。國家擁有現代政體,同時社會、家庭、個人也保留一些傳統的價值觀,這兩者并非矛盾,而是相輔相成。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制度與文化兩者同樣重要,缺一不可,孔子《論語》等傳統文化能幫助人得到一些內心平安以及一些處事之道。于丹論語的現象其實是向中國社會啟示如何繼承和保護傳統文化,并同時建立和維護民主、平等、法制的現代社會制度,可以大力提倡傳統文化中對個人價值觀和修養有益的教導。

  于丹的讓我體會到了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和諧,什么是無畏。在于丹對《論語》通俗化的解讀中,無論是“心靈之道”還是“處世之道”,無論是“君子之道”還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種大氣的胸懷,獨到的眼神,加以審視、領悟,并用輕松自然的口吻娓娓道來。——這就是于丹的力量,這就是于丹帶給人的美麗!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16

  一個人有什么樣的朋友,直接反映著他的為人。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朋友,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一個人的價值取向、人生觀、世界觀。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是很相信這句話的。這并不是說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使現實的可悲的社會中真正的平等仿如天方夜譚。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的機會總會相對多一些,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愛好、共同的處世哲學……正是在諸多可以彼此理解容納的基上,才會成為朋友。事實上,你不能期望貴族會從心里真正接受平民成為他們的一份子。他可能對你和藹可親、體貼照顧,那是一種教養、一種禮儀、一種體現自身優雅高貴的表現形式。無法通徹地了解相互的生活習俗、知識結構、文化構成等等,又何來的溝通和所謂的心靈碰撞?又談何長久的相處、融合及接納?以前總說門當戶對是封建毒害的殘余,但真的沒有更現實的意義嗎?就我看來,它是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經常被忽略的、精神層次上的鋪墊。當然,我并不是說要把其當成一種鐵定律例來執行,而是認為應該作為必要的參考來對待。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好的朋友是良師,他潛移默化地影響你的思想、行動,令你覺得快樂幸福,生活處處充滿陽光;好的朋友不見得時時刻刻陪伴在身邊,卻可以在你需要的時候默默地站在你身邊,也許僅僅是一個眼神、一句話語、一種態度、一份默契。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離的。否則就是非愛行為,就是事君數,思辱矣;朋友數,思疏矣。那么如何可以結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讓自己成為善良的、樂觀的、幸福的人,使自己與這些美好的品德相貼近,那么至少可以在與這樣美好的人相遇時共品一杯茶。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17

  昨天一個老師說到了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這本書我在偶然的機會看了幾十頁,至今也沒看完,不過于丹在《百家講壇》講的論語,我倒是在網上看了一遍。于丹講了論語后,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很多普通人覺得她說的好,說出了他們想說卻說不出的話,想理清卻理不清的人生思路。但一些大學教授聯合把于丹講的論語狠狠批判一通,說她根本不懂論語。一百人讀論語就有一百種感悟,既然于丹說的是論語“心”得,也可以說是自己的人生感悟,她的理解能對一些人產生作用就不錯了。別用學術的眼光苛求,說的太深奧了老百姓也不懂啊。以我看,于丹的論語心得還是有它的積極意義。

  對個人,于丹強調要追求內心的坦然與淡定,要化解生命的遺憾,不要爭名奪利,要認識自己的內心,把握好自己,關注自己的成長,追求幸福。在如今這個紛紛擾擾的世界,人們很需要這樣的心靈的指導,有些人痛苦,有些人彷徨,卻無法化解,如果于丹的那一句話打開了一個人的心結,讓迷茫的心靈看到光明,讓痛苦得到減輕,那也算行善積德了。

  對國家,于丹講的論語流露著“和諧”的思想。她把論語分了七個部分,無論是說交友、理想、還是談君子、處世,看似從個人出發,實際上更是一種社會道德、公約的重塑。這與和諧社會的建設是一脈相通的。于丹的語言非常精妙,很動人,舉止很優雅,用這樣的美女教授來感化國人,效果自然更好。有人說中國人是最可怕的,因為中國人沒有信仰,于丹讓人們追求內心完善,心靈的寧靜,身心具修,對于沒有信仰的中國再合適不過了。

  對國學,于丹可謂貢獻大大,論語掀起了國學熱,《四書》、《五經》等經典論著又重新走進了人們的視線,連《三字經》也占了國學的光。國學似乎不再曲高和寡,竟成了人人可談的大眾時尚。

  古人說半部論語可以治(知)天下,于丹說半部論語可以修身。我的道行淺之又淺,對于《論語》我不敢評論,只是《論語》中的那句點撥了我,于丹的那句心得提醒了我,就感到幸運并心存感激了。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18

  《論語》對中國人的影響很大,宋朝開國宰相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于丹教授對現代人說半部《論語》可以修身。于丹《論語》心得用最樸素的語言,講述了兩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子對人們說過的最簡單的道理。

  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總會遇到這樣和那樣不如意的事情。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但是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

  《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

  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論語》真的能解開我們現代人的心結嗎?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賢士,這么多學生,也是家家都有難心的事。那么他們又是怎樣看待人生呢?

