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_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冢本_黑人又大又粗又硬XXXXX_欧美疯狂做受XXXXX高潮

四年級品德工作計劃

時間:2023-05-07 12:01:06 工作計劃 我要投稿

四年級品德工作計劃四篇

  日子如同白駒過隙,不經意間,我們又將接觸新的知識,學習新的技能,積累新的經驗,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計劃了。什么樣的計劃才是好的計劃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品德工作計劃4篇,歡迎大家分享。

四年級品德工作計劃四篇

四年級品德工作計劃 篇1

  新的學期又開始了。熟悉的工作環境,熟悉的孩子們,然而他們又是陌生的。新的教學內容、孩子們長大了一歲,心智也發生了或多或少的變化,再加上本學期時間短,各種教育因素也會有所不同,所以,新的一學期,要有新的打算,現對新學期工作作如下計劃: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繼續擔任四年級四個班的《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任務學生通過三年半的品德學習,已能得到很多知識,懂得許多做人的道理,并初步具有正確地觀察自然、認識自我和適應社會生活的初步能力。雖說已是四年級的學生了,但畢竟年齡小,自控能力差,閱歷淺,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因此小學生思想品德課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說教。這些都要求要有相應的教學形式和方法。而教學實踐證明:情感教育是道德認識的基礎,是趣味性激發道德動機的橋梁,是道德行為的催化劑,以情育人,永遠是思品教育的主要途經,今后還須堅持以情育人的教學法。

  二、各單元教學要求

  通過“引以為榮的家鄉”的學習,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進一步了解家鄉和祖國不同地區的差異和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通過了解祖國的不同地形、不同的自然景觀和人們的生活與生產,使學生初步知道人與自然環境的依存關系,培養關愛自然和熱愛祖國的情感。從中國地形圖上了解和熟悉我國地形的特點,一些典型的自然環境和人們的生產、生活內容,初步理解人與自然的依存關系。

  通過“縮短時空的通信”的學習活動,了解通信對我們生命及對生活的重要作用,懂得尊重勞動者。知道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與通信的關系,了解其他各行各業都離不開通信。

  通過“四通八達的交通”的學習,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交通”,使學生感受到交通與我們生活的聯系,我們的生活離不開交通。

  三、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1、以趣激情,導入新課。依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善于發現和利用教材中能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高漲。以趣激情的導課方法多種多樣、因文而異、因人而異。

  2、知中生情,學文明理。學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這個階段主要通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認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生的,“知之深,愛之切”,因而教師要善于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中,在學生形成道德認知前后,因勢利導地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

  3、渲染課堂氣氛,產生情感共鳴。小學生善于直觀體驗,側重形象思維、易受感動。我要力求將課文中的道德知識點與學生情感上的激發點結合起來,利用現代媒體手段,把靜態的文字、抽象的術語、干巴的數字變成形象生動的語言或畫面。讓學生在具體認知中受到感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激起敬慕道德榜樣行為的情感。

  4、精心設計問題,增強心理體驗。要讓學生理解課文、明白道理,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根據教材的重難點,精心設計一些富于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并借助假設聯想、想象對比、角色互換、心理移位等心理體驗,把學文與明理,知識上的接受與情感上的認同有機結合起來。

  5、情理交融,辨析導行。學生要將學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認知化為具體實踐中的道德行為,“辨析導行”十分重要。要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教材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啟發性、導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辨析正誤,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

  良好的思想品德體現于具體的道德實踐,思想品德課還必須安排一定時間供學生實踐,在導行訓練和實踐中,讓學生不僅鞏固道德認知,培養道德行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要熱情鼓勵、積極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讓學生產生成功的歡樂情感體驗,從而順利地實現課堂教學的目標。

四年級品德工作計劃 篇2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年級一個班,學生們經過三個半學年的品德課學習,養成了一定的學習習慣,大多數學生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能關心他人,主動參與各項活動,對生活充滿熱情。一個寒假的時間,讓孩子們增長了一些社會見聞,同樣也有利于品德課的學習。

  二、教材分析

  四年級下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這是我們的社區”,第二單元“我看家鄉新變化”,第三單元“好大一個家”,第四單元“共同生活的世界”。

  四年級下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信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當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四下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當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一單元《這是我們的社區》,以家鄉的老街和老屋、家鄉的地名、風味飲食作為基本事實,把愛護家鄉文化遺產教育與激發學生愛家鄉的情感蘊含其中。第四單元以世界之窗,節日大觀,多彩服飾的發展作為基本事實,將從小關心國家大事,合理看電視等好習慣的培養蘊含在其中。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蘊含在社會事實之中,使品德教育的“無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教學目標:

  1。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四下教材通過引導學生探究生產與生活的關系,來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中工農業生產的基本過程,工農業生產之間的密切聯系,生產的發展和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生產行業的不斷變遷;通過探究交通與生活的關系知道社會交通方式的多種多樣,交通的變遷、交通與人們日常生活、社會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聯系,交通發展引發出的新問題;通過探究通信與生活的關系引導學生了解現代通信的種類、古代人們的通信方式、通過大眾傳媒獲取信息和傳播信息等方面的社會常識。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本質。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四年級下冊教材在編寫時,注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系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四年級下冊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系及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系上,將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學、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工農業生產常識、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4。將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5。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四年級下冊教材仍注意了對學生活動的引導,教材根據內容需要設計了許多學生直接參與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親歷的活動來獲得對社會的認識和體驗。在本冊教材中,設計了“我是小導游”“考察家鄉街名和地名”“學做家鄉風味小吃”“家鄉新貌圖片展”“家鄉文化節”“我是小小設計師”“我是小靈通”等許多豐富多彩的活動。同時,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運用。如教材第4頁的留白是讓學生自己畫出家鄉地圖的輪廓;教材37頁的留白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總結產品更新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43頁的留白是讓學生給行業分類;51頁的留白是讓學生掌握交通運輸的特點等。

  四、教學措施:

  1、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3、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4、建立新的教學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5、實現評價改革,促進學生發展。

  6、加強課程管理,保證教學質量。

四年級品德工作計劃 篇3

  一、教材編排

  本冊教科書分4個單元:

  (一) 這是我們的社區;

  (二)我看家鄉新變化;

  (三)好大一個家;

  (四)共同生活的世界。

  二、教學重點

  1、學會正確處理社區鄰里之間的矛盾。

  2、了解各行業的勞動情況,初步形成熱愛勞動、尊重勞動人民的良好品質。

  3、知道家鄉交通的發展變化,以及給人們的生活所帶來的影響。

  4、知道世界環境日、世界水日等現代節日的社會公德意義。

  三、教學難點

  1、知道家鄉行業的發展給家鄉帶來的變化。

  2、體驗交通條件的改善對人們生活所產生的影響。

  3、尊重、欣賞不同人種的不同文化。

  四、具體的教學目標:

  通過本期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

  第一單元目標:了解社區設施的作用;知道社區居委會是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社區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群眾性自治組織;知道五好家庭的評比標準;懂得建設美好的社區是每一個人的義務和責任。

  第二單元目標:了解家鄉的變遷;了解家鄉的人們所從事的主要行業,知道這些行業和家鄉資源之間的關系;知道家鄉交通設施的變遷以及對家鄉社會、經濟所產生的影響;認識一些家鄉的機構。

  第三單元目標:知道我國共由56個民族,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懂得“民族團結則百業興旺”。知道各族人民平等、團結,共同創造了中華文明。了解民族的文化、節日、歌舞禮儀、建筑、人口、分布等。提高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信息的能力。知道我國五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自治區,知道云南生活著我國的絕大部分民族,初步了解民族區域自治度。

  第四單元目標:認識全球黃、黑、白三大人種,并知道分布區域。了解不同人種中的杰出人物,了解不同種族在建筑、工藝品、語言文字、飲食文化等方面的`差異性與豐富性。知道一些傳統節日的起源、現代節日的社會意義,了解各個民族過節時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了解服裝發展的簡史,知道職業、禮儀、顏色與服裝的關系。

  五、教學措施:

  1、認真鉆研教材,認真備課上課,充分發揮現代化教育技術在品德教學中的作用。

  2、加強課堂教學研究,優化課堂教學過程,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小組合作學習的良好氛圍。

  3、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4、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5、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6、拓展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學生與家長的交流,取得家長的支持,使學生的實踐活動順利開展。

  8、社會帶給學生的一些負面影響,使學生對某些道德觀念有了模糊甚至是錯誤的認識,需結合社會實際,學生的理解能力,讓學生聯系生活,學會自我辨析、自我教育,同時,在教學中還要滲透基本的法律知識,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9、采用多種評價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培優補差措施:

  培優:讓那些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品德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小公民在老師的指引下,成為同學的榜樣,將來為祖國服務,多作貢獻。

  補差:對學后進生放低要求,作好多輔導,多談心,多幫助他們。特別加強個別輔導,發現進步及時給予表揚。

四年級品德工作計劃 篇4

  一、學情分析:

  我班本期共有學生53人,其中女生21人。大多學生都是今年從村小點并過來的,原在三年級(1)班跟上來的只有18人,僅占班級總人數的四分之一。大部分學生學習的基礎十分差,特別是從久吉轉入的好幾個男生,簡直是一竅不通,什么都不會的那種,就連跟著你讀書都不會張口的。因此,本期想抓好學生的學習成績真是比登天都難了。但是不管有多大的困難,我也得搏一搏,盡自己所能去做吧,但愿能有一定的收獲。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體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4、熱愛祖國,珍視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尊重不同國家和人的文化差異。初步具有開放的國際意識。

