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_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冢本_黑人又大又粗又硬XXXXX_欧美疯狂做受XXXXX高潮

論語為政讀書心得

時間:2023-04-20 12:33:39 心得體會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論語為政讀書心得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有利于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為政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為政讀書心得

論語為政讀書心得1

  我覺得,在道德方面,東方更重視實踐而不是理論。老子說:“圣人行不言之教”。道德更多的不是用來講的,也講不出來。孔子在教導弟子的時候,總是言傳身教,因材之異而施教。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弟子體會到什么是“仁”。或許后來孔子死了,他的弟子也老了,再傳弟子為了能讓后人能夠受到如師在側般的指導,才從先師的生活中截出一個個片斷,整理出一部《論語》。

  若要用一句話來歸納《論語》講了什么,我覺得應該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學問是不同的。做學問也許還能在紙上做,做人卻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讀教人做人的書,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讀而不是僅僅在紙上讀,到故紙堆中去尋找疑問的解答。

  隨著中國近代社會的到來,各種西方學說陸續傳入中國,形成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強烈沖擊,甚至連長期在中國思想界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不能幸免。在閱讀了一個學期的《論語》這部書后,我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儒學的根,即孔子的《論語》說起。《論語》大概包括的`以下幾種思想,即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以下分別加以介紹。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后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并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于“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范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后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半部《論語》平天下!”孔子那睿智閃光的語言光照古今!不必說一代偉人毛澤東,一代梟雄蔣介石,對它情有獨鐘,就連后世的文人墨客、平常百姓受其深遠的影響也不勝枚舉!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道理是: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這不正是君子的品德嗎?孔子說的這句深刻而又蘊含哲理的話,告訴人們修養是如此的重要。修養好像花兒在寂靜中開放,成功的果子在光明里結實。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于變化,娓娓動人。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這樣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便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儒家思想在中華幾千年封建王朝里被奉為治國圭臬。

  《為政篇》里說: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只是讀書,而不思考問題,就會惘然無知沒有收獲;只是冥思苦想而不認真讀書,就會越來越疑惑。在我們學習中,光讀書而不思考,就會錯誤的理解文章的含義;光思考而不讀書,疑惑越來越多,卻又找不到正確答案。只有既會讀書,又會思考的學生,在學習中才會領先。

  《八佾篇》里說: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在世的時候,不要出遠門。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要告訴他們確切的去處。無論我們在哪兒,爸爸媽媽總是最牽掛我們的人,自己出去玩了,必須要跟父母說一聲,讓他們放心。如果耽誤了時間不能準時回家,也要跟他們說一聲,不讓他們擔心,所以,儒家思想里的孝順理念極大豐富了中華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的孝道文化內涵。

  與經典同行,與圣賢為友。學習前人的智慧,豐富自己的人生。

論語為政讀書心得2

  眾所周知,論語每篇的標題是以文章的前二個字來命名的,當然除去“子曰”,因為,這兩字出現的頻率太高。

  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較亂,好像并不是在說為政,而是在講孝,講君子,將信用。其實,都是在圍繞為政這個主題展開的,第一句是主旨,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接著,孔子從思無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十五有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孝無違、孝敬,從君子不器,先行言后從之,周而不比,……

  以上這些說都是在圍繞一個字展開——德,德代表著禮,代表著孝,代表著君子。曾國藩曾說過,德者,若水之源,樹之本;才若水之流,樹之葉,大概是這個意思,大概也是受我們偉大孔子的思想影響。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這篇有兩句關于談論學習的經典名言,“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能很多人會以為這兩句出自學而篇,沒想到卻是在為政篇,乍看,我也是頗覺新鮮,過后,我覺得也很正常,無論從政,為學,都是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是肯定要注意學與思的結合,這也就是為什么高學歷的人才,有時候,某個專業的問題跟他所研究的專業無直接的相關性,但卻能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效果,玄妙之門也!

  最后,有一點對現在為政者都頗具借鑒意義的是: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這段話我覺得現在有志于從政而又摸不著門道的人,可以用心慢慢去琢磨,去悟,在中國的政治里,這絕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比馬克思的資本論都更厲害。對于剛從大學畢業長期處于象牙塔里的莘莘學子而言,更是值得謹記!