  孔夫子的學生司馬牛有一天憂傷地說:別人有兄弟,偏我沒有!他的同學子夏就勸他說: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是我們無法控制的,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那就要學會承認。但有些事情卻是可以通過提高自身修養做到的,比如保持一顆誠敬的心,使自己的言行減少過失,對待他人充分尊重,謙虛有禮。

  一個人能做好自己,那么普天的人都會愛敬你如同手足兄弟。所以,要做一個有良好修養的人,又何愁沒有兄弟呢?

  這就是《論語》所倡導的一種價值觀念。

  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一遍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第二態度是,要盡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去彌補這個遺憾。

  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現代人對待人生的態度。

  一種遺憾,在現在生活中你也可以放得很大很大,也可以放得很小很小,這就取決于你的心態和素養。就像我們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觀主義者說,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下半瓶了!樂觀主義則說這么好的酒還有半瓶呢!表述不同,緣于心態不同。在今天這么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重要。

  《論語》給我們現代人的,永遠是最簡單、最普通、最生動的道理。

  于丹教授對《論語》的解讀,讓我們有機會了解《論語》,認識它的價值。所以我認為這本書值得一讀。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19

  于丹教育孩子講座,即《中小學生人格教育》專題講座內容簡介:

  1、父母應怎樣認識孩子,如何擬定合理的人生目標。

  2、孩子不聽話,愛發脾氣,作為家長應如何正確引導教育。

  3、怎樣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師、懂得感恩。

  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義。

  于丹教育孩子講座觀后感:今天,我觀看了于丹老師講的《中小學生人格教育》短片后,使我明白了許多道理,我們要懂得感恩,要有抵抗挫折的能力等。尤其是于丹老師講的幾個小故事,讓我很受啟發。有一個小男孩,因為他的親人很愛他,所以他就嬌縱,很愛對人發脾氣。為使他能改掉愛發脾氣的壞毛病,他父親讓他每發一次脾氣就往籬笆墻上釘個釘子,隨著每天釘釘子的數量有30多個到5個,3個,直到沒有,小男孩慢慢的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改掉了愛發脾氣的毛病。但他父親卻讓他把所有釘子拔掉,并指著籬笆墻上密密麻麻的釘孔對他說:“孩子,你改掉了愛發脾氣的毛病,是好樣的,但你看看這針孔就像你每對人發一次脾氣在別人心中留下的傷痕,永遠留了下來。”我們何嘗不是總愛亂發脾氣,甚至有時候受了委屈,把氣撒在家長身上。

  有一個小男孩他想吃冰糕。因為天氣并不熱,家長怕他吃了肚子疼,所以不給他買,他就哭鬧甚至說父母不好,連一根冰糕都不舍得買……做個讓部分我想起于丹老師說的話:“有許多孩子以自己為中心,別人給他東西他覺得是應該的,不給他就不應該他們不覺得給他東西是情分,不給他東西是本分。”小孩的行為就驗證了這句話,我們應該做后者。還有一個故事,讓我感到驚訝:一個學生因為三次剪發不合格被趕出校門三次,竟然自殺了。老師說現在17歲一下兒童存在很多像她這樣因為承受不了打擊而選擇自殺。這讓我很奇怪,為什么要選擇自殺呢?頭發不合格還可以再剪,考試不好可以再考……但生命只有一次他們為什么這么輕易的就結束了生命,生命不僅僅是我們自己的,而且還屬于父母,屬于親人,當我們做輕言放棄生命的時候,有沒有想到了他們,想到他們的痛,他們的愛,所以我們一定要勇敢的面對挫折,提高抗挫折能力希望家長不要害怕我們經受挫折,在成長的路上,有坑我們會繞過,有山我們會翻過,它可能不會一帆風順,但失敗,挫折,害怕對我們的成長來說是不可缺少的,不是嗎?看完這堂講座,真的讓我受益匪淺!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20

