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_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冢本_黑人又大又粗又硬XXXXX_欧美疯狂做受XXXXX高潮

孔子的名言

時間:2024-03-25 15:00:57 名言語錄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關于孔子的名言15篇(優秀)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秀的名言吧,巧用名言有助于我們正確對待學習、生活、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培養健康、有益的興趣愛好。那些被廣泛運用的名言都是什么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孔子的名言,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于孔子的名言15篇(優秀)

關于孔子的名言1

  1.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3.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4.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勿自辱焉。

  5.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6. 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7.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8. 道不同,不相為謀。

  9.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10.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11. 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

  12.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13.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

關于孔子的名言2

  子曰:“習相近也,性相遠也。”

  子曰:“有教無類”。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子曰:學而時習之!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三思而后行!

  子曰:敏于事而慎于言!

  子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子曰: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子曰:聽其言而觀其行!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子曰:不學禮,無以立。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關于孔子的名言3

  1)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2)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4) 子謂于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

  5) 其使民也義。

  6)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7)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8)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9) 禮之用,和為貴。

  10)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1) 三千人弟子,七十二賢人。

  12)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3)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4)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15) 士可忍,孰不可忍?

關于孔子的名言4

  1)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2) (“撰”去提手)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3)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4)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5)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6)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7)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8) 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靈公》

  9) 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10)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11) 放于利而行,多怨。

  12)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13)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14) 惟上知與下愚不移。——《論語·陽貨》

  15) 巧言亂德。

  16)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關于孔子的名言5

  1、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2、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

  3、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4、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6、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7、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8、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9、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10、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11、巧言令色,鮮矣仁!

  12、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14、過猶不及。

  15、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1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17、克己復禮,為仁。

  18、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9、寢不尸,居不容。

  20、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22、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23、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謂之文也。

  24、朝聞道,夕死可矣。

  25、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26、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27、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28、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29、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3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31、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32、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3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4、篤信好學,死守善道。危邦不人,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3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36、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37、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38、剛、毅、木訥,近仁。

關于孔子的名言6

  (一)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二)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三) 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四)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五) 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六) 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七)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八)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九)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十)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十一)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十二) 中人以上,能夠語上也;中人以下,不能夠語上也。

  (十三)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十四)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十五)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十六) 季文子遇事總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動。

  (十七)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十八) 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謂之學矣。

  (十九)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二十)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二十一) 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二十二)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二十三) 弗學何以行?弗思何以得?

  (二十四)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二十五)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二十六) 施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二十七)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二十八) 移風易俗,莫善于樂。

  (二十九) 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

  (三十)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三十一)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三十二)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三十三) 《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三十四)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之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三十五)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三十六)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三十七)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三十八)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三十九)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故為政在人。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四十)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四十一) 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疲倦,這三個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四十二) 是可忍,孰不可忍?

  (四十三)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四十四)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四十五)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四十六) 巧言令色,鮮矣仁。

  (四十七)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四十八) 習相近也,性相遠也。

  (四十九)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五十) 與人交,推其長者,諱其短者,故能久也。

  (五十一) 知道學習不如喜歡學習,喜歡學習不如以學習為快樂。

  (五十二) 孔子家語: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

  (五十三)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五十四)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五十五) 不學詩,無以言。

  (五十六) 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五十七) 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

  (五十八)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

  (五十九) 聽其言而觀其行。

  (六十)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六十一)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六十二) 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六十三) 朝聞道,夕死可矣。

  (六十四)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六十五)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六十六)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六十七)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六十八) 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六十九)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七十)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七十一) 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七十二)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關于孔子的名言7

  1、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孔子《論語》

  2、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孔子

  3、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孔子《論語》

  4、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孔子《論語》

  5、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孔子

  6、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論語》

  7、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孔子

  8、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這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孔子《論語》

  9、“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孔子《論語》

  10、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倪,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論語》

  11、過而不改,是謂過也。 ——孔子

  12、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孔子《論語》

  13、不貳過。(犯過的錯誤不再重犯。)——孔子《論語·雍也》

  14、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在回也!——孔子《論語》

  15、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孔子《論語》

  16、“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與其易也,寧戚。” ——孔子《論語》

  17、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論語》

  18、“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孔子《論語》

  19、“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孔子《論語》

  20、民無信不立。 ——孔丘

關于孔子的名言8

  1 、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2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3 、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4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5 、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6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7 、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8 、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9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10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11 、德不孤,必有鄰。

  12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13 、芝蘭生于幽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

  14 、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15 、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16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17 、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之至親也。

  18 、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19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20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21 、過而不改,是謂過也。

  22 、故君子居易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

  23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24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25 、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26 、一個人心術要正,行為要端。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關于孔子的名言9

  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4、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5、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7、孔子的名言

  8、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9、巧言令色,鮮矣仁!

