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_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冢本_黑人又大又粗又硬XXXXX_欧美疯狂做受XXXXX高潮

大學生紅色社會實踐報告

時間:2023-02-22 15:28:29 實踐報告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大學生紅色社會實踐報告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報告不再是罕見的東西,報告具有雙向溝通性的特點。那么什么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學生紅色社會實踐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學生紅色社會實踐報告

大學生紅色社會實踐報告1

  這個暑假我們組織了一次非常成功的活動,其中收獲了很多,現在我對這次實踐活動做一下總結匯報。

  一、導語

   此文是星星之火團隊對這次暑期實踐的總結。我們調查的對象是余姚市梁弄鎮橫坎頭村。希望能過真實的反應橫坎頭村的紅色經濟、文化的狀況。能給當地帶來一些積極的建議。

  二、 橫坎頭村簡介

  橫坎頭村是梁弄鎮的中心村,位于梁弄鎮區以南2公里處,總面積6.6平方公里。氣候宜人,民風淳樸,風景秀麗。是由原橫坎頭、紫溪、百丈岙等六個村合并而成。全村共有農戶897戶,總人口2821人,現有耕地1546畝,山林5316畝,有35個村民小組。

  它是寧波市全面小康建設示范村、寧波市“四型”先進村黨組織、余姚市“五好”黨組織和余姚市文明村。以橫坎頭村為中心的寧波市浙東,抗日根據地舊址被中宣部、國家發改委、國家旅游局等部門聯合命名為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橫坎頭村有許多文化建筑 ,是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抗日戰爭時期,以余姚梁弄為中心的浙東抗日根據地是全國著名的十九塊抗日根據地之一。根據地領導機關“中共浙東區委員會”的所在地就位于此。現在浙東區黨委舊址是浙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共浙東區委舊址及其周圍的浙東銀行舊址、新浙東報舊址、浙東行政公署舊址、教導大隊舊址、譚、何住處、浙東魯迅學院舊址等革命舊址構成了一個以區黨委舊址為核心的包括浙東抗日根據地黨、政、軍、金融、新聞各方面情況的浙東革命史跡網,完整的體現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浙東革命根據地在政治、軍事、文化及政權建設等方面的歷史足跡。

  當地生態農業發達,其中以櫻桃、楊梅采摘等為主。工業以制造室外燈具為支撐性產業,另有一些塑料加工等產業。都是一些污染較輕的產業。由此決定,工業在當地并非是中心產業,發展緩慢。如今的橫坎頭村,是一個整潔和美麗山村:一條條水泥路穿村而過,一幢幢兩層小樓隨地勢起伏分布,一座座水庫、一條條大溪清澈照人,一片片綠色果園生機盎然……在這個面積6.6平方公里的山區小村上,傳統風貌、紅色風姿、古典韻味和現代氣息、開放意識,都和諧地交織在一起,煥發出浙東紅村的特有魅力。

  三、橫坎頭村的紅色文化

  (1)浙東行政公署和浙東抗日軍政干校舊址。

  這個舊址位于橫坎頭村黃氏家族的一座民居大院內,是余姚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XX年初,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投入800萬元資金和大量人力,整體搬遷住戶27戶,總建筑面積2167平方米,拆除面積1592平方米,完成了該舊址的居民搬遷、房屋整修、文物資料收集,以及陳列布展等大量工作,最近已對外開放。陳列品的'主要內容是“浙東抗日民主政權史跡”。舊址的墻上還保留了抗戰時期的一些宣傳畫,其中一幅“打到寧波去”的宣傳畫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展覽的圖片資料比較豐富,但實物資料比較缺乏,多為復制品,影響了展出效果。

  (2)中共浙東區黨委舊址。

  已開辟為一個浙東抗日根據地革命遺跡博物館。博物館內陳列了大量書畫、照片、文獻及有關抗戰時的實物,有數千件。一個村級博物館能擁有這么多藏品是難能可貴的。藏品不足之處仍是復制品較多,種類不夠齊全。

  (3)浙東銀行舊址。

  房屋比較破敗,但墻壁上仍殘留著當年抗戰時期的一些文字遺跡,還有一個很大的五角星。屋梁上的一些木雕磚刻雖然破舊,但也透出古色古香的韻味。

  (4)譚啟龍舊居。

  也在一所居民住宅內,是一排獨立瓦房中的一個小間,比較陰暗破舊,只在門口豎了一塊“譚啟龍舊居”的牌子。

大學生紅色社會實踐報告2

  我們實踐團的出發時間無意識地選在了xx這樣一個特殊日子,正好契合了我們抗聯發的主題也蕩滌著我們的情懷。從車站一路出發,我們望見的是綿延不絕的山靈動的水。由衷讓人感嘆東北這塊土地的美麗,但思想又跳躍到當初這塊土地上埋藏了多少抗日的忠魂而如今又養育了多少蒼翠的樹木。我們期待在這挖掘更多你不知道的故事。

