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_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冢本_黑人又大又粗又硬XXXXX_欧美疯狂做受XXXXX高潮

三國演義讀后感

時間:2023-01-28 14:38:02 心得體會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薦】三國演義讀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國演義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薦】三國演義讀后感

三國演義讀后感1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崇拜的武將就是關羽,他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手握青龍偃月刀,身騎赤兔馬。可真是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呀!

  關羽令我崇拜的不單只是他的相貌,我更崇拜他的忠、義、勇、氣。

  關羽的忠,驚天地,泣鬼神。曹操在東征時曾擊敗劉備,關羽被俘。曹操十分厚待他,不但給了他挺大的官職,還賞賜給了他許多金銀珠寶,甚至連最好的赤兔馬也給了他。關羽得到赤兔馬時,終于笑了:“吾知此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長下落,可一日見面矣。”由此可以看出他仍忠心于劉備,降漢不降曹呀!

  關羽的義,驚天動地。“華容道,捉放曹”這件事眾所周知。赤壁之戰后,曹操等人經華容道逃亡,關羽奉命捉拿他們。但關羽為了報答曹操的禮待之恩和放行之情,不惜違背軍令狀,以生命作代價,在華容道捉又放了曹操。若不是這樣,可能就沒有以后的晉朝了。

  關羽的勇,驚世駭俗。關羽的武力在整個三國中可是數一數二的,賊人一聽見這個名字就聞風喪膽。關羽在汜水關“溫酒斬華雄”、虎牢關“三英戰呂布”后就已經很著名了。而“白馬坡斬顏良誅文丑”只是對關羽勇武的錦上添花而以。后來在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時似乎變得天下無敵了。

  關羽的氣,驚心動魄。關羽在攻打樊城時,曾中曹仁軍毒箭,得華佗進行醫治。華佗用刀刮骨療毒。在手術中,關羽在飲酒食肉,談笑奕棋,毫無疼痛之色。華佗雖然醫術高明,但能忍受這種痛苦卻又能若無其事的,恐怕也只有關羽一人。他的非凡氣概可真令人佩服。

  關羽為人忠孝,又是劉備之弟,所以誓死忠于劉備;關羽仁慈勇猛,所以帳下百萬雄兵。因此到后來關于已經被神化,而且歷代加封,直至“蓋天古佛”,成為人和神的'極致。

  但是這位戰神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也有失誤,而且是致命的失誤。關羽因為驕傲,把自己比成虎,卻把孫權比作犬。就因為他小看孫權,小看東吳,導致了“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是父子同死。劉備知此事后,悲傷不已,立即起兵東征,為他報仇。不料又失去張飛,被陸遜火燒連營,兵敗彝陵,國力損失過半,劉備大業終于無法完成。

  驕兵必敗,關羽這么驕傲,失敗是固然的。若不是他過于驕傲,太小看東吳的話,最后統一中國的極有可能是蜀漢呀!關羽呀關羽,你可真是“一子錯,滿盤皆落索”呀!

三國演義讀后感2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演義小說,它不同于一般是史書,也不同于一般的小說,它是以歷史事實為基礎,同時又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它既帶有真實性又帶有情感性。

  讀完了《三國演義》,我不但可以回顧了三國戰亂時期的歷史,也體會到那時代的一些思想文化意識。

  我也閱讀了一些關于《三國演義》的評論著作,發覺大多數都涉及到有關這本書的思想主題,而且長期以來,學術界對此也一直爭論不休,主要體現在幾大學說當中,如:“正統”說,“民本”說,“擁劉反曹”說,“忠義”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說,“理想人格悲劇”說,等等。

  我認為,以上所述的各種學說,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既不可以全盤否定,也不可以全盤肯定。但無論那一種學說,他們都只是從自己所認定的一個角度出發,不能全面的概括《三國演義》的豐富思想意蘊。如果將各種學說綜合起來,或許可以形成具有整體性的文化內涵。

  雖然《三國演義》沒有一致的主題,但它所展現的總體思想傾向是一致的。我覺得上述繁多的主題當中,絕大部分都是與儒家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可以說是儒家思想的一種表現,如“正統”說,“民本”說,“忠義”說等等。從作品中對英雄人物的行為事跡可以體現出來。

  我們都知道儒家思想的創始者是孔子,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曾經說過:“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而孟子在倫理學上提出了“性善”論,在政治上主張實行“仁政”,并提出了君主“保民而王”、“與民同樂”的.思想。這些在《三國演義》中的劉備身上明顯地體現出來。

  劉備常懷匡扶漢室之心,雖然占不了“天時”與“地利”,卻占穩了“人和”。孟子曾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謂“人和”也就是得人心,是否能得人心,就取決于是否“得道”。在作品中,說到劉備“得道”之處比比皆是。

  我覺得“劉玄德攜民渡江”這感人的一幕是最能顯示劉備寬仁愛民,慈善寬厚的品德。劉備屯住樊城之時,兵寡將少,抵擋不住曹操強勢的攻打,只好棄城而走,卻又不忍心拋棄百姓,于是“扶老攜幼,將男帶女,滾滾渡河”,劉備在船上看見眾民倉皇逃難的悲慘景象,痛心疾首,想投江自盡,幸好左右急忙勸止,“聞者莫不痛哭”,這可見劉備愛民之深,救民之切,做到了“保民而王”,但絕對不是為了“買民心”而做作的。其仁義之心,人臣共知,日月可鑒。

