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_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冢本_黑人又大又粗又硬XXXXX_欧美疯狂做受XXXXX高潮

《論語》讀后心得

時間:2023-02-26 12:20:51 心得體會 我要投稿

《論語》讀后心得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那么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論語》讀后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讀后心得

《論語》讀后心得1

  孔子是我們的人文始祖,儒家的創始人之一,他所堅持的儒家不僅僅在春秋戰國時期廣為流傳,孔子的言行更是被其弟子們編成一部書,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流傳至今。

  然而,起初我卻對孔子有著極大的成見,認為他是一個腐朽的老頭子,只因為孔子曾經說過:“惟小人與女子難養也”。我對這一句話感到憤憤不平,認為孔子歧視女性,還時常想著孔子的母親不也是女人么,當讀到孔子的文章時,便和同學用惡毒的話來數落孔子,直到現在,我才明白是自己誤會了孔子,孔子所說的:“小人與女子難養也。”并沒有歧視女性的意思。而古時候的語言文字和現在的語言文字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我真應該要學好文言文,以免再出現同樣的笑話來,我也明白了不能夠只因為個人的片面觀點去評價一個人的好壞,而是要根據長久的觀察才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優劣。

《論語》讀后心得2

  《論語》心得讓我領略到智慧,中學生作文《我讀了《論語》心得》。《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都是最簡單的,它讓我們懂得一種面對人生的心態,一種人生理念。

  《論語》告訴我們要懷著樂觀和積極向上的心態。把握好與人交往的分寸。讓自己成為一個能使他人快樂的人,讓自己的.內心成為陽光般的能源,去照耀他人,讓家人和朋友們乃至于更加寬廣的社會,從自己身上獲得一點使人欣慰的理由。

  想要別人對你好,尊重你。你首先就得盡你所能為別人幫忙,做有用的事,做一個有用之人。《論語》中將孔夫子這個形象上,凝聚著他內心,傳導出來的一種飽和的力量。這種力量就是后來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吧。

  這句話,說的也蠻正確的,因為,只有當天地凝聚在一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偉大。不然如今的我國怎能這般繁榮,這般富強?

《論語》讀后心得3

  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今年暑假,我就讀了一部經典——《論語》。《論語》是儒家文學的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影響了從古至今的一代又一代人。

  為政篇第二里說: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只是讀書,而不思考問題,就會惘然無知沒有收獲;只是冥思苦想而不認真讀書,就會越來越疑惑。在我們學習中,光讀書而不思考,就會錯誤的理解文章的含義;光思考而不讀書,疑惑越來越多,卻又找不到正確答案。只有既會讀書,又會思考的學生,在學習中才會。

  八佾篇第四里說: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在世的時候,不要出遠門。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一定要告訴他們確切的去處。無論我們在哪兒,爸爸媽媽總是最牽掛我們的人,自己出去玩了,一定要跟父母說一聲,讓他們放心。如果耽誤了時間不能準時回家,也要跟他們說一聲,不讓他們擔心。

  述而篇第七里說: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奢侈了就會不謙遜,不懂禮節,節儉了就會寒酸。與其不懂禮節,寧可寒酸。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節儉,空調能不開就不開,洗菜的水可以用來澆花或沖廁所,用過的紙反面可以用來打草稿……

  與經典同行,與圣賢為友。學習前人的`智慧,豐富自己的人生。讀一讀《論語》,使自己學的更多,成長的更快。

《論語》讀后心得4

  前一陣有朋友推薦了一本書給我,讀后頗有感觸,這本書名為《論語心得》作者是北京師范大學的于丹教授。“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于丹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是啊,一直是我們對生活要求的太多,還是現實生活對我們要求的太多,原來我們可以活得更簡單快樂!