  青山埋忠骨,流水話精魂

  負責接待我們的是寬甸風景局的孫老先生雖已七旬可是一點都不顯老,孫先生一路上向我們講述著他父親從小就告訴他的發生在這塊土地楊靖宇收編三股土匪抗日和劉青山烈士的故事,言語中無不透露著老先生對革命先輩的崇敬感激之情。先生對當今年輕人缺乏紅色故事的熏陶頗為感慨,我也向先生講訴著東北大學光輝的愛國史在民族危難之際勇于擔當,先生不停稱贊我們今天的行為。不得不說我們從未見過這么深的山這么陡的峰,源源不斷縈繞的水霧增添了這的神秘,看到簡陋的不能再簡陋的抗聯遺址時我們沉默了因為我們明白我們彼此都震撼了。當時至寒冷的冬季他們是靠多么堅強的意志堅持下去的呀, 因為他們堅信未來一定是光芒萬丈的`。望著抗聯小徑,想著他們曾經在這踏著匆忙的腳步內心激動不已。

  年輕人對紅色遺跡的關注惹人憂

  在我們上山過程中我們只看到一個游客往抗聯遺跡處參觀,我望了望劉青山墓處單只的人影,而鐵纜處爭向排隊的人群。我懷著崇敬沉重的心情深深鞠躬,此刻心情已經找不到詞語形容。我感到我眼里噙著淚,但不知道這些淚為何所泛,替先輩為民族解放而英年早逝還是為當今人的冷漠?烈士的忠骨就掩埋在這深山密林處,好在伴著潺潺的流水,終日不休的流水好像在向后來人訴說著他們的故事。我覺得當初選這個主題做是對的,是有義務的。我們對不同年齡段的游客進行了采訪,發現四十五歲以上的人群對革命先輩懷有崇敬感,對后輩紅色教育也多,而年輕人紅色知識的匱乏,對紅色遺跡的不關注度惹人憂。

  后記: 抗戰忠魂 千秋仰止

  寬甸,中朝交界,尤其以它美麗獨特的風景而聞名,而在我們心中最美麗的景色永遠是楊靖宇將軍和他的抗聯在這留下的注定光耀千古的足跡。

大學生紅色社會實踐報告3

  都說遵義的酒好,茅臺名滿天下;都說遵義的景美,赤水丹霞美不勝收;都說遵義的食鮮,豆花面唇齒留香。不過,我們不來品酒作詩,也不來賞景撫琴,更不是為了來滿足的吃貨的心。我們來這里,是為了看看遵義的人,感受遵義的記憶。

  今天,我實踐小分隊來到了貴州省遵義市,圍繞“一帶一路”特色主題公益實踐之旅游資源保護和開發以及探訪黔北紅色基地兩個主題展開了第一天的社會實踐。

  遵義是貴州省下轄的地級市,地處中國西南腹地,位于貴州省北部,北依大婁山,南臨烏江,古為梁州之城,是由黔入川的咽喉,黔北重鎮。“遵義”二出自《尚書》:“無偏無陂,遵王之義”,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著名的酒文化名城。曾獲得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雙擁模范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等多項殊榮。

  經過了一天的尋尋覓覓,我們對這座城市感觸頗深。若要用一種顏色來表述遵義,我相信給人溫暖和激勵的紅色再好不過。如若不信,請跟隨我們的腳步一同往前走。

  玫紅的民風民俗

  可不要誤會,說它紅,不是指它有著像東北紅高粱和秧歌舞飛紅的流蘇那樣熱烈如火的元素。這里的民俗,倒像是玫瑰紅那樣溫婉而體貼,不似老白干那么烈,更像是紅酒那樣綿柔。不,最準確地來說,就和茅臺一樣,濃香馥郁,回味悠長,余香綿綿。你看那些大叔大媽們,把音樂熱烈奔放的廣場舞換成了“咚、擦、擦”的柔和優雅的交誼舞,并且跳得有模有樣,絲毫不輸年輕人。

  另一邊,主角仍然是大叔大媽,但這次他們穿上了革命裝,唱起了《九九艷陽天》,男女聲部和諧統一,再加上樂器和指揮,活脫脫一場音樂會啊!我們找了一些普通市民做了簡短的采訪和調查,發現他們的熱情絲毫不輸好客之鄉,但是卻又沒有那樣撲面而來的讓人感覺一時間無法適應的火熱,而是像溫火慢熬的小米粥那樣暖心舒肺,交流起來幾乎沒有隔閡,仿佛已經是老熟人了似的。

  在采訪中我們了解到,由于這里少數民族眾多,所以還有不少獨有的民風民俗,比如苗族的踩山節、砍火星節,仡佬族的祭山節、吃新節等。在遵義還有一個遠近聞名的貴州名酒節,每年7月到8月舉行,活動內容主要為參觀遵義酒文化博物館、茅臺酒廠、遵義會議會址、赤水十丈洞瀑布等,對于愛喝酒的人來說,這可是遍嘗當地名酒的絕佳機會。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獨特的民俗都以物品、行為或者這樣那樣的形式被保存和沿襲了下來,形成了遵義特有的民俗文化。這些獨特的民俗滋潤著當地人的生活,我們熱愛這片土地,我們熱愛這里的人。