三國演義讀后感3

  前段時間,在看水滸,還沒看完,所以就先寫寫我讀《三國演義》的讀后感。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斗爭為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后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后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

  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卻不知書中所說的劉備“雙耳垂肩,手長過膝”是真是假。

  再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雄。他說劉備與他是并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后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還有趙子龍長坂坡單騎救主,巧用苦肉計黃蓋受罰、三江口周瑜縱火等等。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后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讓我知道了,人必有所長,有所短,不應以善小而不為,以惡小而為之的道理。魔非魔,道非道,善惡在人心。

三國演義讀后感4

  《三國演義》是一部十分經典的古代名著,為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內容令人流連忘返:戰爭的場景讓人仿佛聽到了兵器相擊的鳴響;人與人的對話充滿了無限的情意……就是在這樣的一部令人古今中外的人稱贊的經典名著,我尋找到了許多……

  割須代首

  曹操有次帶兵路過麥田,讓兵管好馬,不能踩踏麥田,違者砍頭。可是,曹操自己的馬在走的時候,一只斑鳩飛過,收了驚嚇,踩到了麥田。曹操立即要人用軍法處置自己的踩踏之罪。眾人大驚:沒有這個將領以后怎么打天下?于是曹操就用頭發代替自己的頭割了下來。

  其實,曹操用頭發代替頭的方法是一種象征而已。因為頭發會長出來,可是頭只能砍一次。所以看起來是以身作則,實質是逍遙法外。就像現在某些犯罪的人,他們自首,交出贓款,去除權利,甚至消除黨籍,就可以減輕很多罪行了,難道不是和“割須代首”同種性質的嗎?所以我們要學會辨別那些總是“割須代首”的人,那種人不能讓人信服。

  身在曹營心在漢

  徐庶在劉備身邊當謀士,曹操想拉攏徐庶,知道他是一個孝子,找到了他的母親,仿冒徐母的字跡寫了信,讓徐庶離開劉備。徐庶臨走之前給劉備推薦了更好的謀士。徐母知道了這件事,自殺了。徐庶在曹操這里一生都沒有為曹操做什么。

  看起來,徐庶想做到忠孝兩全,但是其實是誤人誤己。他的初衷是救母,可是最后母親自殺。曹操手下除了徐庶還有其他謀士,徐庶的一言不發卻使他的才華被自己埋沒了。就像現在的工作者,有些不滿足自己的`工作,就以為自己不可能在這方面有所作為,于是埋沒了自己,工作也做不好。所以我們要樂業,要積極實現自我價值。

  攜民渡江

  新野之戰后,劉備逃到樊城,曹操打到樊城。劉備在棄城逃跑之際,說:“現在這城已經撐不住了,愿意追隨我的和我一起過江。”全城人都帶著老老小小來了。劉備奔向江陵,眾將叫劉備棄下百姓,因為百姓耽誤了時間,劉備不肯。在當陽,曹操追到,劉備抵敵不住,獨自逃走。

  這段故事后人覺得體現了劉備“愛民如子”。但是我們不難發現,劉備在真正的危機襲來的時候,獨自逃跑。那么“攜民渡江”應為“挾民渡江”,愛民實為害民。現在,一些官員要處理城市污水,讓市民捐款,市民覺得合情合理就捐了,他們拿錢去揮霍,正事從不做。這也是“攜民渡江”。所以,我們遇事不要意氣行事,要用理性來看到事情的本質。

  總而言之,《三國演義》是古代的經典名著,我們可以在里面學到很多。無論是正面的,還是反面的,都能在我們以后的生活中,得到很大的幫助。

三國演義讀后感5

  《三國演義》有許多讓人難忘的人物,但最令我難忘的人物就是……

  血染征袍透甲紅,亂世誰敢與爭鋒。一桿銀槍無人能敵。越戰越勇。殺得敵將聞風喪膽,招架不住。一把青缸劍削鐵如泥,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能受得了如此之稱號者,非趙云,常山趙子龍不可。

  趙云,字子龍常山人氏,五虎將之一。身長五尺,威風凜凜,濃眉大眼。從小就酷愛槍法,14歲就拜遍河北名槍師,16歲經人指點投師于山東瑯邪著名槍師童原門下,學藝只一年,因天資聰慧,而且勤奮,所以盡得真傳,初投袁紹帳下。但袁紹是個昏君,趙云看不慣它的所作所為,就投于劉備。

  在長坂坡一戰,蜀漢人民大舉南遷避難,但劉備妻妾糜夫人帶著阿斗(劉禪)深陷曹操大軍之中。但子龍為救劉備之子,不顧一切的單槍匹馬深入曹操大軍中前去解救。糜夫人,為了不拖累趙云,就跳井自殺,趙云將墻推倒后將糜夫人埋后就帶著阿斗(劉禪)殺出重圍。子龍在十萬曹軍之中來去自如。所向無敵,無人可擋,一人斬殺猛將50余名,斬傷猛將100余名。韓榮、張頜、曹仁、毛介、于禁統統都被趙云所傷。趙云也傷余數10處。最終趙云突出了重圍,將劉禪帶到了劉備面前,只說了一句:“少主未醒。”劉備在事后這樣稱贊趙云:“子龍渾身是膽也。”

  趙云,不僅有勇,而且也有謀!

