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_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冢本_黑人又大又粗又硬XXXXX_欧美疯狂做受XXXXX高潮

讀《瓦爾登湖》心得體會

時間:2023-05-25 11:27:40 心得體會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讀《瓦爾登湖》心得體會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你想好怎么寫心得體會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瓦爾登湖》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瓦爾登湖》心得體會

讀《瓦爾登湖》心得體會1

  這是一個好地方,去的次數越多,就越喜歡它。再次翻讀《瓦爾登湖》時窗外的綠葉已經淡淡泛出一點秋意,近段時間突然瘋狂地喜歡上了大衛。梭羅,那距離康科德兩公里的瓦爾登湖畔,那獨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漁獵,耕耘,沉思,寫作的簡樸生活。從1845年到1847年,大衛。梭羅—瓦爾登湖畔一個孤單的靈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將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

  與我再次如期邂逅的文字此刻正靜靜地躺在電腦桌旁,因了翻譯家林志豪先生的生花妙筆,這本由海南出版社和三環出版社共同出品的著作方深深地吸引著我。也許當生活簡單到一日三餐,簡單到最后的財產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滿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這些屬于作者自己的經歷,一段從生活必需品如何獲取作為起點,然后才開始啟程前往夢中勝境的旅程。而當這求索著的靈魂將故鄉的牌位輕輕供奉在寧靜的瓦爾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為迎風鋪展的畫布,一點一滴圓潤豐滿,最終造就了這部包括結束語在內分為二十個篇章的自然隨筆被后人贊譽為“能夠塑造讀者的書籍”。

  一本適合在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細心品味的好書是難得的,《瓦爾登湖》這樣的經典更是不會例外,當我在舒緩而純凈的文字中慢慢行走,總會有一些花朵般絢爛的靈光突現迫使我停下來,如果說一篇優美的文字是我們風沙蒼茫的旅程上一處小小的綠洲,那么《瓦爾登湖》賜予我們的是一片遼闊的草原,我們既可以讓自然和人的心靈探索野馬般狂野地奔騰,又能讓個人體會到自力更生過簡單生活的那些經驗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閃動著露珠的光芒。當然,一個經歷足夠豐富的讀者,還會從這本寧靜的經典中品讀出對現代生活的揶揄和諷刺。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一本簡明的書,因為她不晦澀,文字和文字間串聯成水晶珠鏈一樣的風鈴,使得思想不得不化為清晨刮起的陣陣微風,她時刻在直面我們的經歷,我們的閱讀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樹林和季節變幻間的鄉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飛的歐鳥和樹叢里驚恐逃走的小獸,其實它們不僅屬于作家,在我們看似沉悶平淡的生活里,何嘗不是處處可以一窺它們的背影,而前提是我們必須相信:我們正擁有一個比晨起時更早,更神圣的`黎明!

  努力去做一個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絕,因為選擇和放棄從來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歌德巴赫猜想。當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討了這個命題,其實他沒有給出我們答案;然而大衛。梭羅卻在他描述瓦爾登湖的美麗文字中,寧靜又雄辯地給出了自己的一種回答。

  月光一樣的隱居也許是我在這本書里讀到的最大的收獲,當我們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爾登湖”,我們就會在自己的人生里獲得這樣恬然的生活姿態,月光般明亮卻內斂,月光般平靜卻非凡,隱居只是一種選擇,是否選擇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日夜風塵仆仆的路途上,心內心外都要撒滿一路月光。

讀《瓦爾登湖》心得體會2

  自由,是千百年來人們一直所高呼的口號;自由能使人釋放出生命最本真的狀態,帶來一種拘束下所品味不到的快樂。因此,追求自由成為了人們所孜孜不倦并為之付出努力的事業,而“為自由而戰!”則成為眾多中外影視文學作品中必不可少的臺詞……

  羅蘭夫人曾說“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熊培云也說,自由在高處。貌似現在的我們沒有資格享受自由,那么她究竟在哪里?