  當然,學而篇談到與朋友交很重要的一點——信用,其實,為政也一樣,這不,孔子就說了,“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就像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誠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前提,所以,無論你是從政,還是為學,都是不可缺少的。

論語為政讀書心得3

  《論語》為政篇,是學而篇的一個延續,學習之初要有美德,學習運用中,美德之用也是無法或缺的。如開篇第一句“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用道德來治理國家才會使自己像北極星一樣,別的星辰都圍繞它。就說明了,德的重要性,這也說明為政之人同樣也需要有諸多的美德才可達到,此種效果。

  圍繞德這個主題,《論語》為政篇講到何為孝,講君子不器,講信之重要性,德是為政之源,使看似散亂的為政篇,主題鮮明,條理清晰。

  在德的主題下,又穿插了學習,“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談論學習的名言,很難和為政相聯系,但是無論做什么,都需要不斷地進行學習,都是學習、實踐、思考,再學習、再實踐,在思考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是學與思的結合,只有如此才可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從孔子對顏回的評價就可得知,只要懂得學與思的結合就沒有愚蠢的人。孔子言傳身教,以自身所感教育學生,學與思的結合受益終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說,我十五歲有志于學習,三十歲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不致迷惑,五十歲能領悟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七十歲能隨心所欲,有任何念頭不會越出規矩。

  因此德是做人之先,成事之基,學與思是達到成事目的的必經之路。

論語為政讀書心得4

  子曰: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再談《詩經》。《詩經》的主旨,一言以蔽之,就是“無邪”。這里的邪不是邪惡,而是邪曲,即偽飾。無邪,就是真誠無虛。李澤厚《今讀》引鄭浩《論語集注述要》:蓋言詩三百篇,無論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寫衷曲,毫無偽托虛徐之意。

  若說“為人之學”,其中偽飾必然難免。文章偽飾并不難,為此下功夫的人也不少,卻很少聽說有誰耗費心力去硬寫詩來偽飾自己,更不曾聽說有哪一首抱此目的寫成的詩被譽為佳作。“詩言志”,志是感情,感情本不易偽飾,即便試圖偽飾也很容易被發現。因此,詩最可稱得上一個“真”字。

  《宋詩菁華錄》評陸游《釵頭鳳》曰:“無此絕等傷心之事,亦無此絕等傷心之詩。”唯其情真意誠,筆端才能凄婉蕭索。又如李白《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寥寥四句,語意平凡,直似脫口而出一般,豪無華麗辭藻可言,不帶半點修飾。但這首極為平凡的詩,卻因感情真誠,便如江上清風山間明月,陶陶然令人沉醉。

  我是喜歡詩的,自忖也還有一兩分詩情,只是空有詩情,無奈缺少詩才,所以只能體悟詩人的情感,卻難以用好詩來表達自己。以前也曾硬著頭皮湊出幾首,方家一看便知蹩腳之極,看來這寫詩是勉強不來的。

  孔子不是詩人,似乎也不見得有詩人氣質,但《詩經》是先秦思想家必讀的典籍,孔子沒有不精通的道理。他讀《詩經》,讀的是興、觀、群、怨之道,因此所有的'詩句都帶上了禮樂教化的色彩,這才有了《論語》中的多次引用。原本“詩無達詁”,況且詩中本就很多比興,后人對《詩經》斷章取義,強作類比,也無可厚非。而且這類比聯想的思維方式,本來就為孔子所慣用。孔子思想不重嚴密的邏輯推理,也很少論及“是什么”的本體論問題,他的思路多為“如何做”,于平凡的行為要求中見大智慧。

論語為政讀書心得5

  初學“為政篇第二”,覺得很雜亂,理不出頭緒,篇中的很多內容似乎與為政沒有什么關系,多讀幾遍后還是能感受到各章之間的聯系。

  為政篇一共二十四章,論述的內容廣泛,道理深刻。體現了孔子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即道德與政治要聯為一體。全篇從以德治政、法治與德治、孝悌、學習修身、為人處事、誠信、識人、察人等方面內容的闡述中,提出了以德治政的'具體要求。

