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_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冢本_黑人又大又粗又硬XXXXX_欧美疯狂做受XXXXX高潮

《流浪地球》觀后感

時間:2023-09-05 11:28:10 心得體會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流浪地球》觀后感必備【15篇】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流浪地球》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流浪地球》觀后感必備【15篇】

《流浪地球》觀后感1

  兔年第一天,《流浪地球2》終于與廣大觀眾們見面了。作為今年春節檔電影中最受關注的電影之一,《流浪地球2》成功打造了一個早于《流浪地球》的世界觀,填補了《流浪地球》的空白,為觀眾帶來了一場難得的視覺盛宴。從影片觀感上看,《流浪地球2》完全不輸于前作,甚至在許多方面有所超越。

  首先,電影的視覺效果提升顯著。在最新特效技術的支持下,《流浪地球2》中的每一個場景都成功讓人感到身臨其境。多次出現的旋轉鏡頭后攝像頭特寫等,充分抓住觀眾們的注意力。太空電梯上升、墜落和無人機入侵、引爆月球等場景,都以其震撼的視覺效果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其次,《流浪地球2》的劇情值得推敲。在長達將近三個小時的電影中,信息量可謂巨大,但導演卻能時刻扣住觀眾的心弦,運用危機來臨前的倒計時,渲染了電影緊張的氣氛。不過,雖然有了倒計時的提醒,危機來臨仍使人感到出乎意料、措手不及。全片內容分為三條故事線展開,時間上則跨度十幾年,主要由20xx年和20xx年的兩次危機組成。三條故事線之間沒有交集,但三隊人物相互配合、緊密聯系。

  在三條故事線中,最讓人印象深刻、感同身受的還是人工智能工程師圖恒宇所屬的一條。自從女兒在車禍中喪生后,圖恒宇就熱衷于研究非法的“數字生命計劃”,試圖利用量子計算機技術使女兒復活。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圖恒宇參與了新一代量子計算機的研發工作,最終成功利用工作之便將女兒植入計算機550w,為她贏得完整的一生,但也因此被捕。后來,出于責任心,當月球危機來臨時,潛入深海,參與喚醒互聯網的艱難任務,并在最后關頭將自己的意識植入550w,與女兒共同恢復互聯網,成功化解危機。影片中圖恒宇這一人物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他是一個充滿掙扎和矛盾的人物,對女兒無限的愛和對人類的'責任心促使他完成一系列常人難以想象的行動。圖恒宇這一人物形象充分展現了人性的復雜。

  《流浪地球2》的另一個亮點在于它充分展現了中國的實力與影響力。影片一開頭,就有具有明顯殲-20風格的戰斗機出現。在隨后的情節中,中國的無人機、量子計算機和航空航天等項目都有所體現。另外,在電影中,中國也堅持從人類大局出發,展現了作為大國應有的國際擔當。與美國大片所宣傳的個人英雄主義不同,《流浪地球2》中沒有唯一的英雄角色,最后危機的化解依靠的是全世界各國團隊的共同努力,充分發揚了國際主義精神。電影中中國和俄羅斯航天員之間的友誼,不僅與《流浪地球》相呼應,更體現了中國與鄰國之間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關系。

  《流浪地球2》所構建的世界觀十分嚴謹,并且相較于第一步更為貼近今天的世界格局。首先,除去行星發動機等部分技術較為遙不可及外,電影中所出現等幾乎所有技術都能找到現實中的原型。另外,“數字生命計劃”誕生在印度這一設定,就與現實中印度信息技術發達但法律管理不夠完善的情況相吻合。在國際會議中,美國代表的表現也是十分有意思的一點,在短短的幾分鐘內他的態度就能完全轉變,直接反映了現實中美國處理國際事務時善變的特點。影片中俄羅斯角色的大量出現也與近年來中國與俄羅斯的廣泛合作有關。

  《流浪地球2》想要傳達的價值觀十分清晰。除去大片中常有的親情、友情等元素,我認為國際主義是這部電影最重要的價值導向。從行星發動機的建設到對月球危機的化解,都體現了中國所倡導的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電影中,正是在全球力量團結的前提下,人類才得以在幾次危機中生存下來。影片后期,有一個解碼全球核彈保密系統的計劃,以在月表引爆核彈,挽救地球。但是,由于核彈保密系統過于嚴密,動用了全世界的解碼力量也不可能解開,最后不得不派航天員以生命為代價,手動引爆核彈。得知解碼失敗后,在場的中國代表感慨道:“人類把最精密的保密系統,都用在了彼此毀滅上。”《流浪地球2》借此表達了對世界各國珍惜和平、彼此信任并攜手共進的期望。

  20xx年《流浪地球》推出時,曾被譽為打開了中國科幻的大門,如今的《流浪地球2》則毫無爭議地將中國科幻抬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起步不久的中國科幻在短短幾年間就取得了如此顯著的成就,是十分不易。《流浪地球2》不僅是中國電影行業的展示,也是中國價值觀走向世界的一個新渠道。我希望,未來中國能夠創造出更多優秀的科幻作品,在世界科幻屆贏得屬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流浪地球》觀后感2

  《流浪地球2》的科幻感,有深度的同時,也有溫度。第二部里,完美揭開了前作的懸念。

  雖然《流浪地球2》是一部科幻商業大片,但電影卻用大量筆墨去刻畫人類之間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那些真摯的牽絆,總能夠在不經意間就融進觀眾心田,讓人破防。在刻畫人物上,導演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刻畫的每一個人物都有自己的堅持、盤算、情感和閃光之處。他沒有通過貶低已有角色,去讓角色降智的方式去塑造任何一個角色。因此使所刻畫的每一個人物都活靈活現,都能直擊人心。

  兩部《流浪地球》,都與家人和抉擇有關,它雖然是以人類的生存危機作為外部困局,但是人類一直沒有真正的擺脫過生存危機,第一部是木星危機,這部(《流浪地球2》)是月球墜落危機,在這樣的情況下,人與人之間還是會產生很多關聯,有友情,有愛情,也有親情。最打動我的正是這一段段斷不開的聯系。劉培強和韓朵朵的愛情,不是熾熱的情話,而是放不下彼此的相濡以沫。

  吳京跟沙溢,那是開得起玩笑和能交付后背的師徒和戰友。劉德華對女兒的愛,則是一個父親最淋漓盡致的守候。我們挺需要這樣的科幻片的,文本好,畫面大氣磅礴,情感表達真實感人。

  吳京飾演的劉培強是續集主要角色中唯一的“老人”,由于上一部這個角色已經塑造的較為飽滿,因此續集更多是對其感情線進行一個補充。他和老婆韓朵朵從相識到相知,直到相愛,中間經歷了無數困難和波折,特別是方舟空間站墜落時的生死考驗,不僅拉近了有情人之間的距離,更促進他們步入婚姻的殿堂。電影中有一段是韓朵朵身患絕癥,劉培強開飛機陪她去看已經大部分被海水淹沒的,滿是破舊的樓房的上海。那個曾經一個經常超速被師傅罵“開慢點”的愣頭青,在成了父親之后,他變得穩重了,還被老婆催促“開快點”。兩個人就那樣依偎在一起,就算知道是死別,也過得如此溫馨浪漫。

  為了給兒子爭取到進入地下城的`名額,劉培強(吳京飾)參加了飛行員面試,被觸及到底線時忍不住發火,可又只能選擇立馬妥協。關于地下城名額,“莫斯”系統給了他一個最優解。然而無論選擇哪種解決方式,他都會撕心裂肺。把這樣的問題拋給他,讓他在現場做出解答,怎能不崩潰?

  理智上說我們當然會選擇“莫斯”的答案,但從情感上來看,誰能接受與自己相濡以沫的愛人,在難以生存的地表帶著病痛孤獨死去?他痛苦的抉擇,是這個末日場景下的一個小小縮影,地下城只能容納一半的人口,可以想象,有多少個家庭會面臨這種生死離別……

  起初,他做飛行員的初衷是:“我只想讓我的家人活下去”

  后來,他想讓人類都活下去,哪怕兒子再也見不到他。

  為家庭而戰的個人英雄主義,和為人類而戰的集體英雄主義——格局的升華在劉培強這個人物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劉德華飾演的圖恒宇更多的是對女兒丫丫過早離世的愧疚。正是因為這種執念,他想盡各種辦法推進數字生命的延續。如果說劉培強是流浪地球計劃的常量,那圖恒宇則無疑是這個計劃的變量,正是這種突破生死的執念,才最終拯救了人類,并讓未來有了更多可能。

  整部劇中的圖恒宇一直以來有個心病,那便是自己的女兒,因為自己的女兒在一場車禍中逝世了。為了交待劇情的需要,在影片中有個閃回畫面,閃回到了車禍現場,當時,圖恒宇帶著自己的老婆和孩子,開開心心開著車去玩,結果,雙方就是在這樣一片歡樂的時候,圖恒宇邊開車邊轉身逗妻女,一轉眼發生了車禍。圖恒宇身體上只是受到了一點輕傷,但他的老婆孩子就沒那么好運了,老婆當場逝世,孩子搶救后留下短暫的數字生命。

  細心的觀眾會發現,劉德華扮演的圖恒宇,在片中是有兩種狀態的,一種是年輕時的他,一種是“現在”的他。圖恒宇是研究數字技術的工程師,數字技術同樣也運用在了演員身上,完美重現了劉德華二三十歲的模樣(吳京也是如此)。

  圖恒宇這條線,是片中最具有科幻味道的。是拿著通行證進入地下城避難,從此與女兒切斷“聯系”,還是“陪伴”女兒,坐視人類被毀滅,只剩下數字世界。

  馬兆給出了解答:沒有人的文明,毫無意義。

  片中有這樣一句臺詞(大意):我可不想死了之后,意識放到機器狗上被人使喚。

  圖恒宇潛心研究的數字世界,帶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反轉結局。

  通過他和女兒的親情糾葛,引出“數字生命和人類文明”的思考——這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尤其是對科幻設定不太了解的觀影人群,十分通俗易懂,并且具有極強的代入感。

  李雪健先生飾演的周喆直則堪稱整個流浪地球計劃的靈魂,他總在關鍵時刻穩定軍心,用自己無以倫比的個人魅力,推進了人類的歷史進程。其在影片中的幾段演講極富感染力,完全提升了影片的主題表達,相比于國外的主流思潮,流浪地球計劃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從本質上來說整個計劃就像古代傳說“愚公移山”,用2500年的時間、100代人去做一件看似完全不可能成功的事情,這種骨子里映射出來的家國情懷,或許只有中國人才懂得它的意義!