  我想,熊先生為我指明了自由的方向—《自由在高處》。

  自由總是和約束、限制對應的。熊先生是一位文筆犀利的作家,這是我讀完該書的第一印象,在書中,他以冷靜、客觀、尖銳的語言為我們展現了當下社會的偽自由,抨擊了那些“自由”的行為,并呼吁我們去發現自由,深入思考,以體會自由之美。他講到:“我們的‘正義'只在五米之內,而我們的‘自由'則在千里之外”。我在思考:我們中華民族十三億兒女,若每個人的正義只不過是一個半徑為五米的圓,則不足以將正義伸向這地球的每一個角落;倘若每個人的“自由”是一個半徑過千里的圓,那么“自由之神”則可以覆蓋整個銀河系。可自由不是某個人、某個時期的自由,而是每個人心靈與思想的自由,我們有權利享受自由,同時有義務尊重他人的自由。

  然而追求自由之路絕非坦途。幾年過去了,我在自由路上已走了不少路程,可那自由卻未曾閃耀出一點光芒。因為我發現在自己和他人的自由間我很難找到平衡點,在物質與精神的自由間我很難做出取舍。

  我不禁開始失去了信心,也反思我所做的一切,難道自由就那么遙不可及嗎?我陷入了沉思。這時,一個聲音在我的耳邊響起“孩子,自由在高處!”

  我恍然大悟:“自由在高不在遠!”隨即,我從書包取出《自由在高處》,以一種全新的心態去讀她,品味她。自由在高處,所謂的“高”是道德的至高點,是率真地活出自我而又不絲毫地影響他人。

  此次閱訖,熊先生又多了一種身份—思想家。他終于讓我明白:自由并非因寄所托,放浪于形骸之外,而是精神、思想上的自由,她更是對于人性的解放與救贖。

  拘束,它扼殺了人性,扭曲了真理。它通過競爭、獎勵、攀比、劃級分層的手段,使一個自由的靈魂心甘情愿地成為制度的奴隸,并為虎作倀,將魔爪伸向下一個純潔的靈魂。

  而自由,作為人性的救世主,她教會我們去寬恕、去愛、去欣賞;學會曠達、舍棄;學會救贖自我,更學會救贖他人。一時間,我想起了羅本島上的.曼德拉,看見了瓦爾登湖畔喂馬劈柴的梭羅,聞見了肖申克監獄中泥土的氣息,聽見了集中營孩子的笑聲,嘗到了基督山伯爵那兩行淚水的味道,摸到了柏林墻上東德人民期待自由的心……

  自由之路,不是靠行走完成的,而是需要攀登來到達的,因為自由在高處!集中營不是用來殺人的,而是用來玩游戲的,因為自由就在我們的心中!

  自由在高不在遠,思想在深不在廣!這既是熊先生教給我的,也是人性教給我的。

  我們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卻也在自由之中。去吧,去追求高處的自由!

讀《瓦爾登湖》心得體會3

  我沒有看過梭羅其他的作品,只讀了他最有名的《瓦爾登湖》,但足以讓我從中窺到上述他所有的特質。他出生于美國建國50年后,成長于開始工業化的大時代,身邊的世界一方面仍在靠大量移民建國、無法擺脫舊歐洲最底層封建思想的束縛,另一方面社會在飛速的發展中不斷產生新的事物、新的生活方式及新的思想。這與當下的社會現實多么的相似,只是美國變成了中國,工業化變成了信息化而已。我們應對飛速變化的世界的同時,怎樣才能保持一顆追求純凈美好的內心,不被時代的喧囂所裹挾,梭羅給了一種答案!