  于丹的“《論語》心得”是本學期我校規定的必讀書目之一,全文是用七大部分來解讀《論語》的,分別是“天地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及“人生之道”。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體悟經典的普適智慧。同時為她的這種崇高的境界而感動。

  同時讓我們領略到有這樣一種智慧,那就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對自己工作和朋友的理智看待。人生不得意事常八、九。那么如果人生有了缺憾之事,如果我們遭遇不得意之時,我們應該采取一種什么樣的心態來對待生活呢?兩千多年前的論語對于我們當今社會生活中的問題能有什么啟示呢?書中令我印象較深的是《于丹〈論語〉心得之二——心靈之道》。“每個人一生中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子曰:“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意思是說:“一個人能夠聽你講道理但是你沒去跟他講,就叫“失人”,你就把這個人錯過了,不好相反,假如這個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講道理,那就要“失言”,也不好。所以這就是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想做一個別人愿意和自己交流,也可以和他人交流的人,最關鍵的是我們要有個敞亮的心懷。

  這種心境和胸懷,既可以彌補先天的遺憾,也可以彌補后天的過失;同時能使自己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自己生命飽滿、充盈,讓自己有一種大歡欣,讓自己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讓自己的每天進行著新鮮的輪回,并且把這些新鮮的養分疏導給他人。于丹教授同時告訴我們“心靈的力量是無窮的,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你就會擁有完全不同的人生!”

  在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法改變這個事實,但我們可以改變看待這些事實的態度。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讀后感,都說做人的境界,人在社會上,要使自己做過的事都經得起推敲,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人們對你的看法,但是,我們可以做到對自己嚴格一點,對別人寬容一點。”

  于丹老師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品。她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圣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同時讓我們領略到有這樣一種智慧,那就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對自己工作和朋友的理智看待。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作為教師,假如我們能感受到這些,那我們的心中肯定會少許多怨言,肯定會是一名快樂而幸福的教師。于丹教授在書中提到“我們見到一些老師聲色俱厲,經常指責他的學生不該如何,如何。那是這個老師沒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師會像孔夫子這樣,平和地跟學生商量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系講透。”其實想想也對,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的孩子有個別差異,大家都知道孔子“弟子三千,賢人只有七十二”,其余那些學生也是孔子這位千古圣人的缺憾,面對這些情況,我們老師就需要保持一個健康的心態。就像孔子所說的那樣要“愛人”。關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對學生多些了解,因材施教發展孩子的個性特長,對發展慢的孩子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對待,正確地引導,相信他們一定會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轉變,只是遲早而已。

  于丹說,“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孔子講求的是“恕”,是心靈上的一種平和。這一講給我心靈上極大的震撼,它像一劑良藥,清涼,讓我有一種直澈心肺的感覺,它告訴我應該如何去生活,如何對待自己。我知道了生活的方向之后才能給孩子們指引方向,才能幫助他們成人、成材。

  作為一名小學的教師,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應該加強自身的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并用自己良好的素質去影響學生與家長。我們教師的整體思想、道德、心理素質和工作、學習、生活方式對學生的影響有著十分重要的關系。雖然家長對其子女的影響也十分重要,但我們教師應該利用學校這個有力的教育陣地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來改變學生的基本素質與學習方式。因此,作為一名小學教師不要去抱怨,而要有責任,首先提高自身的個人素質,做師德的表率,以師風、師魂,堅決抵制一切有悖師德的行為。用自己良好的師德,去感染和帶動周圍的教師,甚至學生與家長,做到一個教師就是一面旗幟。

  “道不遠人,溫暖人心”這是于丹教授對《論語》這部偉大著作的評價,在這里我引用于丹教授的名言來表述我內心對《論語》所樹立精神的仰慕,同時對于丹教授可以以如此生動卻又不乏深刻哲理性的方式來對象我這樣的人進行思想上的洗禮表示尊重和感謝。以上這些是我讀了這本書,我的心靈產生了一些觸動,觸動著我不得不尋找自我的坐標,觸動著我尋求快樂的生活,觸動著我做淡定從容、心平氣和的教師。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21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對于我,就像是人生中的良師益友。于丹教授用樸實無華的語言,為我們解讀了一個親切而溫暖的孔夫子,讓本以為莫測高深的《論語》變得通俗易懂。每讀一遍,總會有不同的感觸。作為一名教師,更是受益匪淺。

  一、教師的“仁恕”