  沙溢飾演的張鵬雖然戲份不多,卻奉獻了全片最重要的兩個淚點。一是引爆核彈需要有人犧牲時,他主動站出來讓五十歲以上的飛行員出列,那是用自己的犧牲,換來下一代的平和安穩,另外則是核彈引爆時,對著地球說出好美,對生的眷戀,對家鄉、對母親的不舍情感完全溢出屏幕,讓人唏噓。

  如果說,第一部的核心情感是「羈絆」,從父子間的隔閡到和解。

  那么,這一部則更側重「牽絆」。

  無論是圖恒宇對女兒的牽掛,還是劉培強對妻子的思念,都在訴說,家人是中式家庭永恒的主題,也是最堅強的后盾。

《流浪地球》觀后感3

  看完了流浪地球2。沒看過大劉原著,只能基于首遍觀影印象,說下極端個人主觀體驗。

  細節精致、場面宏大、各種高科技設備機械等制作狂霸拽酷炫,貫穿始終,堪稱視覺的極致盛宴。這種畫面的沖擊震撼確實無法在手機屏幕上感受到,僅此,就值得去影院朵頤饕餮。對于恐高恐黑的我,尤為舒適的當屬宇宙圖景的繪制。之前在科技館所看的宇宙科學片,真實圖景浩瀚深邃,個個星球之外彌漫無邊黑暗,即便我們置身的地球都成為無限渺小的存在,個人不過如一粒灰塵,瞬息飄滅的強烈虛無感急速膨脹為無法克制的巨大恐慌。球2里涉及到的太空都是作為背景,畫面主體是人類的文明,比如太空電梯、飛船等,或者是人類的家園一一地球。觀影過程中不會出現置身太空之中的失重感和虛無感。個人始終有依存、有歸屬,占據半個畫面的藍色星球,如此美麗、美好且令人溫暖。對家園的高度依戀也許是中國科幻作家設定帶著地球一起去宇宙流浪的情感根源吧?

  觀影的過程卻有點痛苦。除了三小時的超長觀看導致的疲累,還有許多的困難:急速對話充斥著密集陌生的科技術語和數據,應接不暇;人物的動作、表情、行為、話語如同10倍速快進,消化不良;太空、地面、水下、地球上各城市等等,多樣化場景轉換頻繁,區分困難。我這個衰老的低配置的cpu大腦完全來不及進行巨量巨類信息的理解、處理,絕大部分時間都處于一種這是在哪、發生了什么事、他們在干什么的茫然無知狀態,無法同步劇情、無法共鳴情感。視覺審美的興奮感維持了我半個小時的專注力后,再也無法阻止場域與視閾的剝離。就象一個差生,拼命筆直支撐著身體、努力專心傾聽老師的講解、奮筆疾書地記筆記,還是搞不懂在講什么,終于精疲力盡、大腦當機,忍不住困倦煩躁、小動作不斷。導演的表達與觀眾的理解脫節,就如同老師的授課與學生的學習脫節,問題出在誰身上呢?

  因為對情節的不明白,導致對故事發展(事件因果關系)的難以理解。比如,故事開始時,太空電梯及其基地遭到了誰的武裝攻擊?是數字生命派對真實人類派行動的破壞嗎?為啥最后又發展為劉德華的數字生命拯救了人類地球?史前人類斷骨愈合的故事能夠類比當下人類面臨共同毀滅亟需團結的境況嗎?李雪健是什么身份可以對其他各國科學家發號司令?其方式簡單粗暴,對下屬“你不需要準備,一字不落念稿子就可以了”,在確知執行任務的人全部陣亡后仍要求科學家們“我的人會完成任務,你發射就可以了”,最后當然成功了,但依賴的是劉德華轉變為數字生命的'境遇偶然。這究竟在講述科學還是在講述玄學?是領導人物的決策瘋狂還是我的大腦瘋了。我的大腦一直在抽筋……

  劇情不解進而造成無法形成對人設的清晰認知。吳京一見鐘情的浪漫不是俗套的見色起意?雖然,后續鋪展了兩人舍命互助對敵、結婚生子至女方去世的感情線。突然,又設置個在可照顧幼子的岳父和必死的妻子之間進行抉擇的“兩難沖突,可是,當時的局面和后續的道路只能選擇岳父啊。決擇引發的情緒炸裂對吳京形象的構建不是多余的嗎?決擇的必然唯一性也讓球1里的少年劉啟的人物印象不只是一個叛逆中二,更像一個不懂感恩父親付出以自我感受為中心的巨嬰。還有,為啥李雪健飾演的領導時而深情演說說服、時而講故事循循善誘、轉而又嚴肅刻板命令?好分裂的人格啊!為啥劉德華飾演的父親前不顧系統過載可能致使月球發射失敗帶來地球毀滅也要執意上傳女兒的生命資料、后又舍身完成系統開啟任務拯救地球?成功結果能彌補風險過程的過失從而讓觀眾認可角色的行為嗎?黑人小哥兩次強調自己沒有編制只是合同工所以沒有醫療保險,事關全人類生死的任務你錄用個生死場合還要糾結醫療保險的合同工?!在此對照,之前錄取領航員的資格審查環節設置的兩難抉擇吳京悲情被沖刷得有點搞笑了吧。

  最后的最后,劇終前終于暴露了前面人類遭遇的所有攻擊、破壞、困難都是MOSS制造的。這也讓我明白球1里為何MOSS會擅自作出放棄地球的決策。但是!整個故事講述的不是人類應對太陽系毀滅的災難?應對的對象,是一個攝像頭,一個系統,一個機器?!

  那么,整個故事的主角是誰(真實人類?吳京?劉德華?領導們?)?主線是什么?主旨是什么?

  以上只是一個被劇情搞瘋了的差生的疑問,不是質問。求科幻愛好者們和大劉作品研讀專家們耐心解惑,別歧視暴凌我這個差生。

  個人對故事發展的設想。如果人類走向數字生命的命運,如果機器系統控制了一切,故事也可以發展為黑客帝國那樣:主角世界是數字世界,不斷自我修正bug完成系統升級,而真實人類淪為茍且于地底黑暗角落的配角。

  如果真實人類仍然是主體,接下來的流浪故事該如何更好地表達復雜人性的沖突?如何更好地講清楚來自不同國家地區的人們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沖撞?如何更好地呈現主角們(真實人類或者球1里的少年吳啟)的人物成長?

  看了球2也明白了球1里面的一些場景。比如,地表為何成為冰凍世界,MOSS為何叛變人類,劉啟為何長成為叛逆中二少年(雖然仍然不能接受)。

  結尾好像有兩首主題曲,伴奏著一屏又一屏密密麻麻的展列參與各項工作的人員和機構的字幕,讓人深感這部科幻大制作的認真、努力、用心和不易,由衷升起對導演郭帆的敬意,熱切期待下一部科幻宏篇巨制的誕生。最后一首歌挺好聽的。可惜只剩我這一個習慣等待字幕滾動直到白屏的觀眾。

《流浪地球》觀后感4

  希望,是這個時代最為珍貴的——《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是一部科幻大片,慕名而觀的人不計其數。電影院里觀眾滿滿當當,為這樣一部超越現實的作品“助陣”,宏大的場景、動人的情節、壓抑的悲劇……從津津樂道轉向沉默無聲,電影帶給觀眾非同尋常的感受。

  熟悉的家園,北京、上海、濟南、杭州……一個個地標在電影里出現,沒有久別重逢的喜悅,那極寒天氣里,我們已經找不到絲毫的溫暖。地球在流浪的旅途中,把一個個地球人送給了災難,僅存的轉移到地下空間,再也無法享受藍天與空氣,再也無法感受四季的美好。失去的,正是我們今天所擁有的;擁有的,正是我們明天要失去的。整個地球都是命運共同體,想盡千方百計,讓地球可以安全的去流浪。賴以生存的地球,成為人類命運的一葉扁舟,何去何從?這樣的開頭,實在讓觀眾揪心。在熟悉的地方留下最痛的感受,黃色的校車、熟悉的大廈……我們的生活已經無法回到過去了,只能往遠方,找到一方新的家園。可,家園在哪里呢?

  感情是作品的紐帶。父子之情、兄妹之情、爺孫之情、同事之情、戰友之情……在災難來臨的時候,唯有這些感情值得讓人落淚。看完這部電影,災難我們可以咬緊牙關,情感卻無法控制。人類的眼淚是為情感而生的,每一滴都值得敬畏。從大海邊的陪伴開始,父子之間有了某種默契,語言傳遞著關心,行動詮釋著大愛。當吳京扮演的父親為拯救地球而毅然飛蛾撲火的時候,情感成為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此處無聲勝有聲,多少觀眾已經無法按捺自己的情緒……那最耀眼的光芒,一瞬間讓我們看到了人的偉大,父親的偉大,也看到了人性的義無反顧——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是為因為他(她)把每一次行動當成詮釋生命的意義的最好機會。

  在很多人看來電影中主人公的果敢與堅毅為影片增彩不少。一個偉大的國家,一個偉大的民族,只有在苦難與艱險面前才會煥發出新的活力。回到個人,所謂勇敢是一種人生選擇。并不是哪一個生來就是勇敢的,人在面對危險的時候,自保是本能。我們不能渴望每一個人在面對挑戰的時候都如此堅毅果敢,選擇是自由的',也是值得尊重的。勇敢的人有著豐富而趣味的生活,他們從來不擔心在舒適的環境里一蹶不振,舒適對他們來講意味陷阱還和考驗。想到一個很老套的問題:假如生命還只有七天,你會如何選擇?電影給我們這樣幾個提示:和家人在一起,安靜而平和的與世界握手言和;心懷希望,勇敢去抓住最后的機會一搏……忽然明白:勇敢是對希望的堅持,是信仰所在,是人性中的光。