  記得于丹老師在書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座寺廟里供著一個花崗巖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臺階很不服氣對佛像提出抗議,說:我們本是兄弟,憑什么人們踩著我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一個簡單的故事,使我如夢初醒。想當初做為一個剛邁上自己崗位不久的大學畢業生,常常會在工作中對一些安排充滿了怨氣,覺得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我想這應該不是我個人的一種問題,剛踏上社會的畢業生估計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樣那樣的想法,覺得這個世界和想象中的差別太大了,大的有些可怕!讀完此書后我想可能問題是在于我們是帶著美好的想象踏上了社會,年輕氣盛,對問題的思考缺乏深度和虛心的態度。做事急于成功而盲目的.與他人胡亂對比,總拿自己不如意的地方去和他人的好的方面做對比,不能接受別人比自己好。正如書中所說的佛像之所以能讓千萬人去膜拜他是因為他曾接受了千刀萬剮的考驗,而作為一名年輕的工作者,我們還有很多經驗等待去積累還有很多技能等著去學習。

  因此,我們要對生活持有積極、樂觀的態度、一種好的心態就是多思、多想、多看,少指責、少抱怨、少后悔,要笑看人生,把飽滿熱情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在現實生活中不怨天憂人,不做盲目攀比,要有理想,有追求,是我們起碼的生活方向。

《論語》讀后心得5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所描述的,是一個人做人做事的狀態和心情體驗。學習的內容是做人做事,因此學習的時間并不僅在課堂上,在書本里,而是在日常的時時刻刻。“時習之”就是要時時刻刻加以練習和溫習,通過實踐得來的.知識才是真知。生活是一切知識的源泉,這就要求我們“時習之”,勤思考,多練習,時刻不忘學習,保持一種活到老,學到老的生活態度。

  世間什么最難?做人最難。拼上三年兩載的工夫做成一兩件事不難,做人卻是一輩子的事,弄不好一輩子也不會做人。不會做人怎么做事?“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孔子的弟子評價孔子為:溫、良、恭、儉、讓。做人首先要注重品德修養,其次才談得上學識,我想,這大概也是孔子學識淵博的原因吧。意大利詩人但丁曾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道德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一個人才能夠站在道德的立場,真心對待他人。

  孔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句話是孔子贊美顏回高尚品德和情操的。其實,人活在世上是否幸福、快樂,關鍵在于心態,貧或富只是一種外在因素,真正有學識的人是不會受其左右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總是擔心自己的才華不被人知,悄無聲息的被埋沒了,埋怨沒有慧眼識己的伯樂,這些擔心都有些多余,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真正緊要的問題,并不在于人知,而在于知人。知人總會在關鍵時刻對一個人的命運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論語》還教會我一項道理,人必須學會多種本領,做一個能文能武的通才,不僅要對專業要精通,對其他領域也要能懂能做。

  “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一切功名利祿不過是過眼煙云,得而復失,失而復得都會經常發生,只有將功名利祿看淡看開,才能“事去而心隨空”

  《論語》,一本包含了道理的圣賢之書。

《論語》讀后心得6

  讀了一本好書,就像多交了一個朋友,終生受益匪淺;讀一本好書,就像喝了一杯香濃的咖啡,余味久久圍繞在心中,我讀了《論語》心得。看了于丹寫的《論語》心得,這便讓我們再次去認真思考人該怎么活下去。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最大的魅力往往是用簡潔而又短小樸素的話揭示一個博大精深的`道理。這些道理都穿越2500年的歷史長河來影響我們的生活。于丹的《論語》心得告訴了我們一個人生追求。

  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最終的理想應該是給這個社會作出屬于自己的貢獻。作為中國人民,熱愛祖國的文化,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行為態度在一定程度上都會影響著我們的自身發展,和良好的教育,所以我們不懈怠,也不能夠懈怠……

《論語》讀后心得7

  寒假中,我在爸爸的要求下,背完了《論語》,使我對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體會。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論語》是語錄體著作,涵蓋了哲學、政治、文學、道德等諸多方面,內容十分廣泛,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纂而成。

  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了解到孔子對各個方面的深入理解。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實行“有教無類”,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他教育學生從不分貧富貴賤,只要拿十條干肉作學費,他沒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貴族的權利,他開創了私人教育的`先河。從這一點來看,他不愧為是個偉大的教育家。他對學習和思考的論述非常精辟,比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不思考,就會糊涂;只思考不學習,便會疑惑不解。說明“學”與“思”結合才是學習的正確途徑。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孔子為了這個目標,終生去踐行它。他的思想對現在的社會仍有啟迪。他為了這個目標,帶領弟子周游列國。到了老年,他開始修訂《春秋》、《詩經》等,為民族的文化傳播做出了貢獻。

