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_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冢本_黑人又大又粗又硬XXXXX_欧美疯狂做受XXXXX高潮

讀《自卑與超越》有感

時間:2023-12-25 15:23:56 心得體會 我要投稿

讀《自卑與超越》有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總結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自卑與超越》有感 ,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自卑與超越》有感 1

  “當一個人遇到他無法解決的問題卻深信自己能夠解決時,就會表現出自卑情結。”——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忘了是哪兒聽到的,自己卻深有體會的一句話:

  “一個自卑的人,必定也是一個自戀的人。”

  初時聽到這句話是嗤之以鼻的,我在很多方面都不如別人,怎么會是自戀的人呢?但是,不斷地思考之后,卻發現這就實情。正如阿德勒在他的《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所說的。“當一個人遇到他無法解決的問題卻深信自己能夠解決時,就會表現出自卑情結。”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自己無法解決的,但為了讓自己“爭口氣”,不想讓自己顯得很沒有價值,于是強行要求自己去做,卻發現自己做不來。接著,便會羨慕,甚至嫉妒那些會做的人。久而久之,便開始對自己失去信心,卻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行要求自己去完成本不能完成之事。

  如果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會產生自卑,大概就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了。

  大概也是因為“我無法解決,卻相信自己能夠解決”這樣的一個信念,才會有“自卑的人,必定是自戀,甚至是自大的人”這樣的說法吧。

  生活在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我們自己本身無法完成的。我們要學會的`,就是去接受自己“無法完成”這樣的一個事實。一旦接受了這樣的一個事實,那么很多內心沖突就會緩解下來,現實和理想之間的差距也會縮小。我們也就會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且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去獲得自身的存在感、價值感等。

  當你去接受了這樣的一個事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就是懂得了“自卑”所賦予你自身的涵義,那個時候,才能實現真正的“超越”,而且這種超越,絕對像開了掛一樣,讓你“扶搖直上九萬里”。

讀《自卑與超越》有感 2

  自卑與超越讀完有快半年了,一直計劃寫一篇讀后感,但是一直也沒有下筆。今天感謝馬校長定的“正面管教學校講師課程”的報名要求,讓自己定下心來把讀后感寫下來。

  網上看過很多人的評價,我發現評價并不高,與我自己對這本書的評價嚴重不符。我細想了原因,人生處在不同的階段,讀這本書能領悟到的知識點可能會完全不同。

  當今社會太過于浮躁,阿德勒在開篇提到人生目標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世界更美好,奉獻與合作是人生的真諦,可能是讓很多人覺得不合胃口的原因之一吧。我個人是非常喜歡《自卑和超越》這本書的,首先,他開篇明確了正確的人生目標和人生的真諦,有的人可能認為這是老生常談。

  但我認為,阿德勒在這里有兩點與他人不同:首先開篇明確目標,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接下來,阿德勒用了很多的心理分析案例,論證了這一論題:正確的人生目標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世界更美好;合作與奉獻,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必備要素。

  接下來,阿德勒開始向我們講述,家庭、學校在一個人的.發展中扮演者何等重要的角色。為人父母,分別應該給予孩子哪些方面的合作機會。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書中阿德勒認為的母親角色,與現代社會女性解放的的思想不太契合,但是我覺得這本身并沒有問題。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母親操持家務并不代表地位卑微,應該受到同樣的尊重。很多的全職母親對于經營家庭做的不好,原因不在于她們自身,而在于她們沒有受到該有的訓練,她們對于成為全職媽媽會面臨什么,完全沒有概念,沒人提供知識的普及,更沒有提供科學的訓練。

  對于學校,阿德勒還是從辦學的目的入手,很快就揭開了各種辦學亂象的面紗。接著阿德勒描述了他認為的理想的辦學目標:讓每一個人都成為為人類的發展爭取共同利益的伙伴。以這一目標為導向,阿德勒開始梳理教師的角色,師生關系的處理,如何培養孩子的合作與奉獻精神。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潛能,因材施教,發掘潛能,教師將能收獲教學帶來的巨大的樂趣。

  不恰當的評價與負面標簽可能會對孩子的發展設限。接著阿德勒對青春期這一人生重要時期進行的分析,這一時期不應是父母逐漸退席的時候。早期養育的不當留下的性格缺陷,有待于在青春期逐步發現并進行修補。

  關于擇業、社交和建立家庭,阿德勒也給出了建議。關于宗教,阿德勒的理解也很有啟示。因此,我認為,《自卑與超越》是為人父母必讀的一本書。

讀《自卑與超越》有感 3

  阿德勒認為,我們一直都是以自己賦予現實的意義來感受現實的,但我們所感受的并非現實本身,而是被我們賦予了意義的現實,或者說我們的感受其實是我們個人對于現實的解釋。因此,我們可以順理成章地說:每個人感受到的生活的意義多多少少總是不完全的,甚至是不正確的,因為“意義”本身就是一個充滿了謬誤的領域。

  一般情況下,人類會通過自己的行為來詮釋生活的意義,幾乎每個人都只是把這個問題和它的答案通過自己的行為表現出來。如果我們觀察一個人的行為,而完全不顧他的言論,我們將會發現:他的姿勢、態度、動作、表情、禮貌、野心、習慣、特征等,無不體現出他本人對于“生活的意義”的理解。他的行為讓我們相信,他似乎對某種與生活有關的解釋深信不疑,他的一舉一動都蘊含著他對這個世界和他自身的看法。他似乎是在用自己的行為來向世人宣告“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而世界就是那樣的形態”,這便是他賦予自己以及生活的意義。

