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_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冢本_黑人又大又粗又硬XXXXX_欧美疯狂做受XXXXX高潮

讀《談美書簡》有感

時間:2024-04-23 10:45:49 心得體會 我要投稿

讀《談美書簡》有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 讀《談美書簡》有感 ,歡迎大家分享。

   讀《談美書簡》有感 篇1

  什么是美?我覺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美并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許多人認為,看過去舒服的就是美的;也許更深一層,會說心靈美也是一種美。但這些感受都比較淺顯,看過朱光潛的《談美書簡》后,我知道了朱光潛先生眼中的美。

  光潛先生信奉“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此身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擔當起,不推諉給旁人”;“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該在此時做,不拖延到未來”;“此地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這是朱光潛先生不尚空談、腳踏實地的治學精神的體現。這很值得我們廣大中學生學習。

  也許第一眼看到上面那段話,你不會有太深的感觸,但如果你專注地把這一整本小書讀完,你必會為朱先生治學為人的態度所折服!書中其中最能領略到的是光潛先生非常經典的對美的分析論證:美是最不實用的經驗,但是人類歷史生生不息的;美是無處不在的',但是要靠人們細心發現的;美是客觀事物加主觀態度產生的,但是缺一不可。物質是可以用盡的,而無形的美是可以代代流傳供世人享用的。

  而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在滿足基本的物質需要后人們也越來越關注自己的心靈、精神的健康成長。其實美感無時無刻都沖斥在我們生活當中,從最簡單的吃穿住行來說大多人們都會選擇環境優美安靜的餐廳就餐,因為感官的滿足可以提高食欲。穿衣打扮已經是現代人每天必備的功課,這可以讓人更有信心每天可以有一個好的開始。房屋裝修也是一門美學功課,明亮寬敞、舒適已經是老掉牙,而自己感覺和概念才讓它與眾不同,比如:歐式概念、田園風格、東南亞感覺、日式家居或者中西合璧等。獨特的家居風格可以代表主人的獨特性,更能讓他享受其中。車子基本性能就是帶步,而且現代人更追求的是外觀流線性、顏色等。所以美感不是實用主義,是不帶有功利心態的心理活動,美感可以讓人們得到心里上滿足和精神上的享受!

  在《談美》這書中,通俗易懂,使我對美學有了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認識。最美麗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態度,所以,我想每個人都應讀一讀《談美》深入淺出,引人入勝的語言,會讓你喜歡上《談美》,讀完后,一身輕爽,凈化了心靈,提升了精神世界。相信它會對你有所啟示的。

   讀《談美書簡》有感 篇2

  本來就是想找《談美》,也就是附錄部分,結果找到了這個。新中國建國初期,馬列主義從各方各面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作者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因而前半部分動輒扯到馬克思思想上面,每個想法都要以馬克思主義為基準,至少是馬克思談過的!讀起來真的不舒服,比較僵硬。

  記得高中語文第一課便是朱光潛先生的《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這篇文章確實勵志!(覺得高中語文的第一單元的三篇課文都挺好的,剩下的是王海桐的《北大是我美麗而羞澀的夢》和畢淑敏的《我很重要》[嘿哈]不用百度都記得這么清楚!)看到他的相片便想到:怎么看起來是個老奶奶![捂臉]尷尬尷尬,太無禮了。

  喜歡的還是附錄部分,附錄部分說是略有刪節,郁悶!一簞食一瓢飲,得之則生,人的基本需求其實很簡單。馬斯洛告訴我們,人的某一級需求得到最低限度的滿足時,才會追求高一級的需求。覺得普通人談美也應該是在解決溫飽基礎上才能實現,舊中國很多民眾都還未實現溫飽,那有空去風花雪月,餓的雙眼發青時看到再美麗的花兒也只有一種想法——用它來充饑!在談到美感與快感的時候,作者用《希臘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為題。紛紛擾擾的'人世間如此熙熙攘攘,沉下心來關照美是很耗時間與精力的,且看起來也是沒多少收獲。我的人生自是追求快感,但美往往是不經意間發現的,在卻是意識感知情況下,偶然間進入一種狀態,美便出現了,那是一種癡迷無我的狀態。我缺少了發現美的眼睛[捂臉]我還是喜歡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何時才能喜歡那希臘女神雕塑呢?

  作者說:悠悠的過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們所以還能認識出來這漆黑的天空者,全賴思想家和藝術家所散布的幾點星光。[耶]美不能吃又不能喝,貌似沒多大用處,但她的作用在缺少的時候才體現出來。我們不禁大呼:絕對不能失去她。

   讀《談美書簡》有感 篇3

  尋美,撐一根心篙,向人流深處漫溯、漫溯,去探索并宣告美的真諦。

  美是什么,我不知,也未曾有人可以給他下個定義,她看的見,摸得著,但你卻道不出,言不明——她為何物。

  于是我帶著探知的心,翻開了朱光潛老師的《談美書簡》——這部在他82歲所寫的著作包含著他許許多多的人生感悟和對美的獨特見解,而我也開始了對美細細品讀。

  朱老先生以十三封回信的形式,展開了對美的見解,或許是我所學的知識太過匱乏,我并沒能夠全部理解,但有很多都讓我受益頗深,在這我就只談談其中的幾封信吧。

  前兩封簡單的介紹了一下如何學美學,而第三章卻是談人,把這一封放在了所有的主題之首,我想這應該也是作者的一個思想吧,無論學習什么都應該先學會做人,其次才是學習其他,如果一個人連做人都不會,那也更不用談其他了。而單對于美學來說,美是一種價值,而價值屬于經濟的范疇,無論是使用還是交換,總離不開人這個主體。先有了人,然后才有了美學之說。

