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_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冢本_黑人又大又粗又硬XXXXX_欧美疯狂做受XXXXX高潮

地質實習報告

時間:2022-12-05 10:49:44 實習報告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地質實習報告匯編15篇

  隨著人們自身素質提升,報告十分的重要,要注意報告在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格式。一聽到寫報告就拖延癥懶癌齊復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地質實習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地質實習報告匯編15篇

地質實習報告1

  一、實習地點

  xx市xx區xx水庫。

  二、實習目的及要求

  1、培養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努力、遵守紀律、等優良品質和增強集體觀念,總結此次實習與我們所學專業的相關聯系。

  2、認識了解水工建筑物中的工程地質條件和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a、地形地貌條件。

  b、巖石與土的類型及其工程地質性質。

  c、地質構造。

  d、水文地質條件。

  e、物理地質作用。

  f、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3、通過實習鞏固課堂所學的基本理論,聯系現場實際,驗證和拓寬視野,培養和實際工作能力。

  4、通過實際考察,了解各種地質現象,增加感性認識。

  三、實習內容

  xx水庫及其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簡介。

  xx水庫(中型)位于高明區楊梅河上游,水庫集雨面積為xx,庫容為xx,興利庫容為xx,大壩為均質土壩,壩頂設計高程為xx,頂寬x,最大壩高xx。溢洪道為開敞式,底高程為xx,寬xx。在壩后建有一座發電站,裝機發電功率為xx。水庫在xx年安全鑒定為二類水庫,但是經過幾年的觀察,前期所進行的除險加固措施未能徹底消除水庫的安全隱患,主要還存在壩體滲漏嚴重、放水涵管漏水、大壩壩體單薄、反濾體存在失效跡象等安全隱患。另外移民工作也留下一些問題。水庫下游xx村的村民未能遷往他處,這樣不但給水庫的管理帶來了不少的麻煩,更嚴重的是,群眾在水庫管理范圍外,溢洪道尾水兩側承包責任田里興建住宅房屋,逐漸遍及了整個大壩下游的泄洪區域,涉及房屋xx,人口xx。由于下游泄洪渠道僅x寬左右,加上淤塞嚴重,一旦水庫泄洪將淹浸和沖刷下游農田和這些房屋,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嚴重威脅。

  該工程任務以灌溉為主,兼有防洪、發電等綜合利用。工程等別為ⅲ等中型工程,主要建筑物為3級,次要建筑物為x級,臨時建筑物為x級。水庫永久性主要建筑物防洪標準按x年一遇設計,xx年一遇校核;溢洪道消能防沖防洪標準按xx年一遇設計。“十一五”期間計劃對xx水庫進行除險加固,工程需土方xx萬m3,石方x萬m3,混凝土x萬m3,計劃總投資xx萬元。主要建設內容為大壩壩體采用高壓擺噴防滲,上游壩坡坡腳增設拋石壓腳,下游壩坡坡腳新建排水棱體,重建輸水涵管,重建壩后電站,整治溢洪道下游歸河段長xxm,完善大壩觀測和水庫自動化監測等。本工程招標范圍為水庫部分、排水渠部分、水土保持專項部分及電站部分。

地質實習報告2

  一、實習目的

  1、為了熟悉火成巖、沉積巖、變質巖的各種結構、構造特征,以及當地地質構造、河流地貌、巖溶地質作用等各種地質地貌。

  2、通過野外實習,進一步了解地質學的基本內容,掌握地質學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了解和掌握地表形態及其發生、發展、結構和分布規律。

  3、通過對各種地質地貌的觀察,認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質地貌特征,能對野外的地質地貌構象作出基本的解釋,并能正確地推算當地的地質演變歷史。

  二、實習概況

  我們的這次地質實習從2012年10月8號開始到10月21號結束。10月8號到10月19號為準備期,包括老師在教室給我們介紹本次實習的地點,實習目的以及實習時應該注意事項。

  10月20號為野外實習期,我們在古武當山地區和蓮花洞地區的天乳山中實習。10月21號為資料整理期,把自己記錄內容整理成為實習報告。

  三、實習內容

  (1)實習地區的地形地貌

  本次實習區域位于太行山東麓南段,西連太行山地,東接華北平原,為太行山與華北平原過渡帶。西部、西北部和中部鼓山為陡峻的斷塊山地,山巒起伏,向東逐漸過渡為丘陵、平原。總的地勢是西北、西部高,東南、東部低。

  1.古武當山

  古武當山位于河北武安市西北處,距邯鄲市70公里,是一座道教歷史名山。山頂一唐代古碑上記載有“古武當山”字樣,經專家考證認定是久為國內道教界尋找的的北方武當山,其歷史早于國內其他武當山。

  2.京娘湖

  京娘湖位于河北武安市西北部,距邯鄲約60公里,現為AAA*風景區。因宋太祖趙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發生在這一帶,故得此名。

  此外,京娘湖水庫大壩,大壩橫阻于門道川與常社川入口處。為漿砌石重力壩,高81米,長185米,壩頂寬10.5米,水庫容量3200萬立方米,在溢流段上建有交通橋。

  3.天乳山

  美麗的天乳山位于武安市活水白云川井峪和宅清溝村之間,距離武安25多公里,該山雄偉壯麗,鐘乳滿山,森林茂密,天下奇景,這里的鐘乳大約在一億萬千萬年左右,形成了獨特的鐘乳奇觀,這些鐘乳石在人跡罕至的深山陡崖上,發現了大-片*露在外的鐘乳石,全國少有。

  (2)京娘湖的實習

  10月20號早上7點,在*****等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前往武安京娘湖進行實習。沿途觀察到京娘湖的巖性和節理裂隙,層理等地質結構,并注意到沿途山腳下有大量的坡積物。

  1.京娘湖附近的主要巖性

  系震旦長城群大紅峪組:為本次實習見到的最古老的地層。巖性為紫紅或粉紅色中厚層中粗粒石英砂巖及長石英砂巖,含鐵質及海綠石。層面清楚,交錯層里和波痕發育,與上覆寒武系地層為假整合接觸,平均厚度為18m。

  2.節理裂隙

  節理裂隙是斷裂構造的一類,指巖石裂開而裂面兩側無明顯相對位移者(與有明顯位移的斷層相對)。節理是很常見的一種構造地質現象,就是我們在巖石露頭上所見的裂縫,或稱巖石的裂縫。這是由于巖石受力而出現的裂隙,但裂開面的兩側沒有發生明顯的(眼睛能看清楚的)位移,地質學上將這類裂縫稱為節理,在巖石露頭上,到處都能見到節理。

  以節理與巖層的產狀要素的關系而劃分為四種節理:

  走向節理:

  節理的走向與巖層的走向一致或大體一致。

  傾向節理:

  節理的走向大致與巖層的走向垂直,即與巖層的傾向一致。

  斜向節理:

  節理的走向與巖層的走向既非平行,亦非垂直,而是斜交。順層節理:節理面大致平行于巖層層面。

  3.沉積巖層理構造及層面構造:

  在道路兩邊隨處可見由沉積巖形成的層理結構,層理分明,大部分有一定的傾斜度。層理是沉積巖在形成過程中,由于沉積環境的改變所引起的沉積物質的成分,顆粒大小、形狀或顏色在垂直方向發生變化而顯示成層的現象。層理是沉積巖中最重要的一種構造特征,是沉積巖區別于巖漿巖和變質巖的最主要標志。

  水平層理:

  是由平直且與層面平行的一系列細層組成的層理。它是在比較穩定的水動力條件下(如河流的堤岸帶、閉塞海灣、海和湖的深水帶),從懸浮或溶液中緩慢沉積而成的。

  單斜層理:

  是由一系列與層面斜交的細層組成的層理。細層的層理向同一方向傾斜并大致平行。它與上下層面斜交,上下層面互相平行。它是由單向水流所造成的,多見于河床或濱海三角洲沉積中。

  交錯層理:

  是由多組不同方向的斜層理互相交錯重疊而成的,是由水流的運動方向頻繁發生變化所造成的,多見于河流沉積層中。

  層面構造:

  指巖層層面上由于水流、風、生物活動等留下的痕跡,如波痕、泥裂、雨痕、流痕等。

  4.河流地質作用

  在去京娘湖的路上可見道路多數沿著河流方向而建,在路上隨處可見河床中的由于搬運作用形成的較為大小均勻的鵝卵石,不過有的已經干涸,有的斷斷續續有些娟娟溪流。

  河流地質作用分為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河流沉積作用主要發生在河流入海、入湖和支流入干流處,或在河流的中下游,以及河曲的凸岸。

  ①侵蝕作用:

  河流的侵蝕作用包括機械侵蝕和化學侵蝕兩種。河流侵蝕一方面向下沖刷切割河床,稱為下蝕作用。

  另一方面,河水以自身動力以及挾帶的砂石對河床兩側的谷坡進行破壞的作用稱為側向侵蝕,而河流化學侵蝕只是在可溶巖地區比較明顯,沒有機械侵蝕那么普遍。

  ②搬運作用:

  河水在流動過程中,搬運著河流自身侵蝕的和谷坡上崩塌、沖刷下來的物質。其中,大部分是機械碎屑物,少部分為溶解于水中的各種化合物。前者稱為機械搬運,后者稱為化學搬運。河流機械搬運量與河流的流量、流速有關,還與流域內自然地理——地質條件有關。

  ③沉積作用:

  當河床的坡度減小,或搬運物質增加,而引起流速變慢時,則使河流的搬運能力降低,河水挾帶的碎屑物便逐漸沉積下來,形成層狀的沖積物,稱為沉積作用。

  (3)古武當山地區實習

  我們實習的第一站來到古武當山地區,我們看到的巖層屬于震旦紀的阜平群,為邯鄲地區最古老地層,也是本次實習見到的最古老的地層,巖性為具有片麻狀構造或條帶狀構造,有鱗片粒狀變晶的變質巖片麻巖,它主要由長石、石英和各種暗色礦物(云母、角閃石、輝石等)組成。根據巖石的物質成分可分為富鋁片麻巖、斜長片麻巖、堿長(二長)片麻巖和鈣質片麻巖等。

  (4)天乳山實習

  1.天乳山的主要巖性

  震旦紀長城群中大紅峪組:

  為蓮花洞地區的天乳山最古老的地層。巖性為紫紅或粉紅色中厚層中粗粒石英砂巖及長石砂巖,含鐵質及海綠石。層面清楚,交錯層理。

  寒武系下統饅頭組:

  上部泥巖;下部薄層泥質灰巖與微晶白云巖互層,含燧石結核;毛莊組:主要為紫、暗紫色泥巖,頂部及中部夾有薄層鮞狀灰巖及中厚層狀含泥質白云巖。

  寒武系中統徐莊組:

  上部泥巖夾鈣質粉砂巖,含砂碎屑灰巖;中下部含絹云母泥巖,夾海綠石石英砂巖、含砂泥灰巖。

  寒武系中統張夏組:

  上中部厚、中厚層鮞狀灰巖,豆狀灰巖夾厚層灰巖;下部厚層花斑灰巖,底部薄板狀泥質條帶灰巖夾泥灰巖。

  寒武系上統崮山組:

  下、中部薄板狀,中厚層灰巖夾泥巖,竹葉狀灰巖,泥質條帶灰巖和鮞狀灰巖;上部厚層泥質條帶灰巖;頂部中厚層灰巖夾泥巖。

  2.看到的巖石

  ①鮞狀灰巖:

  又稱鮞粒灰巖,是一種以鮞粒為主要組分的石灰巖,它是一種良好的儲油巖.它是兼具化學和機械成因的石灰巖,形成于碳酸鈣處于過飽和狀態的海、湖波浪活動地帶或潮汐通道水流活動地帶。

  其成因為波浪和潮汐的作用引起水介質的攪動,每攪動一次,生物碎屑、球粒、內碎屑、陸源碎屑等便處于懸浮狀態,同時促使二氧化碳從水體中逸出,過飽和的碳酸鈣(文石針)圍繞碎屑顆粒沉淀一圈包殼,這樣周而復始的攪動,便形成具有一圈圈同心紋包殼的鮞粒。當鮞粒達到一定大小,其質量超過波浪、水流攪動的能量,便堆積在海底,不再被攪動,并為亮晶方解石膠結,形成亮晶鮞粒灰巖,若鮞粒被帶到低能環境,則形成泥晶鮞粒灰巖。

  ②竹葉狀灰巖:

  石灰巖的一種,其特點為截面有礫石呈竹葉狀。在我國華北地臺上寒武統崮山組曾出現過大量的竹葉狀灰巖現象。

  屬寒武系碳酸鹽類的沉積巖。它的形成是由碎石集散于海里,經海水長年沖擊、侵蝕,慢慢變成類似橄欖狀碎石塊,一般長0.3cm~10cm,后又經地殼運動、滄海變遷,漸漸被一種鈣質膠接、粘合、擠壓在一起。滄海變為陸地后,這些合成石塊在地殼的變化中露出地面,受雨水沖刷、風化等外力作用而變成今天的模樣。

  其成因為在正常的淺水海洋中形成的薄層石灰巖,在其剛形成后不久,有的可能尚處于半固結狀態,被強烈的水動力破碎,搬運和磨蝕,并在搬運不太遠的地方,在水動力條件相對較弱的環境下堆積下來,再經成巖作用,從而形成竹葉狀灰巖。

  ③紫紅色頁巖:

  一種含鐵元素的頁巖,是一種沉積巖,成分復雜,但都具有薄頁狀或薄片層狀的節理,主要是由黏土沉積經壓力和溫度形成的巖石,但其中混雜有石英、長石的碎屑以及其他化學物質。頁巖形成于靜水的環境中,泥沙經過長時間的沉積,所以經常存在于湖泊、河流三角洲地帶,在海洋大陸架中也有頁巖的形成,頁巖中也經常包含有古代動植物的化石。有時也有動物的足跡化石,甚至古代雨滴的痕跡都可能在頁巖中保存下來。

  ④豹皮灰巖:

  是一種具*、褐紅色不規則斑紋的石灰巖,貌似豹皮,故名豹皮灰巖。通常基質部分為隱晶質方解石或微晶方解石,斑紋部分含有較多的白云石。它是石灰巖在成巖過程中發生白云石化而成的,白云石化作用常選擇石灰巖中滲透性較好含顆粒的條帶或斑塊進行。此種灰巖在中國寒武紀、奧陶紀地層中常見。一般認為豹皮灰巖是經韌性剪切作用的灰巖形成的鈣質糜棱巖。

  3.天乳山的斷裂構造

  在地質構造運動的過程中,巖石因所受應力強度超過自身強度而發生破裂,使巖層連續性遭到破壞的現象稱為斷裂。基本類型是節理和斷層。

  ①節理裂隙:

  巖層發生了裂開但兩盤巖石沒有發生明顯的相對位移的斷裂變動。按其形成的力學性質,節理可分為張節理和剪切節理和劈理。節理常成組出現。在天乳的山頂上可見許多節理裂隙

  ②斷層:

  如果斷裂兩側的巖石已發生了明顯的相對位移,則稱斷層。

  4.天乳山的褶皺構造:

  在牙口向遠處看可見地層走勢傾向東南,呈現明顯的褶皺結構。

  褶皺結構:

  在地質構造運動的過程中,巖層在側向壓力作用下發生彎曲,但仍保持連續性和完整性,這種地質構造形態叫褶皺。褶皺中單個的彎曲也稱褶曲。褶皺的面向上彎曲﹐兩側相背傾斜﹐稱為背形﹔褶皺面向下彎曲﹐兩側相向傾斜﹐稱為向形。如組成褶皺的各巖層間的時代順序清楚﹐則較老巖層位於核心的褶皺稱為背斜﹔較新巖層位於核心的褶皺稱為向斜。正常情況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皺的兩種基本形式。單個褶皺大者可延伸數十公里﹐小者可見於手標本或在顯微鏡下才能見到。

  5.天乳山的巖溶作用

  ①巖溶地貌

  巖溶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除溶蝕作用以外,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

  ②地下巖溶形成

  溶洞都分布在石灰巖組成的山地中,石灰巖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當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時,會反應生成溶解性較大的碳酸氫鈣;溶有碳酸氫鈣的水遇熱或當壓強突然變小時,溶解在水里的碳酸氫鈣就會分解,重新生成碳酸鈣沉積下來,同時放出二氧化碳。洞頂的水在慢慢向下滲漏時,水中的碳酸氫鈣發生上述反應,有的沉積在洞頂,有的沉積在洞底,日久天長洞頂的形成鐘乳石(鐘乳石又稱石鐘乳,是指碳酸鹽巖地區洞*內在漫長地質歷史中和特定地質條件下形成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等不同形態碳酸鈣沉淀物的總稱,它的形成往往需要上萬年或幾十萬年時間。由于形成時間漫長,鐘乳石對遠古地質考察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洞底的形成石筍,當鐘乳石與石筍相連時就形成了石柱。

  石鐘乳是一種呈倒錐狀的巖溶堆積物,大的可達數米,小的只有幾厘米,主要是巖溶水沿著溶洞頂部細小的裂隙滲出并在滴水處不斷沉淀產生的。它緊緊與洞頂相連,不斷向洞底延伸。

  石筍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巖溶堆積物,主要是巖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斷沉積的產物,它與石鐘乳相對生長,一般呈筍狀、塔狀和錐狀。

  石鐘乳和石筍的橫剖面都具有同心圓結構。

  ③巖溶地貌形成的主要條件

  1.可溶性巖石

  可溶性巖石是巖溶地貌形成的根本條件,我國西南地區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最主要的是這里有其發育的主體。大量的碳酸鹽巖、硫酸鹽巖和鹵化鹽巖在流水的不斷溶蝕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種奇異的巖溶景觀。

  2.巖石透水性

  巖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們是活動水下滲的主要渠道。巖石裂隙越大,巖石的透水性越強,巖溶作用越明顯。在溶洞中,巖溶作用愈強,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巖溶地貌發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個不斷擴大的循網。

  (5)書寫實習報告

  下午4:00下山,坐車回校后根據自己所見的和自己從課堂學的知識,仔細分析了沉積巖、變質巖等巖石各種結構、構造特征,以及實習地點的地質構造、河流地貌、巖溶地質作用等各種地質地貌,并將照片和自己的筆記逐一對應,通過上網搜查資料,查各種文獻,把實習報告寫完。

  四、實習總結:

  1.通過此次一天的實習,我們學到了很多課堂學不到的知識,鞏固了課堂學到的對巖石巖性,地質構造等的認識和了解,自己受益匪淺。

  2.這次野外實習我們沿途欣賞了秀麗湖光山色,自己也是第一次體驗了登山的樂趣,雖然很累,但看到如此的美麗的自然景色和實習后的成果,心里還是非常開心。

  3.本次實習,不僅是將課堂學到的知識加以應用和鞏固,也是進一步培養我們的觀察能力,學習并把掌握野外地質地貌考察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我相信這對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地質實習報告3

  前言

  工程地質學是研究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相作用的一門學科,它把地質科學應用于工程實踐,通過工程地質調查與理論性綜合研究,對工程所在地區的工程地質條件進行評價。由此可見工程地質學首先是建立在地質學基礎之上的。

  人類生活在地球上,從事各種生產勞動,一切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均取自地球。大凡工業需要的礦產資源,農業所必須的礦物原料,國民經濟先行官的交通運輸大動脈——路、橋、隧道等建筑物的基礎均需地質工作者去調查研究。因此,除了必須具備一定理論知識外,通過野外實習去了解大自然,認識大自然,將基礎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工程地質實習的目的正在于此。

  20xx年6月11—12日,在冀光宏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萬家溝地區進行了為期兩天的地質外業觀測。我們的實習基地——土默特左旗萬家溝地區,位于察素齊鎮西北公里處,溝內有一段山區公路與呼包公路想通。該路段對于山區公路頗具代表性,諸如路線之勘測,過嶺高度之選擇,橋、涵、隧道之定位,路塹及邊坡的開挖等工程進行工程地質評價均較適宜,而呼包公路可做為平原區公路的典型代表。萬家溝地區的基本地質情況如下:

  一、自然地理情況

  萬家溝位于土左旗西北,距旗政府所在地察素齊約公里的沙爾沁村與古城村之間,行政區劃屬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把什鄉所轄。自然地理位置為東經111°01′30″—111°02′30″,北緯40°10′00″—40°13′00″。萬家溝系發育于大青山南麓的基巖沖溝溝的橫斷面呈U字型,為大青山前五大山溝之一,由萬家溝與水家溝匯合而成。匯合以后約2公里,即出溝口,經過山前沖積扇,穿過呼—包公路和京—包鐵路進入哈素海,溝口以上流域面積857平方公里,主溝(水家溝)全長公里,平均縱坡%。流域上游(武川境內)為丘陵山區,植被不良,水土流失嚴重;中游為大青山石質山區,植被稍好,亦有水土流失。溝內有常流清水~立方米每秒,主要來自水家溝武川境內玉樹點一帶的伏流出露。洪水集中在7~9月份,變幅很大,從幾十個流量到幾百個流量,1958年出現過1450個流量。泥沙主要來自汛期7、8月份,多年平均含沙量公斤/立方米,推移質占10%左右。

  萬家溝地區交通尚屬便利。東距京包線之察素齊車站約公里,并有京包公路與鐵路幾乎承平行延伸。距西柜車站為4公里,上述車站有簡易公路預測區聯通。

  二、區域地質構造

  (一)區域地層與巖性地層由老到新如下:

  太古界—魏家窯子群石英片巖組

  Ar1Wj4灰白色厚層石英巖,黑云母變粒與石英黑云母片巖,黑云母二長片巖,部分地區由于巖漿巖侵入發生了混合巖化現象,與上覆巖層元古界馬家店群大理巖組Pt1mj2呈角度不整合接觸。

  元古界—馬家店群大理巖組

  Pt1mj2灰白色蛇紋石化大理巖,硅質大理巖及白云巖化大理巖,與上覆巖層中生界侏羅紀大青山組J3d1呈角度不整合接觸。

  中生界—侏羅紀大青山組

  J3d1紫紅色礫巖,含礫砂巖,長石石英砂巖與長石砂巖的互層,紫色礫巖、砂巖互層夾綠色砂巖粉砂巖。

  新生界—第四季全新統

  Q4al—pl為一套河流相與山前洪積裙相構成的沖—洪積沉積層。

  (二)區域地質構造

  萬家溝系發育與大青山南麓的近南北向沖溝。位于陰山緯向構造帶的中部南緣。按大地構造單元劃分位于中國地臺區華北臺塊的內蒙古臺背斜中段偏西。

  內蒙古背斜是一個長期隆起的單元。在地理上呈東西走向的帶狀分布,故萬家溝測區內廣泛出露的為一整套前震旦紀的變質巖系。其中構造極為復雜,斷裂十分發育。由于強烈構造應力的作用的結果,巖石變質程度深,節理發育,巖層陡立,多數近于直立。

  強烈構造應力作用的另一結果使斷層的普遍存在,主要為沖斷層(高角度逆斷層),水家溝口處沿一巨大斷層有輝綠巖的侵入,并有外型地塹似斷層,頗為典型。其中有一巨大斷層,構造巖厚度最寬處可達2米。

  (三)區域地質簡介

  區內廣泛出露的為太古界魏家窯子群Ar1Wj4是一套深變質的結晶片巖系。由于五臺運動的影響,區內未見太古界二道凹子群的出露。乃由魏家窯子群與中生界侏羅紀大青山組(J3d1)呈角度不整合接觸。上述接觸關系表明:該地區長期處于上升狀態,自太古代接受魏家窯子群沉淀后,地殼曾有上升而使沉積間斷并伴有構造運動,造成Ar1Wj4與Pt1mj2之角度不整合接觸;元古代由于地殼繼續沉降繼而接受沉積形成了馬家店群,此后越過漫長的古生代直接到中生侏羅紀晚期地殼沉降接受沉積才形成的大青山組。新生代時期,萬家溝河谷出現了三級階地,四級在第四季地質歷史時期中處于持續間歇性的上升,由此形成了多級階地。

  (四)區域地貌形態

  地貌形態與地質構造基本吻合。萬家溝系—深切于古老結晶系—石英片巖中河谷,兩岸形成了陡峭的山峰,峽谷直立。由于所處地理位置氣候干燥,溫差變化大,形成了強烈的物理風化。地貌單元大致可劃分如下:

  1、剝蝕構造低山區

  分布與河流兩岸的較高部位。相對高差250~300米,海拔為1080~1350米為石英片巖組成的剝蝕構造低山區。

  2、構造侵蝕峽谷地形

  河谷地帶,由于地殼的上升,河流下切作用強烈,形成了河谷地行為U形河谷。

  3、河流侵蝕堆積階地

  零星分布于河流兩側。一級階地高出河床11~15米,階地被切。割成幾乎直立的陡坎,其上多有鵝卵石的堆積。而集結地大約高出河面40~50米,下為石英質基底,上多覆以河流相之沖積層。三級階地高出地面約60~70米,亦為河流相之沖積層。左岸距河底60~70米之斜坡的試坑揭露了三級階地的存在。由于強烈的切割作用,階地與河流兩岸時斷時續,呈不對稱性分布。

  4、河漫灘

  主要為河流相之沖積層。在河道中由上游到下游具有明顯的分選性,卵石分為石英巖、花崗巖、片巖、蛇紋巖以及片麻巖等。

  由于強烈的物理風化作用,形成了一些物理風化地質現象,如倒石堆、崩塌。每逢暴雨,亦可形成泥石流,巨大垮落體在一些溝內常可見到。

  三、區域水文地質條件

  由于分布了太古界之深變質巖系,又經受了長期構造變動的影響,加上強烈的物理風化作用,形成了以裂隙為主的儲水構造,故意構造裂隙水為主;其次為風化裂隙水,均以下降泉形式向河流下泄,個別地段由于巖層透水性的改變,也有上升泉的形式出現,在河流兩岸的低級階地上也有裂隙孔隙水的出現。

  地下水的主要補給源為大氣降水,二期排泄則以地表水的形式通過河流排出。該地區地下水質良好。

  四、野外實習路線

  路線一:基地(舊水委會)—廟溝—返回實習內容:

  1、巖性點(Pt1mj2元古代馬家店群大理巖組)○灰白色,變晶結構,塊狀構造,中等風化。產狀:走向251°,傾向162°,傾角87°。

  2、構造點(J3d1紫紅色礫巖)○紫紅色沉積巖,主要做成成分:礫巖,砂巖。硅質膠結,單斜構造。產狀:走向267°,傾向180°,傾角59°。

  3、構造點○向斜褶曲,邊坡(測巖體穩定性),邊坡傾角小。

  4、構造點(褶皺構造)○形成原因:

  (1)構造應力不同。

  (2)段時間內,發生多次構造運動。

  (3)地質穩定性差,風化嚴重,有完整的褶皺

  5、構造點(斷層的發育)○正斷層,根據擦痕的強弱判斷斷層上下盤運動方向。

  6、巖性點(含卵細砂巖)○紅褐色,鐵質膠結。單斜構造,水流量差異大,含有鐵質膠結物。中等分化,有裂隙,破壞嚴重。

  7、地貌點○按土層成因類型分為:殘積層(無級配)、坡積層(礫的磨圓度為棱角狀)、洪積層(層理雜亂,礫的磨圓度為次圓狀)

  路線二:基地—沿左岸—萬家溝水庫壩址—沿右岸—返回實習內容:

  1、構造點○太古界萬家窯子石英板巖組—元古界馬家店大理巖組—中生界侏羅紀沉積砂巖——Q4al—pl缺失中生界巖層,可能原因:地殼發生構造運動,導致巖層不整合接觸。

  2、巖性點○石英板巖(燕山侵入體)、變質花崗巖片麻巖(變余結構)、石英巖(先期侵入)褐色、花崗巖(二期侵入)。

  3、巖性點○花崗巖巖脈:

  (1)石英板巖

  (2)花崗巖侵入體斷層。

  4、地貌點○發育完整的斷層,花崗巖侵入巖脈(紅色),結晶顆粒較大(花崗聚晶巖),地下水由裂隙水的方式儲存。沖積層(洪積層)。

  5、地貌點○左岸山頂三階階地,有斷層巖墻。右岸河床侵蝕堆積層河谷地貌。山嶺地貌,剝蝕構造低山區,分化嚴重,斷層組合。

  6、構造點○滑坡,堆積層,有大量破碎帶(未發育完整),凹形體。

  7、地貌點○崩塌,破碎(上層滯水裂隙帶)雨季水流充沛會溢出。

  五、個人感悟與心得

  首先,這次野外實習很有意義,讓我們在倆天之內學到了不少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使得我們對實習地區的地理現象和地貌認識更加深刻的認識與理解。我們頂著炎炎烈日,在崎嶇的山路,對各點的巖性和構造得到了認識,加深了我們對課本上知識的印象。通過這次野外實習,增加了我們動手操作的能力,培養了野外實習的方法與技巧,學會了一定的觀察細節的本領。此外,這次實習我們三個班和老師之間的友誼,也讓我們從老師身上學會了嚴謹認真,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這種對待工作的態度是我們以后工作的榜樣。

地質實習報告4

  地點:XX市XX縣東湯峪

、實習目的:

  1).使理論聯系實際,加深和鞏固課堂知識,提高在野外識別各種地質現象的能力同時增加感性認識,擴大視野,培養提高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鑒別和觀察常見的巖石,礦物特征及工程性質。

  3).學習運用羅盤儀器測巖石的走向、傾向和傾角。

  4).了解三大巖石的形成過程,產生年代、結構、產狀、形成原因及現象以及流水的地質作用對巖石的影響和沖刷成河谷的過程。

  5).了解地質構造的內容,實踐其現場的判斷方法。

、實習內容:

  地質概況:

  區內出露的地層主要有下元古界寬坪群和從中更新統到全新統的第四系。另外,還有少量第三系出露。該區出露的侵入巖包括酸性、基性和超基性巖,主要有花崗巖、輝長巖和輝石巖。該區位于北秦嶺加里東褶皺帶的北緣(黃邦強等,1984),寬坪群具多期變形特征。早期褶皺近東西向,呈同斜緊閉褶皺,局部出現平臥褶皺,發生軸面片理s1及腸狀褶皺、勾狀褶皺等,伴隨早期中基性脈巖侵入,為前寒武紀變形。中期褶皺也為近東西向,與早期褶皺樞紐交角不大。

地質實習報告5

  專業:

  姓名:

  學號:

  指導老師:

  時間: 20xx年7月1日

  實習目的和任務:

  《煤礦地質學》課程的認識實習是有關地質科學的野外實習,是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也是加深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這次實習時該課程課堂教學的繼續,也是該課程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

  1) 認識實習區常見的礦物和巖石,學會區分三大類巖石;

  2) 了解該地區的地層構造和特殊的地層關系;

  3) 認識實習區地層剖面,了解對比地層劃分,熟悉地層時代;

  4) 認識實習區地質構造(褶皺、節理、斷層)學會識別方法;

  5) 認識實習區的內、外力地質作用的結果;

  6) 學會使用地質羅盤,測量巖層(斷層)產狀;

  7) 學會做簡單的野外地質記錄;

  8) 編寫實習報告。

地質實習報告6

  一、實習目的及要求

  普通地質認識實習是以獲得對主要地質現象的感性認識,加深對普通地質學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野外地質工作的基本方法與技能,根據地質現象進行地質思考、編寫地質實習報告的基本方法,為后繼課程打下良好的地質基礎為目標的地質啟蒙教學實踐。普地實習要解決實踐問題,培養觀察、識別、判斷、分析的能力,以及準確運用地質概念的能力;掌握地質工作基本方法與技能;提高綜合分析、歸納、敘述寫作能力。

  進行普地實習需要通過野外觀察,培養實踐能力,認識礦物巖石、化石、地層、地質構造,學會地形圖的使用、地質工具的使用、空間點方位的確定、地質體產狀的確定、地質現象的記錄、地質圖件的繪制、地質標本的采集。

  野外地質實習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認真、主動地觀察地質現象,勤于思考,完成教師布置的各項作業,才能對地質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因此,要求做到“四勤”,腿勤、手勤、嘴勤、腦勤。

  二、自然地理概況

  1、南京湖山

  南京湖山地區位于南京東部,隸屬南京市江寧區湯山鎮,因湖山村而冠稱,距南京中山門約21km,可由滬寧高速公路或寧杭公路直達(圖1)。其大致包括寧杭公路以北,前新村-湖山村-培墅村一線以南,湯山-龍潭公路之西和青龍山-烏龜山之東的地區,其東南角即為湯山鎮政府所在地。

  南京湖山地區處于寧鎮山脈西南部,屬于低山丘陵區。區內有三列山、兩列谷。山脈走向NEE,與構造線方向基本一致。三列山之間為兩列谷地,其中的北列谷地勢較低區內,屬低山丘陵區.北列山海拔高程120~171m,包括泉山和棒錘山;中列山山勢較高,標高多為150~250m,有孔山、獐龍山、培山和千山等,最高峰孔山,海撥高度為342米;南列山由珠山、黃龍山、連山、團山、小墓山、陡山、擋山和狼山等組成,標高多在140~240m之間。

  南京湖山地區地學研究歷史悠久、研究程度高、教學資源豐富。從古生代到中生代的漫長地質演化過程中,形成并保留較為完整的地質記錄,構造變形適中,構造樣式典型,化石

  豐富,沉積巖類型多;構成難易適中的野外地學教育資源,是我國著名的基礎地質教學基地之一。 2、南京六合方山

  長江北岸南京六合、儀征一帶,聳立著一座座古火山火山,和稱六合火山群。已知25座,研究詳者12座,包括方山、、馬頭山、塔山、瓜埠山、奶山、紅山、大銅山等。其中有一座形態頗為完整的火山錐,不僅形態保存完整,

  而且結構帶典型,是六合方山。六合方山位于六合取東溝鎮北4公里處,可由寧通高速公路至六合城,再由六合至橫梁鄉鎮公路直達,距南京長江大橋約76千米。

  南京六合方山外形為截頭圓錐狀,全山面積約2平方公里,頂高188米,標高150米。山的外圓直徑為1300-1600米(南北長,東西窄),山頂平緩,內部凹陷,凹陷處為火山口位置所在,火口外圍直徑約600米,底部直徑為300米,陷落深度達80米。火口周圍熔巖高聳,是一道由玄武巖陡坎所構成的火山口垣,背側有一缺口,因此六合方山從東、南、西三個方向觀之為平頂山,平面上觀之則是一座馬蹄形的火山錐。

  圖1實習區交通位置圖

  三、實習概況

  實習隊由金陵學院城資系09級五個專業兩百五十多個同學和教師吳俊奇、閻長虹、劉

  家潤、施貴軍、趙明、蔡云峰、葉淑君、許寶田、潘國強、閻正副、劉道忠、王實、周潔等共13人組成,吳俊奇任實習隊長,劉道忠負責后勤工作。我組帶班教師為閻長虹。實習分為兩階段進行:20xx年5月8日至5月14日在南京湖山地區、南京六合方山進行野外地質觀察,5月15日至5月16日進入室內階段整理。

  野外實習的主要內容分別是,實習區地層與化石、地層接觸關系、巖性特征及其沉積環境;沉積巖、火成巖、變質巖的主要類型及野外肉眼鑒定方法;褶皺構造、斷裂構造的野外識別;南京六合方山火山錐的物質組成、火山機構;認識南京湖山陽山泉、觀察外動力地質作用塑造的地貌景觀;野外常規地質工作基本方法與技能訓練,包括地形圖和地質羅盤的使用,野外地層剖面圖、路線地質剖面圖的繪制,野外地質記錄等;初步學會掌握利用野外地質素材,組織歸納,編寫地質實習報告的能力;了解內外地質作用的關系,培養對大自然塑造的地質景觀的熱愛,啟迪勇于探索地球的奧秘。

  實習中完成的主要任務:

  1、觀察了5條地層剖面,。對湖山地區地質發展史以及六合方山火山錐的組成,火山機構及噴發過程有了清楚的認識。

  2、基本掌握了實習區碳酸鹽巖類、硅質巖類、泥質巖類、閃長玢巖、玄武巖及火山碎屑巖等主要巖石類型及野外肉眼鑒定方法。

  3、掌握了地形圖、地質羅盤的使用,地層剖面圖和路線地質剖面圖的繪制以及野外地質記錄等常規地質工作基本方法與技能。

  4、初步掌握了實習區的背斜構造、向斜構造以及正斷層、地壘構造野外識別方法。

  5、初步學會編寫地質實習報告的方法。

  通過本次實習對地質學的理論知識加深理解,初步掌握了野外工作方法,完成了野外觀察任務和野外記錄,6月15日完成實習報告初稿。經教師審閱,提出修改意見。

地質實習報告7

  一、實習目的

  為了加強對《地質學》和《自然地理學》課本基礎知識的理解,通過野外實習,進一步加固和加深課堂多學過的理論知識,培養出用地質觀點分析實際問題和觀察的能力,在實習中,觀察分析褶皺、斷裂特征,學會辨認分析河流地質作用的能力,從而進一步明確地質的地位以及與自然地理和現實緊密結合的思想。