  第一篇“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是為政的最高境界,對為政者提出了很高的道德要求。這是治理國家的主基調,是從政者追求的方向。現實生活中,我們共產黨人只有用嚴于常人的高標準的道德標準來要求自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擁護和支持。

  第二篇雖然說的是《詩經》三百篇,但我認為指出的是從政者要思想感情純正無邪,要靜化心靈。一句話心要正。

  第三篇講了以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不同之處。我認為以法治國是底線,以德治國是高標準的治理目標。

論語為政讀書心得6

  讀完為政篇,在其中的二十四章內容里,不僅有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還有孔子對學習和思考,以及做人修養的見解,讓人受益匪淺,有許多思想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首先,從孔子的政治主張方面來解讀。“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句話代表了孔子的“為政以德”的思想,是說統治者只有以德治人,施行仁政,才能得民心。還有“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這句話,孔子認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孔子十分重視道德在治理國家的重要性,但卻有些忽視了法律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道德和法制共同作用才能更好的治理國家。還有“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這一句,體現了任人唯賢的重要性,為政者要親賢臣,遠小人,這是德治的重要部分。

  然后,從做人與學習方面來認識。“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句,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勇于實踐,學習與思考相結合,要學會舉一反三,才能把事情做好。“先行其言而后從之。”這句話是說,做事情要先做后說,才能取得別人的信任,要做一個有修養的.人,不能言而無信,只說不做。

  最后,我想談談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想,人生就是短短幾十年的時間,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事情要做,心中的想法也截然不同,年輕時候或許雄心勃勃,但年老之時就順其自然。因此,我們應該趁朝氣蓬勃的時候奮發努力,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讓自己的人生多姿多彩,不留遺憾,這樣,才能在韶華逝去過后留下一副豐富多彩的畫卷。

論語為政讀書心得7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這一依據年齡段劃分的人生境界,成為后來中國知識分子的典范。大家將自己與孔子對照,看自己已經達到了哪一層,越往上,越是欣喜。孔子的偉大,大概主要也在他的人生境界。

  十有五而志于學,并不簡單,難在這個“志”字。中國古語總說立志當早,但年幼時哪里能夠明白自己要追求什么?這時候立下的長志,又怎能保證不是旁門左道?古人從小讀圣賢書,倘若稟賦不適合子曰書云,那便要么讀成呆子,要么半途而廢。讀進去的,還有可能最終成為假道學先生一類,真正從中體會到圣賢胸懷而立志于學問的人,當真如鳳毛麟角。可立志對少年的確極為重要。人生本來短暫,倘若尋找自己的方向已經耗費了二十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就太過可惜了。王國維人生三境,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找準了自己的方向,路便在腳下。

  三十而立,立的是事業,更是人格。倘若三十歲還在飄移不定,不能構建起由外到里足以自立的自己,恐怕孔子便要說“不知其可”了。由十五到三十,學問之道漫長而艱難。據錢穆《新解》所附孔子年表,三十歲時,孔子開始授徒設教,已經有弟子從游。孔子人格的基本架構已經形成,事業也已經起步,這是孔子人生的第二階段。

  人生極為復雜,許多事情都不像自己以為的那樣簡單,因而即便已經建構起自我,依然難免在種種乖謬吊詭面前心生困惑。倘若我們機械一點來看的話,圣賢如孔子,也花了十年的時間來消解種種困惑。四十不惑,不論在學問、道德還是政治主張上,他都已經屹立不倒,不再有任何的遲疑不決,不再有絲毫的躊躇不定。他已經成熟了,這也是一個人步入中年的理想狀態。

  五十而知天命,孔子的天命是什么?《孟子·萬章上》曰:“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沒有人叫他做,而他竟做了的,就是天意;沒有人叫他來,而他竟來了的,就是命運。孔子一生志于播行仁政,初在本國不見用,五十五歲高齡開始周游列國,各國國君對他敬重有加,卻不肯實行他的仁政主張。周游途中時有困頓,甚至被圍攻,絕糧食,師徒失散,累累若喪家之犬。孔子沒有退懼,因為他相信由他恢復周禮乃是天意。“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但他的政治主張屢屢碰壁,他大概也知道這一生最大的理想無法實現了。可他依舊執著,因為他知道,這是他的命運。錢穆《新解》說:“何以當然者而竟不可通,何以不可通而仍屬當然,其義難知。”分明施行仁政是順天之意,卻走不通,分明走不通卻還是要走,最后只能嘆一句“知我者其天乎”。這,大概是命運最大的吊詭吧。