  鮮紅的遵義記憶

  遵義這座城市承載的記憶,依然是紅色的`,有人說它血紅,因為這里是革命戰士流過血拼過命的地方。但我們還是不想用這樣沉重的有些刺眼的詞匯,因為我們明白,在這里發生的事件,是中國共產黨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是我黨走向成熟的標志。這里曾經代表了新的希望,現在依然代表著貴州人民的希望。所以我們想用鮮紅,這帶給人鼓舞和力量的詞匯來形容遵義的記憶。

  踏入遵義會議紀念館的瞬間,我們的靈魂便被莊嚴肅穆的氛圍和還散發著當年沙場氣息的展品給震懾住了。時間仿佛在此刻靜止,你似乎能在這里聽到歷史的回響:強渡烏江、鏖戰婁山、二占遵義、四渡赤水,遵義會議前后,紅軍的偉大壯舉鑄就了中國革命史上最重大轉折的不朽豐碑。看著那些被保存下來的珍貴史料和物品,瞻仰著偉岸的領袖雕塑和巨畫,我們的眼前好像過電影一般浮現出一幕幕當時的畫面。

  不得不被毛主席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少有的勇氣與膽量所折服,他扶大廈之將傾,把紅軍從危難之樣沉重的有些刺眼的詞匯,因為我們明白,在這里發生的事件,是中國共產黨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是我黨走向成熟的標志。這里曾經代表了新的希望,現在依然代表著貴州人民的希望。所以我們想用鮮紅,這帶給人鼓舞和力量的詞匯來形容遵義的記憶。 踏入遵義會議紀念館的瞬間,我們的靈魂便被莊嚴肅穆的氛圍和還散發著當年沙場氣息的展品給震懾住了。時間仿佛在此刻靜止,你似乎能在這里聽到歷史的回響:強渡烏江、鏖戰婁山、二占遵義、四渡赤水,遵義會議前后,紅軍的偉大壯舉鑄就了中國革命史上最重大轉折的不朽豐碑。看著那些被保存下來的珍貴史料和物品,瞻仰著偉岸的領袖雕塑和巨畫,我們的眼前好像過電影一般浮現出一幕幕當時的畫面。

  不得不被毛主席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少有的勇氣與膽量所折服,他扶大廈之將傾,把紅軍從危難之中解救了出來,與此同時開拓了革命的新道路。遵義會議也將這樣一個杰出的人物正式搬上了歷史舞臺,造就了之后傳奇的革命史以及一個新中國。想到這兒,心中感情已非敬仰二所能表達。

  在會址景區內,我們還很幸運地采訪到了一位老革命戰士,這位老爺爺告訴我們,他與他的戰友們借參觀這個場館的契機,從五湖四海來相聚,共同緬懷當年的時光。他們中有人參加過抗美援越戰爭,有人參加過79年自衛反擊戰,有人參加過收復老山的戰役。盡管年事已高,但幾位老戰士依舊目光矍鑠,在他們心中,有紅色記憶的地方,就是他們余生里想要踏遍的土地。我們不禁為老爺爺們的精神動容,再想想我們這輩人對紅色景點的冷落甚至排斥,又感到萬分慚愧。

  天色將晚,我們準備結束今天的行程,不過當然不能錯過這里的美食!說來,遵義的美食也是一絕,同樣是當地民俗的一部分。這里有獨特迷人的民俗文化,這里有撼人心魄的紅色記憶,這里有安居樂業的淳樸人民。這里是真實的遵義,動人的遵義。我們在這里,回首過往,懷抱希望。

  大學生紅色尋訪暑期社會實踐報告

  7月21日,生命科學學院紅日實踐小分隊來到石家莊市華北革命戰爭紀念館參觀學習,這是實踐隊“踏尋紅色足跡,緬懷革命先烈”系列活動的第一站。華北革命戰爭紀念館位于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內。紀念館通過歷史圖片、珍貴文物、雕塑、聲光電等多種表現形式,再現1919至1949年間,河北軍民英勇斗爭的革命史。

  紅日實踐小分隊成員對華北革命戰爭紀念館進行了全面了解和學習,聽取館內工作人員的介紹并隨機采訪來參觀的游客。 82歲高齡的老黨員呂佃霞和兒子恰好來紀念館參觀,她的五個兒子中有三個在部隊,其中一個曾擔任團長。她向實踐隊同學回憶起當年戰爭的殘酷和生活的艱辛,依然難掩熱淚。在紀念館擔任安保工作的一位55歲的老大爺,以及84歲的一位輪椅老奶奶分別給同學們講述抗日戰爭時期動蕩不安的社會和家庭生活,感慨今天幸福安定的生活來之不易。

  參觀華北革命戰爭紀念館的實踐活動圓滿成功,生命科學學院紅日實踐隊在此次實踐活動中深刻領悟了抗日戰爭的悲壯,同樣也為華北地區為抗日反法西斯戰爭所做出的偉大貢獻而感到無比自豪。

