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_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冢本_黑人又大又粗又硬XXXXX_欧美疯狂做受XXXXX高潮

學習中醫心得

時間:2024-05-22 14:53:51 心得體會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學習中醫心得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學習中醫心得,歡迎大家分享。

學習中醫心得

學習中醫心得1

  也許是巧合,也許是緣分,在高考結束后,原本一心想要做個程序猿的我,居然會改變主意報考中醫專業。

  中醫,這個傳承了千年的古老醫術,一直有著獨特的魅力和神秘。中醫誕生于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后歷代均有總結發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漢方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中醫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并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中醫強調辨證實施,重視病人個體差異。雖然同是慢性肝炎,病程長短不同,通過辯證進行不同的治療,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按照化驗去治‘大三陽’。氣滯血瘀者,當以祛邪為主;氣虛血滯者,當以扶正為先。?這些理論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看中醫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而是根據病人的體質、體征,結合天時、地理、病史等諸多社會因素確定癥結和治療方案,這就是著名的三因理論?因人、因時、因地用藥?。

  中醫學理論體系是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在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逐步形成的,它來源于實踐,反過來又指導實踐。通過對現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內在機理。因此,中醫學這一獨特的理論體系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整體觀念,二是辨證論治。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氣血津液、臟相、經絡、運氣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

  醫幾千年的發展史,為人類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作為中國傳統科學技術的代表和傳統文化的結晶,中醫創造了世界科學史上的兩個奇跡,一個是歷史的奇跡,中醫為中國人民繁衍生息的醫療保駕護航;另一個是現實的奇跡,為那些患有疑難怪病的病人解除痛苦。也許有人要問,中醫是什么?我們說中醫是樸素的辯證法,是勞動人民經過兩千多年以來積累的與各種疾病做斗爭經驗的總結,中醫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同時也是具有最完整理論體系的科學,它的理論對其它學科和人類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傳統文化里面還有一家,那就是醫家。醫家不僅是一種醫療技術,也是一種文化哲學。中醫是崇尚陰還是崇尚陽呢?其實中醫是講陰陽平和、陰陽不偏的。可以說中醫是陰陽哲學的最佳體現。中醫說一個人有病了,那是陰陽不和。怎么治病?就是調和陰陽。病治好了就是陰陽調和了!有人攻擊中醫就說一個陰陽太簡單了!其實越簡單的東西越接近事物的本質。中醫是一種陰陽中和的文化!應該在我們中華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自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涌入,嚴重沖擊了中醫發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人們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現在,西醫院遠遠多于中醫院,在大多數人認識中,有了病就是去醫院檢查,毛病?的。按照醫生的建議把子宮?挖?出去了。闌尾?切?下去了,把膽?摘?除了,還事。有扁桃體,蛀牙……醫生說身上的痣全應該挖光,以防癌變。

  看一條美國科技報道說,發現早產兒在保溫箱中的成活率很低,而要是帖著人的皮膚保溫,成活率卻很高。這讓我說不出的暈。在中國,七個月的早產兒的成活率一直很高。過去的人,穿很寬松肥大的棉褲,母親讓把早產兒放在貼肚皮的位置,再用棉褲兜住,也都兜活了。

  中國古代自然哲學認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組成,它們統一有序由相互聯系。世間百草皆有屬性:寒熱溫涼,辛酸甘苦咸。四氣五味,各有所司。人也是自然之子,有五臟六腑、七情六欲。以自然之物、自然之法,醫自然之身。古樸的哲學思想滋潤了神奇的中國醫學。于是,五千年來,一根針,一把草,護佑了千千萬萬炎黃子孫。

  雖然我還沒有開始學習關于中醫方面的知識,但是自己也會在圖書館找一些關于中醫方面的書,我喜歡在安靜而溫暖的圖書館的角落里,恭敬而虔誠的接觸這個神秘的國度,偶爾我也會迷茫,自己能不能做一個好醫生,然而我知道,救人性命第一要有一顆慈悲之心,普濟天下也許太過遙遠,但是懷著一顆救世濟民的心去學習中醫,我相信自己會學好,會成為一個好醫生,一個能夠給別人帶來健康和幸福的好醫生。

學習中醫心得2

  《易經》是我國一部最古老的而深邃的經典,據說是由伏羲的言論加以總結修改概括而成,同時產生了易經八卦圖,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而中醫發源于中國古代的研究人體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學,它具有獨特地理論體系,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科學方法,是以自然科學知識為主體與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相交融的科學知識體系。

  在我沒進入中醫學院以前,覺得中醫特簡單,就是把把脈,在吃上幾碗湯藥而已。但自我開始學習中醫以后才發現它如此的博大精深,在學習《易經》以后更是覺得中醫實在是太神奇而又絕妙了。其實在我未上中醫學院以前,我一聽《易經》這個名字還以為是少林寺絕學《易筋經》的上部呢,直到上這門課以來,我才漸漸了解了《易經》不是武功秘籍,它是一本研究天地萬物神奇而富有智慧的一本書,而且是華夏五千年以來具有智慧與文化的結晶的一本書。

  易有太極,是分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和中醫的陰陽八卦圖如出一轍,在中醫研究陰陽用的就是太極八卦圖。世間如同太極八卦一樣是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中,只有陰陽,而且陰陽二者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陽不離陰,陰不離陽,互增互減。在中醫里陰陽不調,謂之有邪氣,人亦有病。

  陰陽和合,陰陽平衡才維持了世界萬物乃至人的正常運行,又有“天地陰陽不相交,則萬物就不能興盛”,可見易經里闡述的陰陽比傳統中醫先進多了。已經不愧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且四象在易經中是指陰陽消長的四個方面,又可引申為四時、四方等。在中醫里,陰陽消長揭示了人體病機病理的發展變化,如陰盛陽虛則寒,陽盛陰虛則熱等。四時,即春夏秋冬。在中醫里指導用藥及調理人體營衛陰陽。由四象在分出的八卦象征著自然界的各種物質即:乾、坤、震、巽、離、坎、兌、與其對應的自然物質為天、地、雷、風、火、山、澤,這八種物質與中醫的生命養生又是息息相關的。易經中強調四時陰陽,指一年四時寒熱溫涼的變化是由一年之中陰陽之氣消長所形成的。故稱四時陰陽,而人體之陰陽也隨四季的變更而此消彼長,夏秋陽長陰消,冬春二季反之,但春季陽氣開始回升,秋季陽氣減退,這或許也是從易經之學所發現的`從而引起到中醫調和陰陽的養生理論之中的吧!人體不止有四時陰陽的變化,在同一天,人體陰陽也有不同的變化。更為有趣的是《易經》中的坎卦,它的性質是代表月亮而人體臟腑大多都和月亮有關。諸如,肝、膽、腸、肺等。人體臟腑經絡和月亮有關,而《易經》中的坎卦,這不知是巧合還是易經和中醫有著不可磨滅的聯系,也或許是《易經》和中醫多喝月亮有關吧。

  《易經》中也教會我們為人,其中的乾卦中說到的龍就是在告訴我們該怎樣走自己的一生,真實的說明了作為人在自己的一生中應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在人的一生不讀《易經》,就是一個最大的損失。