  馬謖失街亭后,諸葛亮名全軍回國,讓趙云斷后。趙云不動聲色,沉著應對,就在千鈞一發之際命令在暗中埋伏……

  不久,司馬懿的到達。霎時,萬箭齊發。司馬懿生性多疑,以為后面還有更多的伏兵。就惶恐的下命令:“窮…寇莫追…窮寇莫追…”語音未落,司馬懿的馬就中了一箭,倉促逃跑。事后趙云以零傷亡的成績,讓諸葛亮喜出望外。還稱贊趙云說:“子龍,有勇有謀也。”

  在諸葛亮第六次北伐時,趙云病亡。諸葛亮,頓時呆若木雞。接著對天長嘆說:“老天斷我一臂啊,老天斷我一臂啊!”沒過多久諸葛亮也身亡與五丈原。

  趙云,20歲就投靠劉備,60歲病亡。40年的戎馬生涯,立下無數的`赫赫戰功。其中著名的戰役有:斬裴元紹,奪臥牛山,單騎救主,截江奪阿斗,拒漢水單槍寡敵眾。這種種汗馬功勞,皆出自常山趙子龍之手!

  我敬佩子龍。敬佩它的膽,穿梭于百萬雄兵之中。我敬佩它的勇,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我敬佩它的謀,零傷害嚇跑司馬懿。我敬佩它的忠,為救少主不顧自身。所以我在這樣稱贊趙云:“有勇有謀,穿梭雄兵之中。肝膽相照,救主不顧自身。”

三國演義讀后感6

  讀完《三國演義》,我深深的沉醉在了羅貫中為我們所塑造的三國時代中。 然而,在羅貫中筆下,備受推崇、集仁義胸懷于一身的漢室宗親劉皇叔,集盡了人和之利。對人厚道、仁慈、會識才、能用賢,忠實到極致。可是,我總覺得那是一張面具,一張虛假厚重的臉譜。

  從桃園三結義一直讀到白帝城托孤,劉備給我的感覺只有:虛偽、黑心。 劉備第一大特色:好哭、能哭、會哭、敢哭。哭得是山崩地裂、星辰黯淡、日月無華!既不是聲嘶力竭的干嚎、也不是聲淚俱下的嘶喊,那是真正的淚中有水、水中有淚。在扭捏作態之中,讓人分辨不得,使得人心服口服。哭得連魯肅也流下兩行老淚;哭得連孔明出了茅廬;哭得趙云死心塌地;哭得關羽生死相隨……這哭,哭回了如云的猛將、哭回了如雨的謀臣、哭回了自己的蜀地……如此哭技高超,不做演員簡直是浪費人才!只是,也許他哭的.時候,心里正在為他的致命武器而竊笑吧?

  劉備的第二大特點:會利用人,且手段卑鄙。想當年曹操過江陵,順江而東,搞的劉備掉頭就跑,可他居然還攜老帶幼,聲勢浩蕩,自以為充滿了人情,可骨子里卻只有四個字“以人為本”。千萬別想正了,那“本”可不是偉大的“根本”,而是“資本”啊!收買人心直至如此不顧一切,也真夠狠的。若是曹操的精銳部隊來到,你劉備當然跑得掉,受苦的不還是老百姓?再看他在白帝城托孤時,對孔明說了什么?“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為成都之王。”欲擒故縱之計用的陰險毒辣之極,只聽得孔明汗流遍體、手足無措,泣拜于他,誠惶誠恐,哪里還敢說半個“不”字?這豈不是擺明吃定諸葛亮不會這么做,也不敢這么做嗎!想來安定住這個賢才,劉備心里準笑的天翻地覆了。

  劉備第三大特點:能跑。曹操達到屁股后面,劉備也顧不得當初對百姓許下的諾言,在趙云等的保護下帶著孔明掉頭就跑,連老婆孩子什么都不要了。一向以仁義著稱的劉皇叔,這是怎么就那么不厚道?他可真夠珍視自個兒性命啊!

  這就是走到哪都受到尊重,至人至愛的劉玄德?揭去皇叔這一層,還剩下些什么?一哭、二算計、三逃跑,虛情假意,那臉皮比城墻還厚。我看,羅先生不過就是在那張蒼白的臉上勉強涂上些許胭脂罷了,可被水一沖,終究還是會掉的。

  然而,作為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當然有它的過人之處。我個人比較欣賞的足智多謀的諸葛先生,一篇《出師表》讓人感慨不已;風流倜儻的俊俏少年周瑜,不僅一表人才,而且才智也與孔明不相上下;還有一代梟雄曹操,霸主孫權;直爽豪邁的張飛……這一位位形象鮮明的人物在羅貫中的筆下構成了一幅生動的三國“浮世繪”,也讓我們在這綿綿的歷史長河中感嘆命運的無奈與多情。