  人是一個感性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感悟,在我看來雖然美是客觀的,但她依然可以說是一個唯心主義的產物,美沒有任何要求,美有很多方面,比如作者在文中舉得例子在《巴黎圣母院》這不巨作中,雨果便對美字詮釋的淋漓盡致,文中那位既聾啞而又奇丑的敲鐘人再見到那位能歌善舞的吉卜賽女郎是,結結巴巴地使勁連身叫“美!美、美…”我想這位敲鐘人一定沒有研究過什么是美,這是他的肺腑之言,對于美的事物表象的贊嘆,而后來他因為犯了錯而遭到毒打,是這位吉卜賽女郎給了她水喝。他依然對著這女郎贊著美、美、美,不過這不在是外表的艷麗之美,而是心靈的美,敲鐘人看清了靈魂的丑惡與美麗,所以后來每個緊要關頭他都成了這位女郎的救護人,最后他們死在了一塊,他們都是美的,敲鐘人外表長得奇丑無比,但那美的心靈,粉飾了他并不美麗的面容。所以朱老先生也驚贊“雨果畢竟是一個名不虛傳的偉大作家”,他對美的敘述十分的到位,現實與想象的結合,讓美變得立體,有了人的味道。

  這些算是對美的一個認知,后來朱光潛先生說文學作為語言藝術的獨特地位,這一點我也是非常認同的,美不一定是畫,不一定是一種很復雜的東西,對我來說語言就是一個很美的東西,你可以運用語言來描述任何一種東西,可以從語言中體會出意境,想象出景物的模樣,語言的運用也充滿著各種藝術手法,對于人物美的雕刻,景色美的贊嘆。所以我認為若想鉆研美學,文學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

  正如朱光潛所說“研究美學的人如果不學一點文學、藝術、心理學、歷史和哲學,那會是一個更在的欠缺,而且會成為‘空頭美學家’”,美學并不是一個孤立的事物,她可以說是一個體系,而在這之中融合著許多門的學問,若你都有所涉及,那么我相信你對美學的認識又深入了一分,因此我希望憑著對美學的喜愛,求知的精神,我也將會慢慢理解一些曾經生澀難懂的內容,讓自己的精神世界變得更充實。

   讀《談美書簡》有感 篇4

  “五一”期間逛新華書店,應女兒的要求,買了一本中學生課外文學名著必讀篇目《談美書簡》。這是一本薄薄的只有105頁的小書。女兒學習忙無暇閱讀,我便拿來品讀,了有收獲。

  很難想象,這本《談美書簡》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歲高齡的老人之筆。晚年匯聚了一生的心血寫成了這本經典之作,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作者朱光潛(1897—1986),中國現代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主要著作有《悲劇心理學》、《文藝心理學》、《詩論》、《談美》等。作者晚年時回顧了自己的美學生涯和自己獨特的思想,也是給所有來信沒有得到回復的朋友的一次集體回復。對美,或許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卻是望塵莫及的。通常我們對于美、美感、美的規律、美的范疇等等這些問題感到很深奧,也研究甚少,關于這些問題,朱光潛老先生在此書中都一并回復了,而且回復的很詳盡,對于思想,文學,方法,理論等等都有了詳細的陳述。對于美,我們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說成的表面的,而看完這本書,對于美則有了全新的看法,這也是讀此書的.收獲吧。我覺得這本書不但對中學生有益,對于我們這些成年人來說也很有收獲。

  這本《談美書簡》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讀者提出的問題用回信的方式統一進行回答的小書,因此可以說比較淺顯易懂,雖然不是系統完整的美學著作,卻也從一些很重要很關鍵的角度對美學的入門者的問題進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啟發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較具體、完整地講解了在文學與戲劇作品人物與環境的關系。他首先回顧了這一理論產生與發展的歷史,進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夠體現社會歷史發展的某些規律并且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環境則是典型人物所處的能夠反映社會歷史發展現狀和趨勢的具體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應生活在典型環境中,而不能與環境相脫節。在這里,共性是通過個性來表現的,是在特殊中顯示一般。文學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見出必然性,是與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這一理論分不開的。

  再比如,在《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這一節中,我們看到了這位多年來把心血傾注在美學史研究上的學者把浪漫主義、現實主義門派以及其歷史和影響向讀者娓娓道來,無論是對于想要擴展知識的讀者還是對于有志于美學研究或者文學創作的讀者都有非常的益處。

  在《談美書簡》中,作者以親身的經驗,談到了許多治學為人的道理。對于怎樣開展學術工作,他教導說:“我們干的是科學工作,是一項必須實事求是,玩弄不得一點虛假的艱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礙和干擾的勇氣……是敷敷衍衍、蠅營狗茍地混過一生呢?還是下定決習,做一點有益于人類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門科學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態度,認清方向,要‘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這與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內容不謀而合。所也說:無論做什么工作,無論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

   讀《談美書簡》有感 篇5

   讀《談美書簡》有感 篇6

  朱光潛先生首先談了寫作《談美書簡》的意圖,在回答“怎樣學習美學”這一問題時,說他感觸最深的是治學的學風。針對美學是個旁涉很多領域的邊緣學科,以及國內“資料太少”這一特殊性,朱光潛先生指出:“研究美學的人如果不學一點文學、藝術、心理學、歷史和哲學,那會是一個更在的欠缺,而且會成為‘空頭美學家’”。

  這讓我突然想到了愛因斯坦 ,那個不僅僅是科學家的愛因斯坦,他懂得融合科學與藝術的和諧之美,這樣的他難道不是一個美學家嗎?