  作為一名中醫,不研讀《易經》,我想在中醫上是不會有什么大的作為的,畢竟《易經》和中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現在作為學習中醫的我們,對《易經》不懂不理解也是正常的,但是在自己的求學之路上你會慢慢的明白,到了花甲之年之在看一遍《易經》,我想你會有很大體悟。

學習中醫心得3

  浙大學習,收獲滿滿。尤其是關于地方高校如何抓住“雙一流”建設機遇,提升大學的核心競爭力,學科與師資人才隊伍建設十分重要。學科建設是學校謀求發展的龍頭工程、系統工程和標志性工程,是學校本科專業建設的基礎與核心競爭力形成的戰略性資源。如何加強學科建設,結合實際工作,就學習體會談兩點感受:

  一、夯實基礎學科

  在中醫藥領域,傳承創新是永恒的話題;而其基石在于基礎學科。如王鍵教授所說,基礎學科、經典學科、傳統學科具有不可替代性,中醫學的發展與輝煌,大師的云集、輩出,正是在于這些學科的成就鑄就。因此,不斷加強這些學科建設,中醫人才的培養質量才能不斷提高。而現實是,這些學科在不少中醫藥院校成為短板,研究隊伍斷層,學術積淀不夠。成中醫作為老校之一,地處西部地區,其傳統特色應當得到彰顯,更應加強傳統型人才培養和師資隊伍建設,在已有的學科優勢基礎上,傳承發展好川派中醫藥,傳理,傳道,傳術,融會各家。

  二、建設學術團隊

  李小年教授說,地方高校長期糾結在“教學科研等效評價”、“科研沖擊教學”等“漩渦(矛盾)”之中,其根本原因是其核心競爭力弱,如人才培養能力和學術研究產出能力弱;學術資源欠缺,如師資與人才隊伍大學戰略性核心資源不夠,學科建設水平低,領軍人物少等。其提出,打造學術研究團隊,促進教師成長,是地方高校學科與師資人才隊伍建設根本的.戰略選擇。其觀點確實具有遠見卓識!作為高校,沒有強的學術研究能力,就不可能有強的人才培養能力,師資與人才隊伍就不可能一流,也難以造就一流的學科。因此,加強打造有影響的科研團隊,融合傳統與現代,整合校內外優勢資源,對培養一流科研人才隊伍,提升學術影響力,提高科研產出率,十分必要;而打造一流傳統理論學術傳承團隊,形成傳承活力,構建合理的傳承人才隊伍,對提升成中醫傳統中醫學術影響力十分重要。

  學科的學術性特征決定了科學研究始終居于大學發展的核心地位,學術研究能力始終是大學最核心的能力。讓我們一起努力,抓學科,抓學術,抓團隊,為成中醫“雙一流”建設而奮斗!

學習中醫心得4

  中醫藥在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底蘊,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中醫,在今天的醫療工作中,能夠將中醫的理論運用到臨床實踐當中,探究疾病的根源,為患者提供更具體的治療方案,幫助患者恢復健康。本文將探討青年中醫在醫案中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認識病情與治療。

  在臨床實踐中,青年中醫需要認真觀察患者的病情,如掌握病情發展的軌跡,判斷病癥的性質和階段,尤其是面對那些復雜的病例,需要更加細致入微地解讀并評估。同時,要精準把握治療的方向和方法,遵循中醫整體觀念,以調整人體生理功能為核心,輔以中藥、針灸等治療手段,巧妙地協調患者各個系統和器官,重塑身體自身的平衡狀態。

  第三段:深挖疾病的根源。

  在醫案中,青年中醫要深挖疾病的根源,正確認識疾病的發生原因,以及患者的身心狀態。如治療高血壓病,中醫認為肝腎失常,精氣虧虛,故治療的方向就是調理和益腎,對于精神壓力大、長期焦慮的患者,需要肝部調理的同時,輔以心理協調治療,以預防疾病的進一步發展,達到治療和恢復的`目的。

  第四段:破除錯誤觀念。

  在臨床實踐中,青年中醫需要破除一些錯誤觀念。如“后天配以前天”的中醫整體觀念,認為人的先天稟賦和后天養生是相輔相成的。但是,在臨床實踐中,我們常常發現很多患者忽略了好的健康習慣和生活方式,自身免疫力下降,導致疾病的產生。因此,青年中醫需要在治療患者的同時,提醒患者注意生活習慣,堅持健康飲食,增強體質和免疫力。

  第五段:結語。

  總之,青年中醫需要不斷學習和實踐,不斷探索中醫經典,對醫案進行認真思考和總結,提高自身的臨床能力,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推動中醫藥的發展。希望我們的青年中醫能夠深化中醫藥理論研究,創新中醫藥學理論,實現中醫藥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學習中醫心得5

  我的中醫師承學習之旅是一段充滿了挑戰、成長與收獲的旅程。通過參與這一獨特的學習模式,我不僅掌握了中醫的基礎知識,更加深入了解了中醫文化的精髓和臨床技能。

  首先,我了解到中醫不僅僅是看病,而是一種全面的健康管理理念。在學習過程中,我逐步接觸并理解了陰陽五行、氣血理論等深奧的中醫哲學概念,這些知識不僅豐富了我的理論體系,更讓我在面對病人時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其次,我在實踐中不斷磨練自己的技能。通過跟隨老師學習針灸、推拿等傳統中醫技法,我逐漸領悟到這些技法背后的原理和技巧。在面對模型人時,我更加自信地運用所學知識,成功地為模型人實施了針灸治療。

  最后,我認識到中醫的學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不斷積累和成長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我不斷遇到難題,但通過查閱資料、請教老師,我逐漸克服了這些難題,并在其中獲得了成就感。

  在這個過程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醫者仁心”的內涵。中醫不僅僅是一種治病的方法,更是一種關愛生命、關注人類健康與疾病的人文精神。我堅信,通過我的`努力,我可以將中醫的智慧傳承下去,為更多的人帶來健康和福祉。

  總之,我的中醫師承學習之旅是一次寶貴的學習體驗。通過這一旅程,我不僅掌握了中醫知識和技能,更加深了對中醫文化的理解和熱愛。我深感中醫的博大精深,也更加堅定了自己傳承中醫的決心。

學習中醫心得6

  中醫雖然已經明確認識到了寄生蟲、厲氣、胎傳等疾病病因,但是在治療上仍舊應用辯證求因入手,其原因在什么地方呢?