  二、實習內容

  遠在xx億年前的太古代,xx山地區還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沉積了泥砂物質、火山噴出物等,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這些物質變成了石英砂巖和火山巖。

  在距今xx到xx億年前,xx山地區發生了一次強烈的地殼運動,地質上稱為xx山運動,使海底沉積的石英砂巖和泥質巖石變質,形成了石英巖。xx山主要由一些堅硬的、不易風華的石英巖組成。石英巖是由砂巖經變質而成的。礦物成分主要是石英,所以巖石既堅硬,抵抗風化的能力又強。強烈的地殼上升運動,把它抬升起來高出中原數百米,形成群山聳立,層巒迭嶂的山勢。

  《詩經》上稱“嵩高為岳,峻極于天”,古有“峻極峰高四望雄,中原穎氣弱天下,西連華岳三峰渺,下瞻黃河一線通”的說法,都是對xx山高大雄偉的形容。

  第二天,我們參觀了xx山地質博物館。

  第三天和第四天,我們去了xx廟和xx水庫。了解了元古界的巖石——砂巖、河流階地和洪積扇、河漫灘三種流水地貌單面山。河流階地由于河流下切,河床加深,河漫灘相對抬升,超出一般洪水期水位,呈階梯狀分布于河流兩岸,這種地形就叫做河流階地。其形成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即先發育一個相當寬廣的谷底,后來河流向下侵蝕。

  在實習中我們發現,由于人們長期的開礦、挖山鋪路,致使當地的許多地質地貌遺跡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這對研究地史將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第五天,學習判斷斷層。斷層上盤前緣所形成的崖坡或陡坎。斷層是巖石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顯相對移動的斷裂構造。

  該破裂面稱斷層面,斷層面在地面的露頭稱斷層線。斷層面兩側的巖塊稱斷層盤。如果斷層面是傾斜的,則斷層面上的盤稱斷層上盤,下面的盤稱斷層下盤。

  三、實習總結

  通過為期xx天的xx山地質實習,我們將書本上所學的理論知識與野外觀察到的景象相結合,一方面使我們看到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力量,另一方面又使得我們對基本的地質地貌狀況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這次實習也是對我個人的一次挑戰,從來沒有爬過山的我,這次對我個人的意志品質是一次考驗,我得到了一次良好的鍛煉。

地質實習報告8

  經過一個多學期的學習,我們對工程地質與土力學有了深刻的認識與了解,掌握了關于工程地質與土力學中的基本知識,但是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情況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為了更好點的認識地質現象,加深對其了解,我們08級土木工程專業在六月三號在劉傳孝老師的帶領下開始我們的地質實習。

  一、地質實習的目的

  1、學會對巖石的肉眼判別

  2、了解饅頭山沉積巖的每一層的巖石組成及其顏色、厚度等

  3、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4、用地質羅盤測量實地測量巖層的產狀(走向、傾向、傾角)

  5、掌握褶皺的基本知識和判斷背斜、向斜的能力

  6、現場認識斷層、滑坡、巖層,背斜、向斜等地質現象

  二、地質實習的過程

  我們的實習分為兩天(六月三、四號),六月三號實習地點是長清張夏鎮滿壽山和靈巖寺,實習項目是滿壽山的巖層構成和滑坡、斷層現象,六月四號的實習地點是蘇莊,實習項目是背斜構造和地質羅盤的實習,六月四號下午我們結束地質實習,返回學校。

  三、實習的內容

  1、認識滿壽山的巖層

  饅頭山,海拔408米,位于濟南市長清區張夏鎮境內,當地老百姓習慣稱此山為“饃饃山”、“滿壽山”,或者高雅的稱為"曼壽山"。20xx年,饅頭山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第三地質名山,當年又被列入省級地質自然遺跡保護區。饅頭組主要由紫紅色、黃綠色等雜色頁巖及泥質、白云質灰巖組成。

  底部不整合于泰山雜巖的肉紅色片麻狀花崗巖之上。下部灰巖中含磁石結核和條帶,上部頁巖中具微細水平層理,中部頁巖含有三葉蟲化石-中華萊德利基蟲。厚度119米。

  在開始實習前,劉老師將此次實習分為三組-饅頭組(十層)、毛莊組(六層)、徐莊組(五層)。

  一、饅頭組

  第一層是由頁巖組成,厚約兩米,巖層呈現黃綠色,局部呈現灰色,風化程度非常的嚴重,裂隙發育大,我們在工程中應盡量避開 第二層是由石灰巖組成,該層巖石深入山體,厚約四米,巖石呈灰綠色,此處的裂隙極有可能發育成溶洞,所以工程中應注意勘探。

  第三層是頁巖,厚約八米,巖石呈現黃綠色,局部呈現褐色

  第四層是由頁巖組成,厚約十三米,顏色顯紫色

  第五層是由石灰巖組成,厚度約六米,顏色呈現土黃色,裂隙發育輕微,有利于工程實施,

  第六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四米,顏色呈現黃綠色。

  第七層是由石灰巖組成,厚度約兩米,顏色呈現綠色,空隙發育,石灰巖表面覆蓋物為填充在裂隙中的雜質。

  第八層為頁巖,厚度約七米,顏色為紫紅色風化程度比較大 第九層為石灰巖,厚度約兩米,顏色為灰白色,縱向裂隙發育比較大,但是橫向裂隙發育小,前度較高。

  第十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五米,顏色呈鮮紅色,由于該層位于山頂,所以此處巖石風化嚴重。

  二、毛莊組

  第一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四米,顏色為紫紅色,頁巖中含有云母 第二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為十三米,顏色呈現紫紅色 第三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為四米,顏色為紫紅色,由于該處地勢高以及各種外力因素,使得該巖層水土流失嚴重,表面基本無植被覆蓋 第四層:灰色鮞狀石灰巖,厚零點八米。

  第五層:灰色石灰巖,厚零點二米。

  第六層:灰色鮞狀石灰巖,厚零點三米。

  二、徐莊組

  由于徐莊組地勢陡峭,我們不能繼續前行,所以未能近距離觀察徐莊組的巖層組成。

  2、認識滑坡與斷層

  下午我們到達靈巖寺附近,開始下午的實習,主要是認識滑坡,斷層以及一塊花崗巖。

  首先老師將我們帶到實習地點,指著遠處的山體讓我們找出斷層的上盤,下盤,斷層線,斷層面以及滑坡體,然后詳細講解了該處滑坡和短層,在山路的一邊同學們邊聽邊記,最后老師帶我們去看了一塊花崗頒巖,三號的實習結束,

  3、認識蘇莊斷層

  六月四號,我們開始了第二天實習,首先是一處斷層,這處斷層比昨天的更有價值與意義,因為該處斷層斷距小,我們能看的很清楚上盤,下盤等,而且該處斷層低。加深了對斷層的認識。

  4、地質羅盤的實習及背斜的判定

  地質羅盤儀是進行野外地質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種工具。借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觀察點的所在位置,測出任何一個觀察面的空間位置(如巖層層面、褶皺軸面、斷層面、節理面……等構造面的空間位置),以及測定火成巖的各種構造要素,礦體的產狀。

  巖層走向是巖層層面與水平面交線的方向也就是巖層任一高度上水平線的延伸方向。測量時將羅盤長邊與層面緊貼,然后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的水泡居中,讀出指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之走向。巖層傾向——是指巖層向下最大傾斜方向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與巖層走向垂直。測量時,將羅盤北端或接物覘板指向傾斜方向,羅盤南端緊靠著層面并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水泡居中,讀指北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的傾向。

  背斜是褶皺的一種,為巖層向上拱起的拱形褶皺,經風化,剝蝕后露出地面的底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老地層在中間,新地層在兩側,另外褶皺也包括向斜,其為巖層向下彎曲的槽型褶皺,經風化、剝蝕后,露出地面的地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新地層在中間,老地層在兩側。自然界的背斜和向斜相互連接、相間排列,常是多個連續出現。正常情況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皺的兩種基本形式。

  褶皺要素:褶皺要素是指褶皺的各個組成部分,主要有:核、翼、轉折端、樞紐、軸跡、脊線和槽線、褶軸。

  結束斷層的實習,我們繼續登山,開始褶曲的認識與實習,首先,老師將我們帶到一個牙口讓我們判斷一下該處是向斜還是背斜,同學都說是向斜,老師說過一會就知道答案了,咱們慢慢的揭露它,然后我們在劉老師的指導下對地質羅盤進行了實習,同學們分組測量,我所測得巖石產狀如下:走向ne35,傾向ne360,傾角45

  在結束了羅盤的實習,我們繼續上行,在途中老師不時停下給我們講解背斜與向斜的判定方法,我們從中知道背斜與向斜不能簡單通過直觀的感覺來判斷,就像這個山他就是一個背斜構造,雖然在途中非常像向斜,當我們走到最后一個山頭的時候,結果就出來了,這就是一個背斜構造,是由于地質運動的時候,兩側受力不均造成背斜的一翼陡峭,而另一翼緩,所直觀看上去容易造成錯誤判斷。

  在看完了,這個背斜構造后,我們的實習全部結束,下午返校。

   四、實習的結論

  1、我們在實習過程中學到了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 縮小了書本與實際的差距

  2、學會了地質羅盤的使用,測得巖層產狀,

  3、掌握了背斜與向斜的基本判定

  4、對斷層與滑坡等地質現象有了進一步認識,理論聯系實際。

  5、了解了饅頭山的巖層構造,對沉積巖有了更深的認識。

地質實習報告9

  一、實習概況:

  20xx年x月,我們土木工程專業進行了工程地質實習,工程地質實習是整個工程地質學教學中十分重要的實踐環節,使學生在課程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對基本地質現象的野外實地考察和現場實踐,獲得感性知識并鞏固和深化課程理論,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為畢業以后的設計、施工中應用有關地質資料打下一定的基礎。

  二、實習目的

  理解基本的地址概念,了解基本知識,學會基本技能。通過簡短的野外地址實習,鞏固學過的《工程地質》內容,加深對課程有關內容的理解;此外,通過實習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情操,提高隨地址科學的興趣:同時充分認識到地質實踐對地質科學的重要性。同時,培養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努力、遵守紀律、團結協作等優良品質和增強集體觀念,掌握實地操作技能和編寫實習報告的能力,總結此次實習與我們所學專業的聯系。

  三、實習內容:

  xx火山口,距今xx萬年是新生代第三紀玄武巖火山口。火山口呈圓錐形,石頭呈紅褐色,氣勢極為壯觀,數萬根六棱石柱,由山底到山頂,直插云天。此火山口是火山筒內充填的玄武巖栓,經過xx多萬年的長期風化剝蝕,被剝露出地面,巖栓柱狀節理發育,呈輻射狀,向上收斂,向下散開,形象地記錄了當時火山噴發的自然景觀,展示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據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考證認定,該火山口為第三紀玄武巖火山口,距今約xx多萬年,它的發現,對地求物理和地震科學研究都有很大參考介值。一色的紅褐圓棱柱石,豎指蒼天,凡經開鑿者皆顯露出明顯的噴發紋理,表明其成因于火山噴發,近百平方公里內的幾十座山包構成了蔚為壯觀的遠古火山群。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位于山東省臨朐縣城東約x公里處,面積約x平方公里。地質公園地處魯中隆起區中的臨朐凹陷,公園內總體由兩個次級小盆地組成,即解家河盆地和包家河盆地,其外圍均為由玄武巖組成的低山丘陵,地形起伏較大。為季節性河流。地質公園以聞名世界的山旺古生物化石及反映其形成環境的火山地貌為特色。公園內各種地質遺跡豐富,一是第三紀中新世時期距今xx萬年山旺瑪珥湖沉積巖層(科學上劃分為山旺組地層---硅藻土),沉積厚度25米左右,具有標準的層型剖面,現已成為國際上中新世生物建階的重要依據。由于層薄如紙,稍加風化即層層翹起,宛若書頁,被古人形象地比喻為"萬卷書"。