  作為一名自然主義者,梭羅對于自然,特別是瓦爾登湖所在區域的描寫,占據了大量的篇幅。甚至單辟章節,詳盡描繪了村莊、湖、冬天的湖、森林、莊稼地、禽獸,也記載了他在這如畫而單純的環境中,如何閱讀、種地、垂釣、建造居所、社交。在記述中穿插大量他的思考,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給我感觸較深的有如下幾點:

  他詳細的記錄了他的開銷,精確到每一分錢。如他建造湖邊的小屋,置辦所有家居陳設,開荒種地。他記錄這些,是想表達,想滿足生存所需,靠自己動手,只需花費極少的金錢和消耗極少的自然資源。但是無論是過程,還是最終呈現的結果,都讓人陶醉其中。

  他記錄這些,實際上是想倡導一種與社會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為此他對照了愛爾蘭移民,為了能交得起房租,維持每日有咖啡的生活,不得不花更長的時間去做更多的工作,因而需要吃更多的東西以維持體力。但最終呈現在梭羅眼中的`,是破敗的房屋,凌亂的房間,以及全家人空洞無辜的眼神!我們當下的奮斗,有多少成分與那些愛爾蘭移民一樣,陶醉于辛勤的付出,把些許的物質享受當做獎勵,在這個不涉及精神世界的循環中消耗生命呢?

  他對自然的愛,透過字面汩汩涌出,讓你也好像身臨其境,盡管相隔已近200年,我甚至不由得想:

  瓦爾登湖現在是什么樣子?還如梭羅描述的一樣嗎?

  以往外國作家對自然的描繪,總感覺與本國作家的不同,但梭羅是第一個通過寫作能讓我身臨其境的外國人,他筆下的自然,就好似中國的水墨山水,淡雅而悠遠,留白處讓你掩卷冥思!讓你不自主的走到戶外,看那些你已看過無數次的景物,竟在腦海中閃回梭羅的句子!到底什么打動了我,對于我來說是他將自己退到無比渺小的地方,去感恩自然的一切饋贈吧!

  好的作家不是天才造就!就如同我不相信這世界有多少天才。全書中,梭羅對于各種典故、言論信手拈來,無比貼切。援引希臘及羅馬神話倒正常,但是還有對于中國的孔子、孟子、曾子的引用,就讓我尤為敬佩了!相比當代,那是一個信息的蠻荒時代,梭羅需要多么強烈的求知欲望,才能積累下如此的淵博學識,而且領會其中的含義!他不是受到某種挫折,或是有出世的想法才隱居湖畔,你能看到貫穿他一生的精神追求,與古來先哲的精神溝通后,短暫的隱居可能只是一種實踐!

  梭羅被同時代的人視作偏執狂,直到他死后40年,才被重新定義,《瓦爾登湖》也被擺上了世界文學的殿堂;這多么像梵高,另一個我深深熱愛的炙熱滾燙的藝術家。他們都不被時代所接受,也許這給他們造成了一些困擾,但是他們都沒有因此而羈絆,為了追逐自己的終極,甘愿受盡世人眼中的磨難,他們真的是為了創作出傳世的作品嗎?不是的,他們是為了成就自己偉大而高尚的靈魂,最終將精神的升華通過某種藝術方式傳遞出來,因與世人的追求是如此的不同,才讓人們,那些如移民般只為活著而活著的我們,打開了一條窺視生命本真的窄縫,如果你愿意,可以整頓身形鉆過去,那怕被那條縫隙劃的傷痕累累,但相信那邊的陽光,足矣照耀你的靈魂!

讀《瓦爾登湖》心得體會4

  我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蕩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我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于心靈的。

  這本書的封面上有這樣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片:兩行向遠方延伸的鐵軌中間,立著無數挺拔的大樹。這是否是本書在以一種含蓄的方式暗示著我們別的一點什么?梭羅說:“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為想過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我在想,在現實的世界里,現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環境之前,是否也該多一些自省與自察?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瓦爾登湖》又是屬于現時代的。由此,《瓦爾登湖》在閱讀空間中占有兩個起點和終點,那就是心靈和現時代。