  7月16日,河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我心飛翔”小分隊正式開始暑期實踐活動。此次活動的主題為“追尋紅色足跡,發揚革命精神”。緊扣實踐主題,小分隊全體成員于7月16、17日對華北軍區烈士陵園進行認真地參觀與學習,從中收獲頗豐。 華北軍區烈士陵園位于石家莊,于1953年竣工,占地面積21萬平方米,是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園內布局嚴謹,東西對稱、層次分明,更有蒼松翠柏陪襯,顯得氣勢雄偉、莊嚴肅穆。其中的主要建筑有:烈士紀念碑、銘碑堂、烈士紀念館、烈士紀念堂、革命文物廳、白求恩大夫陵墓和“白求恩紀念館”、董振堂、趙博生紀念碑亭等。

  為表達對革命烈士的崇敬與感激,弘揚大學生無私奉獻的精神,小分隊的隊員在參觀完畢后,主動向相關的工作人員要求,參加到義務勞動之中。因石家莊剛剛下過雨,陵園的甬道上有很多落葉。小分隊隊員借來掃帚,認真進行打掃,希望烈士的安息之地保持干凈、整潔。

大學生紅色社會實踐報告4

  值此建黨94周年及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第四期“民族旗艦”班實踐團隊重走革命老區,緬懷先烈。7月17日至23日,實踐團隊在百色市田東縣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參觀紅色景點、調查走訪的方式,探訪紅色印記,感受革命情懷,學習革命先烈的偉大精神。

  實踐隊首先來到粵東會館,這里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鄧小平、張云逸、韋拔群等同志領導和發動百色起義總指揮部所在地,是進行會議部署的重要場所。在這里,隊員們參觀了重要的歷史文物,學習愛國主義和革命教育精神,從而更加堅定了大家弘揚百色起義精神,爭做“三嚴三實”好干部的信心。在參觀過程中,團隊成員們對游客進行了簡單的采訪,并在他們身上了解到一些關于紅色革命方面的信息。有一位游客說,他從小就很喜歡歷史,他認為作為中國人,每一個人都應該牢記歷史,牢記先輩們灑下的熱血。而有的游客對于紅色革命并不了解,他們只是簡單地參觀,也沒有通過其他渠道深入了解革命,紅色革命意識比較淡薄。團隊成員楊帆說:“我認為紅色革命精神應深植于每個人心中,無論身份無論職業,都應對革命成果心懷感恩。” 實踐隊做問卷調查

  次日,實踐團隊來到百色起義紀念公園,經過十多分鐘的階梯攀爬之后,來到了紀念碑前,并進行宣誓,整齊的聲音表現了旗艦班團隊成員的激情與斗志。在這里,實踐隊還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紅色文化。

  19日,旗艦班實踐隊到百色市華宇安老院了解老人家的生活狀況,并與他們談國事聊家常,同時與革命老兵談談抗戰那些事兒。實踐隊成員一大早就來到安老院,見到了曾參加過抗日戰爭、百色起義等戰爭的革命老兵,老人家如今已有90歲,行動不便,但他的思路卻很清晰,他說:“那個年代條件特別辛苦,打仗很累,但是我們都沒有放棄,后來我們還是取得勝利了。”說起戰爭,老人家眼角泛起淚花,往事歷歷在目。實踐隊的隊員們聽后也感觸頗多,隊員陀蕙僡說:“老爺爺的話很樸實,我們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銘記那些為了祖國統一和平付出生命和青春的英雄們。”

  隊員與安老院的老人聊天

  此外,旗艦班實踐隊還參觀了清風樓、靈洲會館、百色起義紀念館。團隊還沿著革命老路,來到田東縣的百谷紅軍村,幫助村民干農活,并拜訪了現年98歲的老紅軍李著堯老人和紅軍后人韋瑞清,了解百谷紅軍村的革命事跡。

  實踐隊隊長曹璐說:“通過這次尋訪紅色印跡的活動,我們收獲了很多,也更加明白了作為接班人的責任有多重大,相信我們會更加努力學習,鍛煉自己,成為更加優秀的人!” 假期大學生紅色旅游社會實踐報告

  盛夏7月,從杭州至湄潭,歷時10天,行程XX余公里,浙江大學丹青學園赴貴州遵義湄潭社會實踐團的13名隊員完成了一次尋根之旅、反哺之旅。

  抗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紅色之旅,重溫光輝黨史;浙大西遷七十六周年,重走西遷,感悟愛校榮校之情;為湄潭萬馬鄉的留守兒童們開辦夏令營,給予他們溫暖和陪伴;走在西部農村鄉野廣闊的道路上,看農民創業的篳路藍縷。

  一、參訪與緬懷:榮黨愛校,重溫光輝歲月

  歷史上,有兩支隊伍在遵義勝利“會師”,遵義擁有著光輝燦爛的紅軍長征文化,歷史在這里發生重要轉折;另一只文軍長征的隊伍也抵達遵義,并在此辦學七年,享有“東方劍橋”的美譽。 在遵義會議會址里,紀念館里那一張張老照片,一件件工農紅軍的舊物,平靜而有力地訴說著當年的風云激蕩,在這里,歷史就是活生生的生活印記,震顫著每一位隊員的心靈。這些95后的年輕人紛紛表示,體悟紅軍當年篳路藍縷的艱辛,對于他們堅定理想信念,將來擔當起國家與時代的使命,是不可或缺且大有裨益的。

  湄潭是浙大的“第二故鄉”,走在街道上,“浙大路”,“浙大廣場”等地名使那段歷史觸手可及,對于每一位求是學子來說,這永遠是一片值得懷念的熱土,是心中的圣地。湄潭文廟,高高的臺階令人肅穆,廟內陳列的竺可楨像、西遷地圖、師生生活照以及在當時艱苦條件下所取得的傲人成果,帶給大家是自豪更是感動。沒有大樓而有大師,沒有完備的教學設施而成就“東方劍橋”。隊員們深感社會實踐衫上“浙江大學”四個,是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是求是學子肩負著的 “公忠堅毅,擔當大任,主持風氣,轉移國運”的重擔!