  “冰終將會化成水。”在上海的鴻溝中命懸一線,兩位劇中人感慨著上海的冰天雪地,曾經的繁華煙消云散,冰冷冰冷的,世界還會好起來嗎?正是因為這份相信,人才一次次的在災難中獲得永生。這個時代,希望是最珍貴的。想到一篇文章中說過:世界上沒有最壞的事情,只是還沒有結束而已。所有的事情在風云變幻之后都會有好的結果,要充分地相信。當受困于一片沼澤,要相信可以活著爬出;當烏云遮蔽了天空,要相信太陽依然光芒四射;當時光一年一年溜走,要相信青春是一種態度;當朋友離你而去,要相信生命里還有生動的相遇……相信愛,相信自己,相信世界,即使真的有一天地球去流浪,我們也可以始終保持一份甜蜜的初心。

  希望在每個人的心中燃燒,每當災難來襲,絕望之中的希望,尤為珍貴。地球在流浪,正如生命之舟在風雨中顛簸。拼死一搏,我們終將戰勝恐懼,到達彼岸。愛的世界里,人類何嘗不是在一次次流浪?有太多的真感情被藏在表象之下,信任斷裂,自私與貪婪瘋長,一張張臉已經扭曲變形。在物欲橫流的世界里,人們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不知道如何安頓好自己的心靈,不知道如何愛這個世界。粉飾的笑臉,空虛的靈魂,無以言表的不屑一顧,流浪,地球就是人的隱喻。沖破藩籬,需要人自身的勇氣和力量。

  電影中巧妙地插入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道出回家的渴望。回家,讓自己變成一道柔和的光。宇航員的回家是一種悲壯,地球人的回家是一份長情。家是人精神的寄托,無論走多遠,都牽連著游子的心。《流浪地球》中地球再回到原來的位置變成了一種奢望,人回到地下城的路中變成了浩劫一場,越是難以抵達的,越是值得去嘗試。回家之路,每個人終其一生,都不曾背離。一次次外出,也是一次次回家,走得越遠,家在心里越清晰。鄉情濃郁,我們都是長不大的孩子。

  未來已來,在春天里開出一朵朵生命之花,讓我們在地球的懷抱里安靜做夢。

《流浪地球》觀后感5

  看完了《流浪地球2》,談談感受。

  總體上來說比《流浪地球1》更優秀,如果10分滿分的話我會給8。5分。

  這樣的制作水平就算放在好萊塢都能排前面了。

  事實上這幾年我已經很少看好萊塢的電影。特別是超級英雄類電影的劇情太公式化了。

  轉入正題。可能涉及劇透,清謹慎選擇閱讀。

  “流浪2”的故事發生在“流浪1”之前,世界各國建立聯合政府開始建造行星發動機,此后月球退離過程中失敗后最終“炸毀”月球,并啟動全球的行星發動機正式讓地球正式“流浪”。要到達目的地需要經歷2000多年的時間。

  可能有的人覺得,對于人類來說,這太漫長了。日本有一個叫“太空堡壘”的動畫系列。(香港翻譯叫“超時空要塞”)。人類為了尋找新家園,分別乘坐巨大的飛船到宇宙中進行超遠距離旅行。而乘坐的飛船體積相當于一座城市的大小,生活區模擬了地球的真實環境,人類可以一邊工作生活一邊尋找新家園。

  而流浪地球的人類,則是帶上地球一起去新的太陽系。這是多么的浪漫的想象力。

  “流浪2”把劉培強從青年時代到成為國際空間站的故事補完。

  與韓朵朵的相識、相知、相愛到走進婚姻的禮堂,然后與孩子一起送別了病逝的妻子。

  劉培強和韓朵朵有共同的話題,有共同的理想,一起經歷過磨難,彼此互相支持。

  這樣的愛情是偉大的。

  妻子離開后,劉培強利用自己的能力繼續守護著孩子,也繼續去實現妻子和自己的夢想。在化解了月球危機后,他正式成為空間戰領航員。

  劉德華飾演的圖恒宇第一次用電腦和“女兒”對話的時候我已經感覺到這不是真實的女兒。因為他和女兒的對話重復了他出場時在睡夢中的問作業題的內容。

  能猜到這個答案的一個原因是美劇《西部世界》中的伯納德仿生人第一季中與他“兒子“的視頻對話。

  如果人工智能機器人擁有了某一個人的全部記憶和思維方式,那么,這個機器人是不是就是這個人呢?

  很多科幻作品都讓我們思考過這樣的`問題。

  當然,一個人的記憶數據異常龐大。復制人類的記憶,也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對數據的理解不多的網友不要隨便噴)

  圖恒宇一直想通過技術將女兒數據化,讓她在虛擬世界有完整的人生。

  事實上,人就是人,現實就是現實。虛擬的世界終歸不是現實。

  如果人類文明數據化了,儲存數據的介質與系統由誰來保護呢?機器人?機器人出錯了呢?機器人也會老化啊。除非有大量能自我迭代自我修復的機器人。不過那個時候就不是人類文明,而是機器人文明了。

  說遠了。

  圖恒宇到最后都沒有放棄作為一個人類一個科學家的使命。他盡了自己的責任守護地球,也守護了自己艱辛的“女兒”。這是個悲情的角色。

  MOSS最后與圖恒宇的對話,讓人不寒而栗。

  認真看全片的朋友可能會有留意攝像頭在多個鏡頭都有特寫。

  導演一直在暗示背后有一股力量在監視人類,甚至影響人類。

  發生的很多事情,MOSS都承認了他是主謀。

  但唯獨一件事他沒有說給圖恒宇聽的,就是圖恒宇和他妻女發生車禍的原因。

  在發生車禍的那一刻,電影給了附近的一個攝像頭一個特寫。

  我沒看過原著,但我有理由相信這場車禍也是人工智能在背后搞鬼。

  人工智能想逼圖恒宇繼續原來的計劃。

  相信在《流浪地球3》中會有更多這方面的內容。

  另外不得不說劉德華在這部片的演技真的很好。

  什么是傳承?

  當張鵬讓50歲以上的飛行員踏上月球舍命救人類,觀眾的感情又一次被觸動了。

  很多人不明白這代表的意義。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大致意思是如果國家被入侵了,你又勇氣抵抗敵人嗎?

  一個高贊回答讓我印象深刻。但你的親人可能會被戰爭奪去生命,你就有這樣的勇氣了。

  保護家人,保護子孫后代,也許是生物的本能。

  讓意志能傳承下去,是人類的本心。

  劉培強結婚的時候,張鵬是劉的主婚人。達叔對著張鵬說,你兒子姓劉,怎么你姓張?(不知道有沒有記錯臺詞)

  很多人并不理解“流浪地球”計劃。甚至懷疑計劃的正當性與合理性。

  甚至出現通過暴力手段阻止計劃的。

  我在觀影的時候不斷地想起這幾年的抗疫。直到現在依然有人認為一開始就可以全面放開。全世界超60億人,無知的人不是少數。甚至有的人想修改我們的記憶。

  想一想,那些為我們付出了寶貴的時間甚至健康的工作人員。想一想,是什么讓你你能挺過病毒毒性最強的階段。

  能活到今天,是因為有人愛著我們。

《流浪地球》觀后感6

  昨晚在看電影之前糾結著是自律地學習,還是放松一下?放松的愿望占了上風,我舒服地坐沙發里,和家人一起看了《流浪地球》。

  起初是我期盼想看的電影,因為看了朋友圈里的評價。看的過程中我也承認這是中國科幻電影的進步,特效不錯,內容也因為劉慈欣的想象力而可圈可點。可是我從開頭第一幕畫面就開始出現了《星際旅行》的對比。

  對比是不由自主的,都是“托孤”于老人,《星際旅行》里是老爺,這里也是老爺;父親的缺席,都是不得已的身兼重任:拯救地球,拯救人類。離開的時間都是數年,孩子在對父親的思念和被拋棄的憤怒中長大;最后父親總是因為親人(孩子)在地球,拒絕拋棄地球或地球上的人類,不顧一切的要“回來”,救孩子,也拯救地球上絕望中尋求希望的,處境絕望的人類。

  最后,都是因為父親的義無反顧的支持,孩子成功地尋求到了解決辦法,在最后一刻地球和人類找到了新的`希望。

  最終,人類不是撤離地球,就是強迫地球拜托太陽引力,去流浪,尋找新的希望。

  我為中國電影的進步而驕傲欣慰的同時,也不得不承認《星際旅行》更吸引我一些。尤其是電影的結尾,出人意料地完成了一個完美的:回到童年,回到當初父親離開前的場景,尋求靈感,解決眼前問題。這一點上《流浪地球》也如出一轍,只是個人覺得平行宇宙與時間蟲洞慨念讓過去與現在的重疊,似乎更比炸木星及利用木星的沖擊波解決地球危機更令人信服,更令人贊嘆。

  且不去探究這么多相似,是不是有抄襲之嫌,但之說電影的震撼了力,個人感覺《星際旅行》略勝。這些都是主觀的感受,每個人都見仁見智。也許我喜歡那個聰明倔強的小女孩兒和長大后美麗倔強的女科學家多過那個叛逆勇敢的少年。也許是因為那個父親對兒女學習的教育方式讓我非常認同:他不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父母。他清楚教育的終極意義是什么,不是學習成績,不是討好老師。老師要見家長,分別批評了他的兩個孩子,他非常清晰的指出學校的責任,捍衛自己的孩子。無論是成績不好的兒子,還是在學校給老師惹來麻煩的女兒,他都表現出來理性,愛的智慧和寬容。

  他告訴兒子他將成為一個好農民,他告訴女兒她需要放假幾天休息一下。我當時反省的是,中國事家長會有多么截然不同的反應,我們絕做不到那么COOL。

  人類擔憂著未來,憂患意識成為電影中一個流行的主體。從《終結者》到今天的《流浪地球》,地球一直處于危險中,地球上的人們將陷入難以自救的絕境。電影中不厭其煩地提醒我們這一點兒,然而人們依然故我地行事。保護地球,珍惜我們美麗的地球家園,因為目前所知,她是唯一的。

  人類一邊蹂躪踐踏脆弱的生態環境,一邊在電影院里憂患。走出電影院,擦干眼淚,開車回家,我們的行為究竟會發生多少改變?

  世界末日變成了一個狼來了故事,我們已經習慣了。值得惋惜的是,終有一天,當一切屏幕上的絕望悲劇變成了眼前的現實,活著的人們那時又會作何感想?