  我們必須牢牢記住:“真實”是指對人類的真實,對人類目標和計劃的真實。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所謂的“真實”。如果還有其他“真實”的存在,它也和我們沒有關系,我們無法知道這種“真實”,這種“真實”因此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三個重要的現實,這也是他必須隨時牽掛于懷的。一個人在生活中不得不受這三個現實的制約,他所面臨的問題也都是這些現實造成的。由于這些現實無所不在地纏繞著人類,所以我們必須不斷地去回答因此而產生的問題,一個人對這些問題的回答能夠體現出他本人對于生活意義的理解。

  第一個現實是,我們居住在地球這個貧瘠星球的表面上,我們沒有辦法脫離地球的表面去討生活。換句話說,我們無處可逃,我們必須在這一現實的制約之下,依靠我們居住的這個地球提供給我們的資源來繁衍生息。我們必須保障身體和心靈的健康發展,以保證人類的未來得以延續。這是一個每個人都必須解答的問題,沒有人能夠逃過它的挑戰。無論我們做什么事,我們的行為都是我們對人類生活情境的解答:它們顯現出我們心目中認為哪些事情是必要的、合適的、可能的、有價值的。但是這些解答又都被“我們屬于人類”以及“人類居住在這個地球上”的事實所限制。

  第二個要考慮的現實是,個人自身并非人類種族的唯一成員,在我們的四周,還有其他人,只要我們活著,就必然要和他們發生聯系。單個的人是非常脆弱的,他要受到種種限制,這使得個人在多數情況下無法單獨地完成自己的目標。假如一個人孤零零地活著,并且只想憑借一個人的力量來應對一切問題,那他只能面對失敗和滅亡。單個的`人是無法保全自己的生命的,人類的生命也因而無法延續下去。個體必須和他人發生聯系,因為個體的人是脆弱的、無能的、受到種種限制的。

  我們無法避開的第三個現實是人類有兩種性別,個體和集體生命的存續都必須依賴于這一現實。由于這一現實的存在,人類社會才產生了愛情和婚姻這兩種聯系,這是每一個男人或女人都無法回避的。人類面對這一現實時的所作所為,體現了他對生活做出的某種解答。人們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方式來解決這一現實所帶來的問題,他們的行為能夠表現出他們認為可以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方法。

  個體心理學給我的啟示意義不僅在于對自卑問題的解答,更多的是對我長久以來的困惑給出了一個最為科學的思考。我看宇宙和早茶餐廳,看被霧霾遮掩的氣層,看朋友寫的短詩和墓志銘,看腦神經系統的種種謎團,看漆黑的夜里失眠憔悴的臉,看中年男女逐漸消失的活力,然而我不明白我存在的意義。我總是迷惑和恍惚,陷入某種悲傷然后用現實的芝麻綠豆事搪塞過去所有困惑,我承認他所說的現實,承認了自己存在的意義。幸會阿德勒。

讀《自卑與超越》有感 4

  “當一個人遇到他無法解決的問題卻深信自己能夠解決時,就會表現出自卑情結。”——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忘了是哪兒聽到的,自己卻深有體會的一句話:

  “一個自卑的人,必定也是一個自戀的人。”

  初時聽到這句話是嗤之以鼻的,我在許多方面都不如別人,怎么會是自戀的人呢?但是,不斷地思索之后,卻發覺這就實情。正如阿德勒在他的《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所說的。“當一個人遇到他無法解決的問題卻深信自己能夠解決時,就會表現出自卑情結。”

  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事情是自己無法解決的,但為了讓自己“爭口氣”,不想讓自己顯得很沒有價值,于是強行要求自己去做,卻發覺自己做不來。接著,便會艷羨,甚至嫉妒那些會做的人。久而久之,便開頭對自己失去信念,卻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行要求自己去完成本不能完成之事。

  假如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會產生自卑,也許就是“抱負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了。

  也許也是由于“我無法解決,卻信任自己能夠解決”這樣的一個信念,才會有“自卑的人,必定是自戀,甚至是自大的人”這樣的說法吧。

  力去冒失去被重視的`險呢?回想自己對本班那幾位“特別同志”的訓練,和的分析完全吻合。看來,我所謂的嚴峻批判、溫情陪伴、急躁講解雖能解決一時之事,但都未觸及他們那已經深化骨髓的懶散心理。將來該何去何從,這真是一件“路漫漫兮其修遠”的事。

讀《自卑與超越》有感 5

  可能我對好多事物的理解都是錯誤的,比如“自卑”這個詞,本來我覺得這就是一個貶義詞呀,可當我看了《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后,它告訴我,這只是一個狀態,它本身并沒有錯,而為什么被很多人認為不好,是因為無數的人無法用正確的方法去面對它,以至于造成了很多不好的影響。比如很多自卑的人,會用某方面的優越感來遮掩自卑感,而不是努力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

  自卑的確是一個不太好的狀態,但是這本書告訴我,自卑的狀態是可以改變的,而且自卑的人如果能超越自我,那么甚至可以獲得比常人更大的成就,因為他們常常需要思考,在一個更低的狀態下進行提升,他們常常需要給自己打氣,不斷得從失敗中爬起來,這會讓他們擁有常人難以擁有的堅韌品質,我想這也是這本書的名字里為什么會“超越”兩個字吧。

  我曾經也是一個自卑者,在溝通這個方面。我一直不知道如何與別人交流,會因為自己的話無法逗笑別人而感到沮喪,也會因為找不到話題而覺得自己不是一個擁有有趣靈魂的人。曾經我一度認為這輩子就這樣了,可是常常覺得不甘心,好不容易來世間走一遭,怎么能這樣算了呢?于是我瘋狂的查資料,看書,我不相信還有用心學不會的東西,事實上正是如此,我慢慢得學會了如何溝通,如何正常的聊天,雖然有的時候還是會找不到話題,但已經好多了。