  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我決心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的去踐行它。子貢說過:“老師以溫、良、恭、儉、讓知道了每個國家治理國家的方法。老師求得的方式,恐怕和其他人大不相同吧!”從這句話中,我知道,孔子的求得方式是多么的高明。

  我發現,在《學而篇第一》中,孔子大都講的是“孝”和“禮”。比如:“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就是說對父母一定要“孝”。如果一個人干了壞事,但是他卻孝順父母,說明他還有悔改的機會;一個人沒有干壞事,但是他卻不孝敬父母,那么這個人就無可救藥了。

  在《為政篇第二》中,孔子講了治理國家的方法,以及他是如何從政的。孔子是強力推薦不要以“勢”來治理百姓,而是要用“理”來治理百姓的,這樣百姓就會心服口服。而且,《弟子規》中也提到:“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難怪,后來有很多國家都請他做官呢!

《論語》讀后心得8

  古人云:“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可見《論語》這本書在中國古代的地位。孔子在周游列國時無意中的言行變成了世人的楷模,《論語》于是問世并名動天下。

  打開《論語》,像是走進了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來到了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的謀略,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是由于此原因了。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的孔子,一個誨人不倦的孔子。我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自己敞開心扉,說無愧于天,無愧于地,不用察言觀色。

  子曰:“君子周而不必,小人比而不周。”現在一想可不是嗎!君子在品德上團結人,而秦檜之類的小人,以錢取人,用榮華富貴來團結人,所以朋友可能會勾結的很多。

  孔子講究孝道。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在今天的人們眼中卻在褪色。因此對我們來說重提孝道是非常必要的。當我們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時,我們才會有一顆感恩的心。父母給予了自己生命并把自己精心養育成人,期間父母付出的何止是金錢與精力,更多的.是濃濃的愛心以及無私的愛。孔子說:“事父母能竭其力”。即為父母要竭盡自己的所能。此句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強調為人子女要孝順父母,而這是考察一個人品德好壞的一個重要依據。現在的我們習慣于依靠父母,索取多,奉獻少。這看在古人的眼里,應該是大逆不道吧。另一層含義是指孝敬父母要憑自己的真實能力,如為此而觸犯法律,則會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為父母提供充足的物質并不是孝的根本,按照父母的教誨行事做人,才是真正的孝。

  時代在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著。也許孔子的一些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吻合,但對于這部影響了中國文化幾千年的經書,是非常有必要一讀的。讀《論語》可以使我們更好的與人相處,讀《論語》可以學會求知的方法,讀《論語》更能體會與人相處的道理,做人的哲學。讓讀《論語》吧,讓我們在中華古老文化的滋養中成長,讓它打亮我們的精神底色。

《論語》讀后心得9

  “仁”是什么?

  相傳古代有位老禪師,一日晚在禪院里散步時突然發現墻角邊有一張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人越墻外出。但他只是走到墻邊,移開椅子,就地而蹲。過了一會兒,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墻,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了院子。

  當小和尚雙腳著地時,才發覺剛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傅時,頓時驚慌失措。但師傅并沒有厲聲責備他,只是以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這便是“仁”。

  《論語》所傳遞的第二個生活的要訣,便是保持平和的心態。孔子曾贊賞他的學生顏回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觀貫徹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做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之所以能夠在物質的清貧之外,找到自己心靈的安穩和快樂,是因為他的喜怒并不依賴于外物,而存在于內心的安詳與平和。

  人際交往

  孔子強調在人際交往中,要保持自己人格和心靈的`獨立性。一個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應該能夠保持內心精神世界的獨立。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進而獲得真正的友情。當受到他人傷害的時候,他并不贊同以德報怨,因為善待對自己壞的人,實際就是怠慢了真正對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認為應該“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讀后心得10

  最近,我讀了不得一本《論語》。剛開始,我覺得沒意思,就沒在意。下午,閑著沒事,我隨手翻了翻,覺得有點趣,就靜下心來認真地讀了幾篇。我是越來越喜歡這本書了,其中第一篇給我的印象最深,文章這樣寫道:學而時習之,不亦說(同悅)乎?意思是說學習以后,能在必須的時候溫習它,不也感到很高興嗎?這正是我學習上就應做到的。