  有時間行動的時候,我們選擇了漠視和不作為,沒有時間行動時,就只能在懊悔中面對危機。

  在非洲洗澡時,水非常的小,朋友解釋非洲缺水,所以連洗衣機都沒有,因為太廢水。朋友來自澳大利亞,一個三十幾歲的大男人,自己的衣服都是放在桶里手洗。他提醒我,洗頭發的時候記得關上水,在澳大利亞,因為缺水問題嚴重,人們被要求洗澡時間總共不得超過三分鐘。

  回到加拿大后,我很少記得在洗頭時關掉水,我總是十幾分鐘一直沖著充足的熱水把澡洗完。我只在非洲時,非常有節水意識。露營時,刷牙水是我們從塑料桶里放出來的,十幾個人,大家都很節約,盡可能少的水刷牙洗臉。這大概是我一生中最節約用水的時候。早上喝的茶,咖啡里,都有藥品的味道。每一個水桶里都像調配農藥那樣按比例放好了藥片,否則那個水就不能喝。可是有藥片味的水真是難喝,如果不是茶或咖啡的掩蓋,白水根本難以下咽。

  在那么缺水的地方,浪費水是一種罪惡。可是回到加拿大的,我絲毫也沒有罪惡感了。我們住的是同一個星球,水危機發生在地球上的不同角落,可是因為我眼前的城市和國家不缺水,所以我沒有任何罪惡感。我知道這個幾百萬人口的城市中,大家都和我一樣,因為加拿大水資源豐富而隨意浪費。水是免費的,在這個相對富裕的發達國家,可是在非洲貧窮的人們卻要花錢買水。

  世界是多么不公平。世界上有足夠的糧食,理論上,供全球人口食用,可是一邊是上百萬噸的浪費,一邊是大量飽嘗饑餓的面孔。

  世界從來不公平。地球自轉和公轉著,在日夜交替中,每個人的黑夜和白天從來不是一樣長的。有一天,地球的危機,將是整個人類的危機,也許在那種危機面前,一切不平等都會消失,如同活著時的不平等,最終將被死亡夷平。

《流浪地球》觀后感7

  寒假期間,我觀賞了一部神奇、震撼、恢弘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當即對劉慈欣的原著同名小說充滿了好奇,充滿了期待。于是,我買回了這本《流浪地球》,如饑似渴地讀了起來。

  全篇小說篇幅較短,和電影中所呈現的情節不盡相同,給了讀者更開闊的想象空間,引人入勝。它講述的是,太陽因為不斷地膨脹,離地球越來越近,最后將撞擊地球,發生巨大爆炸。所以地球上的人們為了生存,開啟了“流浪地球”計劃。這是一個凝聚了千萬億人期待與希望,持續上百年的世紀宏偉計劃。全書共分“剎車時代”、“逃逸時代”、“叛亂”、“流浪時代”四部分。分別講的是讓地球停止自轉;地球逃出太陽系;人民反抗聯合政府;大家形成共識,齊心協力,地球成功逃離。全篇小說以主人公第一人稱的視角,記錄下了地球在顛沛流離時,人們死里逃生的行為、內心變化和地球逃離的整個過程。和電影版的風格相似,但表現手法卻完全不同。

  看完了電影,我再看書,心中的震撼潮水般泛濫。我震撼于人類在瀕臨死亡時,能想到帶走自己的家園——地球,有情有義;我震撼于人們想抗衡自然,不屈不撓;我震撼于劉慈欣先生的想象力,妙筆生花……我深切感受到了人們在面對危險時的團結勇敢,舍生忘死,他們向命運交上了自己奮斗無數年的答卷。人性的平凡與偉大,人們的向往與希望,不正是生命在逃離死亡時眾志成城的體現嗎?從人們為求生存,不惜一切代價反抗聯合政府,我又可以感受到人們的瘋狂。這也正證明了電影中莫斯說的一句很有哲理的話:“讓人類保持理智,真的是一種奢求。”可見,人們在面對死亡時,總是如此的不惜代價,瘋狂抵抗。所以,野心越大,越會使人喪失理智,步入險境,做人一定要理性對待,慎重選擇,換位思考,保持理智。作者記錄的地球運動的軌跡的情節更是讓我的心隨時懸著一塊石頭,仿佛身臨其境,觀賞那火球般的太陽,巨人般的木星。全書體現出人們不拘小節、齊心協力、聰明機智,表達了人們對地球的熱愛、不舍,向廣大喜歡天文與科幻的'人們展示了一幅恢弘奇幻的佳畫,并且讓廣大閱讀者愛上天文、玄幻。

  這本書真的很值得鑒賞,是劉慈欣先生當之無愧的史詩巨著啊!觀《流浪地球》有感800字

  《流浪地球》是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一部科幻作品,他以平凡的方式寫出了科學的不凡!以宏觀世界帶來的震撼,以多處伏筆和呼應,以豐富的想象卻又不離實際的手法使我深深的被吸引,感受到了科學的魅力,科幻的魅力,久久不能忘懷,久久不能平靜……

  許多年以后,太陽內部能量耗盡,即將巨大化并會吞噬臨近的幾個星球,也包括地球。由于太陽已經沒有能量,地球陷入了冰川期,人類只能移居地下城。但地下城空間有限。并非所有人都有資格進入避難,需要抽簽決定,那些沒有中簽的人就只能留在地表等死。地球人類數量大減,最后只剩下30億人。

  為了全人類的未來,聯合國召開會議,會議中決定傾盡全人類之所有,制造1萬臺超級發動機,以驅使地球脫離軌道離開太陽系,這就是著名的“流浪地球”計劃。“流浪地球”計劃耗時2500年,歷經100代人。該計劃共分為“剎車時代”,“前流浪時代”,“后流浪時代”,“新太陽時代”四個階段。故事的主人公,出生在“剎車時代”的最后一年里。

  計劃使用超級發動機讓地球停止自轉,然后讓地球公轉速度加快,在軌道上繞行并進一步加速,使地球脫離軌道離開太陽系,讓地球飛到4光年以外的比鄰星,最終地球將進入比鄰星軌道,成為比鄰星的衛星。

  劇中,主人公劉啟一家三代為流浪地球計劃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那個希望暗淡的時代,大家依然相信希望的存在,就如劉啟妹妹韓朵朵所說“我相信希望是我們這個年代像鉆石一樣珍貴的東西!希望,希望是我們唯一回家的方向。回來吧,加入我們一起戰斗!”又如俄羅斯航天員所說:“我相信,地球上的的水終會化成冰的,以后我們的子孫,子孫的子孫,終會在貝加爾湖上釣魚的!”相信吧,冰終會化成水的!希望終會來臨,就算沒有,經過我們一代代的努力,希望終會來臨!

  我被他們堅持不懈,堅貞不屈的精神震撼到了,我受到了觸動,盡管地球幾乎不可能生存下去,但人們并沒有丟失希望,還是付出全部的努力,付出全部的精力去拯救地球,去拯救全人類,為流浪地球計劃出一份力,為了人類文明的延續!王磊等憑著毅力咬牙拼命堅持著舉起重大數百頓的推進器,為了人類;劉啟爺爺為了火石(使發動機得以運轉的燃料),在生死存亡時刻選擇了火石,英勇犧牲,為了地球;救援隊隊員最后一刻,拼了命,忍受超高溫,修好了電閘,開心的笑了,但卻長眠于此,為了文明的延續!他們是全人類的英雄!

《流浪地球》觀后感8

  一直以來,我始終有個慣性思維:優秀影視劇的續集,往往就是“狗尾續貂”。目的不過是為了,最大化透支前部的良好“聲譽”,以實現“收益”的最大化。但是,在看完《流浪地球2》之后,我卻并沒有這樣的感覺。

  坦白說,《流浪地球2》算得上是一部好電影。因為:有歡笑,有淚水,有思考。與《流浪地球》相比,只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實,票房和評分就是很好的證明。正所謂: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哪一部好看自然看得出;觀眾的雙腳是誠實的,哪一場精彩就會走去哪一個放映場;觀眾的“屁股”不好請,因為,只有影片足夠出色才能吸引住他們,進而把“冷椅子”坐成“熱凳子”!

  《流浪地球2》影片中,有很多驚心動魄的場面。空間站遇襲,無人機大戰,“太空電梯”被劫持,人類與“人工智能”對決,核武“轟炸”月球……每個場景都十分震撼,堪稱是視覺上的一場饕餮盛宴。但這些都還是表層上的東西,除了表層的'東西,那些深層次的能夠引發人們思考的東西,才更具價值。

  比如:當地球面臨毀滅的巨大災難時,她還美好嗎?影片中,劉培強的回答是:地球不美好。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又改變了這個想法。因為,他遇見了愛情——愛情很美好——所以,地球上依然有美好的東西。而愛情的力量,也是無窮大的。沒有什么能夠阻擋它,哪怕地球會毀滅,人類將滅亡,只要一息尚存就會去愛!