  小時候,身邊的人都說“這小子很聰明”,那時的我覺得,我只要稍微努力一點,就能把這件事做好,要么是覺得剛剛懂了一點就不再深入學習了,覺得這知識太簡單了,可后來我錯了,我才發現,我的聰明也僅僅是和大家一樣,我剛剛學就能明白的,他們也都明白,而我不明白的,他們也明白。我明白了不要光想著“我以前不會只是因為我懶,只要我學就一定能學好”這樣的話,這是最無用的,若是我們懶人可以靠這個,那對于那些十分努力的人是極其不公平的,就如同一個漂亮的女孩子已經不希望別人再告訴她“你很漂亮了”,就如一個本來很努力的.孩子,你卻告訴他你是因為天賦好才成功的,而忽視了他的努力,也許他本身并不比別人聰明,只是他比別人努力很多很多。我們更需要重視努力,而不應該總是盯著天生的東西,這東西本來就已經無法改變了,從出生的那一刻起。

  有一句話不是挺好的么,成功是99%的汗水加上1%的天賦,99%的汗水其實比1%的天賦要重要得多,畢竟天賦改不了,而汗水可以自己打拼,大家都是平凡人,誰也不比誰聰明多少,而且天賦這東西,我個人感覺也分為天生的天賦,和后天的天賦,我們要多找找學習的方法,比如背個英語單詞,你強行記憶和我聯想記憶,肯定不一樣,可能有的人就覺得我天賦好,其實不然,我只是用對了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后天可以形成的天賦。主觀上,我是認可大部分的東西都可以形成后天天賦的,問題是我們如何去尋找這樣的方法。

  今天是假期第四天,我在家看書,可以說只有一點點收獲,有一點沮喪的同時,我也很高興,這說明了,我正在做一件不是那么容易被別人超過的事情,也許一開始會很難,很慢,但只要堅持做下去,一定能有所改變的,我還有一個想法,我希望從自己從一個小白到最后的聊天能手的過程,整理出一套天賦模型,可以教給以后有同樣困惑的人。

讀《自卑與超越》有感 6

  沙龍讀書會第二次討論《超越自卑》,我知道一定還會有第三次,這是繼《正面管教》之后又一本被我讀爛了的書(封皮都破啦)。與之前磕磕巴巴、翻來倒去的閱讀過程不同,結合《被討厭的勇氣》和鼓勵咨詢的所思所學,這次讀起來(不包括原版的話是第三次)一氣呵成、痛快淋漓!

  關于“意義”

  意義:即詮釋。你看到的世界并非世界原本的樣子,而是經過自己詮釋之后的樣子,被賦予了你的生活意義。

  世界是如此,環境、現實亦如此。當一個孩子的執著在你眼中帶來的是麻煩時,你會將之認為是“執拗”,是缺點;若帶來的是便利,你會將之認為是“有主見”,是優點。其實,孩子還是那個孩子。伴侶的某個特點在戀愛階段被你看作是亮點,而在婚后被你看作是劣習,你總說對方變了,其實,他還是那個他,只是這一特點帶給你的意義變了。

  我們總以為,因為世界是藍色的,所以我看到了藍色。其實,世界是藍色的,是因為我選擇戴了一副藍色的眼鏡。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有色眼鏡,是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它無關乎對錯,關鍵在于,長大之后的你是否能覺察到這副眼鏡,從而看見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花生媽媽沙龍的首期鼓勵咨詢小組課程進行到第二周,成員們分享說自己眼里的老公竟多了許多優點,其實是誰真正改變了呢?

  關于“整體性”和“目的論”

  心靈與肉體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就像我們在課堂上頻繁提到的“想法、感受、決定”也是一體的。它們相互影響,不過“舉動永遠受制于意義”。

  “每一種身體或心靈的表現都是以天生的材料為基礎,但是,我們的注意力卻在于如何應用這些材料,以獲取既定的目標。”“個人的感情主要是由個人的目標和他的生活方式決定的。”我們的最終“目標”都是安全感,或者是歸屬感與價值感,但是在獲取這個最終目標時,不同的人選擇了不同的途徑,有些人選擇的是錯誤的途徑。選擇什么樣的途徑便與個人的生活意義和生活方式有關。

  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與之對應的情緒和行為習慣早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間就已固定下來。決定我們的`并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即詮釋,私人邏輯),所以應該說這是我們自己主動選擇的結果,當然這種選擇通常是無意識的行為。這也是“原因論”和“目的論”的區別所在。

  那么,雖然過去的經歷已經無法改變,但我們卻可以重新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即為過去的經歷賦予新的詮釋。

  這正是我選擇學習個體心理學的重要原因,因為這一觀點帶給我勇氣和力量。挖掘潛意識中的私人邏輯,這也是我們在鼓勵咨詢課程中的主要功課。

  花生媽媽鼓勵咨詢小組課程

  關于“自卑感”和“優越感”

  在我看來,“自卑感”只是一種感受而已,既然是感受,就沒有對與錯、正面與負面之分,它是每個人都會有的,也需要像其它所有感受一樣被看見、被接納。追求優越感也不是問題,這“是所有人的通性”。

  需要注意的是“自卑情結”與“優越情結”,前者是以自卑感為借口逃避所有問題,后者則是借由人生謊言來追求虛假的優越感,自我麻醉。二者沒有孰優孰劣,都是對真正的問題避而不談,根源都是很深的自卑感。

  那么,如何才能正確面對自卑感或者以恰當的方式追求優越感呢?這就需要擁有正確的生活意義,即奉獻、社會興趣、互助合作。也就是《被討厭的勇氣》所說的“他者貢獻”和“共同體感覺”,這也是超越自卑的關鍵所在吧!