  在學校,老師每一天都會給我們講授很多知識。我沒有過目不忘的本領,時間一長,就會忘記許多。如果經常翻開書溫習一遍,就能牢牢地記住。記得有一次聽《超強記憶學習法》電視講座,那位老師這樣教我們:一堂課下來,下課時用三十秒回憶本堂課學習的重點;一天下來,花三分鐘回顧這一天學習的重點;一周下來,花十分鐘回憶本周學習的重點;一個月下來利用一小時回憶本月學習的重點。他所說的正是學而時習之的`道X,學習的樂趣正是因為記住很多知識而得到快樂,也就不亦說乎了。

  我愛讀書,更愛讀《論語》這樣的好書。它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哲X。

《論語》讀后心得11

  于丹的《論語》心得中把論語分為七大道來闡述。這七個人生道德是----

  天地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

  看起來簡簡單單的二十八個中國漢字,卻有一番風味,當然,要把這些道德修養都具備的話,那可不是一朝一夕的容易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人生之道。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施加于別人。如果你有了這一道德觀念。那將對你的'一生有很大的幫助。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是心靈之道。看見別人好的地方,要以他人為榜樣,向他人看齊,看見不好的人要反省一下自己是否也有這樣的壞習慣。

  人生中,還需要很多東西,道德修養是不可少的,所以,從現在開始,以前進為動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論語》讀后心得12

  我讀論語的時間不長,也沒有通篇詳細的讀,但是卻在字里行間已經被孔子深深的感動,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盡管有這樣那樣的'看法,但是請想一想:縱觀世界歷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這樣兩千多年還被后人這樣敬仰和傳誦?孔子一生甚至都沒有一部自己的著作,僅憑著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這部論語就能讓我們如此受用終生。

  漢初,大儒叔孫通向劉邦說夫儒者,難于變革,可與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為兩千多年來各朝代長治久安的守成之學。建國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歲月,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優秀傳統文化,就應是守成期,順X成章的天命。其實,儒學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僅僅可與守成,亦可催人進取,儒家文化中蘊含的對現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僅僅是為某個階級服務的政治哲學,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學,儒學在歷史發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運懸于一線之際卻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因為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潛能,那是超乎政治倫X之上,鮮活在平常日用之間,本于生命,進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論語》讀后心得13

  《論語》教給我們的就是為人處事的道理。在講到處事之道時,孔子強調了“過猶不及”意思是做事情過了頭,和沒做到位是同樣的效果。所以“處事之道”主要講的是為人處事的分寸。

  《論語》告訴我們一種做事的原則和把握原則的分寸,這就是所謂的“尺度”了。在《論語》中孔子強調事事有尺度,以避免人生的浪費。孔子不提倡以德報怨,他給的分寸是以直報怨。我認為在當今社會中,仍有很多人在“以德報怨”。對傷害自己的人,或是領導,或是戀人,仍然一味地恭敬,不敢以正直,公正的心態去面對他們。我認為這是非常愚蠢的,非常不理智的。首師大的于丹教授認為:“人生有限,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避免資源浪費。”是的,“人的生命是寶貴的,生命對于每個人只有一次。”所以人的感情也是有限的。難道你愿意把自己寶貴的情感給一個有怨與你的人么?我們應該把這寶貴的情感贈予一個有德的人。所以孔子云:“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意思是:君子也許不可能避免很多傷害,它可以被人欺騙,但他內心不能迷惘。簡單的說,就是,人不能被自己欺騙了,做出無效率的傻事。

  在行為方面,孔子也強調了“分寸”孔子認為,人的行為一定要有“分寸”,人與人之間的分寸就是要保持距離。于丹教授認為:“最恰當的距離是彼此互不傷害,又能保持溫暖。”我認為這個觀點是正確的。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所以為了不影響別人,每個人之間都應該有一定的距離。只是距離有大有小。《論語》中也認為無論對領導還是朋友,都應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分寸。子貢曾問孔子怎樣才是好朋友。孔子曰:“忠告而善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意思是:看到他有不對的事,你好好告訴他,他不聽你的那就算了。在說下去只能自取其辱。所以,朋友間要有度,對最親近的人也是一樣。于丹教授認為:距離和獨立是對人格的尊重,最親近的人之間也應該保有。《論語》中提到的仁愛之心,是這樣說的:一開始就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尊重每一個人,稍微有一點分寸,有一點余地。我身邊的`同學就有這樣的煩惱:他知道他的父母很愛他,可謂是無微不至的關心。但他認為這樣卻失去了自由,透不過氣了。而我的父母給我有足夠的空間,他們希望我能早日獨立。所以,我覺得這個家庭很舒適,很快樂了。這正驗證了一句諺語:花未全開,月未全圓,即是最好的境界了。