  5、關愛自然,感激大自然對人類的哺育,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二)、能力

  1、能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合作,學習民主的參加集體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的有創意的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三)、知識

  1、初步了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影響。

  (四)、全冊的重點、難點:

  1、學習收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2、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但當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3、知道在中國長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優良傳統,初步了解新中國成立和祖國建設的偉大成就。

  4、知道世界歷史發展一些的重要知識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

  三、教材分析及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走進美麗的家鄉

  課時安排:6課時

  教學內容:

  主題一:站在高高的山崗上

  課時:2課時

  1、用眼觀察家鄉 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六條的法制教育。

  2、用手描繪家鄉

  主題二:從地圖上看家鄉

  課時:4課時

  1、用心體會家鄉 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十七條和第十九條。

  2、走進不同的家鄉 ,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 第二十七條。

  3、請到我的家鄉

  目標:

  1、態度:增進對于家鄉的情感,并在原有水平上形成對于合作更為積極與自覺的態度。感受到祖國的博大,從而產生積極的情感。

  2、能力:進一步提高運用地圖知識的能力,提高合作能力。能夠理解不同的地理特征和氣候與人們生活風俗習慣之間的關系。

  3、知識:認識家鄉的地理位置和特點,初步了解祖國領土的遼闊和風俗的多樣。學習4個副方向,能夠知道用8個方向更準確地描述地地理位置。 態度:從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及家鄉生活的體驗和今昔對比等活動中,感受生活的巨大變化。

  4、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六條、第十七條和第十九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第二十七條的法制教育。

  重點、難點:

  1、在俯瞰家鄉的活動中拓展對家鄉的認識,增進對家鄉的情感。

  2、了解4個正方向和4個副方向的關系。

  3、在合作繪畫的活動中鞏固對于方向的認識。

  4、認識家鄉的多樣性。

  5、認識地形圖,初步了解如何閱讀地形圖。

  6、認識幾個有關溫度的概念。

  7、體驗在本單元的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成功感。

  8、提高合作的能力。

  要點:

  1、在俯瞰家鄉的活動中拓展對家鄉的認識,增進對家鄉的情感。

  2、在合作繪畫的活動中鞏固過于方向的認識。

  3、在合作繪畫的活動中增進合作技能。

  4、了解自己家鄉的地理特點和風俗習慣.

  5、初步理解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

  6、通過對于有關溫度統計的認識,感受祖國的博大。

  7、了解地理環境及氣候的不同與人們生活及其風俗習慣之間的關系。

  8、總結本單元的學習內容。

  第二單元:家鄉的故事

  課時安排:12課時

  教學內容:

  主題一:展覽室里的故事多:

  課時:4課時

  1、家鄉人生活的變化。

  2、學校里的變化真大。

  3、生活中的智慧。

  主題二:從家里帶出來的歷史:

  課時:4課時

  1、“家庭尋寶”中的發現。

  2、過去的游戲真有趣。

  3、今非昔比的廚房。

  主題三:說不完的家鄉故事。

  課時:4課時

  1、家鄉名稱的來歷。滲透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第三條

  2、家鄉水的故事。 家鄉的水故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第八條

  目標:

  1、態度:深化尊重歷史:珍惜今天享受的一切,以及熱愛家鄉的積極情感,提升可持續發展及環境的保護意識。

  2、能力:能夠對具體事物進行搜索。比較、分析,得出合乎事物發展邏輯的認識,能夠與同學合作完成學習任務。愿意在學習活動中積極發表自己的認識和看法,能夠較為客觀和公正地認識過去,看待今天。

  3、知識:知道家庭、學校和家鄉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在歷史上的真實面貌,了解家鄉的一些文化特色。了解年表在表達歷史變化過程中的作用,學會制作簡單的年表。

  4、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第三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第八條的法制教育。

  重點難點:

  1.增進尊重歷史、珍惜今天生活的積極情感。

  2.掌握通過比較、分析認識事物發展的方法。

  3.感受家鄉人民生活的巨大變化。

  4.了解學校的過去,通過探究學校的歷史,感受學校的變化與進步。

  5.在了解和研究學校變化的活動中增進對學校生活的情感。

  6.模擬使用過去的生活用品,體驗生活的變化、進步。

  7.認識簡單的實物年表,理解作用。學習制作年表。

  8.知道小人書是過去孩子們最重要的課外讀物。

  9.體驗參與性較強的集體游戲的快樂,加深友情。

  10.家庭廚房及其特點,理解廚房在變化過程中體現出的生活的進步。

  11.感受家鄉歷史的悠久以及獨特的傳說。

  12.了解家鄉有關的發展變化的歷史。

  13.感受水與家鄉人生產、生活的密切關系。

  要點:

  1.在各種學習活幼的互幼中,體會探究、比較、合作的價值,勤于思考,樂于與同學們共同學習。

  2.學習在尋找資料和搜集處理資料的過程中選用相關的、有價值的對象。

  3.知道一些與水有關的環境保護知識,對家鄉水的狀況有一些具體、實際的了解。

  4.嘗試合乎邏輯地思考和表達對事物的`看法。

  5.通過體驗,感受勞動者的智慧,培育尊重勞動者情感/

  6.通過小人書與今天兒童讀物的對比,體會歷史的發展。

  7.增強讀書興趣,提高閱讀和語言表達能力。

  8.通過比較,感受兒童生活的變化。

  9.學習合乎邏輯地思考和表達。

  10.了解家鄉的名稱是怎么來的,從中探究家鄉的有關歷史。

  11.感受水的寶貴,對水資源珍惜的態度。

  12.強化學生珍惜家鄉水的情感和態度。

  13.促使學生形成節約用水的習慣。

  第三單元課時:家鄉,我為你驕傲

  課時安排:11課時

  教學內容:

  主題一:從家鄉看祖國

  課時:3課時

  1、家鄉人的智慧。

  2、傳統與進步。

  3、來自不同家鄉的文化瑰寶。 來自不同家鄉的文化瑰寶 滲透《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法》 第一條。

  主題二:扎根在家鄉的傳說

  課時:4課時

  1、鄉音鄉情。

  2、鄉風鄉俗。

  3、快樂的節目生活。

  主題三:建設文明富裕的家鄉

  課時:4課時

  1、遠離陋習。遠離陋習 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第二十二條和第二十三條。

  2.追求文明。

  3.可親可敬的家鄉人。

  目標:

  1、態度:通過認識和了解家鄉的歷史與文化,進一步形成家鄉的概念,體會到自己是家鄉的一員,加深對家鄉深層的了解,增進對家鄉的情感和建設文明富裕的家鄉的愿望,樂于在學習活動中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

  2、能力:能夠科學地運用各種學習方法了解家鄉的歷史與文化,對學習活動中獲得的資料能夠進行一定的整理、分類、比較。分析,并得出正確的結論。

  3、知識:了解家鄉的歷史與文化以及家鄉人為家鄉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知道鄉音鄉情,風俗鄉俗的區域性特點,認清陋習對健康文明生活的危害。

  4、滲透《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法》 第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第二十二條 二十三條的法制教育。

  重點難點:

  1.知道家鄉的發展是家鄉人辛勤勞動和奮斗的結果。

  2.學會建立名人簡歷檔案。

  3.了解家鄉的發展歷程,體會家鄉人的聰明。

  4.學會用比較的方法分析事物發展的過程。

  5.了解在家鄉歷史文化發展的進程中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

  6.了解起源于家鄉的民間藝術及其特點。

  7.了解家鄉的民風民俗。

  8.懂得風俗及文化的區域性特點。

  9.了解不同民族的節目及其節日生活習俗。

  10.初步區分社會生活中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現象及行為。

  11.學會按計劃做事。

  12.了解家鄉人是怎樣用勤勞的雙手和智慧建設美好家鄉的。

  要點:

  1.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家鄉的歷史與文化。

  2.學會調查,并能在調查中知道怎樣收集,記錄整課及運用資料。

  3.了解傳統與進步的含義,懂得進步是以傳統為基礎的道理。

  4.通過欣賞不同的文化瑰寶,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增進對家鄉和民族的情感。

  5、了解民間藝術與家鄉人的性格,思想情感及勞動生活關系。

  6.知道多姿多彩的風俗,文化是一個地區人們生活的重要部分。

  7.初步形成批判地繼承家鄉風俗,文化的意識。

  8.能夠分辨出各種節日風俗中封建迷信的東西。

  9.了解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現象及行為對社會文明和發展造成的危害。

  10.養成以實際行動維護健康文明生活的態度,行為方式。

  11.萌發尊重家鄉人和熱愛家鄉的情感。

  四、教學措施

  1、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本期將采取小老師帶領小學生一起學習共同進步的方法來提高差生的學習成績。

  2、采用邊學習課文邊做練習的方法來加強鞏固所學知識。

  3、多用多媒體課件和電子白板來輔助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4、為了加強學生對課文知識的識記,多做一些小檢測。

【四年級品德工作計劃】相關文章:

《品德與生活》工作計劃02-26

品德與生活工作計劃03-24

小學品德工作計劃03-15

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02-22

品德工作計劃4篇09-25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03-24

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02-14

小學品德科教研工作計劃08-31

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15篇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