  10、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11、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12、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1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1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5、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6、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17、朝聞道,夕死可矣。

  18、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19、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20、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謂之“文”也。

  21、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22、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2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24、篤信好學,死守善道。危邦不人,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25、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26、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7、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28、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29、寢不尸,居不容。

  30、過猶不及。

  31、克己復禮,為仁。

  32、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3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34、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5、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

  36、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3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38、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39、剛、毅、木訥,近仁。

  40、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4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42、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43、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44、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45、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46、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47、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48、見得思義。

  49、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50、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51、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52、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53、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

  54、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55、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56、德不孤,必有鄰。

  5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58、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關于孔子的名言10

  1、朽木不可雕也。

  解釋:腐爛的木頭無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勢敗壞而無可救藥。亦作“朽木難雕”、亦作“朽木不雕”、

  2、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解釋:孔子從四個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一、文學,即知名學。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二、行學,規范人們行為,使人們的言行舉止有章可循。三、忠學,是修養學。是培養人自覺自愿地做自己該做的事。四、信學,是知人辨事之學,是培養人判斷力的學問。

  3、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解釋:君子心胸寬廣,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心胸狹窄。

  4、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解釋: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謚號。

  5、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解釋:他的聰明可以學得來,他的裝傻別人趕不上。

  6、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解釋: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質樸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后才可以成為君子。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8、解釋: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9、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解釋:鳥快要死的時候,鳴叫的聲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時候,說出來的話也是善良的。

  10、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解釋:孔子說:中等資質以上的人,可以告訴他深奧的道理;中等資質以下的人就很難讓他了解深奧的道理了。

  1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解釋: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12、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解釋:人在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著各自生存環境的不同變化和影響,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

  1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解釋: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為疑惑而更加危險。

  14、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解釋: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15、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

  解釋: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傳播,這是道德所唾棄的。

  16、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

  解釋:正確的話,能不聽從嗎?必須認真改正錯誤,才算可貴。恭順的話,能不使人高興嗎?

  17、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解釋:莊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會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夠使喚人。

關于孔子的名言11

  1、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見也。”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論語》

  2、忠貞,本篤敬拜,是國是貌,是行是國。你怎么能在言語上不忠,在行為上不忠呢?

  3、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如果對這種行為能夠容忍,那么還有什么行為不能容忍呢?

  4、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5、這是古人一生追求的“三不朽”,立德為其首,任何事業、學業的基礎,都要從自身品德的修煉為根基。

  6、敏于事而慎于言。《論語·學而》

  7、科學發展有三大關鍵。第一,用智慧解放思想。第二,與時俱進,增強實力。

  8、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發憤研究學問,常常忘記吃飯,一旦有所收獲便又高興地忘記了憂愁,連自己的漸趨衰老也沒有感覺到。

  9、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答:顏淵感嘆地說:(對于老師的學問與道德),我抬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我努力鉆研,越鉆研越覺得不可窮盡。看著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師善于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各種典籍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各種禮節來約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直到我用盡了我的全力。

  10、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11、一個有德有仁的人才能做到心靈的勇敢。

  12、恭敬但不禮貌,簡略但不禮貌,大膽但不禮貌,無序,筆直但不禮貌,扭曲。

  13、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14、翻譯:孔子說:“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再用禮儀加以自我約束,就不致于產生叛離之心了。”

  15、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人的喜怒哀樂的感情沒有表現出來,叫做中;表現出來合乎法度,叫做和。達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萬物也就生長了。

  16、真正的經典從來都不是一種宗教性指導,而是在思維方式上對后人永遠保有啟發。

  17、夫民之性,惡勞而樂佚。

  18、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處世?就象牛車沒有了輗,馬車上沒有了軏,還靠什么行走呢?

  19、只是有些人優點多一點,而有的人缺點多一點而已。比如說我們班的付震吧,他學習成績不是很好,但他很關系集體:有一次,我們班的垃圾桶壞了,第二天就只有他拿了一個新的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值得我們去學習。我們大家在一起就是為了互相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共同努力!