  “如果一個孩子想要集中全力來克服他的困難,則在他身外必須有一個他要全力以赴的目標,這個目標是以他對現實的興趣、對別人的興趣,以及對合作的興趣為基礎的。”

  在讀書會中我還結合自身的例子分享了一點,社會興趣不等于外向,后者只是一種表現形式而已。

  關于“鼓勵咨詢”

  鼓勵咨詢課程中有很多關于早期記憶的研究,通過再次閱讀《超越自卑》,我對于這部分工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記憶的重要性在于“它們被‘當做’何物、對它們的解釋以及它們對個人現在和未來生活的影響”。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記憶是否真實其實并不重要。

  鼓勵咨詢課程本身,正如個體心理學,不是為了治療一種病癥或一種單獨的表現,而是通過挖掘我們的生活方式、私人邏輯和行為模式,找出根源所在,從而賦予我們解決生活問題的勇氣和方向。

  關于親子教育

  在閱讀很多書的時候,我們都習慣于從書中搜索教育方針,并以此為指導來糾正自己的教育誤區。然而,孩子是在觀察中學習的。我們決定不了孩子的私人邏輯,也偽裝不了自己的生活意義,與其向外尋求糾正,不如向內尋找自己,看見完整的自我,活出正確的生活意義。

  比如,關于母道,關于孩子對父親的興趣,等等,都不是刻意引導或訓練出來的,真正的關鍵在于,我們自己對于伴侶是否發自內心地欣賞和尊重?我們在家庭中形成的氛圍是權威還是合作?我們自身對于母道有著怎樣的理解、踐行和能量狀態?

  想起一件趣事。某天晚飯后,花生要我陪他一起玩,我自然而然地說:“媽媽收拾桌子,爸爸現在去陪你玩。”話音剛落,想起了權威和合作,立馬心虛地加了一句:“爸爸,你覺得這樣可以嗎?”哈哈,所以說,生活意義不是說教或偽裝出來的,而要落實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讀《自卑與超越》有感 7

  自卑與超越讀完有快半年了。一直計劃寫一篇讀后感,但是一直也沒有下筆。今天感謝馬校長定的“正面管教學校講師課程”的報名要求,讓自己定下心來把讀后感寫下來。

  網上看過很多人的評價,我發現評價并不高,與我自己對這本書的評價嚴重不符。

  我細想了原因,人生處在不同的階段,讀這本書能get到的知識點可能會完全不同。

  當今社會太過于浮躁,阿德勒在開篇提到人生目標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世界更美好,奉獻與合作是人生的真諦,可能是讓很多人覺得不合胃口的原因之一吧。

  我個人是非常喜歡《自卑和超越》這本書的。

  首先,他開篇明確了正確的人生目標和人生的真諦。

  有的人可能認為這是老生常談。

  但我認為,阿德勒在這里有兩點與他人不同:首先開篇明確目標,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接下來,阿德勒用了很多的心理分析案例,論證了這一論題:

  正確的人生目標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世界更美好;

  合作與奉獻,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必備要素。

  接下來,阿德勒開始向我們講述,家庭、學校在一個人的發展中扮演者何等重要的角色。

  為人父母,分別應該給予孩子哪些方面的合作機會。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書中阿德勒認為的母親角色,與現代社會女性解放的的思想不太契合,但是我覺得這本身并沒有問題。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母親操持家務并不代表地位卑微,應該受到同樣的尊重。

  很多的全職母親對于經營家庭做的不好,原因不在于她們自身,而在于她們沒有受到該有的訓練,她們對于成為全職媽媽會面臨什么,完全沒有概念,沒人提供知識的普及,更沒有提供科學的訓練。

  對于學校,阿德勒還是從辦學的目的入手,很快就揭開了各種辦學亂象的面紗。

  接著阿德勒描述了他認為的理想的辦學目標:讓每一個人都成為為人類的發展爭取共同利益的伙伴。

  以這一目標為導向,阿德勒開始梳理教師的角色,師生關系的處理,如何培養孩子的合作與奉獻精神。

  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潛能,因材施教,發掘潛能,教師將能收獲教學帶來的巨大的樂趣。

  不恰當的評價與負面標簽可能會對孩子的發展設限。

  接著阿德勒對青春期這一人生重要時期進行的分析。

  這一時期不應是父母逐漸退席的時候。

  早期養育的不當留下的性格缺陷,有待于在青春期逐步發現并進行修補。

  關于擇業、社交和建立家庭,阿德勒也給出了建議。關于宗教,阿德勒的理解也很有啟示。

  因此,我認為,《自卑與超越》是為人父母必讀的一本書。

  培養孩子是長期的過程。

  沒有目標,我們就會在這條路上迷失自己。

  而我們自己的迷失可能還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孩子可會在他人生的初期就走錯了路。

  前幾年開始流行的一句話: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程,我覺得需要重新省視。

  這句話有很大的迷惑性,很多人把結果與目標混起來了,包括我自己。

  于是,我們在過程中,逐漸喪失了目標,迷失了方向。

  通過讀《自卑與超越》,我重新找回了:目標永遠是最重要的。

  有了目標,才能制定方案,逐步實施,階段性回顧,調整方案。

  結果與目標有差距是正常的,接受現在的結果,對標目標,調整方案,繼續前行。

讀《自卑與超越》有感 8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就開始思索著自己內心是否有著這種自卑的存在,而已怎么能從自卑中變成超越自我。然而,在所有失敗者——神經患者、精神患者、罪犯、酗酒者、問題少年、自殺者、墮落者、娼妓——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他們缺乏從屬感和社會興趣。