三國演義讀后感7

  自古“勝者英雄,敗者寇”,依次理論,蜀國沒成霸業,統一中原,可惜了先帝及開國元勛們的英名,實在令人遺憾,究其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先帝劉備意氣用事,不能理智權衡利弊處理問題。

  “桃圜三結義”被千古傳頌,后人皆為劉、關、張兄弟之情之深厚而感動,此情為蜀國的建立打下了基礎,此情之重感嘆!然而此厚重之情也擾亂了劉備的心情,當劉備聽到關羽敗走麥城被孫權殺害,悲傷之情難已言表,急命張飛為車騎將軍攻打吳國,張飛日夜痛苦,莽撞行事,激怒屬下,又引來殺身之禍。劉備知曉后,痛哭流涕,報仇心切。親率蜀漢大軍伐吳,招至火燒聯營,白帝城托孤。事業未成,身先死,損兵折將,國力大減,使蜀國從此走向了衰敗。兄弟情深,為報此仇,不能冷靜思考,直國家大局之不顧,一意孤行,結果人才折損,元氣大傷,實在惋惜。試想!劉備若能聽孔明之言,聯吳伐曹,棄小情顧大義,為興國之想,結果又會怎樣呢?

  二.蜀國后繼人才匱乏,決策者用人不當也是蜀國未城大業的主要原因。

  蜀國后期,武能安幫,文能治國者,寥寥無機。好在有孔明在,能勉強維持,但是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個國家的興旺,需要千千萬萬的人才能支撐。想那劉備率蜀漢大軍東伐吳國,如果有像孔明這樣謀士在其左右,也不至于火燒聯營,一敗涂地,可見蜀國缺乏文才武略之人。再看,孔明揮淚斬馬謖一章,馬謖看似人才,卻言過其實,剛愎自用。不按諸葛亮的吩咐行事,失街亭,慌亂中諸葛亮巧施空城計退魏兵,逃過一難,可是伐魏計劃全線崩潰,一出祁山失利,揮淚斬馬謖,嘆西蜀無將才,更痛自己用人不當,如果能用王平,會怎樣呢?如果五虎上將健在又會如何呢?

  三、后主昏庸無能,遠賢臣近小人,最終誤國。

  孔明死后,劉禪輕信宦官黃皓,使黃皓結黨營私,控制了朝中大權,排斥大將姜維,吃喝玩樂,不思進取,其亡也忽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蜀國的創業滅亡史,可以生動的說明這一點,也給我們后人上了一課,牢記歷史,悲劇不能重演。

  綽上所述,蜀國未城霸業,決策者失誤,無能,后繼人才缺乏是主要原因,然而與之相對峙的魏國卻人才培出,決策者英明,雖屢遭挫折,仍堅持不懈,最終成就大業。以史為鏡,國家的興旺,也需要我們一代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前仆后繼,從小好好學習,將來百花齊放,在各自的崗位上成為有用之才,那么我們的國家就有希望。強盛之日,屈指可待。

  這是我不成熟的感想,與老師各位家長共討!

三國演義讀后感8

  在這個假期里,我讀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書中內容豐富,語言通俗易懂。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山西并州太原人,漢族,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代表作《三國演義》。《三國志通俗演義》(簡稱《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這部長篇小說對后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

  《三國演義》的歷史背景是在東漢末年,漢靈帝寵信宦官,貪圖享樂,導致朝廷日益腐敗,再加上天災不斷。百姓們衣食無著,紛紛起兵造反。之后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打下來了江山,和曹操,孫權成三足鼎立之勢,最后司馬昭之子-----司馬炎打敗了蜀國和吳國,并且建立了西晉王朝,告訴了我們“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

  在整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三個故事是:周瑜火燒赤壁、諸葛亮草船借箭、群英會蔣干中計。

  群英會蔣干中計主要講的是:曹操率兵東指。東吳都督周瑜在接到曹操的挑戰信后 ,即毀書斬使,以表白抵抗的決心。于是引發了曹操與東吳在三江口的一番交戰。周瑜打了勝仗,但他仍能謹慎從事,進行調查研究,連夜暗窺曹營。周瑜發現曹操水軍的指揮官是從劉表手下歸降曹操的蔡瑁、張允,這兩人"深得水軍之妙",是東吳破曹的主要障礙,周瑜就產生了"必設計先除此二人"的打算。曹操正在為破東吳無策發愁時,忽有曹營中的幕僚蔣出來自薦,說愿意去東吳說服周瑜前來歸降,而且表示保證能完成任務。周瑜聽說老同學蔣干來訪,就決定利用施行借刀殺人之計。周瑜先在大會群英的宴席上,定下了"但敘朋友交情",不提"軍旅之事"的規矩,封住蔣干的口。進而周瑜又向蔣干顯示江東英杰云集,"兵精糧足"的實力,炫耀自己"遇知己之主",受到信任重用的.地位,斷絕蔣干說降的念頭。在夜間,周瑜與蔣干"抵足而眠",佯裝酒醉酣睡,誘使蔣干偷走一封偽造蔡瑁、張允投降東吳的書信,還安排了"江北有人到此"來暗聯絡的情節給蔣干看,讓蔣干對書信確信無疑。蔣干原為沒有完成說降周瑜的使命發愁,于是二更天,便起床借著燭光來偷看周瑜的書信,看見有一封寫著“蔡瑁、張允上”幸虧得了這份重要"情報",就連夜溜回曹營去報功。曹操看了這封信大怒,喝令殺了蔡、張二將,過了一會兒,曹操才反應過來,懊悔不已。周瑜的借刀殺人之計終于獲得成功。