  對于工作呢,孔子認為也應有度。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意思是做好本份。我認為這并不全對。做好自己的本份固然重要,但當別人有困難請求你的幫助時,應該出手相助。所以,孔子在此補充了一句:“君子之于天下也,義之與此。”君子臨天下,做任何一件事,用義作為參照,作為法則。

  孔子云:“慎于言。”告訴我們說話也應有度。在當今社會中,這一點甚為重要。適當的時間說適當的話。無論工作中還是生活中都應如此。我的學校就有一個鮮活的例子,一名同學因為在公共場合中說了有損于學校形象的話而被處以嚴厲的處分。此所謂“禍從口出”了。所以,于丹教授認為:“多思多想多看,少指責,少抱怨,少后悔。”

  最后一條是“禮”。孔子云:“鄉人飲酒,仗者出,斯出矣。”意思是:大家在一起喝酒,孔子能做到等老人都出去后,他才出去。絕不與老人搶行。所謂圣人之圣,從日常點滴中即可看出。

  對人,做事,講話掌握分寸,懂禮儀,即是《論語》教給我們的處事之道了。

《論語》讀后心得14

  又一個暑假到了,學位領導為了提高全體教師的思想水平,擴大知識面,布置了一個家庭作業,讀《論語》,寫寫自己的心得。買到書后,起初還讀不進去,但讀著讀著,有些語句讓我受益匪淺。

  《論語》它是儒家經典、道德典范、國學瑰寶。《論語》,流傳2500多年,不僅影響著我們的祖先,也教育著新時代的我們。它是圣人之言,雖說一度被人拋棄,但今天它又站在了世人面前,可想而之,它是多么的偉大,同時也體現了孔子的魅力是何其的巨大。

  《論語》傳遞的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它包括的方面有:學習、工作、孝道、對朋友、對同事、如何為政、道德修養等等。其中流傳下來的名言警句,精彩典故,至今還站在國人的心中。

  讀《論語》后,悟出有關教育、學習、孝道、擇友的一些心得:

  一、教育上、

  孔子作為一代巨人,他首先是一位教育家,所以言語間總圍繞著“教育”這一主題,離不開“育人”兩字。大家知道,儒家學說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仁、義、禮、智、信”。所謂“仁”,就是愛人,要有一顆愛心。仁是做人的基礎,有愛心的人才能做好事情。作為一名教師,更要有一顆博愛之心、恒愛之心,有愛才有教育,愛是教育永恒的主題。所謂“義”“禮”是說做人要有一定的行為準則,要符合一定的社會規范。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要遵守紀律、法律和道德的約束,這與我們對學生進行的禮儀常規教育、社會公德教育其實是吻合的。“智”就是知識、智慧。人要通過不斷的學習,更新知識,培養智慧。作到“活到老,學到老。”身為教者,更需要經常讀書學習,通過讀書完成知識的更新,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淀學養,才能更好地擔當起教書育人的重任。“信”就是做人要誠信。如果這五點都做到了,那你或你的學生都是人中的佼佼者了。孔子在治學上非常嚴謹,他強調學習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要“學而不厭”,“敏而好學”,“博學而篤志”;重視啟發式教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育方法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對于現在的我們來說,孔子的這些見解并沒有因為時代的變遷而變色,它時時鞭策著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不管是好的,不好的;聰明的,不聰明的;聽話的,不聽話的,都是那么的有用。回味起來,還是那么的有味道。

  二、學習上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是《論語》在學習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四則。前一則是說若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第二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第三則告訴我們只知道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惘;只知道空想,卻不讀書,就會神思疲殆;第四則告訴我們什么事知道事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聰明的態度呀!”這四句話雖然出自于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意義重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天要接觸的人很多,而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也可以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學習中,更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千年的實踐證明,狂妄自大、自以為是的人,通常沒有什么好的結果,而往往是那些勤奮好學、不恥下問、謙虛誠懇的人,才換得了一鳴驚人、學富五車的實績,造就了許多偉人。 除此之外,學習中還要思考,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才能把你所學的'知識放到最大,坐在那兒只是空想,那是不可能的,因為永遠沒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而那些成功人士都是靠自己的勤奮換來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太對了,尤其是對于我們教師來說,在上課傳授知識過程中,對于孩子提出的問題,知道的必定會傾囊相助,然而對于一些自己也是是而非,摸棱兩可的時候,就不能不懂裝懂,給孩子一個錯誤的解答,這不是我們每個教師所樂見的。