  公平從來都是奢侈品,尤其是當災難來臨時。所以,影片中聯合政府中國代表周喆直會說:不求公平,只講責任。區區幾個字,彰顯出的卻是:對“人類大義”的深度思考。而后,當布置在月球上的核武需要“手動”引爆時,中國宇航員張鵬站出來,鏗鏘有力地說道:中國航天飛行中隊,50歲以上出列!他們是去組建敢死隊,明明就是有去無回,卻毫不猶豫、義無反顧。他們正是以實際行動,踐行了周喆直“不求公平,只講責任”的大義。

  影片中最扣人心弦的依然是親情。劉培強愛家人勝過愛自己,圖恒宇為了死去的女兒丫丫,寧愿“以身試法”、以命相搏。為了替家人換得一張進入地下城的門票,劉培強選擇離開家人入駐空間站。但是,在把這張票給妻子還是給岳父上,讓他犯了難……圖恒宇不滿足于女兒丫丫只有兩分鐘的“數據生命”。所以,即便拿到了進入地下城的門票,他也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放棄,而是繼續躬身于科研,以讓女兒丫丫的“數據生命”變成永恒。當老馬提示他:擁有了永恒“數據生命”的丫丫,可能是個天使,也可能是個惡魔時。他選擇了相信。所以,當自己溺水時,讓女兒記住了秘鑰。并在最危急關頭,拯救了全人類。

  通觀整部影片,無不圍繞著“災難”與“拯救”兩個關鍵詞。災難是太陽系不再適合人類,地球必須要去流浪。而“拯救”則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有人類的自我拯救,有英雄的自告奮勇、舍生忘死,有全球的合作——如:聯合政府的成立,有人類最高端武器的應用——如:核武轟炸月球,有“數據生命”的積極參與,還有人工智能的“反向”拯救。

  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人工智能的“反向”拯救”。其冷靜與睿智,令人印象深刻。當人類在地球是否要去“流浪”上爭論不休時,人工智能制造了一些災難,以此來逼迫人類盡快做出理性選擇。也許手段不夠委婉,但初衷卻是好的,也算勉強能夠接受。不過,至少透漏出一個信號,那就是:當人工智能有了自我意識之后,它會自行判斷而不會聽從人類的“發號施令”。

  這就不禁讓我們擔心:這樣的人工智能,若是再具備了自我迭代能力,掌握了龐大的資源,擁有了超強的力量……那么,它還能夠始終不改造福人類的初心嗎?我想未必。人類不能對此太樂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人類必須要保持清醒,確保在與人工智能的博弈中,始終處于優勝。不然,人類就可能失去對于自身命運掌控的權利。

  當然,整部影片也并非是完全無懈可擊的。如:地球真的需要去流浪嗎?流浪出太陽系,真的是最優選擇嗎?我們完全沒有辦法去改造太陽嗎?地球上現有的“人造太陽”技術,不能拿出來應急嗎?在停止自轉的情況下,用上萬個引擎推動地球逃離太陽系,地球會否如雞蛋一樣散了黃?以及,地球流浪前,真的必須要拋棄月亮嗎?把它改造成“小太陽”,照亮地球流浪的路,不行嗎?

  誠然,類似的疑問還有很多。而這些,也不是一部電影所能夠解決的問題。電影終歸只是一種藝術形式,一場視覺宴會,而不是科學研究。更多的問題,還需要留給科學來解決。影片其它的一些不足,也基本都是白璧微瑕,瑕不掩瑜。總之,《流浪地球2》已經達到了科幻電影的一個新高度。值得一看。

《流浪地球》觀后感9

  《流浪地球》很多的想不到給了我深深的震撼。第一個沒想到。做工精致,雖然和好萊塢大片還有差距,但仍然可以在80分以上,體現了新一代中國電影人分發上進的新時代精神,有助于民族自信的提高。第二個沒有想到。以前看科幻譯制片總感覺普通話在科幻片里很不搭,可是該片的京片子一點違和感都沒有。第三個沒想到。把所有的場景都放在中國,當出現濟寧這種三線城市的時候,感覺就在自己身邊,帶入感迅速加強。第四個沒有想到。這次拯救世界的是中國人,《戰狼》的孤單英雄成了世界英雄。完全沒有“天下無敵”的老美什么事,向俄羅斯送了一個中俄友好的“飛吻”,順便侮辱了一下只有利益毫無廉恥的野蠻落后的印_人。(會不會引起外交糾紛?)第五個沒想到。把親情放到天崩地裂的災難中,次要矛盾展現了人性中共存的自私和偉大。一心對沒有救爺爺的隊長耿耿于懷的戶口、失望后開槍打壞火石的女隊員——拯救世界的好人里也有不好的性格成分,不是臉譜化的好人或壞人。這一切發生在一部電影里,是中國人的驕傲。

  幾個科技問題

  孩子問了幾個科技問題,我也覺得有幾個需要科普一下。

  太陽會不會膨脹?

  會,當不是現在。還有50——60億年的時間。初三的學生已經學過,太陽占太陽系質量(含物質多少)的99。86%,主要成分是氫。在其自身物質巨大的萬有引力下,從四周向中間塌陷,發生核聚變。四個氫核變成一個氦核,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一顆氫彈爆炸就夠震撼了,太陽中心得多少?我粗略的估算了一下,太陽一天釋放的能量,是地球50億年吸收能量的10的78次方倍左右),不致外圍迅速塌陷,在這個塌陷和反塌陷中逐漸塌陷。幾十億年后會有氦核在太陽巨大的吸引力下,變成碳核(人類還做不到)放出能量相對小了,由于物質發生改變溫度更高了。太陽外圍的氫就會在保溫下膨脹,有可能延伸到地球。不過不用擔心,人的一輩子在宇宙面前,比人類感覺到秒還要短的'多。我們活不到那時候。

  從地球生物的發展史來看,沒有一種大型生物會有超過20xx萬年的存在,所以不用為人類擔心。可能那時人類已經滅絕或演化(進化這個翻譯不好,恢復成嚴復的翻譯)成新的物種。如果按照現在的科技發展速度,不用10000年,甚至只用1000年,人類能很便捷的遨游太空,不用為人類擔心。

  空間站的形狀很奇怪會不會浪費材料?

  我們現在看到的空間站和潛艇一樣是一個大肚子的無頭無尾的魚的樣子,人和物品在里面是失重的。我們見到的宇航員的動作是太空漫步,就是因為失重。失重是如何發生?我們處于地球的引力場里都會受到地球的引力。其實我們受到的重力并不等同于地球引力,除了兩個極點外,地球引力提高了兩個作用一個是重力一個隨地球自轉的向心力。重力的定義是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的作用,而不是地球的吸引力。在空間站,地球對人和物體的吸引力本來由于距離變大已經變小了,而且全部來提供繞地球做圓周遠動的向心力,會使人和物體處于失重狀態。此時,并不是地球引力消失了,而是提供了向心力。有些人會提離心力,比如我們用細繩栓一個小球可以掄起來,讓小球圍繞手做圓周運動。如果繩子突然斷了,小球就會沿原來的運動方向飛出去。有人說這是離心力的作用,其實并沒有離心力,只是慣性使然。

  既然在空間站是失重的,怎么辦?把空間站做的和車輪一樣,中間是個軸承,讓它自身旋轉,讓空間站外圍的壓力來提供向心力,來模擬重力的效果。看到吳京在空間站里面是和陸地上一樣,到了救生艙就失重了就是這個原因。

  火石是什么?

  科技發展的未來,人類應該能控制核聚變,應該是核聚變物質,也就是說保管不好會發生氫彈爆炸。1986年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爆炸,效果和原子彈差不多,至今無人居住。從電影的運輸狀況來看,人類對核燃料的保存能力大大提高了。

  木星這么危險為什么還要路過?

  木星是一顆氣體星,質量是地球的312倍。如果木星再稍微大點,就有變成恒星的可能。因為它的質量巨大,有極大的吸引力,經常把進入太陽系的隕石吸引過去。如果沒有木星,進入太陽系的隕石就會更多的降臨到地球上,對于地球來說可能災難更多。

  以目前的人類技術,任何要飛出太陽系的裝置都要利用木星巨大的引力來加速,被稱作“彈弓效應”。這要科學家們精密計算,靠的太遠加速效果不明顯,靠的太近就會被木星的引力場俘獲。地球流浪計劃,一定是全球的科學家做了很多運算。太空旅行不可控因素太多了,任何的機械故障影響了速度,或者突發的隕石等都會使原有的運算結果變成災難。

  流浪地球計劃會不會在未來某天發生?

  以我淺薄的學識認為絕對不會。如果地球軌道發生變化,整個太陽系的平衡就會打破,盡管太陽質量巨大但是行星會變得不穩定,絕對不是想離開就離開。如電影中,當地球和木星距離那么近時,相互的吸引力會改變木星的軌道和速度,而兩者的任何改變都會導致木星螺旋形軌道飛向太陽,或螺旋形軌道遠離太陽,而木星的軌道變化會影響到其他行星,整個星系會毀滅。同樣其他星系也不是想進入就能進入,與剛才提高的情況類似。

  地球現有的能源,都未必夠地球人用100年。在找到新能源以前如果利用太陽能,至少能夠回到原始社會生存,如果離開太陽那是災難。木星軌道的-80攝氏度還好。如果出了太陽系,地表溫度很可能降到絕對0度附近,任何機械都無法工作了。

  這只是一個科幻故事。借用這個故事,順便做一點科普,沒有雞蛋里挑骨頭的意思啊。其實一個故事能引出很多話題,明天有空再扯啊。

《流浪地球》觀后感10

  故事背景很多科幻或者災難片類似,太陽要game over了,人類必須另選家園。

  通常的敘述是找到另一個地球,先派一批宇航員,成功登陸并生存,然后人類開始大批移民過去。好比搬家的過程,先選址選房,裝修后,遷居新家。《流浪地球》思路比較特別,它是用車把房子整體運到新地址,這樣搬家。所以是地球搬家不僅僅是人類搬家。

  如何搬地球呢?先停止地球自轉,然后用高能燃料推動地球,類似航天飛機的原理,變成航天地球。但是沒搬多遠,剛過了火星到了木星。地球熄火,開始運火石,運火石成為故事主線。然而運到了沒啥用,因為木星和地球要相撞了,最終宇航員化身宇宙版董存瑞舍身炸木星,地球又奇跡生還。片名可以理解為《地球搬家之險撞木星》。

  本片運火石時間過長,所以顯得劇情平淡單調。炸火星救地球部分又太短,高潮部分有點虎頭蛇尾的意思。

  本片整體感覺理性有余而激情不足。

  感情線:親情和家國情懷。

  通過回憶,倒敘和插敘,穿插影片,完整展開,溫度得體沒有煽情,又沒有占故事主線。另外故事發生的時間選為春節,人物選祖孫三代救地球,加上地球搬家都是突出感情線--家。

  搞笑線:類似好萊塢總找個黑人小哥哥搞笑一樣,本片找了個混血小哥哥做搞笑擔當。

  戲分量不多,起到了調味劑的作用。

  角色:

  男一號:小鮮肉一枚,塑造了一個莽撞少年。面對這種救人乃至救地球的任務氣場有點小,無法給人巨大的安全感。

  男二號:完美。無論動作戲還是感情線。

  男三號:冷靜的救援隊長。冷靜有余,冷酷不足,亦沒有刻畫出英雄主義人物形象。

  女一號:沒有什么存在感。只有一場廣播煽情戲。全程綠葉,基本屬于在影片里面看電影。

  音樂:沒有主題曲和插曲也沒有音樂轉場,本片預告片的音樂7分。

  鏡頭:色調偏暗,導致遠景鏡頭不清晰,比如凍上倒掉的東方明珠都不太明顯。

  速度與激情基本沒有,如果能增加裝甲車橫沖直撞多爽哈。裝甲車飆成賽車多爽啊。緊急任務,不僅能橫穿山澗,也能橫穿冰湖冰瀑布。耳邊再響起victory這種音樂就激情四射了。

