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_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冢本_黑人又大又粗又硬XXXXX_欧美疯狂做受XXXXX高潮

赤壁賦讀后感

時間:2023-09-22 16:45:34 心得體會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赤壁賦讀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赤壁賦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赤壁賦讀后感

赤壁賦讀后感1

  這篇文章雖短卻寫得精彩無比。具體經過是蘇軾與朋友駕小舟在江上游玩,并唱起了《詩經》上的歌曲。這時,有一個朋友吹起洞簫,簫聲卻充滿了哀怨。東坡問他為什么這樣吹他就說想起曹操當年破荊州時的情形,何其壯觀。英雄豪杰,叱咤一時,而如今又到哪里去了呢?由此想到人的生命跟天地相比,渺小得就如同滄海一粟,功名利祿如同過眼云煙,因而悲從中來,不能自禁,演繹此悲涼之簫聲。蘇子講了水與月的例子來反駁他的觀點。他說,人生的長短在于你怎么看,假如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即使是一眨眼的時間也沒有停止過運動;假如從不變的角度看,我們與萬物都是無窮盡的。這樣想長江又有什么好羨慕的呢?蘇軾的世界觀是放達而積極的,從而也肯定了人的價值。接著他又說,萬物各有屬主,惟有“江山之情風,山間之明月”是“取之無禁,用之不竭”的自然界的寶藏。他把眼光超脫了人本身的局限,去追求、去享用自然界無窮無盡的美,這是發現了生命的本質奧妙和真諦的表現。

  這種曠達的胸懷大概可以讓那些蠅營狗茍與名利、心胸狹窄而思想庸俗的人感到慚愧吧?!蘇軾的樸素的世界觀,與我一向尊崇的人生準則不謀而合,假如不是時空相隔,我還真想引之為摯友呢!赤壁之下,多少英雄盡事,多少騷客留情。赤壁的美,赤壁的`妙,在大文豪蘇軾的筆下,以簡極的筆墨躍然生輝,意境悠長,令我陶醉。“月出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傾之茫然,”月色水光,天宇合一。是實景還是幻象?蘇軾寫的是常景,但卻叫我也不禁“羽化登仙”了。夜游赤壁,雖怡然但因苦悶。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政治上遭受嚴重打擊,內心的苦悶可想而知。而東坡畢竟是個胸懷曠達之人,他放情山水,隨緣自適,不禁令人欽佩。文中此情此景,令人賞心悅目。正當主客陶然其中,扣弦而歌卻又引出了纏綿悲涼的洞簫聲,剎那間情緒轉為惆悵。借景生情,情由景生,“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客”由曹操之口抒發感情:赤壁一帶,當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況吾輩魚樵江渚之上!江水無窮,人生須臾,渺如滄海一粟。若能“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卻“知不可驟得”。賦寫客之生悲,實為蘇子開導之關合。他針對“客人”之言有感而發,從宇宙的變化說到人生的哲理: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會變,人生短暫,自然可悲;但從不變的角度看,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都會無窮無盡。況天地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如此,人世間的榮辱,得失,憂樂便不足為念了。蘇子的人生哲理,雖有佛老思想的隨遇而安,惟我自然相適的消極因素,但他身處逆境而不消極頹廢,豁達開朗,超然物外,在當時是難能可貴了!此賦中對江山風景的熱情贊美,對歷史英雄的傾慕向往,對理想的追求,值得受到我們感染,不愧為名作!合卷閉目,坐思己過。現代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困難與坎坷雖無窮盡,但是只要有開朗樂觀的心態,遼遠曠達的胸襟,何畏之所有?