三國演義讀后感9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作為我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以如椽大筆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以其波瀾起伏的情節、氣勢磅礴的畫面在古典文學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

  《三國演義》顧名思義描寫了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爭霸的歷史事件,它生動地演繹了三國時期尖銳的社會矛盾與諸侯爭雄的'歷史畫卷,數百年來為人們所喜愛與推崇。細觀三國,你會發現無論從人物、情節或是場景上來說,這都是部舉世無雙的佳作。就拿人物來說:劉備作為一代梟雄縱橫于亂世之中;曹操作為一代奸雄叱咤風云,稱霸天下;周瑜作為青年才俊,盡顯智謀與驕傲;諸葛亮更是有著“隆中便曉天下三分,曠世奇才死而后已”的經緯之才與赤膽忠心……而其中最令我欽佩的是五虎上將之一的趙云。

  趙云人稱“常山趙子龍”,在二十八回會古城主臣聚義中他初次走進我的視野,也讓我看到了他投奔劉備時的赤膽忠心,于是我開始留意他在三國中的一舉一動。說起趙云就不得不提他長坂坡救阿斗的英雄事跡,于十萬萬大軍中七進七出,浴血奮戰斬殺曹操數員大將與無數曹兵,此等耿耿忠心使得劉備“擲兒慰臣”。他身經百戰,所向披靡,無論遇到多大的危險,都不曾退縮,直到白發蒼蒼仍為蜀國四處征戰,堪稱忠義之楷模。

  三國中猛將雖多,但智勇雙全者可謂寥若星辰,趙云即是其中之一。猶記馬謖大意失街亭之時,趙云奉命斷后,他沉著冷靜地帶領軍隊擊退二十萬曹軍并繳獲大量軍資,使得孔明與諸將喜不自勝,曰:“真將軍也!”趙云以智謀取勝的戰績不計其數:計取貴陽、漢水勝眾、力斬五將……一生征戰,立下赫赫戰功。他去世時蜀帝劉禪哭倒在龍床上不能自已。正如劉禪所說:“云昔從先帝,功績既著。朕以幼沖,涉途艱難,賴恃忠順,濟於危險。”趙云之忠心,讓我為之敬佩,而他去世后,其子趙廣也馳騁沙場精忠報國,可謂滿門忠烈,家風怡人。

  也許,有人會說論才干趙云不及孔明、周瑜;論武功不及呂布、關羽;論威嚴不及曹操、孫策;論仁德不及劉備、陶謙,無可敬之處。但在我看來,趙云智勝兩分,武勝兩分,威勝兩分,仁勝兩分,義勝兩分。盡管每一項都不是那么的出類拔萃,但若論綜合能力,趙云可謂全才,無人可比。

  此等英雄,怎能不尊,怎敢不敬!

三國演義讀后感10

  我曾經多次閱讀《三國演義》,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心靈體驗。

  8歲愁看“三國”

  8歲看《三國演義》,是有些勉強,因為我還是個“一窮二白”的小毛孩呢!于是我奮力反抗,卻遭到媽媽的猛烈反擊:“認不從來的字查字典,理解不了就慢慢想”

  那時,捧著《三國演義》,媽媽在旁邊卻看不到我了,我被厚大的書遮得嚴嚴實實。我努力地讀,拼命地讀,奮力地讀,花了整整五個月才讀完。我懷疑我已破了世界吉尼斯記錄了。

  我記得當時讀完這本書后,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無聊。因為這其中的人總是死死的或許是因為我太小了,或許是我沒有用心去讀吧。反正那時的我對《三國演義》沒什么好感,每次閱讀時,都會發愁:何時才能完成俺媽的任務啊?

  歲喜看“三國”

  歲的我懂的東西多了點,識字也多了,也漸漸接觸了一些文學作品,我對《三國演義》開始產生興趣了。

  我決定重新看《三國演義》。不想這次有意外收獲,瞬間感覺《三國演義》是那么有趣其中一個個人物,一場場戰爭,一個個陰謀,一個個畫面繪得栩栩如生,著實有幾分感人。這次閱讀,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

  這次總算沒有白讀,體會要比以前深得多了,我為劉關張的深厚情誼所感動,為他們的英雄氣概所震撼,為關羽與張飛的英勇犧牲而流淚。為此,歲的我久久在尋找好人為什么總是沒有好報的答案。我覺得書中無論是劉備、關羽、張飛、還有曹操=袁紹、孫 權他們都為一統天下,為人民的安居樂業而奮斗,他們都是值得敬佩的。

  歲品讀“三國”