  也許我學到的還遠遠不夠,這讓我很難閱讀,但有些地方似乎能理解。

  在第九封《文學作為語言藝術的獨特地位》中,朱光潛先生說文魯迅說過:“我們要拿來,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我拿起這本曾經翻了幾頁然后就隨手丟下的《談美書簡》,用“拿來”的心態去重新閱讀。

  學是用語言為媒介,而語言中的文字卻只是代表觀念的一種符號,本身并無意義。語言作為一種媒介,不是感性的,而是概念性的。換句話說,語言通過符號(發音和字體)間接地引起事物的概念。文學作為語言藝術在藝術門類中占有獨特的地位。

  “文學實際上就是語言學”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語言,他們不斷書寫著中國的未來而同時又跟多的人通過語言在了解中國的過去吧。這樣說來語言文字是連通著某種東西,是一種紐帶,傳遞著文字卻又不僅僅是文字。

  在朱光潛先生的《談美書簡》中多次提到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歐也妮.葛朗臺》則是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吝嗇鬼,歐也妮則是一個善良的正面人物,朱光潛先生說她太過完美,我想也許巴爾扎克就是懂得駕馭語言,他創造了歐也妮,他希望用她的.完美來喚醒那個在資本主義腥風吹拂下的法國。他的文字轉遞著一份憂國憂民的焦急。

  這是一種美。

  美,很難說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不美的,它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但這本書本身就是一個美,它以回信一樣的方式將美德答案“寄”給了我們,我想我們不必去追究到底在朱光潛先生說的美是否全面,我所看到的是一雙敢于探索美的雙手,朱光潛先生信奉“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此身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擔當起,不推委給旁人。”“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該在此時做,不拖延到未來。

  ”“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環境)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這是朱光潛先生不尚空談,腳踏實地的治學精神的體現。

  它宛如一位慈祥的長著,在午后暖暖的陽光中,為我們講述著美的啟示,手把手地帶我們逐步的認識美,理解美的問題,掌握美的體系。

   讀《談美書簡》有感 篇7

  讀完這本談美書簡,心中感受頗多。難以想象這本談美書簡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歲高齡的老人之筆。晚年會聚了一生的心血寫成了這本經典之作,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作者朱光潛(1897-1986),中國現代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主要著作有悲劇心理學、文藝心理學、詩論、談美等。作者晚年時回憶了自己的美學生涯和自己獨特的思想,也是給所有來信沒有得到回復的朋友的一次集體回復。

  對美,或許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卻是望塵莫及的。通常我們對于美、美感、美的規律、美的范疇等等這些問題感到很深奧,也研究甚少,關于這些問題,朱光潛老先生在此書中都一并回復了,而且回復的很詳盡,對于思想,文學,方法,理論等等都有了詳細的陳述。對于美,我們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說成的外表的,而看完這本書,對于美那么有了全新的看法,這也是讀此書的收獲吧。我覺得這本書不但對中學生有益,對于我們這些成年人來說也很有收獲。

  這本談美書簡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讀者提出的問題用回信的方式統一進行答復的小書,因此可以說比擬淺顯易懂,雖然不是系統完整的美學著作,卻也從一些很重要很關鍵的角度對美學的入門者的問題進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啟發的作用。 比方在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擬具體、完整地講解了在文學與戲劇作品人物與環境的關系。

  他首先回憶了這一理論產生與開展的歷史,進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夠表達社會歷史開展的某些規律并且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環境那么是典型人物所處的能夠反映社會歷史開展現狀和趨勢的具體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應生活在典型環境中,而不能與環境相脫節。在這里,共性是通過個性來表現的,是在特殊中顯示一般。再比方,在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這一節中,我們看到了這位多年來把心血傾注在美學史研究上的學者把浪漫主義、現實主義門派以及其歷史和影響向讀者娓娓道來,無論是對于想要擴展知識的讀者還是對于有志于美學研究或者文學創作的讀者都有非常的益處。

  在談美書簡中,作者以親身的經驗,談到了許多治學為人的道理。所也說:無論做什么工作,無論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在談美書簡中,朱先生以自己親身的經驗,談到了許多治學為人的道理。如代前言:怎樣學美學中,先生有言:“我們干的是科學工作,是一項必須實事求是,玩弄不得一點虛假的艱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頭腦和堅決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礙和干擾的勇氣……是敷敷衍衍、蠅營狗茍的混過一生呢還是下定決心,作一點有益于人類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門科學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態度,認清方向,要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一切不老實的人做任何需要實事求是的科學工作都不會走上正路的。〞文品表現人品,以上這番話不但答復了青年人學習美學的態度問題,更代表了老人一以貫之的為人之道。

  由于最近很崇尚巴黎圣母院,所以對作者關于巴黎圣母院的表達特別關注(這也是少數幾本我有所耳聞的作者所提的書了)。“敲鐘人是藝術創造出來的奇跡。〞這句話我覺得頗有道理,不要說如此“以自然丑襯托靈魂美〞的`角色了,即使是“自然美與靈魂美并存〞也是很難有的,而現在的街頭流氓普遍長得好看沒心沒肺,恐怕是對這一現象的反諷吧。但是仍然要佩服文學才子的功力,這樣一個不可能的角色,卻依然寫的栩栩如生,動人心弦。

  首先,就是在讀了這本書之后,我終于對朱光潛這個人有了新的了解。以前由于種種原因我一直以為朱光潛是一個仍然在各大報刊雜志上寫寫咬文嚼字之類的小文章的人,翻開此書之后,我最大的驚訝就是發現朱光潛早已在1988與世長辭,而且在他在世的時候,也是一個“追求真理的美學老人〞,絕不是會莫名其妙的咬文嚼字之徒。

  這本談美書簡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讀者提出的問題用回信的方式統一進行答復的小書,因此可以說比擬淺顯易懂,雖然不是系統完整的美學著作,卻也從一些很重要很關鍵的角度對美學的入門者的問題進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啟發的作用。