  我認為其重要原因是中醫的理論整體性使然,中醫基礎理論學習心得。因為并不是這些疾病只要殺死了寄生蟲或者將某些傳染源清除掉以后就能使身體馬上回復到健康的陰平陽秘的狀態,因為在這些疾病的發病的過程中已經造成了機體內陰陽臟腑氣血的病理改變,所以中醫還會在殺滅這些治病因素的同時,還要增加調理已經由于這些疾病導致的陰陽氣血臟腑失衡的改變,從而來進一步扶正祛邪,盡快使機體康復。比如在治療腸道寄生蟲服用清除寄生蟲的專用方劑的同時,還會從中醫濕熱生蟲的病癥辯證認識論上著手清熱祛濕,用以調理機體。

  再有就是,或者病變的體征表現正好就是這些疾病從健康發展到初病再到病情一步步嚴重的病理環境。如腸道寄生蟲病的病癥可見有濕熱表現,或者濕熱正好產生比健康狀態更趨偏堿性或者偏酸性的腸道寄生蟲優勢生存繁殖環境,這同樣也是機體調節或者說是正邪交爭最終正不勝邪而發病的.明顯病癥表現。所以,中醫治療此類疾病即從清除寄生蟲卵入手又從調理機體陰陽臟腑扶正祛邪平衡陰陽提高機體機能入手。

  分別此類疾病的標和本,從致病因素說寄生蟲卵是本,體征表現是標。從臟腑機能來說濕熱是本,寄生蟲卵是標。在發病的過程中,從初病到病癥嚴重兩者標本可以互相轉化,中醫恰恰是從標本兼治的理念全面進行治療的。

學習中醫心得7

  數年來的學習和臨床,使我認識到,中醫和西醫的本質區別就在于兩種醫學分屬于兩種截然不同的理論體系,對事物有著不同的認識角度和方法,也就是說中西醫產生于完全不同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基礎上,這就決定了中醫和西醫在認識疾病的視角和治療疾病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中醫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是什幺?就是易、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精氣學說等,這些是先哲認識、解釋世間萬物存在、演變、消亡的理論體系,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方法論。古人讀書必讀四書五經,這五經里面就有《易》(《詩》、《書》、《禮》、《易》、《春秋》)。在古代這些理論認識是毋庸置疑的真理,就像今天的數理化。

  時過境遷,現代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現代醫學建立的基礎)已經成為我們自幼在學校學習的認識事物的準則。中國古代哲學(科學)如易學之屬在現代人看來已經是一種“玄學”,甚至干脆認為是一種“偽科學”了,中醫隨之自然地讓人們覺得很“玄”了。

  時下就連中醫學院的一些老師、學生都不信任中醫了,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其產生的原因,這里暫不討論。問題是中醫是不是真的很“玄”呢?是不是就不科學呢?我想,關鍵是在于你能不能真正地認識中國古代科學(哲學),進而用這種思維來理解中醫。時刻用中醫的理法觀念來認識和治療疾病、不受現代醫學觀念的影響,是能否成為真正的中醫生的基礎。中醫工作者必需認識到這一點的重要性,如果做不到這一點,為師者必不能授人以醫道之真諦而貽害無窮;為學者必誤入歧途而流于半解,甚者對中醫失卻信心;若以為醫必不能正確把握辨證施治之靈魂,其方藥亦不能合于理法矣!

  我們必需清楚地認識到,用現代醫學的觀念來看中醫或許中醫很不“科學”;然而當我們用中醫的理法認識來審視西醫,其也并不完全“科學”。為什幺呢?因為中、西醫各脫胎于兩個完全不同的理法體系,各有各的認識角度和評價標準,用各自的標準去評價對方都是不恰當的,就像不能用籃球的規則來評判足球一樣。

  長期的學習加上幾年完全獨立的臨床工作,我對醫學的看法自然深入了很多。再次入學,對中醫的教育狀況也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在初次入學時我很想學好西醫,覺得西醫學的很多東西是“很先進”的,所以花了很長時間閱讀西醫方面的書籍。西醫學知識的.積累在臨床上確實產生了很多積極的因素,但是我經常感到西醫的東西在影響著我的中醫思維。我想很多在臨床上工作的、能冷靜下來思考的中醫生都會有這種感覺。這是中醫生的悲哀,然而產生這種情況的根源是什幺呢?我想,也許是現行的體制特點。

  雖然以后我亦將是一名中西醫結合工作者,但我一直有一個很極端的看法就是中醫生和西醫生的身份不能集中在一個人身上,也就是現行的中西醫結合的體制特點(方式)要改變:一個人搞中醫就得單純搞中醫,不能同時搞西醫。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們完全以西醫有關糖尿病的發病基理和治療手段為標準,還有誰會認真的按中醫的理法辯證治療消渴病呢?那怎幺辦?很自然的,作為一個臨床醫生大家都會盡量充實治療糖尿病的西醫知識。這樣一來,我們的思維觀念完全改變了,精力也分散了,還談什幺繼承、發揚、創新?然而,目前中醫發展的狀態就是這個樣子,真正的中醫生很少了,而真正搞中醫、鉆研經文的人就更少了,中醫的精華與真諦將有慢慢消亡的危險!現在連民眾都知道很多中醫院只是掛羊頭賣狗肉,掛中醫之名行西醫之實!這正是需要我們認真看待的問題。

  中、西醫生的角色集中于一人,帶來的一大弊病就是西醫思維的影響。這種干擾往往自己不易覺察,它就存在于我們的潛意識深處,而這種影響往往是致命的,正如前面所談到的,中西醫分屬于兩個完全獨立的理法系統,任何以西醫的觀念來處方用藥都會影響到作為一個中醫生的辯證施治思維。

  我在這里不是在鼓吹純而又純的中醫,而是指出,中醫的理法系統是完全有別于西醫的理論、治療觀念的,作為中醫生決不可受到西醫觀念的誤導。在當前的情況下,如何才能在中醫辨證、治療過程中不受到西醫知識的影響呢?我想,最根本的辦法是加深對中醫知識的把握和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排除西醫知識產生的消極影響。

  西醫的知識我們還是一樣要學的,這是當前的現實需要。中西醫在很多方面確實可以互補的,就像前面談到的糖尿病的治療,在控制血糖方面西醫有它很多優勢,胰島素的應用和制劑、給藥方式的改進(人工胰島不久必將面市)更是給不少糖尿病患者帶來莫大的福音,然而,目前不管是胰島素促泌劑、胰島素增敏劑、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及胰島素都不是針對病因治療的藥物,按中醫的話說就是非治本的。然而中醫治療的出發點就是強調治本的(當然中醫“本”的概念不能等同于現代醫學的病因),在臨床上通過中醫藥的辯證配合治療,不少患者的病情都會得到更好地控制,減少降糖藥、胰島素的用量、降低胰島素抵抗、減少急慢性并發癥的產生,我想這都是大家所共知的,同時也是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優勢體現。

  綜上所述,我是不反對中西醫結合的,只是希望這種結合不要變成“錯合”,不要“中不成西不就”。

  目前中醫的教育基本是按現代的教育模式展開的,跟前人學習中醫的方式已經大不相同了。前人學醫講究師承、經典、臨床,現在在校學生學習中醫基礎知識的同時還學西醫,甚至西醫的課程比中醫還要多,一些本屬于中醫的課程比如中醫兒科、中醫婦科、中醫眼科、中醫外科、中醫腫瘤等老師在課堂上講得更多的是西醫知識,而中醫方面的內容大多是一帶而過了。像中醫骨傷的治療,方法甚多,簡單有效,而在課堂上基本沒有涉及,已經完全西化了。這是一個讓人困惑的現象,中醫是不是真的沒得講呢?可現時在課堂上能對中醫的發病機制、治療特點進行深刻闡述的老師確實是很少了。