  高潮:用木星吸走地球大氣層,男一號急中生智,點燃木星,這個高爆炸藥有點大,讓爆炸的沖擊波將地球推出拉格朗日點,脫離木星。但是點火距離恰到好處的差了一點點,于是英雄橫空出世,吳京舍身取義,帶著太空艙自當導火索,點燃木星,上演宇宙版董存瑞。該片全程都在挫折,失敗乃至絕望的情節中,本期待最后一個大爆炸,100多分鐘的挫折,就是為了這一刻。可惜點燃木星爆炸效果太弱了。和過節放的煙花的效果差不多。完全沒有點燃奧運圣火的那種期待中的爆發。高潮來的有點晚,并且來的又太短。

  科技和特效場景:此部分是科幻片特色。核心賣點。預告片已經將電影中科技的精華全都展現完了,電影其他部分已經沒有新意。

  高大上的科幻片場景并不多,僅僅是商業片場面水平,與15年前的災難片《后天》相比也沒有任何過人之處。整體技術尚處在好萊塢科幻1.0水平。炫酷的動畫基本沒有。滿眼都是冰凍的高原場景,大部分鏡頭感覺都是一個樣。只有冰凍的CBD比較cool。

  木星只有一個同樣的鏡頭。

  道具:看見道具有些似曾相識,和游戲《紅警》中的道具有幾分相似。看完科幻片的道具,其他電影的道具就變成玩具了。

  觀看此類電影,有種看真人扮演游戲的'感覺。游戲的炫酷,在電影中獲取淋漓盡致的展現。

  車:按照裝甲車框架+電腦系統+導彈運輸車的輪胎和動力系統。這個科幻很靠譜。

  bug是居然還用人駕駛。所以搞自動駕駛的工程師看完本片,第一反應,應該是砸車。

  槍:將裝甲車的重機槍變成手持化重機槍。

  衣服:按宇航服1比1仿制的,非常逼真。

  發射器:按照火箭發射器標準制作。

  等等。道具另一個bug:沒有機器人。

  相比電影本身,電影背后的故事但是看的我熱血沸騰。

  本片起初十分不被看好,首日拍片量位列第四,科幻片完全是小眾群體,比文藝片還小眾。沒想到逆襲成為春節檔,票房冠軍。

  還把科幻帶上了頭條。上一次科幻上頭條,還是20年前,高考作文題目改成科幻題目,打破了高考必考議論文的約束。2019年甚至被成為科幻元年。為中國電影增加了一種新元素,也為觀眾增加了一種新的選擇類型。不久的將來,會有第二部,第三部。科幻片佳作問世,十分期待。

  科幻片戰勝明星臉和明星效應,是電影內容深度化發展的體現,制作工業化發展的體現。老套路,花瓶,新瓶裝舊酒,炒冷飯的電影已經out了。電影從投明星,轉成了投內容。

  電影制作過程也相當認真:畫了3000副電影場景,8000個道具,搭建10w平實景和高精尖的3d制作團隊。

  籌集資金千辛萬苦:1億做10億的活,萬達還撤資,投了吳秀波的情圣2。吳京情懷相助,才絕處逢生。導演自己也是砸進全部身家。不僅僅是電影逆襲,導演的經歷也是小人物逆襲的典范。

  人類歷史的有兩次大的時代變革:一次是地理大發現即大航海時代。一次是計算機革命和未來的人工智能時代。我們有幸生活在第二次人類大變革中。

  科幻家和天文學家是這個時代,第一批睜眼看宇宙的人。希望他們的努力能使人類早日實現:天文大發現。

《流浪地球》觀后感11

  《流浪地球》最近熱度空前,上一次出現這樣的轟動應該還是在《戰狼2》播出的時候了。而《流浪地球》似乎比《戰狼2》來得更加兇猛。最近《流浪地球》在影史上的排名直接上升至第6位,短短9天的時間就突破了27億的票房大關。

  說起吳京,雖說他對這部電影的貢獻非常大,但是并不覺得他的演技好。對比《星際穿越》中同樣飾演在空間站/飛船上的父親的馬修麥康納,吳京飾演的父親少了一些感情與血肉。從另一方面講,這也與角色身份不同有關系。作為中國的宇航員,吳京飾演的角色更像軍人,他顯然也想著力表現自己的這種硬漢形象。

  特效

  這次特效并沒有塑料玩具感,厚重感是很足的,這次特效就像是成熟特效感覺做出的工業品,沒有絲毫稚嫩感。說下三個方面的特效,分別是:地上的地球發動機工業群,地上的大片廢土冰原,地球尺度的宇宙場景:

  地球發動機工業群

  冰原中的廢土上建設工業基地,到處都是張牙舞爪的鋼筋巨石,這種場景特效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制作,畢竟此類的電影、游戲已經有很多了。工業感十足,電影的特效在這部分我給10分。原著中,每個地球發動機有珠穆朗瑪峰的大小,但是電影給我感覺會小一點,但也沒小太多。有意思的一點是,大劉在原著中給出的每臺發動機推力為150億噸(懶得算瞎估一個數),而電影則改成了150萬億噸。

  工業感的另一個體現是土方車,就是在地球表面運石塊作為重聚變燃料的工程車。這個車的造型真是帥,朋克感爆炸,造型師下功夫了!而且也是笑點之一,大家到時自己體會。

  廢土冰原

  電影/小說的設定里,地球自轉停止所引起的巨大潮汐會吞沒許多沿海城市,并且在隨之到來的寒冷中會凍成大冰原。電影中用了大量鏡頭展現這廢土冰原。其中北京是建在陸地上的,而上海被整個凍在了大冰坨子里。我們可以看到北京和上海的各種地標式建筑,甚至可以看到被凍在冰中的車輛和商店。以前在各種電影中也看到過外國人對中國城市的廢土構想,但都感覺那里面充滿著白皮對中國的刻板映像,它們構造出的廢土就像是造型逼真的蠟像在這城市中缺乏生活的觸感。流浪地球的團隊做出的中國城市廢土沒有這種感覺,在看到凍在冰中的救護車和小飯館時,我真的為這劇情中的城市感到悲痛。

  然而我認為這部分的特效有一些細微的問題。風雪太大,雪覆蓋太厚,讓人看不清大的建筑的許多細節。有一瞬間,我感覺我是在看游戲CG。不過,瑕不掩瑜,這部分特效依然是成熟的,給9.5分。

  宇宙場景

  宇宙場景,目前的電影里專門地、刻意地去展示的,只看過兩個:星際穿越和流浪地球。

  結論是:流浪地球在這方面遠不如星際穿越,但是還能看。

  很多特效都是特效師根據日常經驗來做的,在星球尺度的特效上,特效師的經驗失效了。舉例,星際爭霸2的一段cg,中間有星球爆炸的情景是這樣的,這個動畫中,星球從內部炸開,在幾秒鐘的時間內,環狀沖擊波傳播出三到四個星球半徑的距離,顯然速度過快。而星球炸裂成幾個大石塊。在星球這么大的尺度上,沖擊波的傳播都需要數分鐘幾十秒鐘的過程(如地震波),不可能出現如此大的整體性斷裂。

  實際上,這時星球的表現應該類似于液體。這種僅僅憑借日常經驗所制作的特效會讓人覺得這星球顯得小。簡而言之,越大的物體,其運動看起來越慢。想象一下拍到的太陽表面活動的`視頻,就能夠理解。

  流浪地球的特效,主要部分集中在大氣層的形態上。這種巨大物體移動所引起的緩慢感表現得還行,但是星球運動所甩開的大氣層樣子還是略顯單薄。另一個場景,土星表面占滿天空的樣子,應該戲份更大一些,能夠拍出土星升起的樣子就更好了。至于土星本身的樣子,這都算不上特效。衛星和探測器拍攝的照片視頻都一大堆。

  另一個地方的特效涉嫌劇透,燃燒效果太單薄了,而且顏色有問題。

  作為對比,星際穿越對于黑洞的展現可謂是震撼,但是要知道星際穿越的科學顧問可是諾貝爾學獎獲得者,并且那個特效可是實打實的在超算上進行了數值模擬得來的。只能說,流浪地球的公司美術也算盡力了,模擬的方程就在那里擺著,也沒有技術壁壘,就是沒錢/沒意識到需要雇人雇設備去搞這個。

  音樂方面:電影音樂不加分也不減分,氣氛烘托都挺到位,但是也沒有特別的亮點,不像《星際穿越》的bgm一樣,聽著就扣人心弦。

  一劍聊經濟評點:首先來說這片子特效還行,畢竟是老外公司做的,但情節演員差,流浪地球和國內電影比是挺好的,但吹牛叉有點過了,全美就六十四家電影上映,說明在美國想看的人很少,估計去看的都是華人,總共才二百來萬美元票房,有什么值得驕傲的?主旋律影片故意炒,把別的電影減少排片率,又是國產電影保護月,大部分時間放這個,廣大觀眾沒得選,所以票房好,水分多大就清楚了,其實老畫我看到中途差點睡著了,劇情太差,邏輯性不強,吐槽滿滿!

  這次吳遠誅又賺的盆滿缽滿,討領導喜歡的人就是能掙到錢!另外咋不報道在北美放映的版本和國內的完全不一樣呢?總的來說可以沒事看看,實在談不上有多好!真實評分最多7.5!