  他們在處理職業、友誼和性等問題時,都不相信這些問題可以用合作的方式加以解決。他們賦予生活的意義,是一種屬于個人的意義:他們認為,沒有哪個人能從完成其目標中獲得利益,他們的興趣也只停留于自己身上。他們爭取的目標是一種虛假的優越感,他們的成果也只有對其自身才有意義。

  謀殺者在手中握有一瓶毒藥時,可能會體會到一種權力之感,但是,很明顯地,他只能使自己相信自己的重要性,對別人而言,擁有一瓶毒藥并不能抬高他的身價。事實上,屬于私人的意義是是完全沒有意義的,意義只有在和他人交往時,才有存在的可能。

  無論怎樣,自卑心理總會存在有每個人心中,而那些表現出自信的`人,只是較好的處理了自我內心自卑這一心理問題,所以,在此書中,我漸漸懂得了如何去更好的處理自卑問題,但愿在往日能更好的使自己自信。作者:陳偉武

讀《自卑與超越》有感 9

  他認為:由身體缺陷或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自卑,雖然能摧毀一個人,使人自甘墮落或發生精神病,但是在另一方面,它還能使人發奮圖強,力求振作,以補償自己的弱點。有時候,一方面的缺陷也會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補償。

  那么他們是怎樣克服自卑超越自我的呢?從他的理論中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1、自卑,是個人對自己的不恰當的認識,是一種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極心理。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遇到困難、挫折時往往會出現焦慮、泄氣、失望、頹喪的情感反應。一個人如果做了自卑的俘虜,不但會影響身心健康,而且會使聰明才智和創造能力得不到發揮,使人覺得自己難有作為,生活沒有意義。所以,克服自卑心理是一個重要的心理健康問題。

  2、充分認識自己的能力、素質和心理特點,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不夸大自己的缺點,也不抹殺自己的長處,這樣才能確立恰當的追求目標。特別要注意對缺陷的彌補和優點的發揚,將自卑的壓力變為發揮優勢的動力。

  3、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學會在各種活動中自我提示:我并非弱者,我并不比別人差,別人能做到的我經過努力也能做到。認準了的.事就要堅持干下去,爭取成功;不斷的成功又能使你看到自己的力量。

  4、不要總認為別人看不起你而離群索居。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別人也不會輕易小看你。能不能從良好的人際關系中得到激勵,關鍵還在自己。要有意識地在與周圍人的交往中學習別人的長處,發揮自己的

  優點,多從群體活動中培養自己的能力,這樣可預防因孤陋寡聞而產生的畏縮躲閃的自卑感。

  “你對整個世界的態度,決定了整個世界對你的態度。”超越了自卑,也就獲得了成功的基石———自信。也就因此與成功的康莊大道越來越近。希望此書能夠讓廣大的教師、家長們完整地認識自卑,并從其中獲得對人生新的理解。

讀《自卑與超越》有感 10

  《自卑與超越》的作者阿弗雷德。阿德勒是奧地利的精神病學家、維也納醫學博士,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之一,同時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而這本書便是阿德勒的巔峰著作。

  我一直認為,想要讀懂一篇著作,就必須了解作者的生平,因此在看這本書之前我特意了解了作者的經歷。可以說作者一生經歷了很多挫折,閱歷豐富,幼年患了佝僂病,5歲差點因為肺炎而送命,但是作者卻憑借著自身的努力考上了醫學博士,并且和弗洛伊德共同進行了精神分析學說的研究,所以這本書無疑是值得我們去仔細閱讀和揣摩的。

  這本書一共有十二章,從生活的意義到愛情與婚姻。通讀全書,除了欣賞作者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大量的事實論證之外,對作者的很多觀點也有著強烈的贊同感,不得不說確實讓人印象深刻。作者提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同時提出防止神經性疾病產生的唯一方法就是培養合作精神。看來合作除了能提高工作效率之外還有保持身心健康的功效。

  關于心靈和肉體的關系,作者從個性心理學的角度進行了分析,認為心靈和肉體之間并不存在支配關系,這只是人生中的兩種表現形式。作者舉了個植物種子發芽生長的例子,說明了身體是基礎,生命在于運動,而精神的核心力量是有預知能力并指導自己的發展方向,植物就算知道自己即將被踐踏也無法移動,但是人卻擁有這種支配自己的能力,因而我們更應該重視和珍惜自己這種靈肉之間的聯系。

  書中的觀點和案例實在太多太經典,在第三章中提到了自卑和優越感之間的聯系與沖突,雖然篇幅不長,但是足以點明《自卑與超越》這本書的中心思想。自卑心理是個體心理學的偉大發現,作者以神經官能癥患者舉例,說在這些自高自大的人心里,其實都有一種隱藏的自卑感,他們絕不會承認自己自卑,甚至認為自己比別人都強,但是事實上他們的卻飽受自卑的折磨。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一些。

  在作者看來,自卑感的表現多種多樣,我們不能認為表現安靜、乖巧、穩重的人就是有自卑感的'人,而那些開朗外向的人就沒有自卑心理,如果我們只是單一的去看他們的行為,會發現根本沒有目的性可言,這也說明了生活中為什么很多人在做著千奇百怪的事情。當然,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卑感,但是同時人人都有對優越感的追求,并且具有唯一性,這種優越感對我們的激勵是作出社會貢獻的源泉。

  正如前文之中所說,這本書有著簡單而又深刻的含義,在讀完這本書之后讓人更加清晰的了解了人生的本質和生活的意義。我們要試著發覺自己內心深處的自卑感,避免由于這種心理而造成的失誤,同時在追求優越感的激勵之中努力創造和實現自身的價值。