學習中醫心得8

  一、引言

  在深入學習和實踐中醫護理學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國傳統醫學的博大精深。通過學習,我對中醫護理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明白了它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我希望通過這篇心得體會,能夠分享我對中醫護理學的熱愛和收獲,并進一步推廣這一重要的醫學體系。

  二、主題

  中醫護理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一種對生命和健康的深刻理解。它的核心理念——以人為本,平衡陰陽,強調預防為主,治療為輔——讓我深深體會到了中醫護理學的獨特之處。

  三、我的目標

  我希望通過深入學習和實踐,將中醫護理學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以此提高我的生活質量。同時,我也希望通過分享我的學習經歷,激發更多人對中醫護理學的興趣和熱情,一起為保護我們的健康盡一份力。

  四、我的觀點

  我對中醫護理學的.看法是:它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瑰寶,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醫護理學強調的是個體化治療和整體觀念,它把人體看作是一個與自然和社會環境密切相關的整體。這種理念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身體和健康,而且還可以指導我們如何保持和恢復健康。

  五、我的思考和判斷

  經過深入學習和實踐,我認為中醫護理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系統性和全面性。它不僅關注疾病的治療,更關注疾病的預防和身體的保養。在我看來,這是一種非常科學的態度,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健康觀念。

  六、具體例子

  在我自己的實踐中,我嘗試將中醫護理學的理念應用到我日常的生活中。比如,我學會了根據季節變化調整飲食和作息,以適應自然的變化。當我感覺疲勞時,我會嘗試通過針灸和按摩來放松身體,而不是立即求助于藥物。我發現,通過這樣的方式,我能夠更好地理解我的身體,并且更好地照顧它。

  七、結論

  總的來說,學習中醫護理學讓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健康和疾病的關系,也讓我體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我相信,通過學習和實踐,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我們的身體和心靈,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我也希望我的經驗和觀點能夠激發更多人對中醫護理學的興趣和熱情,一起為保護我們的健康盡一份力。

學習中醫心得9

  學習中醫,正確掌握和運用中醫知識與技能,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明醫理。醫理不明,縱然知道很多中醫學的知識,但使用起來可能會不得要領,甚至動手便錯。

  中醫的醫理并不是一大套高深玄妙難以理解的專業術語,而是自然之道,就是人本來如此的、在這個地球上生存了千萬年來都沒更變過的那些生命規律。比如人總是要吃喝拉撒睡,這吃喝拉撒睡的規律或機制,也就是最基本的醫理。失眠、便秘、厭食、胃腸疾病等等,都是這個時代常見的問題,各種對治的藥品或保健品經常在各式的廣告中出現,似乎也能夠說明這些問題的普遍性和對治的乏效。我們如果不清楚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和機制,就不知道如何調節以幫助身體回歸到常態,也就無法斷絕出現問題的原因。原因沒有解決,只在業已出現的結果上大做文章,怎么能夠有效地解決問題呢?就像一邊在治理污染,一邊無視污染源的繼續活動一樣,其治理當然是乏效的。

  并且這種無視根本的治理過程本身很可能也是一種污染方式,這樣的話,這種所謂的治理也只是治理者一廂情愿地自以為是罷了,對于被治理的對象而言,其實是在承受著更加深重的污染。很不幸的是,這種情況在現實中并不罕見,在醫療領域內可以說是時有發生,我們所能見到的輾轉求醫、久治乏效或病情反復的病人,大多都在不同程度上經歷了“治療”名譽的“污染”。

  就像美國的一項研究所顯示的一樣:每年由于醫生誤診、用藥錯誤以及藥物不良反應和手術失誤造成的死亡人數達到了225400人。臨床醫療差錯已經成為美國第三大死亡原因,僅僅排在癌癥和心臟病之后。其中最重大的一類死亡原因是住院患者死于“藥物的有害、意外或不良作用”,而且發生在用藥劑量正常的情況下。盡管所使用的是經過嚴格審批的藥物,用藥的程序也是嚴格無誤的,但是每年仍然有10萬多患者死于這種藥物意外反應。這篇報告總結分析了39項研究工作后,發現大約有7%的住院患者,即每15個住院患者中就有1人曾經歷過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需要住院,延長住院時間,導致永久性殘疾或死亡”。

  在此類病例中,患者都是按照醫囑用藥的。上述數字并不包括那些給藥或用藥方式錯誤的受害者,也不包括“可能”屬于不良藥物反應的受害者,也不包括那些未能達到預期療效的用藥患者。換句話說,“每15個住院患者中就有1位患者經歷過不良藥物反應”還屬于非常保守的估計數字。

  很顯然,臨床醫生進行的是“完全正確”的治療,但卻導致了至少每15個住院患者中就有1人曾經歷過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需要住院,延長住院時間,導致永久性殘疾或死亡”,而且這種事情發生在被普遍認為醫療科技最為先進、現代醫學最為發達的美國。這說明了什么呢?如此的治療當然是在其醫學理論指導下進行的。那么,這樣的事實是不是足以提醒我們反思作為指導醫療的理論的重要性呢?

  在當代,這樣的事實并不是只發生在美國,如果指導醫療的理論、觀念出現了偏差,類似的.事件可以發生在任何方式的醫療活動中。所以中國有一句古語:“有病不治,常得中醫”,意思是有病時不要盲目地求治,只靠著自身的調整與修復機能,自己會康復過來,不過可能會康復得慢一點或辛苦一些,但也相當于一個中等水平的醫生在給治療了。言外之意是如果遇到了一個中等以下的醫生,那就不如不治了。可見我們學醫,最起碼要當個“中等”以上的醫生。

  很顯然,中等以上的醫生至少應當知道人體自身的功能及其機制,從而保護、幫助它而不是破壞、擾亂它。中等以下的醫生往往是那些驕傲無知地干擾破壞人體的人,就像《靈樞》所說的“下工絕氣危生”,等而下之的醫生更是時常會做出滅絕人體正氣,危害病人生機的事情。這并不一定是因為他們很壞,根本原因在于他們不明醫理。我們學習和運用中醫的人應該時刻謹慎地觀察自己是不是淪為下工之列,觀察的標準就是中醫的醫理。

  一個好的醫生不僅在于他治好了多少病人,更在于他明了多少醫理。那么,中醫的醫理是什么呢?就是中醫對人體及人體生命規律的認識。我們學習中醫也就是要如實地了解一直以來能夠經得住時間和實踐檢驗的傳統中醫學對這些認識的描述,然后通過實踐來驗證我們的學習與理解是否正確。

學習中醫心得10

  第一段:引言(約200字)。

  中醫作為我國獨有的傳統醫學體系,在歷史長河中積累了豐富的醫案。一方面,中醫醫案以其獨特的診斷方法和治療手段,為廣大患者提供了有效的醫療服務;另一方面,中醫醫案也為中醫師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通過仔細研讀中醫醫案,我深深體會到了中醫的博大精深和人文關懷,也有了自己的一些心得體會。