  小小冊子,總共不過七、八萬字,由十三封書信結集而成。但它其中的每一行、每一字都滲透著老人躬親實踐了一輩子的認真態度,不由你不為之動容。人曰:“一斑窺豹〞、“一葉知秋〞,相信只這一小段文字,也足以讓你我了解進而欽佩起這位美學老人治學為人的態度吧。

  作者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間認為,在美感經驗中,心所以呈現于心者只是直覺,物所以接物者只是形象。因此美感的態度與科學的和實用的態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實用等,只是聚精會神地對于一個物孤立絕緣的意象的欣賞。1950年以后提出主客觀統一說,認為美必須以客觀事物作為物的形象,然后提美。60年代,他強調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把主觀視為實踐的主體“人〞,認為客觀世界和主觀能動性統一于實踐。

  什么是美這個問題直到我讀完了朱光潛老先生寫的談美書簡才找到了答案--------和諧就是美。

  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對美的發現。只要去細細觀察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去仔細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會發現生活中無處沒有美。就拿羅丹的維納斯塑像來說吧!它雖然缺少了兩只手,但裝上后反而讓人感到有些畫蛇添足。相反,正是因為那兩只手的自然掉落,才給人一種和諧、自然的美感。

  對我們而言。外表美不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靈美。不是有這么一句話嗎:“外表美只能取悅于一時,心靈美方能經久不衰。〞我最近就聽到了這么一個例子。,一位名叫黎永昌的局長在洪水泛濫之時,跳入急流中,為了救一名與自己毫無關系的小女孩,而犧牲。從這里,就表達出了一個人的人情美和心靈美的統一。這是一個人無法去刻意模仿的。這是一種內心美的流露,就像黎局長一樣。

  生活中充滿美,不是嗎?

   讀《談美書簡》有感 篇8

  今天又是心血來潮,看到書架上有本朱光潛的《談美書簡》,正好電腦被兒子霸占,不如拿來讀讀。一開篇第一封信關于讀書的議論就于我“心有戚戚焉”了,對自己也是一個指導,因為自覺不算得真正的讀書人。

  第二封信是談動,“閑人大半易于發愁,就因為閑時生機靜止而不舒暢”,倒是真的。每天閑時都做著同樣的事,上網、聊天、聽音樂、放音樂、唱歌,時間一長便覺無聊,因為畢竟不是正事。哪有忙著正事的人會發愁呢?即使正事讓你發愁也不可能給你時間正兒八經的坐著發愁的,而是會拼命想方設法去解決,也就是說發愁的.人往往發的愁也是無關緊要的。

  可,“閑愁最苦”,不見“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嗎?大概是因為閑愁是有時間想來想去,于是越想越多,越想越愁吧。于戀愛中的人來說,閑時會胡亂猜測,胡思亂想,對方專一嗎?是否也在思念自己?或是根本就是在和別人說笑?于自戀中的人來說,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都非常重要,今天別人議論自己了嗎?自己的表現是否完美?完全沉浸在一些雞毛蒜皮的瑣事當中了。怎會不苦?

  不過,愁有用嗎?“愁來愁去,人生還是那么樣一個人生,世界也還是那么樣一個世界。假如把自己看得偉大,你對于煩惱當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對于煩惱當有‘不值得’的看待”,對自己的看法不外乎這兩種吧,或是偉大,或是渺小,都不該在閑時發愁。

   讀《談美書簡》有感 篇9

  剛剛扣上談美一書,便提筆來寫感,頗有幾分應付之意。但事實并非如此。于我,一個從未考慮過什么"美"是什么,并幾乎不與藝術沾邊的高中生來說,讀這本書真的有些吃榴蓮之感,首先是無從下手摸不到頭腦,其次便是內容的苦澀。因此,我實屬是怕不立即記下點什么,怕是白讀了這篇佳作。于一門生疏的知識,我隨時頗為認真讀過,但僅僅一遍,還只是汲取了九牛一毛,本該讀上二遍,三遍···可假期已近尾聲,只能推到下一假期了。

  于此,淺談一下我的拙見。

  這次使我真正了解了美的范圍,我想這也是我受益最深之處。當然,美的范圍無人可以給出一個確切的定義,因他是一個極為廣闊的領域。語言、聲音、畫面、勞動生產、建筑···皆屬美的范疇。人與自然,世間萬物無一不是美得締造者。可這之前,我只狹隘的認為藝術品之美,人之美,以及自然景物之美(此處的藝術品也只是狹隘的定義),用心領會2,我們時時刻刻都與藝術接觸,都在與美接觸,依據動聽的話語,一道虹,一片發人深省的文章···沒有人可以給美下一個完美的定義,正如文中所說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眼中的美。美是頗具人性化和人道主義的。而美與美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即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沒有脫離美感的客觀美的單獨存在,正如朱老所舉,沙漠中再宏偉的建筑,沒有得到主觀美感的肯定,誰又能說他是美的呢?而美感是人的人性化的一種傾向,不同人的傾向不同,因此沒人會了解且統一所有人的傾向,也就無法給美一個確切的'定義。這里所說的沒事一種傾向,就大大的擴展了美的含義,這就可以用我們所說的內在美和外在美來解釋。我們一般人眼中與思想中的美,都是我們表面所看到的,也就是外在美。可其實不然,我們心中冥冥中有一種自然地傾向(這貌似就要用生理學和心理學來解釋了),就像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鐘人加西莫多,他即使外貌丑陋,可卻擁有一顆感恩高尚的心,這時我們便產生了一種自然地傾向,傾向于欣賞加西莫多,也就是他的內在美。而同時,美感變產生了。

   讀《談美書簡》有感 篇10

  讀完《談美書簡》總體感覺就是稀里糊涂,包含了各種不明白。留下鮮明印象的很少而且也模模糊糊的記不清楚,也許是這本書的內容本身就很乏味或者專業性很強,雖然作者也竭力寫得明白清楚而不是趣味,最好能達到“深入淺出”的目的。但就我本身而言,一個從為看過聽過“美學”,壓根不知道有美學存在的人,突然讀到一本美學大師談美學的書,總覺得有些唐突,甚至是不知如何是好,難以應付。