  三、孝道上: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事父母,幾誎,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等。這幾句都是為人子女應如何孝敬父母的。為人子婦,必須盡孝,必須學習父輩的優點,遵從父輩的正確指導。為人父者,不可能事事正確,故子女應該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才為真正的孝;侍奉父母,這是應該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對父母絕對服從,百依百順,這就成了愚孝。孔子說“事父母”,要“幾誎”可見孔子并不主張愚孝,父母有過失,子女要提出意見。但侍奉父母應該注意后輩的身份,即便有錯,也切忌直言規勸。也就是說,要講究技巧,如果自己直方規勸的話沒被采納,也不能生氣表現在臉上,這樣他們也會在你的行動上感受到自己的錯誤,從而改掉;一個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人,是不會冒犯長輩和上司的。確實,應該孝悌第一,才學第二,為什么說德才兼備呢,因為德在才先嘛;“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這一則讓我很感動,也深刻地教育了我。是的,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不管是落后還是發達,不管是中國還是國外,都還是相通的!無論游子去到哪里,都要讓父母知道,不讓其惦記掛心,讓父母平安,有質量地生活,便是孝了!父母含辛茹苦,以無私的愛心把子女教養成人,子女理應孝敬父母,對父母的愛給予回報。孝道作為一種美德是永遠有會過時的!除此之外,孝有感情上孝,行為上的孝。作為人子,在感情上,隨著父母的逐漸衰老,對于老人的年齡應時時記在心上,在生活和街,更應對父母悉心照料。“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的是父母的年齡多了一歲,壽又添了一歲而高興;但同時又害怕,因為父母年歲越高,距離人生的終點越近,為兒女與父母相處行孝的時間也越短,所有就有這兩種矛盾的心理了。也許只有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這種感覺才會深深地體會得到。父母為我們做得太多太多了,我們又應該怎樣做呢?在平時多做些為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為父母分擔一些家務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父母操心,理解父母。在父母工作忙時,為他們沏杯茶,或是道上一句溫馨的祝福,雖然只是一句簡單的話語,但父母聽來,心里卻是暖暖的。這點我們中國人相對于外國人做的就不夠,那種“我愛你,爸爸,媽媽!”最簡單的話是很難說出口的,這點我們應該向外國人學習。這樣才能加深彼此之間的感情。

  四、擇友上:

  人活在世上,除了親屬之外,還有就是朋友。如果你沒有朋友,這說明你的內心是黑暗的,是孤獨的,你將不會被這個社會所容納,你將受到別人的鄙視。俗話說得好:“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多一個敵人多一面墻。”這句話是有它的道理的,是老祖宗經歷之后給后人留下的。那如何交朋友呢?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孔子清楚地給我們歸納出了哪三種人作為朋友對自己有益,哪三種人作為朋友對自己有害。有益的朋友有三種人:一是正直的人。二是誠信的人。三是博學多聞的人。損友也有三種:諂媚逢迎的人,態度偽善的人,夸夸其談的人。我們每個人生活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中,要做到時時事事與人與已都滿意是很難的,這就需要我們結交好的朋友,從中收益,不斷的提高自己,完善自我。

  “無友不如己者”,意思是不與在各方面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我覺得這句話有點牽強,如果都不跟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那么誰跟你交朋友呢?!每個人都有長處,哪怕一點點,取長補短是正確的。當然,交友勿爛——要有底線。“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要擔心人家不了解自己,要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確實,一是要盡可能了解和理解、寬容別人,因為每個人的出生、成長環境都不同,所以行為模式等文化差的存在是正常的;二是不要總想著別人的問題和錯誤,多想自己做好沒有,做到最好沒有,自己做好了,別人自然會看到、知道和感覺到,別人也自然會努力做好了。