  二、支教與陪伴:春風化雨,共譜大山里最美的笑聲 “我們要為留守兒童帶去些什么,哪怕只有六天”。隊員們來到湄潭縣西河鄉萬馬學校展開為期六天的支教。萬馬學校屬省級一類貧困鄉鎮,也是丹青學園堅持了三年的社會實踐基地。山路顛簸,條件艱苦,但隊員們的熱情不減,為了三個班六天近120個課時的支教,隊員們早早就開始準備教案并試講。

  除了語、數、英、歷史、地理、物理等文化課程之外,隊員們專門針對留守兒童增加了心理課、文體課以及素拓等的項目,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更注重教給他們自信、團結的精神。 朝夕相處的六天,孩子們對老師的稱呼已變成了“松哥”、“金姐”。課堂上的歡聲笑語,夜空下的次次談心,這座山,這所學校,這些人,已成為彼此心中永不褪色的美好回憶。 三、走訪與調研:西部農民創業在挫折中前進

  總理提出“要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如今,創業的種子正在廣大的農村倔強地生長著。本次實踐,隊員們得到了浙大公共管理學院楊大鵬博士的指導和幫助,深入西河鄉,發放了近百份專業調研問卷,走訪了15戶自主創業個體戶,并形成了相關的調研報告,具體而 微,從小山村里窺視時代新風尚。 調研圍繞著幾個問題展開。為什么要創業為了家庭和孩子。街尾的小飯館是為數不多的幾間開著門的店之一,老板娘高中畢業后不久,離鄉打工,到過廣東、福建、浙江,丈夫現在在湖北經營著一間服裝店。為了照顧年幼的孩子,在丈夫和大姑子的支持下回鄉開了這間小店以此補貼家用。在年輕人多外出打工,老齡化嚴重的西部鄉村,家庭和孩子成為年輕父母回鄉謀生的唯一理由。

  自營店鋪的經營狀況如何在原本就人煙稀少的農村何談商業化的發展。“因為外來人口少、本地市場小、公路殘破,交通不便等各種原因,小店生意蕭條,處于半歇業狀態。”農民創業大多選擇飯館、小吃店等挑戰性不大,創新性不強的行業。 農民創業面臨著怎么樣的困境“貸款真的很不容易”、“我們開店根本沒有人管,也沒有支持”、“通往小鎮的公路路況很差,讓交通更不方便了”……地理條件、交通條件、國家政策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使這些勇敢邁出第一步的農民在創業的道路上面臨著很多亟待解決的難題。盡管如此,創業的種子仍然在萬馬,在西部的田野鄉間頑強生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們就是是創業浪潮中的那一點星火。

  隊員們追尋著西遷精神前進,在實踐中體悟著“求是”校訓的內涵,短短數日,收獲匪然。紅色尋訪、支教接力、創業調研,三線合一,隊員們認識到了自己所肩負的歷史使命,深知砥礪擔當義不容辭。勿忘往昔西遷辦學苦難輝煌,擔當今日求是創新時代先鋒,不負明天一流名校的偉大夢想,是每一位浙大人的光榮擔當!

  大學生紅色足跡社會實踐報告

  四點十五分,第一聲鬧鈴響起,但是很快就沒了聲響。教室里依舊保持著沉寂沒有任何人有起床的想法,因為大家真的很困,昨天晚上大家為了準備第二天的活動都是忙到很晚才睡。 四點三十一分,時間鬧鈴聲此起彼伏,大家在這雜亂的噪音中很不情愿地睜開自己那雙朦朧的雙眼,美夢就此結束。在大家的相互催促中所有的人都以最快的速度離開了自己溫暖的床鋪,開始收拾各自的東西為今天的活動藤場地。

  五點整,經過簡單的收拾和洗漱后,大家準時在尚志中學的校門口集合向今天的目的地————趙尚志將軍墓出發。 坐落在群山之中的尚志鄉以其特有的氣息感染著我們的每一位成員,雞鳴,青山,晨霧這山區的晨景讓我們這些來自高樓聳立的都市大學生全然忘記了身上的疲憊,從大家的臉上絲毫看不出我們昨晚僅僅睡了不到五個小時。在院旗和會旗的引領下大家一個個精神飽滿地開始了今天的活動。

  出發前就聽說尚志將軍墓坐落在群山之中,一個美麗的山坡上。一位偉大的抗戰英雄一生為了祖國和人民不斷奔波在抗日戰場上,犧牲后能夠在家鄉這片安靜祥和的土地上安息也可以說是對他最好的慰藉。