  可以做個比喻來形象的詮釋我的感覺。

  看這本書,就像看T臺秀一樣。看著各種各樣想盡辦法創新的時裝,卻得不償失的讓人看到另類的搞怪,難以接受。但當你知道這是一位知名大師嘔心瀝血的'作品,你就會按奈住自己的煩躁,耐心品位,試圖找到一點可以看的過去的地方。但當你發現這樣也是徒勞的時候,你又看到別人對這些設計贊不絕口,你便會心生疑惑,不得不從其他方面來尋找樂趣以作消遣。于是你便會將注意力轉到主體的龐雜部分,比如你會欣賞模特的妝容、身材、造型,或者聆聽秀場的音樂,或者研究T臺的設計。總之,你會找到主體以外出彩的地方,以便使自己感到欣慰,沒有白白的浪費時間,但卻忽略了作品本身的內容。

  讀它,需要靜心,在一大堆晦澀難懂的文字中,努力的想尋找到一點能讀懂的,能理解作者觀點的,但往往是努力與收獲不成正比。

  和服裝設計師類似,作者也努力的想做到使文章通俗易懂,但卻收效甚微。至少作為萬千讀者之一的我,確實是在還沒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的情況下就讀完了,只留下一些模糊的對美學的認知。當然,這也不能全怪作者。或許是內容涉及知識面太廣,含蓋內容太多,這就對我像我一樣知識面狹窄的讀者造成了很多的捆擾。這個問題,即使作者再怎樣神通廣大也解釋不清楚。比如,書中常提到的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我根本就沒接觸過,試問,我又怎能理解透徹呢?所以,我還是要多讀書,多涉獵些不同領域的知識,也許這樣,便可以理解此書的內容。(當然,這是后話)

  正如看T臺一樣,如果我看不出精彩的的,無法理解晦澀難懂的內容,我就會從其他細節方面來尋找這本書的精彩,好鼓勵我繼續讀下去。作者朱光潛先生,是一位民族責任感很強的人,他對社會學風很是憂慮,也不斷鼓勵年輕人去打破禁區,為文壇帶來清風。他也確實是個“老實人”經常自我反省,不斷思考,不斷改正,不斷進步。他這種務實的科研精神,是他的思想精華,也是這本書的精華。而且,作者在這本書中一直流露出的是謙虛,謹慎的態度。他的文字也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并沒有拘人與千里之外的意外,這也是朱光潛先生與其他一些咬文嚼字,拿理論拘人與外,讓人心生畏懼的學者的最大不同,這才是真正有學識的表現。“唯有品質好的人才能寫出好書才能寫出好書”,所以,從這點上來說這本書也有它的可貴之處。

  對于這本書,我沒有讀懂,所以,也不敢枉加評論。只希望以此來記錄下讀它的心情,也算是一種紀念吧。

   讀《談美書簡》有感 篇11

   讀《談美書簡》有感 篇12

  朱光潛是中國的美學大師,是安徽桐城人,在桐城中學就讀過,最先是從大學同寢室同座位的桐城籍同學口中得知。每每提起這位大師,我的那位同學總是透露出十分的自豪感。平時我們也會閱讀朱先生的有關美學著作,雖然只是專業以外的書籍,隨便翻翻,讀得似懂非懂。不過一來二去,加深了對美學的興趣,對這位大師也有所關注,更多的是對這位大師產生敬意。我不是桐城人,但我是安徽人,怎能不因為有他這位安徽老前輩而感到驕傲?

  《談美書簡》是什么?

  《談美書簡》是作者在八十二歲高齡的情況下寫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對自己漫長美學生涯和美學思想的一次回顧和整理,也是“給來信未復的朋友們”,尤其是青年朋友們的一次回復。全書由十三封書信結集而成。書中,朱光潛先生就青年朋友們普遍關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規律、美的范疇等一系列美學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同時也對文學的審美特征、文學的創作規律及特點作了詳盡的闡釋,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是初涉美學者學習美學知識的重要參考書籍。

  《談美書簡》不是一般的高頭講章,它采用書信體的形式,娓娓道來,親切自然,將許多深奧的美學知識通俗化。

  八十二歲的高齡仍然著書立說,對美學思想回顧和整理,給青年朋友們回復,關心美學教育,這是何等的學者風范和社會責任感!

  工夫在詩外

  朱光潛早年學過中文,讀過教育學、心理學,當過中學教員,然后在多所大學任教。在《談美書簡》的第一篇中寫道:解放前幾十年中我一直在東奔西竄,學了一些對美學用處不大的學科。……學過英、意、德、法幾個流派的符號邏輯,……費過不少精力研究過變態心理學和精神病治療,……讀過不少佛典,認真研讀過“成唯識論”,還看了一些醫學和談碑帖的書,可謂夠“雜”了。……認真地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陸游說:“功夫在詩外”,我想朱光潛的美學成就與他學得“雜”,學貫中西是分不開的,應該對我們做其他的學問有所啟發。

  求真務實的治學態度

  “一位老朋友的來信,寫過一篇為《美的定義及其解說》的近萬言長文,承他不棄,來信要我提意見。”朱先生看過之后說道:“這種玩弄積木式的拼湊也煞費苦心,可是解決了什么問題呢?難道根據這樣拼湊起來的樓閣,就可以進行創作,欣賞和批評嗎?”“‘定義’之后還附了十三條‘解說’,仍舊是玩弄一些抽象概念,并沒有把‘定義’解說清楚。作者始終一本正經,絲毫不流露一點情感。”……