  的我,已經是一個有點品味的人了。當我再一次翻開書時,我臉上露出了微笑。 現在,我不僅是為看“三國”,更是在品“三國”,悟“三國”。我是用心在聽、在看,在想這篇小說的`靈魂。細細品味,我覺得這部作品總是有什么力量牽引著我,是團結、是信任、所真誠還是關羽寧愿拋棄富貴,放棄生命,堅持著一個“義”字,多么讓人折服啊!放眼當今社會,能夠放棄財富,放棄生命去堅持一個普普通通的“義”的人,實在是難容可貴!這段歷史放在歷史的長河中也只是浪花一朵,一個人無論多么輝煌,也只是歷史長河中的點點滴滴,最終要歸于平凡。每一個人在這世界都是平凡的,平凡的人能

  堅守住平凡,才是最重要的。

  《三國演義》不僅僅給我們演繹了一個又一個傳奇故事,而且更給我們展現了人格魅力。

三國演義讀后感11

  品三國,論英雄,青梅煮酒笑談天下。拂羽扇,綸巾綢,赤壁東風一夜正濃。

  “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如此猖狂之言卻不會有人質疑。

  曹孟德在書中盡管占盡大逆不道、奸詐多疑之類的罵名,但誰有他那么足智多謀、心胸寬廣呢?誰又可以擔當的起“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名聲呢?

  “挾天子以令諸侯”在當時又有誰敢這樣做?只有他——曹操。自古就是成王敗寇,在逐鹿中原三國爭霸時期更是能者居上。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造就一次又一次的軍中神話。挾天子可以使他做任何事都變得名正言順。他想了他便就做了,不管前途如何坎坷,他曹孟德就是一聲不吭地邁步向前。

  亂世人命為芻狗。當初曹孟德領兵四千,兵謀叛,不叛者僅五百,“吾夢中好殺人”一言實屬無奈。

  謀董卓,只因不想黎明百姓遭受更多的災難;放豪言,只因不想江山在劉姓手中垮掉;招賢納士,只因想再次開創太平盛世。

  曹操不像袁紹一般倨傲無理,他唯才是舉,對待有才之人更是謙恭有禮,恐生怠慢。他的品德造就了一代真英雄。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臥龍先生隆中對,助劉備復興業。

  孔明在三國內是個忠臣代表:領軍最高統帥,軍政權為一身。總有人說他料事如神、智而近妖,但又有多少人能明白他背后的禪精竭力?躬耕隴畝時,鄉里人對他自比管樂之舉不屑一顧,出山入幕后,將士對他亦是不信不滿,而他從來沒有一句抱怨,沒有一滴淚。

  男兒有淚不輕彈,何況孔明是個有理想與承擔的人,在那樣的`艱難環境中擔負著那樣使命的人是沒有資格,也沒有時間哭的。

  接受托孤,是為帝之誠心所動;出兵北伐,是欲伸大義于天下;北伐降官,只因心中有愧。

  白帝托孤時,劉備道:“君可自取”,孔明涕泣,竭忠盡節,再無多余的言行,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智呢?孔明知道,劉備一言的重點不在“自取”,而是寄以大事,將蜀國的未來壓在了他身上。所以他在李嚴勸受九、進爵稱王時揶揄答道:“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他言行相符。在阿斗為帝期間,他一人掌管朝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十三年的丞相生涯期間為蜀國、為百姓日夜奔波。他心懷天下,心懷蒼生,心懷百姓,竭忠盡節,只是為了天下太平,民足物豐。他自危急存亡之秋開始執掌朝政,憑一己之力日夜朝政,救蜀國于水火之中,又為了蜀國事必躬親,最終積勞成疾,故于五丈原。

  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而今,世人多只見曹操“奸詐”,道諸葛不過“過譽”,一言以蔽之:“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雛竟未休。”

  現世浮躁,何不手泡香茗,青梅煮酒,淺讀深品手中《三國》書卷?

三國演義讀后感12

  “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三國就是這么個地方。

  歡迎來到我思想中的三國世界。《三國演義》這本名書不用我說,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吧!這本書中的人物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如:張飛,他雖然武藝高強,但是有勇無謀。但能讓許多能人賢士輔佐的人卻只有他們:曹操、劉備、孫權。

  他們三人有一個相同的特點:看重人才。

  關羽為保護劉備的夫人而假裝向曹操投降,曹操為留關羽為己所用而用金錢美女誘惑他。曹操知道關羽這人有情有義、這對他沒有用,但他也要試一試。在關羽離開曹操而要返回劉備身邊時,曹操并沒有下令讓人追殺關羽。曹操知道即使留不下他,也不能去殺他。其一,關羽是人才,曹操很欣賞他,也希望有像關羽這樣的人為自己辦事;其二,曹操想借“留關羽”這事來告訴能人之士“他的求賢若渴,和他怎樣對待能人之士。

  劉備的求賢之事,最著名的就是我們常聽到的“三顧茅廬”。諸葛亮為看看劉備是否誠心請他出山才多次為難劉備,劉備下定決心要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出山不僅是因為劉備的誠心,而且是因為劉備仁德、禮賢下士、為人謙和。