  耳順,意思是說聽到別人的言語,都能辨明其所以,不再因為別人的言語而或喜或怒。因言語而心有所動的人,多半只想到這言語對自己意味著什么。倘若像孔子這般一聽別人言語就知道對方為什么說這些話,那么不論批評贊揚,都變得再尋常不過了。在孔子那兒,天命已經明了,徑直走下去就是,因而于旁人的議論批評,就只當耳旁風一般。耳順一境,年輕人最難登臨,就像我,常常因別人的贊揚而沾沾自喜,又因別人的批評而垂頭喪氣。無奈,這只能訴諸年歲的增長,慢慢參悟了。

  若說前面各個境界凡人尚且能夠達到,那么這最后一境,就似乎只能屬于“神”的'境界了。“從心所欲,不逾矩”,多難啊,人類性善性惡尚不可知,原本保有動物性的一面卻無疑義,倘若沒有一整套由倫理規范搭建起來的秩序體系,這個世界可能便到處是率獸食人了。由今日世界的井然有序,足見人類理性的偉大。無可否認,這是道德、規范、法律的功勞。但孔子此時的“從心所欲”,所從者,乃是“心”,以一己之心而無論做什么都不會有所逾越。這就像天,“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無所為,卻好像無所不為,萬物暢行不悖。孔子有所欲,卻好像毫無所欲,從不逾矩。這里以天比孔子,當然不是孔子本意,儒家即便從“儒教”這個層面考慮,也絕沒有人格神的概念,因而這只是孔門弟子及后人表達崇仰孔子的方式,就如子貢所言,“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

  孔子的人生至高境界,我輩常人恐怕只能望洋興嘆了。也好,正如太史公所言,“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有個偉大的人格在前,我們的人生坐標便清晰了許多,這大概已經很重要了吧。

論語為政讀書心得8

  曾經有一位熱愛歷史的朋友問我:“中國大多數君主提倡‘以道德教化人民’的儒家思想,但無論哪個朝代,都有相應的法律。你認為這矛盾嗎?”

  我沒有直接回答他,而是給他舉了一個例子:如果一只羊被拴在柱子上,腳下是一片荒蕪的沙地,那他必然會奮力反抗直至死亡;如果將羊放在一片豐腴的草場上而不加約束,這只羊依舊會走失或被狼吃掉。但如果將二者結合,將一只拴在柱子上的羊放在一片豐腴到草場上,那么羊會健康地活下去。

  對于統治者而言,拴柱就如同法治,大片的草場如同德治。若是一味地以嚴刑峻法管理、約束百姓的方方面面,結果必然是遭到人民的反抗。如夏桀商紂,還有被譽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都因嚴刑峻法的濫用導致亡國,而那些擁有適應本國法律,并能合理使用法治的國家或君主,最終都能青史留名。比如古巴比倫的漢拉謨比法典將人民禁止做的事刻在了石柱上的告誡人們的作用。并最終創造出燦爛的古巴比倫文化。一個國家的法治如同一塊基石,沒有法治,社會將毫無秩序,更不必說這個國家的興衰與否。

  而德治,也決非法治的一種附屬品,而是處于與法治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儒家學派自創立以來,便提倡以德治國,以禮樂制度維護社會秩序,的`確有一定的可取之處。漢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議,獨尊儒術,統一民眾思想,并在晚年向民眾頒發《罪己詔》,反省作為一位君王的過錯,以德化民,開創一番偉業。唐太宗減輕人民負擔,輕徭薄賦,保障人民安居樂業。對少數民族地區大多采用較為親和的態度,以誠感人,開創了“貞觀之治”。德治是廣大人民的意愿與訴求,當權者須以水載舟,取得人們的支持,才能保證一個國家的穩定。