  大量古生物化石含在其中。尤其是山旺地層層型剖面所處位置,是由早期的牛山組玄武巖、第三紀中新世時期湖相沉積巖(山旺組)、第四紀黃土和晚期的火山巖浸入等地質現象組合而成。二是新生代時期(距今XX萬年)火山作用形成的古火山錐、熔巖流動特征等各種火山地質現象,如黃山、堯山、擦馬山、靈山等都是典型的古火山口,因此亦是研究新生代火山巖區的理想場所。特別是擦馬山玄武巖柱狀節理,直徑近于xcm,規模宏大,氣勢壯觀。堯山西側,火山作用形成了高高的臺地,經長時間風化剝蝕,形成了自然景觀,人們稱之為"石樓"。山旺組地層中的化石,形成于距今xx萬年的第三紀中新世時期。目前已發現的動、植物化石有x幾個門類x多種,其中大部分是已絕滅的物種。

  植物化石包括真菌、硅藻、苔蘚、蕨類、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及藻類。動物化石有昆蟲、魚、兩棲、爬行、鳥及哺乳動物。特別是山旺山東鳥、齊魯泰山鳥等鳥類化石的發現,填補了中新世時期的空白,山旺成為我國鳥化石豐富的產地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鹿類化石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化石產地。新發現的帶胚胎的犀牛化石是世界上唯一的,在國際學術界引起了轟動。植物化石枝葉最多,花、果實和種子也保存得非常完美。

地質實習報告10

  第一章 緒言

  一、實習目的

  (1)主要內容

  地質填圖是地質工作的基本手段,也是資源勘探的基礎工作。它的目的與任務,是通過自然露頭和人工揭露的地質點進行系統的地質觀測,收集各種有關資料,研究地表地質規律。通過地質實習主要鍛煉我們的以下能力:

  通過野外現場的反復實踐,培養我們描述、記錄、分析和解釋地質現象的能力; 使我們掌握地質填圖的規范、程序和基本方法、有關地質圖件的繪制方法以及地質報告的編寫方法;

  熟悉野外地質工作的基本方法,提高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如用羅盤、識地形圖等;

  培養我們理論聯系實際,即將書本的知識同野外各種地質現象相聯系,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地質問題的能力,從而得以加深理解和鞏固課堂所學理論知識;

  培養我們吃苦耐勞、實事求是、熱愛地質事業的工作熱情。

  (2)實習時間:20xx年08月27日至20xx年09月12日。

  (3)指導老師:王恩營 李猛

  (4)分組情況

  參加此次實習的有地質工程20xx級及單招班。實習以組為單位,每組有6個人,我所在的組為地質一班的第二組,組員為:,,,,,,,,,我主要擔任地質觀察和記錄的工作,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團結組員,圓滿完成實習任務。

  二、實習區地理位置及交通概況

  實習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李溝一帶,行政區劃隸屬宜陽縣城關鎮管轄,北側與宜陽縣城相鄰,西至頭道溝水庫,東至宜陽采石場,南至葛家崖斷層,面積約36km2。

  區內有簡易公路通往縣城,縣城距洛陽市28km,有柏油路面相連,并有洛陽—宜陽鐵路相通,實習區東距焦枝鐵路26km,交通便利(圖1-1)。

  圖1-1實習區交通位置圖

  宜陽縣地處豫西淺山丘陵區,地貌特征為“三山六陵一分川,南山北嶺中為灘,洛河東西全境穿”。地理區劃大致可分為洛河川區、宜北丘陵區、宜南丘陵區、白楊和趙保盆地、宜西南山區五大區域。宜北屬秦嶺余脈,宜南屬熊耳山系,境內有花果山、靈山、錦屏山等22座知名山峰。花果山主峰海拔1831.8米,為全縣最高峰。

  實習區屬宜南低山丘陵區,總地勢為西北高,東南低。最高點位于蘭家門北側山頭,海拔555.2m,最低點為李溝河北端,相對高差為321.5m,一般海拔高380~450m;剝蝕夷平面約為海拔400m.

  據宜陽縣黃委會水文站(宜陽縣城西)觀測資料,該處洛河最高洪水位標高

  202.75米,最低水位標高198.75m,最大流量785m3/s,最小流量10.7m3/s。南側為

  伊河,有支系源于高山礦區,支系上游有建設水庫及洞子溝水庫。據龍門水文站資

  料,伊河最高洪水位標高154.35m,最低水位標高148.82m,最大流量6850m3/s,最小流量0.60m3/s。

  三、前人工作

  1954年中南煤田地質局勘探了宜洛煤礦,1956年建礦。此后,六十年代以來河南省地質局、地質研究所進行了地質填圖及各方面的專題研究工作。1987年西安地質學院地勘系在本區建立了實習站,被該院師生譽為西北地區“地質工程師的搖籃”。由于在宜陽縣錦屏山一帶一個范圍不大的地區內,集中了華北地臺廣大區域內的元古代——中新生代的地層,又薈萃了比較齊全、豐富多彩的古生物化石和有一定典型代表意義的地質現象。不少地質工作者在宜洛煤田做過地質工作:

  《河南省宜洛煤田區的逆沖推覆構造》尚玉忠龐繼群陶目強(河南省地質研究所)指出,河南省東秦嶺北部山麓,存在區域性的逆沖斷層帶,宜洛煤田正處于該山麓你沖斷層帶內,且整個煤田位于外來逆沖巖席上,這里基巖出露較好,一些推覆現象頗為典型,是研究東秦嶺山脈北部前峰帶構造理想的地方;

  《宜洛煤田二疊系下統山西組沉積環境分析》劉彬堂(河南省義煤集團公司生產技術部)通過對宜洛煤田主要含煤巖系二疊系下統山西組的沉積特征分析指出了該區含煤巖系的沉積環境和成煤機理對煤炭生產和尋找后續煤炭資源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含煤巖系是成煤古地理環境的綜合反映;通過對宜洛煤田二疊系下統山西組含煤巖系分析弄清成煤時的古地理環境找出煤層分布規律對指導煤炭生產和尋找后續煤炭資源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河南宜陽石千峰植物組合的發現及其意義》張海清劉印環林德超(《中國區域地質》1987年04期)河南省晚二疊系時期石千峰組(相當于孫家溝組)很少具有時代意義化石的報導。近年來,筆者在編寫《河南省區域地質志》過程中首次在宜陽縣南天

地質實習報告11

  一、實習目的與任務

  1.實習目的:

  通過野外實習,使我們鞏固,充實《資源環境地學基礎》或《普通地質學》、《構造地質學》、《礦物巖石學》、《古生物地層學》、《測量學》、《水文地質學》等基礎地質學的理論教學內容,加深對課程相關內容的理解,學會典型地質現象的觀察、描述、綜合分析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技能,以及團結互助、吃苦耐勞的精神。

  2.實習任務:

  (1)通過巢北xx山地區自然露頭和人工揭露的地質點進行系統的觀測,收集各種地表地質信息等有關資料,研究地表地質規律,包括地層劃分和層序、巖性組合及巖相特征、地質構造及構造變動、巖漿活動以及有用礦產的賦存規律等。

  (2)繪制相應的地質圖件,如綜合地層柱狀圖、地質剖面圖、地形地質圖、構造綱要圖等。

  (3)編寫文字報告。對測區內的地層層序的沉積環境的變遷、古生物的演化、構造形態組合及變動歷史作綜合分析研究。

  二、實習要求

  1.掌握實習區內地層層序、巖性巖相、厚度、標志層、接觸關系以及地質體的變化規律,對測區內的地層層序的沉積環境變遷、古生物演化、構造形態組合及變動歷史作綜合分析和研究。

  2.掌握實習區內各類巖石、古生物化石的野外觀察、鑒定、描述和命名方法。

  3.掌握各種野外地質現象觀察、描述、記錄和分析的方法。

  4.掌握實測地質剖面和野外地質填圖的步驟、方法和要求。

  5.掌握編制地形地質圖、地質剖面圖、綜合地層柱狀圖等主要地質圖件的方法、格式和要求。

  6.學會在地質觀察、編圖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掌握地質報告編寫的要求和方法。

  三、工作方法

  每個階段進行之前,都要上課對本階段的要求以及方法進行介紹。

  第一階段:由老師帶隊進行踏勘,分別到xx山東南以及xx山和xx山交匯處、x工廠等地,共計x天。

  第二階段:分組進行實測地層剖面(包括繪制地層剖面圖、編寫地層剖面說明書),共計x天。

  第三階段:地質測量填圖,共計x天。

  四、成果

  (1)、區域地質調查報告1份;

  (2)、實測地層剖面圖3張;

  (4)、1:10000地形地質圖1張;

  (5)、1:10000構造綱要圖1張;

  (6)、1/2千綜合地層柱狀圖1張;

  (7)、1:10000圖切剖面圖2張。

地質實習報告12

  一、實習概況:

  本次實習為期一周,實習的主要目的是激發和提高同學土木工程專業的熱忱和愛好。實習包括課堂講解和實地考察兩部分。在課堂中,老師簡潔講解實習內容及各種地質相關內容,在現場依據詳細狀況姚老師深化分析,細心講解,不僅使我們把握了野外實習的基本要領,還使我們對課程理論學問有了感性熟悉并加以鞏固和深化。

  二、實習內容:

  巖石及邊坡工程地質問題,地質實習本質就是討論各種地質狀況,其中一大塊內容便是巖石和及其構成邊坡的工程地質問題,因此,此次實習最大的內容就是觀看各種巖石和分析其構成的邊坡狀況。實習中我們幾乎每天都跟巖石和邊坡打交道,老師也花了大半部分的精力講解這部分的學問。我們看到了由殘積土形成的土質邊坡,其下的坡積物顆粒大小懸殊,工程性能很復雜,需要壓實的能量相當的大。由于該坡的坡角和坡度均不大,這里只實行了最簡易的邊坡防護方式——鋪一層水泥砂漿和插上一些排水管,但好像還是讓人有些擔憂。我們知道由于巖漿噴出地表后,快速結晶,以致其形成的巖石具有肯定的流淌性,并且排列有序,在此就可以用肉眼看到。該巖體結構是整體塊狀結構,強度較高,并且風化程度低,屬于微風化程度,故此邊坡穩定性相對較高,但由于該坡的結構面傾向和坡面傾向相同,且傾角小于坡面傾角,導致該坡存在潛在滑動問題。在這里我們測量了一組巖石的傾向、走向和傾角:65°,155°,35°。在地質災難危急點,我們看到了一個路塹式邊坡,該坡的結構體為散體狀、碎裂狀,風化程度高,屬于強風化,穩定性較差。因此,該邊坡防護實行就地取材,用片石做成坡角擋墻,坡面鋪上一層水泥砂漿,插上一些排水管,但是山體的另一面則沒有做任何防護,真為山下的居民擔憂。我們還看到了由巖石和土構成的坡,該坡的表層是沉積土。由于該坡的地質構造產生的結構面傾角小而且與邊坡平行,加上巖體屬于全風化、強風化程度,導致該坡具有較嚴峻的失穩問題,因此其實行路塹式邊坡加固方式,用鉚釘、抗滑樁和擋墻做防護,這也是在高速大路上常見的防護方式。在其大路的剖面上我們看到了具有一層一層積累現象的層理層面構造的沉積巖,這也是本次實習唯一一處巖石類別為沉積巖的觀看點,該巖為碎屑巖中的細砂巖、混砂巖,有明顯的褶皺現象,較為完整,而且是傾斜背斜褶皺構造。這是我第一次見到背斜褶皺現象,由此我感到相當的榮幸。在這,我和同組組員對背斜兩翼巖石的傾向、走向和傾角進行了測量,左翼:73°,341°,34°,右翼:334°,240°,34°。

  在大路旁我們看到路旁的花崗巖的風化作用包括物理風化作用、化學風化作用和生物風化作用,巖體的表面長著一顆樹,自上而下患病著植物生長活動引發的物理風化和化學風化作用,這讓我想起了鄭板橋的一首《竹石》詩,不禁感嘆大自然的力氣。