  20、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說文》:“坦,安也。”蕩蕩,廣遠之稱。戚戚,時時憂慮之稱。君子通曉事理,故待人接物處世猶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蕩然無私。小人馳兢于榮利,耿介于得失,故長為悉府也。”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憂戚。”(見《論語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小人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與此義同。

  21、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君子的心胸坦蕩開朗,小人的心胸則狹隘憂愁。

  22、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摘孔子《論語》答:①質:質樸。②文:文飾。③史:虛浮不實。④彬彬:相雜適中的樣子.

  23、高尚的人有他自己的一切,然后他尋找所有其他人。

  24、徹底鏟除邪教,國家才能和平安寧。

  25、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孔子《論語》

  26、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27、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君子想的是怎樣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則是怎樣得到一個安逸之處;君子想的'是怎樣才能不觸犯刑法,小人想的則是怎樣才能對自己有利。

  28、質勝野文勝質是文質史上的溫文爾雅,然后才是君子。

  29、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30、君子食無求飽,……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君子吃飯無求過飽,……做事要勤奮,說話要謹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學習,以糾正自己的缺點,這就可以說是好學的人了。

  31、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必在汶上矣。"

  32、孔子名言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不學禮,無以立。

  33、剛入大學時,老師就讓我們熟讀《論語》,認真理解其中的每一句。我當時按照老師的要求,反復讀了好幾遍《論語》,對很多句子都印象深刻。但是,很多年過去了,其中的大多數已經忘記了,可我的生活深深地印證了孔夫子的一句話“道不同,不相為謀”。

  34、嗎?它是昂貴的。如果你不改變你說的話,你就永遠不會改變。

  35、從輸了開始,就不要放棄,然后在中間沖刺,最后贏!

  3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譯文孔子說:“知道學習不如喜歡學習,喜歡學習不如以學習為快樂。”

  37、所以,孔子和他學生也是一般人,圣賢文化都是從身邊一點一滴小事中體現的。如果圣賢所宣傳的都是常人難以做到的事,那么他們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其實儒學就是用來經營好自己的人生,處理好和家人、兄弟、朋友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平民和實際的學問。

  38、正直的人是公義的。看所說的,所見的,并要思想以下的事。

  39、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40、雖然是一條路,但總有值得看的東西;怕泥,是君子不為之。

  4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認不知道,這才是求知的正確態度。

  42、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43、這是古代仁人君子立身處世的原則。不得志的時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養,得志的時候就要努力讓天下人都能得到好處。現代社會,有很多人鉆進錢眼,不惜違法亂紀;按古人的訓誡:做人,窮也要窮的有骨氣!

  44、一個人能不能守住信譽一定跟他的道德觀相關。

  45、翻譯:孔子說:“有了錯誤而不改正,這才是真正的錯誤呢。”

  46、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47、心中有理想,腳下的路再遠,也永遠不會迷失方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啊!

  48、導之以政,齊之以德,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論語》

  49、于是,孔子和亓官氏只要一開口說話,總免不了一場大吵大鬧,以至于最后孔子的生活狀態變成是“食不語,寢不言”。換句話說,孔子看到亓官氏,就不愿說話,不想說話,不肯說話;當然,亓官氏也不愿意再搭理孔子。而婚姻一旦到走到這個地步,那就只剩下一條出路:散伙!于是“齊家”變成了“棄家。”

  50、鍥而不舍(《荀子·勸學》):雕刻一件東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51、佚則荒,荒則不治,不治則亂,而賞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

  52、人沒有對將來的考慮,就必定會有近在眼前的憂愁。

  53、不怒不開,不細不發。把一個角落抬高到不了三個角落,那么就再也抬不動了。

  54、“生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通過學習才知道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難才去學習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難也不學習,這種人是最下等的了。”

關于孔子的名言12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季氏》

  【釋義】孔子說:“生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通過學習才知道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難才去學習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難也不學習,這種人是最下等的了。”

  子曰:“吾十有五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釋義】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做學問,三十歲上立身處世站穩腳跟,四十歲上學識多起來遇事不致迷惑,五十歲上知道了上天賦予我的使命,六十歲上對聽到的言論能辨別真假是非,七十歲上怎么想就能怎么做,而不會越出規矩。”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去反復思考,結果卻沒有什么益處,不如去學習。”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釋義】孔子說:“只一味讀書而不知思考,就容易受騙;只一味思考而不去讀書,仍然不能解除疑惑。”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泰伯》