  梭羅原是個要在人世有所作為而不是個出世的人,然而在兩年多的湖邊生活后,他看破了“紅塵”,感到人世擾擾,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個人的貪婪,他要對之心平氣和,一無所求。當然,一個人從對人世有所求到無所求,這是一場艱難的心路歷程。今天,我們觀照梭羅的這條起伏的心靈歷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里,要一個人對生活無所求,那是苛刻,但對“所求”多一些節制,則是理性。我們無法也無需戒絕自己對生活的“所求”,但同時是否也該有些出世的精神來面對這個不復簡單的世界?在越來越考究的生活中,心靈的羅盤仍固執地指向簡單和質樸。因此,斑斕的節目和濃釅的咖啡之外,讀一讀《瓦爾登湖》,讓心沾染一點湖水的.靜謐清涼,多一分恬淡與灑脫,少一分浮躁,其實不是時髦,而是必需。種豆、筑屋、焙制面包,對大多數享受城市文明的人來說,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來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誰向往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來越緊張,自然生態環境日益萎縮的今天,有此夢想的人又能到何處實現呢?

  現代生活給人類提供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潔少塵,而地下水卻在不斷地下沉,天空出現臭氧空洞,酸雨腐蝕我們的視覺。我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又給自己埋下了生態陷阱,因而只能用回歸自然來安慰自己的無奈。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為子孫的我們,卻顛倒過來,蹂躪、奴役、稱霸自然。然而笑容還沒來得及綻放,歷史這塊魔方已經從正面翻轉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種在減少,人間變成污染的煙塵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圖稱霸地球的人類了。

  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后路。

讀《瓦爾登湖》心得體會5

  每次讀這本書,我都會有新的發現。這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好書。和梭羅所說的一樣:“湖是風景中最美麗、最富于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觀看著它的人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我想說的是,讀這本書,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丈量自己的生活。

  帶著諷刺去批判著人類的盲目,帶著幽默去痛斥人類的無為。對于人,他的信仰除了所謂的上帝就是那些所謂的統治階級,這對生活在基層的人民而言,生來位卑,他們活著就像一部機器,為了不讓自己在勞動市場上貶值,拋棄了氣概,拋棄了自尊。是的,他們的勞動力升值了,可悲哀的是他們的智慧卻在貶值,難道這就是“安逸者”?這正如梭羅所言:“你剛走出了失望之城,又走進絕望之鄉。”

  上帝沒有賦予任何人任何權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來未帶一草一木,死后又不帶走一縷一線。奴隸的生涯終究是由失望壘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絕望筑成的荒墓,與其這樣,為何不摒棄這些浮躁,還靈魂一份通透,回歸自然的寧靜呢?設想一下,當你面對這博大的自然,它給予你的是新鮮的空氣,甜美的果實,突然間,你是否感覺自己成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憊地奔逐在它的懷抱里。

  這些如水晶般的思想,梭羅還記錄了很多很多,終點就是起點,四季的輪回正是生命的蘇醒沉睡,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溫水,讓人沉浸,心靈正被一點一點洗滌,靈魂正被一點一點安靜。

  淡泊是智者的動力,像是一把折扇,送來徐徐清風,拂去一片焦慮;又像是一面鏡子,照清嬌容的面貌,看清人性的本質;還像是一首詩詞,念時如癡如醉,回味時百感交集。

  月下共飲,湖邊共賞。邀君在這片湖水前共冥,邀君在這份淡泊中共尋那份靜謐!

讀《瓦爾登湖》心得體會6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書是《瓦爾登湖》。

  這是一本讓人心歸寧靜,充滿希望的智慧大作,書中充滿了梭羅對社會,對制度,對人類,對生命等等不凡的見解,當人們逐漸失去田園的寧靜,它便被整個世界閱讀和懷念。

  初讀時我有很多不解,看到前面的章節,覺得生澀無聊又難以理解。作者說自己在湖邊種了哪些東西花了多少錢多少成本等等,從敘述的方式來看,感覺比我往日所看的文章遜色多了。

  后來,他給予我最大的震撼還是書中對生命、對理想、對自由的向往和推崇,啟發我們尋找生命最本真的意義。他說:“最富有的時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貧窮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個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過自得其樂的生活,抱著振奮樂觀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宮一般。犯不著千辛萬苦求新,無論衣服還是朋友。把舊的翻新,回到它們中去。萬事萬物沒有變,是我們在變。”這句話閃爍著人性的光芒,讓人對財富觀有更深的'理解。