赤壁賦讀后感2

  赤壁賦這首詞是我們都學過的,用文言文寫出了赤壁的美景,大家都被蘇軾的才華所折服,讀赤壁大家有什么感悟?下面小編帶來的是閱讀《赤壁賦》有感:風月動情美文生。

  閱讀蘇子《赤壁賦》,文字美,音韻美,風景美,意境美,哲理美會一齊向你襲來。你會情不自禁地慨嘆:這真不愧是古今藝術珍品!特別是“風月”二字,貫穿全文,無邊風光,使人心醉;從頭至尾有關“風”與“月”的語句不下十句。難怪清朝著名文學批評家金圣嘆讀完此篇后,作出“此賦通篇只說風月”的點評。

  蘇子是在“七月既望”“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既望,就是陰歷十六呀!十五的月亮十六圓,這是一月中最亮最圓的月亮呀!難怪他在“月出與東上之上”后,在“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祥和的氛圍中,情不自禁地“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了,誦著唱著,唱著誦著,就浩浩乎飄飄然,就“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了。——是風月,觸動了蘇子的情思,催生了這篇美文。

  良辰美景,風月無邊;飲酒作賦,甚是快樂。蘇子情動風月,其樂融融。他忘情地扣舷擊節,歌而唱之。當他唱到“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時,心里就掠過一絲淡淡的,因忠君因烏臺詩案而被貶黃州的悲哀。不料一客洞簫和歌,又撩撥了他的傷痛。簫聲嗚嗚,“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使孤獨的嫠婦也落淚悲泣。蘇子不禁由喜而哀,正襟危坐,變臉失色,厲聲責問:“何為其然也?”——是風月,觸動了蘇子悲傷的心靈。

  徐風皓月之下,作者由眼前的風月想到了當年的曹操——躊躇滿志,一世梟雄;又由眼前的風月想到了困孟德于赤壁的周郎——“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然而,風月依舊,赤壁仍存,梟雄安在?英雄何處?此番議論,雖出于客人之口,卻流動于蘇子筆端,是蘇子感情的流露。——是風月,引發了蘇子的聯想。

  風月,又是作者闡發哲理的.憑借。蘇子在歌風唱月之后,先借客人之口,哀嘆了“吾生之須臾”,知道了“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的不可得。然后又借“水與月”發表議論:江水雖然東流長逝,卻未曾枯竭;月亮雖然有圓有缺,但卻沒有消減;萬事萬物既是不停的運動變化著,又是無限的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羨慕的呢?也沒必要悲傷呀!——又是風月,引發了蘇子的議論。

  風月,也暗示了人生的覺悟和曠達。全文由月出、月照一直寫到月消,暗示了時間的推移。也是通過風月,推進了人們情感的變化,預示了人生的覺悟和曠達:作者因風月而“飲酒樂甚”,因風月而悲傷愀然,又因風月而覺悟和曠達——達到了不悲不哀不嘆不羨的大徹大悟。最后在文章結束之時,主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真是“結出大自在”(金圣嘆語)。

  縱觀全文,作者因風月而樂,因風月而悲,最后又因風月與客“喜而笑”,從而達到了覺悟曠達和宇宙觀的升華。風月推動了行文思路,風月貫通了前后文脈。所以清代林云銘在《古文析義》中稱:蘇子的《赤壁賦》是“以江山風月作骨”的。古代學問家的點評真是準確到位呀!

赤壁賦讀后感3

  蘇軾在政治上是一個失意的人,謫遷伴隨著他的一生,直到被發配到海南——這個在宋朝確實是“天涯海角”的地方。最后雖逢大赦,卻客死在北歸的路上,一代文豪的悲慘命運令后人哀嘆不已。也許是窮而后工的原因吧,蘇軾雖然命途多舛,卻留下了那一篇篇富含哲理的文章,令后人稱贊。《赤壁賦》就是這樣的一篇蘊含哲理的佳作。

  起初,朋友相陪在江上游樂,景致很好。但是朋友吹和的簫曲卻帶來了痛楚和凄涼。朋友認為,人的一生過于短暫,英雄豪杰也不過享有一時的名聲和地位,何況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我們的追求、希望是毫無意義的。所以朋友“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這種人生感慨是非常痛苦的,也是消極的。