  “仁恕”是孔子儒家理論中最精髓的東西。于丹教授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讀了“關愛別人,就是仁”;“恕,就是寬容的力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人不僅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對于教師,就是要將心比心地理解學生,關愛他們,幫助他們健康成長。關愛學生,我們不僅要關心學生學業上的進步,知識的積累,身體的健康,更要全方位地關愛學生,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關心他們正確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關心他們的精神需求,關心他們各種能力的培養。愛學生就要本著平等的心態去尊重每一個學生,傾聽他們的意見與呼聲,給他們足夠的寬容與理解,體諒他們的煩惱與苦悶,肯定他們的進步與成長,讓每個學生每天都能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愛與尊重,那么他們將來也一定會是一個充滿愛心,尊重他人的人。

  在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每天接觸各種性格鮮明的學生。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過分的苛責或訓斥,只會讓學生的心離我們越來越遠,它遠不及寬恕的力量那么恒久偉大。學會了寬恕,我們才能讓自己走進學生的內心,了解他們的真正需求。同時,寬恕別人才能讓我們享受心靈的安寧。因此,我們在工作中,應少一些抱怨和指責,多一些寬容和理解;少一些批評和訓斥,多一些贊揚和鼓勵;少一些歧視和誤解,多一些尊重和理解。

  二、尋找“快樂”

  于丹教授寫到,一個人的視力是有兩種能力的。一個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外是向內心無限深刻地發現內心。孔夫子教給我們快樂的秘訣就是去找到內心的安寧。《論語》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訴我們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快樂生活。于丹教授認為,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于內心相連,對此我深有同感。在現在這樣一個物質生活富足的時代,人們都在拼命為了豐厚的物質生活而努力打拼。作為教師,我們能否抵抗各種物質的誘惑、安貧樂道,嚴峻地考驗著我們的意志。我也向往富裕的生活,但我更享受心理上的滿足和成就感。感謝我的學生們,是他們的成長讓我充分地體驗到當一名教師的幸福和快樂!每當看到學生臉上那豁然開朗的表情,每當看到學生變得越來越懂事,每當聽到學生金榜題名的消息,那就是我最快樂最幸福的時刻。在學生人生成長的道路上,自己能起到引導、扶持的作用,幫助他們健康成長,我為此感到自豪,并甘愿為此終生努力。雖然在物質上我不富有,但精神上我是一個富翁。正如于丹教授所說“如果能用內心的富足與飽滿,能用一種內心鮮活的力量去彌補這些遺憾,那你就會成為一個坦蕩磊落而勇敢的人。”孔子倡導的“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說的就是這樣的境界。

  三、看待“缺憾”

  在《心靈之道》中于丹教授說,每個人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不下這種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就永遠活在陰影中。也許我們無力改變生活中的缺憾,也許我們不能避免人生的苦難,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你就會擁有完全不同的人生。作為教師,我們生活、工作在一個充滿壓力的環境中,煩惱、苦悶和壓力每天都伴隨著我們。如何看待這些煩心事和缺憾,心態不同,結果會完全不同。我教兩個畢業班的英語課,課時多,要求高,班里學生基礎差,每天備課批作業頭昏眼花,身體疲憊不堪。但我告訴自己:備課既是為了教好學生,又是為了讓自己不斷進步;批作業工作量雖然大,但能保證課堂上的高效率。遇到學生出問題時,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應學會遇事冷靜,有耐心,不能讓壞心情一直陰霾不散,否則會影響你的工作,甚至是你的生活質量。

  再比如,每次考試結束成績出來后,學校都會做成績分析,老師們對此倍感壓力和煩惱。有的老師會因為成績不佳而寢食難安,有的老師對學生良莠不齊而抱怨,有的會為成績和自己的付出不成比例而郁郁不樂。總之,考試成績出來后,老師們內心苦悶又無處訴說。其實,我們應該像《論語》教給我們的那樣,放開心態,正確看待成績。有些缺憾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不要埋怨學生懶惰,不要抱怨領導不近人情。而是應以積極地心態去思考,總結經驗與不足,知道我還能做些什么,同時更應看到,班級有很多學生在我們的幫助下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說明我們的教學并非完全失敗。只要我們認真反思,總結經驗教訓,努力找尋更好的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相信曙光就在前面。于丹教授說,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如何對待人生缺憾的態度。也正如人們常說的: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每次讀于丹的《論語心得》,我都會產生很多的共鳴,也總會有所感悟,有所收獲。它已植根于我的心中,成我流淌在我血液中的精髓。感謝于丹教授,感謝我們偉大的圣人—孔子!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22