  【釋義】孔子說:“我做學問的急迫感,就像追趕什么東西唯恐趕不上那樣,而趕上了還又怕失掉。”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釋義】孔子說:“對學得的只是按時去溫習它,不是很高興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到,不是很快樂嗎?別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怨怒,不是個有修養的君子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釋義】孔子說:“溫習舊有的知識時,能有新的體會、新的見解,這樣的人就可以做老師了。”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

  【釋義】孔子說:“君子在飲食上不要求飽足,居住上不要求安逸,做事勤快,說話謹慎,主動向有道德的人學習,從而改正自己的不足方面,這樣就可以說是好學的人了。”

  子曰:“苗而不秀這憂矣夫!秀而不實者憂矣夫!”——《子罕》

  【釋義】孔子說:“像莊稼那樣只長苗而不開花的是有的吧!只開花而不結果的也是有的吧!”

  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憲問》

  【釋義】孔子說:“讀書人如果留戀安逸的生活,就不配做讀書人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釋義】孔子說:“有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看作老師的人。我選擇他們的優點供自己學習,看到他們的缺點就檢查自己,加以改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釋義】孔子曰:“對于學問和事業,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而喜愛它的人又不如從中深感快樂的人。”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憲問》

  【釋義】孔子說:“古時的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現在的人學習是為了裝飾自己給別人看。”

關于孔子的名言13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5、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7、道不同,不相為謀。

  8、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9、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10、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11、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3、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14、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15、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16、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17、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8、朝聞道,夕死可矣。

  19、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21、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22、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23、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5、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26、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7、放于利而行,多怨。

  28、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29、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30、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31、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32、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33、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34、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35、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36、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37、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38、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9、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40、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1、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42、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43、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44、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45、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46、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47、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8、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49、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50、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51、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52、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53、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54、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55、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56、過,則匆憚改。

  57、不遷怒,不二過。

  5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59、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60、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遠乎?

  61、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62、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63、不學禮,無以立。

  64、己所不欲,匆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65、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6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6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68、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69、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7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71、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72、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73、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74、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75、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6、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77、學而不思則閏;思而不學則殆。

  78、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79、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80、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81、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82、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83、不遷怒,不貳過

  84、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85、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6、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損矣。

  87、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88、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89、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90、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91、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92、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93、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94、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95、子謂于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96、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97、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98、君于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99、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100、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101、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102、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103、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104、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105、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106、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107、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108、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109、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110、不學詩,無以言。

  111、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112、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

  113、有教無類。

  114、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115、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11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117、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118、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119、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120、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121、子曰:“有教無類。”

  122、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123、子曰:“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

  12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125、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126、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127、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12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129、子曰:“三軍可奪師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30、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13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13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133、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134、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135、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36、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137、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13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139、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140、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141、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142、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14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44、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145、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146、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47、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148、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149、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50、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151、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152、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153、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154、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155、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15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15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58、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兒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159、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160、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關于孔子的名言14

  1.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論語·先進》

  2.君子周急不繼富。——《論語·雍也》

  3.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4.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5.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論語·鄉黨》

  6.食不語,寢不言。——《論語·鄉黨》

  7.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8.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9.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10.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11.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

  12.放于利而行,多怨。

  13.君子以當仁不讓。——《論語》

  14.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15.子謂于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關于孔子的名言15

  1、其使民也義。

  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6、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7、放于利而行,多怨。

  8、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9、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10、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11、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

  12、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3、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14、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15、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16、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17、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18、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19、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20、賢哉,回也。

  21、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22、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23、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24、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5、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26、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27、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28、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29、君于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30、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31、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32、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33、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34、子謂于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3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6、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3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8、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39、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40、放于利而行,多怨。

  41、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42、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43、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44、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45、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

  46、幼而不悌,長而無述,老而不死,是為賊。

  47、未知生,焉知死?

  48、朝聞道,夕死可矣。

  49、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0、蓋有不知而作之者,z我無是也。多聞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51、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52、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53、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54、可與言而不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55、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56、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57、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58、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孔子的名言】相關文章:

[精選]孔子的名言02-21

孔子的名言11-11

經典孔子的名言10-29

孔子的名言11-04

孔子教育名言12-23

孔子名言名句[精選]12-30

關于孔子的經典名言02-21

孔子的名言[優]02-02

孔子名言名句10-08

關于孔子的名言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