  從行文中可以看出朱光潛嚴謹的治學態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非分明,態度堅決,措辭嚴厲,即使是老朋友為了科學也毫不講情面。

  從生理學觀點談美與美感

  節奏是音樂、舞蹈和歌唱這些最原始也最普遍的三位一體的藝術所同具的一個要素。節奏不僅見于藝術作品,也見于人的生理活動。人體中呼吸、循環、運動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規律的起伏流轉就是節奏……

  文藝作品的節奏和人的生理節奏原來是相統一的。

  本人的感受還有很多,限于篇幅限于水平就說這些吧。

   讀《談美書簡》有感 篇13

  翻開這樸素而又豐富的書,我開始在這新世界探索。

  令我印象最深的文章,是《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 。這篇文章描述了從不同角度看同一事物所得出的不同觀感。在這篇文章的開頭,作者仿佛開門見山告訴我們:一切事物都有幾種看法,同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種,所看出來的現象也就有多種。接著,以園里的一棵古松做例子,分別把自己置身于一位木商、一位植物學家以及一位畫家的角度,來看這一棵古松。結果不難想出:“它的形象,隨觀者的性格和情趣而變化。各人所見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個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為的。極平常的知覺都帶有幾分創造性;極客觀的東西之中都有幾分主觀的成分”。

  之后,作者分別從這三種人對古松的態度中提取出了三個關鍵詞,木商對應的是實用,植物學家對應的是科學,而畫家則對應的是美感。“實用的態度以善為最高目的,科學的態度以真為最高目的,美感的態度以美為最高目的”。自此,文章中心論點逐漸顯現出來:“人的實用的活動全是有所為而為,是受環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動全是無所為而為,是環境不需要他活動,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動的。在有所為而為的活動中,人是環境需要的奴隸,在無所為而為的活動中,人是自己心靈的主宰”。歸納得相當精辟。

  是啊,我們崇拜英雄,從小聽著他們的故事長大;我們崇敬詩人,從小吟著它們的詩長大;我們喜愛美人,從小看著她們的畫長大……而事實是,如果沒有那些故事、沒有那些詩、沒有那些畫、沒有那些美的感受,我們根本不會被所謂的英雄、詩人或是美人打動,甚至我們都不知道他們是誰。我想這就是美帶給我們的真正意義,它可以把千百年前的事物人物,帶到我們的面前,讓我們感受體悟他們身上的力量,也讓我們知道他們的前車之鑒,作為我們的后事之師。

  “悠悠的過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們之所以還能認識出來這漆黑的天空者,全賴思想家和藝術家所散布的幾點星光。朋友,讓我們珍重這幾點星光!讓我們也努力散布幾點星光去照耀那和過去一般漆黑的未來!”

  這篇文章的題目是“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但我所感受到更多的是,作者著重勾勒了美感。熟練的對比手法使這篇文章既不偏離于原本的想法,也有著它獨特的意味。這或許就是作者的高超之處了。

  談美,也很美。

   讀《談美書簡》有感 篇14

  一天的光陰轉瞬即逝,而在這一天,我卻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時光:我用一天的時間讀完了13封信,而這13封信讓我對美學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這就是朱光潛先生在83歲高齡寫給青年的美學入門讀物《談美書簡》。

  朱光潛先生是中國現代美學的代表人物,是開拓者和創新者,在美學領域是全國的權威,他主張美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闡明了美和美感的規律、美范疇等一系列問題。

  在前言中,朱光潛告訴我們怎樣學美學,但我認為更重要的`在于,他對我們人生觀的引導,如在前言中朱光潛寫到“正路并不一定是一條平平坦坦的直路,難免有些曲折和崎嶇險阻,要繞一些彎,甚至難免誤入歧途。哪個重要的科學實驗一次就能成功呢?“失敗者成功之母”。失敗的教訓一般比成功的經驗更有益”……這些都呈現出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通篇讀來,其中具有開創性的觀點比比皆是,現在簡要歸納輯錄如下:

  人是審美的主體,人在改造客觀世界時也改造了人本身,人在審美中具有最高的意義,美離不開人。

  學習美學的方法應是:在應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的同時,應多結合其他流派的觀點考察美學。

  藝術也是一種生產勞動,在審美中,人有意識的依據美的規律來創造美和發現美,所以,美也是一種生產勞動。

  美是有階級性的,但同時,美更本質的性質是人性,階級性是人性中的一部分。這及時的更正了人們關于美的錯誤意識。

  美與生理狀態的內在聯系,并認為美的文藝作品中應有思想性的滲透,但不是直接,而是間接從作品中表現出來。

  現實主義從客觀出發,而浪漫主義從主觀出發,并據此認為我們不能容忍一個人因一點小過錯而失敗,從而產生出悲劇感,驚恐和哀憐是悲劇的情感基礎,悲劇更為本質,好的喜劇作品中一定有悲劇性。

  崇高是我們由壓抑而產生的,它是由恐懼轉為振奮的,并在其中體會到一種自尊或愉悅。崇高側重于對立和沖突,而秀美側重于平衡和和諧。

  13封信,行云流水,讀來渾然天成,卻使我對美學有了第一次有了明晰的認識。每一封信都是那么親切自然,知識在這種脈脈溫情的態度中傳達出來,其間沒有美學中那種概念的堆砌,卻使人們對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最美麗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態度,所以,每個人都應讀一讀這13封信。

   讀《談美書簡》有感 篇15

  《談美書簡》是朱光潛先生在82歲的高齡的情況下寫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是作者對自己漫長的美學生涯的美學思想的一次回顧和整理,也是“給來信未復的朋友們”,尤其是給青年朋友們的一次回復。