  最終我們考察了變質巖。變質巖是指地殼中已存在的巖石,由于地殼運動和巖漿活動等造成物理化學環境的轉變,處在高溫、高壓及其他化學因素作用下,使原來巖石的成分、結構和構造發生一系列改變所形成的新的巖石。依據變質作用的地質成因和變質作用因素,將變質作用分為:接觸變質作用、區域變質作用、混合巖化作用和動力變質作用。變質巖的結構可分為:變余結構(殘余結構);變晶結構;碎裂結構。巖石經變質作用后常形成一些新的構造特征,這是區分于其他兩類巖石的特有標記,是變質巖的作重要特征之一。原巖變質后仍殘留有原巖的部分構造特征者叫變余構造。通過變質作用形成的新的構造叫變成構造:

  a)板狀構造巖石具有平行、較密集而平坦的裂開面劈埋面,沿此面巖石易于分裂成板體,原巖基本未重結晶,僅有少量絹云母或綠泥石。

  b)千枚狀結構巖石常呈薄板狀,其中各組分基本已重結晶并呈定向排列,但結晶程度較低而使得肉眼尚不能辨別礦物,僅在巖石的自然裂開面上見有劇烈的絲絹完澤,系由絹云母、綠泥石小鱗片造成。常具撓具和小皺紋。

  c)片狀構在定向盈利的長期作用下,巖石中所含大量的片狀、柱狀礦物如云母、角閃石等,都呈平行定向排列,巖石中各組分全部重結晶,而且肉眼可以看出礦物顆粒。

  d)片麻狀結構以石英、長石等礦物為主,期間夾以鱗片狀、柱狀變晶礦物,并呈大致平行的斷續帶狀分布而成,他們的結晶程度都比較高。

  e)塊狀結構巖石中的礦物分布勻稱,結構均一,無定向排列,這是大理石和石英巖常具有的構造。鑒別變質巖時,可先從觀看巖石的構造開頭,依據構造,將變質巖區分為片理構造和塊狀構造兩類。然后可進一步依據片理特征和結構以及主要礦物成分,分析所屬的亞類,確定巖石的名稱。

  三、實習感想

  為期一周的地質實習很快的就結束了,通過這次實習,我不僅培育了對大自然的喜愛,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對地質科學的喜愛和愛好,而且還在實習的過程中加深了對地質學問的了解,尤其是工程地質學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的理解,從之前的感性熟悉升華為如今的理性熟悉,這種質的飛躍,應當歸功于實踐的作用。此外,在此次實習中我在老師身上學了不少的東西。體會最深的就是做事要仔細、不能懈怠,更不能放棄,爬山時,在老師的激勵下,我堅持下來了,所以要.:做事要仔細,即使不喜愛的,也要努力去做,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讓自己造福于人類!在實習中我還學到了許多的在學校課本上和學問里學不到的東西,這些都是在真正的實踐中才能夠得到巨大的熬煉的,我也信任我會做好這一切的,正是由于存在這樣的問題,我才會將我全部的精力用在學習上,學習中我信任我會連續不斷的做好的。通過實習我對自己更有信念了,這一次實習是給我的巨大的人生的財寶,信任我會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連續做好的!

  四、實習目的及要求

  1、培育同學吃苦耐勞、艱苦努力、遵守紀律、等優良品質和增加集體觀念,總結此次實習與我們所學專業的相關聯系。

  2、熟悉了解水工建筑物中的工程地質條件和要求。

  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a.地形地貌條件

  b.巖石與土的類型及其工程地質性質

  c.地質構造

  d.水文地質條件

  e.物理地質作用

  f.自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3、通過實習鞏固課堂所學的基本理論,聯系現場實際,驗證和拓寬視野,培育和實際工作力量。

  4、通過實際考察,了解各種地質現象,增加感性熟悉。

  五、實習總結:

  經過五天的實地考察,我們學到了許多的東西,加深了對書本上老師所講內容的熟悉,對三大類巖石有了一個感性的熟悉,讓我知道了書本上的東西都是死的,假如你不和實際聯系起來的話它只能變成無用的東西,所以我覺得應當盡量多的去實踐,只是感覺實習時間太短了,感覺還不是很夠用,假如能常一點的時間的話我們就能進行更深化的考察,對各種地址面貌有個更深的理解。這次實習也讓我熟悉到團體協作的力氣,在以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當中肯定要留意團隊合作,充分發揮集體的力氣。

地質實習報告13

  從xx月xx號到xx月xx號,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分別在xx巖,xx區xx公園,xx樹木林及教三附近進行了地質地貌學的實習。

  石灰巖山峰。

  通過查閱有關資料,xx巖由風巖、玉屏巖、石室巖、天柱巖、蟾蜍巖、仙掌巖、阿坡巖七座石灰巖山峰組成,排列就像北斗xx般撒落在碧波如鏡的近xx公頃湖面上。

  從表面觀察,七座山峰為灰色與少量白色相夾雜,可以初步判斷為石灰質巖石;由于此地區雨量多、氣溫高,侵蝕嚴重,灰巖山表面有許多較大的裂痕。通過這些裂痕,可觀察到其解理完整。

  實習指南上對xx巖的形成過程的圖解,可知為先由于地質運動,在xx巖附近形成了一個褶皺背斜山脈,正是由于xx地處亞熱帶,雨量多、氣溫高,侵蝕嚴重,尤其是流水侵蝕,這些巖石的抗蝕力都比較弱,因此背斜被破壞,部分巖石受風化成土,最終土山出露和石山形成當地低矮的地形。再由于進一步流水侵蝕,成排的背斜谷地兩側開始形成今天的七座石灰巖山峰。

  xx巖地區另一個特色之處就是其巖洞。實習過程中,老師指出溶洞形成之處是位于地表水層的水平流動帶,由于流水侵蝕而形成的洞穴,這些洞穴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地下河的通道。由于地質運動,這些溶洞慢慢上升出了地表,出現在了人們視線。我們在一溶洞入口處觀察時,老師還指出在我們所在的這個溶洞經歷過4次發育,可是我們觀察到洞內頂部都比較平滑相連,是因為再溶洞露出地面的漫長時間里,由外力作用使得洞內每個發育的連接處發生巖石的掉落,使得頂較為平滑,而在地上,還可以見到坍塌下來的大石塊。

  我們進入溶洞,里面到處都有石鐘乳。而石鐘乳的成因是:由于洞頂部滲入的地下水CO2含量很高,對石灰巖具有較強的溶蝕力,呈飽和碳酸鈣水溶液。溶液下滲時失去部分CO2而處于過飽和狀態,于是碳酸鈣在水滴表面結晶成為極薄的鈣膜,水滴落下時鈣膜破裂,殘留下來的碳酸鈣與頂板連接成為鈣環。下滲水滴不斷提供碳酸鈣,鈣環不斷外下延伸形成細長中空的石鐘乳。xx巖溶洞內喀斯特地貌極其發育,石鐘乳隨處可見,并被加以人工遐想,成為千姿百態的景觀。

  在往返xx的路上,我們并沒有發現高樓大廈,而且聽身邊的同學說,xx沒有高過20層的大樓。一開始我們覺得很奇怪,后來仔細想了想,還是有原因的。xx位于西江附近,其陸地為沖積平原。地面可見河漫灘相紅黃、紅黃白花斑色粘性土占踞了xx沖積平原大部分面積。這樣的土地不易于建太高層的樓宇。

  進入xx公園后,我們對這里的巖石和地質進行了觀察。xx從表面上看,出去植物和人工建筑后,其泥土和巖石主要為紅褐色。我們對這里的巖石進行了分析。

  這里的巖石主要是砂巖、粉砂巖,此外還有泥巖和頁巖。在一處多巖石碎塊的地方進行了觀察,發現這里的'巖石碎塊硬度較低,用手指就可以揉碎,揉碎后的顆粒非常細,應屬粉砂巖。老師講解的時候告訴我們,這里的物理風化相當強烈,因此形成的碎屑非常細小。通過對某一大石塊觀察見到,石塊明顯分為好幾層,每層之間有一條約5厘米后的、由鵝卵石排成的一個面。由此可以知道,這個地區為河流沖擊成的平原,經過多次沉積下來的泥土經過物理變化又形成了沉積巖。老師后來還說到,這里的巖石固結時,氣候非常穩定,為類似揚沙的天氣。而這里的巖石為紅色,是因為巖石形成時,主要膠結物含有3價鐵離子。

  老師帶我們去了樹木園看已經風化完全了的花崗巖。我們發現,這里的花崗巖風化之后的層黃色為主,夾雜了紅色及白色。用手對風化了的花崗巖搓揉,可感到里面有許多細小顆粒。經過較完全風化后的花崗巖,只剩下透明細小的石英,因為花崗巖的成分中,石英最不易分解。花崗巖的風化為化學風化,主要由肉紅色的正長石,白色的斜長石,黑色的黑云母和透明無色的石英組成。在xx教三附近的花崗巖化學風化得非常好,用手就可以從石頭上弄下寫石塊。而xx教三附近的花崗巖有呈橢圓的,也有呈片狀的。老師解釋,這是因為由于某些花崗巖本身有裂縫,而有的卻沒有,通過流水侵蝕,有裂縫的花崗巖裂縫越來越大,使花崗巖不斷侵蝕形成片狀;沒有裂縫的,由流水侵蝕使形狀越來越趨向球狀。

  我們這次的實習盡管只有短短三天,不過我們從中實在學到了不少東西,能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習中更使我們提高了繼續學習的熱情。本次實習令我們加深了對地質地貌學的了解,更深刻認識到了學習地質地貌學的意義,鞏固了學習成果,體會到“學以致用”的道理,并且學會了一定的考察地質地貌的方法要領和細節。

地質實習報告14

  金秋十月,我們地理班開始了屬于我們自己的實習。此次實習對我們來說算是第一次真正的野外考察活動,大家都十分興奮,。班里的同學有許多像我一樣是這么近的、清晰地接觸到山地和丘陵的勝景,個個喜不自勝。而一些從山區走出來的同學也是很親近,而同時,我們的老師也在讓我們積極地去認識各種巖石、礦物等。林州市地處太行山東麓,依傍黃土高原,東連華北平原,林州地區內各種現象都很奇特,并且出露良好,因此,從10月31日——11月4日進行了為期5天的實習,主要的實習對象是林州野外地質地貌以及本區的土壤、植被、氣候等。

  本次實習的主要目的在于:

  一、通過實習來印證、豐富和鞏固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以達到理論聯系實際。

  二、通過實習,初步學會觀測和分析實習地區的地質、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現象,并掌握地質野外工作的一般方法,掌握地貌、土壤等野外考察方法。培養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為將來教學和進行鄉土地理調查打下基礎。

  三、通過實習,了解實習地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制約的關系,以培養學生的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一、林州簡介

  我們這次實習的地點是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晉冀豫三省交界處——林州,林州市區處于林州盆地之內,北緯36°線大致橫穿林州盆地中央。盆地西界為太行山,東部為低山丘陵,北止于太行山與東部丘陵相接的姚村,難道東部丘陵與太行上相連接的合澗鎮。盆地略呈南北延伸的長方形,南北長35公里,東西寬約5-10公里。盆地形態很完整,構成一個獨立的自然單元。林州市位于盆地東緣,恰在盆地縱長方向上的中央。盆地海拔450米,盆地內為第四系黃土覆蓋,土層深厚,地表平坦。盆地走向為北北東—南南西向,西側的太行山受林州斷層制約并為斷層仰測,平均海拔高出盆地400—500米,東側為東部丘陵,高出盆地100—200米,為林州斷層的下降盤。

  1. 對于此次實習地林州,根據一路所見及一些書本知識,我把林州的概況分為以下幾大方面。地質基礎 林州地區出露的地層最古老的是太古界片麻巖,最新的是近代沖積層。其中發育較為完善的是太古界、遠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層,上古生界和中古生界地層本區缺失或為新生界地層所覆蓋。本區地質現象豐富多樣。三大類巖石: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都有分布,其中變質巖和沉積巖分布最為廣泛;地層多樣,太古界、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層均有分布,太古界地層主要分布著各類片麻巖,元古界地層以石英巖為主,古生界的寒武紀地層分布有竹葉狀灰巖和鮞狀灰巖,奧陶紀地層主要為灰巖,新生界未膠結的沉積物,各種規模的褶皺、斷層等地質構造典型。

  2. 褶皺和斷層構造 林州盆地地處太行山南段山前過渡帶(指太行山主要山體與華北平原之間的傾斜地帶),大地構造位置屬于山西臺背斜東部邊緣的太行山隆起,中生代的構造變動是太行山南段的前中生代地層形成寬緩的背斜隆起,并伴隨著大量的斷裂發育和巖漿侵入活動。林州盆地的西側為林州斷層,在地形上為陡峭的懸崖,斷層線走向為NNE。斷層在盆地西部延長35公里,斷層的上升盤位于斷層西部,平均高出林州盆地400—500米,基部出露的是太古界片麻巖,上覆遠古界震旦系石英巖和古生界頁巖、鮞狀灰巖。林州盆地是伴隨著林州斷層生成的,又形成了盆地內許多強度不等的褶皺構造,在盆地邊緣常形成小型褶皺出現。在盆地西側山體,斷層的接觸關系是太古界片麻巖與中奧陶紀灰巖相接觸。