  說到赤壁,說到曹操,讓我也想到了《三國演義》的開篇詞《臨江仙》,細細地想來,其實這闋詞的內容和情感與《赤壁賦》似有異曲同工之妙。滾滾長江向東流,一去不再回頭,多少英雄豪杰像浪花般消逝,是非成敗,都是短暫的,只有青山依然存在,每天日升日落。江上白發漁翁,早已習慣四時的變化,和朋友難得見了面,痛快的暢飲,古今往事,都成了笑談。

  這闋詞的`上闋也表達了一種對英雄豪杰、功名偉業消逝的嘆息,唯一長久的只有自然的江河,與《赤壁賦》中客人的話有些相似。但是下闋情感轉折,它縱觀歷代興亡盛衰,以英雄豪杰的成敗得失抒發感慨,表現出一種曠達超脫乃至“大徹大悟”式的歷史觀和人生觀,這與《赤壁賦》中蘇軾回答客人的話觀點又有些相近。

  下文中蘇軾認為客人的觀點太消極,站在歷史的和變化的立場看問題,人生當然是非常短暫的,但是站在不變的立場看問題,我們和萬物同在,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能有太過分的要求,“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蘇軾的遭遇和冤屈令我們同情,但是他的那種豁達的胸襟更值得我們嘆服。人不管在怎樣的環境里,都應該樂觀的面對人生、充分地享受生活。像蘇軾那樣,既不用羨慕長江沒有窮盡,也不用哀嘆人生的短促。人生是短暫的,那么我們就應該珍惜這短促的人生。“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不管我們曾經取得過多么輝煌的成就,最終都不會擺脫死亡的命運,這是自然的規律,強求只會成為笑柄,唯一能做的也就是曹操曾經寫的“養怡之福,可得永年”,長生不老是不可能的,這曹操早已經看透。

  既然死亡不可避免,人生起伏不可避免,我們要做的就是豁達的對待,在巔峰的時候保持清醒的頭腦,在低谷的時候平靜心態,尋找擺脫的道路。人生苦短,年華易逝,縱使最終殞落,也要立志來創立像曹孟德一樣的豐功偉績。曹操是豁達的,在赤壁大敗后回北方繼續發展經濟,為后來晉武帝的統一奠定了雄厚的基礎;蘇軾也是豁達的,在屢次的發配中仍想著造福一方百姓,心懷天下。人生就應該這樣,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精彩地走著人生的路程。

赤壁賦讀后感4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是一種淡然;

  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是一種灑脫;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是一種自在。

  喜歡赤壁賦,喜歡作者的這種淡然的處世態度,喜歡他灑脫的處事情懷,喜歡他對回歸自我,尋找心靈凈土的那種執著的追求。大自然,是造物者出色的杰作,心向往之處,在大自然中徜徉時,讓我有了物與我同在,遨游于天地的感覺。有時候覺得活著挺累,每天學會笑臉迎人,沒笑強笑,干著不喜歡干的事,沒有自我,接觸大自然,就可以卸下了虛偽的面具,純真的笑容,在臉上顯現。在自然中,可以什么都不用想,什么都不用煩,大自然幫助我們回歸自我,找到心靈的那份凈土。與大自然的'幽靜,清雅相比,這個世界就有點瘋狂了。

  當今世界物欲橫流,人們都在追求那些所謂的金錢,權利,由此,啃老族出現了,富二代出現了,人人渴望自己的爸爸是李剛;穿名牌的多了,穿不起名牌,就穿假名牌,因為名牌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它可以滿足人們的虛榮心,腳踩李寧耐克鞋,就像踩著別人似地,簡直高人一等,結婚買鉆戒,越大越好,有面子,攀比之風愈演愈烈,名牌、鉆戒被人捧起來了,價格越來越高,人們追求她的意愿也越來越強烈,然后就開始不擇手段的掙錢,撈錢,管他貪不貪,犯法不犯法,這年頭有錢就是大爺,有幾個能像比爾?蓋茨那樣搞個裸捐什么的,把自己掙得錢回饋社會。