  在中醫的經典醫案中,肺炎是一個被廣泛研究和討論的疾病。中醫師通過辨證施治,根據肺炎的不同病因和癥狀,采用針灸、艾灸、中藥等多種方法進行治療。在實際臨床中,我也遇到了一些肺炎患者,并根據中醫醫案的指導進行了治療。我發現,中醫治療肺炎注重患者的整體調理,強調個體差異,并注重調理氣血、養陰清熱的治療原則。這種綜合的治療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愈率和患者的生活質量,讓我對中醫的治療效果有了更深的認識。

  消化系統疾病是一類常見病,中醫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醫案也較為豐富。通過研讀中醫醫案,我感受到中醫注重患者的飲食調養和心理調適。治療上,中醫師依據患者的不同癥狀、體質和病因,采用中藥調理和針灸療法。我在臨床實踐中也曾治療一些消化不良、胃炎等疾病的患者。通過運用中醫的治療方法,結合中醫的藥食同源理念,我發現患者的體質有所改善,癥狀減輕,甚至痊愈。這讓我深信,中醫在治療消化系統疾病中有其獨到之處。

  中醫治療女性疾病的醫案也非常豐富,如月經不調、痛經、更年期綜合征等。在中醫的傳統理論中,女性疾病與陰陽、氣血的調和有著密切的關系。中醫師通過辨證施治,采用中藥調理、針灸等方法進行治療。我在女性疾病的'治療中,也運用了中醫的醫案和方法。通過堅持中醫的整體觀念,結合患者的體質特點,我發現中醫對于女性疾病的治療確實有一定的療效。中醫強調調整身心平衡,增強女性體質,這也讓我更加深入理解到中醫以人為本的思想。

  第五段:總結(約200字)。

  通過研讀中醫醫案和自己的臨床實踐,我對中醫醫案和治療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體會。中醫的醫案富含著千百年來中醫師的智慧和經驗,總結中醫的特點是其重視患者的整體調理,尊重個體差異,注重患者的飲食調養和心理健康。同時,中醫更強調以預防為主,通過調整身心平衡,增強自身體質,提高抵抗力。這些對于今天的醫學發展和健康管理都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中醫醫案及心得體會是我們弘揚中醫精神、推廣中醫文化的重要資源,也是我們學習中醫、研究中醫的寶貴經驗。

學習中醫心得11

  7月,筆者有幸成為全國第四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的學術繼承人,師從中醫耳鼻咽喉科名家熊大經教授。回顧跟師學習經歷,感觸頗深。

  領導重視,嚴格管理

  第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啟動以來,得到了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成都中醫藥大學等上級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各級領導經常現場檢查、督導師承工作,并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負責師承學習的日常管理,形成了導師和學生時間交叉、背靠背等等嚴格的階段與年終考核機制。雖然管理考核嚴格,但管理部門也為我們創造了良好的跟師條件、跟師氛圍。

  精于學術,勤于思考

  在入師之前,筆者曾作為博士研究生跟隨熊大經教授學習三年。但跟師學習則完全不同,其特點是使繼承人在整理、繼承老中醫藥專家的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的基礎上,發展、創新中醫藥學術,使中醫藥學術得以傳承發揚。

  筆者在老師的帶領下,反復經歷“跟師臨床實踐—中醫理論學習總結提高—獨立臨床實踐”的過程,在反復的臨床歷練和體會總結中不斷提高、不斷進步,這一階段的學習是博士學習經歷的基礎上“擇一點而精”的升華。筆者領悟到博士階段的學習重在“全而博”,師承的學習重在“精而深”。因此在跟師期間,筆者才能逐步學會帶著問題去思考、領悟老師的思路,進而融入自己的臨證思維當中。

  言傳身教,體悟中醫

  進入師承學習以來,老師為人處事的點點滴滴、豁達開闊的胸襟、大醫精誠的醫德,都使筆者深刻地認識到,要想學好中醫,首先要“學會做人,學會做事”,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做到“仁心、仁德、仁術”,這也是中醫學的核心精神。

  老師經常告誡:“中醫是文化,需要感悟、需要思考、需要踐行。”筆者按老師的要求,重新學習《古文觀止》等著述,嘗試著從多方面接觸中國傳統文化,學會了在提高自身文化底蘊的同時體悟和享受中醫之魅力。

  在學習中,筆者還感受到,中醫同中國的其它傳統文化一樣,強調“大智慧,大胸襟”,是在不斷吸收、不斷融合、不斷發展的。在醫學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做一個純純粹粹的.中醫人,不等于排斥其它醫學,只要是有用的、能促進中醫學發展的新知識、新技術,我們都應該吸收,但吸收絕不等于全盤接受,吸收的前提是不能動搖中醫的根本,而是應該以中醫的核心準則、基本理論去融合、運用這些新知識、新手段。

  尊崇經典,融會貫通

  尊崇經典、重視經典,是中醫教育的傳統,歷史上的中醫教育,不論是私人授徒,還是官辦學校,四大經典等醫學名著始終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材。師承學習的一個重要要求就是“讀經典、誦經典”。在跟師期間,筆者發現“經典”和“臨床”之間有一道很好的橋梁,那就是我們的指導老師,準確地說是指導老師的臨床思維——運用經典理論分析老師臨床思路,或透過老師的醫案可加深對經典條文的理解。

  堅持臨證,保證質量

  跟師期間,筆者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堅持每周3個半天的跟師臨床學習和2個半天的獨立門診臨床實踐及3個半天獨立病房臨床實踐,邊學習、邊體會、邊應用,在臨床中學習、體會、分析、總結老師的臨床經驗。

  論文的撰寫、心得收獲都離不開跟師臨床實踐,只有靜下心來,踏踏實實跟師,才能有所得。而且,跟師不僅僅是簡單的上門診、抄抄方,還必須在思路上緊跟老師,隨時比較老師處理和自己思考的不同之處,想到問題,隨時記錄,下來之后反復揣摩,實在理不清頭緒時再請教老師,老師一點撥,頓覺茅塞大開。

  (一)深究醫理,循序漸進

  祖國醫學浩如煙海,必須持之以恒,勤奮苦讀,才能學到中醫的真髓。要從淺處起步,妙在淺而易知,從易處入門,從基礎開始,逐步由低向高、精、尖發展,要有計劃地學習經典著作,如《內經》、《難經》、《傷寒》、《金匱》、《溫病條辨》等,先是粗讀、泛讀,了解全貌,找出重點,然后更精細地將誦、釋、體會三者互用,深諳醫理,探求經旨,最后客觀地將所學的知識融匯貫通,施于臨床,指導實踐。這種由淺入深,從源到流,呈階梯式遞增的學習方法,深為任氏所推崇,他說:“循序漸進是一種學習方法,也是一個不能違背的客觀規律,遵循一規律,則必有所獲,若反之則欲速而不達。”