  最初知道“孔子”其人,是在“批林-批孔”、“讀書無用”那個年代,當時的大街小巷、機關、學校無處不見“打倒孔丘”的標語,但對其“腐朽”的儒家思想只是模模糊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后來有機會讀到《論語》,卻也只是零零碎碎地讀,對其中精深遠遂的思想未能體味,更對那些個“之乎者也”提不起興趣而束之高閣。直到看了央視《百家講壇》,于丹老師以其清新流暢的風格,散文般和緩優美的語言,通俗易懂的故事,以及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為我們帶來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論語》解讀后,我買來了《于丹<論語>心得》。近日休假在家,有時間靜心閱讀了這本書,讀后讓人感覺如沐春風,有一種心靈的觸動。

  孔子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門人的言行錄。孔子的儒家思想,備受歷朝歷代君主的推崇,也一直影響著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就是在物欲橫流、信息爆炸的當今社會,仍然閃爍著真理和智慧的光芒。于丹老師筆下的孔子樸素平和、謙虛賢達,博學睿智,平易近人,時時為我們傳遞著一種博大、仁愛和快樂。于丹老師用其獨到的眼光和快樂的感悟解讀《論語》中深刻而又廣博的人生哲理,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個方面分別闡述自己的心得,如“《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我最欣賞的,也就是于丹老師對《論語》的這種簡單,快樂的感悟。

  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溫暖的、快樂的生活?秘訣就是去找到內心的安寧。于丹老師講了個小故事:同為花崗巖,臺階不服氣地向佛像抗議,“你看我們本是兄弟,來自同一個山體,憑什么人們都踩著我們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們只經過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這個崗位,而我是經過千刀萬剮才得以成佛。”通過這個故事,我把內心的安寧理解為:平和。以樂觀向上、閑適超逸的性情融入環境;主動積極、坦蕩曠達的胸襟投入工作;快樂愉悅、真實自然的心情擁抱生活,我們的心靈深處就會充滿陽光、自信,生命就會快樂豁達許多,就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那樣,去尋求內心的安寧。當然,要達到孔圣人的境界和于丹老師所說的那種和緩、從容談何容易,必須經歷千錘百煉方能修成正果,但不斷地“修身養性”,逐步提升自己,努力追求內心的淡定和坦然是必要的,至少他可以讓我們少一點煩惱,多一些快樂,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欲世界中讓心靈找到歸宿地與棲息地。

  于丹老師告訴我們:“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與內心相連。”面對“這樣浮躁、競爭又這么激烈”的當今時代,“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我們應該向內尋求心靈的力量,以平和的心態去對待人生的缺憾與苦難,“生活中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許憑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心情和態度”、“既然生死、富貴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歸,個人無法決定也無法左右,那就要學會承認并且順應”。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順意,一帆風順,總會遇上種種溝溝坎坎,有如行駛在海上的船,一定會遇到風雨,甚至巨浪,所以首先要正確面對,學會接受它、善待它,但不是被動的、消極的接受,應該是以一種積極的、樂觀的心態去彌補、去看待。沒完沒了地糾纏其中,一遍遍地呼天號地,一股腦地去怨天尤人,只能痛上加痛,不能自拔,既有害身心,又于事無補。該放下時且放下,就像老和尚與小和尚的故事,換一種寬容的心態去面對,就會有不同的心境,予人寬容,就給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闊天空。

  《于丹<論語>心得》,不故作高深,不矯情賣弄,沒有尋章摘句,沒有引經據典,沒有從教條到教條、從書本到書本的搬家,娓娓道來,循循善誘,將孔子從圣人的高位復原到腳踏實地的凡人,把閃爍著真理光芒的樸素語言和一些富有哲理的故事結合在一起,傳遞給人們一種溫暖的思想力量,既通俗易懂又意味深長。雖然對于丹老師的觀點不能百分之百的認同,但讀后讓人豁然開朗,淡然微笑,還讓人掩卷而思,浮想聯翩,真可謂服了一劑“心靈雞湯”。

  最后借用于丹老師的一句話為結束語:“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也就把這段生命鐫刻成了一個樣子,它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們的墓志銘。”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于丹的名言語錄11-10

論語的名言11-15

經典論語名言語錄30句精選11-11

經典論語名言語錄(精選40句)10-27

論語演講稿15篇11-08

經典論語名言語錄(通用50句)11-15

關于論語名言語錄60句精選10-25

生活心得體會11-16

掃雪心得體會11-16

家長心得體會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