  同時追風的多了,在網絡上,鳳姐以一種惡作劇的形式登場,是炒出來的名人,好多人開始關注鳳姐,開始想,鳳姐為什么會紅?應為她能夠有看點,惡搞的力量也挺強的,大家紛紛效仿,也來網絡惡搞,哎,一切的背后都是名和利,而后,網絡紅人越來越多了,農民工旭日陽剛上了春晚,搞網絡有前景了,商家紛紛投入網絡市場,獲取利益錢財的地方,就是人最多的地方。

  追求過后就會發現,人生如夢,一切都是過眼云煙,也許你就需要轉一下身,回顧想一下經歷的,你所追求的,是不是你沒想要的。浪子回頭金不換,及時的回歸自我,活出自己,才是對的。之所以向往赤壁賦中蘇軾描繪的生活,是因為他能夠自由自在的生活,無拘無束,沒有壓迫,沒有煩惱,心態平和,滿足生活,人生由自己主導,為自己而活,當今社會不再是充滿戰爭火焰的社會,我們國泰民安,不用像保爾一樣,整個一生都要祖國的解放而奮斗,我們可以幸福的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必每天去追逐名利,追逐金錢,有吃有喝就好,做點自己喜歡的,有意義的事情,何必執著與那些如過眼云煙的東西呢?一個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何必執著于追逐那些帶不走的東西呢?人生又是何其短暫,就像小沈陽說的,兩眼一睜,一閉,一輩子過去了,浮華塵世,唯有守住心靈的那份凈土,不被世俗渾濁所污染,才能無怨無悔的走過一生。

赤壁賦讀后感5

  初讀題目“前赤壁賦”,心中不免感想到——這應是篇懷古吊今之作吧?帶著疑問,我讀了下去。

  蘇軾的詞向來以豪邁著稱,本首也不例外,一開頭便給人以磅礴蒼穹之感。一葉扁舟,泛于江上,“浩浩呼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美景佳人,怎會少了酒相助,這不,過了一會兒,正喝盡興了,便傳來歌聲。歌聲是美好的,可一加上簫聲,便頓時給人一種凄凄慘慘慽慽之感,或許是簫本身的音色,或許是作者的內心蕭瑟,聽——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這大環境的壯闊再加上簫聲的凄寂淡意,作者的內心,由一開始“涌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轉到“蘇子愀然,正襟危坐”便有理有據了”。

  噫!“烏臺詩案”一發,蘇子被貶黃州,滿心的愁苦只在游山玩水間被深深咽下去,那心底的壓抑遇上一個大環境便發揮的淋漓盡致。周瑜、曹操,兩位三國時期風云人物,周瑜在此將曹操大敗,如今蘇子同游赤壁,也悲嘆道:“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或許蘇子想借此撫慰自己,一時政治上的失意也沒什么大不了,于此,作者懷古吊今的感嘆發揮到了極致。人寄天地,投身山水,再加上大英雄的落敗,蘇子內心的渺小與落寂融為一體——“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一粟。”人生之短暫,人的渺小與天地而言,不過一霎,低頭望水,抬頭望月,竟心生羨慕之情“羨長江之無窮”,“抱明月而長終”,但卻又“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蘇子內心寫照應是——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手腳,但卻無奈不可多得,希望落空,失望來臨時,似乎連一開頭的“清風徐來”都變成了“秋月悲風”了。

  然而,經歷了大起大落之后,蘇軾卻依然保持著曠達樂觀,積極豪邁的心情。再次低頭望水,抬頭望月,竟也發現了些許不同。水滾滾向前逝去,未曾回往,而月,卻最終沒有絲毫增減。自變與不變,往往就在一瞬,大概是自己變化的人觀看,則天地連一瞬間都不盡相同;自己不變化的人觀看,則物與我都沒有盡頭,又何需羨慕呢?如此說來,蘇子是自變者,潛移默化中,作者轉變了自己的思想——既然萬物皆有主,如若不是自己的',即使是一分毫也不能取得,借自然哲學之理,打消了自己從政念頭。“惟江上之清月,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啊,也只有這山水,為天下人共有之物,取之不禁,用之不竭,又何怕終止的那一天呢,不如趁現在,不負光陰年華,好好去游一游,賞一賞這“造物者之無盡藏”。想必此時,原本的寂廖與落寞一掃為空,作者又回到了賞景之中了,此時的喜,比最開始欣賞美景之喜,又多上一層深意吧。