  其實,金錢和幸福不是相等的,因為幸福是一種從心底發出的滿足感,金錢雖然能滿足你的需要但它不是支撐我們幸福的原因。自以為擁有財富的人,其實是被財富所擁有。所以他覺得“佩戴任何的肩章,都比不上我這一次榮。”

  的確,我見過一號難求的老專家騎車去看病,也見過服務生開好車來上班,我并不反對有人對物質生活品質的追求,但我覺得人更應該清楚的是,智慧與思想的充實才能夠讓自己的內心更加滿足。王安石說:“圣人內求,世人外求。”人,只有直視自己的內心深處,才能獲得最終的幸福,我們追求一生也不過是希望滿足于內心的平和而已。而梭羅這樣的感悟,正是他不斷探索自己內心和社會聯結開出的芳香果實。

  他一個人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開始了獨居生活,他喜愛東方文化,閱讀了大量東方著作,也很贊同道家思想,古人的隱逸生活與梭羅的獨居相似,都是為了尋找世間遺失的純凈與美好,而不同之處就在于古人是歷經滄桑后的看破紅塵,梭羅卻是與生俱來的自覺的超然物外。不同于陶淵明這樣的避世隱居,歸隱田園,梭羅不是逃避現實,而是追求現實,是對生命本質的一種探索。千年之前陶淵明筆下的那方神奇的水土——桃花源,千百年來多少仁人志士渴望的精神圣地,又在梭羅的筆下重現了。

  讓我們追隨著梭羅的足跡,拋棄物質所帶來的煩悶與苦惱,感受恬靜的美,聆聽大自然的聲音。

讀《瓦爾登湖》心得體會7

  第一次讀《瓦爾登湖》是在大學,十八九歲的中文系少女,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是梭羅的單純與真誠,是他豐饒的內心,是他對大自然的熱愛。第二次讀《瓦爾登湖》是一年前,四十多歲的中年女人,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是作者追問真心的勇氣,是堅守初心的執著,是他對生活本質的洞悉,對世界的深情。

  《瓦爾登湖》不是一部小說,不能靠曲折動人的情節,來抓住讀者的心。《瓦爾登湖》也不是一本詩集,不能靠凝練的語言與新奇的意象,來引發讀者無盡的想象。這,只是一本生活隨筆集,沒有什么情節,也沒有什么華麗的辭藻。

  人們把梭羅稱為“自然主義文學的始祖”,或許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他感興趣的生活主角是大自然,是大自然中的生靈,大自然中的聲音,以及那些以自然狀態生活著的人們。二是因為他對自然的書寫,采用的是最質樸的形式,平實而簡潔。作者博覽群書,卻讓人感覺不到掉書袋的賣弄與晦澀。書中記錄的生活是簡單而真實的,一個人的生活日常,所思所想。書中記錄生活的方式,也是最為素樸的,沒有一絲粉飾,不帶一點夸張。書中的語言,睿智、真誠、簡潔、淺白,同時又時時透著幾分幽默。

  一個讀完大學,喜歡哲學、歷史和文學藝術的年輕人,突然做出一個決定,帶上一點兒錢,帶上一點兒最簡單的生活用品,去瓦爾登湖邊生活。在那里,他親手搭起一座小木屋,一盞燈,一張小桌,幾把椅子,兩個煮飯的鍋,幾件餐具,成了他的全部家當。

  他的新家,位置選得剛剛好。這里可以讓他享受寧靜,平日里少有村里人光顧,也聽不到鄰居的吵鬧聲;這里又不會讓他的生活與世隔絕,旁邊的小村離得不遠,走路十幾分鐘就能去那里的小商店買些所需的東西;一條鐵路就在不遠處,一天中能聽到幾次火車的轟鳴聲;在這里他能見到那個沉靜寂寞而又快活的伐木工人,也能見到一兩個因好奇而前來造訪的村民。

  他的新家雖然簡樸,卻有最美的房間裝飾畫,那是窗外隨時撲入眼底的風景,有時是一片茫茫雪野上幾行細碎的動物足跡,有時是向晚的余暉灑落在林間的空地上。他的新家有最美的后花園,有樹林,有鳥鳴,有湖水的微波,有湖中自在的游魚。