讀《自卑與超越》有感 11

  《自卑與超越》中阿德勒從個體心理學觀點出發闡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每個人因為對其現實地位的不滿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關鍵在于正確理解生活。家長和教師應培養兒童對別人、對社會的興趣,使他們真正認識“奉獻乃是生活的真正意義”。這樣,他們就能夠從自卑走向超越。

  生活中的每一個問題,幾乎都與職業、社交和愛情這三個主要問題有關。每個人對這三個問題作反應時,都表現了他對生活意義的最深層的感受。真正的生活意義在于對別人和社會發生興趣以及能與人合作。

  家庭對人類的影響很大,兒童時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給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滅。母親不僅應該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學會與其他人平等合作,發展自己的獨立性。而父親必須以平等的立場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積極的方式處理好職業、友誼和愛情三大問題。

  從某種意義上講,學校是家庭的延續。注意兒童的困難、糾正父母的錯誤,是學校教師的任務。教師應該對兒童有真正興趣;同時也訓練他們對別人發生興趣,使他們走上獨立而又與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生活的意義在于奉獻,在于與他人的團結合作之中獲得滿足,更體現了自己的價值。奉獻的意義是廣泛的`,在職業之中,我們與同事團結合作,為單位的生存發展奉獻力量;在社交之中,我們與同學、朋友團結合作,為建筑一個溫暖的集體奉獻力量; 在家庭之中,我們與妻子、父母、孩子團結合作,為建筑一個溫暖的家庭奉獻力量;這犧牲換取的是大家的團結合作,從而產生更加巨大的力量。

讀《自卑與超越》有感 12

  選擇讀這本書的原因很簡單,在某些方面,我也是一個自卑的人。究其原因,或來自家庭,或來自外表,或來自活了二十多年的軌跡,且不論到底為何,我也想超越它。

  實話講,這本書并沒有想象中吸引我,理論性很強,知識又散落,讀起來比較晦澀,我差點棄書。不過作為暢銷書,自然有它的價值,而且阿德勒強調意識的重要性,對人格的形成發展持樂觀態度,這會讓我們的成長之路遍布陽光。

  它正能量滿滿,足以激勵人。

  阿德勒認為人類的一切問題都可以歸結為人生三大任務:職業、社會和性。我們生而為人,是為了活出人生的價值,想要實現價值就需要與他人建立關系,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從這個角度講,人生三大任務其實就是一個人的工作關系、社會關系、婚姻家庭關系。一個人建立關系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能力就是關注他人的能力,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而一旦我們的統覺系統儲存了對童年早期經驗的誤讀,我們就會形成錯誤的生活方式,它會阻滯我們上述能力的發展,進而無法完成人生任務,實現人生價值。

  印象最深的是書中所講童年對人生的影響,最近剛好在看一部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系》,也涉及到了相關內容,特別想放在一起說一說。

  讀到第四章早期記憶,我才明白為什么文康泰(劇中主人公)到現在才記起母親帶他和哥哥去吃辣海鮮面的事情。

  人的記憶會隨著思想改變,也有可能出現記憶的偏差。母親對自閉癥哥哥的.偏愛,是康泰永遠無法克服的苦難,作為哥哥的附屬品,內心傷痛被無限放大,而忽視了某些溫暖瞬間。

  童年早期經歷的所有記憶,都在我們的潛意識里,只不過我們選擇記住那些與我們解讀結論相符合的童年記憶。也就是說我們選擇關注什么,選擇記憶什么,身體和心靈就全力配合我們實現目標而已。海鮮面是因為康泰愛吃母親才帶他們去的,這段記憶是溫馨的帶有愛的,對他來說是“異類記憶”,與他對童年的解讀不符,當這些記憶被潛意識接受后,沒有在意識里出現的機會,就被遺忘在記憶的最深處,不見天日了。

  而他在與自閉癥哥哥的對話碰撞里,與反社會人格高文英的互相治愈里,修正了舊有的童年早期經驗的解讀結論,支持新的統覺系統的童年早期記憶又浮現在了腦海里。

  他對母親釋懷了。

  我也釋懷了,我覺得我找到了《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對我的價值。我原本堅信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是最根本的,是難以抹掉的能追隨一生的影子,看劇的時候我也一直暗自感傷那句被說爛了的話:“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但這本書能夠很樂觀的讓我看到,我們不必深受童年經歷的影響而無法自拔,我們完全有能力回溯童年記憶,去修正那些最早期的錯誤,改變曾經讓我們自卑的解讀定義,以實現自由的人生,就像文康泰一樣。

  童年經歷不會決定我們的一生,我們怎么解讀這些經歷,決定我們的一生。也就是說經驗本身無法決定成敗,我們并不會因為經歷本身所帶來的沖擊而遭受創傷,決定人生的不是經驗,而是我們自身賦予經驗的意義。

  意識會自我成長,主動去修正曾經的誤讀,我們會擁有更加積極的未來。

讀《自卑與超越》有感 13

  最近,我讀了超越自卑這本是,這是一本讓人看完后非常想反省的書。

  阿德勒在書中認為“自卑感”在生活中時刻都有可能產生,象先天的生理缺陷、人在面對現實社會產生的不完滿、不得志、比別人差時的情緒。他認為有這種情感是很正常的,并不是病態的,關鍵是如何對待這種自卑。是利用自卑來逃避現實還是克服并超越自卑,由此而形成截然不同的生活風格。

  如果敢于正視自卑,會激發人的創造性力量,成為奮發向上的巨大動力。在達到新的境界后,又會發現新的自卑,于是向新的優越目標前進。這樣,在自卑與優越的距離不斷接近而又拉開的過程中,人便不斷地完善自己,這一過程永無止境。由此,阿德勒認為,全部人類文化的動力都建立在自卑感之上。這一觀點與弗洛依德認為性本能是人類進步的動力是相左的。