  作者曠達,積極、樂觀,一大部分是從自然之中獲取的。而最后的“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又給人以隨意灑脫,豪邁肆恣結尾,果然,從前那個東坡又回來了。

  此詞與《小石潭記》很大的一點共通之處,便是以空寂廖落的環境觸發自己內心深處的壓抑,但最后,東坡悟得真經,柳宗元卻沒有,如此說來《前赤壁賦》不失為一篇佳作。不只有懷古吊今的悲慨,亦有自己對人生,對自然道理的悟徹。

赤壁賦讀后感6

  蘇軾作《前赤壁賦》三月后,又重游赤壁,寫下了寓意有所迥異的《后赤壁賦》。 宋代的唐庚認為“東坡《赤壁》二賦,一洗萬古,欲仿佛其一語,畢世不可得也”。巴金曾說讀《前赤壁賦》,可以給人一種瀟灑神奇、出塵絕俗的美;同樣,讀《后赤壁賦》,它也可以把我們帶入一個陶然忘憂、隨緣自適的自由天地。

  第一段蘇軾交代當時的時間背景,用短短的幾句,對眼前景物稍作描寫,就突顯出時令的特征。蕭瑟冬景中,仰望明月,俯看人影,觸景生情,由樂而歌。“人影在地”襯孤月之明。“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寫出我與游伴心領神會、陶醉其中的怡然自得之態。這般“月白風清”的良辰美景,該如何消受?

  所以在第二段,同游者愿意獻出家中剛剛捕獲的珍魚,而蘇軾回到家又意外獲得妻子珍藏的美酒。有明月,有佳客,有美酒、有珍肴,為再游赤壁提供最好的興致與條件。“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寥寥十六字,聲形并茂,神采飛揚。“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寫出了一派驚濤拍岸、猛浪若奔,怪石嶙峋、犬牙差互的驚險景象,給人以壯闊雄偉的美,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則展現出一幅高山吐月、流光空明,江潮漸退、暗礁崢嶸的柔婉奇秀的.意境。“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這一句即景抒情,明講自然景色變化之快,暗示人生在世之短。

  第三段,蘇軾著力描寫赤壁之景與自己的行動。“江山不可復識”是此次赤壁冬景描寫的基礎,呈現出一幅赤壁冬景的山水畫。除了客觀的描寫,“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更表現出蘇軾的勇氣,與居高臨下的氣勢,寄托著蘇軾的壯志豪情,同時把景物與游者行動融合為一體,互相加深了彼此描寫的生動。蘇軾面對月夜山河的蒼茫景色,不禁憂從中來,將郁抑之情凝聚于長嘯之中,感情由樂轉悲。長嘯之后的寂靜悲傷,使蘇軾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葉扁舟從流飄蕩,表現出隨遇而安的態度,感情又轉為平靜。此時一只孤鶴畫空而來,對孤鶴的描寫,讓人有一種空靈虛幻難以言喻的感覺,想象當時之景,彷佛身處其中,似乎可以感受到那震撼,不禁贊嘆蘇軾善于把握事物的特征與效果,竟能夠達到如此的境界。

  第四段以道士化鶴的夢境做結,描寫與情節中有種飄逸的氣氛,情感由樂轉憂又轉于平靜的赤壁之游,最終以夢境做結,也抒發了人生如夢的情懷。

  后赤壁賦,不管在景物描寫、氣氛的營造、深刻的情感轉換、飄逸的人生觀,都在蘇軾簡潔的文句中清晰地表露,真切地呈現人、景、感情的相互融合。 全文表面上是寫游赤壁之樂,其實是曲折地宣泄自己貶謫生活的郁悶,同時也是形象地演繹自己的人生哲學。文章以樂為主調,而情有跌宕抑揚,婉曲奇麗。誠如蘇軾之自謂:”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赤壁賦讀后感7