  當我們出了駐地發現校車已經在公路上等我們了,原來我們還有車坐。大伙一個個都在心底暗暗的為自己慶幸,以為我們可以這樣順順利利的到達目的地。當汽車駛到一棵非常高大的柳樹前停了下來,隨同我們前來的一位老師告訴我們這棵柳樹叫尚志柳,它生長在趙尚志將軍生前房屋的前面,更令我們感到吃驚的是這兒竟然是全鎮唯一一個可以讓大型車輛調轉車頭的地方。而我們的車上行程到此結束,接下來我們要徒步爬山了。 山路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陡峭和崎嶇,讓人感覺不到此刻的我們正在山中行走,山間空氣異常清新,看著遠處連綿起伏的山巒若隱若現給人一種說不出的興奮。大家一路有說有笑,不斷談論著眼前看到的一個個壯麗的景觀。很快大家將一個小山坡拋在身后,在眼前的山坡上一個寫著尚志林的巨大石碑立在其上。 我們爬到這兒才發現尚志將軍墓就在這塊石碑后的一片開闊地,很簡樸的兩座墳,原來尚志將軍的父母也被安葬在這里。隨后尚志紀念館的館長項我們介紹說,這里是尚志將軍的影墳,里面并沒有尚志將軍的遺骸而只有尚志將軍生前寫的一本書,因為尚志將軍是在戰斗中被叛徒出賣而犧牲的,由于尚志將軍在對日戰爭中的英勇,日本人曾重金懸賞他的頭顱,在他死后尸身也被日本人帶走,最后不知下落。不過現如今在長春市凈月潭發現了尚志將軍的頭顱,經過各方的努力尚志將軍的頭顱也將回到家鄉,到時候這座墳不會再稱之為影墳了。聽了她的講解我們對尚志將軍又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經過短暫的'調整掃墓儀式正式開始了。首先全體成員向尚志將軍墓默哀一分鐘,然后由朱首俊學長代表全體成員進獻花圈。隨后全體成員在王燦學姐的帶領下向尚志將軍墓進行宣誓,宣誓結束后全體成員又繞行尚志將軍墓一周。就這樣一個簡短的掃墓儀式結束了,隨后大家在這兒停留了一會,因為朝陽市電視臺要對我們一些成員進行采訪,而其余的成員則站在這山頂上盡情地領略這大自然的饋贈和英雄的風骨。

  掃墓結束后大家又匆忙順著原路返回駐地,因為還有更多的事情等著我們去做。

  參觀紀念堂

  從尚志墓回來,經過20分鐘的行程,我們來到了尚志將軍紀念館,。 由于原館正在休整擴建,現在的尚志紀念館借用了尚志鄉希望小學的兩間教室。其中一號館位于小學三樓,其中收藏了大量趙尚志將軍生前用過的物品。

  剛進門就能看到一個兩米高的半身雕像,雕像為銅質,栩栩如生,仿佛一個尚志將軍就活生生地站在我們面前,尤其是將軍那雙炯炯有神的眼睛,仿佛蘊含著憤怒,這是對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我國領土,殘殺我中國同胞的憤怒;仿佛蘊含著希望,是對祖國未來的希望,新中國成立的堅定信念。同學們紛紛向他鞠躬,為民族英雄獻上我們深深的敬意。

  館長首先向我們介紹了趙尚志將軍的父親趙振鋒,張振鋒老先生本人就是一個愛國主義進步人士,早在趙老先生年輕時他就投身到反抗地主階級壓迫人民的斗爭中,毀家紓難,他老人家當之無愧。所謂虎門出將子,趙尚志將軍就是在趙老先生的影響下走上革命道路的,并成為我國著名的抗日將領。一門忠義郎,云蒙第一家是對趙尚志將軍全家的真實寫照,趙尚志將軍的兄弟姐妹全都投入到了民族解放戰爭的大潮之中。相比我們當代,那時的生活條件無疑是艱難的,但是尚志將軍的愛國熱情確是我們這些生活在當代優越條件下的孩子所不能比擬的,同學們都被尚志將軍所感染著,他的形象在我們心中愈發高大起來。在一號館的西南陳列著一口尚志將軍所使用過的鍋,到今天這口鍋已經部分殘缺,它靜靜地躲在紀念館的一角,就那樣靜靜地躺著,也許它正在回味,回味那伴隨著尚志將軍的日子,許多同學停駐在這口普普通通的鍋前,思緒回到過去,我們仿佛看到了它在尚志將軍的背上,隨著尚志將軍轉戰在黑龍江的深山老林中,他見證了將軍們在吃草和樹根的艱苦條件下依然堅信馬克思列寧主義,堅信中國在渡過革命的黑暗時期必然會建立新中國;見證了他們為了新中國的成立貢獻自己全部青春乃至生命的情景。西側的墻壁上具體介紹了尚志將軍的一家人在抗日救亡斗爭中光輝事跡,其中有尚志將軍的弟弟趙尚武在戰斗中犧牲的介紹,對于趙尚武也許我們并不曾知曉,正如千千萬萬個革命戰士一樣,他為新中國的成立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在歷史中他的名沒有多少人知曉,他的事跡沒有多少人知曉,然而我們不會忘記,新中國大廈的墻壁上永遠記載著他,人們也永遠不會忘記他為新中國成立所做出的犧牲。由于一號館的面積較小只有20平米左右,所以屋子里的空氣很悶,溫度也很高,館長給我們僅僅介紹20多分鐘聲音就有點嘶啞了,但是接下來長達兩個小時的講解她一口水都沒有喝,依然用精彩生動的語言向我們介紹館內的每一件事物,趙尚志將軍的每一個趣聞。所有的隊員沒有一個離場也沒有一個叫熱的,大家都認真地傾聽著,銘記著我想這是因為尚志將軍的崇高的愛國熱情深深地感染著我們在場的每一個人,我們都為自己的國家能有這樣的抗日英雄而感到自豪。