  3. 地表形態

  林州地區大致可分為三部分:西部是陡峻的太行中山,渾圓的中部丘陵和黃土覆蓋的林州盆地。

  4. 氣候狀況

  林州盆地位于華北大平原的西南部和山西高原的交界地帶,東部距海不遠屬于北溫帶東亞季風氣候區的范疇。按行星風講,一年中受盛行西風的影響很重。氣團方面則是基地氣團和熱帶海洋氣團的交替又嚴重地支配了這里的氣候規律。

  5. 水文概況

  本區河流皆發源于太行山東坡,與太行山構造方向近于垂直,盆地北部為漳河,中部為洹河,南部是淅河,各和均由西向流經盆地,在盆地東部的平原地區先后與衛河上源各河交匯。各河谷水文均具有干燥氣候區域、山地和平原的河谷特征。河流在山中時,比降大,下蝕力強,到盆地中心河流干涸成礫石淺灘。

  6. 土壤概況

  本區土壤磷、鉀肥充足,透水、蓄水性適中,肥力較高,但植被稀疏,坡陡土薄,沖蝕作用嚴重。若能按坡度的急緩,劃分宜農、宜林、易牧的范圍,開展水土保持,增施氮肥,則土壤的肥沃程度必能更高。

  7. 植被概況

  林州地區的天然樹木,早被砍伐破壞,現有樹木基本上是近幾十年植樹造林的結果。植被中主要的樹種有槲、櫟、槐、楊、板栗、山楂、山皂莢等,草本有蓑草、苦草及木本科草類等為優勢種。

  8. 交通狀況

  林州市交通、通信便利,境內鐵路連接京廣線;國家干線公路膠(東)長(治)線橫穿東西,新(鄉)河(口)線縱貫南北,地方干線公路直通境外;行政村道路硬化率達到85%以上,全市通信建設已達到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

  9. 物產狀況

  本區物產資源豐富。境內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鐵、鉛、鋅、銅、煤、石灰石、白云石、石英巖、大理石、花崗巖等20多種農業方面,盛產小麥、玉米、谷子、紅薯、大豆、花生、棉花、油菜等。傳統的土特產品享譽海內外,新的名優特產品不斷涌現,柿子、核桃、山楂、板栗、花椒、蠶繭等土特產品和花崗巖、大理石等優質工藝品,帶著林州人民的勤勞、純樸和紅旗渠故鄉的深情厚意,走出國門,奔向世界,架起了一座座友誼的金橋。

  10. 經濟概況

  本區經濟發展迅速。創造了紅旗渠奇跡,并培育了“紅旗渠精神”的林州人民,在經濟建設中再顯身手。10萬建筑大軍以“紅旗渠傳人”的姿態。遍布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的500多個縣、市,建立了北京、天津、上海、太原、長治、鄭州、西安、新疆等12個建筑基地,并已打入南也門、科威物、俄羅斯、等國際市場。近幾年來,林州旅游業發展迅速,有大量游客前來觀光旅游,拉動當地各項產業的發展。

  11. 旅游業發展情況

  林州市自然風光秀麗多姿,名勝古跡聞名遐邇,素有“太行天然公園”之稱的林濾山風景名勝區、龍頭山風景名勝區和“人工天河”——紅旗渠、國家級森林公園——五龍洞,以其獨特的雄、險、奇、秀、幽令中外游客留連忘返。王相巖、惠明寺等文物古跡更引發華夏子孫的悠悠情思。“亞洲第一|世界一流”的林濾山國際滑翔基地,吸引中外滑翔運動健兒來此大展風姿。

  二、區域地層與巖性

  林州地區的地質現象比較典型,出露良好,最古老的是太古界的片麻巖,最新的是近代沖積層。其中,發育較完善的為太古界、元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層。上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層本區缺失或為新生界地層所覆蓋。太古界時期,以片麻巖、片巖為主的變質巖類居多,元古界中石英巖廣泛分布,其波痕、泥裂構造清晰可見,古生界中的灰巖較多,尤其是寒武系的鮞狀灰巖、竹葉狀灰巖和早奧陶的白云質灰巖,在林州地區分布較廣。新生界的礫巖在該區也很具有代表性。

  太古界

  太古界片麻巖是林州地區出露的地層中最老的,并且發育較為完善。這類巖層多分布在林州盆地西側,呈狹長條帶狀,組成太行山的基部。

  在八達村出露有一些角閃片巖,它是一種變晶等粒結構,屬于片狀構造,其上覆巖層為遠古界石英巖。這種巖石容易破碎風化,所以其上植被茂盛。其顏色呈暗綠色,主要礦物為斜長石、角閃石和石英。

  在白楊凹出露有一些由石英、黑云母等物質組成的花崗片麻巖,顏色呈紅色,片麻狀構造顯著,其結構為等粒變晶結構,在高溫高壓下易風化,其中也含有長英巖脈,為林州太行中山的基底。在當地還出露有黑云母片巖,含有少量的石英且結晶程度較低 在黃華村西500米處出露有鉀長片麻巖,屬于片麻結構,期間含有石英巖脈,另外在其右側1000處也有花崗片麻巖出露。

  任村出露了一些鉀長、花崗條帶狀混合片麻巖,其上覆地層是遠古界石英巖。在兩巖層間有一層砥礪巖。在太行山大峽谷隧道的的東口,在那些陡峭的石壁上,我們能看到其下部植被茂盛,是因為那是片麻巖易風化的巖性所決定的。

  遠古界

  遠古界巖層主要是一套覆蓋于太古界片麻巖之上的棕紅色石英巖和石英砂巖,于下伏的片麻巖之間呈角度不整合,在石英巖的底部可見到砥礫巖。石英巖和石英砂巖主要分布在盆地西緣,厚約200米,構成太行山山體的懸崖陡壁。在石英巖及石英砂巖的層面上,可以見到波痕、干裂等層面構造,有些巖層有明顯的交錯層理。在石英巖層,節理構造發育,經侵蝕后常有崩離現象,造成石英巖峭壁。

  在合澗與石板溝之間的柿子凹出露有石英巖,X型節理發育,顏色呈白色或紫紅色,礦物成分以石英為主,含有正長石和云母,石英集結程度好,成塊狀,另外在此處出現石英巖中含黑色線條的現象是早期海洋生物的遺體形成的有機質,巖石致密,經侵蝕后崩離形成了懸崖峭壁。

地質實習報告15

  一、 序言

  沉積巖沉在水底很多年后,地殼發生了劇烈的變化。滄海變桑田,平地起高山。從此地球不再光滑。這就是地質史上的造山運動。 造山運動使億萬年堆積的層層地質信息鉆出地面,擺到我們面前,也使原來基本水平的巖石層變得扭曲傾斜,甚至分離搬家。這樣的情景一直持續到今天。我們知道風、雨、雪、冰對巖石有一種破壞作用,會叫它們粉身碎骨或變成泥土,這叫風化作用是外力因素;地震和火山也會對巖石進行作用,使它們失去原來的樣子甚至變 成另外一種巖石 ,這叫內力作用。這兩大作用在很多億年中不停地塑造著地球,當它使嶙峋石峰變成翠樹青山的同時,也磨滅了那些本來露出地表的巖層所帶給我們的清晰地質信息。巧的是在世界一些人們可以去到的地方,竟還保留了沒有被磨滅的古老地層。它們就像是一頁頁的書從地下拱出來,供我們閱讀。這樣的地方就被稱為地質剖面。 薊縣國家地質公園數百平方公里內,就擺放著很多這樣的地質“長卷”。

  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20xx年12月10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批準建立,位于天津薊縣北部山區,京、津、唐腹心地帶,交通方便,面積342平方公里。園內保存著大量的極其珍貴的地質遺跡和地質景觀,尤其是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它系統記錄了距今18億年至8億年間的地質歷史和事件,以地層齊全、出露連續、保存完好、構造簡單、化石豐富、頂底界線清楚、巖石變質淺而聞名于中外地質學界。園內峽谷幽深、空氣清新、自然風光秀麗、地質科學奧妙,是休閑度假、旅游攬勝和科學考察的勝地。

  我們所參觀的兩個景區是:

  ☆中上元古界地質自然保護區

  ☆府君山地質構造遺跡景區

  二、 實習目的

  通過野外實習,讓我們從感性上認識了工程地質,加深在課堂學的理論知識,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教學效果;了解巖層產狀及其形成過程和發展情況,分析沿途所見的巖石的性質以及該地區的地質發展、演變簡史;學會野外觀察地質現象和分析評價工程地質問題的初步能力。通過實習,掌握工程地質的基本知識,了解常見的工程地質問題。為學習后續課程、從事專業工作、擴大知識面和進行科學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礎。

  三、 實習時間

  20xx年5月14日上午9:00 實習動員會

  20xx年5月16日 中上元古界地質自然保護區和府君山地質 構造遺跡景區

  四、 實習地點

  天津薊縣中上元古界地質自然保護區、天津府君山地質構造遺跡景區、土木工程學院樓116室

  相關地層知識

  ①上覆地層:下寒武統府君山組白云巖、灰巖,底部角礫巖。產三葉蟲化石。

  青白口系:371米(約8.5 ——10億年)

  井兒峪組(Qnj)蛋青色、紫紅色含泥白云質灰巖,含宏觀藻類和遺跡化石。K-Ar年齡8.53億年、8.62億年,厚100米。

  長龍山組(Qnc)砂礫巖、長石砂巖、海綠石砂巖與頁巖,含宏觀藻類化石。K-Ar年齡8.99億年,厚103米。

  下馬嶺組(Qnx)灰色、黃綠色含鐵質細砂巖、粉砂巖、頁巖,底部含鐵并見風化殼。含宏觀藻類化石。K-Ar年齡9.56億年,厚168米。

  薊縣系:4569米(約10-14億年)

  鐵嶺組上部(Jxt2)老虎頂亞組疊層石灰巖、海綠石灰巖,產豐富的疊層石。K-Ar、Ar- Ar年齡10.46億年 、10.82億年、11.34億年,厚180米。

  鐵嶺組下部(Jxt1)代莊子亞組白云巖、綠色富鉀頁巖,含疊層石和宏觀藻類化石。K-Ar、Ar-Ar年齡11.71億年、12.05億年、12.36億年。厚153米。

  洪水莊組(Jxh)頁巖、粉砂巖和白云巖,含宏觀藻類化石。K-Ar、RB- SR年齡12.21億年、12.41億年,厚131米。

  霧迷山組(Jxw)白云巖、燧石白云巖、疊層石白云巖、含瀝青白云巖,含豐富的疊層石和微體藻類、宏觀藻類化石。Ar-Ar年齡12.07億年、12.08億年。厚3392米。

  楊莊組(Jxy)紅色、灰白色粉砂白云巖、燧石白云巖。含疊層石和微體藻類化石。年齡13.17億年。厚707米。

  長城系:4260米 (約14-18億年)

  高于莊組(Jxg)燧石白云巖、含錳白云巖、白云質灰巖、疊層石白云巖。含疊層石和微體藻類、宏觀藻類化石。Ar-Ar、Pb-Pb年齡14.25億年、14.35億年。厚1594米。

  大紅峪組(Ccd)長石石英砂巖、頁巖、火山巖及疊層石白云巖。含疊層石和微體藻類化石。U-Pb、Pb-Pb、K-Ar年齡16.24億年、16.17億年Ma、16.25億年。厚408米。

  團山子組 (Cct) 泥質白云巖、疊層石白云巖、細砂巖夾頁巖和火山巖。含疊層石和宏觀藻類化石。U-Pb、Rb-Sr年齡16.05億年、16.83億年、16.05億年。厚518米。

  串嶺溝組 (Ccch) 粉砂質頁巖、黑色伊利石頁巖夾粉砂巖。含微古植物化石。Pb-Pb、U-Pb年齡16.96億年、17.57億年、17.19億年、17.05億年。厚889米。