  (二)熟讀精思,妙識通圓

  醫乃活人之術,學不熟何以知醫?術不精何以活人!故熟精,是對醫者最起碼的要求。任氏強調,醫者對醫理要博熟精深,對醫技要熟練精湛,運用要靈活、準確、精當,因此,要求我們要精勤不倦,深入鉆研,對中醫重要的理論和經典著作的精辟之處,要熟讀背誦,首先在“熟”字上下功夫,“熟能生巧”。只有熟,才能心領神會,窺其奧旨;只有熟,才能抓住要領,妙識通圓。不熟何以精思,不熟何以圓活!為學之道必本于思,思索生智,才能應常變而法不窮,明其理而更顯其妙。

  堅持讀書,虛心學習,字斟句酌,熟讀精思,醫理精熟,醫技精湛,我們是我們的追求,凡事要尊重科學,每于臨證之中,常根據實際病例,熟練準確地引經據典。如有一患者每夜發燒二小時許,歷經數醫,久治不愈。然任繼學診畢,曰:“此有瘀血。”并明確指出《醫林改錯》有記載,遂遣方投藥,一藥而愈。事后,經查閱,才深為其準確無誤而驚嘆。對中醫的重要理論和經典著作的精辟之處,已能熟練的成誦和正確的解釋,這只是登上了一個階梯,尚需進一步努力,刻苦鉆研,不斷強化,并強調堅持反思,總結規律,才能鞏固。他說:“讀書最忌不求甚解,博雜不精,隨學隨忘,不加總結。”他主張:溫故而知新。溫故就是逐句玩味,反復研討,有所得輒記之,并驗之于臨床,只有這樣,才能由熟而精,妙識圓通,有所創見,推陳出新。

  (三)研究諸家,知常達變

  要進一步開拓中醫理論的知識面,就要善于研究諸家,因此,要求我們博覽群書,博采廣蓄,并細心揣摩,反復研究,攝其精要,主張采眾家之長補自家之不足,取眾家之精華為我所用。他說:“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研究諸家學術,不可因循守舊,要圓機活法,知常達變,師古而不泥古。

  師古,是先學習,不可不知其說;不泥古,是重取舍,不可盡依其說,要明其理而活用其法以符真義。臨證最忌執一方而御百病,要守一法而應萬變。他對經方的研究造詣頗深。每臨證時,既能執持,又能方圓,十分重視師其法而不泥其方。例如:常用《傷寒論》的方劑,治療各種雜病,其中的小柴胡湯,原為少陽和解之劑,但他加減化裁后,則用于治療胃脘痛、嘔吐、脅痛、心悸、不寐、咳嗽等各種內科雜證,均能取效。而烏雞白鳳丸是婦科之良藥,用于治療內科病,亦屢獲良效。研究諸家,要敢于質疑,勇于創新。古人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不懷疑不能見真理,所以,研究諸家之學說,要辨清是非,舍非從是,以求完善,這就告誡我們,讀書議論必詳審其所以然,而后精思熟慮,方能不被謬說所誤。因為精通了醫理,詳審了眾家之短長,融匯剖析,取其精華,剔其謬誤,才不囿于一家之見。其中對“腎風”的治療,運用內經“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的原則,重用“千金鯉魚湯”治愈數十例。對急性中風的治療,更是獨樹一幟,完全采用中藥,療效可靠,飲譽全國;對于肝硬化腹水的治療,則用生瓦楞、生牡蠣各200克、生鱉甲50克、水紅花子50克,功專力宏,力起沉疴。用外治法于內科雜證,更獨具匠心。外治可補內治之不足,使藥力直達病所,提高療效。如各種頭痛者,外敷透頂止痛散;腹水者,用利尿膏敷于神闕穴;結核性腦膜炎則用呂祖一枝梅使其發泡;而膽脹者,用消痛外敷膏等,無一不效。

  (四)涉獵廣泛,擇善而從

  不僅要精于醫道,對其它學科的知識,也要有研究,用哲學中的辯證法思想,指導自己的臨床實踐,所以在臨證治病時,周密精實,主次有序,遣方用藥,靈活有效。

  研究中醫學術,不僅要具備堅實的專業理論知識,高超的醫療技術,還要有廣泛的多學科的知識結構,才能開闊視野,啟迪思維。古人云:“善讀者,始乎博,終乎約。”所以,學習中醫,不僅要掌握書內的知識,更要了解書外的知識,他說:“往往書內難以解釋之處,卻被書外的知識給予點破,使之豁然開朗,茅塞頓開。”人之所以有病,外因于天,內因于人,多與氣象學,時間醫學,地理環境有關,與飲食方土,人情關系密切。因此,古醫家認為,人體內環境的變化,同大自然的變化息息相關。天人合一,謂人體是一個小天地,這是很有道理的。許多資料表明,某些疾病發生的周期性和太陽活動周期在時序上,有某些一致性。例如:太陽活動期和太陽寧靜期,心血管疾病發作和猝死的例數相差懸殊,太陽色斑強烈爆發時,心血管病發作和猝死更為頻繁,其它慢性疾病亦然。

  (五)繼承總結,發揚光大

  祖國醫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歷代醫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努力發掘,促進了中醫的發展,對人類作出了貢獻。面對豐富的醫學遺產,只有繼承總結,才能發揚光大,繼承的途徑有二。

  其一,是先學習,充實自己,然后是文獻醫籍的整理、研究,祖國醫學文獻醫籍,汗牛充棟,而歷代醫家的學術思想和治療經驗,大多散見于各種醫籍文獻中,所以學習、研究、整理這些醫籍文獻,是繼承的關鍵,是提高的過程,也是發揚光大的前提。對醫籍文獻的整理,主要是對古醫籍的校正疏義和注釋,并發揮其學說,其代表醫家及其著作有:宋代林億《素問補注》、龐安時《難經解義》;元代滑壽《讀素問鈔》、《難經本義》;明代王九思《難經集注》,吳《內經吳注》,馬蒔《素問》、《靈樞》注證發微;清代張志聰《素問》、《靈樞》集注;現代《中風專輯》、《黃疸專輯》等。

  其二,是理論研究要結合臨床實際,理論是為實踐服務的,實踐又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研究中醫理論,必須聯系實際,總結提高,才能發揚光大。從漢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到清代王清任的《醫林改錯》,歷代醫家承前啟后,在繼承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有所創新,有所發展。

  《內經》中提出:“有者求之,無者求之。”就是啟示后人,要善于研究繼承,要善于總結創新,發揚光大,從而豐富中醫理論,如《通俗傷寒論》、《疫痧草》及濕溫時疫治療法,乃至今人發表的新見解、新經驗,都豐富了中醫的理論和實踐,是推動中醫發展的動力,其中包括認真學習總結當代名老中醫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將他們畢生之精華,總結繼承下來,傳播下去。

學習中醫心得12

  腦卒中是一種嚴重的神經系統疾病,常常導致身體癱瘓、語言障礙和認知功能障礙等嚴重后果。在治療腦卒中的過程中,傳統中醫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本文將通過介紹一位病人的腦卒中醫案,總結出的心得體會,來說明傳統中醫在腦卒中治療中的重要性。