  孫權善于任用賢人,如:呂蒙,孫權知道呂蒙在沙場上屢建奇功、有用武之地,孫權知道呂蒙的才能不僅如此,倘若讓他讀書,他一定能充分發揮他的.才能。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好好讀書”,果然,呂蒙的知識、見解有所提升,在沙場上善于用兵。

  如果要我來評價他們三人誰最好誰最壞?就我個人而言,曹操、劉備、孫權他們三人中——沒有最好、也沒有最壞。倘若他們不在戰爭時代,他們可能會保衛國家。但他們偏偏在戰爭時代,曹操為了實現他的抱負而發動了戰爭;劉備為了維護漢朝的統治而建立了軍隊;孫權為了保護父兄留下來的祖業而訓練軍隊、不受侵略。

  之后,他們三人先后建立屬于自己的帝國。但是,他們建立的帝國最后成司馬家族的江山。曹操、劉備、孫權他們三人都意識到“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但他們的后代子孫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魏國的最后一代君主魏元帝曹奐手中無實權,由司馬炎控制;蜀國的最后一代君主孝懷皇帝后主劉禪,劉備死后,劉禪依靠諸葛亮幫他處理朝政,諸葛亮等賢臣死后,他昏庸無道、貪圖享樂、不理朝政,宦官黃皓乘機取寵弄權、結黨營私、朝政日非,魏國分三路進攻,最終蜀國滅亡;吳國的最后一代君主吳末帝孫皓,孫皓初立時,下令撫恤人民、開倉振貧、一時被譽為令主,但是,孫皓很快變得粗暴驕盈、暴虐治國、又好酒色,從而導致民心喪盡,西晉伐吳,吳國無力抵擋、最終吳國滅亡。

  正所謂:一步走錯,滿盤皆輸。

  《三國演義》蘊藏著許多的大道理,這就是大家愛這么書,百讀不厭的原因。

三國演義讀后感13

  我最喜歡的小說就是《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講述了從東漢末年黃巾之亂到公元280年約11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書中不但講述了桃園結義,煮酒論英雄,過五關斬六將,火燒赤壁,借東風,長板橋,大意失荊州等一系列生動有趣的故事,也塑造了曹操、郭嘉、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孫權、周瑜等鮮明的歷史人物,其中有的足智多謀,有的狡猾奸詐,有的疑神疑鬼,有的人物忠義勇敢。為了追尋歷史的真相,我甚至還買了本白話《三國志》作為印證,以便探尋更多的真相。

  三國時代,戰火紛飛,英雄輩出,有許多各具特點的人物,但我最佩服卻在小說中被稱為奸雄的“白臉”曹操,也許是作者羅貫中的“尊劉”的傳統思想,他寧可歌頌漢室外系子孫-劉備,而把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也是三國(魏、蜀、吳)中魏國的奠基者和主要締造者-曹操說成反面角色。但我覺得曹操的經歷是最豐富的,關于他的的典故也很多,如望梅止渴,割須棄袍,說曹操,曹操到,火燒連環船,割發代首,挾天子以令諸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還有他促成的典故也不少,如溫酒斬華雄,周瑜打黃蓋,過五關斬六將,草船借箭等。

  在東漢末年,如果何進、袁紹聽從曹操的勸說,也不會有什么后面的董卓之亂、三國鼎立,恐怕也不會有那么多波瀾壯闊、引人入勝的歷史故事了。在各方諸侯都害怕迎接漢帝,擔心自己權利受限,不能獨霸一方時,果斷接收漢獻帝,形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有力局面,說明曹操有明銳的`政治嗅覺。在劉備還未獨霸一方之時,就慧眼識英雄,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收留關羽,義放關羽,給自己赤壁之敗后留有生路,真是看人達到入木三分的地步。在與袁紹的官渡之爭中,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軍事才能盡顯出來。同時他的詩也是大氣磅礴,是個文武全才的人物。也許曹操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英雄,但過人的膽識、做事的氣概,卻叫我很是佩服。真如易中天所總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

  一想到《三國演義》,耳邊就能響起古典劇《三國演義》中楊洪基那深沉而雄渾的音調“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真是令人神往,令人神思,恨不得人和思想一起插上翅膀穿越千年時光,去追溯令人向往的歷史……。而這一切都緣自《三國演義》——心中永遠的經典《三國演義》。

  我喜歡《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讀后感14

  暑假讀了《三國演義》,羅貫中老先生把三國時期的故事描繪的淋漓盡致,里面不但謀略層出不窮,而且還蘊含了許多做人的道理。羅老先生把這些道理講的淺顯易懂,讓我這個十歲的'小朋友也深受啟發。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赤壁之戰,我從中悟出:做人不能太自大。

  曹操統一北方后,志得意滿,于是發動百萬大軍南下,意圖一統華夏。大軍隨后水路并進,直逼江南。當時的劉備和孫權力量都很弱小,雙方加在一起的軍隊都不超過十萬,單方面就更難抗衡曹操了。只有聯合起來,憑借天時地利人和才能有的一拼。