  讀了一遍《談美書簡》,由于我美學基礎實在太弱,有許多東西看了一遍根本沒留下多少印象,但好在作者寫得比較通俗易懂,對我這種初學者也不至于完全看不懂。學了一個學期的美學,對美學多多少少也有了一點了解,這本書是以書信的方式,對許多青年初學者對于美學的普遍存在的問題的一次回答,其中也有許多我在美學這門課程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可以說看《談美書簡》這本書是對美學的入門,也是對老師課程的一種補充吧。

  朱光潛先生在書的前言先回答了一個最普遍的問題:怎樣學美學?對此,作者用自己的學習經驗給我們講了幾個最重要的問題。朱先生風趣地說起自己學生時代的創作很大一部分動機是追求名利,他把自己的行為稱為“邊買邊賣”,但這種方法實際上對他的學習也有益處。如他多提到的,為了寫,學習就要認真些,要就所學習的問題多費些心思來把原書吃透。整理自己的思想和斟酌表達的方式。就好像我現在在寫得這篇讀后感一樣,為了寫出一篇讀后感,我首先要讀,要把談美書簡這本書讀透,雖然我現在的水平肯定做不到那么深,但是總歸是認真地讀了,并且讀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來。

  《談美書簡》的第一章《從現實生活出發還是從抽象概念出發》談到了“美的本質”的問題,很多初學者都有這樣的疑惑,對此作者的回答是我們不必去追問什么美的本質這個極端抽象的概念,而應該通過親身的體驗現實生活和加強文藝修養來逐漸認識“美”。在學習美學時,我也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如果生硬地去學習一個抽象的美學概念,我會覺得難以理解,但是聯系生活中的體驗,我們就會很容易明白。什么是美呢,作者在書中引用了一段他人的“美的定義”這段話洋洋灑灑一百多字還附了十三條“解說”,但是生硬枯燥的定義很難給人直接的印象,到底什么是美,還是沒有講明白。所以我很認同作者的觀點,在講美是什么時應該從現實生活出發。近些年來在社會上閃現出的一批人群就讓我見識了美,最美司機,最美媽媽,最美大學生……那是一種美,社會美。大自然中的奇異美景,雪山,云海,沙漠……那也是一種美,自然美。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相貌丑陋但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加西莫多,他沒有研究過“美”但是他都能知道善良的埃斯梅拉達是美。而在這個可憐的又聾又啞長相奇丑的人身上,我們也能看到一種大力、大智和大勇乃至大慈大悲的美。所以我們不能抽象地去談美,而應該在許多有意義的現實中發現美,理解美。

  第二章《談人》,美作為一種價值離不開人的主體。作者談到了藝術和美的起源最先見于食色,也就是說藝術和美最先來自生活最原始的本能。然后作者談到了近代以來,把人作為心理學研究的主體,我認為他這一大段講的是美是主客觀統一的問題,我們不能把人和物抽離開來也不可以把審美活動和整個人的其他許多功能都割裂開來。在這里,作者又介紹了西方美學界兩種不同研究方法,一種是機械觀一種是有機觀,有機觀認為有機體除單純的.物質之外還有生命,這就必須從整體來看,分割開來,生命就消滅了。

  在后面的《從生理學觀點談美與美感》補充了《談人》中講的心理學知識,從節奏感、移情作用和內摹仿三項談了一些生理學常識。首先談節奏感,作者提到人用他的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去應付審美對象時,如果對象所表現的節奏符合生理的自然節奏,人就會感到和諧愉快,如我們的 身體會隨著節奏的變化而變化如聽到一種節奏時我們常用手腳去“打板”。因此我們不能離開生理活動 去談節奏的美感,更不能離開這種具體的美感而抽象地談美的本質。接著作者提到了移情作用的觀念聯想和內摹仿,移情作用是把人的情感投注到物上,有我及物,內摹仿則是移情的由物及我。作者通過這幾項講明了審美活動中的主體和對象的問題,審美要有一個客觀對象,審美也需要一個主體。

  在整本書中,我感觸比較深的是《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一章。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隊藝術典型做了很好的解釋“……所謂普遍性是指某一類型的人,按照可然率或必然率,在某種場合會做些什么事,說些什么話,詩的目的就在此,盡管它在所寫的人物上安上姓名。”這讓我想起來《紅樓夢》中的人物,“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就是環繞著她的典型環境的產物。她自小多讀詩書,才思聰慧,使她善于思考。幼年失去母親,禮教的約束相對少點,才有了個性自由滋生的空間。寄居賈府之后,賈府所需要的卻是寶釵那樣的女性,客觀環境與她自由的個性形成了強烈的沖突,造成了她與環境的格格不入。而且在賈府寄人籬下的生活使她的性情變得敏感多疑,最后香消玉殞。紅樓夢反映了清代一個貴族家庭的命運興衰,這個封建社會中的一個典型環境,為書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塑造奠定了基礎,一方面,沒有典型環境,典型人物就不能形成。這是因為典型人物的刻畫是離不開典型環境的。典型環境是典型人物賴以生存的現實基礎,沒有典型環境,典型人物的言談、行動甚至心理都失去了依

  據和針對性,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另一方面,典型環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典型環境實際上主要是以典型人物為中心的社會關系系統。如果失去了典型人物,這個系統便失去了中心,失去了聯系的紐帶,環境便成了一盤散沙,也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和形成的可能。若沒有封建統治勢力的代表人物趙太爺、錢太爺,沒有竭力維護舊禮教、“革命”時又迅速戴起“銀桃子”的趙秀才,沒有不許阿Q革命的假洋鬼子,沒有幫地主敲詐勒索的地保,沒有趙、錢兩家在城里的支柱白舉人和把總,就無法形成書中典型的環境。