  第一段:介紹病例。

  在一個較大的醫院里,有一位58歲的男士因突發腦卒中被緊急送到急診室。他的臉部肌肉呈現不對稱性的下垂,左側肢體無法動彈,且口齒不清。通過醫生的檢查,初步診斷為左半側腦卒中。醫生采取了綜合治療措施,包括使用現代藥物,但病人的癥狀進展并不理想。于是,醫生推薦他嘗試傳統中醫的治療方法。

  第二段:中醫治療的方案。

  中醫師針對病人的癥狀和病史綜合分析,制定了一個相應的治療方案。方案中包括中藥湯劑和針灸療法。首先,中醫師選擇了一味名為“清開新生湯”的中藥組合,該藥方被認為具有改善血液循環和神經系統恢復的作用。此外,針灸療法被用來促進病人的氣血流通,并刺激相應的腦區。醫生也強調了病人的飲食和起居方面的注意事項,如少食多餐、避免過度勞累等。

  第三段:治療效果。

  經過十天的中醫治療,病人的癥狀有了顯著的改善。他的肢體能夠稍微活動,說話變得清晰多了,而且精神狀態也好轉了許多。進一步的檢查結果也證實了治療的有效性,腦部影像顯示出血管寬度有所恢復。治療效果的這一變化給予了病人和他的家人極大的希望和信心。

  第四段:中醫治療的.解釋。

  中醫認為腦卒中是由于氣血不暢引起的,因此治療的關鍵是要恢復氣血的流通。清開新生湯中的成分被認為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并激活體內的“生氣”。針灸療法通過刺激穴位,改善氣血流通,并通過神經系統調節促進身體恢復。飲食和起居方面的注意也有助于保持身體的平衡和恢復。

  第五段:總結和展望。

  通過這個病例,可以看出中醫在腦卒中治療中的重要性和效果。傳統中醫的治療方案結合了中藥和針灸療法,注重調理氣血和促進血液循環,以及合理調整患者的生活習慣,為病人的康復提供了全面的保障。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醫治療并不適用于所有的腦卒中病人,有些可能需要緊急的現代醫學措施。因此,中醫在腦卒中治療中的應用應該與現代醫學相結合,以實現更好的治療效果。

學習中醫心得13

  眾所周知,中醫是中國幾千年唯一的醫學,中國人民幾千年來的防病治病靠的是中醫,中醫對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繁衍昌盛,幾千年來的保健事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醫與西醫在專業技術上各有所長,各有優勢和特點。西醫的優勢在于精密儀器的檢測。高超的外科手術。復雜的器官移植。先進的搶救手段等。而中醫的優勢恰恰是西醫薄弱的方面,中醫的辨證施治既準確又靈活,奧妙無窮,對診治許多疾病,有其獨到的特點。如對功能性疾病的診治,退行性疾病的診治,病毒性疾病的診治,痰飲淤血病的診治,疑難病證的診治等尤具優勢。人民群眾對中醫中藥的認識比較深刻,有相當多的人群喜歡中醫中藥。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進化,人們對健康長壽的要求在不斷的提高,中醫中藥的治病之本。調理。滋補功能就顯得更加迫切需要了。

  中國人的'傳統認識是中醫越老越吃香。一個年齡大的中醫,盡管本事平平,都可以稱老中醫,甚至夸大一點稱〝名老中醫〞,這說明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中醫是終身制的職業。那么,我們應該怎樣才能學好中醫呢?《扁鵲倉公傳》云:〝人之所以病病疾多,醫之所以病病道少〞,這說明中醫難學。著名溫病學家吳鞠通又說:〝學醫不精,不若不學醫〞。

  學中醫誠然難,學精則更難。但既學醫就必須學精,至少要確立〝學精〞這樣一個奮斗目標,方能學成一個好中醫。怎樣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呢?根據我個人學醫的體會,主要在于兩點:一要認真讀書。中醫的書籍,用〝汗牛充棟〞來形容,尚嫌不夠。讀中醫的書,不僅要讀懂。弄通,而且要熟讀。熟記,對許多重要的內容甚至要熟背。比如中醫診斷學。中醫方劑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溫病學。傷寒論。金匱要略等。若要有高深的理論功底還必須學好《內經》。讀中醫的書,要善于融會貫通,中醫學的理論均源于《黃帝內經》,中醫的各科臨床,均源于歷代醫家的經驗積累和實踐總結。

  舉例說吧,比如學《傷寒論》,不僅要與《金匱要略》相融合,還要上與《內經》相聯系,下與《溫病學》相聯系,此外,還要與內科學。方劑學。藥物學。診斷學相聯系。比如《傷寒論》的少陽證,這個少陽證就出自《內經》的《素問熱論》。《內經》的少陽證只限于少陽經脈癥狀〝胸脅痛而耳聾〞,而《傷寒論》的少陽證則為半表半里證,膽火上炎,癥見〝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必煩喜嘔〞,用小柴胡湯主治。再聯系溫病學中亦有一個邪郁少陽證,寒熱類虐,心煩,口渴,脘痞,舌苔黃白而膩,用蒿芩清膽湯主治,系濕熱郁閉少陽。如此聯系比較,自然融會貫通。

學習中醫心得14

  “中醫經典選讀”是我們這學期開設的一門課程,學校開設這門課程是為了加深我們對中國悠久的中醫歷史和重要的中醫經典著作的了解。

  用過該門課程的學習,它讓我了解到了:目前國內中醫高等教育教材將《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作為四大名著,它們在中醫發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內容最完整,實踐痕跡最清晰,對后世中醫和現代臨床醫療技術的發展有著重大貢獻和深遠影響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經典巨著;是將來醫學探索與發展的根本內容;是喜愛中醫人士必讀的專書;是中醫藥高等院校的必修課程。該課程的學習對我們學醫生涯中有著深遠的影響。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典著,是中醫理論和中醫防治技術的理論淵源。《內經》所闡述的中醫理論是分析人體生理病理,指導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內經》開藏象學說之先河,并且奠定了臟腑辨證的雛形。千百年來《內經》一直成為中醫學發展的指導思想,奠定了各科的理論基礎,被歷代醫家尊之為“醫家之宗“,為中華民族身體健康﹑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內經》包括《素問》81篇和《靈樞》81篇,各9卷。它分別從陰陽五行、天人相應、五運六氣、臟腑經絡、病機、診法、治則、針灸等方面,結合當時哲學和自然科學的成就,作出了比較系統的理論概括和認識。

  《內經》把人的形體和精神看作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認為人的形體病變可以影響精神,精神的狀況又可以影響形體的病變,同時人體又是與外界環境(自然、社會)緊密相連的;人體必須與外界環境取得平衡,按照自然界的變化來調節飲食起居和精神活動,前者為“形神合一”觀,后者則為“天人相應”觀,二者充分反映了《內經》中的“整體恒動觀”,是其所主張的兩個基本觀點。