  一號館的西北角陳列著趙尚志將軍家的花瓶,也許你會問這和抗日有什么關系,其實,趙家在趙老先生當家之時是中上層的人家趙家富有,如果不去反抗當時的封建統治,如果不去投入到救亡圖存的民族抗日活動中,趙尚志將軍也許可以非常舒適的度過自己的一生,衣食無憂,不必在深山老林中忍饑挨餓,不用在白色恐怖下度日,不用會在三十三歲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可以說,如果不去抗日,趙家會繼續發達下去,然而深切的愛國之情是沒有辦法抑制的,趙老先生先站了出來,投入到了反抗晚清斗爭中,尚志將軍站了出來,為了抗擊日本貢獻了自己的全部精力。趙氏一家,為了全民族的事業貢獻了自己的全部,一個家庭,為了祖國的事業做出如此巨大的犧牲,我們沒有辦法不被感動,站在被封了的房子的門口,趙老先生沒有改變他的想法,堅定的做了下去。站在一片殘垣斷壁前尚志將軍沒有猶豫,依然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了抗日民族斗爭中,毀家紓難又何足形容云蒙第一家又有何過謙之嫌一個氏族是只有尚志將軍這樣的人。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社會脊梁,無論在什么時候,無論當時的社會多么黑暗,這個社會都會有一天改換天地,都會最終進入光明的層面。 一個花瓶也許不能說明多的問題,然而它所默默是英雄們為了國家而做出的巨大犧牲是英雄們大無畏的京生。

  北面墻壁宣傳板介紹的是尚志將軍指揮的一些戰斗。在這些文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沉著的將軍,一個英勇的戰士,一個讓敵人聞風喪膽的指揮官。最有多的就是在一次戰斗中敵人的指揮官看著有優良裝備的日本軍隊被裝備簡陋的抗聯戰士打的打敗,疾呼此中必有名將指揮。北面墻壁下陳列著尚志將軍用過的槍,一把普普通通的槍。槍柄被磨的記錄著他所參與的每一次戰斗,尚志將軍帶著這把普通的槍領著抗聯戰士在艱苦的條件下與敵人周旋,讓敵人心驚膽戰。槍,靜靜地躺著在那里,在這個和平時代里,它已經退出了自己的舞臺。但它一頂懷念曾經在沙場征戰的日子,懷念對日本帝國主義射出的每一顆仇恨子彈。今天通過它我們哀悼我們的英雄,我們的尚志將軍。

  從在一號活活的留言簿上,每個隊員都留下了自己的話語,有時英雄的哀思,自己立志向英雄學習的誓言。相信尚志將軍在九泉之下也可以安息了。他的后輩們沒有忘記他,他的后輩們依然在沿著他的足跡前進。

  從一號館出來我們來到了二號館,二號館位于尚志小學二樓。二號館主要是介紹抗聯的組織機構以及毛澤東,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對尚志將軍的評價,領導人的評價讓我們對尚志將軍為民族解放事業做出的貢獻的敬仰之情更加了一份。

  整個參觀過程大約持續了兩個小時,在這短短的兩個小時的時間里,我們的心靈經歷了一次打洗禮,尚志將軍愛國主義京生深深感染這我們每一個人,我們仿佛沿著時光遂道從戰火紛飛的年代走到了今天。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唯有努力學習,為祖國多做貢獻,對的起為祖國的解放,為新中國成立而貢獻自己生命的先烈們。

大學生紅色社會實踐報告5

  上海在中國革命的各個歷史階段都做出過不可磨滅的歷史性貢獻,也留下了一些不可多得的紅色革命遺跡,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和發展紅色旅游的寶貴資源。而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4周年之際,為了緬懷革命先烈、傳承革命精神,感受上海市在黨的領導下的光輝歷史,農業與生物學院學生組成的社會實踐團隊在7月7至xx年的具有上海地方風格的石庫門樓房,是當時出席大會的上海代表李漢俊和他哥哥的寓所。一九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就在樓下一間十八平方米的客廳內召開。會議室的布置均恢復了原貌,家具物品按原樣仿制。在展區柔和的燈光下,這些陳舊的歷史照片和文物史料,似乎又把同學們帶回了那段崢嶸歲月,那段中國共產黨初步建成的歷史性歲月。