  在最后一章《審美范疇中的悲劇性和戲劇性》中,我也得到了不少感悟。戲劇是綜合性最強的藝術,置身廣大群眾中,因此戲劇所產生的美感在內容上是最復雜、最豐富的。而從戲劇的發展來看,把悲劇與喜劇截然分開在今天已經不妥當,這點我覺得很對。電影巨匠卓別林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是世界公認的大戲劇家,但是他的影片卻又常常反映出時代的悲劇,作者說他引起的笑是“帶淚的笑。這點我在看電影《摩登時代》的時候深有感觸。《摩登時代》的背景是當時的美國工業因為轉用機器而大量解雇工人所造成的失業浪潮,而主角夏爾洛是這個時代的悲劇代表人物:他在不斷加快的傳送帶式的作業線上被弄得精神失常、被卷入巨大的機器齒輪中、被出了毛病的吃飯機器在他悲戚驚恐的臉上不住扇打……。這些影像無不反映了機器時代所帶來的恐懼與打擊。最后夏爾洛失業了,他加入了找工作的巨大洪流之中;甚至無意中領導了威風運動的群眾,然而最后仍是改變不了他可憐的命運。唯一不用為生活操心的最好地方是監獄,所以為了進監獄,夏爾洛不惜主動替人頂罪。然而事與愿違,監獄進不去,不過卻因禍得福得到了受他幫助的那個女孩的愛。電影的開頭就是卓別林滑稽地在作業線上扭螺絲釘的場景,他被這種流水線式作業弄得發瘋以至于他看到人家的紐扣也以為是螺絲沖上去扭。一開始看確實只把它當做喜劇,但是看著看著,就會看出他所表現的時代充滿悲哀。喜劇大師卓別林用自己高超的表演贏得了大家的笑聲,但是在這些笑聲里我們看大了那個時代的悲劇。這使我深刻地認識到喜劇與悲劇的結合。現在我們也有很多喜劇電影,我覺得要使這些電影更加深刻,那電影必須反映出時代的一些矛盾或現實的無奈。因此我十分贊同作者提到的現在大可不必從概念上來計較悲劇的定義和區別。 看完這本書,對很多東西還是不怎么懂,但是在個別章節我有了一些對美學的認識,我會繼續去讀相關的書本了增加我對美學的認識。

   讀《談美書簡》有感 篇16

  朱老說過,美學離不開馬克思主義,更小的說便是唯物主義。也就是說一切的藝術品與美都是從現實中出發而高于現實,引領人類進步的。唯物主義論傾向于一切源自于勞動生產,勞動使人進步,產生理想,從而有經濟要求,有美的需求,我想這句話是適用的:經濟基礎決定上次建筑——美的精神生活。而勞動生產和現實條件又決定著經濟情況,而唯心主義恰恰顛覆了勞動生產與理想的位置。

  對于美感是一種傾向,還有更精確的解釋。人是一個整體,他是有聽覺、視覺、嗅覺、意志、思想等感官組成的。從前西方人分割開來看,以黑格爾等為首的美學大家們只注重聽、嗅、視三感,認為美是客觀的,與人的主觀感覺無關。可正如上文所說,沒有美感何來美?而美感便是人的意志與思想的一種傾向。可總結為:人是一個整體;美與美感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文中有一處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解釋,我頗為喜歡

  。人是審美過程的主體,自然為客體,當然,主體也屬于客體,人也是審美對象之一嘛。主體與客體并不是互相對立的兩面,客體產生美,主體應而產生美感,二者為一整體。同時,人類的'勞動生產便是不斷用自己的力量改變自然,讓它符合自身的美的規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自然日益受到人的改造,就日益豐富化,就成了‘人化的自然’;人發揮了他的本質力量,就是肯定了自己,他的本質力量就在改造中自然對象化了,因而也日益加強和提高了。”這便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相互依存,而又相對獨立,而自然中有人類,人類中又有自然。馬克思說過:“自然中所含的人性本質只對于社會的人才存在;因為在社會里,自然對于人才作為任何人的聯系紐帶而存在——他為旁人而存在,旁人也為他而存在——這是人類世界的人生活要素。只有這樣,自然才作為人的自己的人性存在的基礎而存在。只有這樣,對人原是自然的存在才變成他的人性的存在,自然對與他就成了人。因此,社會就是人和自然的完善化的統一體——自然的真正復活——人得徹底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的徹底的人道主義。”多么好的人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的人道主義啊!這不正是我們應該追求和向往的么?我想那應該是最高境界的美了吧!——自然與人類的和諧!

  談美書簡讀書心得“五一”期間逛新華書店,應女兒的要求,買了一本中學生課外文學名著必讀篇目《談美書簡》。這是一本薄薄的只有105頁的小書。女兒學習忙無暇閱讀,我便拿來品讀,了有收獲。

  很難想象,這本《談美書簡》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歲高齡的老人之筆。晚年匯聚了一生的心血寫成了這本經典之作,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作者朱光潛(1897—1986),中國現代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主要著作有《悲劇心理學》、《文藝心理學》、《詩論》、《談美》等。作者晚年時回顧了自己的美學生涯和自己獨特的思想,也是給所有來信沒有得到回復的朋友的一次集體回復。對美,或許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卻是望塵莫及的。通常我們對于美、美感、美的規律、美的范疇等等這些問題感到很深奧,也研究甚少,關于這些問題,朱光潛老先生在此書中都一并回復了,而且回復的很詳盡,對于思想,文學,方法,理論等等都有了詳細的陳述。對于美,我們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說成的表面的,而看完這本書,對于美則有了全新的看法,這也是讀此書的收獲吧。我覺得這本書不但對中學生有益,對于我們這些成年人來說也很有收獲。

【 讀《談美書簡》有感 】相關文章:

《談美書簡》讀后感03-11

談美讀后感11-15

讀《與美同行》有感12-29

(精華)讀《與美同行》有感12-29

讀《與美同行》有感15篇(精華)01-25

《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讀后感12-20

《季羨林談人生》讀書心得范文04-20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03-13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