  “形神合一”觀,形神問題即身心關系問題。《內經》一方面認為形為神之本。“形體不敝,精神不散”,即神必須依附于形體才能存在,且其功能也只有在身體健康時才能正常發揮,這是符合唯物主義思想的。另一方面認為神為形之主。神本于形,同時也反作用于形。“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說明“神”可以直接影響“形”,決定“形”的存亡。正因為神為形之主,所以神在病因、治療、防病、養生方面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內經》中提到的“神”,一般指精神活動,是“心”的功能,主宰著整個人體的生命活動。由此精神對形體的反作用是明顯的。

  “天人相應”觀,是說一個人的生存與天地二氣的自然界是密切相關聯的,人能順應天地陰陽的變化,不違四時的規律,了解十二經脈的道理,就能明達事理,不會被疾病現象所迷惑。《內經》將人的身體視為自然界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強調人的生理現象的變化與自然界變化一般原理的一致性。“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知十二節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這說明無論是治病還是養生,都離不開人體內外環境統一的“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形神合一”觀與“天人相應”觀所體現出來的`是整體觀,把人與自然、社會、生理、心理等置于整體聯系之中,并將其貫穿于生理、病理、診斷、治療、養生各個環節,對今天的醫學臨床實踐仍有啟發意義。 《內經》對養生學有突出的貢獻,他強調整體觀及從“防未病”思想出發,指出應“不治已病治未病”,注重內在環境與外在環境的統一,強調從外因和內因兩方面養生。“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對外在的“虛邪賊風”,應及時回避,對內應保持氣血陰陽的平衡,做到“恬淡虛無”,正氣充足則疾病不會發生,從而達到健康長壽之目的。少私寡欲《內經》認為欲望對人的健康影響很大。“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指出欲望無窮,最終會影響健康,所以養生的方法就是要“志閑而少

  《皇帝內經》是一部經典、深奧的中醫藥學著作,它不同于西醫書籍那樣將人體進行解剖、生理、病理等學科性細化,而是通過陰陽五行學說和天人合一理論構建了完整的中醫藥學體系。它除了是一部偉大的醫學著作外,同時是一部經典的哲學典籍,它幫助我們認知日常事物中的深奧智慧,論證事物和事物之間的聯系,具有自發的辯證法思想,是表現在中國古代醫學中的樸素唯物主義哲學。當然,其在醫學、哲學方面的極大貢獻和成就絕非三言兩語所能概述清楚的,此文僅是個人在學習中的心得體會。在以后的學習中還應加強對古典醫學的學習來提高我的認識,以便更好的運用于臨床實踐中。

學習中醫心得15

  在舊社會,師帶徒的方法因人而異,大致有兩種形式:

  第一種,老師采用淺顯的讀物,如《湯頭歌》、《藥性賦》、《瀕湖脈學》、《醫學三字經》等教材,向學生進行講授,并要求記誦。

  據我了解,凡是用這種教材的老師們,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偏重傳授自己的經驗為主,而對《內經》、《傷寒論》等經典著作的講授,則重視不夠。因此,他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是側重于臨床,而忽于理論方面的研究。

  第二種,與以上正好相反,老師在啟蒙教學階段,就以四部經典著作開始。

  他們的主張,和《千金方?大醫習業一》的精神遙相呼應。所以,他們培養出來的學生,一般地講,理論水平較高,而且基礎也打得牢固,有發展的潛力,故被歷代醫家所擁護。

  清代的醫學大師徐靈胎,在《慎疾芻言》一文中指出:“一切道術,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漢唐以前之書,徒記時尚之藥數種,而可為醫者。”他說的漢唐以前之書,指的是《內》、《難》等經典著作。可見,徐氏也主張先學經典著作為學醫的根本。

  我是怎樣學起中醫來的呢?因為我體弱多病,經常延醫服藥,而接近了中醫,并以此因緣加入了中醫隊伍。我的學醫老師,在營口行醫為主,他收了三個徒弟,我的年紀為最小。當時我學的'中醫課程,現在回憶起來,大體上分為中醫基礎理論和臨床治療兩個階段,共花費了六年的時間。

  在理論基礎階段,學了張、馬合著的《黃帝內經》、《本草三家注》以及《注解傷寒論》和《金匱心典》等著作。

  由于我曾讀過幾年私墊,古文有點基礎,所以,文字方面的困難不大。但對老師所講的醫理方面,就存在很大的難題。記得有一次老師講《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的“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的內容時,盡管老師講得眉飛色舞,而我卻象騰云駕霧一樣了。對中醫理論基礎,我學了整整三年。雖然對一些問題還有些朦朧,但把一些經典著作系統地學了一遍,這就對進一步學習中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算是很大的收獲。

  學到第四年,老師為我講授了《醫宗金鑒》中的臨床課程,如"雜病心法要訣"、"婦科心法要訣"和"幼科心法要訣"等。由于這些內容是用歌訣格式編寫的,因之老師要求一邊學一邊背,直到背得滾瓜爛熟時為止。背書對我來說雖不陌生,但它很壓人,來不得半點虛假,必須每天早起晚睡付出辛勤勞動。

  關于背書的問題,歷來也有爭論。我的意見,傾向于應該背點書的。《醫宗金鑒?凡例》中說:“醫者書不熟則理不明,理不明則識不清,臨征游移,漫無定見,藥證不合,難以奏效。”它指出“背”是為了書熟,書熟是為了理明,理明是為了識清,識清是為了臨床辨證。

  由此可見,《金鑒》所寫的大量歌訣體裁,是為了人們的背誦和記憶,這也就勿怪其然了。然而,中醫的書浩如煙海,誰也不能一一皆讀。因此就有地區之所尚,或因師傳之所異,而不能不有所選擇。例如,南方的醫家則多宗孟河派的費、馬之學,而東北三省,則多把《醫宗金鑒》奉為圭臬。

  《醫宗金鑒》這部書,原為清乾隆太醫院右院判吳謙的未成之著,后被政府發展,認為可以作國家的醫典,仍指令吳謙、劉裕鐸本著“酌古以準今,芟繁而摘要”的宗旨,在原書的基礎上,進行了認真的修纂。大約又過了兩年,于公元一七四二年方始告竣。全書共為九十卷,計分十一個科目。它與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和劑局方》可以互相媲美而并駕齊驅。

  徐靈胎評價此書有“源本《靈》,《素》,推崇《傷寒淪》、《金匱要略》以為宗旨,后乃博采眾論,嚴其去取,不尚新奇,全無偏執”的美譽,也就說明了這部書的成就是非凡的。它不僅在東北三省發生影響,而且遠及全國和東南亞各地。

  在老師的指示下,我買了一部《醫宗金鑒》。通過自己的學習,發現其中的《訂正傷寒論注》搜集了諸家之長,參以己意,說理明暢,使人讀之發生興趣。于是,我如饑似渴地埋首于《傷寒論》的學習。從這開始,方由被動的學習,變為主動的學習,而向自學邁出了新的一步。

【學習中醫心得】相關文章:

學習中醫的心得06-27

學習中醫的心得體會01-11

學習中醫的心得體會03-02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05-08

中醫美容學學習心得09-10

中醫學習心得06-30

【精】中醫學習心得09-04

中醫的心得體會 學中醫的心得01-16

中醫食療學習心得體會范文10-31