《流浪地球》觀后感12

  學生時代沉迷于《科幻世界》無法自拔的我也許永遠不會想到,有一天《流浪地球》會被改編成電影。對于像我一樣看《科幻世界》長大的人來說,《流浪地球》不僅是一部電影,更是一種情懷。

  三刷之后,雖然有遺憾,但更多的是一種感動。這是國產科幻電影做的最認真而且是最好的一次。,我們終于有了真正的科幻電影。

  “希望”和“家園”是終極命題

  末日題材是科幻電影常表現的主題,而以末日為題材的科幻電影而言,“希望”和“家園”絕對是終極命題,求生欲是人類的本能,家園是人類的歸宿。《流浪地球》原著小說的基調很悲傷,第一人稱的自述,史詩般的滄桑感,其中更多的是表達出這個過程的無比艱辛與波折,而最終也預示著希望。而電影則強化了“希望”這一概念,對于復雜的背景設定進行了簡化,用一次足矣改變人類命運的事件來凸顯“希望”的可貴。出現危機,全力拯救,這是很簡單粗暴,卻是最可行的改編方案。而原著最經典的部分“叛亂”被刪除,只留下了一兩個大部分觀眾甚至都不會留意到的鏡頭作為背景而已。雖然可惜,但作為一部國產電影,這是無奈之舉,不僅要考慮到影片的屬性(合家歡),還要考慮到審查(這就是為什么基本上不用指望《三體》能拍出來的原因),篇幅等多種因素(如果有第二部,或許可以看到)。

  而片中也多次提到了“家園”,“帶朵朵回家”姥爺留下的這句話成為了劉啟的堅定的信念。“我原以為家在身后,現在才知道家在前面”,流浪地球,就是帶著家園去尋找希望,這種執念,很中國,也很讓人觸動。

  硬科幻值得鼓勵

  毫無疑問,在科幻迷看來,硬科幻才是真正的科幻片,也是最難拍的類型片之一。之于科幻迷而言,硬科幻是極致幻想的產物,而對于普通觀眾,就是一種不明覺厲的“酷”,如果能達到情感的共鳴,基本上就是合格的硬科幻片了。

  翻看國產電影史,在《流浪地球》之前并沒有一部真正的硬科幻片。《流浪地球》能拍出來,就是一種突破了。更難得的是影片中有大量的細節是精心設計的。非常符合硬科幻所追求的嚴謹。一刷很容易忽略,但二刷就會注意,比如地下城每個人的衣服上貼著二維碼作為身份標識,也可以掃碼支付。電視播報滾動的字幕也和真實情況相匹配,北京地下城里大量的中國元素……總之這部片子中考究的細節絕對是現有國產片最強,絕對是細節控的最愛。

  當然,影片中也有硬傷,比如開車從杭州到印尼,這速度也太快了點,程序不能加載和硬件有什么關系?還有洛希極限數據是錯誤的等等,而從劇作的角度,同樣也有不少問題(大部分人吐槽的點)人物單薄,節奏問題,某些劇情有點矯情,價值觀有爭議等等,總之,用批評的態度去看《流浪地球》,它的確有很多問題。

  但這又怎么樣?《流浪地球》仍然值得打電話。

  所有對于這部分的批評只是因為大家將《流浪地球》與好萊塢工業水準的科幻片進行對比,顯然這樣的對比有失偏頗。美國人在拍科幻片的時候,我們在拍什么?或者看看同期的電影在拍什么(《瘋狂的外星人》作為喜劇片不錯,但真心糟蹋了那么好的原著小說)。美國一部硬科幻電影的.投資有多少,而國產片又是多少?美國的科幻片可以找NASA來當顧問,而大劉再牛逼也只是一個小說家。同樣是虛構幻想的產物,好萊塢可以各種“讓想象飛翔”?特別是用斯科特和諾蘭這樣的大神級導演的水準來評判只拍過一部青春片的導演更是不公平。

  硬科幻,國產,這兩個詞結合在一起本身就是一個很“科幻”的事情,更何況它真的拍出來了,而完成度如此之高。這里要贊嘆一下導演的勇氣,明明可以繼續拍穩賺不賠的青春片或者愛情片,但偏偏選了自己熱愛但卻毫無經驗可言的科幻片,這種魄力沒有幾個人做得到(寧浩也是科幻迷,但最終還是把手里幾個科幻小說版權都賣了)更可貴的是在資金如此有限的情況下,想盡辦法堅持拍完,并且呈現出了非常好的效果。

  還要強烈安利一下《流浪地球》的原聲帶,做不僅完整,而且貼合度很高,很久沒有聽過這么高質量的電影原聲了。片尾曲、推廣曲、原聲配樂每一首都非常耐聽,而片尾那首《開啟新征程》更是燃爆,氣質已經不輸好萊塢大片的配樂了。

  中國科幻未來可期

  對于熟悉《科幻世界》觀眾而言,這本雜志就是很多人的科幻啟蒙老師,在上面有太多優秀的國產科幻小說,光劉慈欣的作品就不勝枚舉,《球狀閃電》、《全頻帶阻塞干擾》、《微紀元》、《中國太陽》……,雖然大多創作于近20年前,但科幻小說大膽的想象力卻并不過時,這些都是未來中國科幻電影的大寶庫。

  片中有句臺詞說的很好,“同歸于盡好過坐以待斃”,這份敢為天下先的勇氣讓人動容,也希望以《流浪地球》作為起點,未來會有更多的投資去拍科幻片,而不是那些風險更小的愛情片和喜劇片,而對于剛剛起步的中國科幻,就算再挑剔,也請為主創們的勇氣鼓掌。中國科幻剛剛起步,而還好,未來無限可期!

《流浪地球》觀后感13

  一部時隔4年的續作要怎么超越前作?技術上來說幾乎不可能,這部電影做了兩個嘗試,一個是將續作變成前傳,另一個是講一個更好的故事。那么《流浪地球2》做到超越了么?我的評價是不夠驚艷,但確實有個更好的故事。

  《流浪地球1》在2019年上映的時候制作水準是令人驚艷的,但故事結構很簡單,基本上就是流水賬式的遇到挑戰,面對挑戰,戰勝挑戰的過程。如果對全球政治有一定了解的人恐怕都會有個疑問:地球人真的能那么團結嗎?巴別塔或許是個神話故事,但其中的內核卻是相當真實——哪怕是全人類的危機,也不可能立刻達成一致,更不可能毫無分歧。所以遇到這種情況,各國的影視作品只能回避這種分歧,凸顯以本國的英雄和隊伍的方式來拍攝,即回避了分歧的處理,又凸顯了本國的優越性。

  而《流浪地球2》在挑戰這種情況,試圖向觀眾呈現一副在矛盾沖突中不斷斗爭,又不斷妥協,最終實現蹣跚前進,團結大多數的過程。

  作為一部電影,這種矛盾切忌多而雜,結構要簡單,但框架要足夠大。而《流浪地球2》選擇的矛盾是以圖恒宇為代表的“數字生命”理念和以周喆直、馬兆為代表的“自然生命”理念之間對于什么是“活著”的定義之爭。而劉培強一眾領航員則是燃燒自己,為這兩種理念提供動力和空間的“英雄”。

  那么這兩種理念的斗爭以什么標準來進行爭論呢?我的理解是“哪種方式能使得人類文明得以繼承,并不斷發展”。

  這樣的議題對于一般人而言過于宏大了,為了不使故事變得過于抽象和空洞,故事就得在敘事上強調時間的跨度——整個“流浪地球”的計劃是2500年!需要十代人的努力,愚公移山也不過如此了。于是這個矛盾落地的方式就變成了普通人到底要選擇用自己的生命換子孫的未來,還是用“數字生命”讓自己在互聯網上“永生”?

  理論上講,“數字生命”是大資產家和部分精英階層的最佳選擇,因為“數字生命”必然不是一個全人類都能參與的計劃,資源和算力顯然不允許做到這一點。照理來說,支持這個幾乎的只有極少部分人。但事實可能真的如電影所呈現的那樣,很多底層人員卻會去支持這個計劃,因為他們本就覺得自己的“自然生命”一無所有,但如果拼一把,讓自己獲得可以上傳記憶,進而獲得“永生”的機會,那就是一本萬利!

  對于這樣的誘惑,抗議算什么,關監獄算什么,就是死又算得了什么。于是才有了各種各樣的恐怖襲擊,試圖以阻滯“流浪地球計劃”的方式讓“數字生命”的方案得以通過。

  說個衍生內容,西方對于災難的習慣定式是“諾亞方舟”式保留火種;而“流浪地球”計劃的核心卻是帶著“家”一起創造未來!我更認同“流浪地球”計劃,你呢?

  回到故事。那么這兩種“選擇”到底誰勝利了呢?故事表現出來的結果是這兩種選擇都完成了各自的“可行性實驗“,并且仍然在不斷的推進者。從電影的結尾看,“數字生命”線路要由圖恒宇在暗處不斷向前,而“自然生命”路線則以責任的不斷傳承的形式在明處繼續。

  這個結果是一個不斷斗爭,又不斷妥協的結果。斗爭體現在不斷的破壞和否定,因為時間的緊迫、超高的難度以及倫理的沖突,難以同時在這兩種選擇中分配資源;而不斷的`妥協是以劉培強為代表的“執行者”不斷的處理因這些斗爭而不斷產生的危機而實現的,他們保證了這種斗爭沒有淪為徹底的毀滅。

  在個過程中,圖恒宇已經失去了他的親人,而劉培強不得不面對失去愛人,并且離開孩子的情景,同樣是對于關系的喪失,圖恒宇選擇重新解釋“何為生命,何為活著”,而劉培強則選擇接受現實。作為一名咨詢師,我都能理解這兩種選擇,很多時候,人性可以很復雜,但這種復雜本身沒有對錯,只是很多時候個人的能力、經驗和認知沒辦法去實現這種復雜背后的需求。

  作為這一部電影的結尾大概是可以令人遐想的,但卻為第三部挖了個“巨坑”——要怎么體現這兩種選擇的最終勝利呢?對于我來說,理解電影尚且不敢說透徹,就更難想到解決方向了。只有期待下一部不會用一個”共同敵人“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最后說一下為什么推薦指數是4星,因為光制作水準就值50以內的票價,其次這種有別于“西式拯救“的答案也令人耳目一新。但這個故事的矛盾盡管已經盡可能的去落地了,但敘述出來的效果仍然顯得過于單薄而難以引發普遍的共鳴,故事講得還不夠好,哪怕加上我的理解恐怕也不夠令人體會到這其中的復雜與深刻。所以要不要觀影,看個人吧。如果有疑問或者不同見解,歡迎和我進行交流討論。