  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三單元中有蘇軾所著《赤壁賦》一文。通讀全文,讓人感悟嗟嘆的除了其淡定的心境,還有他“屬酒天明”的愜意。細思之,其實該文始終圍繞著一個核心即“擁有無限何須羨”。

  要想擁有必先付出。年輕時的蘇軾氣勢如虹,鋒芒盡露,仕途人生也是灑滿陽光,可正當他信心盈滿之時,“烏臺詩案”事發,他被貶黃州,遠離了中央政權,融入到地方民情,游樂躬耕,從而擁有了一種超凡的心境,《赤壁賦》正是他度過人生陰霾,重新踏上人生征途的開端。

  此時的蘇軾是滿足的。夜泛赤壁,陶醉于美景,“歌窈窕之章,誦明月之詩”,“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神思渺渺,好不快哉!全然不似受貶謫客,活脫一個超凡神人。終不見半點憂傷于心底,唯只有滿滿歡悅溢行在。烏臺詩案的陰影化作一縷輕煙飛升九霄,恰留下一個豪放遷客立身赤壁的偉岸身影。

  聰明的蘇子為了將自己此時對擁有的感想,巧妙的引入一個客。“客”為何者?詩人之友乎?詩人自己呢?稱人為客己為主,那詩人也就少了些許變遷之味。還是稱自己吧,畢竟是一“遷客”啊!唯有如此,蘇子才能完成對擁有的華麗轉身,敘寫千古絕唱。

  千秋功業,萬世流芳,古來男兒多此志;仕途坎坷,宦海浮沉,今生遷客抒奇情。蘇軾借客之口道出了對“一世之雄”曹操“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去,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的威武的無比羨慕,而對自己“漁樵于江渚……舉匏樽相屬”的生存狀況的失意;既有“而今安在哉”的傷感,又有“羨長江之無窮”的.欲求。說白了,“客”就是既想去“侶魚蝦友麋鹿,寄蜉蝣于天地”般渺小的人生而擁有如曹操那般供萬世歆羨的偉績,又有擺脫“須臾人生”達到“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的與仙者同游,與日月同壽的生命欲求。現實與欲求的巨大反差,超越客觀條件與自身能力的欲求,使得“客”進退維谷,深陷痛苦的漩渦而不脫。糊涂的活著是沒什么苦痛的,但偏偏“客”卻是如此的清醒:知不可驟得。最終心聲化作“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嘯聲,自顯得與蘇子此刻愉悅陶醉的心境抵牾不諧。

  “客”之欲何其大,何其幻;“子”之求何其小,何其真。在蘇子看來,“帝鄉富貴”自是充滿誘惑的,但“漁樵屬酒”又何嘗不是一種詩意人生!“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諳熟佛道的蘇軾在看似消極的生命意識里卻有清醒的認識: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但若是對所擁有的呢,蘇子卻是安然享用的: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清醒的生命意識除了顯露在對自然之物的態度上,更隱喻在對待造化變化的認識中。在他看來,變與不變是相對的,經歷了人生打擊的蘇軾,認識道月之盈虧仍為月,水之消長終是水,恰如人生道路上的榮恥與得失,相生相伴,彼消此長,變化中永恒。既如此,蘇子于是大聲宣言:我擁有美麗無限,又何須去羨慕虛名與神人。

  擁有所擁有的,放棄莫須有的,卸下人生沉重的包袱,高歌一曲: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赤壁賦讀后感】相關文章:

故鄉讀后感01-30

水調歌頭讀后感01-30

《人生》讀后感02-01

個人讀后感02-21

《春》讀后感 02-21

哈姆雷特讀后感02-20

詩經讀后感02-20

《大學》讀后感02-21

《吶喊》讀后感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