  同時,法治與德治必須在正確的方向上發展,一旦偏離了核心方向,很難有變更的機會。王莽篡漢后,建立新朝,實行托古改制,依照古代制度大力實施改革,結果不符合國家實情,被人民推翻。北宋的王安石變法,推行“青苗法”,被地方長官利用,人們苦不堪言,若不是蘇軾等有識之士極力勸阻,將產生不可挽回的后果。而如今的中國進入新時代,修改憲法,使其更適應現在的國情,頒布《民典法》,為人民生活提供各方面標準,推進著中國復興的巨輪駛向更加廣闊的彼岸。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一個國家,只有德治與法治相結合,并朝正確方向發展,才能走向復興與繁榮。

論語為政讀書心得9

  和第一篇學而篇比較起來,個人覺得第二篇為政讀起來難度就大了很多。第一篇其實只要明白了學問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則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幾個句子是真正正面談到政治外,其他說的似乎都是與政治沒有關系的東西。

  為此,我也專門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這里是不是孔子還是在講做人?講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不過很快我認為這樣解釋是很牽強的。其實為政就是講如何來當政,很明白不過。不過南懷謹先生的一句注釋也值得我們注意:《論語》中講的是為政,不是政治。孔子沒有系統地去提出政治相關的概念。根據這句注釋去理解為政篇的句子,似乎開始有了一些頭緒。

  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講的是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詩經的思無邪說明為政最需要解決的是思想問題,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經歷來說明為政需要豐富的人生經歷。接下來,用了好幾句的篇幅講孝,然后講了一個為政者的修為問題,最后用一句話總結:為政者要有見義而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饑己饑的胸懷。這樣一看,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當然,這個思路是南懷謹先生的《論語別裁》中間理出來的。我也曾試著去懷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釋,所以我還是比較認可這個解釋的。為政篇有好幾句話都是講孝的,似乎與為政沒有太大的關系,其實關系很大。我國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這里講孝是有它的意義的。這點在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證實: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在這一句中,孔子就明確說到:推行孝就是為政。所以該篇中間出現了很多人問孝的情況,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還講到了一個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說要全面發展;要溫故而知新,要且學且思,還不能鉆牛角尖,等等。

  不過,雖然為政不能翻譯成做一個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這些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這點在后面的章節中也有體現。所以我個人認為,《論語》總體講的還是做人,還是學而篇說的學問。不管是講為政也好,還是后面講禮、仁也好,孔子的主張都是從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講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想這也應該是學而篇作為開篇的原因吧。

  整體來說,為政篇給我的啟發不如學而篇多,可能是為政這個話題對我們這些一般人來說,沒有如何做人更貼近。不過在專家的解釋中,我還是體會到了《論語》文章布局的特點,對中間的一些話也還是有一些體會。我想,只要能學到一點東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論語為政讀書心得10

  前不久,我讀了《論語》這本書,我之所以讀它,是因為它與《百家姓》、《孫子兵法》……書一起來到了我的手邊。

  《論語》這本書分有20篇,其中,學而篇、為政篇、里仁篇、公冶長篇等比較有名。有時候,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于《論語》。像“父母在,不遠游。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的孔子。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讀的。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甚至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由此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后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50人的.班集體里,就有籃球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人學習,就像置身于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于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年紀不大的小女孩當了愛因斯坦的老師;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我還知道一個關于不恥下問的笑話:有一個人,官位很高,但學問不高,平日喜歡不懂裝懂。又一次,他去喝喜酒,見到桌上放著很多水果,他不認識石榴,又不肯放下架子問人,就裝出內行的樣子連皮啃。只覺得又苦又澀,就對伙計說:“這饃饃還沒煮熟,你得再煮煮。”就是這種不懂裝懂的人,才會遭到別人的冷嘲熱諷。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啟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是指孔子說:“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后,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為政方面,孔子講得最多。可我對這一方面不太感興趣,就草草地看了一點。自然,虎頭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雖然這本經書我沒有完全讀完,但已從中受益匪淺。如果我有時間和精力的話,我一定會仔細的重讀幾遍,細品其中的滋味。

  我希望大家和我一樣,多讀一些文言文,這樣,就能用更多的知識為我們的祖國盡自己最大的一份力!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文明、昌盛、禮儀之邦。