  他家里有最可愛的寵物,啄木鳥在篤篤篤地啄樹;知更鳥剛在屋子對面的松樹上做了一個新窩;一只浣熊在林間游蕩,幾只山鷸在泥土里翻找蟲子。他家里能聽到最好聽的音樂,那是鳥兒們在山核桃樹林里歌唱;那是熟透了的果實突然落在地上,那是鷓鴣在拍打翅膀,那是一只蒼鶻在唱著哀傷的歌。

  梭羅有一支妙筆。這支筆,總能讓人看到他所看到的,聽到他所聽到的,仿佛身臨其境一般。這支筆,總能讓你跟他一起笑,跟他一起思索,仿佛你就站在他的身旁。

  有時,我會設想一下梭羅的樣子,一個身形高大瘦削的年輕人,眼睛不大,眼底卻透著智慧與善意的光。在陌生人面前,他有些羞澀,有些沉默,有些不善言辭;在心意相投的朋友面前,他卻能眉飛色舞,侃侃而談,風趣而幽默。大部分時間,他不多言,臉上沒有什么笑意,甚至有幾分冷漠。其實,他的心里住著熱情、住著愛;住著雷霆風雨,住著風平浪靜;住著冷靜,住著幽默。這樣一個人,我想和他相識,一起坐坐,一起聊聊。只是,不知道,他愿意不愿意。

  四十多歲的我,工作二十年,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的'生活充實而忙碌。可,有時我也會問自己,為什么活著,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樣子的。走在大街上,看著身邊的車水馬龍,人來人往,有時會想,大家如此忙碌究竟是為了什么。或許很多人都會回答,為了生活,為了自己,為了家人。如今,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里,生活豐富多彩,商品琳瑯滿目,很多人已不必為維持基本生活而奔波勞碌。不過,或許你也像我一樣,總能聽到或看到身邊太多的不滿足,想要更大的房子,想買更豪華的車子,想用更高級的化妝品,想穿更大牌的服裝,希望孩子能上最好的學校,盼著老公體貼又多金。

  欲望像是一根導火索,一旦點燃就會四處蔓延,越燒越烈;欲望像是一種超強傳染病,自身的免疫力稍低,就會被傳染,且一發而不可收拾。人們忙碌著,為了這張似乎永遠也填不滿的欲望之口;人們焦慮著,擔心欲望的肥皂泡會突然被碰破,希望的一切在瞬間成為泡影。

  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樣,有時會站在某處發呆,似乎迷失了努力的方向;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樣,有時會突然追問,自己的存在有什么價值,自己真心想要的是什么樣的生活。這時候,或許讀一讀《瓦爾登湖》是個不錯的選擇。或許,你我不必像梭羅一樣,去找個與世隔絕的地方離群索居。或許,你我可以像梭羅一樣,找個時間,給自己尋一片心境,體會一下簡單生活的樂趣,聽聽大自然的聲音,看看花開花落、草長鶯飛。或許那時,我們心中的焦慮會少些,更少些,甚至會慢慢消失。

  陶淵明有詩云“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問問自己的真心,想想自己的初心,知道自己的真心,記著自己的初心,無論生活在何處,我們都能做到恬然沉靜而內心篤定吧,就像梭羅一樣。看一本書,掩卷細思之后,重返生活的我們,心境早已不同。

  或許,這就是梭羅送給我們的禮物;或許,這就是《瓦爾登湖》帶給我們的驚喜吧。

【讀《瓦爾登湖》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閱讀瓦爾登湖心得體會06-08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04-24

瓦爾登湖讀后感01-03

《瓦爾登湖》讀后感04-11

瓦爾登湖讀后感15篇01-13

瓦爾登湖讀后感(15篇)02-13

《瓦爾登湖》讀后感15篇04-22

《瓦爾登湖》讀后感(15篇)04-27

2020年瓦爾登湖的語錄合集38條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