  阿德勒還提出了“生活風格”這一重要概念,它是指一個人的生活目標,對自己和世界的看法以及他實現生活目標的方式。人在他的思維、情感、行動中處處體現著他獨特的生活風格。“生活風格”是阿德勒治療心理疾病患者的一把利器,他通過對病者生活風格的分析,(主要有三種途徑),幫助病者找出產生這種錯誤生活風格的根源,讓他去正視、了解它,并讓病者作出新的生活選擇,形成正確的生活風格。

  這一觀點,本書編譯極為欣賞,他在代序中寫到:在一個物欲橫流、精神匱乏的年代里,阿德勒的心理學猶如浸入沙漠的'一縷甘泉,讓人重新體味到人生活的意義和價值絕不僅僅是金錢、物質和泛濫的私欲,它還有更廣闊的,也更令人神往的精神園地。 阿德勒在書中認為“自卑感”在生活中時刻都有可能產生,象先天的生理缺陷、人在面對現實社會產生的不完滿、不得志、比別人差時的情緒。他認為有這種情感是很正常的,并不是病態的,關鍵是如何對待這種自卑。是利用自卑來逃避現實還是克服并超越自卑,由此而形成截然不同的生活風格。

  如果敢于正視自卑,會激發人的創造性力量,成為奮發向上的巨大動力。在達到新的境界后,又會發現新的自卑,于是向新的優越目標前進。這樣,在自卑與優越的距離不斷接近而又拉開的過程中,人便不斷地完善自己,這一過程永無止境。由此,阿德勒認為,全部人類文化的動力都建立在自卑感之上。這一觀點與弗洛依德認為性本能是人類進步的動力是相左的。

  阿德勒還提出了“生活風格”這一重要概念,它是指一個人的生活目標,對自己和世界的看法以及他實現生活目標的方式。人在他的思維、情感、行動中處處體現著他獨特的生活風格。“生活風格”是阿德勒治療心理疾病患者的一把利器,他通過對病者生活風格的分析,(主要有三種途徑),幫助病者找出產生這種錯誤生活風格的根源,讓他去正視、了解它,并讓病者作出新的生活選擇,形成正確的生活風格。

  本書另一大優點是語言平實易懂,例子豐富生動,筆觸細膩,分析精辟,在愉快的閱讀中感悟生活道理,完善自我人格。

讀《自卑與超越》有感 14

  這個月用零碎時間讀完了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首先詳要介紹作者。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弗洛伊德的學生之一,但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的心理學家。

  為什么選擇《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呢?

  先前聽了樊登講書,這本書的意義在生活中很多情況都能運用到。每個人非十全十美,都存在不足之處。可能是外型五官身高遜色,也許是感情世界受挫等等。身上多少都有自卑情結,我們必須坦然面對并積極改善它。要想克服這種讓自己感受不好的心理,最好的方法就是:勇敢走出來,直面它,剖析它,療愈它,從而一步步實現自我進步和超越。

  正如阿德勒先生說的:“我們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這本書著重論述了自卑感的起因,對我們的影響以及應如何克服它,如何將其轉為對優越地位的追求有所成就。讀完受益匪淺,感慨頗多,還一定程度增強自信心。書中剛開篇講人生活著的意義。提出:“真正的人生是懂得關注他人,讓自己成為社會大家庭中的一員,并積極地為人類的福祉做貢獻。”闡明人生真諦在于奉獻與合作。作者還提出的”個體心理學”倡導,將人類所有問題歸于三類:職業、交際和兩性。書本運用大量案例證明我們的性格和行為都能從成長環境或過往經歷中找到根源。

  主要例舉“精神病患者”“罪犯”兩類,他們都屬于有心理問題的人群,產生的問題都源于他們童年的家庭學校教育,對他們的內心產生了負面影響。環境不能完全影響一個人,但他們對這種環境做出的主觀意識可以長足影響一生。

  書中給自卑情結下定義:當一個人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卻深信自己能夠解決時,就會表現出自卑情結。不管是憤慨、淚水還是歉意都是自卑的一種表現。自卑感會給人帶來巨大的壓力,所以就想通過一種優越感來釋放自己,往往逃避真正要解決的問題,而不是勇敢向前爭取勝利。反而從亂七八糟的小事中尋求優越感,容易走偏。在困難面前,他們會表現出猶豫不定、不知所措、畏畏縮縮。最大的退縮表現就是自殺。形成錯誤的人生觀的誘因有身體殘缺、被溺愛或者被冷落,而自卑、抑郁、戀母、偷盜等都是呈顯出來的現象,這些人群都是缺乏與他人合作能力的。如果想改變這些問題人群,需要從他們的童年經歷尋找突破口,哪些事件形成了他們現在做事或者看待問題的主觀意識。在各種社會力量中,學校和家庭對個人的影響尤為重要。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敘述家庭影響的章節。作者提出父母親的平等合作關系是家庭生活的基礎。婚姻是種伙伴關系,沒有一方應該高人一等。在一個家庭中,可以沒有統治者存在,但卻不可沒有合作精神。