  常州溝組 (Ccc) 砂礫巖、砂巖、石英巖狀砂巖。含微古植物化石。Pb-Pb、A-Ar年齡17.44億年、18.48億年。厚854米。

  ②下伏地層:太古宙遷西群變質雜巖。

  剖面中大紅峪組和團山子組火山巖的鋯石U-Pb年齡16.25億年和16.83億年,作為薊縣剖面年代格架的基準。

  五、 實習活動

  (一) 中上元古界地質自然保護區

  5月16日早上6:30我們在大學生活動中心前集合出發,經過三個小時的車程我們到達了目的地,休息了十幾分鐘就開始了我們本次的實習工作,我們開始的地點是全新世以來最新的地層,屬于高于莊組,經過老師的介紹我們知道了這是長城系中距今大概14億年的地層。

  本組與下伏大虹峪組有沉積間斷。主由碳酸鹽巖組成(占95%)。下部疊層石發育;中部含錳;上部頗多形態各異的硅質和白云質結核,頂部灰質和瀝青質成分增多。底部以灰白色含礫長石石英砂巖與下伏大紅峪組呈假整合接觸。

  共分四段:

  一段

  底部為灰白色砂巖(厚3m),其上為燧石白云巖、泥質白云巖,夾白云質砂巖和白云質粉砂巖,條帶狀和結核狀燧石發育,具交錯層,層面可見沖刷構造,厚347m;

  二段

  下部為含錳白云巖和含錳粉砂質白云巖,上部為微晶白云質灰巖,具顯微平直層理,厚320m;

  三段

  泥質白云巖和灰質白云巖,層理平直,呈板層—厚層狀互層,上部多皮殼和豆狀結核,厚658m;

  四段

  底部瀝青角礫白云巖,下部中厚層粗粒白云質灰巖,上部厚層含燧石粗粒白云質灰巖,白云巖中含陸屑和盆屑,層理波狀起伏,多同心園狀結核和連生結核,厚271m。總厚1596m。

  1.褶皺

  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首先在路旁看見了一個小褶皺,我們可以清晰看見背斜和向斜。

  2.瘤狀構造

  巖層中因為沉積時受到水的動力和靜壓力而造成白云巖變形為如瘤的圓塊。多在深海下形成,半固結狀態,由于受到海水動蕩而形成,后因地殼上升活動而到地表。

  實地考察中能夠明顯在層次分明的白云巖中看到餅狀或圓形的塊狀白云巖,這充分說明了水動力和壓力在巖層構造運動中的不可忽視的作用。

  3.斷層

  沿路我們還可以看見一些小的斷層,斷層為東西走向,傾向為西南,傾角目測在45度左右,第一個斷層我們可以從斷層兩側的巖性判斷出來,第二個斷層可以由兩側巖層的厚度不一致判斷出。

  4.三葉蟲化石

  三葉蟲化石,燕子石,也叫蝙蝠石,學名叫三葉蟲化石。三葉蟲(TRILONITES),屬古生節肢動物,屬三葉蟲綱,生于海底,其種類繁多,大小不一,從一厘米至一米,生于寒武紀(6億年)至奧陶紀(4.5億年)最盛,“三疊紀”晚滅絕(1億8千萬年)。我們只看見了一些照片,老師也給我們簡單介紹了一下。

  5. 錳方硼石礦

  錳方硼石是一種很少見的無水氯硼酸鹽礦物。形態一般為不規則粒狀, 集合體呈變鮞狀、變豆狀, 光澤為油脂 – 玻璃光澤; 無解理、裂紋發育;貝殼狀 – 不平坦狀斷口; 白色或灰白色, 硬度 7。

  薊縣錳方硼石礦床的形成具有二元結構: 即下部是火山巖 ( 大紅峪組鉀質粗面巖) , 上部為含硼的蒸發巖。由于大紅峪組海底火山活動頻繁, 延續時間長, 致使熔巖分布廣泛, 并以含硼為特征,火山活動后的汽水溶液中硼的富集, 導致海水中含有大量硼物質,為硼礦床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質來源

  官地亞組

  6. 高于莊組的亞組 分界線

  桑樹亞庵組

  對高于莊組的劃分從下而上分為官地亞組、桑樹庵亞組。桑樹庵亞組為含錳方硼石亞組。主要巖性為含錳白云質粉砂巖和厚層灰白色、淡紅色微粒含灰白云巖, 中上部為厚層至塊層狀微粒含灰白云巖, 略含錳, 風化面呈白色或褐色, 斷口呈貝殼狀, 層理平直, 層面上有波痕, 常成陡崖。下部為主要含砂層含錳白云質粉砂巖和砂質白云巖, 多風化為黑褐色, 易受剝離成薄片, 俗稱“含錳頁巖”。高于莊組之官地亞組, 即錳硼礦層之下疊層石發育, 形態常為錐狀或柱狀。兩個亞組之間是整合過渡關系。

  7. 塊莖狀高于莊疊層石

  疊層石是由若干基本層構成的。基本層上下相互疊合或套合形成柱體,主體的不斷增長及分叉構成疊層石體。許多疊層石體聚生在一起構成疊層石礁。 高于莊組的疊層石地質年代約為15億年。

  a.基本層:

  基本層又叫生長層,是構成疊層石體的基本單元。它通常由暗層及亮層兩部分組成,藻類生活狀況及自然條件的周期變化形成疊層石的原生亮暗層理。疊層石的基本層形態有兩種主要類型:①拱形基本層;②錐形基本層。

  b.柱體:

  柱體形態主要受基本層形態的控制,同時受環境影響。根據柱體自上而下直徑的變化,柱體形態可以分為兩種基本類型。一是圓柱狀或次圓柱狀柱體,柱體直徑自下而上無顯著變化。二是杯狀或莖塊狀柱體,柱體一般較短,基部很窄,向上很快不斷地增寬。

  在實地觀看中,我們發現了單細胞生物的生命痕跡。

  8. .藻席及藻屑

  在碳酸鹽巖地層中常見能反映生物有機物的藻席結構,它們通常由亮,暗紋層交替疊置而成,如早期被硅化,有時還可保存藻絲體化石。它們通常成紋層狀碳酸鹽巖,有時則形成典型的疊層石。這種藻席結構的沉積物若遭沖刷而再沉積,則成藻屑。

  9. 大紅峪與高于莊組的分界

  兩者在此為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高于莊組地步為石英狀砂巖,層面有波痕,砂巖之下為大紅峪含錐疊石燧石白云巖,其錐頂被切,表示受到侵蝕作用,即代表一次沉積間斷。距今16億年

  10. 波痕

  波痕

  波痕是淺海、河湖的一種小型地形特征,由尖波峰、圓波谷,坡度對稱組成連綿波浪狀。

  沉積環境分析的重要標志,是典型的沉積構造之一。非粘性的物質(陸源砂、碳酸鹽砂)在波浪、水流或風的作用下,在其表面形成的波狀起伏的痕跡,如沙漠中的沙丘、海灘的沙坡等。一個波痕由一個波脊和一個波谷組成,同一種波痕一般成組出現。

  通常按波痕形成的動力將波痕分為水流波痕、波浪波痕、干涉波痕和風成波痕等;然后再根據其大小,形態或對稱性作進一步的劃分。出現于巖層的頂面.并可在上覆巖層的底面上留下印痕.因此可以利用波痕來決定巖層的頂面和底面。

  站長的細心講解

  我們在分界處看到的波痕地質年齡約為16億年。在此處我們還碰巧遇到了站長,有幸聽站長給我們講解了這里的一系列地質現象,站長還囑咐我們要善于觀察,多問老師問題。

  11. 錐疊層石切頂

  高于莊組底部砂巖覆蓋在大紅峪組頂部被截頂的錐疊

  層石硅質條帶白云巖上,底部砂巖橫向上相變為礫巖,

  兩組間為假整合接觸關系,界線年齡約16億年。

  12. 巖漿巖的氣孔構造和杏仁構造

  這兩種構造往往為噴出巖所具有。杏仁構

  杏仁狀構造

  氣孔狀構造

  造與氣孔構造有發生上的關系。 具有氣孔構造的巖石,其氣孔以后被礦物質(如方解石、石英、玉髓等)所充填形成的一種形似杏仁狀的構造。 杏仁構造與氣孔構造多分布于熔巖的表層,因此可根據多層的此類構造判斷火山

  噴發的次數。

  13. 火山角礫巖

  火山角礫巖為由直徑大于4毫米之火山巖片所成,所含之熔巖碎片遠較凝灰巖者為多,但玻璃細片及整石較少。有 些角礫巖有多量之火山巖渣,礫塊多具棱角,直徑約十至三十厘米居多,堆積情形不顯層次,皆由火山物質膠結,一部分集塊巖之膠結緊密,礫塊與膠結物之間無明顯之界限,此當由於其堆積之時尚未脫融狀態

  14.斷層

  斷層是指巖層發生的錯斷,斷層幾乎在地殼上處處都有,特別是在山脈強烈變形的巖石中,此處兩層堅硬的石英砂巖沿著溝被錯開,它位于斷層面上盤。地質學家稱其為斷層。

  15. 大紅峪組與團山子組分界線

  此兩個地層單元界線為整合過度關系,以大紅峪組底部厚度較大的石英巖狀砂巖為界線,其下為團山子組頂部夾薄層的砂巖的含粉砂白云巖。

  16.泥裂

  又稱干裂、龜裂紋,是指泥質沉積物或灰泥沉積物,暴露干涸、收縮而產生的裂隙,在層面上呈多角形或網狀龜裂紋,裂隙成“V”形斷面,也可呈“U”字型,可指示頂底面。裂隙被上覆層的砂質、粉砂質充填。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參觀我們終于到了出發地,在車上吃了午飯稍作休息就開往下個實習地——府君山。

  (二) 府君山地質構造遺跡景區

  府君山由于是地質歷史中著名的“薊縣運動”和下寒武統“府君山組”的命名的地,而蜚聲國內外地質學界,沉積不整合和斷層構造,尤其是逆掩斷層形成的飛來峰地貌是景區的顯著特點,景區構造十分復雜,主要斷層為薊縣逆掩斷層,斷層面舒緩波狀,將霧迷山組(12億年)推覆至府君山組(5.6億年)地層之上,形成飛來峰和構造窗。在府君山景區山頂和部分山坡凸出的地方均是霧迷山組條帶狀白云巖,周圍被斷層所圈閉,這是府君山組地質構造的最大特點。

  1.兩億年跨越

  井兒峪組薄層狀泥晶灰巖與府君山組角礫狀灰巖之

  間,有一套紫紅色黃白相間含礫砂頁巖,它是古風化殼面上的沉積物,中間缺失2.4億年的地層。這是地殼升降運動造成的,此次運動就被稱為“薊縣運動”。

  2.斷層構造

  斷層是構造運動中廣泛發育的構造形態。它大小不

  一、規模不等,小的不足一米,大到數百、上千千米。但都破壞了巖層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在斷層帶上往往巖石破碎,易被風化侵蝕。沿斷層線常常發育為溝谷,有時出現泉或湖泊。地殼運動中產生強大的壓力和張力,超過巖層本身的強度對巖石產生破壞作用而形成的。巖層斷裂錯開的面稱斷層面。兩條斷層中間的巖塊相對上升,兩邊巖塊相對下降時,相對上升的巖塊叫地壘;常常形成塊狀山地,如我國的廬山、泰山等。而兩條斷層中間的巖塊相對下降、兩側巖塊相對上升時,形成地塹,即狹長的凹陷地帶。而在逆斷層中斷層面傾角平緩,傾角小于25°以下者,稱為逆掩斷層。

  3. 飛來峰地貌

  府君山,北嶺、

  老鴰頂等山頂部位都是霧迷山組條帶狀白云巖,壓在較年輕的底層上,形成飛來峰。

  飛來峰

  在欣賞完飛來峰地貌后,我們在樹蔭下稍作休息就準備返回學校了,結束了為期一天的野外實習生活!

  (三) 室內實習

  5月17日上午十點到十二點,我們去學院樓116室參加對三大類巖石的認識實習,本次實習讓我們全面的了解了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看到了很多巖石標本,是一次很有意義的實習,我們每一組還挑一種巖石標本做了描述。

【地質實習報告匯編15篇】相關文章:

地質專業實習報告11-08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匯編15篇11-24

地質實習報告(15篇)11-14

野外地質實習報告11-07

地質實習報告集錦15篇11-23

地質實習報告(集合15篇)11-22

地質實習總結08-09

大學生地質實習報告11-30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15篇)11-09

煤礦地質實習心得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