  于是,在諸葛亮和周瑜、魯肅的推動下,孫劉結成聯盟,并且把赤壁定為決戰之地。接下來,孫劉和曹操雙方斗智斗勇,好戲連連,草船借箭、連環船、借東風、離間計、苦肉計紛紛上演,大戰一觸即發,孫劉聯盟用火計攻入曹軍營寨,曹軍大敗,曹操也在部屬的護衛下狼狽撤退。

  在敗退途中,也有故事。曹操沖過吳國大將呂蒙和凌統的攔截后,到達一個樹木叢雜、山川險峻之地時,他見火光漸遠,心神稍定。突然仰面大笑,并且說他不笑別人,單笑諸葛亮和周瑜不會用兵。如果是他的話,定要在此處設一伏兵。結果,話沒說完,趙云就殺了出來,使曹操減了不少人馬。

  曹操繼續逃跑,途中選了一個地方準備生火做飯。這時,曹操又仰天大笑,笑諸葛亮和周瑜無才。結果,張飛飛馬沖出,使曹軍損兵折將。

  曹操只得再次跑路。但曹操并沒有吸取教訓,逃到華容道時,又嘲笑諸葛亮和周瑜,結果笑聲引出了關羽。這時曹操笑不出來了,關羽的武力他是最清楚的,呂布掛了之后,關羽就是武圣了!于是,曹操打起來感情牌(曹操之前有恩于關羽,赤兔馬就是曹操送的),好在關羽是義重如山之人,放過了曹操。

  曹操作為三國時間的梟雄,在軍事、政治和文學上都頗有建樹,但卻因為自大,導致了赤壁之敗,最終形成了三國鼎立局面,曹操本人余生也沒有太大的作為。

  反省下我自己,也存在自大的情況。比如上次數學考試,我覺得有道題很簡單,就沒有認真審題,結果卻被扣分了。還有7月份的演講比賽,爸媽都讓我多練習,但我認為自己沒問題,當初海選時,憑借演講視頻就通關了,決賽肯定不在話下。結果是,決賽現場高手如林,我止步于決賽。

  看了曹操的故事,結合自己的經歷,我覺得還是要謙虛一點,做人不能太自大。

三國演義讀后感15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每每讀到這首《臨江仙》,就情不自禁想起《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四大名著之一,享譽盛世,不可謂不是一部鴻篇巨作。《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一部詳盡而宏大的歷史,記載了從東漢末年到晉朝統一的歷史;更是一部小說,一部內容豐富蘊涵深刻的小說,獨具匠心,妙筆生花地勾勒出桃園三結義、過五關斬六將、火燒赤壁、巧借東風等一系列故事。

  《三國演義》中,既有鼓角爭鳴、硝煙彌漫的戰場,也有文臣武將爭權奪利、勾心斗角的紛爭,也不乏風花雪月、情深意長的愛情。細細品讀后,我不由得震撼萬分,這獨具一格的筆墨,這令人臣服的筆風,當真無愧于“名著”二字。

  書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更是惟妙惟肖,如張飛、趙云的勇猛無畏,魯肅的憨傻真誠;再如“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曹操的陰險毒辣,“安居平五路”的諸葛亮的足智多謀,“降漢不降曹”的關公的忠義凜然,無一不描寫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

  《三國演義》中最為千古傳誦的人物便是“智謀絕天下”的諸葛亮。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博望用兵、舌戰群儒、巧借東風、平定荊益、七擒孟獲……這一件件故事為人們津津樂道,無一不彰顯了諸葛亮的智謀雙全及忠肝義膽。白居易甚至稱贊諸葛亮:“托孤既受殷勤禮,報國還傾忠義心。”

  “身未升騰思卻步,功成應憶去時言。只因先生叮嚀后,星落秋風五丈原。”諸葛亮,一代文臣,一位智者,為報劉備知遇之恩,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事事親力親為,即使明知后主昏庸無能,也不取而代之,而是更竭心盡力地恢復漢室。他的忠心是顯而易見的,于他而言亦是理所當然的。

  俗語說“忠義不分家”,《三國演義》中“義”者不在少數。劉玄德的仁義之德,關云長的`義薄云天、氣貫長虹,諸葛亮的情深意重……孟子曰:“生亦我所欲,義亦我所欲。”用現在的話來說,前者指物質生活,后者則是對于精神生活的需要。孟子認為精神生活的價值高于物質生活的價值,當二者不可兼得時,寧舍生取義。

  《三國演義》中我較為欣賞的是足智多謀的諸葛先生,一篇《出師表》讓人感慨不已;風流倜儻的俊俏少年周瑜,不僅一表人才,而且才智也與孔明不相上下;還有一代梟雄曹操,霸主孫權,直爽豪邁的張飛……這一位位形象鮮明的人物在羅貫中筆下構成了一副生動的三國“浮世繪”,也讓我們在這綿綿的歷史長河中感嘆命運的無奈與多情。

  紛紛世事無窮盡,無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后人憑吊空牢騷。

【三國演義讀后感】相關文章:

三國演義讀后感12-26

《三國演義》讀后感01-17

三國演義讀后感【熱門】01-30

三國演義讀后感【精】01-30

【熱門】三國演義讀后感01-30

三國演義讀后感【薦】01-28

【精】三國演義讀后感01-28

三國演義讀后感【推薦】01-29

【熱】三國演義讀后感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