  總之,《論語》從多角度反映了孔子思想特征,在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很有必要把《論語》的思想系統化,科學化,更好地理解《論語》的思想精神。我們作為一名教育者,不斷地深入研究學習這位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偉大思想,并運用到教育教學中,以培養出更優秀的新一代的接班人,而做出自己的貢獻。

《論語》讀后心得15

  寒假期間,我仔細閱讀了于丹教授的《論語》感悟這本書,讀后雖不能大徹大悟,但感觸頗深,給人一種心靈的觸動,心中頓生一份感悟。

  大多數人都會覺得論語難懂,給人一種枯燥的感覺。而于丹教授卻用通俗易懂、樸實無華的語言和一個個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對《論語》中教育家孔子的一些為人處事作了經典的詮釋。使我們對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有了一個再認識,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們的眼中變得清晰、親切而溫暖。對我的生活觀、為人處事觀、教育教學觀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我的言行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下面從兩方面談談體會:

  一、讓“快樂”陪伴我們的教師。

  孔子說,“居之無倦,行之以忠,”他主張“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這就強調-教師要有愛崗敬業的精神和終身學習的理念。作為一名教師,應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以較高的水平去完成自己的任務,努力教好自己的學生,向他們傳授有用的知識,讓他們有所發展。還應利用平時的休息時間來不斷學習,來適應時代對教師的要求。在工作和學習中,在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職業道德水平中,一種涵養一種自信讓我感受到無比的充實和快樂。

  在今天這么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顯得尤為重要!作為一名教師,只要自己擁有健康的心態,才能培養出擁有健康心態的學生。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樣的心態來對待這種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態不同,也許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生活質量。比如這半年,我任教一年級一個班的班主任工作和二個班的數學教學工作,課時少,內容多,要求高,教學任務繁重,每天備課備得頭昏眼花;同時每天有一大堆的班級事務需要處理。又由于所帶的班級學生年齡小,許多事都要老師親力親為,手把手教。但是我經常告訴自己:每天認真備課是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更好地教我的學生;一名優秀的老師應學會遇事冷靜、對學生有耐心,有愛心,不能讓壞心情一直圍繞你,否則會影響工作的心情,效率,甚至一事無成。其實學生都怕老師,特別是犯錯誤后,更不敢在老師面前抬起頭來,這時老師如果大發雷霆,往往不起作用,如果是平心靜氣地談話,在情在理地耐心教育,將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讀了“論語心得”后,我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我們要明確這個缺憾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也許有較長時間的面對,絕不要抱怨學生的懶惰,抱怨家長的不配合,抱怨領導的不理解而是要積極思考,班級里盡管有部分差生,但也有較多好學生,說明我們的教學不是完全失敗的,對于那部分學困生,只要我們不斷反思,努力尋找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終有一天他們也會進步的。

  正如那句經典的老話:“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要學會積極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讓快樂成為教師生活的主旋律。

  二、用“真愛”對待我們的學生!

  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精髓的東西之一是“仁”,于丹老師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讀了“關愛別人,就是仁”。對于我們教師來說就是要愛學生。那么怎樣愛學生呢?

  于丹說得好,過分的苛責,不如寬容的力量而恒久。學會了寬容,老師就可以走進學生及家長的內心世界,學生及家長也就會感恩于老師的付出;學會了寬容,我們的內心將會有一種坦蕩蕩的感受,而不是整天怨天尤人。作為教師的我們,與學生的'接觸較多,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學生,這樣或者那樣的事情,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我們在處理時,多從積極的方面來看問題,要少一些指責和抱怨,要多一些鼓勵和贊揚。只有這樣,你才會在學生的心目中留下較好的印象,你的教育教學工作也才能正常地開展。只有這樣,教師、學生和家長之間的關系才會和諧與融洽。《論語》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心態去尊重每一個人,彼此之間留一點分寸,有一點余地,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點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闊天空。尊重學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學生。

  我想無論是古賢圣人孔子還是于丹老師所想表達的意義在于,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后世的子孫一一去實踐,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下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把這些道理運用到自己的學習、生活、工作中去。

【《論語》讀后心得】相關文章:

關于《論語》讀后心得體會03-25

名著讀后心得03-24

論語的名言11-15

論語的語錄12-14

《論語》名言01-18

朝花夕拾讀后心得04-08

愛的教育讀后心得04-02

《駱駝祥子》讀后心得03-17

《論語》名言集錦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