  接著,同學們同學們又來到了距離一大舊址不遠處的中共二大會址。在實踐之前的資料收集查找中,同學們同學們已經了解到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是黨的歷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這次會議第一次提出了黨的民主革命綱領,第一次提出了黨的統一戰線思想,制定了第一部《黨章》,第一次公開發表了《中國共產黨宣言》,第一次比較完整地對工人運動、婦女運動和青少年運動提出了要求,第一次決定加入共產國際,第一次提出了“中國共產黨萬歲”的口號。那么多的第一次給予了這座貌不驚人的二層磚木小樓難以取代的崇高歷史地位,故而當站在紀念館門口時,同學們都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心中油然而生歷史的厚重感。

  次日上午,實踐團再次出發,前往位于上海市茂名北路xx年輕小伙子,他們也和同學們一樣仔細聆聽講解員的介紹,并不時發出崇敬的感嘆聲。這種切身實地的紅色之旅或許遠比書本上講千遍萬遍的黨史來得真切和深刻。

  7月9日,同學們來到了位于上海市虹口區四川北路468號的中共四大紀念館。之所以選擇這個地點,是因為中共四大在建黨史上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中共“四大”以后,全國反帝反封建的工農運動、學生運動和婦女運動得到迅猛發展。黨的隊伍也迅速發展壯大。中國共產黨已成為全國各地革命運動的領導核心。同學們在中共四大紀念館中,見識了在黨的成長與發展中不可或缺的眾多珍貴的史料、物品和視頻,以豐富的歷史圖片再現了中共四大召開的背景、會議的舉行以及歷史影響。在這里,同學們看見了踽踽而行的老人面對著幾十年前的史料回憶著自己過去的革命故事,也看見家長帶著孩子為他們講述他們未曾見過的`歷史,更有許多學生自發地組織前來瞻仰革命先輩。

  這些建筑與陳列的文物為同學們無聲的講述著一段段歷史,反應了當時特殊的社會時期革命進步人士為了拯救中華民族所做的努力。同學們為環境的簡樸而感動,為老一輩革命家的革命吃苦精神而感動。同學們仔細參觀著每一個展區,閱讀著每一頁文字,用心感受在動蕩不安的年代里,這些愛國青年自己身陷囹圄卻想盡辦法救國救民的一腔熱血。泛黃的書頁里記錄著民族的起起落落,雖然身處和平年代,那段時光已經逐漸離同學們遠去,但先輩們的拳拳愛國情懷,為黨為民勇于付出的精神值得當代中國青年學習。永遠難忘那段艱難歲月和夾縫中成長的共產黨,他們締造了一個愈加繁榮昌盛的祖國,同學們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學習,為國燃燒自己的熱血呢?

大學生紅色社會實踐報告6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適逢抗戰勝利70周年,財大資環亮劍隊在7月上旬滿懷激情的開始了團隊在信陽及周邊地區的紅色之旅,去重溫那段充滿崢嶸歲月的歷史。

  英雄已故,精神永存

  確山被稱為“駐馬店紅色文化第一縣”。團隊首先來到了被稱為偉大的抗日民族英雄、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杰出的人民軍隊將領、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楊靖宇將軍的紀念館。這里有著大量詳實的.有關楊靖宇將軍的歷史文物和資料,如楊靖宇將軍犧牲前食用的草根、樹皮、棉絮,楊靖宇將軍穿過的棉襪、靰鞡鞋等,讓隊員們深刻感受到楊靖宇將軍抗戰生活的艱辛與苦難。

  竹溝革命紀念館是確山又一重要的革命紀念地。李先念、劉少奇、方毅、王震、張愛萍、王思茂、張震、徐海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在這里工作。當然,也有許多革命先輩在這里獻出了他們寶貴的生命,為了紀念他們,這里興建了竹溝革命烈士陵園;當隊員們來到陵園時,被這里莊嚴的氛圍所影響,不由自主的產生了一種對他們的敬畏之情,也深深的了解到革命勝利的來之不易和如今幸福生活的寶貴。

  抗戰老兵,永遠懷念

  經歷多方打聽與尋找,團隊找到一位耄耋老兵——王義祥。當談到日軍時,王義祥老人就有些激動“小時候在家鄉見到過駐扎在那里的日軍,他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那時就非常的恨他們!”

  據王義祥老人回憶,他鄰居家的女人就被日本鬼子猥褻過,如今她已不在人間。“日本鬼子簡直不是人,把那女人侮辱后,還把她推到糞坑里……”說道這里時,王義祥老人哽咽了,隊員能夠理解老人的感受,同時也體會到了日軍侵華對老百姓的迫害與傷害。

【大學生紅色社會實踐報告】相關文章:

★大學生社會實踐報告08-07

大學生社會實踐報告06-10

大學生社會實踐報告07-28

暑期大學生社會實踐報告05-06

大學生超市社會實踐報告10-11

大學生打工社會實踐報告10-12

暑假大學生社會實踐報告10-06

大學生的寒假社會實踐報告05-12

大學生寒假社會實踐報告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