  就母親而論,母親和丈夫、孩子、社會之間都有著某種聯系,這三種聯系是缺一不可、同等重要的。都需要冷靜去面對,注意平衡不偏袒。母親的責任是雙重的:首先要讓孩子有一個信賴他人的初次經歷,然后將這種信任延伸到外界,更好地促進與他人合作。對父親而言親的責任是——妻子的好丈夫、孩子的好父親、社會的好公民。其必須將人生三大問題——事業、友情、愛情處理得當,不應該輕視妻子的`家庭地位,而應與她合作。我覺得阿德勒先生說的太對了。家庭是一個整體的關系,成員間相互協作包容,共生互進式合作很重要。像家中日常雙方各司其職:修理家具、拼裝器械材料、搬運重物等就主由男方處理,打掃衛生,烹飪飯菜,照顧寶寶主由女方負責,這何嘗不是一種良好的合作關系。男方也不能因為掌握家庭主要收入,理所當然視自己是家中主宰者,從而對女方百般支配和要求,因為誰都不想被指責。而是要以開放包容的態度,溫和商量式的語氣對妻子表示尊重,兩個人都和顏悅色,互相幫助合作,家才能蒸蒸日上。這也是我一直強烈贊同和支持的觀點。

  這一章提出的思想建樹,注重養育方式,對于日后育兒經驗也有借鑒性意義。作者倡導老師與父母,應多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為他人奉獻,為社會創造價值。從小培養孩子如何對別人產生興趣,從而引導他們與他人平等相處的行為。培養孩子的興趣,慢慢成為孩子的一項特長,可以成為他養家糊口,融入社會并發揮價值的一項技能。普及日常生活中,我們與朋友真誠友好交往,相互袒露心扉;工作上和同事配合共贏;受到領導的提點,鼓勵和賞識;感受到另一半的體貼關愛都會讓我們心情愉悅,這些都是高級合作關系的表現。

  不僅要讓自己浸泡在正向和諧的環境里,我們個人還要為別人創造價值,才能獲得穩定的合作關系。

  總之,讀過這本《自卑與超越》,個體心理學告訴我:一切行為在童年經歷都可以找到成因。想要徹底改變,需要從源頭去除思維定式;想要更好的生活就要建立融洽的被需求的合作關系。超越自卑,將自卑轉化成韌性與生命力;改變看問題的態度或者角度,一切都會逆風翻盤。

  人的一生很短暫,生命很脆弱。我們還需要不斷地克服困難,完善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絕不放棄努力尋找生命的意義,期待遇見更加的自己。

讀《自卑與超越》有感 15

  我于今天下午完成了對《自卑與超越》這本書的閱讀。這本書的作者是個體心理學的先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他出生于維也納,是個猶太人。他于1932年,也就是在他62歲時出版了《自卑與超越》這本書。

  這本書包含以下幾個部分,

  一、生活的意義;

  二、心靈與肉體;

  三、自卑感和優越感;

  四、早期的記憶;

  五、夢;

  六、家庭的影響;

  七、學校的影響;

  八、青春期;

  九、犯罪及其預防;

  十、職業;

  十一、人及其同伴;

  十二、愛情與婚姻。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這本書中主要強調了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對于自卑的一些描述。當然,在此書中作者也引用了很多實際案例,來為我們展示了不同的人的心理困境,以及產生此類困境的根源和一些解決的辦法。作為一名教師,在學校每天要面對許多孩子,而每個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經歷過不同的事情,擁有不同的性格。要想更好的了解這些孩子,更好的`幫助他們和培養他們,學習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對于我來說很有必要。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書中的案例往往會讓我想到班上的孩子。如果說之前我對孩子們的欠佳行為的教育是經驗之談、主觀想法,那么我希望今后自己能夠變得更專業,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更科學。我相信追根溯源,知己知彼,方能取勝。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此書中提到不管一個原生家庭是犯罪之家,還是書香門第,都不能決定這個孩子的性格和品行的好壞,也就是說環境或遺傳不具有強迫的力量。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一個家庭的成功與否,母親的工作和父親的工作是同等重要的,但母親和父親又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母親是第一個影響子女職業興趣發展的人,孩子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間所受的訓練和努力,對他在成年后生活中的活動范圍有決定性的影響。母親的第一件工作就是讓他的孩子感受到她是位值得信賴的人物,然后她必須把這種信任感擴大到其他事物上,使孩子信任其他事物,并對他們感興趣。最初,父親和孩子的關系并不親密,他的影響會在晚些時候才產生效果。父親的活動范圍一般比母親廣,他能為孩子提供更多生活經歷。父母本身彼此應該是很要好的,和朋友、外界也應該保持良好而親密的友誼關系,只有這樣他們的孩子才會覺得在他們的家庭之外也有值得信賴的人。婚姻的意義是兩個人共同結合以謀求他們相互的幸福,他們孩子的幸福以及社會的幸福。婚姻和睦的家庭,那么夫妻雙方,以及他們的孩子才會是幸福的。對孩子而言,父母婚姻不美滿的家庭是充滿危險的。光是書中提到的父母的婚姻狀況,以及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我們便可以體會到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我所任教的每個班都有來自單親家庭的孩子,有個別確實存在一些問題。當我了解了其家庭情況和父母的教養方式后,也就明白原因了。

  另外,書中提到一個班的人數最好不要太多,人數太多,有些孩子的問題會被老師忽視,要適當的培養他們也是很困難的事。班上的老師最好也不要頻繁更換。如果頻繁更換,這樣的老師就沒有和學生打成一片的機會,并且很難和班上孩子建立聯系,培養他們的興趣和發展他們的合作精神。讀了這本書,我突然也就能夠理解為什么家長和學校都不希望老師頻換這種事情出現了。其實,家長的顧慮是有一定的科學性的。

  當今社會,已經在鼓勵老師們掌握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了。作為教師的我,也決定繼續加強對心理學方面書籍的閱讀,借助這樣的書籍了解和幫助學生。

【讀《自卑與超越》有感 】相關文章: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12-23

關于自卑的名言09-28

超越自己讀后感11-14

關于超越的名言10-07

關于超越自我的名言11-27

觀電影《超越》心得體會04-29

堅定信念超越自我的名言警句12-15

西安追趕超越精神心得體會10-09

讀《少年讀史記》有感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