論語為政讀書心得11

  原以為上《論語》課定會比之前的課輕松一些,沒想到老師給同學們一個下馬威。課上我努力想聽懂,卻發現很難。課后,又認真聽了陳赟老師的錄音,總算獲得了更多的信息,無耐要想消化其中的全部內容,已不是聽幾遍能解決的問題。然而,就我能夠聽到的信息,我感覺已非常有收獲。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這句在中國婦孺皆知的話,在千百年的流傳中,特別是近一百年全盤西化的進程中,現代人眼中孔子和他說過的話已經被以訛傳訛,偏離了甚至失去了它本來想要傳達的意思。如今在書院得以知道它們的本來面目,作為中國人,感到無比的欣慰,驕傲和自豪。

  被糾正的觀點之一:孔子分享的是自己在每個年齡階段的生命感悟,并不是每個人或大部分人到了那個年齡,孔子所說的對生命的感悟和體會便會自然而然發生。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現實生活的事實確是三十不立,四十越來越惑的情形到處可見。唯有把學習作為生命的必需,才會為生命進入到不同階段提供了可能。陳老師說學習是那樣自然,就像呼吸,就像吃飯,這也是《論語》開篇是《學而》的緣故。

  被糾正的觀點之二:孔子何以和佛教的'釋迦摩ni相提并論。在我看來,孔子相比于釋迦摩ni和耶穌更加真實,因為真實,便不會有像神那樣崇高和偉大。在其他地方都有主流的教派,唯中國沒有。因為宗教代表著信仰,人沒有信仰是可怕的。 中國人的信仰是什么?孔子沒有被供在殿堂里被大家膜拜。

  孔子通過言傳身教,他的一舉一動本身就是一本教科書,他分享的是,經過他的弟子“體證”,得以流傳下來的“有德之言”。

  這和其他各種教派只針對教徒說教是不一樣的,孔子面向的是所有人,所有處在不同精神層級的人。這也是中華文明區別于其他文明的地方。

  被糾正的觀點之三:作為普通人,可能這一輩子都永遠達不到六十和七十的境界。陳赟老師說,到了五十是一個界限,君子之學從十五到五十。六十和七十已是圣人的境界。這是我之前從未了解到的,也是讓我豁然開朗的地方。作為人都有其生物性,君子依舊在人的范疇內,無法逾越人的生物性的可能。但是在圣人階段,這種局限會被突破,達到與上天圓融的境地。這還沒完,到了七十,孔子卻說即便是圣人還是要回到人的本分,遵守大地的法則。這是儒家雖不作為宗教,但高于其他宗教的地方。

  德里達的話:最終我們都要學會生活,學會一個人獨自生活,沒有什么比這種智慧更有必要了。陳老師說,學會生活,而非知識和技能。學會生活,學會充實地生活,學習充實地生活在每一個當下。

  學會生活,就是學會做人。孔子為我們指明了方向。

論語為政讀書心得12

  接下來,通過回答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關于“孝悌”的問題,闡述了“孝悌”作為為政者的修為問題。人們常說“百善孝為先”,為政者的道德修養最容易從他對待自己雙親的態度上表現出來。也是從家風、家教中體現。孝悌是孔子認為的倫理道德的最重要的表現,讀書筆記也體現了人與人相處的.基本準則。試想一下,一個人對生養自己的父母親都不能孝順、關愛和感恩;那他又怎么能真正關心關愛其他人呢?特別是為政者,又怎么能真心為人民服務呢?

  緊接著又通過對顏回的觀察,闡述了察人、識人的方法;闡述了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君子的標準是“君子不器”,君子的行為特點就是“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君子周而不比”。

  通過“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知之為知之”等言論闡述了為政者學習、認知的方式方法和提升自己的途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就是真知。

  孔子在這里還談到處理政務的方法和原則;“人而無信,不可知也”;最后孔子強調為政者不要諂媚,而要見義勇為。

  總的說來,為政篇雖是說為政之道,主要是從做人來闡述的,特別是從孝悌、修身、為人處事、學習、誠信等內容的言論中,使我更進一步明白,身體力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定盤芯。

【論語為政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論語讀書心得10-03

《論語》讀書心得10-05

閱讀論語心得04-13

于丹論語心得04-02

《論語》閱讀心得03-20

論語閱讀心得03-22

論語讀書心得15篇12-07

《論語》讀書心得15篇12-23

《論語》讀書心得(15篇)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