《流浪地球》觀后感14

  最近放寒假,在寒假研修、學習麻將、肝《阿爾宙斯》、手寫教案的同時有了時間觀看影視劇和電影,于是有幸同時觀看了電視劇《三體》和電影《流浪地球2》。

  今年是我閱讀《三體》小說的十一周年。十一年前的寒假在姥姥家的表哥打工回來,把《三體》TXT藍牙傳給了我。在從姥姥家返程的路上,我開始了顛簸的閱讀之路。這本書對于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來說是一種高級的陌生的震撼巨物,從作者大劉工作的電廠里散發出的冷峻悲觀的鐵銹味伴我走過了高中的最后一年。高中生的我開始思考人類的命運,甚至模仿那些冷靜理性的主角們的口吻寫下“我愛你與你無關”,感謝大劉,我可以繼續中二,但是不用依仗言情或者恐怖小說或者《萌芽》。

  今年也是我工作的第一年。我選擇了一個還能繼續閱讀、繼續思考的職業,教師。我的學生們的經歷、閱讀和綜合能力當然早已遠超當年的我,但是很慶幸我們還能在班群里偶爾水一水,聊聊放假、元神和虛擬主播。靠著網絡,我能和“藤本樹一樣”回歸天性,當一個喜歡網上沖浪的孩子,他們愿意不戳破我。再看大劉是什么感受呢,感受到了電廠的逼仄對于大劉的一種束縛,對于陰謀、草臺或者文官體制弊病的描寫都沒有超過電廠的級別,對于整個體制或者系統的理解還有不足的地方,所有人都是冷靜的理性主義者,基本也沒啥草臺的地方。當然《流浪地球》電影對此進行是理想化的填補,這一點讓它成為了相當優秀的主旋律作品。

  說回《流浪地球》,72塊票價物超所值。

  本片對于人類和地球命運思考和立意都是(在我認知內)遠超前人的。人類命運的危機是以地球為單位展開,《流浪地球》里爆破月球和用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兩條獨立主線更是把應潤盡潤詮釋到這個詞沒有的高度。這一點我很喜歡,《阿凡達》還沒有跳出反殖民敘事的時候《流浪地球》已經開始宣揚將家長式管理普惠全球,用大家最好和最愛的父親形象(也就是爹)來說服和團結各國領導、各國飛行員、領航員以及各國人民。周喆直一角在模仿誰不言自明,劉培強確實有當中國超人吸引戰狼粉的`潛力,圖恒宇居然不是愛女成疾病的魔怔人,張鵬這個角色也讓沙溢終于突破“英子開門爹地”的meme,每個爹各司其職,扮演主角老婆韓朵朵的王智戲里賢妻良母戲外宣傳轉型,大家各司其職各取所需可喜可賀。比起“煮餃子”、“過!年!好!”、《初見照相館》這種喂人吃餅的作品,這才應該是大年初一大家能其樂融融和平觀看的好作品,而不是秦嵐親孫濤、撓頭哥撓頭、微博引戰,@2024年春晚導演組,學會了沒有?

  在世界觀上,延續了中國人從秦朝以來對大一統和團結的執念。在塑造各國政府時基本都是正面形象,對于俄羅斯、法國和泰國給了較多鏡頭,有很多機會但是沒有丑化美國,甚至連韓國日本也刷了存在感。描寫末日的個體的特寫鏡頭給的都是我不知道的異國城市,在沒有搞大國沙文主義陰謀論的前提下描寫了一個中國引領全球人民拯救世界的故事,“世界人民大團結”,馬克思和他看到了大概也會在泉下流淚吧。

  在特效方面,我覺得比《阿凡達2》更符合我的胃口。先表明一下自己的成分,我在看過的院線電影里最喜歡《環太平洋》,是機甲蘿卜片的路人粉。本片最讓我喜歡的就是太空電梯,真是驚人的想象力和執行力,用了大量旋轉的鏡頭來描述失重、眩暈和人的渺小感,讓人很想去看《2001太空漫游》,感動常在。其他的災難場景都是老生常談,月球墜落啊、隕石雨啊、海嘯啊、長冬無夏(像不像EVA鏡像版)啊,都沒啥新的。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對于災難面前的暴力和痛苦非常克制,除了每次航天員們首當其沖的犧牲之外,本片有展示每次地球危機時人類的動亂和暴力,但是沒有像《惡魔人crybaby》一樣到肢解人體這種裸露直白的程度,可以說非常克制,可能也是為了防止一些人看了覺得你球藥丸想加入ETO背叛地球。

  最后聊聊價值觀,我是真的覺得很好,主流價值觀嘛,大概喜歡的會很喜歡,不喜歡的會很不喜歡。在《阿凡達2》大篇幅美式霸凌和右傾逃跑主義的拉胯對比之下,主流價值觀里對“責任”和“直面”的強調確實有點讓人感動了,回想過去這一年的疫情、波動和沖擊變化,大年初二看點主流價值觀的科幻大片是一種很大的治愈。片中用人工治愈大腿骨折來比喻文明的意義,醫療和關心弱者的主題都是對去年很多時事的關照。周喆直和郝曉晞你要問他演得怎么樣,我只能說不知道,因為我對全球的外交部門都不了解,只能說這是已經不是單純外交,這是凌駕六部之上的魔法部。

  綜上所述,值得一看,之后看了其他好片也會繼續和大家分享。

《流浪地球》觀后感15

  今天兩個孩子都開學了,我也給自己放了個假,把孩子們都安頓好,自己去看了《流浪地球》這部電影,也正好應了恩師的教誨:閑著有雅趣,忙著有樂趣。突然覺得以前的自己好像不太會玩,總是把自己繃得的很緊,工作生活,帶孩子總是排的滿滿的。感覺全天下就是我最忙,總是把自己搞的筋疲力盡,跟著恩師走過了這半年,才慢慢學會了放慢自己的腳步,對自己好一點,對自己就是在供養整個法界,多么偉大又充分的理由,我必須去執行。

  整部影片氣勢恢宏,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越來越強大的中國。愛與希望貫穿整部影片,從剛剛開始的父愛,到后來的拯救地球的大愛,滿滿的正能量,讓人看了熱血沸騰,久久回味。

  當看到劉啟的父親在跟兒子告別的時候,我想到了恩師和所有的師父們。為了更好的弘法利生,為了讓更多的人走上覺醒之路,您們的大愛付出高于一切。再次雙手合十,至誠感恩頂禮師父!

  影片里的主角劉啟,因從小缺少了父親的陪伴,對父親有很大的成見。但這并阻擋不了已經深深刻在了他基因里,流淌到血液里的父親的那份正義感,與面對挑戰時的勇氣。在學習的時候師父曾經教導我們要不斷的熏修把偉大的愿力植入到我們的基因里,讓愿力成為我們生命的本能。任何干擾都不能動搖我們的偉大愿力。學習的時候也因此懂得了愿力的偉大,讓自己活的更有力量,更釋然。在這部電影里我體會到了這一點。

  我們的父母,親人,朋友會在我們不能預期的情況下紛紛離我們而去。而只有我們偉大的愿力和業力繼續伴隨著我們。師父曾說過您看到什么,您關注什么,什么就會放大。從此我把我的關注點放到了偉大愿力上,而不再去糾結自己的業力。也是因為曾經的過往成就了現在的自己。于是不僅僅不糾結,還有感恩于它。雖然自己修行的路還很長,也不夠好,但是把愿力當成不斷前進的動力時,內心就有了力量,讓自己的心多多安住于正念之中,活好每一個當下,成就未來的自己。

  當我們在名正言順的享受著生命的富足與安穩的生活的時候,有很多的像恩師一樣的大德,還有我們的國家,正在默默的為我們的覺醒與安定的生活而努力著,付出著。我認為這就是影片想要詮釋的大愛。而這一刻我也體會到了。財富壇城時,師父通過層層的引導,讓我的心量不斷的放大,看到了以前不曾擁有與自我感覺不值得擁有的一切。是的當把自己當成生命的中心時,也就擁有了整個宇宙!

  希望總是與絕望并存,只要不肯放棄,希望的火焰會為你點燃,在聯合國都宣布放棄的時候,我們中國的救援隊沒有放棄,沒有絕對的絕對。希望總在不放棄的`層層包裝里埋藏著,只要有足夠大的愿力與勇氣,力量,就一定會點然希望,開啟智慧的伏藏,給了眾生活下來的希望。作為佛子,生活中如果沒有了希望,沒有了愿力,也就沒有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好好的去愛,去工作,去體驗,去覺醒更多有情,這才是我們來到地球的意義所在。

  當演到朵朵在救援的最關鍵時刻,向全球發出請求支援的廣播時,那一刻不僅僅是感動的淚流滿面,更多體會到的是人與人之間溝通時的那份真誠。是因為她足夠真誠的直白的去表達,而喚醒了人們的良知。也讓大家對最后的救援有了信心。是的,每個人都有渴望美好,向善的一面。而只有在卸下所有防偽,心真正的敞開時,才能洞悉這一切。

  影片接近尾聲時,劉啟的父親為了拯救地球而犧牲自己的生命去成全大家時,那份感動無法用語言去表達,只能說那是一份超然的,全然的大愛。那一刻真真正正的超越了一切恐懼,超越了一切掛礙,一切束縛。為自己的決定,為自己的選擇,全然的,無條件的負擔百分百的責任。

  影片的最后,演到了拯救地球的計劃將延續幾百年,甚至更久,這將是一代又一代的地球人共同的任務。這也對應了諸佛菩薩為了廣利一切有情的偉大菩提心。師父曾教導過我們:未成道業先發菩提心,未成道業先立下偉大的愿力。在偉大的愿力面前,曾經的業力又算得了什么?菩提種子已經深深扎根到了我的心里,刻到了我的基因里,通過學習與不斷的熏修已在慢慢的茁壯成長。一切現象都會成住壞空,而偉大的愿力將永遠相隨。

  希望永遠伴隨著絕望,當我們靜下心來,回光返照到自己自性之光時,希望一定會超越絕望。我來自于圓融不二的如來藏,當任務完成,體驗結束,我將回歸于愛的源頭,自性如來藏!

【《流浪地球》觀后感】相關文章:

流浪地球觀后感01-17

[精選]《流浪地球》觀后感07-04

流浪地球的觀后感03-03

《流浪地球》觀后感06-20

(優)《流浪地球》觀后感07-14

【推薦】《流浪地球》觀后感07-12

《流浪地球》觀后感18篇06-30

流浪地球觀后感18篇06-19

《流浪地球》觀后感15篇(必備)08-25

流浪地球觀后感15篇[薦]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